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3地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pptx

13地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pptx
13地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3地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和地表13《地震》教学设计
【教材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震》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地球和地表》的第三课时。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 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地震与人 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教材由三 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以图片和文字的方式提示学生课前准备研究地震的材料及搜集有关地震的丰富的图 文资料,以便课堂上充分的交流研究,为有效开展课堂探究活动提供基础材料保障和信息交流准备。第二部分活动 过程,包括三个活动。
三、地震的影响与预测。
1.谈话:地震是只有危害吗?师生交流。地震还可以形成湖泊、火山等旅游景观。教师小结:地震与我们生活 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也会带来好处,看来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事物θ
.地震发生前有什么征兆吗?师生交流。观看地震前征兆视频。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
.谈话:有些地震是可以预测的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一一候风地动仪,比欧 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让我们来看看有关它们的介绍吧。
.交流:看完这些,你有什么感受?谈话:地震给灾区的人们带来了惨痛的苦难,我们作为幸运的孩子更应该珍 惜眼下的生活好好学习。
活动二一、自主质疑,大胆猜想。
.猜测:猜想一下,地震的发生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师生交流。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模拟模拟实验吧。观察实验器材有哪些?
.设计实验方案:你能设计个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吗?(你想怎样完成这个实验呢?)

青岛版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3、地震一、教学目标:1、能够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能够模拟地震的形成。

2、知道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测方法。

3、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意识二、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三、教学难点:解释地震的成因。

四、教学准备:毛巾、竹竿。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2008年的5月12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2、那天下午2点28分,我国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这次大地震给四川乃至全国人民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次地震吧!(点击播放文件)。

3.再看有关地震一起的不同灾难的资料图片,让同学们感到地球还能产生一种巨大的毁灭能力,能使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一夜间完全毁灭(出示有关地震的文字资料)。

4.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地震的有关知识吗?(二)探究新课:1.结合旧知,猜想地震的成因。

这样恐怖的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猜想。

2、小组汇报猜想及理由,师生总结。

3、师生讨论和分析:在这些猜想中,哪个或哪些有可能是地震的成因。

4、选择小组认为的原因,设计实验证明地震的成因。

5、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并根据方案选择实验材料。

6、出示温馨提示,学生分组实验。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用力的大小。

7、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8、统计小组的实验结论。

得出地震成因。

9、观看地震的形成原因,验证学生的猜想。

在学生已经通过模拟体验知道地震后,问:“现在我们通过实验已经推断出地震的成因了,那地震是不是这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来观看地震的形成原因。

播放动画展示地震的成因,再次验证学生的猜想。

(三)、地震的预防及自救。

地震既然对人类和大自然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预测地震,从而尽量减少地震灾害呢?1、学生小组交流地震的预防及自救知识。

教师相应总结。

2、根据学生小组的汇报,介绍地动仪。

东汉时的张衡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地震的预测了,现在的科学能使我们尽快了解地震的产生时间,但是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也可以使我们提前知道地震即将发生。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的概念和历史;2.掌握地震的发生原因和表现形式;3.了解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避免风险;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地震的概念、历史和原因;2.地震的表现形式和影响;3.如何在地震中进行自我保护。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的概念和历史;2.地震的发生原因;3.地震的表现形式和影响;4.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避免风险;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通过观看地震现场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危害和严重性;2.以个案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地震中应该怎样自我保护,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

步骤二:学习内容1.介绍地震的概念和历史,通过地图展示地震分布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地震的普遍性;2.探究地震的发生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地球板块运动的规律,并解释为什么地震会造成巨大的破坏;3.了解地震的表现形式和影响,介绍地震的震级划分标准和影响因素,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现地震造成的破坏和灾害;4.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避免风险,提供有关地震应急处理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自救和互救的基本知识。

步骤三:互动探究1.通过富有创意的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地震来源和灾害产生的原因;2.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并演示地震应急处理的方法;步骤四:巩固评价1.进行概念填空、选择题等形式的小测验,评估学生对于本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2.让学生完成小研究报告或反思日记,促进对课程学习的总结和反思,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了互动探究和“任务与合作”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并配合多种手段的使用:1.观看地震现场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危害和严重性;2.通过富有创意的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地震的来源和影响;3.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并演示地震应急处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4.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震的表现形式和灾害。

小学科学教案14地震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小学科学教案14地震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小学科学教案14地震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为了让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的原因、特征和应对方式,我设计了以下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2. 了解地震的特征和破坏性。

