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地下水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下水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下水知识点①主要是大气降水。

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

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

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

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③凝结水:在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凝结渗入地下。

④原生水: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数量很少。

3.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

——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4.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潜水面通常是一个起伏的曲面,一般倾向于邻近的低洼地区,即潜水的排泄区,如冲沟、河谷等。

它的起伏与地貌大体一致,但比地貌的起伏要小些。

山区潜水面的坡度较大,可达百分之几。

潜水面的形状可以用潜水剖面图和潜水等水位线图来表示。

前者是在地质剖面图上,将已知各点的潜水位联接起来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潜水面形状与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层岩性的关系等。

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

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下列问题:(1)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

(2)潜水埋藏深度:将地形等高线和潜水等水位线绘于同一张图上时,则等高线与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潜水埋藏深度即为二者高程之差。

(3)潜水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

5.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无论哪一种地下水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

泉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分布最广泛的泉总是与石灰岩地区的单面山构造相联系;在断层发育的岩区,泉可以沿断层一带的透水层上升涌出地表。

6.澳大利亚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

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

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

地下水基础知识大全

地下水基础知识大全

地下水基础知识大全地下水(ground water),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

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93)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

下面,随小桔一起轻松愉快去了解地下水来源、分类、特点、隔层水和含水层!受益匪浅!目录:一、地下水的来源和赋存形式1. 地下水的来源2. 岩石中的孔隙和水分3. 岩石中水存在的形式4. 与水分的储存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二、地下水及其分类1. 基本概念2. 地下水分类三、包气带、饱水带、含水层与隔水层1. 基本概念2. 含水层类型划分3. 上层滞水和潜水4. 层间水(承压水)5. 潜水和承压水(层间水)比较一、地下水的来源和赋存形式|一、地下水的来源1. 渗入水2. 沉积水3. 再生水4. 初生水5. 有机成因水|二、岩石中的孔隙和水分1. 岩石中的孔隙:孔隙、裂隙和溶孔2. 有关孔隙度的几个基本概念•孔隙:组成松散岩石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间隙;裂隙:应力作用下坚硬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

可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溶孔(洞):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孔隙度Φ:某一体积V岩石中孔隙体积Vn所占比例裂隙率Kr:裂隙体积Vr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熔岩率K:溶洞的体积Vk与岩石总体积V的比值3. 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方体排列紧密,孔隙度大;四面体排列,松散,孔隙度大;颗粒分选程度:分选好,孔隙度大;分选差,颗粒大小悬殊,细小颗粒充填于粗大颗粒之间,孔隙度降低;颗粒形状:颗粒形状不规则--排列松散--孔隙度大粘性土的结构和次生孔隙:带电粘粒--聚合--结构孔隙--孔隙度增大--次生孔隙(虫洞、根孔、干裂缝)发育--孔隙度增大。

孔隙的特点4. 岩石中的各种裂隙1-分选良好,排列酥松的砂;2-分选良好,排列紧密的砂;3-分选不良的,排列紧密的砂;4-经过部分胶结的砂岩;5-具有结构性孔隙的黏土;6-经过压缩的黏土;7-具有裂隙的岩石;8-具有溶的可溶岩|三、岩石中水存在的形式1. 气态水:以水蒸气的形式储存在地下的水;2. 固态水:指岩石中温度在0℃以下的重力水。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1.地下水的概念地下水是指以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地下水也是参于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处于地下隐伏径流阶段的循环水。

地下水是储存和运动于岩石和土壤空隙中的水,那么地下水必然要受到地质条件的控制。

地质条件包括岩石性质、空隙类型与连通性、地质地貌特征、地质历史等。

地下水环境是地质环境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贮存空间及其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用下所形成的状态总和。

2.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岩石和土体空隙既是地下水的储存场所,又是运移通道。

空隙的大小、多少、连通性、充填程度及其分布规律决定着地下水埋藏条件。

根据成因可把空隙区分为孔隙、裂隙与溶隙三种,并可把岩层划分为孔隙岩层(松散沉积物、砂岩等)、裂隙岩层(非可溶性的坚硬岩层)与可溶岩层(可溶性的坚硬岩石)。

孔隙岩层中的空隙分布比裂隙可溶岩层均匀,溶隙一般比孔隙、裂隙岩层中的空隙规模大。

这三种空隙的大小分别以孔隙度、裂隙率与岩溶率表示,即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裂隙和溶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岩石空隙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水,按其物理性质可分为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重力水和固态水。

