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挥发油研究综述完整版
艾叶挥发油提取实验
艾叶属于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艾叶挥发油是其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平喘、镇咳、消炎、抗过敏、杀菌抑菌、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等作用。
目前提取艾叶挥发油的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 2萃取法、石油醚提取法、半仿生提取法(简称SBE 法)、微波辅助萃取工艺、活性离子水提取、超声波提取法、酶提取法等。
艾叶挥发油的提取率将直接影响艾叶临床药效的发挥[1]。
本实验使用原油精油提取器通过超声波萃取方式进行艾叶挥发油的提取,现将实验过程报告如下:1材料1.1艾叶本实验采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河南蕲艾。
1.2主要仪器设备原油精油提取器、漏斗、分离器、烧杯、秤、粉碎机等。
2实验原理原油精油提取器为密封式提取容器,升降式带定位连接口,具有多重控制保护功能,通过最新的超声波萃取方式可以得到更高的提取比例,减少提取时间和操作强度。
提取原理:植物油与水构成精油与水的互不相容体,通过超声波高频加热直接作用于植物细胞内,使之产生压力,细胞承受不住压力破壁后产生混合气体,经过冷凝得到植物原液和精油的液体混合物,通过油水分离即可得到精油产品。
3测定方法3.1艾叶处理采集河南蕲艾的艾叶(图1),用粉粹机粉粹,然后加少量水拌湿,装入物料瓶中备用。
瓶和艾叶总重4.5kg 。
3.2测定步骤3.2.1先开冷凝水仪器冷凝器后侧接水管,下侧接进水管,出水管在上部,确保内部冷却水高度。
3.2.1设置提取温度和时间按设置键进入设置界面,从上到下分别设置输出最大功率、温控定时和运行时间。
我们设置的输出最大功率为100W ,运行时间50min 完成,按下最右侧“关”按钮,然后点击”开”按钮。
3.2.3转盘试运行在未开启工作状态下,长按向上按键2~3s ,转盘指示灯会点亮,内部转盘开始旋转,按下向下按键,则停止转动。
3.2.4工作运行物料瓶放置到位,关上门后,按下“开”按键,运行指示灯会闪亮,转盘灯也会点亮,状态灯闪动。
运行状态显示“开”表示仪器已在正常运行状态,观察显示屏上的输出功率李成贤,曹洪志*,易宗容,李雪梅,许思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宜宾644003)收稿日期:2019-10-05基金项目:宜宾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新型饲料添加剂艾叶提取物抗菌效果研究(ybzysc17-21)作者简介:李成贤(1979-),女,重庆忠县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
艾叶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艾叶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艾叶是一种草本植物,也被称为夹竹桃、香薰草、罗汉松等,它的
挥发油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艾叶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的研究是研究艾
叶挥发油萃取过程中原料及提取方法之间及溶剂和艾叶之间关系的一
种技术,它包括原料选择、提取条件设计以及优化研究等多种环节。
在艾叶挥发油提取成分原料选择方面,应根据所需产品最终用途
及其重要性来选择优质原料,例如要提取芳香油,则最好选择欧洲艾、英国艾,而非普通的艾叶。
接下来是艾叶挥发油提取工艺设计的研究,主要包括热解萃取法、蒸馏法、渗透萃取技术、共沸萃取技术和超声萃取技术等。
其中热解
萃取法需要充分利用油的挥发性,如蒸气蒸馏等,以实现将油萃取到
收集液中。
而渗透萃取技术则是利用溶剂对艾叶挥发油分子之间的亲
和力,将溶剂渗透至原料内以溶解挥发油,从而达到艾叶挥发油提取
的目的。
艾叶挥发油提取工艺的优化也是提取工艺的重要环节,通常需要
考虑的因素有原料的粒径大小、灌流量、萃取时间、温度、比例、溶
剂类型等,从而获得最优效果。
总之,艾叶挥发油提取工艺的研究主要包括原料选择、提取条件
设计以及优化研究等,在上述三个方面堪称完美,才能获得高品质的
挥发油产品。
艾叶药理作用的研究
艾叶药理作用的研究1.概述: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Lev.l et Vant的干燥叶,《别录》《药性论》《本草纲目》等书中对其都有记载,以湖北蕲州地区产者最为著名,称蕲艾。
性味:苦,辛,温,入肝、脾、肾经。
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镇咳平喘及安胎等功效。
艾叶含挥发油,油中有桉油素、B-石竹烯、A-萜品烯醇、芳樟醇等,并含多糖类物质[ 1]。
大量的药理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镇咳祛痰、止血与抗凝血、免疫调节、抗过敏、镇静、护肝利胆等作用[ 2]。
研究目的:深入研究其药理作用机理,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研究的意义:目前对艾叶的提取物或挥发油的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但对它的有效部位研究很少,这不利于艾叶的开发应用。
在对艾叶的药理学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艾叶有护肝利胆作用,但剂量过大时可引起黄疸,这就需要加强对它的毒理学研究。
同时艾叶是一味应用历史悠久的中药,艾叶在传统针灸(艾灸)中的药理作用有待于学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选题的依据:在药理作用研究方面,众多的药理实验已证明艾叶有抗菌、抗病毒、平喘、祛痰、抗过敏、止血和抗凝血、增强免疫、护肝利胆、解热镇静、抑制心脏收缩及降压等作用。
从而使艾叶的应用范围在传统基础上有较大的扩展,并为艾叶的扩展应用提供了理论根据。
方法: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方式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对临床一些疾病治愈案例的统计。
2 艾叶药理作用的研究(1)对呼吸系统的作用研究表明艾叶油灌胃给药或气雾吸入对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具有保护作用,明显延长哮喘潜伏期;并呈剂量依赖保护致敏豚鼠抗原攻击引起的潮气量、呼吸频率和气道流速改变;抑制枸橼酸引起的豚鼠咳嗽反应和促进小鼠气道酚红排泄,故此认为艾叶油具有扩张支气管、祛痰和镇咳作用。
另有研究发现艾叶油能抑制致敏豚鼠气管Schultz- Dale反应,明显降低氨甲酰胆碱或组胺引起的豚鼠气管收缩pD2值,抑制大鼠5-羟色胺和被动皮肤过敏引起的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反应;拮抗SRS-A对豚鼠回肠的收缩;抑制豚鼠肺组织释放SRS-A,因此艾叶油具有抗过敏作用,这是其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气管炎作用机制之一。
艾叶挥发油成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艾叶挥发油成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作者:江德裕丁维俊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年第03期摘要:艾叶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是其药效基础源于所含化学物质。
随着艾叶药理作用广泛运用于临床以及气相、液相色谱质谱等提取分离技术联用的进步,使得艾叶挥发油研究得以多学科、深层次的开展。
通过围绕因不同产地、不同采集时间、不同炮制方法及提取工艺的差异等因素影响艾叶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毒性变化等做一综述,旨在为艾叶挥发油的进一步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及研究思路。
关键词:艾叶;挥发油;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3-0080-04艾叶源于菊科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叶,可全草入药,其性味最早见于《名医别录》,载其:“味苦,微温”,后世医家李时珍根据艾叶的功效纳总结首次提出艾叶味“辛”,现代将艾叶性味定为苦、辛,微温。
中医认为“辛”能行能散,药理研究介绍辛味药所含化学成分以挥发油最多,故艾叶有温经止血、止痛、散寒逐湿、理气开郁等功效。
艾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挥发油类,其次是黄酮类、鞣质类、三萜类、多糖类及微量元素等[1],其药理作用广泛有平喘止咳、镇痛消炎、增强免疫力、抗菌、抗病毒、止血等效用[2]。
目前艾叶挥发油已检测出的成分有近100种,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产地的不同,采集时间、提取工艺等的差异对艾叶挥发油含量、成分种类乃至毒性成分含量均有较大的影响[3,4]。
