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意境说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意境说的发展
提要意境是中国文化和美学长期孕育、共同铸造的一个文学概念。所以, 它有一个漫长的孕育、生成的历史过程。本文所介绍的, 只是这个历史过程中的部分概况。汉代以前意境是潜藏不露的,魏晋南北朝是意境的孕育期,唐代完成了意境概念的构建, 到宋代则是广泛使用的扩展时期。明清以后进入总结归纳时期。
关键词诗歌意境发展分期
诗的意境说是我国诗歌创作和审美经验的结晶, 它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意境意识在先民产生之初就已经萌生了, 经过先秦文化的多重积淀, 到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便形成了意境的完整概念, 随后的明清时代基本趋于稳定。古代“诗境说”大致经过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一、潜藏期: 西周至两汉。
诗歌理论被儒家“ 诗教” 所统治, 诗的审美经验还不能形成理论上的概括。这一时期这诗歌意境实际上是潜藏不露的。
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其中的风和部分的雅, 有着不同深浅的意境。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谓: “《三百篇》之体制、音节, 不必学,不能学, 《三百篇》之神理、意厚, 不可不学也。” 1可见他认为《诗经》是有意境的。
汉代以前,不能概括出意境理论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客观方面是, 诗被“采风” 之后, 脱离了它们民歌环境的实际, 连音乐性也丧失殆尽,诗歌的原意无法被理解。主观方面则是, 统治阶级对于《诗经》的曲解。从周至两汉, 虽然出现了总结诗歌创作实践的片断理论, 如《尚书·尧典》的“ 诗言志” 说, 孔子的“ 兴观群怨” 说, 汉儒的“ 赋比兴” 说,使《诗经》被视为国家礼俗政教的美刺工具, 几乎每一首诗都有了微言大义, 这样就使得它们的美学价值被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尘。因此, 诗的意境说, 在汉末以前的时代是潜匿无闻。
二、孕育期: 魏晋南北朝。
宗白华先生说: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 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2人们的自然审美和自我审美得到统一, 就是意境意识的觉醒。此时, 意境范畴正处于酝酿和形成的过程中。主要有四个方面:
1、刘勰说: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说: “神与物游”、“独照之匠, 窥意象而运斤” 。由此可见, 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都伴随着情与物、意与象的双向活动。
2、刘勰就提出了“意象说”。在刘勰看来“意象”是“共存互融”的结果。他在《刘子》一书中所说的: “寄悲于菀柳”,“染意于松烟” 3就是对“意象”内涵的形象表述。意象既是意境的前身, 又是意境构成的主要因素, 所以刘勰的“意象说”对于意境概念的形成,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随着玄学的兴起,加之佛学的影响, 便出现了“象外”的观念。荀粲就提出: “理之微者, 非物象之所举也”;“象外之意, 系表之言, 固蕴而不出。”4可见当时已具备了“象外之意”的观念, 这是“意象”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
4、将“境”当作一个批评的术语来使用。如刘勰《文心雕龙·论说》云: “动极神源, 其般若之绝境乎?”5这里指艺术造诣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总之“诗境说”在日渐发育, 就要横空出世了。
三、形成期: 唐代
在意境发展史上, 唐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盛唐王昌龄, 中唐皎然、刘禹锡, 晚唐司空图,都是诗境说的倡导者。唐代的“意境”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 提出了“意境”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将“诗境”分为三类: 一是“物境”,表现对象是自然万物,审美特点是“形似”。二是“情境”,表现对象是喜怒哀乐,审美特点是“情”。三是“意境”,表现对象是“意”,审美特点是“真”。
2. 阐释意境的内涵。唐人认为, 意境有两层含义: 一是由“意”与“境”融汇而成的审美图画,类似于实境。如皎然说的“缘境不尽曰情” 、“诗情缘境发”。6二是认为意境还有“象外”虚境。如刘禹锡说的: “境生于象外”。7类似于虚境。意境就是“象内之象”与“象外之象”的统一。
3. 由“取象”向“取境”的转变。皎然继承了荀子的“取象说”,并将“取象”一词引入诗论,说: “取象曰比, 取义曰兴, 义即象下之意。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 万象之中义类同者, 尽入比兴”。8当他谈到“意境”的创造时, 则用“取境”而不用“取象”。“取境之时, 须至难至险, 始见奇句”。9
4.正确处理情与景、意与境的关系。从司空图的“思与境偕”来看, 唐人很重视意与境的关系, 处理的原则是“交融和谐”。这一点从日本僧人弘法大师的《文镜秘府论》中看得很清楚: “诗一向言意, 则不清及无味; 一向言景, 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10“凡诗, 物色兼意下为好, 若有物色, 无意兴, 虽巧亦无处用之。”11
以上四点, 标志着意境范畴在唐代便真正地形成了。这是唐人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意境思想的产物, 也是意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四、发展期: 宋
宋代主要是继承唐人的思想, 但也有所发展, 是意境的继续发展时期。而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在严羽《沧浪诗话》对意境的贡献。
1、进一步描述了诗境的想象性特征。“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 水中之月, 镜中之象, 言有尽而意无穷。”12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段是语言, 因此才可以凭借读者的想象和联想的再创造而达到“ 意无穷” 的美感效果。
2、《沧浪诗话》指出: “ 诗之法有五:曰体制, 曰格力, 曰气象, 曰兴趣, 曰音节。” 13其中, 他认为“ 兴趣” 是最基本的方法: “ 盛唐诸公唯在兴趣。”他的“ 以禅喻诗” 、“妙悟” , 就是要人们以盛唐为榜样,在长期的学习中“妙悟” 出盛唐诗人运用形象思维创造意境的真谛, 从而锻炼成自己创造意境的形象思维能力。
总之, 《沧浪诗话》是南宋以前诗境说之集大成, 推动意境说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它虽然不足以挽回南宋诗坛不重视意境的风气, 在诗境发展史上却是一座丰碑。
五、总结期: 明清
王国维对“意境说” 作了一个历史性的总结。提出了“境界说”。在《人间词话》中围绕“境界”展开阐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14可是,王国维并没有对“境界”一词下个完整的定义。只用了几对辨证的关系对“境界”做了具体的描述。
1、“真”与“不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