此外,还有存在于矿物晶体内部及其间的沸石水、结晶水与结构水。

水文地质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饱和带的重力水,即在重力作用支配下运动的地下水。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

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将岩石空隙作为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研究时,可分为三类,即: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1)孔隙。

松散岩石是由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的。

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岩石中孔隙体积的多少是影响其储容地下水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孔隙体积的多少可用孔隙度表示。

孔隙度是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地下水利用知识点总结

地下水利用知识点总结

地下水利用知识点总结地下水的利用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利用地下水资源,需要对地下水利用的知识进行深入了解。

本文将从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地下水的管理和保护等方面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地下水是在地表下方地层中形成的水源。

它主要是由自然降水、河湖水或湿地水、渗透入地下层而形成的。

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各种地质构造中,包括河流、湖泊、矿井、弯曲地层、断裂带等地质构造中。

地下水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的形成主要与地表降水及地下岩层的渗透性有关。

当降水通过渗透性较强的地层渗透下去后,形成的地下水便被保留和存储在地下。

可以说,地下水是由大气层、地表土壤和地下岩层相互作用产生的。

地下水一般呈现出“干涝不均匀”的特点,即在干燥地区地下水储量较少,在湿润地区地下水储量丰富。

在地下水循环过程中,地下水受到地表降水的直接或间接补给,同时也受到土壤水分的补给。

因此,地下水分布不仅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也受到地表水的影响。

二、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是指人类通过地下水井、地下水泵站等设施将地下水提取至地表,用于农业灌溉、供应饮水、工业用水等方面。

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有以下几个特点:1. 高效性。

地下水的提取成本相对较低,通过地下水开采,可以有效地提供农田灌溉和城市居民供水等需求。

2. 稳定性。

由于地下水受到地表水源和降雨的补给,地下水资源稳定性相对较高,可以满足长期稳定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

3. 环保性。

地下水开采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不会造成地表水和土壤的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较小。

但是,地下水开采和利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地下水的滥用和过度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资源的枯竭,同时也会引起地表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地下水质的下降,甚至导致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在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科学合理地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估、建立合理的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等,以确保地下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基坑降水基本知识(四)

基坑降水基本知识(四)

1、地下水基本知识(1)地下水埋藏和运动于地面以下各种不同深度含水层中的水。

(2)含水层充满地下水的层状透水岩层(土层),是地下水的储存和运动的场所。

(3)隔水层不能透过和给出水量,或透水和给水均微不足道的岩层(土层)。

(4)承压含水层位于两个连续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

(5)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6)潜水位于包气带下第一个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中的水。

(7)地下水位饱和带地下水自由潜水面或承压含水层水头的高程水头。

(8)水头以液柱高度表示的单位质量液体的机械能。

2、基坑降水基本知识基坑施工中,为增加边坡和坑底的稳定性,减少被开挖土体含水量,便于挖土,或防止突涌发生,需要对基坑进行降水,其分为疏干降水和减压降水。

常用降水方法使用条件(1)常用基坑降水方法集水明排通过在坑外挖集水井,让潜水、施工用水、降水等汇入集水井中,采用抽水泵将其一并抽出坑外的排水方法。

轻型井点沿基坑四周或一侧将直径较细的井管沉入深于基底的含水层内,井管上部与总管连接,通过总管利用抽水设备将地下水从井管内不断抽出,使原有地下水位降低到基底以下。

轻型井点降水喷射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是在井点管内部装设特制的喷射器,用高压水泵或空气压缩机通过井点管中的内管向喷射器输入高压水(喷水井点)或压缩空气(喷气井点)形成水气射流,将地下水经井点外管与内管之间的缝隙抽出排走。

电渗井点利用井点管(轻型或喷射井点管)本身作阴极,沿基坑外围布置,以钢管(φ50-75mm)或钢筋(φ25mm以上)作阳极,垂直埋设在井点内侧,阴阳极分别用电线连接成通路,并对阳极施加强直流电电流。