3. 掌握地震发生时的自救逃生知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地震模拟器、砖块或玻璃瓶(用于演示破坏性)。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准备一个地震模拟器(可以是手持装置)。

2. 向学生展示地震模拟器,引导他们思考:你们见过或了解过地震吗?地震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步骤二:概念讲解1. 讲解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上岩层发生破裂时释放出的能量引起的震动。

2. 讲解地震的原因:板块运动和断裂(注:不要涉及具体地理知识和地质活动)。

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地震的常见原因。

步骤三:特征介绍1. 讲解地震的特征:地震具有震中、震源和震感三个重要特征。

2. 用教学PPT展示地震震中、震源的概念,并在地图上示意。

3. 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当地震发生时,人们会感受到什么?如何判断地震的强弱?步骤四:地震的破坏性1. 现场演示地震的破坏性:在教室中摆放一些砖块或玻璃瓶,然后模拟地震,让学生观察破坏情况。

2. 引导学生分析:地震能够造成哪些破坏?常见的地震破坏有哪些类型?步骤五:地震的自救逃生知识1. 讲解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自救逃生:针对地震时的安全行为,给出简明易懂的建议,如躲在桌子下、远离玻璃等。

2. 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地震发生时,如何判断自己所处地点是否安全?步骤六:巩固与拓展1. 提问复习: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地震的定义是什么?- 地震的原因有哪些?- 地震的特征有哪些?- 地震的破坏性有哪些?- 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逃生?2. 如果时间充裕,可以继续拓展地震的相关知识,如世界各地的著名地震、地震的预测和防治措施等。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3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3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3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对地震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二、教学目标1.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和成因;2.掌握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方法;3.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地震成因的讲解,学生需要理解地震是由地球内部地壳板块运动所引发的天然灾害;2.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方法的讲解,学生需要掌握地震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1. 热身活动学生集体活动,比赛“我最快”:站直,两手伸开扇动,简易的滑步跑,比谁跑得快。

2. 导入新课教师放映一段国内某次地震的新闻视频,让学生体验地震的惊险、可怕。

3. 学习新课3.1 地震的成因•首先,学震前预警的科学家预报地震时的场景。

•再向全班询问:你们对地震的理解是什么?•随后,通过图片和模型等教具向学生讲解地震的成因,特别要注意表达清楚地壳板块运动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是地球板块的运动产生了地震。

3.2 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方法•向学生说明地震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全学校进行灾难预警演习的必要性(灾难预警演习时间可向相关部门或社区申请)。

•提醒学生,万一遭遇地震,他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首先,迅速躲到桌椅下面,抱住头用胳膊保护头;其次,撤离安全。

在撤离途中,要尽可能避免跑得太快,不要推挤打闹。

4. 课堂互动教师出一个问题:“你如何理解地震?”学生可以代表班级回答问题,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5. 实践活动本节课结束后,请学生回家或假期期间,与自己的父母、亲戚、邻居进行简单的防震应对方案的讨论。

五、教学评价方式1.课堂表现,检测知识点掌握情况;2.小组讨论,检测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3.完成小作业,检测学生对于应对地震的自主思考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教具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解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13.《地震》教学设计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下册

13.《地震》教学设计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下册
2.地震的成因:使学生掌握地壳板块运动是地震的主要原因,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3.地震的级别:让学生了解地震级别的划分方法,认识不同级别地震的特点和影响。
4.地震的预防:教育学生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掌握地震逃生和自救的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
答案:根据描述,这次地震的级别可能是里氏震级6级以上。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地震级别的判断能力。学生需要根据地震造成的破坏情况和影响范围来推测地震的级别。
3.例题三:地震逃生方法的选择(应用题)
题目:假设你正在一所学校上课,突然发生地震,你应该采取哪种逃生方法?
答案:应该立即躲到课桌下,用手护住头部,待地震晃动停止后迅速逃到开阔地方,远离建筑物。
教学资源拓展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科普图书: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地震的科普图书,如《地震的秘密》、《地震逃生与自救》等,以丰富学生的地震知识,提高其科学素养。
(2)网络资源:让学生浏览地震相关网站,如中国地震局官方网站、地震科普网等,了解地震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预防措施。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地震观测站、地震遗址等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的影响,增强其对地震的认识。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震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2.拓展建议:
(1)开展地震逃生演练:建议学校定期组织地震逃生演练,让学生掌握地震逃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3《地震》精品教案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3《地震》精品教案

