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杨氏双缝干涉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原理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原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物理学中经典的实验之一,它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和干涉现象。
该实验由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于1801年设计并进行,成为光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个实验中,通过狭缝中的光波的干涉现象,我们可以观察到光的波动性质和波动方程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基本原理。
实验装置通常由一束单色光源、两个狭缝和一个屏幕组成。
光源发出的单色光通过两个狭缝后,会形成一系列的光波。
这些光波在屏幕上叠加,形成了一系列明暗条纹,这就是干涉条纹。
这些条纹的分布规律能够揭示出光波的波动性质。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干涉条纹是如何形成的。
当两个光波相遇时,它们会相互叠加,形成新的波的幅度。
如果两个波的幅度相同并且相位相同,它们就会相互加强,形成亮条纹;如果两个波的幅度相同但相位相反,它们就会相互抵消,形成暗条纹。
这种干涉现象是由光波的波动性质所决定的,它揭示了光波的波长和波速等重要特性。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狭缝之间的距离、光源的波长等参数,来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
这些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光的波动性质和波动方程的正确性。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不仅可以认识到光的波动性质,还可以应用干涉原理来测量光的波长、研究光的相干性等重要问题。
总之,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和干涉现象,成为了光学领域的重要实验之一。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光的波动性质,探索光的波长、波速等重要特性。
这个实验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还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光的波动性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杨氏双缝干涉概述
1.光的干涉现象 2.普通光源的发光机制 3.相干光的获得
1.光的干涉现象
满足一定条件 的两束光叠加时,在叠 加区域光的强度或明暗有一稳定的分布。 这种现象称作 光的干涉
两束光 不相干!
钠
光 灯A
钠 光
灯B
普通 光源(最基本发光单元是分子、原子)
E2
能级跃迁
E1
? ? ?E2 ? E1?/ h
?S
S1 ?
r1
d
?
r2
p x
o
?x
I
?
S2
D
? 波程差: ? r ? r
2
1
? d sin? ? d tg?
1
? d?x D
r2 ? r1 ? k?
干涉相长
r2
?
r1
?
? 2
?2k
? 1?干涉相消
明(暗)条纹的位置公式 ? ? d x
D
?明纹位置
(干涉相长 ? ? ? k? )
x? k
?
?k
D d
从一次发光的波面上取
出几部分再相遇。
S
S1
相 遇
S2
区
分束装置
菲涅耳双镜实验 劳埃德镜实验
分振幅法:
一支光线中分出 两部分再相遇。
薄膜干涉实验 劈尖
分束
薄膜
1 2
相遇
杨氏在杨氏双缝干涉
1801年首先用 实验的方法研 究了光的干涉 现象,为光的 波动理论确定 了实验基础。
光路图 D ?? d
x
(3)若用复色光源,则干涉条纹是彩色的。
(4) D,d 一定时,由条纹间距可算出单色光的波长。
杨氏双缝干涉
选用如图坐标来确定屏上的光强分布
y
S1
x
r1
r2
d 2 r1 = S1 P = ( x − ) + y 2 + D 2 P(x,y,D) 2
z
o
S2
d 2 r2 = S 2 P = ( x + ) + y 2 + D 2 2
由上面两式可求得
r22 − r12 = 2 xd 2 xd ∆ = r2 − r1 = r1 + r2
杨氏双缝干涉 托马斯·杨 Young) 托马斯 杨(Thomas Young) 英国物理学家、医生和考古学家, 英国物理学家、医生和考古学家, 光的波动说的奠基人之一 波动光学: 波动光学: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生理光学: 生理光学:三原色原理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杨氏弹性模量 考古学: 考古学:破译古埃及石碑上的文字
S线光源,G是一个遮光屏,其上有两条与S平行的狭缝S1、 线光源, 是一个遮光屏,其上有两条与S平行的狭缝S 且与S等距离,因此S 是相干光源,且相位相同; S2,且与S等距离,因此S1、S2 是相干光源,且相位相同;S1、 之间的距离是d 到屏的距离是D S2 之间的距离是d ,到屏的距离是D。
∆ = n(r2 − r1 ) = mλ (m = 0,±1,±2,L)
即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 即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P点有光强最大值
1 ∆ = n(r2 − r1 ) = (m + )λ (m = 0,±1,±2,L) 2 即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 即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P点的光强最小
I = I1 + I 2 + 2 I1 I 2 cos δ = 4 I 0 cos
杨氏双缝干涉原理
杨氏双缝干涉原理
杨氏双缝干涉的原理:光波叠加原理
杨氏双缝干涉的原理是光波叠加原理,用光的波动性解释了干涉现象。
用强烈的单色光照射到开有小孔S的不透明的遮光扳上,后面置有另一块光阑,开有两个小孔S1和S2。
杨氏利用了惠更斯对光的传播所提出的次波假设解释了这个实验。
S1,S2为完全相同的线光源,P是屏幕上任意一点,它与S1,S2连线的中垂线交点S'相距x,与S1,S2相距为rl、r2,双缝间距离为d,双缝到屏幕的距离为L。
因双缝间距d远小于缝到屏的距离L,P点处的光程差:δ=r2-r1=dsinθ=dtgθ=dx/Lsinθ=tgθ,这是因为θ角度很小的时候,可以近似认为相等。
干涉明条纹的位置可由干涉极大条件d=kλ得:x=(L/d)kλ,干涉暗条纹位置可由干涉极小条件d=(k+1/2)λ得:x =(D/d)(k+1/2)λ明条纹之间、暗条纹之间距都是:Δx =λ(D/d)。
干涉条纹是等距离分布的,公式都有波长参数在里面,波长越长,相差越大。
条纹形状:为一组与狭缝平行、等间隔的直线(干涉条纹特点)菲涅尔双棱镜,菲涅尔双面镜、埃洛镜的干涉情况都与此类似。
光的干涉是指若干个光波相遇时产生的光强分布不等于由各个成员波单独造成的光强分布之和,而出现明暗相间的现象。
光的干涉现象的发现在历史上对于由光的微粒说到光的波动说的演进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1801年,托马斯·杨提出了干涉原理并首先做出了双狭缝干涉实验。
大学物理第12章2
(
k
0,1,2,
)
增透膜的最小厚度:d
4n
光学厚度: nd
4
2、增反膜:把低折射率的膜(MgF2)改成同样光学厚度的 高折射率的膜(ZnS)
—ZnS,折射率2.40
2nd
H
2
L
H
2
L
•多层高反射膜
—在玻璃上交替镀上光学厚度
均为/4的高折射率ZnS膜和低
牛顿环 装置简图
分束镜M
.S
显微镜
平凸透镜
o
平晶
R
r
d
A
干涉条纹
(2)光程差和明暗条纹条件
如果不是空 气劈尖,结 果又如何?
