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
部编人教三年级上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孩子们,准备好了吗?一、导入新课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夜书所见二、解诗题,知作者1、简介作者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
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1、一读(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
(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
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出示挑拨、挑逗、挑染来,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3)齐读全诗。
2、二读(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江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3、三读(1)理解“注释”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促织”吗?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山行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古诗,感知大意。
2.认识5个二类生字,会写6个一类生字。
3.处理课后练习,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一类生字,正确书写一类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感悟诗中大意,学习文中二类生字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乘坐时空转换器去远离现代社会久远的唐朝看看去。
(展示山行的图片)一条小小的石子路,弯弯曲曲地通到远远的高山上。
想不到在峰峦起伏、云遮雾罩的深山里,还有几户人家居住着。
我们把车子停下来了,那是因为留恋今晚枫林的景色。
啊,经过霜打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呢!真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山行》,这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杜牧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所写。
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
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
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二、新授(一) 读诗、赏诗,感悟诗意1. 老师配乐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 学生感悟古诗大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二)处理文中的二类生字。
1. 出示文中的二类生字,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进行出声认读。
2. 通过组词的方式学会应用这些二类字。
径、斜、亭、车、霜:3. 巩固复习二类字猜字游戏完成三、朗读、背诵古诗。
四、作业:熟背古诗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一类生字的认读及其书写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背诵古诗2.复习二类生字(卡片)二、学习一类生字行:象形字,古文字为“”,是十字路口的象形。
本义指道路。
道路是供行人行走的,故引申出“走路”的意思。
又由道路供行人行走引申为流通、传递。
银行、行家中读hángɡ远:形声字。
字谜:二儿走之行千里。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人教(部编版)教材来源:部编版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年级语文语文〔上册〕第三组教学主题:夜书所见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先生设计者:三年级组目确实定的依据1.课程规范的相关要求〔1〕掌握本单元34个生字。
读读写写29个词语。
掌握本单元28个生字。
〔2〕诵读优秀诗文,留意在诵读进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3〕背诵优秀诗文。
三上先生在朗诵上应注重语气、语调的培育。
可以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可以展开想象,另外内容。
2.教材剖析作为本册第三组第一篇课文,本课古诗都是描写秋天风景的,都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南宋诗人叶邵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动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预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由回想起自己的故土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替代。
3.学情剖析学习这首古诗时正好是深秋时节,也正值重阳之际,而这两首诗又正好是抒写春色乡情的千古绝唱。
要引导先生采用小组协作交流的方式,借助注释、结合图意并结合秋天的特点来了解诗意,感受诗中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的1.学习〝促、深〞两个生字。
会认会写。
2.经过一般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读书方式,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
3.借助注释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4、会背诵古诗«夜书所见»。
5、激起先生学习古诗的兴味。
教学重点:1.学习〝促、深〞两个生字。
会认会写。
2.经过一般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读书方式,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
3.借助注释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评价义务义务一:书写〝促、深〞两个生字。
义务二:一般读、分组读等方式练习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读流利、带着了解读出感情。
义务三:会借助注释了解诗意,体会到诗歌的思乡之情。
义务四:会背诵古诗。
义务五:喜欢搜集背诵古诗。
教学进程。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教学反思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教学反思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
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迁移运用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连绵的群山图、满山火红的枫叶图)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秋天山林的美景。
(板书课题)1.释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的意思。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代表诗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赤壁》等。
二、自学交流,感知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思考: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重点提示:“径”,后鼻音,读“jìnɡ”。
)(2)指名讲述诗句的大意,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
三、理解朗读,领悟美(一)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看图。
出示句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指名读,结合看到的景色,理解“寒山”“石径”“斜”“生”的意思。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曲折。