现将近年来艾叶挥发油及其影响因素介绍如下。
1;艾叶的挥发油成分艾叶挥发油呈草绿色或浅黄色澄明油状液体,是艾叶主要有效成分群,被视为评价其药材质量的标准;艾叶挥发油具有抗菌、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驱避蚊虫等作用,还可增强免疫功能,对抗肾上腺素和组胺引起的心肌收缩,对中枢神经系统也具有一定的镇静效果[5-9]。
早期关于艾叶挥发油成分的报道仅有水芹烯、澄茄烯、侧柏醇等几种。
秦岭艾叶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微胶囊的制备研究
2018年8月第33卷第16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WeinanNormalUniversityAug.2018Vol.33㊀No.16ʌ现代应用技术研究ɔ秦岭艾叶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微胶囊的制备研究刘楠楠1,蒋水星2(1.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陕西渭南714099;2.日照金禾生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日照276800)摘㊀要:选用秦岭山区的新鲜艾叶为原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挥发油,以挥发油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影响提取率的主要因素:液料比㊁浸泡时间㊁蒸馏时间㊂研究发现:最佳工艺参数是蒸馏时间4h㊁液料比8ʒ1㊁浸泡时间8h㊂最后以阿拉伯胶㊁麦芽糊精作为壁材,通过喷雾干燥法对艾叶挥发油进行包埋,可获得颗粒细小均匀㊁表面光滑的微胶囊㊂经过微胶囊化,可大大提高艾叶挥发油的稳定性,也为其运输保藏提供理论基础㊂关键词:艾叶挥发油;提取;微胶囊中图分类号:TQ46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5128(2018)16-0024-05收稿日期:2018-01-23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常温固化高固体分水性多重交联改性环氧树脂涂料的制备及应用(17JK0270);渭南师范学院自然科学类育苗项目:生姜提取物对鲜切苹果防褐变㊁抑菌的保鲜作用研究(17YKP03)作者简介:刘楠楠(1986 ),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从事食品加工及新材料制备研究㊂艾叶(FoliumArtemisiaargyi),别名艾蒿㊁香艾㊁萧茅,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argyiLevlet.Vant)的叶,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长㊂[1]艾叶在我国具有悠久的药食同源历史以及很高的药用价值[2],据本草纲目记载:艾叶全草可入药,具有祛湿止血㊁驱寒温经㊁止咳消炎㊁防蚊驱虫等作用[3];近代科学研究表明,艾叶含有香豆素㊁糖苷㊁黄酮㊁甾醇㊁萜类化合物㊁挥发油等,具有治溃疡㊁活血㊁抗氧化㊁抗诱变㊁抗炎㊁抗癌㊁抗菌㊁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4]㊂其中挥发油经临床和动物实验已证明具有明显的消炎抗菌㊁祛痰镇咳作用㊂[5]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对天然产物研究的重视,艾叶挥发油也逐渐应用到医药㊁香料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但是因其挥发性强,耐光性㊁耐热性㊁耐酸碱性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㊂目前,如何更有效地保护提取出来的艾叶挥发油还很少见报道㊂若利用微胶囊技术,将艾叶挥发油包裹起来,便能提高挥发油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防止其氧化挥发[6],使芯材物质免受外界因素影响,提高产品稳定性[7]㊂本文采集产自秦岭山区的新鲜艾叶,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挥发油,以挥发油产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再利用喷雾干燥法对其微胶囊化,并对其产品的特性进行表征㊂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材料与设备(1)材料:新鲜艾叶(采自秦岭山区)㊁麦芽糊精(市购)㊁阿拉伯胶(市购)㊁无水乙醚(分析纯)㊁无水硫酸钠(分析纯)㊁石油醚(30 60沸程)㊂2018年第16期刘楠楠,蒋水星:秦岭艾叶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微胶囊的制备研究(2)设备:LFP-800P中药材粉碎机㊁挥发油提取器㊁精密电子天平㊁DHG-9246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㊁RE-52AA旋转蒸发器㊁RGLWD1顺流立式喷雾干燥塔㊁MJ-250BP02A电动搅拌机㊁QUANTA400扫描电子显微镜㊂1.2㊀实验方法1.2.1㊀艾叶挥发油的提取将新鲜艾叶晒干,置于粉碎机中粉碎,过60目筛,准确称取100g艾叶粉放置于1000mL圆底烧瓶中,按一定料液比加入蒸馏水,经过一定时间浸泡后,经水蒸气蒸馏,用无水乙醚萃取,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旋转蒸发,得到淡黄色艾叶挥发油[8]㊂1.2.2㊀单因素实验及正交优化以艾叶挥发油提取率为指标,考察不同液料比(mL/g)㊁浸泡时间(h)㊁蒸馏时间(h)对提取效果的影响㊂在单因素的基础上,以4个单因素3个水平设计正交试验,以优化提取工艺㊂1.2.3㊀艾叶挥发油提取率的计算挥发油提取率(%)=(艾叶挥发油质量/艾叶干粉质量)ˑ100%㊂1.2.4㊀喷雾干燥法制备艾叶挥发油微胶囊选阿拉伯胶㊁麦芽糊精作为壁材,充分溶解于蒸馏水中(50ħ)并均匀搅拌,将提取的艾叶挥发油作为芯材,缓缓加入壁材溶液中(芯材含量为25%),乳化均质后经喷雾干燥冷却后得到艾叶挥发油微胶囊㊂1.2.5㊀微胶囊包埋率及表面结构(1)微胶囊表面油的测定:称取艾叶挥发油微胶囊2g,使用20mL石油醚震荡洗涤,静置过滤,滤液放入精确称量的称量瓶中,置于60ħ烘箱中蒸干溶剂,再将称量瓶放置干燥器中冷却称重,即得微胶囊表面油质量[9]㊂(2)微胶囊中总油的测定:称取2g微胶囊样品,充分研磨,用无水乙醚作为溶剂,使用索氏抽提测定法测定㊂(3)微胶囊包埋率的计算:包埋率=1-表面油含量总油含量ˑ100%㊂(4)SEM观察微胶囊的表面结构:选取加速电压为10kV,在扫描电镜样品台上贴上一层双面胶,将微胶囊粉末轻轻撒在上面,吹去多余的粉末,选择代表性的视野进行观察提取㊂2㊀结果与讨论2.1㊀艾叶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2.1.1㊀不同液料比(蒸馏水与艾叶粉的比例)对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图1㊀不同液料比对挥发油产率的影响㊃52㊃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第33卷常温下分别选择液料比为4ʒ1㊁6ʒ1㊁8ʒ1㊁10ʒ1㊁12ʒ1,在浸泡时间为4h㊁蒸馏时间为2h的条件下,考察不同液料比对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所示㊂由图1可知,在同样的蒸馏时间下,随着液料比的增加,挥发油提取率也在逐步升高,在液料比为4ʒ1的情况下,提取率最低,为0.35%;当水量继续增大为8ʒ1时,提取率最高,为0.52%;当液料比继续升高,提取率反而下降㊂另外,当溶剂量过小时,提取不彻底导致产率下降;而当溶剂量增加过大时,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量也在增大,导致提取率下降㊂2.1.2㊀不同浸泡时间对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常温下选取液料比为8ʒ1,分别选取浸泡时间为4h㊁6h㊁8h㊁10h㊁12h,在蒸馏时间为2h的条件下,考察不同浸泡时间对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㊂由图2可知,随着浸泡时间的加长,挥发油提取率呈上升趋势,当浸泡时间达到6h时,提取率相对最大,随着时间的继续延长,提取率反而呈下降趋势㊂这是因为在浸泡过程中,水向艾叶进行渗透,并以它作为载体将挥发油逐步扩散到表面,因而浸泡时间越长,扩散越完全,但如果时间过长,部分物质易挥发,反而会造成损失㊂图2㊀不同浸泡时间对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2.1.3㊀不同蒸馏时间对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分别选择蒸馏时间为1h㊁2h㊁3h㊁4h,选择液料比为8ʒ1,浸泡时间为4h,考察不同蒸馏时间对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如图3所示㊂由图3可知,随着蒸馏时间的增加,提取率逐步提高,当蒸馏时间为3h时,提取率最高,为0.61%,这是因为时间越长,提取越完全,但当蒸馏时间过长,超过3h后,由于挥发油易挥发损失,提取率反而下降㊂图3㊀不同蒸馏时间对