应用 ①测微小角度:
已知:λ、n。测出l。
l
2n
2nl
②测微小长度 已知 :λ、n。测出干涉条纹的总级数 K
d
d 2k 1 (明)d k (暗)
4n
2n
③测折射率:已知θ、λ,测l可得n
④ 检测物体表面的平整度
A
B 若干涉条纹是平行直线,说 明B 面是平的。
n11
n11
=
2 0
=
2 0
2n2d
n1
1
2
§12-5 薄膜干涉
薄膜干涉:光波经薄膜两表面反射后相互叠加所形成的 干涉现象。 薄膜干涉分为:等倾干涉与等厚干涉。
干涉光的获取方法:分振幅法。
一、等倾干涉条纹
1、产生条件
扩展光源发出的不同方向的光,入射到厚度均 匀的薄膜上。 同级干涉条纹对应的光线的入射角相 同,这种干涉称为等倾干涉。
《大学物理》第十二章 光学
h
结束 返回
解:
=a
acos2
+
2
=
2asin2
=
2
asin =h
sin =4h
a 2
h
结束 返回
12-5 一平面单色光波垂直照射在厚度 均匀的薄油膜上,油 膜 覆盖在玻璃板上, 所用 单色光的波长可以连续变化,观察到 500nm与700nm这两个波长的光在反射 中消失,油的折射率为 1.30,玻璃的折射 率为1.50。试求油膜的厚度 。
第二级明纹的宽度为
Δx
´=
Δx 2
=2.73 (mm)
结束 返回
12-15 一单色平行光束垂直照射在宽 为 1.0mm 的单缝上,在缝后放一焦距为 20m的会其透镜,已知位于透镜焦面处的 屏幕上的中央明条纹宽度为2.5mm。求入 射光波长。
结束 返回
解:
=
aΔx 2D
=
1.0×2.5 2×2.0×103
sinj
=
k (a+b)
sin =0.1786k-0.5000
在 -900 < j < 900 间,
对应的光强极大的角位置列表如下:
k
sinj j
k
sinj j
0
-0.500 -300
1
2
-0.3232 -0.1464
-18051’ -8025’
3
4
0.0304 0.2072
1045’ 11057’
结束 返回
12-22 一光栅,宽为2.0cm,共有
6000条缝。如用钠光(589.3nm)垂直入射,
中央明纹的位置? 共有几级?如钠光与光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全版.ppt
解 白光经蓝绿色滤光片后,只有蓝绿光。
波长范围21 100 nm
平均波长 1 2 490nm
2
1 440 nm 2 540 nm
2 1 100 2 1 980
条纹开始重叠时有 k2 ( k 1)1
k 1 1
0
2 1
k=4,从第五级开始无法分.辨.。...
例7 单色光照射到相距为0.2mm的双缝上,双缝与屏幕的垂直距离为1m。 求(1)从第一条明纹到同侧旁第四明纹间的距离为7.5mm,求单色光的波长;
(2)若入射光的波长为600nm,求相邻两明纹的距离。
解(1)根据双缝干涉明纹分布条件: x k D
d
明纹间距:
x1、4
x4
x1
D
d
(k4
k1)
k 0,1,2,
得: dx1、4
D(k4 k1)
将 d=0.2mm,x1,4 =7.5mm,D =1000mm 代入
上式
0.2 7.5
5104 mm 500nm
1、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装置
光程差
2a
x D
k
干涉加强
2、干涉条纹
明纹公式 x k D
2a
暗纹公式 x (2k 1) D
..。..
