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烷化剂类药物简介

生物烷化剂类药物简介
生物烷化剂类药物简介

生物烷化剂类药物简介

摘要:生物烷化剂也称烷化剂,是抗肿瘤药中使用最早的一类。其作用机理为在体内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及其它有活泼亲电基团的化合物,与生物大分子(DNA,RNA或酶)中含有丰富电子的基团,亲电共价结合,使大分子失活,阻碍其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其缺点主要为烷化剂属细胞毒作用,故而对其它增生较快的正常细胞也产生抑制,产生严重的副反应。且易产生耐药性。目前生物烷化剂类药物,主要按化学结构分为氮芥类、乙撑亚胺类、亚硝基脲类、甲磺酸酯及多元醇类以及金属铂类配合物。本文将简要分别介绍以上五种类型烷化剂的代表药物。

【关键词】抗肿瘤药生物烷化剂简介

1、氮芥类药物

(1)、盐酸氮芥

化学名为N-甲基-N-(2-氯乙基)-2-氯乙胺。此药物对皮肤、粘膜有腐蚀性(只能静脉注射,并防止外漏)

pH>7发生水解,失活,故制成盐酸盐,使pH在3.0~5.0。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淋巴肉瘤和何杰金氏病。此药物抗瘤谱窄,毒性大,不能口服,选择性差。

氮芥类化合物分子由两部分组成,烷基化部分是抗肿瘤的功能基,载体部分的改变可改善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根据载体的不同可分为脂肪氮芥和芳香氮芥。盐酸氮芥是最简单的脂肪氮芥。脂肪氮芥氮原子碱性较强,β-氯原子可离去,生成高度活泼的乙撑亚胺离子,成为亲电性的强烷化剂,与细胞成分的亲核中心起烷化作用。在DNA鸟嘌呤间进行交联时阻断DNA复制,烷基化过程是SN2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对其进行结构改造主要通过减少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以降低其反应性,达到降低毒性的作用,但同时也降低了抗肿瘤活性。

(2)、氧氮芥

氮原子上引入一个氧(吸电子),使N上电子云密度减少形成乙撑亚胺离子的可能性降低,所以烷基化能力降低,毒性及活性也降低[1]

(3)、芳香氮芥

引入的芳环与N上孤对电子产生共轭,减弱了N的碱性。失去氯原子,形成碳正离子中间体,与亲核中心作用,属于SN1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4)、环磷酰胺(癌得星)

化学名为P-[N,N-双(β-氯乙基)]-1-氧-3-氮-2-磷杂环己烷-P-氧化物一水合物。此药物为白色结晶,乙醇中易溶,水中溶解度不大,且不稳定,遇热易分解。此药物在肝内活化(不是肿瘤组织)被细胞色素P450酶氧化成4-OH环磷酰胺,最终生成丙稀醛、磷酰氮芥、去甲氮芥,都是较强的烷化剂。

此药物引入环状磷酰胺内酯,有以下两个考虑:肿瘤细胞内的磷酰胺酶的活性高于正常细胞,可以利用前体药物起到靶向作用;磷酰基有吸电子作用,能降低N上电子云密度,从而降低烷基化能力。[2]

异环磷酰胺,是将环磷酰胺环外氮原子上的一个氯乙基移至环上的氮原子上,结构改造得到的。其作用机制同环磷酰胺,体外无效,需体内代谢活化。异环磷酸胺与环磷酰胺的不同在于环上N-氯乙基易被代谢脱去,生成单氯乙基环磷酰胺(有神经毒性),抗瘤谱不同。

2、乙撑亚胺类药物

此类药物合成原理为脂肪氮芥类药物以转变为乙撑亚胺活性中间体发挥烷基化作用,故合成直接含有乙撑亚胺基团的化合物。某些结构在氮原子上取代吸电子基团,降低其反应性,达到降低毒性的作用

塞替派

塞替派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在生理条件下,形成不稳定的亚乙基亚胺基,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塞替派是多功能烷化剂,能抑制核酸的合成,与DNA发生交叉联结,干扰DNA和RNA的功能,改变DNA的功能,故也可引起突变。体外试验显示可引起染色体畸变,在小鼠的研究中可清楚看到有致癌性,但对人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证明本品对垂体促卵泡激素含量有影响。[3]

3、亚硝基脲类

此类药物的结构上都具有β-氯乙基亚硝基脲的结构单元,β-氯乙基的较强亲脂性,使之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适于脑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等[4]。具有最广谱的抗肿瘤作用,

N-亚硝基的存在,使得N与相邻C=O之间的键不稳定,生理条件下就分解成亲核试剂,与DNA的组分发生烷基化。此类药物作用机制为亲核试剂与DNA形成链间交联产物(发生在一条DNA链的鸟嘌呤和另一条链的胞嘧啶之间)。[5]

(1)、卡莫司汀(卡氮芥)

化学名为1,3-双(β-氯乙基)-1-亚硝基脲。此药物为无色或微黄,结晶,无臭,溶于乙醇、聚乙二醇,不溶于水,注射剂为聚乙二醇的灭菌溶液。

(2)、链佐星

结构中引入糖基作为载体,改变理化性质,水溶性增加,可以提高对某些器官的亲和力,即提高药物的选择性,毒副作用降低,尤其骨髓抑制糖基很容易被胰岛的β-细胞摄取,故在胰岛中有较高的浓度,对胰小岛细胞癌有独特疗效。[6]

(3)氯脲霉素

链佐星的N位甲基取代成为β-氯乙基,两者活性相似,毒副作用更小,尤其对骨髓的抑制副作用更小。[7]

4、甲磺酸酯及多元醇类

此类药物为非氮芥类烷化剂,其特点为甲磺酸酯易离去,生成碳正离子。

白消安(又名马利兰)

化学名为1,4-丁二醇二甲磺酸酯,白色结晶性粉末,几乎无臭,溶于丙酮,微溶于水、乙醇

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丁二醇,脱水成四氢呋喃(有特殊臭味)。

此药物为双功能烷化剂,与DNA分子中鸟嘌呤核苷酸的N烷基化交联,与氨基酸、蛋白质中-SH反应,从分子中去除S原子。[8]

此药物口服吸收良好,分布快,代谢慢,反复使用有蓄积。代谢生成甲磺酸,自尿中排出。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优于放疗。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9]

5、金属铂配合物

顺铂(又称顺氯铂氨)

化学名为(Z)-二氨二氯铂,为亮黄色或橙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易溶于二甲亚砜,略溶于二甲基甲酰胺,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本品加热至170℃时即转化为反式,反式无效,并生成有毒的低聚物,溶解度降低。继续加热至270℃熔融,分解成金属铂。对光和空气不敏感。本品水溶液不稳定,能逐渐水解和转化成反式。

