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史版)202x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7讲 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四经世济民__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农耕文明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四经世济民__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农耕文明](https://img.taocdn.com/s3/m/470eadb6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89.png)
话题串讲·深化认知 一、先秦至明清时期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1.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1)精耕细作的表现 ①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及日渐推广,汉代的二牛 一人犁耕法、三国时期的翻车、唐代的曲辕犁和筒车,促使精耕细作的农 业生产模式不断成熟与发展。 ②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包括选种、施肥、轮作等在内的经验和技术的 积累,在《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著名农书中都有记载和收 录。 ③土地的占有和使用:先秦建立在土地国有基础之上的井田制的耕作方 式是“千耦其耘”,自战国以来以地主私有、君主私有、农民私有为主的 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制度的主体,另外还有以均田、屯田等形式存在的部分 国有土地,但一家一户经营,仍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A.社会经济分工得到了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C.重农抑商政策被政府废止 D.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答案:D
3.[2023·榆林市一模]清代前期,南方各地形成“一田二主”制度, 土地所有权裂变为占有权和使用权,两者可以单独典卖。有些富裕的 人甚至绅缙、土豪,往往置买土地使用权,再行出佃;也有的在购得 土地使用权后,使用雇工经营。这一土地制度的实施( )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该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并概括 材料中体现的研究角度。(6分)
答案: 主题: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研究角度: 材料一角度,宋代店铺商标广告意识增强; 材料二角度,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研究宋史的新主题,并说明 理由。(6分)
发现问题 史学新论以“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明清社会变革的一大特 点”为学术情境,探究认识自明朝中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 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感悟明朝至清朝中叶商业的市场化、都 市化。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宋元经济文化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宋元经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d1e5c046edb6f1aff001f47.png)
知识点四:手工业成就
(2011浙江高考)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 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 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 (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 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 盾
知识点一:经济重心南移
(2016·海南单科·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 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 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推广铁农具导致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春秋战国时期,与“东晋”等时间不符,故A项错 误;在魏晋、唐朝后期官府组织官府组织的屯田主 要表现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大量土地荒芜,与“江 南”不相符,故B项错误;东晋,唐朝后期至五代 都是战乱频繁的时期,统治者不会用减税这种方法 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江南的开发 与历史上魏晋时期,五代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 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有关,故D项正确。 【答案】D
知识点一:经济重心南移
(2010·海南单科·5)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 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 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 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历史高考总复习:宋元时期知识讲解
![历史高考总复习:宋元时期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b38dbab9fab069dc51220123.png)
高考总复习:宋元时期考纲解读考点提示1、宋元时期的政治:宋的集权措施、元的中央官制2、宋元时期的经济3、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4、王安石变法复习建议宋元时期的考点非常多,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能出题。
但重点仍然是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王安石变法、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理学、科技的发展。
其中,理学是难点问题,我们可以阅读一些理学家的著述、人生经历,这对于理解教材的条条框框是有帮助的。
知识清单参考答案:①统一,②辽夏金,③元朝,④民族融合,⑤经济重心,⑥理学,⑦心学。
考点聚焦考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一)政权更替简况唐朝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并立南宋、金、西夏并立元朝统一北宋、辽、西夏的对峙局面南宋、金、西夏的对峙局面(二)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君主专制的强化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2.中央集权的加强目的: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措施:(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强干弱枝)。
(2)行政上,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3)财政上,赋税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都由中央掌控。
3.影响积极: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政权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财政危机:三冗严重;岁币沉重。
边防危机:辽、西夏的威胁。
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实行改革。
主要措施有:严格官吏升迁;限制“恩荫”;加强官吏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政令。
2.内容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①富国之法:理财措施②强国之法:军事措施③取士之法:教育措施3.作用促进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但由于用人不当,且触动特权阶层的利益,招致强烈反对,未能完全成功。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 .doc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第7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 .doc](https://img.taocdn.com/s3/m/01c63709be23482fb4da4c77.png)
阶段特征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
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
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第7讲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一、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1.君权专制的加强(1)宋朝: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政权、财政权;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元代宰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3)监察体制: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①“安史之乱”后,唐代中叶出现了藩镇林立的局面。
②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2)措施①收精兵:禁军归“三衙”统领,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
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自留一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图解历史]郡县制与行省制的不同二、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1.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4)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2.手工业的进步(1)纺织业①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版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第7
![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复习(版块一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第7](https://img.taocdn.com/s3/m/a17300e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fc.png)
第7讲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变动及文化课程标准通过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认识不同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知识点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1.农业(1)粮食作物:稻麦复种制提高了粮食产量。
(2)经济作物: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边疆地区: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手工业(1)制瓷业①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
②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瓷器出口: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3.商业(1)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3)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得货币需求量剧增。
①北宋:开始出现纸币。
②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4)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4.城市(1)宋朝: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5.经济重心南移(1)趋势: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2)表现①宋朝: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②元朝: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3单元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成熟 第6讲 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5bb4d77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d.png)
