16-1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分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员数(便于2005-2018多年数据分析对比)

合集下载

中国统计年鉴2020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6-39 按行业分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情况(2019)

中国统计年鉴2020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6-39  按行业分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情况(2019)
16-39 按行业分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情况(2019年)
行业
企业数 (个)
期末使用 计算机数
(台)
每百人 使用
计算机数 (台)
企业拥有 网站数
(个)
每百家 企业拥有 网站数
(个)
总计
1039765 54433299
32
534190
51
采矿业
9743
1147970
25
3252
33
制造业
346562 18915013
614.0
13.2
74.1
9.7
8.1
84.6
12.6
7.5
330.5
7.7
7.5
18.4
27.3
20.5
404.5
20.8
28
230533
67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
13642
2338643
68
6601
48
和供应业
建筑业
113944
4334166
10
43829
39
批发和零售业
234752
6433544
53
88827
38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8575
2974771
36
15966
41
住宿和餐饮业
50627
1006087
24
4716
3.7
186.1
7673.3
13.6
84183.4
42730.2
6.1
7294.3
711.1
32.1
1168.7
48.8
21.4
11465.6

中国从业人员总体分布情况分析_从业人员产业分布

中国从业人员总体分布情况分析_从业人员产业分布

中国从业⼈员总体分布情况分析_从业⼈员产业分布中国从业⼈员总体分布情况分析_从业⼈员产业分布来源⽹络论⽂导读::本⽂通过对详尽的历史数据进⾏统计分析,深⼊研究了中国从业⼈员的总体分布情况,具体包括从业⼈员的总体变动趋势分析,产业分布情况、城乡分布情况、城镇从业⼈员的⾏业分布情况以及从业⼈员的地区分布情况等⽅⾯的分析。

论⽂关键词:从业⼈员产业分布,从业⼈员⾏业分布,从业⼈员地区分布 1 中国从业⼈员的总体变动情况分析 1.1 中国从业⼈员的总体变动趋势 根据1990年⾄2006年中国从业⼈员的统计数据,绘制反映其总体变化趋势的直⽅图如下。

从图1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1990年以来中国的从业⼈数始终保持稳步递增的趋势,数据点基本上分布在⼀条直线附近,因此本⽂对从业⼈数的时间序列数据进⾏回归分析,得到模型如下: 从业⼈员总数=-1427007+749.55*year(模型1) 模型的决定系数为R2=0.998766,F统计值为12142.26,显著性⽔平为0.01,所以回归模型有实际意义,单位为万⼈。

由模型可知,我国每年都⽐上年多增加⼤约七百五⼗万⼈的从业⼈员,这⼀⽅⾯体现出我国就业的总体形势较好,另⼀⽅⾯也反映出我国经济稳定运⾏的⼀⾯。

图1 1990—2006年中国从业⼈员总体变化趋势图 1.2 中国从业⼈员的产业分布情况分析 通过分析1990年⾄2006年中国从业⼈员按产业分布的数据(见图2),我们可以发现⾃1990年以来我国第⼀产业的从业⼈数在逐渐减少从业⼈员产业分布,⽽相⽐之下第⼆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从业⼈数在逐渐增多,并且第三产业的从业⼈员增加的速度要快于第⼆产业,到1994年就超过了第⼆产业的从业⼈数,所以这在⼀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第三产业发展⽐较迅速,并充分显⽰出吸纳就业⼈员、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所具备的能⼒和优势。

另⼀⽅⾯,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和升级,由原来的以第⼀、⼆产业为主,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

中国各地区按行业分就业人数统计与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各地区按行业分就业人数统计与区域经济发展

河南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统计软件与模型实验论文中国各地区按行业分就业人数统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摘要:本文简单地对2011年全国各地区按行业分私营企业及个体的就业人数进行统计和研究,利用基础的统计学知识和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不同行业在不同地区就业人数的一些特征,并得出当年全国各地区民营企业的就业情况及就业人数的分布对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是否有影响。

为推测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等问题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

关键词:城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相关性聚类分析一、引言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一方面当然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则是第三产业和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众所周知,一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与就业问题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本人利用对我国各地区不同行业的就业人数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其中的一些关联,从而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力资源在各地区不同行业下的分布情况,进而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模型概述本人将运用多元统计学中的一种比较基础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聚类分析法,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它是研究(样品或指标)分类问题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