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㊃62㊃2018年第16期刘楠楠,蒋水星:秦岭艾叶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微胶囊的制备研究2.1.4㊀艾叶挥发油提取工艺的正交优化试验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液料比(mL/g)㊁浸泡时间(h)㊁蒸馏时间(h)3个因素,以艾叶挥发油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9(33)正交试验优化方案,因素水平见表1,实验结果见表2㊂表1㊀艾叶挥发油提取工艺正交优化试验因素水平表㊀㊀因素水平㊀㊀液料比(mL/g)浸泡时间(h)蒸馏时间(h)17ʒ16228ʒ18339ʒ1104表2㊀艾叶挥发油提取率正交试验结果试验序号试验因素ABCD挥发油提取率(%)111110.36212220.47313330.53421230.63522310.58623120.46731320.55832130.61933210.43K11.361.541.37K21.671.661.48K31.591.421.77R0.310.240.40㊀㊀由表2可以看出,影响挥发油提取工艺的主次顺序为:蒸馏时间㊁液料比㊁浸泡时间㊂艾叶挥发油提取最优工艺为C3A2B2,即蒸馏时间为4h,液料比为8ʒ1,浸泡时间为8h㊂验证试验该条件下提取率为0.68%㊂图4㊀艾叶挥发油微胶囊的表面结构㊃72㊃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第33卷2.2㊀艾叶挥发油微胶囊的制备2.2.1㊀艾叶挥发油的制备流程收集最佳工艺下提取的艾叶挥发油作为芯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将阿拉伯胶㊁麦芽糊精(其比例为1ʒ1)作为壁材溶解在50ħ左右的蒸馏水中,均匀搅拌30min后加入艾叶挥发油(芯材含量为25%),均质乳化后进行喷雾干燥,冷却后即得艾叶挥发油微胶囊产品,经测定,产品包埋率为82.6%㊂2.2.2㊀SEM观察艾叶挥发油微胶囊的超微结构肉眼看微胶囊产品为颗粒细小㊁均匀的白色粉末,在SEM下放大1000倍观察可知:大部分颗粒呈圆球状㊁椭球状,囊壁完整,绝大多数微胶囊表面光滑,但依旧存在少数微胶囊表面有凹陷㊁皱缩㊁不平整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为在喷雾干燥过程中,由于进风温度很高,表面液滴在高温下迅速蒸发从而产生凹陷皱缩㊂3㊀结语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优化,考察了液料比(mL/g)㊁浸泡时间(h)㊁蒸馏时间(h)对艾叶挥发油提取效果的影响,各影响程度依次为:蒸馏时间㊁液料比㊁浸泡时间㊂经优化,在蒸馏时间为4h,液料比为8ʒ1,浸泡时间为8h的条件下,提取率有了提高㊂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产品表面光滑,壁膜致密完整,可大大提高艾叶挥发油的稳定性,也为艾叶挥发油的运输保藏提供了理论基础㊂参考文献:[1]吴朝霞,夏天爽,李琦,等.同时蒸馏法提取艾叶挥发油及其抑菌性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31(8):19-22.[2]段凯莉,高明景,刘永泉,等.2种艾叶酚类化合物与挥发油成分比较[J].食品科学,2017,38(4):204-210.[3]李芳,王全杰,肖振峰.艾蒿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抗菌性研究[J].皮革科学与工程,2012,22(2):39-46.[4]李华生,骆航,孙兴力,等.加压同步萃取艾叶挥发油㊁总黄酮和多糖的工艺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6(10):83-89.[5]谢志美,蒋玉仁.半仿生法提取艾叶挥发油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2):278-282.[6]赵志鸿,黄勇勇,张小俊,等.河南驻马店产艾叶挥发油的GC-MS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2):80-84.[7]袁慧慧,殷日祥,陆冬英,等.艾叶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6):768-771.[8]徐新建,宋海,薛国庆,等.不同提取方法对艾叶挥发油成分的影响[J].河西学院学报,2008,24(5):42-44.[9]刘楠楠.喷雾干燥法制备芝麻油微胶囊的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3,29(1):219-222.ʌ责任编辑㊀马小侠ɔStudyofExtractionTechnologyandMicrocapsulationofVolatileOilfromQinlingMountainsLIUNan⁃nan1,JIANGShui⁃xing2(1.SchoolofChemistryandMaterials,WeinanNormalUniversity,Weinan714099,China;2.RizhaoJinheBiochemicalGroupCo.,Ltd.,Rizhao276800,China)Abstract:Inthispaper,thevolatileoilwasextractedbysteamdistillationfromthefreshleavesofQinlingMountains.Theeffectsoftheratioofliquidtomaterial,soakingtimeanddistillationtimewerediscussedbyanalyzingtheextractionrateasthein⁃dex.Theresultsshowedthattheoptimumconditionwasasfellows:distillationtimewas4h,liquidtomaterialratiowas8ʒ1,andsoakingtimewas8h.Finally,thevolatileoiloftheleaveswasembeddedbythespraydryingwiththeArabiangumandmaltodextrinasthewallmaterial.Themicrocapsulesweresmoothanduniforminsize.Aftermicroencapsulation,cangreatlyimprovethestabilityofvolatileoilleaves,butalsofortheleavesofvolatileoiltransporttoprovideatheoreticalbasis.Keywords:leavesofvolatileoil;extract;microcapsule㊃82㊃。
艾叶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艾叶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艾叶(Artemisiaucheri)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由于其地方分布广泛和历史悠久,已被广泛用于草药治疗和药物研究。
艾叶中含有多种种类的挥发油,包括烯烃、芳樟、脑蒽、芳香醌、多芳物类物质、芳樟醇、脑醇等,它们各自在药物中具有不同作用,因此其制备提取技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二、研究现状
目前,对艾叶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的研究,主要以传统的溶剂提取法和气相色谱(GC)为主。
传统的溶剂提取方法,有效地分离出艾叶中的挥发油,但由于其手工操作繁多、时间长、成本高等缺点,已不能满足现实中的需求。
气相色谱(GC)技术在艾叶挥发油提取领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和准确度,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不能对稀有物质进行检测,检测效率较低,操作复杂等。
三、研究趋势
随着艾叶挥发油提取工艺的日趋完善,最近一些研究者也开始运用新技术,如液体-液体萃取、超临界液体萃取、超声波萃取、微波萃取、柱式挥发提取(SFE)等技术,多种技术联合应用,以提高艾叶挥发油提取工艺的效率和准确度。
四、结论
艾叶挥发油提取工艺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如操作复杂、效率低、收率不高等。
未来的研究将努力改进传统的技术,开发新的方法,提高提取效率,以获得更优质的提取结果。
艾叶挥发油及其经皮吸收课件
皮肤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艾叶挥发油对多种皮肤疾病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例如,湿 疹、皮炎、荨麻疹等常见皮肤疾病,可以通过涂抹含有艾叶 挥发油的护肤品或药物来缓解症状,促进皮肤恢复健康。
艾叶挥发油具有抗炎、抗菌、止痒、收敛等作用,能够有效 地缓解皮肤炎症和过敏反应,增强皮肤免疫力,预防皮肤疾 病的发生。此外,艾叶挥发油还可以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和血 液循环,有助于改善皮肤质地和肤色。