4a
k 0,1,2,
3 干涉条纹形状及间距
明纹条件 暗纹条件
x k D
x
2a (2k 1)
D
4a
k 0,1,2,
相邻两条明纹或暗纹的距离:
x
观察屏 暗纹 +2级 +1级 0级亮纹
1000 (4 1)
(2)由
x D
d
x D 1000 6104 3.0mm
杨氏双缝干涉
条纹位置
可直接利用Young 双缝干涉的结果。
8
三、洛埃境 半波损失
E/
S1
M S2
o E
装置:S: 线光源(或点光源)
M: 平玻璃片作反射镜
S发出的光一部分直接投射到屏上,一部分经 M反射后到屏
上,在重叠区干涉。
干涉的两部分光可以看作是一个实光源S1和一个虚光源 S2
发出的。
9
干涉图样 • 入射角很大,接近90o 。反射系数近于1,故反射很强。 • 两光的振幅几乎相等,可看成等幅干涉。 • 干涉条纹只出现在镜面上半部。 相位
一、杨氏双缝干涉
1801年,英国人托马斯杨首次从实验获得了两列相干的光波, 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1.装置与现象
•普通单色平行光通过
狭缝S(形成柱面) ;
•S的光波透过S1和S2
两狭缝,由惠更斯原
理知,S1 和S2 可以看
成两个新的子波源;
S1
S
S2
r1 r2
S1 S
S2
•这两列波在空间发生重叠而产生干涉,在屏幕上出现明暗相
五种波长的光在所给观察点最大限度地加强。 13
例12-3 在杨氏双缝实验中,欲使干涉条纹变宽,应作怎样 的调整: (A)增加双缝的间距, (B)增加入射光的波长, (C)减少双缝至光屏之间的距离, (D)干涉级k愈大时条纹愈宽。
解:由干涉条纹间距公式
x D
d 可知,应选(B)
14
例12-4 在空气中用波
6
二、菲涅尔双镜
S M1
S1
C S2
i
M2
P P0
E
7
装置
S点光源(或线光源,与两镜交线平行);M1和M2:镀银反射 镜,夹角很小; 两反射镜把 S 发出的光分成两部分,可以看 作是两个虚光源S1和S2发出的光。
托马斯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内容
托马斯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内容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实验,听上去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它就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告诉我们一个关于光的惊人秘密。
这不是什么复杂的物理理论,也不是高深的公式,而是一次令人咋舌的发现:光不只是粒子,它还是波!你没听错,就是波。
看完这个实验,你会对光有全新的理解,也许你会觉得,这世界真的是太神奇了,怎么光这种东西,居然能这么“变魔术”!我们先来说说这个实验本身。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很细的缝隙,拿一个小小的光源照射过去,光从缝隙里射出来后,你就能看到一条直直的光线对吧?这很正常,光照出来就是这么简单。
但是如果你将缝隙变成两个并排的缝隙,并且再让光通过这两个缝隙,你会发现光的行为变得不一样了,竟然出现了“条纹”!这可不是你想象中的简单条纹,而是清晰可见的明暗交替的条纹,好像是水面上扔了一颗小石子,激起了一阵阵波纹。
你想过吗?光能像水波一样,产生“干涉”!托马斯·杨就是通过这个实验,发现了光的这种神奇现象。
他让光通过两个缝隙,结果呢,两个缝隙后面的屏幕上,竟然形成了明亮的条纹和暗淡的条纹。
这条纹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两个波从不同的缝隙射出来,彼此相遇后产生了干涉作用。
就好像两个水波相遇,某些地方会“叠加”在一起变得更亮,有些地方则会互相抵消,变得更暗。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干涉”,也是波的特性之一。
明明光是我们熟悉的东西,怎么一不小心,它就展现出了这种神秘莫测的波动特性呢?这可真是让人瞠目结舌!而且更神奇的是,这种干涉现象只有在光是波的情况下才能出现。
如果你把光当成粒子来看的话,就啥也看不见。
光是粒子的话,两个粒子从不同的缝隙射出去,不可能出现那种有明有暗的条纹。
你看,这个实验不光让我们对光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甚至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物理世界的运行规律,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向全新世界的大门。
有意思的是,托马斯·杨的实验,并不仅仅是在证明光的波动性那么简单。
当时,有些科学家坚持认为光是粒子,根本不可能是波。
杨氏实验与双缝干涉
杨氏实验与双缝干涉杨氏实验和双缝干涉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实验现象,揭示了光的波动性。
通过这两个实验,科学家们深入研究了光的性质以及波动理论。
本文将对杨氏实验和双缝干涉进行介绍和解释。
杨氏实验,也被称为杨氏干涉实验,是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于1801年首次进行的实验。
这个实验通过将一束单色光引入一块波动性较强的金属板,光在金属板上发生衍射现象,形成一系列亮暗相间的光纹条纹。
这些纹条可以用于测量光的波长以及其他光学性质。
杨氏实验证明了光有波动性,支持了波动理论的观点。
而双缝干涉实验是另一个重要的实验,它是由托马斯•杨于1801年进行的。
这个实验使用两个极其接近的缝隙,将一束单色光照射到通过缝隙后,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
这些条纹是由光的波长和缝隙间距共同决定的,如果波长和间距匹配,会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这个现象被称为干涉。