聚类分析包含系统聚类法、样品聚类法、动态聚类法、模糊聚类法、图论聚类法、聚类预报法等。

为了将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就需要研究样品之间的关系。

主要采用两种方法:相似系数法,即性质越接近的样品,它们的相似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而彼此无关的样品,它们的相似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于0。

比较相似的样品归为一类,其他的归为一类。

距离法,即将一个样品看做P维空间的一个点,并在空间定义距离,距离较近的点归为一类,距离较远的点归为不同类。

三、实证分析*以下采用的统计数据资料全部来源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4-6 各地区按行业分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2011年底)单位: 万人- 3 -以上是关于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各地区按行业分私营企业和个体的就业人数(单位:万人)的统计数据,由于数据是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官方数据,个人认为该数据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是比较强的。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3-9 地区生产总值(各省按三次产业和行业分,2004-2018多年对比)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3-9 地区生产总值(各省按三次产业和行业分,2004-2018多年对比)

0.3
29.8
69.9
106.6
4.5
44.5
51.0
106.7
3.5
41.8
54.7
107.1
8.8
46.1
45.1
108.0
6.7
48.1
45.2
108.3
8.6
46.6
44.8
108.7
6.5
44.0
49.5
106.4
50152 66616 52949
8.9
45.9
45.2
107.6
9.0
43.4
48055.86 39366.55 36425.78
118.69 172.71 3338.00 740.64 1753.82
2033.30 1160.75 3000.96
104.37 4141.72 1967.01 2638.01 2379.82 1877.33 4950.52
4289.38 3547.51 3083.59
3-9 按三次产业分地区生产总值 (依据中国 统计年鉴
本表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指数按不变价格计算。
单位:亿元
数据年度
省级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三次产业增加值 第二产业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2018
106.5 106.3 105.7 106.9 107.4 108.0 105.9
103.3 102.9 103.5
107.2 106.8 107.2

浙江统计年鉴2017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各市县年末单位就业人员数(2016年底)

浙江统计年鉴2017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各市县年末单位就业人员数(2016年底)

886469 346334 231713 367154
53356 61272 160884 25439 54789 447058 119984 53940 24448 27913 37607 120085 25344 15812 13472 32142 363700 83400 29900 400577 147963 163081 91123 31178 60142 47340 61119 16037 22222 11808 10992 19638 20387 12030 10121
143 257 131783 87282 70695 63919 73826 29309 73063 52922 37995 27358
13709 4059 2234 2154 978 1063 922 530 7192 1459 579 1890 1423 1134 2104 8511 265 851 1371 564 1506 1010 745 346 2917 2727 1672 1735 988 1279 2557 800 2336 1060
492694 224947 114168 253859
4004 16315 26682
269 7997 371067 25147 4137 1187
673 21326
8502 907
1521 217
5599 49000
8900 1200 108568 55162 80794 5090 10933 28127 20380
农、林、 牧、渔业
采矿业
2619163
480
602
524869
55
70
249756
341
120193
34
532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全国与经济区域层面黄 羿1,李冬梅1,李永田2,徐 建2(1. 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 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常州 213031)摘 要: 根据“自上而下”的方法测算了2005~2017年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结合基尼系数分析了全国及4大经济区域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LMDI 分解方法对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全国及4大经济区域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均呈现上升趋势,上升速度总体有所减缓;全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状态,虽然空间分布的均衡程度稍有增加,却显著低于各经济区域的均衡程度;经济发展水平、能耗强度、行业比重、人口密度、碳排放强度和能源结构对全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累积影响依次递减,但是各项因素对4大经济区域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

关键词: 碳排放;交通运输业;分布特征;基尼系数;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X321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6803/ki.issn.1004 − 6216.2021.04.010Spatiotempor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carbon emissions in transportation industry——Based on the national and economic regional aspectHUANG Yi 1,LI Dongmei 1,LI Yongtian 2,XU Jian 2(1.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hotovolta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31, China )Abstract : According to the “top to down ” method,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 30 Chinese provincial-leve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from 2005 to 2017 were calculated. Considering the Gini coefficient,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 China and the four main economic regions were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carbon emission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LMDI decomposition metho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 China and the four main economic regions all had an upward tren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but their growth indicated a slow trend. The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had presented a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igher in the east and lower in the west ”. Although the difference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China had slightly decreased, the difference was still higher than that of every economic region. The cumulative impact on carbon emission of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 China, decreased in sequenc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ty, the industry proportion, the population density,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the energy structure. However, these factors had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 the four main economic regions.Keywords : carbon emission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Gini coefficient ;influencing factors CLC number : X321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我国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12〕60号)要求,我国进行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

