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形式主义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形式主义传统
第一节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一、概况:
20世纪10年代产生于俄国,30年代被官方批判而走向解体。
1915年,“莫斯科语言学会”成立,创始人为雅各布森,成员包括托马舍夫斯基、维诺库尔等人。
1916年,“诗歌语言理论研究协会”在彼得堡成立,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成员包括艾亨鲍姆、特尼亚诺夫、日尔蒙斯基等人。
“形式主义”(Formalism)一词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俄国形式主义则使其成为一种文学理论思潮。
20年代后期该学派受到官方批判,其主要成员逃亡到布拉格,开创了捷克的结构主义——布拉格学派。留在苏联的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则无法继续坚持原来的见解,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1934年被正式解散。
二、基本主张:
1、走向文学的内部研究:
该学派产生的背景是,当时的青年学生不满于20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现状。在当时,文学一方面成了各门社会科学的“自由狩猎区”,各学科皆以文学为研究资料,各取所需;另一方面,文学研究者则习惯于采取“作者中心论”和传记式批评的研究模式,热衷于研究作者的生平,考据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因素,着重于文学的外部因素而不重视作品本身。
俄国形式主义则开辟了“作品中心论”和“内部研究”的新模式,主张文学研究应关注文学的“内部问题”,以文学本身为目标,关注文学作品及其“文学性”,使文学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从思想渊源上来看,主要受到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影响。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什克洛夫斯基:“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如果用工厂方面的情况来作比喻,那么,我感兴趣的不是世界棉纱时常的行情,不是托拉斯的政策,而只是棉纱的支数和纺织方法。”
“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
“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
2、关注文学的形式和手法:
日尔蒙斯基:“简言之,如果说形式成分意味着审美成分,那么,艺术中的所有内容事实也都成为形式的现象。”
什克洛夫斯基:“一个新的形式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新内容,而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其艺术性的旧形式。”
“文学作品是纯形式,它不是物,不是材料,而是材料之比。……因此,作品的规模是无关紧要的,它的分子与分母的算术意义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它们的比。戏谑作品、悲剧作品、世界作品、室内作品,把世界与世界对比,或者猫与石头对比,相互都是等同的。”
俄国形式主义之所以重视文学的形式与手法,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形式才是文学的本质所在,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也就是文学性的体现。反过来,他们之所以轻视作品的题材和内容,是因为他们认为内容是外在的,不是文学的内在成分。显然,他们采用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模型,认为题材只是文学创作
的材料,其本身是没有规定性的,无关于作品的审美价值。
另外,这种观点的依据还在于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索绪尔对语言持结构主义观点,他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的意义是由其在结构中的关系所决定的。以这种立场来观照文学作品,就会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由语词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与语词所指称的对象和意义无关。因此,对于作品的叙事手法、形式结构的研究才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3、“陌生化”理论:
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
“经过数次感受过的事物,人们便开始用认知来接受:事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知道它,但对它却视而不见。”
“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又译‘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列夫·托尔斯泰的反常化手法在于,他不用事物的名称来指称事物,而是象描述第一次看到的事物那样去加以描述,就象是出次发生的事情,同时,他在描述事物时所使用的名称,不是该事物中已通用的那部分的名称,而是象称呼其它事物中相应部分那样来称呼。”
“形象的目的不是使其意义接近于我们的理解,而是造成一种对客体的特殊感受,创造对客体的‘视象’,而不是对它的认知。”
陌生化理论直接受到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影响。现象学的宗旨是“面向事情本身”,这一宗旨要求我们在把握事物的时候,摆脱一切成见或先入之见,回到我们对事物的直接感知,描述事物对我们的直接显现。什克洛夫斯基由此推论出陌生化理论:我们对于日常事物的感知经过多次重复之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认知,艺术则帮助我们排除这种成见,重新唤醒我们对事物的原初感知,这种原初感知对我们麻木的感官来说,自然就显得新鲜而陌生。人们常说的“儿童是天生的诗人”,李贽的“童心说”等,由此都能够得到新的解释。
陌生化理论对现代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布莱希特著名的“史诗剧”就导源于他的莫斯科之行。他在戏剧创作中采用所谓“间离化”手法,常常有意识地中断故事情节的进展,或者在幕间休息的时候穿插与剧情无关的串场表演,借此来打破观众的幻觉,提醒观众所看到的只是戏剧,促使其对剧情进行思考,从而形成独立的见解。
这种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现代艺术也极帮助。现代艺术热衷于形式试验,常采用各种奇特的变形手法,这些都对读者的阅读和欣赏习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从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效果。卡夫卡的《变形记》等作品,皆可以从这个角度加以解释。
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与现实主义的“典型化”理论构成了有趣的对比。典型化其实也包含着陌生化的成分,别林斯基就把典型说成是“熟悉的陌生人”,意思是说艺术典型既包含一定的普遍性,让人们感到似曾相识,又具有独特的个性,让人感到陌生。不过其间的差别也十分明显。典型化理论归根到底是一种反映生活的方式,强调的是艺术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联。陌生化理论则是要强调艺术与生活的差异,认为艺术的任务就是打破日常的生活习惯,恢复和强化感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