此药物是中心以二价铂同两个氯原子和两个氨分子结合的重金属络合物,类似于双功能烷化剂,可抑制DNA的复制过程。DDP细胞最敏感,高浓度时抑制RNA及蛋白质合成。本品对乏氧细胞作用,进入人体后可扩散通过带电的细胞膜。目前认为,DDP主要作用部位在DNA的嘌呤和嘧啶碱基。[10]

此药物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具有细胞毒性,可抑制癌细胞的DNA复制过程,并损伤其细胞膜上结构,有较强的广谱抗癌作用。临床用于卵巢癌、前列腺癌、睾丸癌、肺癌、鼻咽癌、食道癌、恶性淋巴瘤、头颈部鳞癌、甲状腺癌及成骨肉瘤等多种实体肿瘤均能显示疗效。参考文献

[1] 2013年十大在研抗肿瘤药物[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3(03)

[2] 2012年全球在研的抗肿瘤药物[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2(03)

[3] 郭向群,曹建民,曹晓宇. 抗肿瘤药物萃析及进展[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0

8)

[4] 2009年国际抗肿瘤药物重点研发产品[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09(01)

[5] 马培奇.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J]. 上海医药情报研究. 1994(01)

[6] 敏江. 开发中重要的新抗肿瘤药物[J]. 国外医学情报. 1993(16)

[7] 陈有娥.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综述[J]. 北方药学. 2014(02)

[8] 郭江宁,张鹏.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抗肿瘤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与分析[J]. 临床合

理用药杂志. 2014(05)

[9] 国内外抗肿瘤药物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4(01)

[10] 马满玲,康传哲,杨丽杰. 海洋抗肿瘤药物Ecteinascidin-743的研究新进展[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4(01)

2014年生物碱类药物分析考试试题

生物碱类药物分析考试试题 一、X型题(本大题12小题.每题1.0分,共12.0分。以下每题由一个题干和 A、B、C、D、E五个备选答案组成,题干在前,选项在后。要求考生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第1题 生物碱类药物的测定方法有 A 提取中和法 B 非水溶液滴定法 C 碘量法 D 酸性染料比色法 E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滴定法 【正确答案】:A,B,D,E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生物碱常用的含量测定方法有 A 碱量法 B 非水碱量法 C 离子对比色法 D 紫外分光光度法 E 色谱法 【正确答案】:A,B,C,D 【本题分数】:1.0分 第3题 非水滴定法测定硫酸奎宁含量的反应条件为 A 冰醋酸-醋酸为溶剂 B 高氯酸滴定液(0.1mol/滴定

C 1mol的高氯酸与1/3mol的硫酸奎宁反应 D 仅用电位法指示终点 E 溴酚蓝为指示剂 【正确答案】:A,B,C 【本题分数】:1.0分 第4题 提取中和法中所用提取溶剂应具备的条件是 A 与水不相混溶 B 对生物碱及其他物质的溶解度均大 C 与生物碱不起反应 D 与碱化试剂不起反应 E 沸点高,不易挥发 【正确答案】:A,C,D 【本题分数】:1.0分 第5题 非水溶液滴定法测定硫酸奎宁含量的反应条件为 A 冰醋酸-醋酐为溶剂 B 高氯酸滴定液(0.1mol/滴定 C 1mol的硫酸奎宁与3mol的高氯酸反应 D 电位法指示终点 E 溴酚蓝为指示剂 【正确答案】:A,B,C,D 【本题分数】:1.0分 第6题 酸性染料比色法中常用的酸性染料有 A 亚甲蓝

正确使用阿片类药物

正确使用阿片类药物 一、癌痛的治疗应该满足什么样的要求?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于癌痛首先应该明确的是:缓解疼痛是提高晚期癌痛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其次,止痛治疗的最低要求是达到无痛睡眠,是真正意义上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要求。止痛治疗应达到:无痛睡眠、无痛休息和无痛活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类似“刮骨疗毒”的故事有意无意地把忍受疼痛作为正面的导向去鼓励,在不否认其培养坚强意志的同时,如果也类比于癌痛治疗,在缺医少药的古代也许尚可理解,而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倘若还做如此想,只能谓之大谬不然了。无论是药物还是用药技术的发展,都可以让人类去祛除癌痛的肆虐了。 二、使用阿片药肯定会成瘾吗? 在当今的癌痛治疗中,阿片类药物无疑是其中的主力军。阿片一词广义是指与鸦片有关的所有化合物,希腊语中是汁的意思,是指从鸦片罂粟的汁中提取出的药物,包括天然产物吗啡、可待因,二甲基吗啡和从中提取的许多半合成的同类物质。鸦片中含有20多种生物碱,其中吗啡的含量最多(9%~17%),而吗啡正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阿片类镇痛药物。对于很多人来讲,恐惧阿片类药物“成瘾”具有普遍性意义,其历史渊源,是来自鸦片战争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并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也是阿片类药物在疼痛治疗中的主要障碍。 而实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阶梯止痛方案》以来的20多年中,国际上大力提倡在慢性疼痛中使用吗啡和其他阿片类止痛剂的口服控缓释剂型(以美施康定、奥施康定为代表),这类制剂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使药物在胃肠道缓慢释放、吸收,血药浓度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止痛浓度,不会造成血药浓度迅速上升,达不到成瘾的浓度,因而是安全的。 所谓成瘾特征是持续地、不择手段地渴求使用阿片类药物,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欣快感”。这种对药物的渴求行为导致药物的滥用。虽然近年来癌痛治疗阿片类止痛药用量出现明显增加的趋势,然而滥用阿片类药物的人数却呈现下降的趋势,证明阿片类止痛药物医疗用药并未增加阿片类药物滥用的危险。因此,对剂量需求的增加并不是阿片类药物“成瘾”的信号,随着疾病的缓解,疼痛减轻,阿片类药物剂量是可以逐步减少的。 另外成瘾性的发生率与药物的给药方式有关。静脉注射大量止痛药物,使血内药物浓度突然增高,脑内浓度也明显增高,超过所需要的止痛药浓度,易成瘾。在慢性疼痛中采用阿片类药物的控缓释制剂,药物在胃肠道缓慢释放,使血内药物浓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恒定,成瘾的现象及其罕见。 在临床中常用的阿片类药物包括硫酸吗啡控释片(美施康),盐酸羟考酮控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盐酸吗啡注射液,盐酸吗啡片,美沙酮片,盐酸丁丙诺非注射剂,盐酸二氢埃托啡舌下含片,吗啡栓剂等。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以止痛治疗为目的,阿片类药物在常规剂量规范化使用情况下,疼痛患者出现成瘾的现象极为罕见,长期服用吗啡和其他阿片类药物的患者中,成瘾的患者只占0.029%和0.033%,也就是说成瘾性非常罕见的。 三、怎样正确使用阿片药?