生:产生,生出。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表达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我国古代诗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内容1. 《山行》:使学生理解诗意,感受秋天的美景,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赠刘景文》:使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激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夜书所见》:使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夜晚读书的宁静与喜悦,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教学难点:把握古诗的朗读节奏,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教师讲解诗意,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理解诗意。
4. 感悟诗情: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表达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背诵: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巩固所学内容。
6.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六、板书设计1. 《山行》:描绘秋天的美景,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2. 《赠刘景文》:赞美友人的才情,激励友人珍惜时光,积极向上。
3. 《夜书所见》:夜晚读书的宁静与喜悦,对知识的渴望。
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并默写其中一首。
2. 任选一首古诗,发挥想象,为其配一幅插图。
3. 收集其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引导他们积极发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三首》的含义和背景,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诵、情境想象、对比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
2.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
3.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用于书写重点词句和段落。
2.投影仪:展示古诗的插图和背景资料。
3.教学软件:用于学生朗诵和情境想象。
四、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朗诵、讨论、情境想象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3.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朗诵、讨论和情境想象。
五、教学过程1.导入: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通过讲解、朗诵和情境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情感。
3.巩固练习:让学生背诵古诗,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学习成果。
六、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朗诵、小组讨论和情境想象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与拓展延伸1.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背诵并默写《古诗三首》,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2.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素养。
以上就是《古诗三首》的说课稿,希望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
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
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
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
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教课方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教课方案夜书所见预习作业: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说明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每日练》。
4、读课文起码三遍。
一、板书课题 , 《夜书所见》,齐读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说明理解诗意,领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 1、听录音画出停留线。
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畅。
(二)、学生自学(三)、后教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
1、理解“夜书所见”。
2、勾出诗中描绘了哪些光景?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学生自学(三)后教要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频频读这首诗。
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睁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二)学生自学(三)后教:学生沟通,教师板书六、当堂训练。
1、睁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小河畔,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书斋里,诗人和小伙伴在2、读背古诗。
板书:梧叶秋风(动客情)一灯明《山行》教课方案教课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山行》教材剖析:《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道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暮秋节气的枫林风景,描述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组成的山林秋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绘,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境界之美呼之欲出。
我们能够在赏析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觉秋天山林的勃勃活力。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古诗三首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最新部编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二、教学重难点带领学生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现在已经进入了秋季,金色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了我们的心上,让我们一去感受秋天,享受秋天。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秋天,走进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学诗之前,我们先来看本课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
(课件出示)这13个生字,大部分由熟识的部件组成。
左右结构的字有“径、斜、赠、刘、残、橙、挑”,其中“径、赠、橙、挑”在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斜、残”两个字左右等宽;“刘”字左宽右窄;“橙”字右边是“登”,左上角只有一个点,右上角有两条小撇;“斜、刘”两个字的右边部分都要写得稍长一些。
上下结构的字中“霜、盖、菊”要写得紧凑。
重点讲解两个难写字的写法。
“盖”字在书写的时候,上边部分一竖不出头,上面三条短横间距匀称,下面的最后一横要写长,托起整个字。
我们看这个字的书写笔顺。
“残”字在书写时要注意左边的“歹”是一点,右半部分斜钩要写得舒展。
我们看这个字的书写笔顺。
请同学们,课下工工整整地书写这13个生字,写之前注意观察字的结构、占格,做到心中有数再书写。
(三)学习《山行》1.写作背景唐代大诗人杜牧眼中的秋天别有一番景致。
诗人在深秋时节登山赏景,沉醉其间,于是欣然命笔,创作了这首《山行》。
我们先来欣赏这首美丽的诗。
(课件出示)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诗人简介(课件出示)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文学家,他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详细教案