这个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光的波动性,并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光波的性质和行为。
这两个实验的解释可以用波动理论来进行。
波动理论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长、频率和振幅等特性。
光的传播可以像水波一样。
当光遇到一个障碍物,比如狭缝或物体边缘时,它会发生衍射现象。
衍射可以解释杨氏实验和双缝干涉中观察到的光的波纹现象。
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波动性是光的本质特性之一,同时引发了一些重要的研究和发现。
例如,当科学家进行实验时,他们发现当光通过双缝时,光的干涉模式与它通过单个缝隙或多个缝隙时不同。
这个发现引发了对光的粒子性和波粒二象性的深入研究。
其结果被归纳为“光是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杨氏实验和双缝干涉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它们不仅在光学领域中有重要应用,还用于物理学和量子力学中的相关研究。
通过对干涉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研究光的波动性和特性,也可以应用到其他波动现象的研究中。
总结起来,杨氏实验和双缝干涉是物理学中两个重要的实验现象,它们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证实了光同时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
通过这些实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光的本质以及物理学中的其他相关问题。
杨氏双缝干涉(精)
1、杨氏双缝干涉(1)杨氏简介托马斯·杨(Thomas Young),英国物理学家、医师、考古学家,波动光学的伟大奠基人,在光学、生理光学、材料力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波动光学——双缝干涉十八世纪前后,牛顿的“光的微粒说”在光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
杨氏在德国留学期间便对光的微粒说提出了怀疑。
他在哥丁根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关于声和光都是波动,不同颜色的光和不同频率的声都是一样的观点。
他认为,正如惠更斯以前所说的那样,光是一种波动。
1801年,杨氏出版了《声和光的实验和探索概要》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光的波动观点,向牛顿提出了挑战。
杨氏认为,解释强光和弱光的传播速度一样,用波动说比用微粒说更有效。
他还证明了惠更斯在冰洲石中所看到的双折射现象是正确的。
为了证实光的波动说的正确性,托马斯·杨用非常巧妙的方法得到了两个相干光源,并进行了著名的光的干涉实验。
他最初的实验方法是用强光照射小孔,以孔作为点光源,发出球面波,在离开小孔一定距离的地方放置另外两个小孔,它们把前一小孔发出的球面波分离成两个很小的部分作为相干光源。
于是在这两个小孔发出的光波相遇区域产生了干涉现象,在双孔后面的屏幕上得到了干涉图样。
●生理光学——三原色原理托马斯·杨在生理光学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
他的光学理论研究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他把光学理论应用于医学之中,奠定了生理光学的基础。
他提出了眼睛观察不同距离的物体是靠改变眼球水晶体的曲度来调节的观点,这是最早的眼睛光学原理的解释。
他还提出了人们对颜色的辨别是由于视网膜上有几种不同的结构,分别感受红、绿、蓝光线的假设,以此可以说明色盲的成因。
他还建立了三原色原理,认为一切色彩都是有红、绿、蓝三种原色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的。
这一原理已成为现代颜色理论的基础。
●材料力学——杨氏模量托马斯·杨在材料力学方面最早提出弹性模量的概念,并认为剪应力也是一种弹性形变。
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弹性模量,称为杨氏模量。
杨氏双缝干涉
λ’为入射光在介质中旳波长 条纹间距为 Δx=Dλ/(nd)=Dλ’/d 干涉条纹变密。
杨氏双缝干涉旳应用
❖ 测量波长 ❖ 测量薄膜旳厚度和折射率 ❖ 长度旳测量微小变化量
S线光源,G是一种遮光屏,其上有两条与S平行旳狭缝S1、 S2,且与S等距离,所以S1、S2 是相干光源,且相位相同;S1、 S2 之间旳距离是d ,到屏旳距离是D。
P
r1
S1
x
Sd
r2
O
S2
D
I
光强分布 干涉条纹
同方向、同频率、有恒定初相差旳两个单色光源所发 出旳两列光波旳叠加。
考察屏上某点P处旳强度分布。因为S1、S2 对称设置,且大 小相等,以为由S1、S2 发出旳两光波在P点旳光强度相等, 即I1=I2=I0,则P点旳干涉条纹分布为
等于一种波长值。 m
(m 1)
2
上式中旳m为干涉条纹旳级次。
x mD
d
(m 0,1,2,)
亮纹
m=0,1,2,…依次称为零级、第一级、第二级亮纹等等。
零级亮纹(中央亮纹)在x=0处。
x (m 1) D
2d
(m 0,1,2,)
暗纹
m=0,1,2,…分别称为零级、第一级、第二级暗纹等等。
例1、求光波旳波长
在杨氏双缝干涉试验中,已知双缝间距为0.60mm,缝和屏相 距1.50m,测得条纹宽度为1.50mm,求入射光旳波长。 解:由杨氏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
e=Dλ/d
能够得到光波旳波长为
大学物理C3杨氏双缝干涉
2 760nm 0.25mm
1.0m
6 .0 8 m
m
x x红 光 x紫 光 2.88 m m
A 屏
B
求:第二级干涉条纹中紫光和红光极大点的间距?