管井(深井)通过成孔将管井埋置要设计深度,通过在管井内放置抽水泵,将地下水排出坑外的降水方法。

管井降水(2)疏干降水疏干降水目的a、有效降低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地下水位标高;b、有效降低被开挖土体的含水量,达到提高边坡稳定性、增加坑内土体的固结强度、便于机械挖土以及提供坑内干作业施工条件。

【知识分享】地下水来源、分类、特点、隔层水和含水层等地下水

【知识分享】地下水来源、分类、特点、隔层水和含水层等地下水

【知识分享】地下水来源、分类、特点、隔层水和含水层等地下水常识
地下水(ground water),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

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93)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了解地下水来源、分类、特点、隔层水和含水层!读完肯定有所收获!
目录:
一、地下水的来源和赋存形式
1. 地下水的来源
2. 岩石中的孔隙和水分
3. 岩石中水存在的形式
4. 与水分的储存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
二、地下水及其分类
1. 基本概念
2. 地下水分类
三、包气带、饱水带、含水层与隔水层
1. 基本概念
2. 含水层类型划分
3. 上层滞水和潜水
4. 层间水(承压水)
5. 潜水和承压水(层间水)比较
1 / 17

地下水的来源和赋存形式
| 一、地下水的来源
1. 渗入水
2. 沉积水
3. 再生水
4. 初生水
5. 有机成因水
|二、岩石中的孔隙和水分
1. 岩石中的孔隙:孔隙、裂隙和溶孔
2. 有关孔隙度的几个基本概念
孔隙:组成松散岩石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间隙;
裂隙:应力作用下坚硬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

可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
溶孔(洞):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
2 / 17。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地下水的基本知识第一节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一、自然界中水的循环及地下水的来源自然界中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分布予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

各相应圈中的水,分别被称为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自然界中的总水量约为138598万km3,其中大气圈中水量为1.29万km3。

,水圈中(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等)水量为136257万km3,岩石圈水量为2340万km3。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的水,彼此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转化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水的循环来实现的。

所谓自然界水循环,是指在太阳热能作用下,冰自水面(洋面、海面、河湖面)、地表和植物叶面由液态转变为气态进入大气中,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或雪又降落到地表。

降落到地表的水,一部分蒸发重返大气中,另一部分则汇到地表的河湖中,还有一部分沿着岩石空隙渗入到地下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在岩层中运动遇到适当的条件又流出地表转变为地表水,最终绝大多数流归大海,这样即完成了一次水循环,这种海洋、陆地之间的循环称为大循环或外循环。

若水自海洋表面蒸发又复降至海洋表面,或水从陆地上的河湖水面、地表和植物叶面蒸发(或蒸腾)又降落到陆地表面,则完成一次局部的循环。

这种循环只局限于海洋或陆地本身之间的循环过程,通常称为小循环或内循环。

水循环的具体情况如图1—1所示。

图1-1 水循环示意图大循环是全球性的,主要受全球气候的控制;小循环是地区性的,一般受局部气象因素控制。

总之,自然界各类水体的转化是通过循环实现的,水循环是地球上各类水体得以实现动态平衡的保证。

自然界中的水,就是这样密切联系相互转化运动着。

大气水和地表水在一定条件下才渗入地下转化为地下水,从而使地下水获得水量,这个过程被称为地下水的补给。

正因为地下水不断地获得补给,所以才能不断地在岩石空隙中运动,这个过程称为地下水的径流。

而地下水水量减少的过程,则是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及其变化的全过程,称为地下水的形成。

地层中的水分类

地层中的水分类

地层中的水分类
地层中的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浅层地下水:潜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上的地下水,其水面称为地下水位。

由于经过地层的渗滤,这种水质的物理性状较好,浑浊度小,细菌数也较少。

然而,在流经地层的过程中,它可溶解各种矿物盐类,使水质变硬。

此外,由于水中溶解氧被土壤中的生物化学过程所消耗,所以水中氧含量较低。

2. 深层地下水:位于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下的地下水。

由于地层起伏不平,含水层内水位不同,某些深层地下水可受有压力,形成承压地下水。

这种水因受压力大,能沿井管涌出水面,也被称为自流井。

深层地下水由于覆盖地层厚,不易受地面污染,所以水质透明无色、水温恒定、细菌数较少、盐类含量高、硬度高,且水量较稳定,常作为城镇集中式供水水源。

3. 泉水:由地表缝隙自行涌出的地下水。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地层水方面的书籍或咨询地质学家。