强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癌痛使用指导

前言 为了规范临床用药,充分发挥强效阿片类药物在医疗临床中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或者避免此类药物的相关不良反应,在参考国外相关资料和国内临床多中心研究初步结果的基础上,由国内疼痛治疗专家和药物滥用研究及药物控制专家组成的专家小组特制定出以多瑞吉为代表的《强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癌痛使用指南》。 必须指出:临床医师必须规范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指南》也将随着临床实践和经验的不断积累,进行必要的完善。 《指南》由罗爱伦、蔡志基、李树人、许建国、黄宇光等10余位专家起草并核定。 一、慢性疼痛的定义: 既往将慢性疼痛定义为:病人无明确组织损伤,但出现持续6个月以上的疼痛。目前医学界将慢性疼痛定义为:慢性疼痛导致病人抑郁和焦虑,造成身心极大伤害,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慢性非癌性疼痛是十分普遍的现象,需要医治。 慢性非癌痛病人治疗是为了缓解疼痛和抑郁。临床上更加注重病人的功能恢复,应将“病人能否重返工作岗位,能否恢复正常生活"作为判定疼痛治疗是否有效的客观指标。 二、慢性非癌痛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1.基本原则:慢性非癌痛治疗的目的: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状态。功能状态包括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和家庭社会关系等。有效的疼痛治疗包含多种形式的综合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2.药物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用于癌痛治疗的三阶梯镇 痛原则同样适用于慢性非癌痛镇痛治疗。WHO强调:慢性非癌痛治疗应采取药物和非药物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3.非药物性治疗:慢性非癌痛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理疗、针灸和心理治疗等。 三、强效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国外大量临床资料表明:不论慢性非癌痛的病因如何,中、重度疼痛都可以使用强效阿片类药物治疗。强阿片类药物治疗伤害性疼痛疗效确切,相当一部分神经源疼痛病人使用强阿片类药物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因此,在其他常用治疗方法无效时,应考虑强阿片类药物治疗。 四、强阿片类药物在慢性非癌痛治疗中的指导原则

生物药物

生物药物(广义):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药物。 生物药物(狭义):用于治疗或体内诊断目的,用天然(非工程)的)生物来源直接提取以外的方法生产的蛋白质或核酸类药物 ?生物技术药物:利用生物机体、组织、细胞,生产制造或从中分离得到的具有预防、 治疗诊断功能的药品,包括具有生物活性的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产物、天然活性化合物及其类似物。 ?生物技术药物是指完全或部分由生物技术手段生产的,用于治疗或体内诊断目的的 任何一种药用产品。 ?生物制品:应用普通的或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 获得的微生物、细胞及各种动物和人源的组织和液体等生物材料,制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的药品 ?生物制品(药学界):通常是指来自于血液的医疗产品以及疫苗、毒素和变态反应 原产品。 生物技术药物的药理学特性 ⑴治疗的针对性强,疗效高;⑵毒副作用小,营养价值高;⑶生理副作用常有发生。 生物技术药物的理化特性:(1)组成结构复杂,活性与空间结构密切相关。对多种物理、化学、生物学因素不稳定;(2)活性高,有效剂量小,对制品的有效性,安全性要严格要求。 第二章生物化学制药 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 生化药物:运用生物化学研究方法,将生物体中起重要生化作用的各种基本物质经过提取、分离、纯化等手段提取出的药物,或者将上述这些已知药物加以改造或人工合成的药物。 生物材料的来源: ?植物 ?动物动物脏器血液、分泌物和其他代谢物 ?海洋生物 ?微生物 生物材料组成的复杂性: ?同种物质可来自于不同生物体或同种生物体的不同部位。 ?同种生物,由于细胞的类型、年龄、分化程度的不同都会改变活性物质的组成。 生物活性物质存在的特点:生化成分组成复杂,种类多,有效成分含量低,杂质多 生物材料的选择:1. 有效成分的含量高:生物品种、合适的组织器官、生物的生长期 2. 杂质情况:少,易处理 3. 来源广泛 传统生化制药一般过程:生物材料采集与预处理——生物材料采集与预处理——浓缩、干燥用酸、碱、盐水溶液、用表面活性剂、有机溶液提取

第二节 阿片类镇痛药

第二节阿片类镇痛药 一、作用机制 阿片类镇痛药又称麻醉性镇痛药( narcotic analgesics ),是一类能消除或减轻疼痛并改变对疼痛情绪反应的药物。除少数作用弱的药物以外,此类药物若使用不当多具有成瘾性,但用于医疗目的并不会带来太大问题。研究显示慢性疼痛患者长期采用阿片类药物治疗时,成瘾的发生率极低。 表附录1-2 阿片受体激动后的作用 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机制是多平面的:外周神经有阿片受体;阿片药物可与位于脊髓背角胶状质(第二层)感觉神经元上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 P 物质的释放,从而阻止疼痛传入脑内;阿片物质也可作用于大脑和脑干的疼痛中枢,发挥下行疼痛抑制作用。 二、阿片类药物的分类 阿片类药物有多种分类方法: 1. 按化学结构:分为吗啡类和异喹啉类,前者即天然的阿片生物碱(如吗啡、可待因) , 后者主要是罂粟碱,有平滑肌松弛作用。 表附录1-3 强阿片类药物简表

表附录1-4 弱阿片类药物简表 2. 按来源该类药物可分为天然阿片类、半合成衍生物 ( 如双氢可待因,二乙酰吗啡 ) 和合成的阿片类镇痛药。合成药物又分为四类:①苯丙吗啡烷类 (phenylpiperidine derivatives) ,如哌替啶、芬太尼等;②吗啡喃类 (morphinenans) ,如左吗喃;③苯异吗啡烷类 (bengmorphans) ,如喷他佐辛;④二苯甲烷类 (diphenylmethanes) ,如美散酮。 3. 按受体类型可分为μ、κ、δ受体,该三种受体的分子结构已被确定,并被成功克隆。从功能上还可能存在ε和δ受体,并可能进一步分为μ 1 、μ 2 、κ 1 、κ 2 、κ 3 和δ 1 、δ 2 等亚型。表 3-2 为受体激动后的药理作用。 4. 按药理作用分,阿片类镇痛药又可分为激动药 ( 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 ) ,激动一拮抗药 ( 喷他佐辛、纳布啡等 ) ,部分激动药(丁丙诺啡)和拮抗药 (纳洛酮等) 。 激动—拮抗药又称部分激动药,主要激动κ受体,对δ受体也有一定激动作用,而对μ受体则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由于对受体作用不同,这类药物通过κ受体产生镇痛和呼吸抑制作用,有“天花板”效应,很少产生依赖性;通过ζ受体产生精神作用和幻觉。根据激动—拮抗程度不同,纳布啡和布托啡诺主要用作镇痛药,而另一些药如烯丙吗啡主要用作拮抗药。 在临床应用中,已应用纯激动药治疗的患者不能换用混合激动一拮抗药或部分激动药,否则可能导致戒断反应,而用混合激动—拮抗药或部分激动药进行治疗的患者可较安全地换用纯阿片激动药,不会产生戒断反应。 5. 根据阿片类药的镇痛强度,临床分为强阿片药(表附录1-3) 和弱阿片药(表附录1-4) 。弱阿片药如可待因、双氢可待因,强阿片药包括吗啡、芬太尼、哌替啶、舒芬太尼和雷米芬太尼。弱阿片药主要用于轻至中度急慢性疼痛和癌痛的治疗,强阿片类则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的辅助用药以及术后镇痛和中至重度癌痛、慢性痛的治疗。