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

普查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通过这次普查,摸清了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摸清了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查实了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通过对31个地区的数据质量抽查,数据填报综合差错率为3.3‰,普查数据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要求。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分三个公报,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主要综合数据公布如下。

其他普查数据将随着普查资料开发应用的进度,以不同方式陆续公布。

一、单位基本情况 2013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1085.7万个,比2008年末(2008年是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375.8万个,增长52.9%;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4年12月16日产业活动单位1303.5万个,增加417.1万个,增长47.1%;有证照个体经营户3279.1万个,增加405.4万个,增长14.1%(详见表1-1)。

2013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281.1万个,占25.9%;制造业225.3万个,占20.7%;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52万个,占14%。

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1642.7万个,占50.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78.6万个,占26.8%;住宿和餐饮业240.8万个,占7.3%(详见表1-2)。

2013年末,全国共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企业法人单位820.8万个,比2008年末增加324.9万个,增长65.5%。

中国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国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中国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比较研究产业是生产直接相互竞争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产业竞争力则是指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区域产业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经济体中的产业在与其他经济体中的相同产业竞争和发展过程中,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的能力;是指不同经济体中的相同产业间相比较所具有的多快好省地创造价值的能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突飞猛进,国家、区域和城市之间的国际竞争与时俱进。

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把握了发展的历史机遇,抓住了竞争的关键,制定了适合发展和竞争的战略,实现了迅速竞争制胜而脱颖而出。

在21世纪到来的时候,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城市的政府,都积极致力于检查其竞争力的状况、制定其竞争力的战略,积极培育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以期在新的世纪对全球实现最有利的战略争夺。

面对服务业对国民经济越来越显著的拉动作用,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城市都在努力地提高服务业的份额,而对服务业中的佼佼者——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促进更是不遗余力,使得世界生产性服务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据统计,在OECD国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3强,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从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水平,也逐渐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一文献综述从1975年布朗宁和辛格曼提出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概念至今,国际上对服务业的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

如Machlup(1962)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品中附加了知识性产出;Greenfield(1966)则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产品的消费者是生产者。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也进行了探讨。

如Browning和Singelman(197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应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商务和经纪等行业;而Howells和Green (1986)则认为,还应将将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业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研究与开发及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服务等项目加入生产性服务业;Daniels在研究中提出,应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应将货物储存与分配、办公清洁和安全服务也加入生产性服务业;接下来,在Marshall(1987)的研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应包含与信息处理相关的服务业(如流程处理、研发、广告、市场研究、摄影、传媒等)、与实物商品相关的服务业(如商品销售和储存、废物处理、设备安装、维护和修理等)、与个人支持相关的服务业(如福利服务、保洁等);而Hansen认为,在生产加工链条中根本无法将这些服务业确切地分离出来,并因此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货物生产或其他服务的上游和下游活动;Martinelli (1991)则认为还应加入与资源分配相关的活动;香港贸易发展局对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归纳,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以及与贸易相关的服务。

中国非正规经济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中国非正规经济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

第38卷第2期2021年2月统计研究Statistical ResearchVol.38,No.2Feb.2021中国非正规经济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刘波内容提要: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非正规经济在促进我国劳动就业方面的作用不断凸显。

本文通过编制2002-2017年包含非正规经济部门的投入产出序列表,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定量测度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居民服务其他服务业等5个行业非正规部门发展对我国劳动就业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研究结果显示:①各行业非正规部门对就业的直接贡献均高于同期同行业的正规部门,而且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非正规部门的就业效应高于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非正规部门;②由于制造业和建筑业两个行业非正规部门均存在较强的后向关联效应,因而对就业的间接贡献高于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非正规部门;③各行业非正规部门产出变化对就业的间接贡献主要集中于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在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居民服务其他服务业等行业的表现不容乐观;④动态来看,样本期内5个行业非正规部门产出变化对就业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均呈下降态势。