第七章矿井水文地质与防治第一节地下水的基本知识第二节

第七章矿井水文地质与防治第一节地下水的基本知识第二节
钻孔或水井揭穿顶 板时,承压水便涌入孔 内,并继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稳定,此时的水位—承压水位。 承压水位到隔水顶板面的距离—承压水头H。 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垂直距离—含水层厚度M。 3)自流斜地:
赋存承压水的单斜构造。 (1)由断层形成的自流斜地:
ⅰ断层不导水:承压水无独立的排泄通道,当补给水量大于含水 层所能容纳的水量时,含水层的水就通过补给区低洼区排泄,此 时补给排泄区一致。 ⅱ断层导水:含水层通过断层排泄,断层与地表相交并形成泉。
2、裂隙:由于受地壳运动或外力作用,坚硬岩层中的各种裂缝。 裂隙度:裂隙体积Vt 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总体积V之比。 用百分数表示:Kt=Vt/V×100%
3、岩溶:可溶性岩石中的洞穴。 岩溶度:可溶性岩层中洞穴体积与包括岩溶洞穴在内的岩石总
体和V之比。 用百分数表示:Kk=Vk/V×100% (二)岩石的水理性:
(三)岩石的溶隙
岩石的溶隙是可溶性岩层被溶蚀而形成。
岩溶区岩溶水的运动和岩溶溶洞的发育、分布,具有垂直分带性: 1、包气带(I):
位于最高地下水位以上。 2、水位季节变动带(Ⅱ):
位于高水位和低水位之间 3、饱水带(Ⅲ):处于地下水面以下。 4、深部循环带(Ⅳ):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 (四)人工通道 1、崩落法采煤造成的裂隙。 2、钻孔造成的涌水通道。
(二)上升泉
由承压含层水形成的泉
1、侵蚀上升泉: 河谷、冲沟切穿承压含水层的隔水层顶板
2、断裂上升泉: 导水断层通过承压含水层,
由于承压水水位较高,底下水沿着断层、 裂隙上升溢出地表。
第二节 矿井充水条件
矿井水:流入井筒、巷道和工作面的水。 矿井充水的主要因素:水的来源、涌水通道和影响水量大小的因 素,它们是计算涌水量、预测突水的重要依据。 一、矿井水的来源 (一)矿体及围岩空隙中的地下水: 有些矿体本身充满来哦地下水,这些水在开采时可以直接流入 巷道,成为涌水水源。

地下水基本知识

地下水基本知识
Vn n = (×100%) V
松散岩土平均孔隙度
0.6 0.5 0.4 0.3 0.2 0.1 0 砾石 砂 粉沙 粘土
影响孔隙度 影响孔隙度的因素 孔隙度的因素 1、颗粒的大小及颗粒排列方式。 颗粒的大小及颗粒排列方式。 的大小及颗粒排列方式
等粒径的最松散排列方式和最紧密排列方式。 等粒径的最松散排列方式和最紧密排列方式。
两个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饱和含水层的水。 两个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之间的饱和含水层的水。 上部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与含水层交界面:顶板; 上部隔水层或弱透水层与含水层交界面:顶板; 下部隔水层或弱透水与含水层交界面层:底板。 下部隔水层或弱透水与含水层交界面层:底板。 承压的含义: 含水层被顶板 底板封闭 顶板、 封闭; 承压的含义 (1) 含水层被顶板、底板封闭;(2) 地下水测压水位高于顶板 顶板。 地下水测压水位高于顶板。
第三章 地下水的运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下水的运动:地下水在岩层空隙中流 动过程的特征和规律。
研究地下水运动规律的科学称为地下水动 力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 独立学科。
3.1 地下水运动特征及其基本规律
3.1.1地下水运动的特点 3.1.1地下水运动的特点 (一)曲折复杂的水流通道
(二)流速慢(m/d) (二)流速慢(m/d) 渗流:地下水在曲折的通道中缓慢流动称为。渗流流速 渗流:地下水在曲折的通道中缓慢流动称为。渗流流速 为数m/d。 为数m/d。 过水断面:渗透水流通过的含水层横断面称为过水断面 过水断面:渗透水流通过的含水层横断面称为过水断面
饱和带(潜流带 饱和带 潜流带) 潜流带 被水充满
2.潜水
定义: 定义 潜水 Phreatic Water