(白光波长范围是400-760nm)
解:
k
x明 2a D
k D
d
紫光 : 400nm
白光
d 0.25m m
x紫光
2 400nm 0.25mm
1.0m
3.2m m
D 1.0m
红光 : 760nm
x红光
§12-2 杨氏双缝干涉 一、实验装置
x
S1
2a
o
S2
D
D >> 2a
x
二、条纹规律
1)相位差:
波程差
2 2
(r2 r1 )
r12 D 2 ( x a ) 2
r
2 2
D2
(x
a )2
S1
2a
r1 r2
S2 D
p· x
a ao
r
2 2
r12
r2 a
2a
ao
S2 D
2k 时
干涉加强
k 明条纹
( 2 k 1 ) 时 干涉减弱 (2k 1) 暗条纹
2
2a D
x
( 2 k
k
1)
2
k 0, 1, 2,
x k D
2a
明纹位置
x (2k 1) D 4a 暗纹位置
杨氏双缝干涉
杨氏双缝干涉干涉是光学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制约着光的传播以及我们对光的理解。
其中,杨氏双缝干涉是经典的干涉实验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杨氏双缝干涉的解析,详细介绍其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结果。
一、杨氏双缝干涉原理杨氏双缝干涉是指当光通过两个紧密且等宽的缝隙时,光的波动特性导致的一种干涉现象。
当光线通过两个缝隙时,它们会发生干涉,交叠形成一系列亮暗条纹。
这是因为光的波动特性使得每个缝隙都成为了一个次级光源,这些次级光源形成的波前在空间中相互干涉,产生了不同的干涉图案。
二、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首先,需要准备一个光源、一个狭缝、一个屏幕以及一台可调节的显微镜。
将光源置于较远的位置,将狭缝置于光源与屏幕之间,确保光线能够通过狭缝均匀地照射在屏幕上。
2. 调整狭缝宽度:调整狭缝的宽度,使其尽量保持均匀并且两个缝隙之间的距离相等。
3. 观察干涉图案:将显微镜对准屏幕上的干涉图案,并调节焦距。
通过显微镜观察,将会看到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些条纹是由缝隙产生的次级光源交叠形成的。
三、实验结果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观察结果是一系列条纹,其特点如下:1. 条纹间距:相邻两条亮纹或暗纹之间的距离相等,且依赖于光源波长以及缝隙间距,可以通过公式Δx = λL/d计算得到,其中Δx为条纹间距,λ为光源波长,L为狭缝到屏幕的距离,d为缝隙间距。
2. 条纹明暗:亮纹代表光的增强,暗纹代表光的减弱。
这是因为两个缝隙发出的光波在某些方向上相互增强,形成亮纹;而在其他方向上相互抵消,形成暗纹。
3. 干涉级数: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不同级别的干涉条纹。
首先出现的为一级暗纹与一级亮纹,然后是二级暗纹与二级亮纹,以此类推。
干涉级数越高,条纹越密集。
四、应用与意义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光学研究中的重要实验之一,它具有以下应用与意义:1. 验证光的波动理论: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结果可以很好地验证光的波动性质。
实验证实了平面波的效应以及波的叠加原理。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在物理学中,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一项经典而又重要的实验,它为我们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以及光的干涉现象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我们将在本文中详细讨论这一实验的原理和实施方法,并探讨它对光学研究领域所带来的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对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进行简要介绍。
实验的基本装置包括一块狭缝板和一块屏幕。
光源射出的光经过狭缝板后形成两个平行的狭缝。
这两个狭缝成为光波的新的波前光源,它们发出的次级光波在远离狭缝的地方交汇,形成干涉图样。
当干涉图样被投影到屏幕上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这就是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的形成是由光波的波动性质所决定的。
当光波从两个狭缝出射后,会在某些区域发生相干叠加,这些区域被称为亮条纹。
而在其他区域,相干叠加会出现干涉消除,这些区域则被称为暗条纹。
条纹的明暗变化取决于光波的相位差。
当相位差为奇数倍波长时,暗条纹形成;而当相位差为偶数倍波长时,亮条纹形成。
通过这一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结论。
首先,光波具有波动性质,这表明它传播的过程中会形成干涉图样。
而这种干涉现象可以用波动理论的干涉公式进行计算和解释。
这一发现引发了波动光学的进一步研究,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探索光传播规律的新方向。
其次,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也证明了光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虽然杨实验中使用的是连续波动的光,但光的干涉图样表现出了明显的粒子性质。
这一发现为后来关于光子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通过将光看作粒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解释和计算杨实验的结果,并进一步推导出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不仅在理论物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应用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光学仪器中,干涉仪常常被用于测量薄膜的厚度、形状等物理参数。
