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可用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数据环境
劳动信息保障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劳动信息保障系统的设计及实现一、系统设计1.劳动信息收集:系统应能够收集全面、准确的劳动信息,包括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劳动者的技能和经验等。
这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数据库,并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2.劳动信息管理:系统应能够对收集到的劳动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和管理,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查询。
这需要设计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创建分类标准、建立数据模型等。
3.劳动信息分析:系统应能够对收集到的劳动信息进行分析,揭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帮助政府制定劳动力政策和企业招聘计划。
为此,需要设计一些数据分析算法和模型,以及提供可视化的数据展示界面。
4.劳动信息查询:系统应能够为劳动者和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服务,使其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或人才。
这要求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具备快速的数据和匹配功能。
5.劳动信息保护:系统应确保劳动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对数据进行保护。
这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安全机制,包括数据加密、权限管理等。
二、具体实现1.数据采集和整理:建立一个劳动力市场数据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劳动者的个人信息和企业的招聘需求,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建立数据模型。
2. 系统开发:基于数据模型和系统设计,开发劳动信息保障系统的前后端功能。
前端包括用户注册登录、个人信息填写、查询界面等;后端负责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分析。
可以选择合适的开发语言和框架,如Java、Python、Django等。
3.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利用数据分析算法和模型,对劳动信息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展示在可视化的界面上,帮助政府和企业了解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计划。
4.查询服务和匹配功能:为劳动者和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服务,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数据和匹配,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或人才推荐。
5.数据安全保护:建立相应的数据安全机制,包括数据加密、权限管理等,确保劳动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对数据进行保护。
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汇报人: 2023-11-16
目录
• 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概述 • 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 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 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 未来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展望与建议
01
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概述
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背景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 普及,为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 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建立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
确保数据在意外情况下能够及时恢复。
优化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建设机制
加强人才培训
通过定期培训,提高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质。
建立激励机制
通过奖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THANKS
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观看
需求的变化。
数据安全与保障
建设目标
确保劳动保障业务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泄露、损坏 或丢失。
实施方法
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包括数据加密、数据备份、数据恢 复等,同时对数据访问进行严格的权限控制。
注意事项
加强员工的数据安全意识培训,避免内部泄露或误操作导致的数据 安全问题。
信息化人才培养与建设
领导重视是关键 技术支持是保障
经验总结 培训工作是重点
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与教训
教训与不足
资金投入不足
技术人才匮乏
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05
未来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 的展望与建议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高速、安全的内部网络
实现劳动保障部门内部网络化,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确保信 息安全。
推广电子政务
推动劳动保障管理的信息化和智 能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全面实施金保工程统一建设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意见.doc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全面实施金保工程统一建设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意见4【发布单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文号】【发布日期】2003-12-23【生效日期】2003-12-23【失效日期】【所属类别】政策参考【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全面实施金保工程统一建设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为全面推进金保工程的实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根据国务院批准金保工程一期建设项目建议书的有关精神,我部制定了《关于全面实施金保工程,统一建设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通知要求认真搞好本地区的金保工程建设。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关于全面实施金保工程统一建设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意见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金保工程一期建设项目建议书,标志着金保工程已经在国家正式立项。
为全面推进金保工程的实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任务,加快金保工程建设金保工程一期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建立中央、省、市三级劳动保障数据中心,集中管理业务和决策信息;搭建中央、省、市三级安全高效的网络系统;建立标准统一的应用系统,包括业务管理子系统、公共服务子系统、基金监管子系统和宏观决策子系统;重构和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实现对经办业务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为宏观决策、基金监管和社会化服务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
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要求和“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指导思想,金保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建设数据中心在省、自治区(简称省或省级)和地级以上城市(包括直辖市,简称城市或市)劳动保障部门,建立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中心。
每个数据中心设立生产区、交换区和决策区三个逻辑工作区。