新课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3《地震》精品教案一、创设情境,展示暗箱1.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着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有的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有的却让人无法抗拒,甚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并思考,视频中发生的是什么现象?你看到了什么?(视频)2.师:这是一场什么样的灾难,竟可以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地震)谁来说一说,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地震发生的情景,如:房屋倒塌,大地裂缝。

生:人们纷纷逃窜危害:生:有的人被倒塌的房屋压住了。

生:地震给人们带来了灾难。

3.师:是的。

大自然在赐予我们人类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对于地震这个词,想必同学们近几年在电视上经常看到,比如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哪些画面总是让我们触目惊,心毛骨悚然。

对于地震,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生:生: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师:像同学们所说的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如同风、云、雨、雪和雷电一样,但是它却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老师搜集了一些地震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4.师:通过观看图片资料,你们都有什么样的感受?(生谈感受)预设:生:地震的破坏性太大了。

生:地震时太危险了,太可怕了。

5.师:既然地震的危害性这么大,那么关于地震,你们都想研究或了解它的哪些问题呢?生:地震是怎样发生的?我想知道在地震时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我想知道怎样把地震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我想知道地震时到底是怎样发生的,能不能避免。

地震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什么异常的现象?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6.师:同学们都像小科学家一样提出了这么多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这说明同学们对地震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

7.师:同学们认为在这些问题中我们应该先解决那个最基本的问题?生:地震时怎样行成的?8.师:对,要想了解地震与人类的关系和如何来预测,在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自救,前提必须知道地震形成的原因。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的产生原因,认识地震的危害;2.掌握如何保护自己在地震时应该做些什么;3.学会运用科学方法探究地震产生的原因。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产生原因【教学重点】1.如何说明地球内部的构造;2.线性图、条形图的制作与数据分析的应用。

【教学难点】1.地震的产生原因及地球内部构造的等比例缩小图的绘制。

【授课方式】讲授、视频展示、板书。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球内部构造的相关知识,并且对数据分析也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在本节课中需要加强学生对地震产生原因的了解,并且能够通过线性图、条形图的制作及数据分析了解地震产生原因。

【教学过程】1.引入:播放一段视频介绍地震以及如何应对地震。

2.呈现问题:您有没有想过地震是怎么产生的?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3.讲解:老师介绍地球内部的构造,通过等比例缩小图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内部构造及地震的产生原因。

4.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制作线性图、条形图,并且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地震的产生原因。

5.总结:通过让学生自己梳理作业,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 保护自己在地震时应该做些什么【教学重点】1.运用口语表演合作,模拟地震时保护自己的行为;2.在实践中掌握正确保护自己的动作。

【教学难点】1.让学生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表现出自我保护的意识。

【授课方式】讲授、双人肢体表演。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自我保护的意识,但是在地震时该怎么样保护自己,还需要老师指导和训练。

因此,在本节课中,老师将从肢体表演方面着手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正确的保护自己的方式。

【教学过程】1.问答:引导学生回忆有过地震时的情况,是否能够在地震时做出正确的反应保护自己。

2.讲解:通过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地震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注意事项的效果。

3.实践:通过双人肢体表演,让学生模拟在地震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4.检查:老师对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价,并且帮助学生弥补不足。

13.《地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下册

13.《地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下册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震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地震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其次,我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中发现,学生的表达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虽然他们对于地震的主题有了深入的理解,但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紧张和不自信。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口头表达和小组讨论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分享自己的想法。
再次,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地震的预防与应对措施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抽象和复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用更多的实际例子和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的实际应用。
3. 地震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地震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地震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地震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地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地震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13.《地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地震》,来源于2023-2024学年青岛版五四制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然灾害》。本节课将围绕地震的形成、影响以及预防和应对措施等方面展开。

14《地震》(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14《地震》(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14《地震》(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地震》,属于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以及地震带来的影响,通过学习地震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对地震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地震的定义、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地震的影响和地震的应对措施。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震的防范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影响,教学难点是地震的预测和地震的应对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震的防范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定义、成因、预测和影响。

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地震的成因和预测方法,以及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震的预测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地震预测涉及到复杂的地质学和物理学知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此外,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可能缺乏相关的实际经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2. 讲解详细讲解地震的定义、成因、预测和影响,重点强调地震的成因和预测方法,以及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互动4. 实践5. 总结五、教学评价四、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例如,准备地震的成因和预测的图片、图表,以及地震对人类社会影响的视频。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例如,准备地震模拟实验所需的器材,如小球、滑道等。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