4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 .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 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⑩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园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丁二月花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丁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I寒山II石径I斜,白云I生处II有I人家。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分析、教学⽬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课⽂原⽂ ⼭⾏ 【唐】杜牧 远上寒⼭⽯径斜, ⽩云⽣处有⼈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花。
赠刘景⽂ 【宋】苏轼 荷尽已⽆擎⾬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灯明。
【篇⼆】部编版三年级语⽂上册第四课《古诗三⾸》知识点 ⼀、我会写 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赠送、回赠) 刘liú(姓刘、刘海⼉)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君⾂、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鲜橙) 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我会认 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骄傲、傲⾻、傲慢⽆礼) 橘jú(橘⼦、橘红⾊、橙黄橘绿) 三、多⾳字 ⾏ háng(银⾏) xíng(不⾏) 挑 tiǎo(挑灯) tiāo(挑选) 四、古诗诗意 ⼭⾏诗意:⼀条弯弯曲曲的⼩路蜿蜒伸向⼭顶,在⽩云飘浮的地⽅有⼏户⼈家。
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那⽕红的枫叶⽐江南⼆⽉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诗意:荷叶败尽,像⼀把遮⾬的伞似的叶⼦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机勃勃。
别以为⼀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不禁思念起⾃⼰的家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2. 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和展示相关图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播放古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讲解:逐句讲解诗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古诗中的画面。
6. 总结: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课题: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 诗意:简要概括诗意4. 情感:诗人的情感5. 意境:古诗的意境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绘制一幅诗意图。
3. 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是否能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方法:是否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3. 学生反馈: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4.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 学习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平仄等,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4. 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古诗朗读音频。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语气和表情。
3. 理解:教师逐句解释诗句中的字词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如比喻、拟人、押韵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 背诵与默写:学生分组背诵诗句,教师检查并指导;学生默写诗句,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17 古诗三首》2. 诗句:《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 字词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5. 韵律特点:押韵、平仄等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1、能明白得古诗内容,感受诗人思乡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把握借助注释明白得古诗的方法,提高阅读、明白得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明白得古诗内容,感受诗人思乡之情。
难点:在明白得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1、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明白得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怀。
2、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爱好。
3、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一、简介诗人,揭题导入1、师:小孩们,我们先来认识一位诗人,他叫:——(板书:叶绍翁)他是南宋闻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如此一首诗。
板书课题。
2、读题,释题。
二、初读读顺,感受韵味1、自由读2、检查反馈,正音(1)生词“促织”的读音(2)借助注释明白得“促织”的意思,相机揭示注释的作用师:注释,能关心我们明白得一些难明白的词语。
这是我们学习古诗第一次显现注释,借助注释读明白古诗是一种专门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可要好好的把握(3)出示“挑”的两个读音及意思(4)说明“挑促织”,进一步明白得多音字“挑”的读音师:说到蟋蟀,你们明白吗,秋天的蟋蟀最成熟,个儿最大,现在斗蟋蟀也最有味,但是蟋蟀专门机警,躲在草丛旁边的洞穴里,洞专门深,如何才能抓住蟋蟀?(让生说)最好的方法依旧用细长的东西伸进洞里挖,等蟋蟀从洞里跳出来,小孩们就能够捉住它了,因此在这儿该选择哪个说明?那就该读——)这就叫“字义决定字音”,再读词语。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味(1)师范读古诗,感受古诗韵味(2)师生合作读三、整体感知,想象画面1、师:诗人叶绍翁擅长写景抒情,这首诗,写了哪些景?边读边到诗中画出有关词语。
2、生汇报过渡:你们说的这些确实是显现在诗人眼前的景,看到如此的景诗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四、深入感悟,朗读品析(一)明白得前两句1、师: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指的确实是诗人叶绍翁,你能找出来吗?(板书:客)师:他什么缘故称自己为“客”呢?(生:说明诗人离开家乡)师:对,像如此离开故乡和亲人,独悠闲外漂泊的游子,我们称他为“客”。
三年级上册 语文 4 古诗三首 《山行》 《赠刘景文》 《夜书所见》 教案设计
三年级上册语文 4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山行》这首诗,背诵全诗。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含义,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深秋山林景色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枫林景色的喜爱。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理解诗人为什么会觉得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这种对比手法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秋天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季节,不同的人对秋天有着不同的感受。
今天,我们要走进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秋天,去领略那别具一格的秋景。
(板书课题:山行)2. 了解诗人杜牧(1)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杜牧的资料。
(2)教师补充:杜牧,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强调容易读错的字,如“径(jìng)”“斜(xiá)”。