什么是癌症的生物治疗

什么是癌症的生物治疗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癌症专家分析指出,传统的癌症晚期治疗方法是放疗和化疗。放化疗可以杀死肿瘤细胞,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但放化疗有很强的副作用,它们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杀伤正常组织的细胞,而这些细胞与组织是人体重要的免疫防御系统,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对于体质比较弱的患者来说,进行放化疗无疑是雪上加霜。手术治疗是治疗癌症的首要手段,但手术对于微小的病灶是无法清除的,故存在着复发和转移的风险。生物免疫治疗的出现,是对传统治疗方法的有力补充,晚期癌症患者,经生物免疫治疗,可稳定病情,改善生活质量,迅速提高自身免疫力并且延长患者生存的时间。 简单的说,肿瘤生物治疗就是提取癌症患者体内不成熟的免疫细胞,应用国际最新的生物技术在体外培养后回输到病人体内的方法,来激发、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生物治疗能够清除癌症患者体内不同部位的微小残留病灶、防止肿瘤复发与转移,更好的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延长带瘤生存期。 癌症生物免疫治疗在抑杀癌细胞的同时会提高免疫力,保护机体正常机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延长其生存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手术后患者,手术后复发患者,放化疗无效或者不能进行放化疗的患者来讲,生物免疫治疗都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治疗方式。或当肿瘤患者已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或化疗缓解后,运用生物免疫治疗预防复发或转移,巩固其疗效。 与传统治疗癌症的方法不同,以往的手术、放化疗因为伤害大、副作用大,患者的体质会急剧变差,很多患者在治疗时感觉生不如死。生物免疫治疗癌症填补了手术、放化疗等常规疗法的不足,其不但具有清除患者体内不同部位的微小残留病灶,防止肿瘤复发与转移的作用,而且对患者受损的免疫系统又能起到恢复与重建的独特疗效。 生物免疫治疗癌症优势 1、效果确切,有效率高。 2、无放、化疗等明显毒副作用,病人不痛苦,耐受性好,杀瘤特异性强。 3、能够激发全身性的抗癌效应,远期抗癌效果好。 4、可以帮助机体快速恢复被放、化疗破坏的抗癌免疫系统,提高抗癌能力。

阿片类药物简介

阿片类药物的简介 一.分类 1.按化学结构分类分为吗啡类和异喹啉类,前者即天然的阿片生物碱(如吗啡、可待因),后者主要是提取的罂粟碱,不作用于阿片受体,有平滑肌松弛作用。 2.按来源分类该类药物又可分为天然阿片类、半合成衍生物(如双氢可待因、二乙酰吗啡)和合成的阿片类镇痛药。合成药物又分为4类:①苯哌啶类(phenylpiperidine derivatives),如哌替啶、芬太尼等;①吗啡烷类(morphinenans),如左吗喃、左啡诺(levorphanol);①苯并吗啡烷类(bengmorphans),如喷他佐辛; ①二苯甲烷类(diphenylmethanes),如美沙酮(methadone),右丙氧芬(dextroproxyphene)、镇痛新(pentazocine) 3.按受体类型分类可分为μ、κ、δ受体激动剂,该3种受体的分子结构已被确定,并被成功克隆。然而阿片类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布以及对不同阿片受体配型的结合能力存在差异。阿片受体内源性配体为脑啡肽、强啡肽和内吗啡肽(endomorphine)。这些五肽物质分别有不同的基因编码,对不同阿片受体的亲和力不同。脑啡肽对δ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强啡肽对κ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μ受体的内源性配体为内吗啡肽,内吗啡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与μ受体成镜像分布,其结合力比对δ和κ受体强100倍以上。而以前所认为的β内啡

肽并不是μ受体的内源性配体。 4.按药理作用分类阿片类镇痛药又可分为激动药(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激动—拮抗药(喷他佐辛、纳布啡等),部分激动药(丁丙诺啡)和拮抗药(纳洛酮、纳曲酮、去甲纳曲酮等)。 5.根据阿片类药的镇痛强度分类临床分为强阿片药和弱阿片药。弱阿片药如可待因、双氢可待因,强阿片药包括吗啡、芬太尼、哌替啶、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弱阿片药主要用于轻至中度急慢性疼痛和癌痛的治疗,强阿片类则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的辅助用药以及术后镇痛和中至重度癌痛、慢性痛的治疗。 二.作用与临床应用 主要作用就是镇痛镇静、中枢性镇咳、缩瞳、止吐、扩张血管、收缩平滑肌、抑制呼吸。广泛应用于术前准备、全麻诱导与维持、术后镇痛、分娩镇痛、局麻强化、慢性疼痛和癌痛治疗。 三.作用机制 通过增加钾离子外流使突触后膜超极化 突触前作用阻止钙再摄取,因而抑制神经递质释放,阿片类药物已被证明能够抑制许多神经递质的释放,包括P物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和5羟色胺等 阿片类镇痛药作用于中枢神经不同位点,可产生特殊的镇静和兴奋作用,例如,吗啡兴奋迷走神经核,而抑制仅隔数毫米远的呼吸中枢.神经元兴奋机制往往是对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抑制

生物药物简介及分类

生物药物简介及分类 生物药物是指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器官等成分,综合运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物理化学和药学的原理与方法制得的一大类药物。目前生物药物的分类在学术上仍有分歧,本文采用一种相对广泛接受的分类方法: 1、基因工程药物 基因工程药物是先确定对某种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蛋白质,然后将控制该蛋白质合成过程的基因取出来,经过一系列基因操作,最后将该基因放入可以大量生产的受体细胞中去,这些受体细胞包括细菌、酵母菌、动物或动物细胞、植物或植物细胞,在受体细胞不断繁殖过程中,大规模生产具有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蛋白质,即基因疫苗或药物。 (1)激素类及神经递质类药物 包括人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人胰岛素、人生长激素等 (2)细胞因子类药物 包括人干扰素、人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促红细胞生长素等 (3)酶类及凝血因子类药物 包括单克隆抗体、疫苗、基因治疗药物、白介素、生长因子、反义药物、肿瘤坏死因子等。 2、抗体工程药物 抗体是指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利用