例如,设置分组讨论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地震的相关知识;设置实验操作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模拟实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设计

《地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地震是由岩层断裂所产生的震波引起的。

2、能力目标:搜集处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及地震灾害。

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

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难点:对地震的成因进行推理、想象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地震的视频资料、课件资料、实验材料(硬纸板、易拉罐、积木等)学生准备:有关地震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有的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有的却让人无法抗拒,给人类造成巨大伤害。

(播放地震发生瞬间的视频)是什么灾难可以造成这样大的危害?(地震)地震如同风云雨雪雷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地震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视频出示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地震是房倒屋塌时的场面,以及震耳欲聋的响声,使人印象深刻。

关于地震学生只是耳闻没能亲眼看到,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地震的恐怖,了解到地震来临时强大的破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达到了引起关注进而检索经验的过程。

】二、探究过程1、活动一:交流地震的危害师:看完视频,有关地震你肯定有很多话想说,结合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地震都有哪些危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汇报房倒屋塌、道路断裂、大地摇晃等。

教师据答板书。

师:既然地震的危害这么大,那么关于地震你想研究什么?生:我想知道地震是怎样产生的?生:我想知道地震时怎样保护自己?……2、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1)生活中的震动现象师:地震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没法看到。

但是地震是一种震动,生活中的震动我们不仅听说过还常常见到,谁来说说身边都有哪些震动现象?生:重物下落时会感到震动。

生:气球吹爆的时候会感到震动。

生:坐在摩托车上会感到发动机的震动。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地震》教学设计第一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地震》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地震》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引导:课件出示5.12(带背景图片),看到这个日子,你想起了什么?(汶川大地震)。

(2)(播放地震现象视频)2008年5月12号,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3)课件展示: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和视频。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关于地震,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学生交流感受。

(二)探究新知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 2.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①观察地震现象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观察、了解地震现象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来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②研究地震成因学生猜测。

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棍放好。

出示实验要求:(课件展示)【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1)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什么现象?(2)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a.实验完成后思考并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像地震是怎样形成的?b.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c.课件资料补充:地壳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d.引导:大家想,一个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

青岛版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青岛版科学《地震》教学设计青岛版科学《地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用简洁器材做模拟试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讨论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情愿合作相互沟通,喜爱大胆想象。

3、了解地震现象,熟悉地震的危害,把握防震学问。

二、教学过程:1、回顾所学学问,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构造,知道了从地表到地心,可将地球分为三层,谁能说一下,着三层分别是什么?(画图揭示地球的三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主要由什么构成?(解释:岩石不是一层,而是许多层,因此构成了地层)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火山的成因,并且知道在火山喷发时常伴随有地震,地震和火山一样,也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讨论有关地震的问题。

2、探究过程活动一:谈话增加对地震的熟悉。

师:建国以来,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发生过两次比较剧烈的地震,一次是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发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是7.6级,共造成了24.2万人死亡。

还有一次我们至今还记忆犹新,它就是今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的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高达里氏8.0级,造成了6922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

前一段时间,同学们确定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到了很多关于地震的消息,能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和画面吗?师:从刚才的数据和同学们的描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地震巨大的破坏力,那么关于地震,你想讨论哪些问题呢?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

师:关于地震的成因,同学们来大胆的猜一猜,地震的发生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师:究竟我们的猜想正确与否,就要通过试验来验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试验:拿出预备好的毛巾,这些毛巾美丽吗?用毛巾可以来干什么?动手玩一玩。

师:好玩吗?下面我们用我们手中的毛巾来做一个试验如何?师:把毛巾叠起来平放在桌面上,用手按住毛巾两头,用力向中间挤压,认真观看,你看到了什么?师:老师发觉有的同学叠了一层,有的同学叠了许多层,你认为怎样叠更合适?(相互沟通)师:对呀!正像这位同学说的,地壳中的岩层有许多层,所以应当多叠几层,再来玩玩试试,看你观看到了什么?师:相互沟通,(毛巾有的地方凹下去,有的地方凸起来)那么为什么毛巾会变形呢?在这个试验中,叠起来的毛巾相当与地壳中的什么?讲解:实际地壳中的岩层像毛巾一样,也会受到来自四周八方的压力,当岩层受到压力时,它也会发生变形。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地震》教案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地震》教案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地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危害。

认识地震的前兆和抗震救灾的方法。

学会制作简易的地震报警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地震的现象和危害。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分析地震的成因和前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勇于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关注地震灾区的人民。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地震的成因和危害。