关键词:非正规经济;就业效应;投入产出表DOI :10.19343/j.cnki.11-1302/c.2021.02.007中图分类号:F2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565(2021)02-0087-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背景下我国新经济新动能统计监测与评价研究”(18ZDA12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SAM 框架的非正规经济宏观效应统计研究”(17CTJ001);浙江省一流学科(浙江财经大学统计学)建设项目。

本文为首届数据科学与现代经济统计论坛入选论文。

The Effect of Informal Economy on Employment in China —An Input-Output AnalysisLiu BoAbstrac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s economy from high-speed growth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formal economy plays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in promoting employment.By compiling input-output tables including the informal sectors from 2002to 2017,this paper measures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five informal sectors on employment i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direct contribution of informal sector to employmen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ormal sector in all the 5industries.The employment effect of the informal sector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 ,such as wholesale ,retail ,accommodation and catering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such as manufacturing and construction.2)The indirect contribu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construction to employment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represented by wholesale ,retail ,accommodation and catering due to the backward linkage.3)The indirect contribution of informal sector to employment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agriculture ,manufacturing ,wholesale ,retail ,accommodation and catering ,leasing and business services.While the employment performance in construction ,·88·统计研究2021年2月transportation,warehousing,postal service and other services for residents is not optimistic.4)From thedynamic point of view,the direct and indirect contribution of informal sector to employment in the five industriesshows a downward trend in the sample period.Key words:Informal Economy;Employment Effect;Input-Output Table一、引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39次提及就业,将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16-39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按行业分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情况(仅全国指标2013-2018多年数据分析对比)

16-39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按行业分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情况(仅全国指标2013-2018多年数据分析对比)

199775
5544039
47
201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0053
2413560
30
2017 住宿和餐饮业
45347
918845
23
2017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
19371
5762457
128
2017 服务业
2017 房地产业
105911
2369397
38
2017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4739
44.2 3278.3
233.1 4.6 9.1 2.6 9.5
11.9
63347.2 647.0
27691.1 5529.5
3467.0 22293.3
220.6
2016 住宿和餐饮业
45160
937580
23
2016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
16342
5129338
130
2016 服务业
2016 房地产业
132
2018 服务业
2018 房地产业
109953
2517002
38
201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3542
2042628
30
2018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20753
2435019
82
2018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5897
201757
18
2018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6779
152573
15
25.3 27.3
2017 总 计
967343
47427774
26
2017 采矿业
10670
1118093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6目录【精选资料】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6目录【精选资料】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6目录【精选资料】《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目录(中英文对照附电子版)是一部以全面反映我国人口和就业状况为主的资料性年刊,收集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就业统计的主要数据,同时附录了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