抗体功能的药物被称作抗体工程药物。抗体工程药物主要包括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三种。 3、血液制品药物 血液制品是指各种人血浆蛋白制品,包括人血白蛋白、人胎盘血白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肌注人免疫球蛋白、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狂犬病、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Ⅷ、人凝血酶原复合物、人纤维蛋白原、抗人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等。 (1)蛋白类制品 主要用于纠正因大手术、创伤、器官移植等引起的急性血容量减少;处理大面积烧伤、呼吸窘迫等引起的体液水、电解质和胶体平衡失调,以防止和控制休克;低蛋白血症等;对某些疾病有预防作用。(2)凝血因子类制品 应用于整形外科、显微外科和神经外科等领域,其中第Ⅷ因子制品用于治疗血友病。 4、疫苗 疫苗是指用微生物或其毒素、酶,人或动物的血清、细胞等制备的供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的制剂。 (1)灭活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好的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次体等,经人工培养,再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灭制成。此种疫苗失去繁殖能力,但保留免疫原性。死疫苗进入人体后不能生长繁殖,对机体刺激时间短,要获得持久免疫力需多次重复接种。

生物碱类药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生物碱类药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alkaloid drugs in medicine) 王尚乾 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1302 摘要生物碱为生物体内一类蛋白质、肽类、氨基酸及维生素B以外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结构复杂具有生理活性的植物碱。生物碱是科学家研究得最早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类天然有机化合物,它们大多具有生物活性,往往是许多药用植物,包括许多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天然碱是天然有机化合物中最大一类化合物,各类生物碱的结构千差万别,变幻无穷,科学家在阐明化学结构的同时亦研究它们的结构与疗效的关系,同时进行结构的改造,寻找疗效更高,结构更简单并且可以大量生产的新型化合物。例如人们对吗咖的研究导致了镇痛药度冷丁的发现,对可卡因的研究发展导致了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的产生,由此可见对生物碱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天然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的发展。 关键词:生物碱类药物医学领域应用 前言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生物碱具有具有环状结构,难溶于水,与酸可以生成盐,具有一定的旋光性和吸收光谱,大多数有苦味。呈无色结晶状,少数为液体。生物碱有几千种,由不同的氨基酸和其衍生物合成而来,是次级代谢产物之一,对生物体有毒性或强烈的生理作用。生物碱有多种生物活性,在植物体内有良好的分布和较强的输导能力,是高效、低毒、无污染、对人畜安全的天然产物在医药和农药领域有

着广泛的的应用前景。 1生物碱的分类 1.1有机胺类生物碱 在植物体内来源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的衍生物,但其化学结构的特点是氮原子不在环内的生物碱。主要有麻黄碱类、秋水仙碱、益母草碱。例如L—麻黄碱它是毒品之一,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扩大支气管作用、可治哮喘病,有镇痛和抗菌的。秋水仙碱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选择性消炎作用。益母草碱是唇型科益母草属植物中含有的生物碱,具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的作用,是中医妇科良药。 1.2吡咯烷衍生物类生物碱 由吡咯及四氢吡咯衍生物的生物碱,包括简单吡咯烷类和双稠吡咯烷类。最简单的生物碱如古豆碱,是从古柯叶中分出的液体生物碱,沸点195℃。从一叶萩的叶与根中分离出的一叶秋碱,有兴奋中枢神经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脊髓灰白质炎及某些植物神经系统紊乱所引起的头晕的病症。 1.3吡啶衍生物类生物碱 由吡啶衍生出的生物碱,该类生物碱源于植物体内赖氨酸衍生物。代表性化合物有苦参碱、金雀花奥豆碱、羽扇豆碱、烟碱和石松碱。槐属植物羽扇豆类植物碱具有抗癌、抗微生物、抗溃疡、升高白细胞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苦参碱和氧化苦碱具有抗炎、镇痛、抗癌、抗心律失常等药理作用。

阿片类镇痛药=最实用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 门诊 一般患者 针剂 1次常用量 控缓释制剂 不超过7日常用量 其他剂型 不超过3日常用量 癌痛。中重度非癌痛患者 针剂 不超过3日常用量 控缓释制剂 不超过15日常用量 其他剂型 不超过7日常用量 住院 每日常用量 第二类精神药品 门诊。住院都是 7日常用量;慢性病可适当延长 哌替啶 仅限医疗机构使用 二氢埃托非 仅限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 阿片类镇痛药 第一节:概述: 疼痛是一种因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痛苦感觉,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甚或心血管和呼吸方面的变化。 它既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提醒机体避开或处理伤害,也是临床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 剧烈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紧张不安等情绪反应,还可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甚至诱发休克。 控制疼痛是临床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 ● 躯体痛(S o m a t i c p a i n ):快痛、慢痛,对机械性、化学性、炎症性、温度性刺激均敏感。 ● 内脏痛(V i s c e r a l p a i n ):对牵张、炎症刺激敏感。 ● 神经痛 (N e u r o p a t h i c p a i n ):多由神经损伤或兴奋性增高引起,呈发作性或持续性, 一般镇痛药无效。 躯体疼痛分两类: 快痛(剧痛): (F a s t p a i n ,a c u t e p a i n ,s h a r p p a i n ) 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刺激时立即发生,撤除刺激立即消失。 ● 由A δ-类纤维传导。 ● 慢痛(钝痛)(c h r o n i c p a i n , s l o w p a i n , b l u n t p a i n ) ● 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发生较慢,持续时间较长。 ● 疼痛除了使患者感受痛苦外,常伴有情绪、心血管和呼吸等方面的变化。剧痛常引起 失眠或其它生理机能的紊乱,甚至引起休克。由无髓鞘的C -类纤维传导。

生物碱类药物的分析

生物碱类药物的分析 一、最佳选择题 1. 非水溶液滴定法测定硫酸奎宁原料药的含量,1摩尔硫酸奎宁可消耗高氯酸的摩尔数为 A.1 B.2 C.3 D.4 E.5 答案:C [解答] 本题考查重点是对生物碱盐用高氯酸滴定液滴定时两者反应分子关系的掌握。 2. 硫酸阿托品中莨菪碱的检查是利用了两者 A.旋光性质的差异 B.溶解度差异 C.酸碱性的差异 D.紫外吸收光谱差异 E.吸附性差异 答案:A [解答] 本题考查重点是药物为外消旋体时,即使有不对称碳原子,也无旋光性。阿托品为莨菪碱的外消旋体,故无旋光性。利用阿托品中引入的莨菪碱具有旋光性的特点,采用旋光度法检查。 3. 具有苯烃胺结构的药物 A.麻黄碱 B.奎宁 C.阿托品 D.可待因 E.吗啡