在生产区建立标准统一的业务资源数据库,支持省级及全市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各项业务经办。
目前独立建库的区县,要将生产区数据按照统一标准定期集中到市数据中心业务资源数据库中,并逐步向全市集中式业务资源数据库过渡。
关于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应当以实现劳动保障权利的全面和及时依法实施
为目标,落实守法劳动关系的精准管理原则,以劳动保护依法用人、实施
劳动保障权利、管控共同责任、保障分工协调有序的劳动保障监督管理制度,以及推进实现劳动保障权利的便民便利化为目标。
二、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导向
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应当紧紧围绕劳动关系的依法管理原则,不断深
化劳动关系的依法规范,完善劳动保护制度,建立起健全的劳动保障信息
化管理制度,应当重点加强劳动关系的普查管理,强化社会保障及体面就
业管理,有效建立劳动权益规范保护机制。
三、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
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绩效评价应当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以便用于衡量和评价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并实现信息化及
时的监督管理。
其具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结合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
实施过程,包括对守法用人数量的评价、实现劳动保障权利覆盖度的评价、劳动保障信息化资源利用率的评价、外来劳动者劳动合同管理的评价等等。
四、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技术
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中。
加强人力资源社保信息化建设
加强人力资源社保信息化建设2023年,人类社会正处在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期,人力资源社保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关键任务之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社保系统已经逐步完成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
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社保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社保信息化建设,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力资源社保信息化体系。
首先,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社保信息化的研发和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社保体系中需要数据的精准和快速处理,而这正是信息化所能提供的。
因此,人力资源社保信息化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研发和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帮助人力资源社保体系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同时,人力资源社保信息化的应用也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并且实现社保的精细化管理。
其次,在人力资源社保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提高信息安全防范和技术能力。
随着人力资源社保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保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渐浮现。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社会公众和企业的利益,必须加强信息安全防范,并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社保系统的技术能力。
在人力资源社保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技术研发和技术人才培养,提高其信息安全技术水平,以更好地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再次,应该加强数据信息的整合和标准化。
在信息化建设中,数据整合和标准化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涉及到了各行各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很难实现一种统一标准,使各方信息都能够实现完整、准确、无误地流通。
因此,必须加强数据信息的整合和标准化,更好地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使不同的数据能够更好地被人力资源社保体系搜索和使用,并将其转化为更具实战性和可操作性的分析数据。
最后,必须注重用户体验的提升。
现在,在社保信息化的建设中,很多人为因素和障碍导致用户体验并不如人所愿。
因此,在推进人力资源社保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用户体验的提升。
通过提升用户体验,可以提高系统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使更多的人能够使用人力资源社保信息化体系进行信息处理和管理,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劳社部发[2002]22号【发布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含劳动部)(已撤销)【发布日期】2002.12.03【实施日期】2002.12.0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的通知(劳社部发[2002]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根据中央关于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提出,要加快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为进一步加快劳动保障信息系统(金保工程)建设,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金保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建设金保工程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基金有效监管、提高宏观决策水平的重要基础工作,是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保证,是改进劳动保障工作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
加快金保工程建设对于实现劳动保障工作管理服务社会化,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劳动保障事业的新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金保工程建设要按照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全国电子政务建设规划为指导,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担、分级管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的原则,运用成熟先进的技术手段,建成覆盖劳动保障领域主要业务,统一、高效、简便、实用的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现本地业务和服务的规范化、异地业务和服务的现代化、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的科学化。
二、金保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和进度要求金保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中央—省—市三级网络为依托,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等核心应用,覆盖全国的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
健全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系统
健全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系统工作总结一、引言劳动保障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秩序的重要方面,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已经成为提升劳动保障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就我院在健全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系统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二、系统建设与优化我院在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注重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不断优化系统功能和操作流程。
我们与IT公司合作,通过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开发、测试和上线等阶段,最终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发放管理、社会保险管理、劳动争议处理等。