3. 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互相检查。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1.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坐:因为。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2. 理解诗句大意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教师可以结合简笔画,画出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高山,山上有几处房屋被白云缭绕,帮助学生理解。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人教(部编版)教学目标: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读准“斜”字。
⒊明白得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画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白得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画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难点:体会诗中描画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预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想象导入,初步感知:师:小孩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有幸请来了一位唐代有名的大诗人——杜牧,(课件)你还读过他写的哪些古诗呢?(《江南春》、《中秋》、《秋夕》、《清明》等)师:小朋友们了解的还真许多,今天啊这位大诗人想带着我们一起去山上行走一番呢,情愿和杜牧先生一起去的小朋友请闭上你的眼睛。
(配乐)这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条由小石子铺成的小路上,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远远望去,在那白云飘浮的地点有几户人家,为深山增加了许多动气。
再看,那一片被夕阳照耀下的枫林,真是太迷人了,正是因为它的漂亮,因此我得停下车来,好好的观赏一翻。
你瞧,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怎能不叫人喜爱呢!师:请大伙儿睁开眼睛,回到我们的课堂,刚才看到的漂亮景色差不多上我们到山上行走时所见到的,因此我们的杜牧先生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诗名确实是-——《山行》(板书),请小朋友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一)识字教学师:刚才老师用了专门多句子描述了山上的美景,但诗人仅用了四句诗句,赶忙自己读读它的精妙之处吧!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全诗,遇到可不能读的字词能够圈一圈,多读几遍。
师:诗中的词语宝宝都跑到老师的课件中来了,谁来读读?(课件)师:还有想读的吗?请你领读。
师:都会读吗?咱们开火车读读如何样?师:瞧,老师把生字宝宝的朋友去掉了,你还能帮他们找找朋友吗?(课件)(二)通读全诗师:现在咱们的生字宝宝都跑到古诗中去了,你能把古诗读好吗?谁来试试?师:(板书:斜)第一句他读对了吗?谁来帮帮他?师:单个的那个字我们读xi,如斜坡,然而那个字放到古诗中要读xi,谁来读读?现在你会读了吗?请你再来试试。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
会写“寒、径”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山行》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读古诗,猜猜3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2.学生交流。
二、揭题。
学习《山行》(一)解诗题,知作者。
1.出示题目2.学生读题,理解题目。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本诗是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传诵的佳作。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把古诗读正确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参32页)相机指导生字“寒、径、斜、霜”书写,“径”地位笔是点,不要写成捺,写得左窄右宽。
“斜”左边最后的捺要变成点,写得左右等宽。
2.多种形式读古诗,并正音3.结合朗读,指导朗读节奏,读出感情。
(课后作业第一题)(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生读诗,边读边想描写了那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请用笔圈一圈。
(寒山、霜叶)(课后作业第二题)2.再读诗,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1)出示图片(书中插图,炊烟图)指导观察:火红的枫树,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拉人的马车等。
让学生体会秋意浓浓的画面。
(2)结合注释,联系生活理解“寒山、石径、斜、生、坐、远”的意思.。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
“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山势的高和缓。
(教参31页)(3)理解诗句意思。
(教参31页)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已充满秋意的山峦。
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2理解古诗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自然风景的画面,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自读自悟,质疑1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诗《山行》。
杜牧的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
我们一起来欣赏吧!2指名读,纠正读音,提醒字形枫。
3自读,边读边试着理解诗的意思,遇到困难用笔作上记号,再反复读一读。
二、合作交流,解疑1小组合作,交流读书收获,解决疑难。
2师生合作、释疑。
(1) 生提出疑难,请同学或老师帮助解疑。
(2) 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领会全句诗的意思。
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坐:因为。
爱:留恋。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3根据刚才的理解,读诗句。
(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三、细读品味1指名读古诗,你从古诗中看到了些什么?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枫树林。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时所想到的。
(1)谈出自己的感受。
(2)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这种感受。
3整体感悟。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深秋季节,从枫叶红可以看出)(2)读诗,看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深秋的景色介绍给同学们。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带着喜爱之情,边想边背古诗。
四、小结《山行》描绘的是深秋景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中的山路、人家、白云、枫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教案设计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教学设计夜书所见预习作业: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天天练》。
4、读课至少三遍。
一、板书课题, 《夜书所见》,齐读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 1、听录音画出停顿线。
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顺。
(二)、学生自学(三)、后教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
1、理解“夜书所见”。
2、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学生自学(三)后教重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反复读这首诗。
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二)学生自学(三)后教: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六、当堂训练。
1、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小河边,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书房里,诗人和小伙伴在2、读背古诗。