此外,利用干涉现象,我们还可以制造出各种波导器件,如激光器、光纤等,这对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总结起来,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经典实验。
通过这一实验,我们得以深入理解光的波动性质和波粒二象性,并探索了干涉现象的规律与应用。
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
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是光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现象,它们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以及波粒二象性。
本文将介绍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的原理和应用。
1. 双缝干涉的原理双缝干涉是指当光通过两个细缝时,产生干涉现象。
根据惠更斯-菲涅尔原理,每个点上的波前都可以看作是一系列次波前的相干叠加。
当光通过两个细缝时,来自两个缝的次波前会相互干涉。
当两个次波前相位差为整数倍的波长时,干涉将会加强,形成明纹;而当相位差为半波长时,干涉将会减弱,形成暗纹。
2. 双缝干涉的实验装置与观察双缝干涉的实验装置通常由一个光源、两个细缝和一个屏幕构成。
光源会发出一束光线,经过两个细缝后,在屏幕上形成干涉图样。
在实验中,观察者会注意到在屏幕上出现了一系列交替的明暗条纹。
明条纹对应着光强较强的区域,暗条纹对应着光强较弱的区域。
并且,随着屏幕与光源或细缝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干涉图样也会发生变化。
3. 杨氏实验的原理杨氏实验是通过光的衍射现象来研究光的性质的实验。
它使用一个单缝,将光通过单缝后,在屏幕上观察光的衍射图样。
当光通过一个细缝时,光波会在细缝的边缘发生弯曲并衍射出去,形成一系列衍射条纹。
根据衍射的原理,较远处的条纹较接近中心,而较近处的条纹则较远离中心。
4. 杨氏实验的实验装置与观察杨氏实验的实验装置通常由一个单缝、一个光源和一个屏幕构成。
光通过单缝后,在屏幕上形成一系列交替的明暗条纹。
在实验中,观察者会注意到在屏幕上出现了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
这些条纹的间距由光的波长和单缝宽度决定。
并且,随着光源与屏幕之间距离的变化,条纹的间距会发生变化。
5. 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的应用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作为重要的光学实验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光学研究和科学教育中。
在光学研究中,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可以用来测量光的波长、研究光的衍射特性以及检验光的相干性。
这些实验为光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在科学教育中,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常被用作直观展示光的波动性质和波粒二象性。
12-2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劳埃德镜实验
D 一条缝,用纯蓝色的滤光片遮盖另一条缝,则【 】
(A)产生红色和蓝色两套干涉条纹; (B)条纹的宽度发生变化; (C)干涉条纹的亮度发生变化; (D)不产生干涉条纹。
例、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双缝与屏的距 D=1.2m,双缝间距为d=0.45mm,若测得屏 上干涉条纹相邻明条纹的间距为1.5mm,求 光源发出的单色光的波长。
x l 9
d x
D
例、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将整个装置放置于
B 折射率为n 的透明液体介质中,则【 】
(A)干涉条纹的间距变宽; (B)干涉条纹的间距变窄; (C)干涉条纹的间距不变; (D)不再发生干涉现象。
例、一双缝干涉装置,在空气中观察到相邻明条 纹间距为1mm,若将整个装置放置于折射率为4/3 的水中,则干涉条纹的间距变为____3_m_m_____。
r1
P
r2
例、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双缝间距d=0.5mm,双 缝与屏相距D=0.5m,若以白光入射,求:
(1)分别求出白光中波长为1=400nm和2=600nm
的这两种光的干涉条纹间距。 (2)这两种波长的光的干涉条纹是否会发生重叠? 如果可能,第一次重叠的是第几级明纹?重叠处距离 中央明纹多远?
4
例、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SS1=SS2,用波长为 的单色光照射双缝S1、S2,通过空气后在屏幕上形 成干涉条纹,已知P点处为第三级明条纹,则S1、S2 到P点的波程差为__3___;若将整个装置放置于某种 透明液体中,P点处变为第四级明纹,则该液体的 折射率为n =_4__/ 3__。
S1
S S2
】
(A)中央明纹也向下移动,且条纹间距不变;
(B)中央明纹向上移动,且条纹间距不变;
大学物理12光的干涉
S1
Sd
S2
杨氏双缝实验
§12-1 光源 光的特性
2.分振幅法:利用光在两种介质分界面 上的反射光和透射光作为相干光
iD
n1
e
A
C n2 n1
B
n1
薄膜干涉
第十二章 光的干涉
§12-1 光源 光的特性
§12-2 双缝干涉
一、杨氏双缝实验 1.装置原理
S1
Sd
S2
第十二章 光的干涉
第十二章 光的干涉
§12-3 光程与光程差
三、反射光的相位突变和附加光程差
1、n1 n2 n3 或 n1 n2 n3 无附加光程差
12
i
n1
e
n2
n3
2、n1 n2 n3 或 n1 n2 n3 1’ 2’
有附加光程差 2
3、对于折射光,无任何相位突变
第十二章 光的干涉
§12-3 光程与光程差
§12-2 双缝干涉
2.干涉明暗条纹的位置
r1
S1
S d
r2
波程差
S2
r2 r1
D
P
x
0
r2
r1
d sin
d
tan
d
x D
第十二章 光的干涉
§12-2 双缝干涉
d
x D
k 极大
(2k 1) 极小
2
干涉明暗条纹的位置
d x
D
x
k
D
d
2k 1
D
2d
明纹 暗纹
其中 k 0, 1, 2, 3
实际中,i 0
2n2e '
明纹和暗纹条件
2n2e