[解答] 本题考查重点是对生物碱药物结构特点的掌握。麻黄碱具有苯烃胺结构;阿托品属于托烷类生物碱;吗啡和可待因属于异喹啉类生物碱;奎宁为喹啉的衍生物。 4. 硫酸奎宁中其他金鸡纳碱检查采用的方法是 A.PC B.GC C.HPLC D.TLC E.UV 答案:D 5. 能发生绿奎宁反应的药物是 A.盐酸吗啡 B.硫酸李宁 C.盐酸麻黄碱 D.磷酸可待因 E.硫酸阿托品 答案:B [解答] 本题考查重点是对硫酸奎宁的专属鉴别反应的掌握。硫酸奎宁在微酸性水溶液中与溴试液作用生成醌式结构,再与氨试液作用生成翠绿色化合物。该反应为硫酸奎宁的专属鉴别反应。 6. 盐酸吗啡中检查的特殊杂质有 A.阿扑吗啡和罂粟酸 B.阿扑吗啡 C.阿扑吗啡、莨菪碱和其他生物碱 D.阿扑吗啡、罂粟酸和有关物质 E.阿扑吗啡和其他生物碱

[解答] 本题考查重点是对盐酸吗啡特殊杂质检查项目的掌握。特殊杂质的来源与特定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有关。 7. 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含量测定的《中国药典》方法是 A.紫外分光光度法 B.有机溶剂提取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C.可见分光光度法 D.双波长法 E.高效液相色谱法 答案:C [解答] 本题考查重点是对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含量测定方法的掌握。硫酸阿托品属于生物碱类药物,在一定的pH条件下,生物碱类药物与氢离子结合成为生物碱的阳离子,酸性染料解离成为染料阴离子,阴阳离子定量地结合形成有色的离子对,可以定量地用三氯甲烷提取离子对,用比色法测定提取液的吸光度,即可计算出生物碱的含量 8. 取供试品约0.5g,精密称定,加冰醋酸与醋酐各10ml,加结晶紫指示液1~2滴,用高氯酸滴定液 (0.1moL/L)滴定。用此方法测定含量的药物是 A.磺胺嘧啶 B.硫酸阿托品 C.盐酸麻黄碱 D.丙酸睾酮 E.阿司匹林 答案:B 9. 供试品与硝酸共热,得黄色产物,放冷后加醇制氢氧化钾少许,即显深紫色。此反应可鉴别的药物是 A.盐酸麻黄碱

生物药物名词解释

1.生物药物:泛指包括生物制品在内的生物体的初级和次极代谢产物或生物体的某一组成 部分,甚至整个生物体用作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医药品,生物制品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学技术制成的免疫制剂或有生物活性的制剂。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2.生物技术制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借助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动物 来生产所需的医药品。 3.生物技术药物:采用DNA重组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或其它生物新技术研制的蛋白质 (包括治疗性抗体等)或核酸类药物。 4.生物技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或生物组织、细胞及其组分)的特性和功 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并与工程相结合,利用这样的新物种(品系)进行加工生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个综合性技术体系。 5.血液:是一种流动性结缔组织,循环于心血管系统内,它将身体必须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输送到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同时将机体不需要的代谢产物运送到排泄器官。血液还对入侵的微生物、病毒、寄生虫等,以及其它有害物质发生反应,保护机体免遭损害; 血液是体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6.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液体,包括水分和其中溶解的物质,成人,约占体重的60%, 总称为体液。体液三分之二在细胞内,三分之一在细胞外,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细胞间隙的和组织 7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的一门科学。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结构特征、性质、提取和分离方法、结构鉴定及生理活性等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植物中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结构鉴定、构效关系 7.基因工程技术:是将重组对象的目的基因插入载体,拼接后转入新的宿主细胞,构建成 工程菌,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并使目的基因在工程菌内进行复制和表达的技术8.下游阶段:将实验室成果产业化、商品化,为获得高质量、高产量的表达产物,需对影 响表达及分离纯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如新型生物反应器、高效分离介质及装置、分离纯化的优化控制、高纯度产品的制备技术等) 9.上游阶段:在实验室完成,获得目的基因后,用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将目的基因插入 载体,并转入宿主菌 10.逆转录法:是先分离纯化目的基因的mRNA,再反转录成互补DNA,然后进行互补DNA

第八篇 生物碱类药物分析

第八章生物碱类药物的分析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of alkaloids 一、概述 (一)定义:生物碱是一类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含氮有机化合物。(二)分类 1.芳烃胺类 硫酸苯丙胺,精神振奋药pK b= 9.9 盐酸麻黄碱,肾上腺受体激动药pK b= 9.6 2.异喹啉类 盐酸吗啡,镇痛药pK b1= 8.0,pK b2= 9.9 磷酸可待因,镇痛镇咳药;盐酸黄连素,抗菌药;度冷丁等3.喹啉类 硫酸奎宁,抗疟药;异构体硫酸喹尼丁,抗心率失常药; pK b1= 5.07,pK b2= 9.7 4.托烷类 硫酸阿托品,抗胆碱药pK b= 9.9 氢溴酸东莨菪碱,抗胆碱药pK b= 7.6; 5.黄嘌呤类 咖啡因,pK b= 14.15(碱性极弱); 茶碱,平滑肌松弛药,含活泼氢酸性; 6.吲哚类 硝酸士的宁,中枢神经兴奋药pK b1= 6.0,pK b2= 11.7(酰胺) 硫酸长春新碱,抗肿瘤药;利血平,抗高血压药; 7.其他类 硝酸毛果芸香碱,缩瞳药。 由上可知,生物碱类药物有如下特点。 (三)特点 1.数量多,绝大多数存在于植物体内; 已发现3000多种,100多种有效,中成药中富含生物碱。 2.生理活性强,但大都有毒性

因此,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尤应慎重,许多为特殊管制药物,并已超出药物分析的范畴,体育运动中的兴奋剂问题,世界关注的毒品问题,许多是生物碱类成分。该类药物的质量应严格控制,以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我们药物分析学所关注的是其结构特征和利用这些特征,建立相应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 (四)结构特征和分析方法间的关系 1.碱性:N原子的存在,强弱从N上的取代基是供电子还是吸电子基团,空间位阻两方面考虑。 1)一般情况:季铵>仲铵>伯铵>叔铵>NH3>环酰铵 2)脂肪铵>脂环铵>芳铵 3)个别两性化合物如吗啡有酸性(酚羟基),茶碱只有酸性(活泼氢) 2.存在状态多数以盐的形式存在 1)植物中多与有机酸成盐如吗啡罂粟酸盐,鞣酸奎宁盐; 2)药用多为多为无机酸盐如盐酸、硫酸、磷酸和硝酸盐。 含量测定应考虑上述2个因素,碱性强弱选择滴定溶液和指示剂,成盐的情况在非水滴定时要考虑对滴定的干扰。 3.溶解性 1)共性:游离生物碱易溶于CHCl3等中等极性有机溶剂,难或不溶于水,溶于稀酸溶液;成盐易溶于水; 2)个性:两性和酸性化合物易溶于稀碱溶液(吗啡和茶碱);麻黄碱和咖啡因能溶于水;咖啡因和利血平碱性极弱,不能与酸结合成稳定的盐。 溶解性可以用于提取分离和鉴别时的重要依据。 4.光谱特点 1)旋光性多含不对称碳原子,故有旋光性,药效学研究表明许多手性药物一般效用不同,或药效有强弱、或效价低、或无效,甚至有毒副作用。如今手性合成和分离是药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2)紫外吸收多含不饱和双键。 5.与生物碱沉淀试剂和显色试剂反应 上述是生物碱类药物的一般共性。 6.取代基的性质(个性)