通过系统,我们能够实时掌握员工个人信息、劳动合同情况以及工作情况,提高了信息收集和分析的效率,为决策提供了依据。
针对用户体验,我们在系统界面设计上注重简洁明了,尽量避免复杂操作和冗长的流程。
同时,我们还提供了培训和操作手册,帮助员工更好地使用系统。
在系统使用过程中,我们积极听取用户反馈意见,并不断优化系统的性能和功能,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
三、数据管理和分析数据管理和分析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核心,也是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所在。
我们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对员工的基本信息、劳动合同、工资、社会保险等数据进行管理。
同时,我们制定了相关的数据安全措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通过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我们能够更好地追踪和分析员工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
例如,在工资发放管理方面,我们能够通过系统生成的报表,清晰地了解员工工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高工资管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系统还能够提供相关的统计分析报表,为决策提供参考。
通过对劳动保障管理数据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及时调整和优化,提高劳动保障管理的水平。
四、优点与问题通过建立和应用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系统,我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优点和效益。
首先,系统的建设和运用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了劳动保障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建设高可用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数据环境
建设高可用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数据环境摘要劳动保障数据中心高可用数据环境的建设是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到达一定阶段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结合劳动保障业务特点进行数据环境高可用性分析,提出了数据环境高可用性系统结构,探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劳动保障数据环境高可用性建设建议。
关键词读写分离技术;大数据处理;数据缓冲0 引言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由最初的养老保险单险种,逐步发展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五险统一征缴、分别支付管理系统,以及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一体化建设。
在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业务种类不断增加,从五险到居民医疗保险、农民工大病保险、农民工工伤保险、农村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等,人群覆盖面不断扩大,从城镇职工到城镇居民、学生儿童、农村人员,业务数据不断扩大、业务流程更加复杂,对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对数据的共享、业务的重用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劳动保障数据的高可用性。
劳动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既要满足劳动保障相关业务处理和信息管理要求,为领导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宏观决策支持、基金监管,又要为公众提供全面、方便的社会保障业务服务等功能,但这些功能对数据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实现业务集中的基础上,需对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数据环境进行进一步规划,以满足劳动保障管理需求。
1 劳动保障业务特点分析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是一个跨部门社会系统工程,它以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待遇、完成相应社会保障义务的个人及单位为服务对象,涵盖社会保险、劳动等社会保障核心业务,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地税征收、基金监管、社会保障公共支付等相关业务领域,还有财政、卫生、公安、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参与。
特别是医疗保险系统,7×24小时不间断地随时提供服务,因此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不仅需要实时访问业务数据,而且需要多节点、多部门跨业务的协作。
社会保障部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社会保障部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社会保障部是负责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部门,为了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社会保障部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本文将从信息化建设的背景、目标与意义、主要内容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提高效率、提供更好服务的重要手段。
社会保障部作为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部门,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来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
此外,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扩大,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目标与意义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高效、便利、安全的信息化系统,通过整合社会保障相关数据,实现信息共享、服务协同。
这样可以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和便捷性,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服务的需求。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服务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将原本繁琐、重复的办事流程简化并自动化,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服务效率。
2. 优化服务体验:信息化建设能够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模式,让人们能够更方便地查询社保账户、申领各项待遇等,从而提升服务体验。
3. 提升管理水平: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对社会保障数据的集中管理,减少错误和漏洞,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4. 加强信息安全:社会保障部信息化建设还包括加强信息安全措施,保护个人隐私和社保数据的安全,预防信息泄露和滥用。
三、主要内容社会保障部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设信息化平台:社会保障部需要建设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各级社保部门的信息网络化管理和协同办公,确保各级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提高工作效率。
2. 建立统一大数据中心:社会保障部应建立统一大数据中心,整合各类社保数据资源,包括个人信息、缴费情况、待遇支付记录等,为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加强劳动力保证措施的信息化建设
加强劳动力保证措施的信息化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保证成为各行各业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为了提高劳动力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信息化建设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加强劳动力保证措施的信息化建设,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劳动力管理的挑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劳动力管理变得日益困难。
传统的手工记录和处理方式效率低下,很容易导致信息的不准确和丢失。
此外,人力资源部门还需要处理大量的文书工作,增加了工作量和时间成本。
二、信息化建设的优势1. 提高管理效率:通过信息化系统,企业可以实现劳动力数据的自动记录和更新,减少人工操作的错误和时间成本。