第6讲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发达的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3.土地制度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4.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农业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2)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手工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而处于从属地位。
二、手工业的进步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3.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三、商业的发展1.发展表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发展(1)发展:唐代“草市”作用显著,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2)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某某外,还有某某等。
4.对外贸易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
唐朝时,某某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四、经济政策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复习: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复习: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432355d680203d8cf2f24ac.png)
◎岳麓书院
二、宋元时期的手工业发展
1、工匠:宋代匠户为被官府以强制服役的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编 人专门户籍。 2、冶炼业: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 3、纺织业:棉花种植广泛,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推广先 进纺织技术,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主要衣料。 4、陶瓷业:宋出现了五大名窑;
元:青花瓷、釉里红 5、造船业:南宋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一、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一)宋朝时期:
1、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2、交子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至道末年(997年) 天禧末年(1021年) 熙宁十年(1077年)
◎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 (万贯) 2408.1
2641.2
非农业税 (万贯) 1567.3
◎ 南宋《耕织图》
租佃关系
1、沿革:战国已经出现。历代延续,宋代最为发达。 2、内容:随着土地兼并的出现,无地农民靠租种地主的土地,并向地主交纳 地租为生,地主和无地农民(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 3、影响:①地主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削弱;②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有利 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宋元时期的农业发展
业活动 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 城市数量 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
和规模 工商业城镇。 城市布局 城市的布局体现出君主专制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
和分布 以后,经济重心南,江南城市逐渐增多。
文学艺术和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扩大,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 社会生活 推动市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 经营模式变化;贸易中心由地中海 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42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课件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42宋元时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1c1134e0b4e767f5acfcee1.png)
思考 2 史料二反映出中国古代城市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①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行业 多;②反映出市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三 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①“草市——是宋代 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②它扎根于农 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 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 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归纳总结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 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②南方社会环境 相对稳定。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藏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 大潜力。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 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解析 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 项正确,宋代的“不 抑兼并”政策助长了土地兼并,因此租佃关系盛行;C 项 与题干无关;D 项说法错误,宋代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 中央集权。
2.[2014·全国卷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 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 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命题思路 本题以交子为切入点,意在考查对材料进行 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
解析 材料中“券”“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表明 交子是一种兑换券,在“富者”不能兑付时可作为诉讼依 据,体现出其具有民间交易凭证的功能,故 A 项符合题意。 “蜀民”造交子是为了方便贸易,而非解决民间的商业纠 纷,B 项错误;材料只提到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后因不能 兑付而官司缠身,不能说明富商社会地位的提高,C 项错 误;材料缺乏对当时不同地区经济状况的比较,故不能得 出 D 项的结论。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测试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测试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b7202823cc7931b765ce158e.png)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测试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一、单选题1.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 经济结构发生转型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 长途贩运贸易繁荣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2018•北京)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3.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
”这说明曲辕犁()A. 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B. 只适合南方水田C. 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D. 变革了耕作方式4.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
这反映了宋代()A. 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B. 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C.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 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5.北宋时期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是()A. 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B. 劳役地租成为农业税收主要形式C. 荒年募兵政策消除流民影响D. 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6.南宋袁采在其《世范》一书中多有“富家置产当存仁心”、“兼并用术非悠久计”等规劝世人处事保全之道的治家格言。
这些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A. 租佃关系难以维持B. 政府放任经济发展C. 土地私有不断深化D. 小农经济趋于衰退7.宋代梅尧臣有诗云:“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b6356aa7c1cfad6195fa7ed.png)
课时2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考点一 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高转筒车。
4.重心南移:宋朝以后,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1)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自战国到中唐时期的经济重心所在。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2)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
考点二 手工业的进步1.制瓷业: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2.纺织业(1)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2)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3.冶金业:北宋时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考点三 商业的繁荣1.表现(1)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2)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市”发展(1)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3)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4)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3.对外贸易(1)两宋⎩⎪⎨⎪⎧①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国家进行贸易。
②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2)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史料史论]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 ——《陆游集》核心论点:表明南宋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赖江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市”的进步 (1)“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2)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⑥ 草市 ”已经具有比较 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误区警示 “夜市”在唐代即已出现,而不是北宋开始出现的,到北宋 时期,“夜市”已经十分发达繁荣,“通晓不绝”。
.