生物大分子药物

生物大分子药物 近年来,生物大分子药物发展迅猛,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与传统小分子药物相比,生物大分子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不易透过生物膜、给药剂量低、易在体内降解等特点,这导致其具有与小分子药物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蛋白多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和核酸药物4 类生物大分子药物为例,综述近年来生物大分子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旨在为生物大分子药物及生物类似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 关键词] 生物大分子药物;蛋白多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核酸药物;药代动力学 生物大分子药物是指一类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方法生产的源自生物体内并被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生物大分子,狭义上也称为生物技术药物。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的研究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得以迅猛发展,其种类也日趋增多。目前生物技术药物包括DNA 重组技术生产的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疫苗、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和细胞因子药物,也包括蛋白质工程技术生产的上述产品的各类修饰物,还包括用于基因治疗的基因、反义寡核苷酸和核酶及病毒和非病毒基因递送载体等。 药代动力学研究对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非常重要,如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设定合适的给药频率和给药剂量,明确药物是否可以到达相应的靶器官等。但不同于传统的小分子化学药物,生物大分子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不易透过生物膜、给药剂量低、易在体内降解等特点,使其在生物体内的处置过程变得更为复杂(见表1),也给药代动力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将分别围绕蛋白多肽药物、mAb 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和核酸药物,对其药代动力学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1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体内吸收 生物大分子药物包括蛋白多肽药物、核酸药物、ADC 药物和mAb 药物等,与传统小分子药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00 ~ 700)相比,其相对分子质量(1 500 ~ 150 000)较大,不易被吸收,同时存在口服后易被消化道酶降解破坏的问题,各种生物大分子药物在吸收方面存在许多相似的特点,在此一并阐述。 1.1 给药方式的选择 由于存在不易被吸收、消化道降解等问题,生物大分子药物口服给药后生物利用度极低。目前绝大多数生物大分子药物均选用肠道外方式给药,主要以

阿片类药物简介

一.分类 1.按化学结构分类分为吗啡类和异喹啉类,前者即天然的阿片生物碱(如吗啡、可待因),后者主要是提取的罂粟碱,不作用于阿片受体,有平滑肌松弛作用。 2.按来源分类该类药物又可分为天然阿片类、半合成衍生物(如双氢可待因、二乙酰吗啡)和合成的阿片类镇痛药。合成药物又分为4类:①苯哌啶类(phenylpiperidine derivatives),如哌替啶、芬太尼等;②吗啡烷类(morphinenans),如左吗喃、左啡诺(levorphanol);③苯并吗啡烷类(bengmorphans),如喷他佐辛; ④二苯甲烷类(diphenylmethanes),如美沙酮(methadone),右丙氧芬(dextroproxyphene)、镇痛新(pentazocine) 3.按受体类型分类可分为μ、κ、δ受体激动剂,该3种受体的分子结构已被确定,并被成功克隆。然而阿片类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布以及对不同阿片受体配型的结合能力存在差异。阿片受体内源性配体为脑啡肽、强啡肽和内吗啡肽(endomorphine)。这些五肽物质分别有不同的基因编码,对不同阿片受体的亲和力不同。脑啡肽对δ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强啡肽对κ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μ受体的内源性配体为内吗啡肽,内吗啡肽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与μ受体成镜像分布,其结合力比对δ和κ受体强100倍以上。而以前所认为的β内啡肽并不是μ受体的内源性配体。

4.按药理作用分类阿片类镇痛药又可分为激动药(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激动—拮抗药(喷他佐辛、纳布啡等),部分激动药(丁丙诺啡)和拮抗药(纳洛酮、纳曲酮、去甲纳曲酮等)。 5.根据阿片类药的镇痛强度分类临床分为强阿片药和弱阿片药。弱阿片药如可待因、双氢可待因,强阿片药包括吗啡、芬太尼、哌替啶、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弱阿片药主要用于轻至中度急慢性疼痛和癌痛的治疗,强阿片类则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的辅助用药以及术后镇痛和中至重度癌痛、慢性痛的治疗。 二.作用与临床应用 主要作用就是镇痛镇静、中枢性镇咳、缩瞳、止吐、扩张血管、收缩平滑肌、抑制呼吸。广泛应用于术前准备、全麻诱导与维持、术后镇痛、分娩镇痛、局麻强化、慢性疼痛和癌痛治疗。 三.作用机制 通过增加钾离子外流使突触后膜超极化 突触前作用阻止钙再摄取,因而抑制神经递质释放,阿片类药物已被证明能够抑制许多神经递质的释放,包括P物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和5羟色胺等 阿片类镇痛药作用于中枢神经不同位点,可产生特殊的镇静和兴奋作用,例如,吗啡兴奋迷走神经核,而抑制仅隔数毫米远的呼吸中枢.

药师指导:生物碱类药物

药师指导:生物碱类药物 生物碱类药物(重点在鉴别,N的位置,有哪些电效应) 苯烃胺类(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 氮原子在侧链上,碱性较一般生物碱强,易与酸成盐。 托烷类(硫酸阿托品和氢溴酸山莨菪碱) 阿托品和山莨菪碱是由托烷衍生的醇(莨菪醇)和莨菪酸缩合而成,具有酯结构。分子结构中,氮原子位于五元酯环上,故碱性也较强,易与酸成盐。 喹啉类(硫酸奎宁和硫酸奎尼丁) 奎宁和奎尼丁为喹啉衍生物,其结构分为喹啉环和喹啉碱两个部分,各含一个氮原子,喹啉环含芳香族氮,碱性较弱;喹啉碱微脂环氮,碱性强。 异喹啉类(盐酸吗啡和磷酸可待因) 吗啡分子中含有酚羟基和叔胺基团,故属两性化合物,但碱性略强;可待因分子中无酚羟基,仅存在叔胺基团,碱性较吗啡强。 吲哚类(硝酸士的宁和利血平) 士的宁和利血平分子中含有两个碱性强弱不同的氮原子,N1处于脂肪族碳链上,碱性较N2强,故士的宁碱基与一分子硝酸成盐。 黄嘌呤类(咖啡因和茶碱) 咖啡因和茶碱分子结构中含有四和氮原子,但受邻位羰基吸电子的影响,碱性弱,不易与酸