2. 提升数据准确性:信息化系统可以实时更新和统计劳动力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避免信息的丢失和篡改。
3. 加强数据分析:信息化系统可以提供全面的数据分析功能,帮助企业管理层快速了解劳动力需求和流动状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4. 改善沟通和协作:通过信息化系统,企业各部门之间可以实现快速沟通和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共享。
三、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1. 系统集成:企业应该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劳动力管理系统,将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集成,实现无缝对接和数据共享。
2. 数据标准化: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数据标准和规范,确保信息的录入和管理符合统一的标准。
3. 安全措施:信息化系统应该具备严密的安全防护机制,确保劳动力数据不被泄露或篡改,同时要建立合适的权限管理体系,保护敏感信息的安全。
4. 培训和教育:为了确保企业员工能够正确使用信息化系统,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安全意识。
四、劳动力信息化建设的挑战1. 技术成本: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成本,对于一些小型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2. 员工接受度:一些员工可能对信息化系统有抵触情绪,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和适应新系统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劳动力保证措施的信息化建设
劳动力保证措施的信息化建设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信息化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推动力。
劳动力保证措施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也不例外,信息化的建设在劳动力保证措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挑战、信息化建设的路径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劳动力保证措施是指为了实现全民就业和健康劳动的目标,通过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提供就业机会,并提供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安置等服务。
信息化建设是实施劳动力保证措施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
1. 提高信息共享效率:信息化建设可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的快捷传递和共享,使各个相关部门、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之间能够及时获取和处理劳动力相关的信息。
比如,就业市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等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共享求职者的就业意愿、求职能力、职业技能需求等信息,以更好地匹配劳动力资源与用工需求。
2. 提高劳动力就业机会:信息化建设可以扩大劳动力的求职渠道,使求职者通过线上平台、APP等方式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提高就业机会的获取率。
此外,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布招聘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从而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质量。
3. 提高劳动力培训与再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可以将职业培训和再就业服务资源进行整合,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服务,满足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需求。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为劳动者提供在线培训、远程教育、职业能力认证等服务,同时也可以为失业人员提供更精准的再就业推荐和职业规划指导。
二、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挑战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保证措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信息化建设需要依托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然而,目前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部分地区的网络带宽和覆盖范围仍存在局限性,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措施与作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措施与作用摘要:自信息化开始进入社会群众视野后,很多领域开始利用信息化这股浪潮促进自身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也应该充分利于信息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开展,这样才能促使我国人才不会被就业与保障问题所困扰。
基于此,本文以信息化建设作为核心,先行提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作用,继而分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信息化建设,旨在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起到参考或帮助效果。
关键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措施与作用自从我国步入21世纪后,诸多领域一直保持高速开展的状态,正是因为这种高速开展与完善,我国才正式迎来信息化技术。
此技术对于时代能够起到颠覆般影响,各行各业在收集信息数据时十分方便,各类信息在传播方面更是异常快速。
如果这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可以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开展,就能促使现有结构更加健全,从而切实解决就业问题与保障问题,因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需要将信息化建设作为首要任务。
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的信息化建设作用增加开展效率。
目前,大局部行业与领域都已经被信息化技术完全渗入,这种趋势促使各类行业出现翻天覆地般变动,根本没有集中行业或领域可以摆脱信息化技术实际影响。
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属于我国在构建并落实和谐社会的关键局部,如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无法跟随信息化这股浪潮进行变动,并在工作之中建设信息化结构与内容,就会降低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落实速度,但如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能够跟随信息化这股浪潮进行变动,并在工作之中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就能顺应社会群众对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实际需求开展工作,这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相当于遵从基层民众内心开展工作,工作开展效率势必会随之得到大幅增加。
增加效劳能力。
如今在地方部门开展效劳工作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属于主要部门,甚至可以说大局部效劳都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承担。
在信息化技术各种影响下,最为明显的一种变化就是基层民众整體节奏持续加速,而且在十三五时期全民奔小康的开展背景下,基层民众对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效劳需求出现一些变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5.05.09•【文号】劳社厅函[2005]162号•【施行日期】2005.05.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厅函[2005]1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按照金保工程“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建设要求,为全面推进金保工程的实施,加快建设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中心,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数据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原则数据中心是为劳动保障各项业务的开展和信息交换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完成劳动保障数据存储、处理、应用、备份等管理和服务的集中场所和基础环境,是构建中央—省—市三级劳动保障业务专网和实现业务系统互联的重要枢纽,是金保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环节。