年鉴内容分为八部分:综合数据、2008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2008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200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2008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2008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第一部分综合数据1-1 各地区人口数1-2 按性别分人口数1-3 按城乡分人口数1-4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5 各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1-6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1-7 各地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8 全国历年人口密度1-9 全国劳动统计主要指标1-10 分城乡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1 分产业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2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年末登记数)1-13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年末登记数)1-14 分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末登记数)1-15 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1-16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7 分行业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8 分登记注册类型城镇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1-19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 1-20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国有单位) 1-21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城镇集体单位)1-22 分地区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其他单位) 1-23 分行业城镇单位使用的农村劳动力年末人数 1-24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工资及指数 1-25 分登记注册类型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 1-26 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1-27 分地区职工平均工资1-28 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1-29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第二部分 2007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 2-1 各地区人口数及人口自然变动情况2-2 各地区人口的城乡构成2-3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4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5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6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2-7 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8 各地区城市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9 各地区镇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10 各地区乡村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2-11 各地区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2 各地区城市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2-13 各地区镇的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4 各地区乡村户数、人口数、性别比和平均家庭户规模 2-15 各地区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6 各地区城市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7 各地区镇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8 各地区乡村按家庭户规模分的户数2-19 各地区家庭户类别2-20 各地区城市家庭户类别2-21 各地区镇家庭户类别2-22 各地区乡村家庭户类别2-23 全国家庭户人数和户主的年龄、性别构成 2-24 各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2-25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6 各地区镇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2-27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 2-28 各地区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2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 2-32 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3 全国城市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4 全国镇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5 全国乡村15岁及以上人口分年龄、性别的婚姻状况 2-36 各地区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7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8 各地区镇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39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2-40 全国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1 全国城市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2 全国镇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3 全国乡村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4 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5 全国城市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6 全国镇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7 全国乡村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 2-48 各地区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49 各地区城市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0 各地区镇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1 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各种户口状况人口2-52 各地区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3 各地区城市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4 各地区镇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5 各地区乡村60岁及以上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6 全国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7 全国城市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8 全国镇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2-59 全国乡村60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第三部分 2007年劳动力抽样调查主要数据3-1 分地区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2 分地区全国男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3 分地区全国女性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4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6 按行业、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3-7 按职业、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8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9 按年龄、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3-10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1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2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13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4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1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就业身份构成 3-16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1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 3-18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3-1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行业构成 3-20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21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22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年龄构成 3-2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职业构成 3-24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25 城镇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6 城镇男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7 城镇女性就业人员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3-2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2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0 按户口性质、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1 按就业身份、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2 按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 3-33 按职业、性别分的城镇就业人员工作时间构成3-3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 3-35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 3-3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原因构成 3-37 按失业原因、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38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 3-39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年龄构成 3-40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 3-41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 3-42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 3-43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行业构成 3-44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 3-45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失业前的职业构成 3-46 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 3-47 按年龄、性别分的城镇失业人员未工作时间构成第四部分 2007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统计数据 4-1 各地区分行业国有单位就业人员数4-2 各地区分行业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数4-3 各地区分行业其他单位就业人员数第五部分 2007年全国户籍统计人口数据5-1 各地区总户数、总人口5-2 各地区市总户数、总人口5-3 各地区县总户数、总人口5-4 各地区镇总户数、总人口5-5 各地区非农业、农业人口5-6 各地区市非农业、农业人口5-7 各地区县非农业、农业人口5-8 各地区镇非农业、农业人口5-9 按总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5-10 按非农业人口排序的市及人口数第六部分 2007年全国计划生育统计人口数据 6-1 各地区分孩次计划生育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6-2 各地区已婚育龄妇女领证情况及避孕率与上年同期比较 6-3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6-4 各地区采用各种节育措施人数与上年同期比较 6-5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6-6 各地区采取各种避孕措施分布与上年同期对比 6-7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的例数6-8 各地区实施各种节育手术例数与上年同期对比第七部分世界部分国家及地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一、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7-1 年中人口数7-2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7-3 人口年龄构成7-4 人口、社会和经济指标7-5 全部就业人数7-6 全部女性就业人数7-7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7-8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7-9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7-10 失业人数7-11 制造业平均工资7-12 消费价格指数二、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13 人口主要指标7-14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15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 7-16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 7-17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 7-18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 7-19 非农行业工人日工资率 7-20 非农行业管理人员月工资率 7-2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 7-2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23 消费价格指数三、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24 人口主要指标?7-2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26 分职业全部就业人数 7-27 按年龄分组的失业人数 7-28 按失业前行业分的失业人数 7-29 按失业前职业分的失业人数 7-30 非农行业平均工资7-31 非农行业周工作小时 7-32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 7-33 消费价格指数四、台湾省人口和就业统计数据 7-34 台湾省面积及人口主要指标 7-35 分行业全部就业人数 7-36 失业人数和失业率7-37 非农行业工人月工资率 7-38 非农行业月工作小时7-39 分行业职业伤害情况7-40 消费价格指数第八部分 2007年人口变动和劳动力调查制度说明及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以下是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高二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5篇高二班主任工作总结1本学期,我担任高二(14)班班主任。

2023年统计师之初级统计工作实务通关提分题库及完整答案

2023年统计师之初级统计工作实务通关提分题库及完整答案

2023年统计师之初级统计工作实务通关提分题库及完整答案单选题(共40题)1、我国居民消费价格统计采用的是()方法。

A.重点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全面调查【答案】 B2、人口统计中,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本地时间超过()以上人口。

A.半年B.一年C.两年D.五年【答案】 A3、单位从业人员统计中不包含()。

A.民办教师B.社区工作人员C.私营企业从业人员D.机关工作人员【答案】 C4、住户调查中,()不应包括在住户成员中。

A.寄宿者B.本住户供养的在外学生(包括大中专学生和研究生)C.因探亲访友、旅游、住医院、培训或出差等原因临时外出的人员D.轮流居住的老人【答案】 A5、2018年,某县一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如下:小李夫妇与2个子女一起生活,女儿8岁,儿子5岁;小李父母均超过65岁,两人在邻村生活;夫妇经营一家面粉加工厂,去年经营收入20万元,经营费用支出10万元,生产税支出0.4万元,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0.6万元,给父母赡养费1.2万元。