艾叶挥发油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除了在药物透皮给药系统和皮肤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外,艾叶挥发油在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美容领域,艾叶 挥发油被用于制作护肤品和香水,具有很好的保湿、滋润和香气效果;在保健领域,艾叶挥发油被用于制作保健品和功能性 食品,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通过测定志愿者或动物体内挥发油 的含量,计算经皮吸收率、血药浓 度等参数。
计算机模拟技术
数学模型建立
基于生理学、药理学和化学等学科知 识,建立描述挥发油经皮吸收过程的 数学模型。
模拟软件
结果分析
通过模拟实验,预测不同条件下挥发 油经皮吸收的情况,为实际实验提供 参考和指导。
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或商业软件,开 发模拟挥发油经皮吸收过程的软件。
效率。
安全性与毒理学研究
急性毒性研究
通过急性毒性试验评估艾叶挥发油经皮吸收后的 急性毒性反应。
长期毒性研究
进行长期毒性试验,评估艾叶挥发油经皮吸收后 的长期毒性反应和潜在致癌性。
生殖毒性研究
艾叶挥发油的提取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艾叶挥发油的提取及其化学成分分析阳一兰;石峰;詹国平;欧阳燕;赵慧星【摘要】[Objective] GG-M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omposition of volatile from Artemisa argyi leaves extracted by two different methods.[Method] The orthogonal design of hydrodistillation(HD) was carried out to get the best productivity.The supercritical fluidextraction(SFE)method was compared with HD.[Result] The productivity of HD was 0.2-0.4 g/100g Artemisa argyi leaves.And 4,11,11-trimethyl-8-methylene-Bicyclo[7.2.0] undec-4-ene(C15H24,14.76%) was the major compound.The productivity of SFE was 0.6-1 g/100g Artemisa argyi leaves.And caryophyllene oxide(C15 H24O,7.25%) was the major compound.The optimum extraction condition of HD is:slicing the leaves into pieces; adding 1L water/100g;soaking for 1h; extracting5h.[Conclusion] SFE had a better productivity compared with HD in the use of extracting volatile oil from Artemisia argyi leaves.%[目的]采用2种不同方法提取湖南干艾叶中的挥发油,并用GC-MS技术鉴定其化学成分及含量.[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中的挥发油,考察料液比、药材粉碎度、提取时间和浸泡时间4个参数对提取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选出最佳工艺;同时,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出艾叶中的挥发油.[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率为2.0 ~4.0 mg/g.GC-MS技术鉴定出其主要成分是4,11,11-三甲基-8-亚甲基-二环[7.2.0]十一烷-4-烯(C15H24),含量为14.76%.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率为:6.0~10.0 mg/g.GC-MS 技术鉴定出主要成分是丁香烯环氧物(C15H24O),含量为7.25%.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是:剪碎药材(100 g),料液比为1∶10(W/V,g/ml,下同),浸泡时间lh,蒸馏5h.[结论]相比较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率较高.【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00)012【总页数】5页(P5267-5271)【关键词】艾叶(FOLIUM ARTEMISIAE ARGYI);挥发油;正交试验;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GC-MS【作者】阳一兰;石峰;詹国平;欧阳燕;赵慧星【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广东深圳518172;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广东深圳518172;中南大学本科生院,湖南长沙41008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广东深圳518172;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广东深圳5181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艾叶(FOLIUM ARTEMISIAE ARGYI)来源于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Levl.et.Vant)的干燥叶[1],别名大艾叶、杜艾叶、萎蒿,性温,味苦、辛,有小毒。
艾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研究进展
艾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艾叶,作为中医药材中的常用原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艾叶的研究逐渐深入,尤其是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质量控制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艾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艾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在化学成分方面,艾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等。
这些成分的存在赋予了艾叶独特的药理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种类、含量及其提取分离方法,并分析这些成分与艾叶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
在药理作用方面,艾叶具有温经散寒、止血安胎、驱蚊止痒等多种功效。
近年来,研究还发现艾叶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现代药理作用。
本文将系统阐述艾叶的主要药理作用及其机制,并探讨艾叶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在质量研究方面,艾叶的质量控制对于确保其药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综述艾叶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与优化以及艾叶产地、采收时间等因素对质量的影响,为艾叶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艾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研究进行全面综述,以期推动艾叶在医药、保健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二、艾叶化学成分研究艾叶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其化学成分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其药理作用及开发新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艾叶的化学成分得到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艾叶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等。
其中,挥发油是艾叶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抗菌等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则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