漫画解史 “交子”
“交子”即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其便于携带的特性也推动了商业发 展。
.
史论归纳 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及影响 1.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南北经济水平趋向平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基础。 (2)隋唐五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 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 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 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 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 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读史指导 (1)史料1出自宋代文学作品,①②说明当时,“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已 经被打破。 (2)史料2出自史学著作,其从生产率的提高、技术的发展、水稻早熟品 种的引进和人口的增长等方面分析了宋代“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
问题思考 (1)据史料1,分析相比于唐朝,北宋商业取得了哪些发展。 提示 北宋的商业活动突破了唐代的市坊限制,更加繁荣。
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的产量。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① 土地兼并 ,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租
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的② 高转筒车 。
4.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完成,③
南方 .
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二、手工业的进步 1.纺织业 (1)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 艺水平有所提高。 (2)元代黄道婆创制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④ 棉布 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教材补遗 我国纺织原料的演变顺序 我国纺织原料的演变顺序是麻—丝—棉。棉布能很快取代丝织品的主 导地位,主要原因是丝织品较为贵重,主要为上层社会所消费,广大民众
比例 63.9% 36.1%
后期 人数 121人 179人
比例 40.3% 59.7%
.
读史指导 (1)史料1选自文人的论述,①体现了长江流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2)史料2以表格形式反映了南方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的人数 比例不断增长,政治是经济的反映,这说明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由②可 知表格的主要内容。
.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仍。北宋灭亡以后, 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 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 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
2.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 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 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进了北方人口进一步南迁。南方的 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科 举制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
三、商业的繁荣 1.繁荣状况 (1)都市商业繁盛,有夜市、晓市及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2)北宋时在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⑤ 交子 ”。 (3)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大港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 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
归纳总结 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1)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 (2)官府不再直接监督商业活动。 (3)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7讲 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考纲要求
宋元时期的经济 (1)宋元农耕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 (2)宋元手工业的进步; (3)宋元商业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考纲呈现
考点 宋元时期的经济
.
考点 宋元时期的经济
自主学习
一、农业的发展 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
.
的衣料往往是麻布,辛苦劳作的妇女多衣衫褴褛。而棉布物美价廉,柔 软、舒适、温暖,且比丝织品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人民使用。同时也 由于元朝棉纺织技术的革新,棉布得以推广。 2.冶金业:北宋时期已经有了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3.陶瓷业 (1)宋代制瓷业兴盛,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2)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 对外贸易路线也因此被称为“瓷路”。
.
问题思考 (1)史料1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江南经济发展,成为宋代赋税主要来源。经济重心南移。
.
(2)史料2中,南北方科举入朝做官人数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提示 南方科举入朝做官人数比例逐渐上升并超越北方。
.
(3)综合以上史料说明其反映的实质问题。 提示 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
合作探究 主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史料呈现 史料1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①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
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
史料2 ②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
北方 南方
前期 人数 278人 51人
比例 84.5% 15.5%
中期 人数 274人 155人
.
主题二 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史料呈现 史料1 ①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
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 类,②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史料2 (宋朝)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 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