地下水基本知识

地下水基本知识

4. 非稳定流和缓变流运动
在渗流场内各渗流运动要素不随时间而变化的地下水运动, 称为地下水的稳定流运动,否则称为地下水的非稳定流运 动。 大多数地下水运动都属非稳定流运动。
(二)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856年,法国水力学家达西(H.Darcy)以砂为透 水介质进行渗透实验,获得达西定律:v=ki 渗透系数可定义为水力坡降等于1时的地下水渗流 速度,室内渗透试验或野外抽水试验确定。 值得注意,地下水实际流速远大于渗流速度,渗 流速度只为研究方便而提出来一个虚拟参数。 达西定律表明地下水渗流速度与水力坡度成线性 正比关系,仅适用于砂土中渗流的稳定层流运动 规律的描述。 虽然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研究进展,如哲才公 式等,但地下水渗流运动规律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研究。
②潜水的等水位线图 等水位线图是由潜水面上高程相同的点连接起来 所得的图形,它类似于地形等高线。 利用等水位线图可解决 如下工程实际问题:
(a)确定潜水的流向和水力 坡度 (b)确定潜水埋藏深度 (c)确定潜水与地表水的补 给关系 (d)了解地下岩层岩性分布 的变化
(2)承压水
充满于地表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重力水,有时也称为 层间水或有压水。 上部隔水层称为隔水顶板;下部隔水层称为隔水底板 当钻孔打穿隔水顶板时可见到地下水,其高程称初见水位 当钻孔打穿隔水顶板时,水沿钻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再上升,其 高程称承压水位或测压水位 承压含水层顶底板垂直距离称为 承压含水层厚度 承压水位高出隔水顶板底面的距 离称为承压水头或测压水头 承压水头高出地表时,其承压水 头称为正水头 具有正水头的承压水,称为承压 自流水;承压水位高于地表标高 的地区称承压水自流区 承压水位连成的面称承压面。
(二)地下水分类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与微生物的相关知识点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与微生物的相关知识点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与微生物的相关知识点一、地下水的地质作用概述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它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地下水的形成、运动、储存和变化等过程,这些过程受到地质构造、地貌形态、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地下水的形成地下水主要形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作用。

在雨水或雪水下渗过程中,水会溶解并携带大量的溶解物质,如二氧化碳、矿物质和有机物等。

这些物质在地下水中积累并随着水的流动而迁移,形成了地下水的化学和生物特性。

三、地下水的运动地下水的运动受到地下岩层和土壤的物理性质、地形地貌以及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运动过程中,地下水的水质和水量会发生改变,这主要与水中的物质发生溶解、沉淀、过滤和生物作用等有关。

四、地下水的储存和变化地下水被储存在地下岩层和土壤的空隙中,其储存量和流动性能取决于空隙的大小和连通性。

地下水的水位和水量会随着气候条件、地下水流动速度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五、地下水与微生物的关系地下水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地下水的化学和生物特性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可以影响地下水的溶解和沉淀过程,改变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和营养物质的循环。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可以利用地下水中的有机物进行代谢活动,产生能量并影响地下水的化学性质。

六、微生物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微生物在地下水中的活动可以影响水的质量。

一些微生物可以降解有机物并产生酸性物质,降低地下水的pH值并导致水质恶化。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在地下水中繁殖并形成生物膜,影响水的流动性和溶解性。

一些致病微生物也可能存在于地下水中并对人类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因此,对地下水进行微生物检测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七、总结地下水是地球上宝贵的资源之一,它在地表水和大气水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和微生物活动对水的形成、运动、储存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并为人类服务。

地下水基础知识

地下水基础知识

地下水基础知识一、地下水的定义和形成地下水是指地球表面以下,被土壤、岩石等物质覆盖的含水层中的水,是一种自然资源。

地下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降雨、融雪等降水渗入地表,经过土壤、岩石等介质过滤、渗透而形成。

二、地下水的分布和储量1. 地下水分布地下水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其中有些区域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好的开采条件。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区域。

2. 地下水储量全球地下水储量约为1.3万立方公里,占可用淡水总量的22%左右。

中国地下水储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淡水资源总量的70%以上。

三、地下水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 地下水对环境影响(1)影响土壤稳定性:过度开采会导致土壤失去支撑力,引起沉降或塌陷。