苯丙素类化合物和三萜类化合物也在艾叶中被发现,它们可能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
在艾叶化学成分的研究中,科研人员采用了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质联用(LC-MS)等,对艾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
艾叶及其燃烧产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发油的化学成分与含量的因素[4] 。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技术分析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测得其中有醚类、醇类、倍
半萜类、酯类、单萜类、酮类、芳香族化合物[5] 。 目前有学者
已经从湖北蕲春、山西、湖南等地的艾叶样品中鉴定出 180
个挥发性成分[6] ,表 1 列举了其中的 70 种常见活性成分。
tion product of Artemisia argyi are furans,aromatic,esters,alkanes or hydroxyl compounds,which have the functions of anti⁃fungal and virus,
anti⁃aging and regulating lipid metabolism.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Artemisia argyi and its combustion product,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 utilization of Artemisia argyi.
Key words Artemisia argyi;Combustion products;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logical effects
研项目 (21JP027) 。
作者简介 高鹏(1997—) ,男,陕西榆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药
用植物种质资源开发。 ∗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药
艾叶及其炮制品挥发油的研究
陕西中医 2008 年第 29 卷第 8 期
[ 2 ] 谢致强 . 艾叶 油的呼 吸系统 药理研究 [ J ] . 中国现 代
应用药学, 1999, 16: 326 .
[ 3 ] 国家药典 委员会. 中华 人民共 和国 药典 [ S ] . 一部.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附录 57 .
1070 仅仅是从挥发油角度来认知的 , 是否与其他成分有关 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 3. 3 炮制品油含量、 组成成分与生品不同 , 他们的 药理作用是否与生品相同、 是否与各自功效的 “偏盛” 有关 , 皆未研究。 参考文献
[ 1 ] 徐楚江 . 中药 炮制学 [M ]. 上海: 上海科技 出版社, 1985: 1012102 .
常数 炮制品种类 生艾叶 醋艾叶
0. 9251 1. 4913 + 2. 7027
艾叶炭
0. 9280 1. 4969 - 0. 3592
醋艾叶炭
0. 9444 1. 4931 - 1. 0588
比重 m g � Λl 0. 9455 折光率 n t 1. 4841 比旋度 [ a ]t + 0 . 9254
2 实验与结果 2. 1 含量测定: 取实验材料一定 量, 放入圆底烧瓶中, 加一定量的水, 参照 《中国药典》 一部 2005 版挥发油测定甲法 [3 ] 取每种样品五组分别 提取 挥 发 油, 记 录 数 值 , 计 算 平 均 百 分 含 量 (m l� 100g ) , 结果: 生艾叶、 醋艾叶、 艾叶炭、 醋艾叶炭依次为 0. 326、 0. 166、 0. 094、 0. 104; 后三者折算成生艾叶的百 分含量依次为 0. 148、 0. 067、 0. 090。 2. 2 物理常数测定: 2. 2. 1 比重测定 ( 毛细管法 ) : 取一恒重的毛细管 , 用微量进样器注入一定体积的挥 发油 , 根据 Χ( Χ G�- G0 ) �v 计算 比重, 结果见表 1 ( Χ :
艾叶挥发油提取工艺分析
艾叶挥发油提取工艺分析摘要:艾叶是中国的常见中草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艾叶油为原材料的产品种类丰富,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场上将艾叶挥发油作为医药类产品,包括艾叶油胶囊及艾叶精油,此外,人们将艾叶加入不同日化产品中,包括牙膏及香皂、洗手液、湿纸巾等,在药理作用下,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保障。
但艾叶挥发油工业提取较为困难,还需开发一种有效的提取方式,本文对此展开分析。
关键词:艾叶;挥发油;提取艾叶是菊科植物艾的干燥液,艾叶药物形式最早记录在《名医别录》中,其中记载艾叶味苦、辛,具有温经止血及散寒止痛的功能。
艾叶中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挥发油是其中的重要成分。
在2015年中国药典确定桉油精是艾叶的质量控制标准,桉油精含量需要在0.050%以上,这对保证艾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艾叶挥发油有效提取及制备,为艾叶合理利用提供保障。
艾叶挥发油提取工艺,常见水蒸气蒸馏法或者传统煎煮法,也可采取有机溶剂萃取法及酶提取法、活性离子水提取法,但此类提取方法需要消耗较高的成本,操作方式较为复杂,还需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对艾叶挥发油进行提取,选择艾叶挥发油提取的最佳工艺,为艾叶挥发油提取提供帮助。
1.仪器与材料1.1基本材料在艾叶挥发油提取过程中,使用安捷伦7890B GC B.02.03.2,配置SPH-300氢气发生器、SPB-3全自动空气源、LQ-A10002电子天平。
在材料选择过程中,准备艾叶、超纯水、甲醇、桉油精。
1.2方法①取粉碎后的艾叶约100 g,精密称定,置于20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l200ml蒸馏水,浸泡4h后按水蒸气蒸馏法加热提取。
回流3h后,分出挥发油,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钠干燥,即得到挥发油产品。
②取干艾叶100.00 g,置于1L 的硬质圆底烧瓶中,加蒸馏水,用玻璃棒将其混合均匀,浸泡一定时间;将冷凝管通水冷凝,并将混合液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一定时间,停止加热,放置片刻;提取后将产物倒入有适量无水乙醇的烧杯中,再往烧杯内加入适量无水硫酸钠脱水 2 h;将干燥后的艾叶挥发油乙醇液过滤,除去固体杂质。
艾叶挥发油抗氧化活性及其抑菌机制研究
艾叶挥发油抗氧化活性及其抑菌机制研究艾叶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本文旨在研究艾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及其抑菌机制。
首先,我们从抗氧化活性入手,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评估了艾叶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
结果显示,艾叶挥发油表现出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
这可以归因于艾叶挥发油内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如挥发油中的抗氧化酶和多酚类化合物。
通过实验证实,艾叶挥发油对抑制氧化过程中的脂质过氧化具有显著的效果。
另外,艾叶挥发油还表现出能够提高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了细胞对自由基的防御能力。
接下来,我们对艾叶挥发油的抑菌机制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艾叶挥发油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多种常见的致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通过进一步实验证明,艾叶挥发油对抑菌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来实现的。
艾叶挥发油中的活性成分,如挥发油中的芳香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能够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菌内外环境的失衡,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此外,艾叶挥发油还能够影响细菌的生物合成代谢,破坏其重要组分的合成和功能,进一步抑制菌体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艾叶挥发油对一些耐药菌株的抑制效果。
结果显示,艾叶挥发油对耐药菌株也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这为寻找抗菌新药提供了一种可能。