结合成盐,其游离碱即供药用。 鉴别试验:特征鉴别反应。 1.双缩脲反应系芳环侧链具有氨基醇结构的特征反应。 盐酸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碱性溶液中与硫酸铜反应,Cu2+与仲胺基形成紫堇色配位化合物,加入乙醚后,无水铜配位化合物及其有2 个结晶水的铜配位化合物进入醚层,呈紫红色,具有4个结晶水的铜配位化合物则溶于水层呈蓝色。 2.Vitali反应系托烷生物碱的特征反应。 硫酸阿托品和氢溴酸山莨菪碱等托烷类药物均显莨菪酸结构反应,与发烟硝酸共热,即得黄色的三硝基(或二硝基)衍生物,冷后,加醇制氢氧化钾少许,即显深紫色。 3.绿奎宁反应系含氧喹啉(喹啉环上含氧)衍生物的特征反应硫酸奎宁和硫酸奎尼丁都显绿奎宁反应,在药物微酸性水溶液中,滴加微过量的溴水或氯水,再加入过量的氨水溶液,即显翠绿色。 4.Marquis反应系吗啡生物碱的特征反应。 取得盐酸吗啡,加甲醛试液,即显紫堇色。灵敏度为0.05μg. 5.Frohde反应系吗啡生物碱的特征反应。 盐酸吗啡加钼硫酸试液0.5ml,即显紫色,继变为蓝色,最后变为棕绿色。灵敏度为0.05μg. 6.官能团反应系吲哚生物碱的特征反应。 利血平结构中吲哚环上的β位氢原子较活泼,能与芳醛缩合显色。 与香草醛反应。利血平与香草醛试液反应,显玫瑰红色。 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利血平加对-二氨基苯甲醛,冰醋酸与硫酸,显绿色,再加冰醋酸,转变为红色。

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治疗药物浅谈

系统性红斑狼疮生物治疗药物浅谈 生物制剂是指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制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或核酸类药物,它可作用于疾病发生的特定环节,从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近年来风湿免疫病的诊断和治疗发展迅速,随着生物制剂广泛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us,SLE)生物治疗方面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相信生物制剂也有望成为风湿科医生治疗SLE的有力武器。本文简要介绍目前倍受关注的治疗SLE的生物制剂。 SLE患者生物治疗的主要靶向位点包括靶向B细胞、抑制T-B细胞间相互作用和抑制细胞因子等3方面药物,此外,正在动物模型中研究的针对B细胞信号通路的脾酪氨酸激酶(Syk)抑制剂和抗CD79抗体也有望进入临床试验。靶向B细胞的治疗包括直接作用于B细胞的生物制剂如抗CD20和抗CD22单抗,间接作用于B细胞的生物制剂如阻断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的BLys单抗和跨膜活化因子和钙调素以及亲环素配体相互作用子(transmembrane activator and calcium modulator andeyelophilin ligand interactor,TACI-Ig)融合蛋白。抑制T—B相互作用的生物制剂,包括杀伤T细胞相关因子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factor 4,CTLA4-IgG),其主要机制为阻断CD28-B7辅刺激信号;CD40L单抗的作用机制为阻断CD40-CD40L辅刺激信号。抑制炎性细胞冈子的生物制剂包括IL-6、TNFα和IFNa的拮抗剂。在上述生物制剂中,抗CD20单抗最早被用于治疗SLE,抗BAFF单抗是第1个被正式批准治疗SLE的生物制剂。 风湿学界治疗SLE使用最早的生物制剂是抗CD20单抗(rltuximab,利妥昔单抗)。国外有大量关于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SLE的报道,包括顽固性狼疮肾炎、顽固性血小板减少、严重狼疮肌病、大疱性狼疮、狼疮肺泡出血以及儿童狼疮心肌炎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我国也有使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mg,1次/周,连续4周)治疗合并顽固性血小板减少的SLE报道,7/10例治疗反应佳,且治疗有效的患者首次用药后4周血小板即升高。国外对于顽固、活动性SLE重复使用B细胞去除方案(环孢素750 mg、甲泼尼松龙125—250 mg、利妥昔单抗1.0giv,2周后重复)的报道显示,重复治疗者较单次治疗者缓解率高,且复发时间明显延长。上述临床观察给了风湿科医生极大的鼓舞。然而,近期1项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中至重度肾外受累SLE的大型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结果却令人失望,该试验共入组257例患者,观察52周,在维持基础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同时加用利妥昔单抗1.0 g,分别于

肿瘤生物免疫治疗都有哪些药物

肿瘤生物免疫治疗都有哪些药物? 总点击:688周点击:8发布者:高君综述,王志华审阅发布时间:2012-07-04 肿瘤的生物治疗是指通过调动机体的天然防御机制或人为地给予机体某些生物 物质来取得抗肿瘤的效果,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三大常规治疗后的第4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它利用各种生物治疗制剂和手段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以达到控制和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目前,肿瘤的生物治疗技术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技术、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单克隆抗体及偶联物技术、肿瘤疫苗技术、基因治疗技术、抗新生血管生成治疗技术等。本文着重前3种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其对肿瘤康复的影响进行阐述。 1 细胞因子治疗 细胞因子是一类机体内的各种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小分子多肽.即可溶性蛋白、通过与效应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影响自体细胞(自分泌)和其他细胞(旁分泌) 生长和代谢。细胞因子可表现多效、重叠、协同及拮抗的活性,从而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参与各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已分离出50多种细胞因子,10余种重组细胞因子被FDA 批准用于治疗。此外,白细胞介素l2、自细胞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等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1.1 干扰素a(1FN—a) IFN—a具有直接的抗病毒活性;增强主要组织相溶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的表达;增强抗体依赖性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并具有直接的抗细胞增生作用和抗血管形成的作用。IFN—a是第一个进行临床实验的重组细胞因子,目前的适应应证 包括黑色素瘤、毛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Kaposi肉瘤、尖锐湿疣、慢性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近几年的研究显示1FN—a治疗多毛细胞性白血病的有效率可达75%,缓解期达一两年,复发后第2次治疗依然有效。对于不能 进行骨髓移植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接受IFN—a治疗55%~75%可达到血象缓解,20%~70%获得遗传学改善,与化疗联合效果更佳,可减低化疗药物的剂量,加快患者的康复。目前主张将高剂量IFN—a应用临床作为转移性黑色素瘤标准的康复辅助治疗,尤其对具有高危因素的黑色素瘤,约有l0%~20%的有效率,部分患者避免手术截肢,减低致残率。Foon等使用1FN—a治疗24例滤泡 性淋巴瘤患者,其中4例患者完全缓解,9例患者部分缓解。又有文献报道,5 例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使用重组IFN—a治疗,有58例获得缓解,占总数的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