板书:梧叶秋风(动客情)一灯明《山行》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山行>》教材分析:《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山行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古诗,感知大意。
2.认识5个二类生字,会写6个一类生字。
3.处理课后练习,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一类生字,正确书写一类生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实物投影。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感悟诗中大意,学习文中二类生字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乘坐时空转换器去远离现代社会久远的唐朝看看去。
(展示山行的图片)一条小小的石子路,弯弯曲曲地通到远远的高山上。
想不到在峰峦起伏、云遮雾罩的深山里,还有几户人家居住着。
我们把车子停下来了,那是因为留恋今晚枫林的景色。
啊,经过霜打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呢!真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山行》,这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杜牧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所写。
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
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
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二、新授(一) 读诗、赏诗,感悟诗意1. 老师配乐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 学生感悟古诗大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二)处理文中的二类生字。
1. 出示文中的二类生字,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进行出声认读。
2. 通过组词的方式学会应用这些二类字。
径、斜、亭、车、霜:3. 巩固复习二类字猜字游戏完成三、朗读、背诵古诗。
四、作业:熟背古诗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一类生字的认读及其书写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背诵古诗2.复习二类生字(卡片)二、学习一类生字行:象形字,古文字为“”,是十字路口的象形。
本义指道路。
道路是供行人行走的,故引申出“走路”的意思。
又由道路供行人行走引申为流通、传递。
银行、行家中读hángɡ远:形声字。
字谜:二儿走之行千里。
亭:象形字。
“丁”的上部分象高台上的一凉亭形状,也可以把“丁”视为简易的亭子的形状。
停:形声字。
从人,亭声。
本义是指人止息停留。
字谜:人到亭前步便止,遮阳挡雨好停歇。
车:字谜:东字两点连,连成一直线;回家坐上它,千里一日还。
霜:形声字。
顺口溜:霜字雨头下加相,寒露过后是霜降;遍地好象撒白盐,似雪非雪这是霜。
三、练习书写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复习巩固所学生字、古诗,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一、复习1. 背诵古诗2. 复习一、二类生字二、课后练习1.填字、涂色,说说自己眼中的秋天。
2.读一读。
先读一读,在写一写三、背一背作为知识的积累,初晓诗中大意,背诵全诗。
赠刘景文教材分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写于元祐五年作者任杭州知州之时。
作者通过歌咏初冬时的景物,勉励刘景文要抓住人生的大好时光,积极向上,不断进取。
教学目标: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7个字;理解“荷尽、菊残、擎雨盖”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勉励他的好朋友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3.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荷尽、菊残、擎雨盖”等词语的意思,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勉励他的好朋友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以“飞花令”游戏导入,请学生说出含有“花”字的诗句。
2.今天,马老师要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首新的古诗,看老师写课题——《赠刘景文》,相机教写生字“赠”“刘”,强调“赠”的读音。
齐读课题。
3.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4.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读通古诗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通顺。
至少读三遍。
2.请学生读,评价、正音,并提醒“擎”、“残”、“犹”、“傲”、“橙”、“橘”的读音。
3.教师范读,划节奏读,师生合作读诗,全班齐读。
4.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三、图文结合,画中会意(一)学习前两句诗1.(出示诗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2.指名说,板书:荷菊3.师: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出示荷花荷叶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5.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6.出示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
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秋风中,菊花的花枝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你想对它说什么?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7.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对比朗读两句诗。
(二)学习后两句诗1.课件出示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
2.齐读诗句。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光会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边想边读。
下面就让我们看着图片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吧!2.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
那么苏轼究竟想用这首诗告诉刘景文什么呢?3.是啊,这首诗是苏轼勉励他的好朋友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让我们一起来鼓励鼓励刘景文吧!四、拓展延伸1.师:孩子们,正如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赠刘景文》,古代的诗人都喜欢与自己的同窗好友互赠诗,共勉共励或寄托友情。
如大诗人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赠汪伦》就是很好的一例。
(请孩子们读一读,能干的试着诵一诵)2.总结:菊有菊的风韵,荷有荷的魅力,苏轼赞美了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
作为一名求学的少年,我们更该努力学习,生生不息。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一如既往的爱读诗、爱背诗。
五、课后作业1.背诵《赠刘景文》,读一读本课其余两首诗。
2.搜集赠送友人的古诗。
板书设计赠刘景文荷尽菊残乐观向上橙黄橘绿《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二、新授(一)了解作者及诗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3.解诗题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
(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江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
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
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5.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回忆童年,心情亲切悲伤舒缓。
)三、巩固提高1.根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比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伸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板书夜书所见(宋)叶绍翁梧叶江秋风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