A.2B.3C.4D.6【答案】 C6、下列活动不属于研究与实验发展(R&D)的是()。

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试验发展D.科技教育与培训【答案】 D7、了解某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和销售情况,则调查对象为()。

A.工业企业B.每个工业企业C.所有工业企业产业活动单位D.所有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答案】 D8、2014年,某地通过住户调查取得一农村住户家庭收支资料如下:当年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收入20万元,生产经营费用支出15万元,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1万元,生产补贴2000元;赠送亲友支出5000元。

请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A.全面调查B.抽样调查C.重点调查D.典型调查【答案】 B9、下列人员中,属于单位在岗职工的是()。

A.处于试用期人员B.劳务外包使用的人员C.实习的在校学生D.聘用的正式离退休人员【答案】 A10、国家统计调查项目中不包括()。

2022年-2023年统计师之初级统计工作实务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

2022年-2023年统计师之初级统计工作实务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

2022年-2023年统计师之初级统计工作实务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单选题(共30题)1、住户成员包括()A.寄宿者B.住家保姆C.已分家的子女子D.轮流居住的老人【答案】 D2、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5%,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电力生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5%,电力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4%,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9%。

A.0.22B.0.78C.1.78D.1.21【答案】 D3、社会统计的主要内容是()统计。

A.公共服务B.公共资源C.公共对象D.公共环境【答案】 A4、根据以下资料计算: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为51321.78亿元,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为32.4%,财政支出为49781.35亿元,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为23.2%,国内生产总值为249529.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1.9%。

2006年我国财政收入为38760.2亿元,财政支出为40422.73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为211923.5亿元。

A.0.95B.0.05C.1.05D.1.95【答案】 D5、《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我国经济活动划分为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等()个门类。

A.10B.15C.20D.25【答案】 C6、某城镇2008年相关资料如下:年末常住人口3万人(年初常住人口2.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55万人;当年出生人口200人,死亡人口50人;居民家庭户均总收入15万元,个人交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障支出分别为3000元和2000元;家庭消费支出9万元,其中食品类支出3.5万元,居住类支出3.0万元。

A.5.1‰B.6.8‰C.5.0‰D.6.67‰【答案】 A7、关于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衡量建设过程中宏观投资效果的综合指标B.是新增固定资产与同期完成投资额的比率C.反映企业投资活动经济效益的指标D.是投资回收年限的逆指标【答案】 D8、城乡住户调查中的部分材料如下:小王一家有 3 口人,妻子小张在超市上班,儿子在本市就读小学 3 年级。

2023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工作实务考前冲刺卷2(含答案)

2023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工作实务考前冲刺卷2(含答案)

2022年中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工作实务考前冲刺卷2(含答案)姓名年级学号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判断题计算题附加题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判断题1. 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逢0的年份实施。

()A.正确√B.错误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是统计单位。

()A.正确B.错误√3.《科技综合统计报表制度》由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采用分工协作、条块结合的方式。

()A.正确B.错误√4.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等于其主营业务收入。

()A.正确B.错误√解析:批零总产出=商业附加费=商品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5.统计法是我国民事法律的一个组成部分。

()A.正确B.错误√6.乡镇统计员和乡镇统计信息网络在统计业务上受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领导。

()A.正确√B.错误7.统计行政诉讼中的原告只能是公民。

()A.正确B.错误√解析:统计行政诉讼中的原告,应当是认为统计行政执法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8.由国家统计局和监察部联合制定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属于统计行政规章。

()A.正确B.错误√解析:9.统计执法监督检查是指统计执法监督检查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统计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活动的总称。

()A.正确B.错误√10. 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逢3的年份实施。

()A.正确B.错误√11.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应当明确分工,互相衔接,不得重复。

()A.正确√B.错误12.统计执法监督检查,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活动。

()A.正确√B.错误13.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它们之间是隶属关系。

()A.正确√B.错误14.对有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拒报、屡次迟报统计资料行为之一的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处以罚款。