(一)建设目标当前时期数据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资源和系统整合,在市、省、部三级劳动保障部门建立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对设备资源、技术资源和劳动保障各类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
按照劳动保障部的统一规划、标准,将数据中心建设成为支撑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开展的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信息安全平台,为劳动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各项应用和信息交换提供统一的信息化保障。
(二)建设原则1.统一规划、统一标准。
根据金保工程统一规划、标准规范和本通知精神,结合本地需求做好本地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
既要满足当前急需的业务要求,又要对机房、设备等留有可扩充余地。
要遵守部制定的有关业务流程、数据、网络、安全、社会保障卡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2.因地制宜、分步实施。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遵守原则要求、确保完成规定目标的前提下,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数据中心建设的方法和步骤。
劳动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劳动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1、系统简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包括劳动关系管理、社会保险、职业培训等多项业务,其管理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内容复杂,如何高效合理地整合业务、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公众服务水平、加强宏观政策决策支持,是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通过跟踪当今业界的发展动向,并与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及有关专家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万达公司提出了万达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
该方案以发展的眼光,全面统筹考虑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架构;按照业务管理整体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要求,以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调整业务各个条线,提高业务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服务质量;通过对信息的有效收集和管理,强化对决策层宏观管理的支持;同时服务群众,为积极推行政策公开、政务公开提供支持。
2、系统结构3、系统特点3.1、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的传统管理办法是按条线进行管理。
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分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两大业务条线;劳动就业又进一步细分为劳动关系管理、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鉴定等业务条线,社会保险又按险种进一步细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业务条线。
各业务条线的管理彼此独立,整体业务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效率低下。
为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和效率,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开始了对业务的整合工作,目前提得最多的是”五保合一”,它是将社会保险业务进行全面整合和优化的成果。
万达公司结合自己多年的行业经验,在对社会保险业务进行全面整合和优化的同时,对劳动就业业务也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和优化。
在整合社会保险业务和劳动就业业务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这两大业务条线进行了整合、优化,实现了以劳动力资源管理为主线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的全过程、动态化管理,提高了业务管理水平,增强了公众服务水平,加强了宏观决策支持能力。
万达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是万达公司多年行业经验的结晶。
关于做好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
据中心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苏劳社信[2005]2号各市、吴中区、相城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现将省劳动保障厅转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厅函[2005]162号)的通知(苏劳社信息函[2005]11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对照文件要求,查找差距,尽快制定本市(区)的数据中心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加快建设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全面推进金保工程的实施。
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与苏州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联系。
同时,每个季度末,请认真填写好“金保工程季报表”(详见附件),在下一个季度初上报给苏州市劳动保障信息中心。
联系人:王宇翔联系电话:(0512)65240906传真:(0512)65240906电子邮件:markwyx@.附件:1、金保工程立项情况表2、金保工程数据中心建设和联网情况表3、金保工程联网应用情况表4、金保工程工作部署情况表(注:附件可至首页“下载中心”栏目内的“其它”内下载)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二00五年七月十八日数据中心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苏劳社信息函[2005]11号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为全面推进金保工程的建设,加快建设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劳动保障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厅函[2005]162号),现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紧建设劳动保障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是构建中央、省、市三级劳动保障业务专网和实现业务互联的重要枢纽,是金保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环节。
各市必须高度重视,在人员、资金、资源上为数据中心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各市要根据金保工程的统一规划尽快建立本市的数据中心,指导有条件的县(市)按照金保工程的统一规范和标准建设县(市)级劳动保障数据库,并实现市—县网络互联和数据传输。
二、创造条件,整合资源,做好数据中心建设环境保障数据中心机房为存放各类业务数据资源、支持各项应用系统运行、保障网络安全畅通提供统一的环境保障,是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环节,各市要创造条件,将分散的服务器、数据库、网络和安全设备等有限的软硬件资源逐步集中到数据中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张课件 (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张课件 (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也不例外。
为了满足人们对更高效、更便捷的服务需求,张课件提出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
一、方案背景现今社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方面,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契机。
因此,构建一套完整的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方案内容1. 建立全面的信息化系统为了满足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建立一套全面的信息化系统显得必要。