结合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机制的实验结果,我们推测艾叶挥发油可能是一种具有天然抗氧化和抗菌活性的潜在天然药物。
综上所述,艾叶挥发油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能力,可能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天然药物。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例如,需要明确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其药用潜能。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艾叶挥发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开发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艾叶挥发油表现出广谱的抗菌活性,对多种致病菌和耐药菌株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其主要机制可能包括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和影响细菌的生物合成代谢。
广西野生艾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广西野生艾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 分析谷 瑶,梁忠云,陈松武,周丽珠,杨 漓,曾永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02)摘 要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精油,用GC-MS 联用法鉴定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结果:1)提取的艾叶精油呈淡绿色,精油得率为0.66wt%;2)从提取的艾叶精油中鉴定出35种化合物,占挥发油含量的96.218%,主要成分为α-蒎烯、莰烯、桧稀、1-环戊基-2-丙醇、p-对伞花烃、1,8-桉叶素、γ-萜品烯、顺式-β-松油醇、侧柏酮、β-侧柏酮、(+)-2-莰酮、龙脑、4-萜烯醇、α-萜烯醇和石竹烯,其中1,8-桉叶素、侧柏酮、樟脑和龙脑作为艾叶精油的特征组分相对含量较高,均超过10%。
关键词 野生艾叶;挥发油;GC-MS 法;化学成分;广西中图分类号:S567.23 文献标志码:A DOI :10.19415/ki.1673-890x.2020.28.004收稿日期:2020-06-17基金项目:广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柠檬桉高效利用技术推广示范”(gl2020kt10)。
作者简介:谷瑶(1988—),女,湖南湘潭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产化工和香精香料研发。
E-mail:****************。
※为通信作者,E-mail:****************。
谷 瑶,梁忠云,陈松武,等.广西野生艾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 分析[J].南方农业,2020,14(28):13-15.第14卷第28期V ol.14 No.28南方农业South China Agriculture2020年10月 Oct.2020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 ),是菊科蒿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主要分布在蒙古、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等,在中国除极干旱与高寒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1]。
不同产地艾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分析
不同产地艾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分析不同产地艾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分析周洁,王春柳?中草药杂志社01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argyi?Levl.etVant.的干燥叶,在每年夏季花朵还没有完全盛开时采摘[1-2],艾叶在传统中医药和民间均有广泛应用[3-6]。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保健意识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伴随着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逐步推进[7],艾灸及艾叶的多种民间用途被越来越推崇,艾叶资源需求激增[8]。
艾叶古代的道地品种有河南安阳的北艾、浙江宁波的海艾、河北安国的祁艾和湖北蕲春的蕲艾[9]。
近代以来蕲艾逐渐占主导地位,但目前蕲艾的年产量远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
因此,许多艾叶的古产区及相关有生长条件的地区均开展了本地品种的培育、种植及产品质量控制等相关工作。
然而,受不同地域、气候环境差异因素的影响,不同产地的艾叶在外形特征、内在成分、理化性质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由此产生的艾叶品质参差不齐问题也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研究对当前不同产地艾叶化学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总结和归纳,以期为寻找艾叶优良、特色产地及更好地进行艾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显示,艾叶中主要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鞣质类、苯丙素类、多糖类、微量元素及重金属等多种药物活性化学成分[10-12]。
本文以“艾叶”“挥发油”“黄酮”“苯丙素”“微量元素”“重金属”“多糖”为检索词,检索了中国知网、PubMed各数据库中1990—2022年的文献记载,艾叶中化学成分研究文献共66篇,对其中有关艾叶总挥发油、桉油精、龙脑、樟脑、石竹烯、总黄酮、异泽兰黄素、棕矢车菊素和微量元素钠、镁、铝、钾、钙、锰、铁、锌、钡及重金属铅、镉、汞、砷、铜的含量研究结果进行数据收集和横向归纳比较。
1??挥发油类1.1?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含量近年来随着化学提取分离技术的成熟稳步发展。
应用于艾叶挥发油提取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水蒸气蒸馏法、浸提法、超声法、微波法、正己烷回流、静态顶空、超临界流体萃取等[13-15],其中,水蒸气蒸馏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挥发油提取方法。
湖南野生新鲜艾叶挥发油成分分析
73--加工贮藏•检测分析 DOI:10.16498/ki.hnnykx.2019.003.020艾叶,来源于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V ant.)的干燥叶,性味与归经:辛、苦,温,有小毒。
主要功能为: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
用于吐血、衄血、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宮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1]。
针对艾叶的成分挥发油也有很多人做过研究[2-4],但是对湖南野生艾叶挥发油的研究很少。
笔者补充了湖南野生艾叶的GC-MS 分析,为科学利用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提供了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1.1.1 供试材料 野生新鲜艾叶,采摘自湖南攸县,放置一星期后取其绿色叶片,备用。
1.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QP2010型气相/质谱联用仪,购自日本津岛公司。
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市售。
1.2 试验方法1.2.1 艾叶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采用中国药典附录方法提取。
每次取新鲜艾叶50 g ,置于1 L 的硬质圆底烧瓶中,加蒸馏水,玻璃棒将其混合均匀,浸泡一定时间。
冷凝管通水冷凝。
电子万用炉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一定时间,停止加热,放置片刻。
提取后将产物倒入有适量无水乙醇的烧杯中。
再往烧杯内加入适量无水硫酸钠脱水2 h 。