()A.正确√B.错误15.统计产品“适用使用目的”的前提是了解用户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529 32729
24187 51465 32082 40304 28389 20109 47215
280 4557
306 450
5279 3442 1647 72078
24970 12471
6607 50950
40539 60244 28376 109102
2018 广 西 2018 海 南 2018 2018 重 庆 2018 四 川 2018 贵 州 2018 云 南 2018 西 藏 2018 2018 陕 西 2018 甘 肃 2018 青 海 2018 宁 夏 2018 新 疆 2018 2017 2017 全 国 2017 2017 北 京 2017 天 津 2017 河 北 2017 山 西 2017 内蒙古 2017 2017 辽 宁 2017 吉 林 2017 黑龙江 2017 2017 上 海 2017 江 苏
85911 15241
28 46 612 117 261
769
3547
1554 1139
2333 2805
552 3267
2818 383 93 26
1170
12975 3432
6013 12194
3661 6890
236
10783 3867 748 752 1692
28399 9606
28037 64699 10948 18641
157 174
124 89
8692 25408
15011 51954 12351 27058
4135
12012 3686 2518 2757
15467
1848032
3846122
107648 20252 51668
113340 103297
282494 55494
117390 84034 68690
63674 6361
29705 66671 34578 39568
36
101135 83282 23621 18898 55766
67507 23993
133988 173568
56007 75210
5191
110956 44888 15526 12258 77198
5204 6329
10343 1402 586 297
61561
12520
8923
2018 河 北
51072
121007
21244
5880
2018 山 西
104705
76661
79
6514
2018 内蒙古
103833
65806
27
5252
2018
2018 辽 宁
107581
122535
15757
20106
2018 吉 林
58361
49051
54
6484
2392
8982
2018 广 东
59100
397895
42287
132231
人员数
管道 运输业
装卸搬运和 运输代理业
仓储业
邮政业
电信和其他 城市公共 信息传输 交 通 业
33883
313777
432771
929159
4287 525
1453
104
29218 13090
1904 2157
923
14541 15327 14550
107152 62234
130016
133234 53566 73285
39422 23883
188720 251916
441227
242 17427 23630
68 27
47452 59
3508
53622 71741
624318
81327 9976 5487 6100 4672
20240 6550 9578
16-1 分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员数
(根据中国
统计年鉴 单位: 人
数据年度
地区
铁路 运输业
道路 运输业
水上 运输业
航空 运输业
2018
2018 全 国
1833800
3642970
357698
645957
2018
2018 北 京
105933
279774
304
83122
2018 天 津
11321
27305 39458 41423 60840 82549
112658 86808 76921 60902 64366 6444
2018 黑龙江
126389
66041
3401
4667
2018
2018 上 海
38340
181993
51285
91436
2018 江 苏
20109
246682
62071
15061
2018 浙 江
20421
173107
27727
13915
2018 安 徽
38727
133448
10923
4901
2018 福 建
6822 5551
9519 16927 20202
29986 19123
910924
49169 7679
24753 21148 21025
19383 21513 29512
28186 57203
2017 浙 江 2017 安 徽 2017 福 建 2017 江 西 2017 山 东 2017 2017 河 南 2017 湖 北 2017 湖 南 2017 广 东 2017 广 西 2017 海 南 2017 2017 重 庆 2017 四 川 2017 贵 州 2017 云 南 2017 西 藏 2017 2017 陕 西 2017 甘 肃 2017 青 海 2017 宁 夏 2017 新 疆 2017 2016 2016 全 国 2016 2016 北 京
6932 6782
84799 9075
28692 17121 18Βιβλιοθήκη 2780812977
33319
16630
935
1640
12467
19664
613
1648
18237
29304
1443 8727
50 69 63 16 3817
84771 19643 13259
5931 11398
552 16080
32383 36638 20568 10877 11651
839
34199 9538 3219 3841
11669
36965
5548 437
1203 317 62
2100 1013
614
1370 9905
428096
40532 16715
7547 2686 7633
16465 620
3326
84213 32327
303235
9975 17378 11011
40736
96647
15236
26260
2018 江 西
59669
93132
4591
4299
2018 山 东
96131
224934
46669
8287
2018
2018 河 南
109329
201620
1698
8977
2018 湖 北
85818
157194
14728
9611
2018 湖 南
72930
975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