这一系统包括了数据采集、分析、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与数据,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2. 开发移动应用如果要为人们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开发移动应用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
通过移动应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自己的社保账户,进行在线申请,同时也方便了政府的管理工作,提升了服务水平。
3. 推进电子化办公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推进电子化办公也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电子化办公,可以避免传统办公方式所带来的繁琐、低效的问题,提升工作效率,为人们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
4. 提升数据安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数据安全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
为了保护相关数据的安全,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强化网络安全保护,严格授权管理。
三、方案优势1. 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提升服务质量。
2. 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和移动应用的推出,可以满足人们对更高效、便捷服务的需求,提升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
3. 降低管理成本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而信息化建设则可以一定程度地降低这些成本,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
综上所述,张课件提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在满足人们需求、推进政府部门转型、降低管理成本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化建设会逐渐成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98.09.29•【文号】劳社部函[1998]138号•【施行日期】1998.09.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的通知(1998年9月29日劳社部函〔1998〕1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已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10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参照执行。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为了满足逐渐深化改革中的劳动和社会保险体制赋予系统建设的新要求,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提出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要点。
一、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为劳动和社会保险各项业务工作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计算机系统。
该系统由部、省、市、县四级组成。
信息来源于基层单位、劳动者个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作系统及社会经济各信息机构,以网络为依托,实行系统内信息资源共享。
(一)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比较完备高效的与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相适应、与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相衔接的国家级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以适用、及时的数字和文字信息为基础,以客观科学的分析为手段,为劳动和社会保险工作重大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支持,为社会、企业和劳动者个人提供信息服务。
1.以就业服务与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子系统为重点,带动医疗保险等其他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基层单位管理平台,努力提高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基层单位管理平台的覆盖面和整体管理水平。
2.在中心城市建立各种模式的资源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计算机网络系统,逐步实现“扫描”方式的信息采集。
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监理和管理
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监理和管理在当今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于提升劳动保障服务水平、优化管理流程以及保障劳动者权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要确保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并达到预期目标,离不开有效的监理和管理工作。
一、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特点与挑战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大量的劳动者个人信息、用人单位数据以及各类政策法规的执行与管理,其复杂性和敏感性不言而喻。
首先,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是关键。
系统中包含的个人身份信息、社保缴纳记录等必须得到严格保护,任何数据泄露都可能给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带来严重损失。
同时,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政策的执行和待遇的发放,容不得半点差错。
其次,系统需要具备高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劳动保障业务通常是连续性的,系统故障可能导致服务中断,影响民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再者,系统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政策法规和业务需求。
劳动保障领域的政策调整较为频繁,系统必须具备灵活的可扩展性,以快速响应新的要求。
二、监理在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中的职责监理在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职责涵盖了项目的全过程。
在项目启动阶段,监理需要协助业主明确项目目标、范围和需求,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和预算。
这包括对系统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详细梳理,确保项目的起点清晰明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理要对开发团队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这包括对开发进度、代码质量、测试结果等方面的审查。
监理需要确保开发团队按照既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开发,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
同时,监理还要关注项目中的风险管理。
对可能影响项目进度、质量和成本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例如,技术难题、人员变动、需求变更等都可能成为项目风险,监理要提前预警并协助项目团队化解风险。
在项目验收阶段,监理要依据合同和相关标准,对系统的功能、性能、安全性等进行全面的测试和评估。
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监理和管理
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监理和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在提高劳动保障工作效率、优化服务质量、保障劳动者权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类系统建设项目往往涉及众多复杂的技术和业务环节,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理和管理,以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预算完成,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一、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特点和需求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涵盖了社会保险、就业服务、劳动关系等多个领域,具有数据量大、业务流程复杂、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
首先,数据是劳动保障工作的基础,系统需要准确、及时地采集、处理和存储大量的人员信息、缴费记录、待遇发放等数据,同时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
其次,业务流程复杂多样。