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
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是光学领域中重要的实验现象,它们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和波动光学现象。
双缝干涉实验是通过两个非常接近的狭缝让光通过后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而杨氏实验则是通过单缝产生的光线在屏幕上形成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两个实验都展示了光的波动特性以及波动光学理论的应用。
双缝干涉实验首先由托马斯·杨提出,并于1801年被扬内/弗雷诺等学者首次实验确定。
双缝干涉现象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实验中,通过一个光源照射到两个非常接近且相距适当的狭缝处,产生出的光经过两个狭缝后在屏幕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种干涉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光的波动性质导致的,光波在通过狭缝后会形成一系列光明和暗淡的波峰和波谷,通过叠加产生出条纹。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当两个狭缝之间的距离足够小,光的波动效应就会在屏幕上形成清晰的明暗条纹。
这些条纹的间距与波长有关,根据双缝干涉实验的公式,可以通过测量条纹间距来计算出光的波长。
这项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性质,也成为光学研究中的重要实验之一。
与双缝干涉实验相类似的是杨氏实验,它也是一种光的波动性实现。
杨氏实验是由杨振宁提出的,它是利用单缝来产生干涉现象的实验。
在杨氏实验中,通过单缝让光通过后,在屏幕上产生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些条纹的出现是由单缝的波动性质导致的,光波通过单缝后会发生弯曲、衍射和干涉等现象,从而形成条纹。
杨氏实验的原理和双缝干涉实验类似,通过测量条纹间距可以计算出光的波长,进而研究光的波动性质。
杨氏实验的出现也丰富了光学研究的实验手段,为研究光的波动性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总的来说,双缝干涉和杨氏实验都是光学领域中重要的实验现象,它们揭示了光的波动性质和波动光学现象。
通过这两个实验的研究,人们对光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光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装置与现象 装置: 1.装置:
汞灯
x 缝平面
x x1 ∆x I x0 x -1
ν , ϕ0
r1
·
r2
P x o
λ
S1 d S2 ∆ r
θ
单色光 滤光片
双缝干涉
D
D∼
单色光入射, D >> d 单色光入射,
(d ∼ 10-4m,
m)1
·x 波程差和位相差: 1、波程差和位相差: λ r θ d o x δ 波程差: (1)、波程差: D 在P处相遇叠加的两列相干光的波程差: 处相遇叠加的两列相干光的波程差: 波程差
λ1 = 600nm λ2 = 400nm k1 λ2 400 2 = = = k1 = 2 k2 = 3 即 k2 λ1 600 3 •由此可见,波长为400 由此可见, 400nm 的紫光的第3级明条纹与波长为 的紫光的第3 由此可见 波长为400
d
λ1 = k2
d
λ2
600nm 的橙光的第2级明条纹第1次重合.重合的位置为 的橙光的第2级明条纹第1次重合. 600
D ∆x = λ.........(12.11) d
——可由此测λ。 可由此测
∆l = Dλ .......(4) 2d
条纹的宽度—— ——相邻两明暗条纹中心之间的距离 (5)条纹的宽度——相邻两明暗条纹中心之间的距离:
∆l = xk暗 − xk明 D D 1 kλ = (k + )λ − d d 2
12
12-7)(1)由 ) 由
x明 =
D kλ d
知 6.0 × 10
−3
∴ λ = 0.6 × 10 −3 mm = 600 nm
1 = × 2λ −3 0.2 × 10
(2) ∆x = D λ =
d
1 × 0.6 × 10 −6 = 3 × 10 −3 m = 3mm 0.2 × 10 −3
13
δ 相位差: (2)、相位差: ∆ϕ = 2π ......(1) λ
相干光的波长。 相干光的波长 λ ——相干光的波长。
2
2、干涉明暗条纹的位置和条件: )、干涉明暗条纹的条件 (1)、干涉明暗条纹的条件:
λ
d
θ
r
∆
r
P
r
2
1
·x
x x x0
∆x
o
1)、用相位差表示: )、用相位差表示
∆ϕ =
2π
§12-2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12干涉问题要分析: 干涉问题要分析:
(1)相干光是谁。 (1)相干光是谁。 相干光是谁 波程差的计算。 (2) 波程差的计算。 (3)干涉条纹的特点 形状、位置、分布等) 干涉条纹的特点( (3)干涉条纹的特点(形状、位置、分布等)。 (4)光强公式 光强曲线。 光强公式、 (4)光强公式、光强曲线。 观察屏E 观察屏
k = 0,1,2,.....
D
I
λ
δ ={
± 2 k π LLL .... 加强 ( 明 ) .......... .( 2 ) ± ( 2 k −1 ) π LL 减弱 ( 暗 ) .......... .( 3 )
k = 1,2,..... k = 0,1,2,3.....
± 2 k LLL.....加强 (明)..... 2
2)、用波程差表示: )、用波程差表示: 用波程差表示
x δ = d sin θ = d . = { λ D ± ( 2 k −1) 2 LL 减弱(暗).......(12.8)
k——条纹级次 条纹级次
k = 1,2,3.....
3
λ
干涉明纹和暗纹中心的位置: (2)干涉明纹和暗纹中心的位置: 1)明纹中心的位置: 明纹中心的位置: D D k = 0,1,2,..... x = δ = ± k λ......(12 − 9) d d 暗纹中心的位置: 2)暗纹中心的位置: D Dλ x = δ = ± (2k − 1) ......(12 − 10) k = 1,2,3,..... d d 2 k=0时 即在屏中央出现明纹—称为零 3)k=0时, x = 0 即在屏中央出现明纹 称为零 级明纹。 级明纹。 不变, 减小, 如D、λ不变,而d减小,某级条纹的位置如何 4 变化? 变化?