(2)造成井塘干涸:当地下水位下降到井塘的水源以下时,就会造成井塘干涸。

(3)引起土地盐碱化: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上升,引起土地盐碱化。

2. 地下水对人类生活影响(1)供水:地下水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饮用水来源之一。

(2)灌溉:地下水可以用于农业灌溉,提高农作物产量。

(3)工业用水:地下水可以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各种用途,如制药、造纸等行业。

四、地下水开采和保护1. 地下水开采地下水开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避免过度开采导致环境和生态问题。

同时还需要加强监测和管理,确保开采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2. 地下水保护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应该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

同时还需要推广节约用水、循环利用等措施,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

此外,还应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地下水保护的意识。

初中地理地下水资源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地下水资源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地下水资源知识点归纳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广泛存在于地下岩层中。

了解地下水资源对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地下水资源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地下水的形成地下水是通过雨水、河水等降水渗透到地下形成的。

地面降水经过土壤和岩石的渗透、过滤和吸附作用进入地下层,逐渐形成地下水。

二、地下水的分布特点1.地下水分布广泛:地下水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以下的各种地质岩层中,包括淤泥、砂土、石灰岩等。

2.地下水的分层性:地下水按照不同的地质层次分布于地下,地下水主要存在于含水层中,含水层由不透水层夹层分割。

3.地下水的深度不一:地下水的深度因地形、岩石性质等差异而有所不同,深度从数十米到几千米都有。

三、地下水的利用与保护1.地下水的利用: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中重要的水源之一。

人们通过打井将地下水抽取上来并用于生活饮用、灌溉农田、工业生产等。

2.地下水的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保护非常重要。

应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过度抽取,避免地下水的污染。

四、地下水的特点与重要性1.温度稳定性高:地下水的温度较为稳定,不受季节变化和气候影响,适合作为供水源。

2.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地下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益处。

3.重要的水资源: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尤其对于缺水地区来说,地下水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五、地下水的调查与评价地下水的调查与评价是为了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储量和质量,以便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

调查方法主要包括地下水位的观测、水质监测和地下水化验等。

六、地下水污染与防治地下水污染是地下水资源利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常见的地下水污染原因包括工业废水排放、农业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城市垃圾填埋等。

为了防止地下水污染,应加强污染源的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科学性。

七、地下水保护的重要性地下水保护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1. 地下水的概念地下水是指以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地下水也是参于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处于地下隐伏径流阶段的循环水。

地下水是储存和运动于岩石和土壤空隙中的水,那么地下水必然要受到地质条件的控制。

地质条件包括岩石性质、空隙类型与连通性、地质地貌特征、地质历史等。

地下水环境是地质环境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贮存空间及其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用下所形成的状态总和。

2.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岩石和土体空隙既是地下水的储存场所,又是运移通道。

空隙的大小、多少、连通性、充填程度及其分布规律决定着地下水埋藏条件。

根据成因可把空隙区分为孔隙、裂隙与溶隙三种,并可把岩层划分为孔隙岩层(松散沉积物、砂岩等)、裂隙岩层(非可溶性的坚硬岩层)与可溶岩层(可溶性的坚硬岩石)。

孔隙岩层中的空隙分布比裂隙可溶岩层均匀,溶隙一般比孔隙、裂隙岩层中的空隙规模大。

这三种空隙的大小分别以孔隙度、裂隙率与岩溶率表示,即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裂隙和溶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岩石空隙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水,按其物理性质可分为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重力水和固态水。

此外,还有存在于矿物晶体内部及其间的沸石水、结晶水与结构水。

水文地质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饱和带的重力水,即在重力作用支配下运动的地下水。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

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将岩石空隙作为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研究时,可分为三类,即: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1) 孔隙。

松散岩石是由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的。

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岩石中孔隙体积的多少是影响其储容地下水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孔隙体积的多少可用孔隙度表示。

孔隙度是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由于多孔介质中并非所有的孔隙都是连通的,于是人们提出了有效孔隙度的概念。

有效孔隙度为重力水流动的孔隙体积(不包括结合水占据的空间)与岩石体积之比。

显然,有效孔隙度小于孔隙度。

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分布于颗粒之间,连通良好,分布均匀,在不同方向上,孔隙通道的大小和多少都很接近。