不同的劳动保障业务有着各自独特的流程和规则,系统建设需要对这些流程进行深入分析和优化,以实现业务的自动化处理和协同工作。
再者,系统要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
能够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同时要能够适应政策法规的变化和业务的发展需求。
最后,用户需求多样化。
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包括劳动者、用人单位、劳动保障部门工作人员等,不同用户对系统的功能和操作界面有着不同的要求。
二、监理在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中的作用监理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在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协调和保障作用。
1、质量控制监理人员通过对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评估,确保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符合用户需求和相关标准规范。
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避免问题在后期扩大化,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进度控制制定详细的项目进度计划,并对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控。
当发现项目进度滞后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项目能够按时完成。
3、成本控制对项目的成本进行核算和评估,审核项目费用的支出情况,避免不必要的费用增加。
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管理规定
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我厅劳动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管理,确保网络数据信息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厅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加强对劳动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安全保护工作的目的是:确保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计算机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维护数据信息应用工作的正常开展,预防、打击利用或针对劳动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提高我厅劳动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整体安全水平,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第三条本规定中所指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是指各常规工作中所建立和存储在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内的业务、财务、人事等电子数据。
第四条劳动保障系统内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安全保护工作应按照“谁主管、谁负责,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制度防范与技术防范相结合”的原则,逐级建立数据安全管理领导问责制和岗位责任制,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实现数据安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第五条劳动保障计算机信息系统内部数据实行安全等级保护,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的建设和存储应符合相应的安全等级标准,使用的安全产品必须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许可证》,其等级应与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确定的安全等级相适应。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六条厅长是全厅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第一责任人。
厅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全厅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全面负责全厅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管理工作,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管理工作小组(以下简称“数据安全管理小组”)。
第七条数据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确定本厅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等级,并组织有关人员制定、评审本厅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策略、安全标准、系统实施方案、安全工作流程和各项规章制度。
第八条数据安全管理小组依据本规定,定期对厅属各处室及事业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安全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对于存在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安全隐患的单位,协助提出整改方案,限期整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高可用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数据环境摘要劳动保障数据中心高可用数据环境的建设是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到达一定阶段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结合劳动保障业务特点进行数据环境高可用性分析,提出了数据环境高可用性系统结构,探讨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劳动保障数据环境高可用性建设建议。
关键词读写分离技术;大数据处理;数据缓冲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5-0216-020 引言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由最初的养老保险单险种,逐步发展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五险统一征缴、分别支付管理系统,以及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一体化建设。
在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业务种类不断增加,从五险到居民医疗保险、农民工大病保险、农民工工伤保险、农村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等,人群覆盖面不断扩大,从城镇职工到城镇居民、学生儿童、农村人员,业务数据不断扩大、业务流程更加复杂,对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依赖性日益增强,对数据的共享、业务的重用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劳动保障数据的高可用性。
劳动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既要满足劳动保障相关业务处理和信息管理要求,为领导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宏观决策支持、基金监管,又要为公众提供全面、方便的社会保障业务服务等功能,但这些功能对数据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在信息化建设实现业务集中的基础上,需对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数据环境进行进一步规划,以满足劳动保障管理需求。
1 劳动保障业务特点分析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是一个跨部门社会系统工程,它以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待遇、完成相应社会保障义务的个人及单位为服务对象,涵盖社会保险、劳动等社会保障核心业务,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地税征收、基金监管、社会保障公共支付等相关业务领域,还有财政、卫生、公安、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参与。
特别是医疗保险系统,7×24小时不间断地随时提供服务,因此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不仅需要实时访问业务数据,而且需要多节点、多部门跨业务的协作。
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对劳动保障数据的分析利用,对于参保单位,关心参保缴费情况和人员参保信息;对于参保人,关心个人账户信息和各险种应享受的待遇;对于医疗机构,主要关心就诊病人就医信息及费用情况;对于业务人员,则关心业务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基金管理部门,加强资金监管、降低资金风险;对于领导,提供科学决策,不断完善各项劳动保障制度。