认识地震的前兆和抗震救灾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地震的成因和地壳运动的关系。

制作简易的地震报警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震视频、图片、地震模型、实验器材(如木板、泡沫板、铅笔、橡皮筋等)、制作地震报警器的材料(如电池、蜂鸣器、导线、开关等)。

2.学生准备:科学课本、笔记本、铅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地震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威力和破坏性。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地震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呢?引出课题。

2.认识地震的成因展示地震模型,讲解地震的成因:地球内部的地壳是由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不断地运动和碰撞。

当板块之间的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断裂和错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起地面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让学生观察地震模型,理解地壳运动和地震的关系。

播放一段关于地壳运动的视频,加深学生对地震成因的理解。

3.了解地震的危害展示一些地震后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震对建筑物、道路、桥梁、山体等的破坏情况。

讲解地震的危害:地震不仅会破坏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还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让学生讨论地震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地震》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

《地震》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

《地震》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地震防灾意识,提高他们对地震的认识和了解。

3. 增进学生对地震灾害的防范和救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定义和特点。

2. 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影响。

3. 地震的预测与防范。

4. 地震灾害的应急措施和救助方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实例分析,生动形象。

2. 视频资料展示,图表解说,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震的危害。

3. 分组讨论,小组合作,激发学生思考能力。

4. 实地参观,体验模拟地震场景,增加亲身感受。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地震相关的图片、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地震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

第二步:知识讲解1. 地震的定义和特点。

2. 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地震波传播方式。

3. 地震的烈度等级和影响范围。

4. 地震预测与防范措施。

第三步: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地震对城市建设与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第四步: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到地震科学实验室或地震模拟场地进行参观,了解地震的实验和模拟过程。

第五步:总结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答提出的问题,并提出自己对地震的看法和建议。

五、作业要求1. 各小组完成一份关于地震灾害的调查报告,包括地震发生的频率、烈度、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等内容。

2. 撰写一篇关于地震灾害应急措施和救援方式的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3. 制作一份关于地震预防知识的宣传海报,提醒他人注意地震防范。

六、评价标准1. 报告内容完整、清晰,思路清晰,论证严谨。

2. 文章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3. 海报设计美观大方,内容简洁明了,字迹工整。

七、课后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地震知识,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还可以请地震专家或相关工作人员来校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地震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定义和原因,掌握地震的分类和危害;2. 能够描述地震的发生过程和影响,理解地震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3. 能够掌握地震的预防措施和自救技能,提高地震安全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地震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能够模拟地震的形成。

2、知道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测方法。

3、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
三、教学难点:解释地震的成因。

四、教学准备:毛巾、竹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2008年的5月12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
2、那天下午2点28分,我国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这次大地震给四川乃至全国人民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次地震吧!(点击播放文件)。

3.再看有关地震一起的不同灾难的资料图片,让同学们感到地球还能产生一种巨大的毁灭能力,能使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一夜间完全毁灭(出示有关地震的文字资料)。

4.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地震的有关知识吗?
(二)探究新课:
1.结合旧知,猜想地震的成因。

这样恐怖的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生猜想。

2、小组汇报猜想及理由,师生总结。

3、师生讨论和分析:在这些猜想中,哪个或哪些有可能是地震的成因。

4、选择小组认为的原因,设计实验证明地震的成因。

5、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并根据方案选择实验材料。

6、出示温馨提示,学生分组实验。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用力的大小。

7、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8、统计小组的实验结论。

得出地震成因。

9、观看地震的形成原因,验证学生的猜想。

在学生已经通过模拟体验知道地震后,问:“现在我们通过实验已经推断出地震的成因了,那地震是不是这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来观看地震的形成原因。

播放动画展示地震的成因,再次验证学生的猜想。

(三)、地震的预防及自救。

地震既然对人类和大自然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预测地震,从而尽量减少地震灾害呢?
1、学生小组交流地震的预防及自救知识。

教师相应总结。

2、根据学生小组的汇报,介绍地动仪。

东汉时的张衡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地震的预测了,
现在的科学能使我们尽快了解地震的产生时间,但是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也可以使我们提前知道地震即将发生。

3、观看地震的自救视频:
观看地震的自救视频,并尝试一起讨论其他预示现象。

同学们相互讨论,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样自救?
六、课下探究:
1、课下收集资料了解世界上曾爆发过几次大地震?
2、在我国,地震在通常容易发生在哪些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