赋存于其中的地下水分布与流动都比较均勻。

(2) 裂隙。

固结的坚硬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一般不存在或只保留一部分颗粒之间的孔隙,而主要发育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裂隙。

按裂隙的成因可分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

成岩裂隙是岩石在成岩过程中由于冷凝收缩(岩衆岩)或固结干缩(沉积岩) 而产生的。

岩浆岩中成岩裂隙比较发育,尤以玄武岩中柱状节理最有意义。

构造裂隙是岩石在构造变动中受力而产生的。

这种裂隙具有方向性,大小悬殊(由隐蔽的节理到大断层),分布不均一。

风化裂隙是风化营力作用下,岩石破坏产生的裂隙,主要分布在地表附近。

裂隙的多少以裂隙率表示。

裂隙率(K)是裂隙体积(R)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K)的比值,即或(V/F)100%。

除了这种体积裂隙率,还可用面裂隙率或线裂隙率说明裂隙的多少。

野外研究裂隙时,应注意测定裂隙的方向、宽度、延伸长度、充填情况等,因为这些都对地下水的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坚硬基岩的裂隙是宽窄不等,长度有限的线状缝隙,往往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只有当不同方向的裂隙相互穿切连通时,才在某一范围内构成彼此连通的裂隙网络。

裂隙的连通性远较孔隙为差。

因此,赋存于裂隙基岩中的地下水相互联系较差。

分布与流动往往是不均匀的。

(3)溶穴。

可溶的沉积岩,如岩盐、石膏、石灰岩和白云岩等,在地下水溶蚀下会产生空洞,这种空隙称为溶穴(隙)。

溶穴的体积(Vk)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F)的比值即为岩溶率(&),即尤k=Fk/F或A:k= ( Vk/V) 100%。

溶的规模悬殊,大的溶洞可宽达数十米,高数十乃至百余米,长达几至几十公里,而小的溶孔直径仅几毫米。

岩溶发育带岩溶率可达百分之几十,而其附近岩石的岩溶率几乎为零。

可溶岩石的溶穴是一部分原有裂隙与原生孔缝溶蚀扩大而成的,空隙大小悬殊且分布极不均匀。

因此,赋存于可溶岩石中的地下水分布与流动通常极不均匀。

3.包气带和饱水带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形成地下水面。

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称为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的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称为饱水带。

在包气带中,空隙壁面吸附有结合水,细小空隙中含有毛细水,未被液态水占据的空隙包含空气及气态水,空隙中的水超过吸附力和毛细力所能支持的量时,空隙中的水便以过重力水的形式向下运动。

上述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包气带中的水统称为包气带水。

包气带水来源于大气降水的入渗,地表水体的渗漏,由地下水面通过毛细上升输送的水,以及地下水蒸发形成的气态水4.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岩石中含有各种状态的地下水,由于各类岩石的水力性质不同,可将各类岩石层划分为含水层、隔水层和弱透水层。

含水层:指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重力水的岩层或土层。

构成含水层的条件,一是岩石中要有空隙存在,并充满足够数量的重力水;二是这些重力水能够在岩石空隙中自由运动含水层一般分为承压含水层、潜水含水层。

承压含水层是指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其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

潜水含水层是指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在承压含水层强抽水形成的漏斗区域,或地形切割严重的区域,有时承压水水头下降至承压含水层的隔水顶板之下,这部分承压水就变成了无压水,通常将这样的含水层称为无压一承压含水层。

隔水层:指不能给出并透过水的岩层、土层,如黏土、致密的岩层等。

含水层和隔水层是相对概念,有些岩层也给出与透过一定数量的水,介于含水层与隔水层之间,于是有人提出了弱透水层(弱含水层)的概念。

弱透水层(弱含水层):所谓弱透水层是指那些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在一般的供排水中它们所能提供的水量微不足道,似乎可以看作隔水层;但是,在发生越流时,由于驱动水流的水力梯度大且发生渗透的过水断面很大(等于弱透水层分布范围),因此,相邻含水层通过弱透水层交换的水量相当大,这时把它称作隔水层就不合适了。