将干燥后的艾叶挥发油乙醇液过滤,除去固体杂质。
将装过滤液的小烧杯放到80℃的水浴锅内加热,挥发去掉溶剂,得纯净的艾叶挥发油。
用电子天平称量,并记录下数据。
1.2.2 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采用GC-MS 技术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以面积归一法测得挥发油各组分相对含量。
色谱柱:OV-柱;色谱柱程序升温条件:起始温度50℃,保持5 min 后,以4℃/min 升至260℃,并保持10 min ,载气N 2,柱前压为49 kPa ;分流比1∶50;气化室及监测器的温度均为270℃。
质谱条件:电离方式EI ;电子能量:70 eV ;质量扫描范围:30~60 amu ,分辨率:2 500。
艾叶挥发油研究综述完整版
艾叶挥发油研究综述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最早正式记载于《名医别录》。
作为药物,艾叶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挥发油类物质。
艾叶的挥发油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消炎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867.)。
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樟脑、龙脑、丁香酚等40多种物质(朱亮峰.艾蒿和蕲艾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云南植物研究,1985,7(4):443-445;潘炯光.艾叶挥发油的化学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2,17(12):741-744)。
其主要提取的方法为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石油醚提取法。
本文拟就近年来国内对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提取与测定方法、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1.艾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挥发油的成分以小分子挥发性萜类化合物为主,此外还有脂肪族化合物,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
已鉴定出的萜类化合物有: 柠檬烯、α-蒎烯、β-蒎烯、α-萜品烯醇、β-萜品烯醇、莰烯、β-水芹烯、桉叶油素、α-水芹烯、崖柏酮、樟脑、龙脑、萜品烯醇-4、萜品烯醇-5、反式-香韦醇、香芹酮、石竹烯、百里香酚、古巴烯、匙叶桉油烯醇、石竹烯氧化物。
(何正友、张艳红、魏东、郁荣华、袁慧慧、蓝闽波.三种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8,08)脂肪族化合物有:十四烷酸乙酯、正十六烷酸、十六烷酸乙酯、亚油酸乙酯、(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苯丙酸乙酯、十八烷酸乙酯。
芳香族化合物有:辛烷、2,4-二甲基庚烷、2,5-二甲基庚烷、3,4-二甲基庚烷、4-乙基庚烷、对对二甲苯、、1,3-二甲苯、壬烷、1-甲乙基苯、1-乙基-3-甲基苯、1,2,3-三甲基苯、甘菊环。
2.艾叶挥发油提取方法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提取方法为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石油醚提取法。
艾叶中挥发油实训小结
艾叶中挥发油实训小结艾叶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很多药用价值。
其中,挥发油是艾叶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本文将对艾叶中挥发油的实训进行总结,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结论等内容。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训的目的是通过提取和分离方法,获得艾叶中挥发油,并对其进行鉴定和分析,了解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二、实验步骤1. 材料准备:准备好新鲜的艾叶样品、无水乙醇、石油醚等。
2. 艾叶提取:将适量的艾叶样品切碎,并加入无水乙醇中浸泡一段时间,使其充分浸润。
3. 挥发油提取:将浸泡后的艾叶样品经过滤,得到过滤液。
再将过滤液进行浓缩,去除大部分溶剂。
4. 分离纯化:将浓缩后的溶液用石油醚进行萃取,得到挥发油溶液。
5. 挥发油纯化:通过旋转蒸发仪将挥发油溶液进行浓缩,去除残余的溶剂。
6. 挥发油鉴定: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进行鉴定和分析,确定其化学成分。
三、实验结果及结论经过实验操作和分析,我们成功地从艾叶中提取并纯化出了挥发油。
通过GC-MS分析,我们得到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
根据GC-MS的结果显示,艾叶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β-谷烯、桉叶醇、柠檬烯等。
其中,β-谷烯的含量最高,占总挥发油含量的50%;桉叶醇和柠檬烯的含量分别为30%和20%。
根据文献报道和药理实验证明,艾叶中的挥发油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其中,β-谷烯具有抗菌、抗炎和抗氧化等作用;桉叶醇具有镇痛、消肿和抗菌作用;柠檬烯则具有镇静、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
艾叶中的挥发油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天然药物成分。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对艾叶中挥发油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等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艾叶挥发油提供了实验基础。
艾叶精油的提取及研究进展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NORTH COLLEGE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CHEMICAL TECHNOLOGY(2013)届本科生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大作业题目:艾叶精油的提取工艺及研究进展学院:理工院专业:化工0902班学号: 090101040 姓名:任朝君指导教师:刘雪凌教研室主任(负责人):2012 年 6 月 18 日艾叶精油的提取工艺及研究进展——多种提取方法的对比和研讨任朝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工0902班学号090101040指导老师刘雪凌讲师摘要艾叶是一味应用历史悠久的中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艾叶精油的一些药用成分得到不断开发,但艾叶精油药理作用广泛、物质基础发杂,其化学成分主要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化合物,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精油、黄酮类化合物和三萜类化合物,其中精油既是艾叶的功效成分也是毒性成分,精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樟脑、龙脑、丁香酚等40多种物质。
探讨艾叶精油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的提取工艺,艾叶精油的提取量和纯度不同,为进一步研究艾叶精油的提取工艺优化做出了指导。
关键词:艾叶精油提取工艺前言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为临床常用的中药材。
艾叶含精油 ,油中有桉油素、β-石竹烯、α-萜品烯醇、芳樟醇等 , 并含多糖类物质。
艾叶精油为艾叶的主要有效成分,艾叶精油的提取率将影响到其临床的药理疗效。
艾叶的作用主要有:抗菌、抗真菌、平喘、利胆、抑制血小板聚集、止血、抗过敏等。
《本草纲目》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
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
此草多生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丫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七、八月叶间出穗如车前穗,细花,结实累累盈枝,中有细子,霜后始枯。
皆以五月五日连茎刈取,暴干收叶。
艾叶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