r
1
PxBiblioteka x∆x02
I
x δ = r2 − r1 ≈ d sinθ ≈ d tgθ = d ⋅ .......(12.7) D
d——S1,S2两缝之间的距离。 d∼ 10 -4m 两缝之间的距离。 x——两束光在屏上相遇的点P到屏中心的距离。 两束光在屏上相遇的点 到屏中心的距离。 D ——两缝的中心到观察屏中心的距离。 D ∼ m 两缝的中心到观察屏中心的距离 两缝的中心到观察屏中心的距离。
6
x
(6)*S向下移动, )*S向下移动, 向下移动
r1 S1 S S’ S2 d θ B O,
·
x
θ
C
r2 O
δ
d′
E
不变,O向上移到 向上移到O 为了保持光程差 δ = 0 不变 向上移到 ’处, 屏上各级条纹位置只有向上平移,条纹间距不变 条纹间距不变。 屏上各级条纹位置只有向上平移 条纹间距不变。
(2)分布: (2)分布:条纹等间距均匀分布 分布 级次:中间条纹级次最低。 (4) 级次:中间条纹级次最低。 某条纹级次k 某条纹级次 = 该条纹相应的r2 − r1 λ 明纹: 整数级) 明纹: ±k (整数级) 暗纹: 2(半整数级 暗纹:±(2k-1)/2(半整数级) 2(半整数级)
5
观察屏 暗纹 +2级
12. 用单色光照射相距0.4 mm的双缝 , 的双缝, 例 12.1,P142): 用单色光照射相距 的双缝 缝屏间距为1 缝屏间距为 m. (1) 从第 1 级明纹到同侧第 5 级明纹的距离为 6 mm, 1 从第1级明纹到同侧第5级明纹的距离为6 , 求此单色光的波长; 求此单色光的波长; 若入射的单色光波长为400 400nm 的紫光 , 求相 的紫光, (2) 若入射的单色光波长为 400 邻两明纹间的距离; 邻两明纹间的距离; 上述两种波长的光同时照射时, (3)上述两种波长的光同时照射时,求两种波长的明 条纹第1次重合在屏幕上的位置, 条纹第 1次重合在屏幕上的位置 , 以及这两种波长的 光从双缝到该位置的波程差. 光从双缝到该位置的波程差.
9
已知: 已知: d = 0.4mm D = 1m λ2 = 400nm D 解:(1)由双缝干涉明纹的位置 x = ± k λ d D ∆x1−5 = x5 − x1 = (k5 − k1 )λ 可得 d 已知 ∆x1−5 = 6mm 得
d ∆x1−5 0.4×10−3 6×10−3 λ1 = . = × m D (k5 − k1) 1 (5 −1) = 6×10−7 m = 600nm ——橙色 橙色
7
n空气 < n玻璃 , n——折射率 ——折射率 n小——光疏介质;n大——光密介质 ——光疏介质 光疏介质; ——光密介质
(3)、光的半波损失:当光从光疏介质( 较小) (3)、光的半波损失:当光从光疏介质(n较小)入射到光 密介质( 较大)而在界面上反射时,反射光会发生数值 密介质(n较大)而在界面上反射时,反射光会发生数值 的位相突变,相当于反射光多走了半个波长, 为 π 的位相突变,相当于反射光多走了半个波长,称反 射光有半波损失。 射光有半波损失。 有半波损失 发生半波损失的条件: 发生半波损失的条件: 1)、由光疏媒质入射,光密媒质反射; 1)、由光疏媒质入射,光密媒质反射; 2)、正入射或掠入射。 2)、正入射或掠入射。 半波损失, 半波损失,实际上是入射光在界面的位相与反射 光在界面的位相有π的位相差,折合成波程差, 光在界面的位相有π的位相差,折合成波程差,就 好象反射波少走(或多走)了半个波长, 好象反射波少走(或多走)了半个波长,即π 的位 8 相差折算成波程差为λ/ λ/2 相差折算成波程差为λ/2。
观察屏 暗纹 +2级
双缝干涉条纹特点: 3. 双缝干涉条纹特点 (1) 形状:单色光入射是一系列 形状:单色光入射是一系列
∆x
+1级
0级亮纹 -1级 -2级
平行于缝的明暗相间的直条纹。 平行于缝的明暗相间的直条纹。 屏中央( 屏中央(x=0)是零级明纹,两侧依次对称排列着各级 )是零级明纹, 暗条纹,中间级条纹次最低。 明、暗条纹,中间级条纹次最低。
D 1 x = k1 λ1 = 2. × 600×10−9 m = 3×10−3 m = 3mm d 0.4×10−3
双缝到重合处的波程差为
δ = k1λ1 = k2 λ2 = 1.2 × 10 m
−6
11
• 作业: 作业:
• 1、阅读:P97—P101 阅读: P • 2、ex: ex: • 习题:P162 习题: • 12-7) 12。
(2)当 λ2 = 400nm 时,相邻两明纹间距为 当
D 1 ∆x = λ2 = × 400×10−9 m = 1×10−3 m = 1mm d 0.4×10−3
10
(3)设两种波长的光的明条纹重合处离中央明纹的距 设两种波长的光的明条纹重合处离中央明纹的距 离为x, 离为 ,则有 D D
x = k1
∆x 相邻两明纹或相邻两暗纹间的距离: (4)相邻两明纹或相邻两暗纹间的距离: 亮纹位置: 亮纹位置:
xk = D kλ d xk +1 = D (k + 1)λ d
+1级
0级亮纹 -1级 -2级
相邻亮纹间距: 相邻亮纹间距:
∆x = xk +1 − xk =
D λ d
相邻两明纹中心或相邻两暗纹中心间的距离: 相邻两明纹中心或相邻两暗纹中心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