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粤教版语文选修第6课六一居士传导学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明区第四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讲学稿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教学重点】
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古代士大夫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一、作者介绍:《问鼎学堂》P36
二、背景介绍:《问鼎学堂》P37
三、课文学习(加点词解释详见课本和参考资料,此处略)
六一居士初谪.( )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
..( )于颍水之上,则又更.( )号六一居士。
第一段:详见教参或《问鼎学堂》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1)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
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
..( )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 )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 )其号。此庄生所诮.( )畏影而走乎
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
..( )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 )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2)。然.( )常患.( )不
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 )吾累者众也。(3)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
....( )劳.( )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 )
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4)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
...
..( ),吾自乞其身
( )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
....( ),使得与
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
...( )志.( )
..( )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
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 )矣,幸无患。吾其.( )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第二段:
1、说出句式,并翻译:
(1)宾语前置
(2)句子分析:互文结构;状语后置;“其”——我。
(3)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4)互文结构;状语后置;“劳”,使动用法。正常句式: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心未老而先衰。
2、请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回答问题:什么事情让欧阳修快乐?而什么事情让其不快乐?
明确:“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五物”让欧阳修快乐,而“世事之累”让他忧愁。
3、“五物”指的是什么?那么何谓“六一”呢?(此答案仅供老师参考,不一定很标准)
明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
这让我们想起——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不管是爱琴、棋、书、酒、金石,还是爱柳树,都是从正面反映了这些文人雅士的高雅的艺术情趣,从侧面也反映出他们对功名利禄的淡薄。
4、“乐”之如何?
明确:
A、“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B、“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真可以说专心致志,其乐无穷。(形象的比喻)
5、欧阳修为什么选择了沉醉于“五物”?
明确:“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说明官场事物不仅劳形,常有不测之祸,十分令人担心。至于悠游陶醉于五物,不仅安逸舒适,还有安全感,不会带来任何祸患。
已而( )叹曰:“夫士少而( )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 )慕之,宜( )去一也。吾尝用( )于( )时矣,而讫( )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 )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5)。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第三段:
1、翻译:
(5)
2、本段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本文主旨:“三宜去”,与“六一”相对)明确:本段作者在主客对话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隐退的三条理由:A、“老而休”,是必然规律。(四十年的仕途生活,三度被贬。)
B、“讫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
C、“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
四、文言知识归纳:《问鼎学堂》P37
五、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欧阳修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其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明显的表现出了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
身”的观点。
六、探究拓展
谈论:对比欧阳修、苏轼、苏辙、范仲淹这几位文人的快乐观,谈谈你自己的快乐观。《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黄州快哉亭记》: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超然台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者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吾安往而不乐?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仕与归隐:中国古代文人的两难选择
“进则朝廷庙堂,退而江湖山野”。对于中国古代的文人来说,心中有着两个永远解不开的情结:或是出仕或是归隐。
仕与隐,对于文人们来说,本来不是什么非此即彼、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两难选择。事实上,自隋开科取士以来,“学而优则仕”已是读书人的最佳出路,无论他们唱着怎样的高调,为江山、为社稷也好,为理想、为抱负也罢,但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囊莹映雪,发愤苦读的目的,就是“白首为功名”,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宋·辛弃疾《破阵子》),“治国济家平天下”,既光宗耀祖,又兼济天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可官场毕竟不是读书人书房的后花园,想逛就逛的,它未必好混,仕途也未必顺遂。纵有凌云之志,经天纬地之才,上边却无人识得,或是小人当道,阻塞进贤之路,壮志难酬者不在少数,于是便常常感叹于“英俊沉下僚,圣贤多寂寞。”进不了官场有怨气,入了官场的又有怨言。你看那浪漫豪放的李白,一旦被朝入宫,侍在君王侧,就栩栩然得意,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在长安待了三个年头总共一年多的时间,就痛苦的叫喊着“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唐·李白《玉壶吟》)。一旦失意了呢,又是怨怼不已:“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所谓金榜题名后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遍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只是步入仕途的一时欣喜,官场的阴暗险恶非一般人所能应付裕如。
“何不策高足,先居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轲长苦辛。”(无名氏《今日良霄会》)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时不我待的焦虑,晋身官场的不易,以及官场经历的不顺,导致种种郁闷常常使文人们有生不逢时之感。“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唐·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诗人在应考失利后,求仕无望,只好心灰意冷地回到故乡,尽管诗中说得含蓄婉转,还是掩藏不住心中的抑郁和愤懑。在这一年将近的岁暮时光,更感韶华易逝,岁月如流,“白发催年老”,竟然一事无成,哪得不愁肠百结,永夜唏嘘呢?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隐居在鹿门山,做一位真正淡薄功名利禄的隐士了。——人怕的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连作为的机会都没有啊。几经消磨,几番挫折,雄心和壮志、锐气和斗志逐渐淡去,其中一些终于明了“兼济天下”之不易,便会萌生退意,想到“归隐”,想到那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的山林与田野。企图借这种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来排解他们内心的痛苦。在他们的心底,山水与田园不再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山水与田园,那是得志者和不得志者共有的精神家园,一个可以供他们身心退归回去,休养、舔护仕途打拼后身心俱乏的世外桃源。于是,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文中,文人们给我们刻画了两个最基本也是最常态的物境:山水田园与形色官场。
其实,所谓“归隐”,也只是文人的一厢情愿。正如出仕并非其自以为是的举手之劳,能否出仕并非个人说了算,仕得顺否也非他说了算一样,能不能归隐也不是一件易事。这里面便有个“不能隐”和“不想隐”的问题。“不能”,或因情势,或因志趣,或者只是皇上的一个不准。譬如写过《归田赋》的汉代张衡,极力向往那种可以沐浴春风,聆听鸟鸣,踏青赏花,沉思行吟,弹琴读书,写字著文的悠然自得、随心所欲的生活。可是他的辞呈递上去以后,皇帝却理解为他嫌官小,皇帝也不愿被人说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唐·李商隐《贾生》)的昏君,野有遗贤,就是为君不明啊。所以皇帝为了让天下归心,自然是要再加恩宠,以示求贤若渴的爱才之意。但官场亦有游戏规则,做臣子的可以闹点儿小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