松散沉积物中的黏性土,坚硬基岩中裂隙稀少而狭小的岩层(如砂质页岩、泥质粉砂岩等)都可以归入弱透水层之列。

严格地说,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绝对不发生渗透的岩层,只不过某些岩层(如缺少裂隙的致密结晶岩)的渗透性特别低罢了。

从这个角度说,岩层之是否透水(即地下水在其中是否发生具有实际意义的运移)还取决于时间尺度。

当我们所研究的某些水文地质过程涉及的时间尺度相当长时,任何岩层都可视为可渗透的。

诺曼与威瑟斯庞(Neuman and Witherspoon, 1969)曾经指出,有5个含水层被4个弱透水层所阻隔,当在含水层3中抽水时,短期内相邻的含水层2与4的水位均未变动(图3-20)。

图中所示a的范围构成一个有水力联系的单元。

但当抽水持续时,最终影响将波及图中b所示范围,这时5个含水层与4个弱透水层构成一个发生统一水力联系的单元。

这个例子虽然涉及的是弱透水层,但对典型的隔水层同样适用。

1. 地下水形成条件指参与现代水循环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而言,不涉及讨论地下水首次形成的地下水起源问题。

地下水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水分来源,二是要有贮存水的空间。

它们均直接或间接受气象、水文、地质、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1) 自然地理条件。

气象、水文、地质、地貌等对地下水影响最为显著。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降水的多寡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地下水的丰富程度。

在湿润地区,降雨量大,地表水丰富,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也大,一般地下水也比较丰富;在于旱地区,降雨量小,地表水贫乏,对地下水的补给有限,地下水量一般较小。

另外,干旱地区蒸发强烈,浅层地下水浓缩,再加上补给少,循环差,多形成高矿化度的地下水。

地表水与地下水同处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中,并且互相转化,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除了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外,地表水对地下水也能起到补给作用,但主要集中在地表水分布区,如河流沿岸、湖泊的周边。

所以有地表水的地区地下水既可得到降水补给,又可得到地表水补给,所以水量比较丰富,水质一般也好。

在不同的地形地貌条件下,形成的地下水存在很大差异。

地形平坦的平原和盆地区,松散沉积物厚,地面坡度小,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流速慢,易于渗入地下,补给地下水,特别是降水多的沿海地带和南方,平原和盆地中地下水广而丰富。

在沙漠地区尽管地面物质粗糙,水分易于下渗,但因为气候干旱,降水少,地下水很难得到补给,许多岩层是能透水而不含水的干岩层。

黄土高原,组成物质较细,且地面切割剧烈,不利于地下水的形成,又加上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地下水贫乏,是中国有名的贫水区。

山区地形陡峻,基岩出露,地下水主要存在于各种岩石的裂隙中,分布不均。

由于降水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布规律,在高大山脉分布地区,降水充足, 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很丰富,特别在干旱地区,这一现象表现更为明显。

位于中国干旱区腹部的祁连山、昆仑山、天山等,山体高大,拦截了大气中的大量水汽,并有山岳冰川分布,成为干旱区中的“湿岛”,为周围地区提供大量的地表径流,使位于山前的部分平原具有充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2)地质条件。

影响地下水形成的地质条件,主要是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

岩石性质决定了地下水的贮存空间,它是地下水形成的先决条件;地质构造则决定了具有贮水空间的岩石,能否将水储存住以及储存水量的多少等特性。

除了一些结晶致密的岩石外,绝大部分岩石都具有一定的空隙。

坚硬岩石中地下水存在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裂隙之中,分布极不均匀;松散岩层中,地下水存在于松散岩土颗粒形成的孔隙之中,分布相对较为均匀。

在一些构造发育、断层分布集中的地区,岩层破碎,各种裂隙密布,地下水以脉状、带状集中分布在大断层及其附近。

在构造盆地,由于基底是盆地式构造,其上往往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再加上良好的汇水条件,多形成良好的承压含水层,蕴藏着丰富的自流水。

(1)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统计资料表明,水资源的需求量是与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成正比。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平均年用水量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近年来,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范围和强度都在不断加强,人类对地下水的幵釆量不断增加,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一些大中城市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含水层;内陆平原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植被衰退,土地荒漠化等。

人类为调节径流,大力兴修水利,改变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破坏了天然状态下的地下水平衡,如措施不当,则会产生土壤次生盐溃化,破坏生态平衡,促使环境恶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