这类应用变化较快,技术要求高,并且随着劳动保障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新的挑战。
如何建立一个高可用的数据环境,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各类需求,是当前劳动保障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建立高可用数据环境,通过对各类业务数据和应用系统集成,建立统一的集中数据平台,以此构建能够覆盖所有业务和应用,跨越各个层次、紧密结合、集约管理的开放式信息应用环境,是一个涉及多个技术领域的问题,除了主机、存储以及网络的建设外,其中最核心的是高可用数据环境的建设,下面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2 建设高可用数据环境建设高可用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数据环境,就是对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规划,建设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实现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应用功能和业务数据的集中部署,其系统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数据由生产数据、宏观决策数据、公共服务数据、业务规则数据、交换数据构成,这些数据分别以独立的库表形式存在于生产区、交换区、决策区和公共服务区这几个不同的逻辑工作区中。
生产区提供对所有生产业务系统的数据服务,主要包含资源库服务、所有的社会保险业务服务(含五险合一的保险业务)、劳动监察业务服务、劳动就业业务服务、办公自动化业务服务;公共服务区提供劳动保障网站系统的公网信息查询与网上办事系统的服务;容灾中心对生产区的数据进行远程数据复制,对生产区灾难进行恢复;交换区实现生产库与各种外部系统的数据交换,包括宏观决策用交换库、异地业务经办数据库(异地领取养老金人员数据库、在职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数据库、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数据库)、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数据库,用于与各银行系统、地税、金保工程、异地业务、阳光工程等其他外单位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历史数据库,用于对历史数据进行分离;决策区以交换库为依托,用于提供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以及较大批量的数据统计查询和报表操作。
2.1 建设读写分离数据库劳动保障信息系统是对业务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系统,业务人员需要使用生产区数据库进行各种业务交易,完成大量的写操作;同时参保人和参保单位需要随时了解社会保险和劳动就业信息,特别是业务人员对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完成读操作。
为了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需要为这两类应用分别建立数据库,第一个生产数据库给核心业务系统使用,以写入操作为主,第二个备份数据库给报表统计、宏观决策以及其它非关键业务的使用,全部是读操作,即建立读写分离的数据库,把对数据库读和写的操作分开对应不同的数据库服务器,这样能有效地减轻数据库压力,也能减轻系统压力,当生产数据库进行写操作时,数据要同步到备份数据库,保证数据库一致性和完整性。
2.2 大数据处理随着劳动保障行业的计算机应用,数据积累达到tb级,是劳动保障行业一笔宝贵的资源,它伴随着参保人的一生;随着参保险种不断增加,参保人群不断扩大,数据量增长很快,为了保证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运行性能我们有必要对大数据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2.2.1 分区技术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从业务环节上可将劳动保障业务分成劳动合同登记、社会保险登记、参保人员登记和变更、缴费申报与核定、缴费基金征集、个人账户管理、多险种待遇审核与支付、基金会计管理等环节。
随着劳动保障业务和人群的不断增加,在这个环节中,数据增长较快的业务有:缴费基金征集,医疗保险门诊业务,养老退休人员业务等,其中缴费基金是劳动保障业务系统的核心,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的待遇计算都是以缴费基金为依据进行的,为了高效管理和使用这些数据,通过表分区功能对这些大数据表按时间段进行分区,使基于这些表的查询以及维护操作的性能大大提高。
此外,还可以极大简化常见的管理任务,减少需要进行管理操作的时间,并通过增强的并行处理提高了性能。
2.2.2 数据缓存随着劳动保障业务终端延伸到辖区内的业务经办窗口、街道、社区和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等相关服务机构,同一个应用中,对同一数据、逻辑功能和用户界面的多次请求时经常发生并发操作,当并发用户很多时,如果每次请求都进行处理,消耗的资源是很大的浪费,也同时造成系统的不稳定。
可以将这些数据信息进行缓存,避免数据的重复创建、处理和传输,降低对数据库的访问次数,降低数据库的负担和提高数据库的服务能力,有效提高性能,减少系统资源的消耗。
在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业务中,经常查询使用资源数据库的个人信息和单位信息,采用内存驻留缓存方法,将数据保留在内存中,可以有效降低磁盘访问操作;对于医疗保险支付系统医疗机构前台医疗项目库、药品库、诊疗库采用磁盘驻留缓存方法,通过文件保留这三库数据,可以有效降低数据处理的负担,同时可减少数据交互的代价;对于各险种待遇计算过程中中间数据如指数化工资等采用架构间元素缓存方法,应用程序中的每个逻辑层的组件都会处理数据,当这些组件工作时,把数据缓存起来,提高程序的整体性能和数据可用性。
2.2.3 数据库优化对oracle数据库进行性能优化时,主要从两个阶段入手:设计阶段:对其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使之在满足需求条件的情况下,系统性能达到最佳,系统开销达到最小,包括:1)调整数据结构的设计:对于表的大小超过1.5gb,如劳动保障基金征缴、门诊信息、退休社会发放信息等表,使用分区功能按时间段进行分区,同时对于经常访问的数据库表建立索引等;2)调整应用程序结构设计:应用程序的体系结构是使用传统的client/server两层体系结构,还是使用browser/server的三层体系结构,还是这两种体系混合结构,要仔细规划,不同的应用程序体系结构要求的数据库资源是不同的。
数据库运行阶段:优化策略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参数调整、数据库参数调整、网络性能调整、应用程序sql语句分析及设计等几个方面,包括:1)调整数据库sql语句:可使用oracle语句优化器和行锁管理器来调整优化执行效率对数据库的性能影响比较大的sql语句。
2)调整服务器内存分配。
内存分配是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优化配置的,可以根据数据库运行状况调整数据库系统全局区(sga 区)的数据缓冲区、日志缓冲区和共享池的大小以及程序全局区(pga区)的大小。
3)调整硬盘i/o,在信息系统运行之前可以将组成同一个表空间的数据文件放在不同的硬盘上,做到硬盘之间i/o负载均衡。
4)调整操作系统参数,可以调整数据缓冲池的大小,每个进程所能使用的内存大小等参数。
3.3 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方式有手工备份和自动备份,备份策略有完全备份、差别备份和增量备份。
根据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情况,系统数据量大,数据安全性要求高,采用手工备份的方式很难满足系统的要求,必须选择备份工具,实现系统内数据的自动备份。
备份策略如下:每日作增量或差量备份,至少每一周做一次完全备份;在每天的夜间进行增量备份,保留最近两周的增量备份;每周的星期日进行一次全备份,保留最近两周的全备份。
备份策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应用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4 集群处理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业务涉及面广,涉及的部门、用户的数量众多,服务流程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同处理,对系统资源要求高,可用多台主机组成集群提高系统资源的使用效率。
为了保证系统高效运行,对数据库服务器采用oracle rac技术,为数据库提供最高级别的可用性、可伸缩性和低成本计算能力。
如果集群内的一个节点发生故障,oracle 将可以继续在其余的节点上运行。
对医疗保险前台系统采用应用服务器集群,实现负载均衡,提高系统的处理速度。
3.5 监控管理对系统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出现更严重的问题,以及进行系统调优,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监控包括从动力环境、网络,到主机、存储,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各项应用系统等众多方面的内容。
对于数据库而言,监控系统应能够对数据库运行的环境是否正常进行监控,并能及时发现数据库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同时对数据库运行状况做出分析,监控系统还应能够追踪分析出对性能较差的sql语句。
4 结论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设高可用数据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技术领域,是建设劳动保障数据中心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容灾系统也是系统的业务连续性和可用性的保证。
在对劳动保障信息系统规划时应该高度重视高可用数据环境的建设,从机房电源、空调系统、网络、存储、服务器、数据库等每个环节统筹考虑和梳理,保证数据环境的稳定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