实 验中的浸 泡时间 15 h还 有待于 进一步 细分。另外, 有 文 献报道 [ 9], 在样品浸泡 时加 入少 量盐 等物 质, 能 提高 得油 率, 这 有待于 进行下一步实验研究。
R C, 得出 各因 素对 试验 结 果的 影响 顺序 为 D > B > A > C, 即 蒸 馏 时间 艾叶 挥发 油得 油率 的影 响最 大, 其 次为 浸泡 时 间, 然 后
麦 麸保健作用的 具体 物质 基础 仍待 进一 步探 索, 其作 用 途 径, 起效靶位等药理机 制仍有待 明确。我 国传统中 , 类 似麦麸 的 药食两用食材为 数不少, 它们以天然和保健效果显著而日益受 到
表 2 炒焦麦麸水提液不同极性部位对家兔离体回肠的作用 (x s) %
人们重 视。明确 其作用机理, 对于 开发药 品和保健 品市场, 促 进 中医药 市场现代化, 提高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d因素蒸馏时间h对实验结果得油率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他影响因素的f值都未达到显著结合实际情况最终确定艾叶挥发油提取工艺水平为abc2d34结论采用正交实验运用方差分析对影响共水蒸馏法提取艾叶挥发油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蒸馏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浸泡时间然后是液料比最后是浸泡温度且蒸馏时间对得油率390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他影响因素未达到显著水平
1. 67
2. 58 1. 90* 2. 94* * * 6. 55* * * 14. 90* * *
醇提液
2. 50 2. 22*
5. 30 7. 30 7. 36 7. 56
6. 69 2. 60* * * 4. 85* 4. 11* *
7. 73 3. 02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 P < 0. 05; * * P < 0. 01; * * * P < 0. 0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叶挥发油研究综述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最早正式记载于《名医别录》。
作为药物,艾叶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挥发油类物质。
艾叶的挥发油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消炎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867.)。
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樟脑、龙脑、丁香酚等40多种物质(朱亮峰.艾蒿和蕲艾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云南植物研究,1985,7(4):443-445;潘炯光.艾叶挥发油的化学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2,17(12):741-744)。
其主要提取的方法为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石油醚提取法。
本文拟就近年来国内对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提取与测定方法、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1.艾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
挥发油的成分以小分子挥发性萜类化合物为主,此外还有脂肪族化合物,小分子芳香族化合物。
已鉴定出的萜类化合物有: 柠檬烯、α-蒎烯、β-蒎烯、α-萜品烯醇、β-萜品烯醇、莰烯、β-水芹烯、桉叶油素、α-水芹烯、崖柏酮、樟脑、龙脑、萜品烯醇-4、萜品烯醇
-5、反式-香韦醇、香芹酮、石竹烯、百里香酚、古巴烯、匙叶桉油烯醇、石竹烯氧化物。
(何正友、张艳红、魏东、郁荣华、袁慧慧、蓝闽波.三种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8,08)脂肪族化合物有:十四烷酸乙酯、正十六烷酸、十六烷酸乙酯、亚油酸乙酯、(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苯丙酸乙酯、十八烷酸乙酯。
芳香族化合物有:辛烷、2,4-二甲基庚烷、2,5-二甲基庚烷、3,4-二甲基庚烷、4-乙基庚烷、对对二甲苯、、1,3-二甲苯、壬烷、1-甲乙基苯、1-乙基-3-甲基苯、1,2,3-三甲基苯、甘菊环。
2.艾叶挥发油提取方法
艾叶挥发油的主要提取方法为水蒸气蒸馏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石油醚提取法。
2.1水蒸气蒸馏法
将自然干燥的艾叶粉碎后,取500g置于圆底烧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冷浸一段时间后按水蒸气蒸馏法(刘国声。
艾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中草药,1990,21(9):8-9)加热提取。
回流分出挥发油,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钠干燥既得到挥发油产品。
何正友(何正友、张艳红、魏东、郁荣华、袁慧慧、蓝闽波.三种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8,08)等人从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艾叶挥发油样品中初步鉴定了39个化合物,其艾叶挥发油所含化合物以小分子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为主,其中含量大于3%的化合物有桉叶油素、崖柏酮、樟脑、龙脑、反式-香韦醇、α-萜品烯
醇、萜品烯醇-4.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艾叶挥发油成分结构类型最为丰富,但收率较低。
2.2超临界CO2萃取法(曾虹燕,张晓云,冯波,超临界CO2和微博辅助萃取艾叶挥发油工艺的研究。
广西植物,2005,25(3);285-288)取自然干燥的艾叶2Kg,用粉碎机粉碎,装入超临界萃取装置;打开水浴,使用萃取装置达到设定的温度(35。
C);通入CO2,将系统中的空气置换干净;打开压缩机(16MPa);调节萃取器出口阀,使CO2流量达到要求的稳定值(20Kg∕h);维持体系在此状态80min,打开分离器,取出萃取物,待萃取完毕,关闭压缩机、钢瓶,放出CO2,取出挥发油粗产品。
将萃取的艾叶挥发油加入2倍的无水乙醇中,搅拌后放置过夜,真空抽滤,除去沉淀的蜡质成分,滤液于30.C减压回收乙醇,得到脱腊质艾叶挥发油。
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艾叶挥发油以长链酯类化合物为主,超临界萃取法所得产物品质较好,适合萃取品质要求高的挥发油。
2.3石油醚提取法(何正友、张艳红、魏东、郁荣华、袁慧慧、蓝闽波.三种不同提取方法制备的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8,08)
取自然干燥的的艾叶100g,研细,置于10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30~60。
C石油醚500ml,2h后于50~60。
C下回流提取,共提取2次;合并2次滤液,抽滤,回收石油醚,得到黄色油状浸膏,即艾叶挥发油。
石油醚提取法得到大量的芳香族化合物,但是其提取物中混入的杂质较多,某些杂质还有一定的毒性。
3艾叶挥发油样品的化学成分测定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连用仪进行分析,气相色谱条件:载气为氦气(99.99%),流速为1ml∕min;进样量为1υL。
进样口温度为:220.C;程序升温:45.C保持1min,再以15。
C每分钟升至280.C稳定5min;传输线温度:250.C质谱条件:电离方式为EI源,源温:250.C,电压为100eV,质量范围m∕z38-400全程扫描。
质谱检索标准库:NIST 库。
定性方法:色谱分离后,质谱解析每个色谱峰,得到质谱图,查阅有关质谱图。
定量方法: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
4.艾叶挥发油药理作用
艾叶的挥发油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消炎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挥发油的主要药效成分是1,8-桉叶素、樟脑、龙脑、甘菊环等。
其中1,8-桉叶素具有止咳作用,甘菊环具有抗溃疡作用,樟脑具有杀菌、消炎作用,龙脑具有止痛、消肿作用。
但艾叶挥发油也含有毒性成分如侧柏同、α-守酮。
(文福姬、俞庆善.艾叶精油化学成分研究.香料香精化妆品.2007,(3))
5.小结
艾叶是一味应用历史悠久的中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艾叶挥发油的一些药用成分得到不断开发,但艾叶挥发油药理作用广泛、物质基础复杂,很多化学成分尚不明确,因此其发展潜力比较大,而且艾叶在传统针灸(艾灸)中的药理作用还有待学者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