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实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实数第2课时 》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实数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实数第2课时》主要介绍实数的概念和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实数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包括实数的分类、实数的运算规则以及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实数的基本概念,理解实数的运算规律,并能够运用实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实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但对实数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实数的分类和运算规则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进行巩固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实数的基本概念,理解实数的运算规律,并能够运用实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来探索实数的性质和运算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实数的分类和运算规则是本节课的重点。
2.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实数的概念和性质。
2.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实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律。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用于辅助教学。
2.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如“小明家的苹果重2千克,小红家的苹果重3千克,小明和小红家的苹果一共重多少千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实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实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动画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实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6.3实数第2课时 教案 教学设计
6.3 实数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一个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2.学会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3.了解在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及运算法则\,运算性质等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能熟练地进行实数运算.【过程与方法】在实数运算时,根据问题的要求取其近似值,转化为有理数进行计算.【情感态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教学难点】带有绝对值的有理数的运算.课前准备无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的时候学习了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那么,这一法则能否推广到实数呢?答案是肯定的,数a 的相反数是-a (a 表示任意一个实数,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教师讲解课本例1【教学说明】教师可让同学们先计算-6,5.8,2111 有理数的绝对值与相反数,从而导出实数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法则.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教学导语】在数拓展到实数后,有理数范围内的法则、规律、公式仍然适用于实数范围,请同学们共同回忆,归纳在实数范围内适用的公式,法则.1.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大.2.两个正实数,绝对值较大的值也大;两个负实数,绝对值大的值反而小;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3.运算律:(1)加法交换律:a+b=b+a.(2)加法结合律:(a+b)+c=a+(b+c).(3)乘法交换律:ab=ba.(4)乘法结合律:(ab)c=a(bc).(5)分配律:a(b+c)=ab+ac.例1比较下列各实数的大小:【教学说明】实数比较大小常用以下方法:(1)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2)被开方数大,它的算术平方根也大;(3)立方数大原数也大.例2计算下列各题:分析:先逐个化简后,再按照计算法则计算.【教学说明】实数的运算同有理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运算顺序一样.【教学说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得到下列结论:(1)非负数的和等于零的条件是当且仅当每个非负数的值都等于0.(2)任何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任何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也是一个非负数.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1)绝对值等于3的实数是 ,绝对值是22的实数是 . (2)257 的相反数是 ,绝对值是 . 2.比较2010-1与1949+1的大小.3.由于水资源缺乏,B,C 两地不得不从河上的抽水站A 处引水,这就需要在A,B,C 之间铺设地下管道.有人设计了三种方案:如图甲,图中实线表示管道铺设线路,在图乙中,AD ⊥BC 于D,在图丙中,OA=OB=OC,为减少渗漏\,节约水资源,并降低工程造价,铺设线路尽量缩短.已知△ABC 是一个边长为a 的等边三角形,请你通过计算.判断哪个铺设方案好.【教学说明】第1题较易,2、3题稍难,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知识,思考整个学习过程,看看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6.3”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教学反思本课时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认识出发,借助有理数知识,拓展延伸到实数范围内的知识认识,注重学生间的自主探究、交流,从而完成对实数知识的理解.实数的运算是有理数运算的扩展,引领学生适时地把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延伸到实数运算领域,理解二者间的联系与区别.。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3《 实数》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3《实数》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6.3节《实数》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实数进行系统认识的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实数的定义、实数与数轴的关系以及实数的分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实数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培养学生对实数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基本概念,对数轴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实数的分类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实数的内涵和外延。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实数的定义,掌握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2.能够对实数进行分类,了解实数的丰富性和广泛性。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实数的定义和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2.实数的分类和各类实数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实数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实数相关的案例和图片,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和分析。
2.准备实数的分类表格,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3.准备数轴的道具或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和无理数,那么你们能总结一下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特征吗?”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呈现实数的定义和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同时,结合案例和图片,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实数的概念。
例如:“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实数。
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它们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请大家观察这个数轴,找出一些特殊的点,并试着解释它们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实数的定义和实数与数轴的关系,对给定的实数进行分类。
6.3实数(第2课时)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蒙阴四中教师教案在工薮的运算中,当遇到无埋数并且需要求出结黑的近似值时, 可认根据所要求的精确度用相应的近似有限小数去代替无理数, 再进彳亍计算.如E计算〔假设果保存小数点后两位〕:A笈jX- V2在十*二:」36十3.142%538j72 1 732 X1.414 « 2.45三、课堂练习1 .实数分为〔〕A,整数和分数 B.有理数和无理数C.正数和负数D.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2 .与数轴上的点 ----- 对应的是〔〕A.整数B.有理数C.无理数D.实数3 .在数轴上到原点距离为J2的点表小的数是〔〕A . ± 2 B.,2 C. -V2D .、2 或-"24 .以下各式错误的选项是〔〕A . 33 > 炎B . — <2 > - V3C. V2 <1.5D. ^3 <1.75.0.00048的算术平方根在〔〕A . 0.0002~0.0003 之间B. 0.002~0.003 之间C . 0.02-0.03 之间D. 0.2~0.3 之间6. 、;5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由整数局部和小数局部组成,它的整数局部是〔〕教师布置课堂限时练习,检测教学效果,之后师生订正答案,并根据解题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评析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提升学生的解题水平,及时进行教学反应达标检测稳固提升A . 2B . 3C . 4D. 57. %:2003的整数局部是()A . 43B . 44C . 45D. 468 .计算器面板上区J键所表示的含义是( )A . y的x次方 B. x的y次万C. y的x次方根D. x的y 次方根9 .在- 1.732, <2 ,兀,3.14,10 14: 2 + J3 , 3.212212221 •••, 这些数中,无理数的个数为()A . 5B . 2C . 3D. 410.以下各式中,没有意义的是( )A . (-2)2B. (-3)4C . 3-4D. 3.14-二11 .72 = 1.414, \/20 =4.472,贝U M 2000 等于( )A. 14.14 B, 141.4 C. 44.72D. 447.212 . 1 -炎的相反数是, 绝对值是.13 .把2a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是.14 .假设一个数的平方根是2m 4和2 - 5m ,那么它的立方根是15 .计算以下各式的值:(1) 5 3 5。
《实数》第二课时教案
《实数》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实数》第二课时。
详细内容包括:1. 实数的定义与性质;2. 无理数的理解与表示;3. 实数的分类及运算规则;4. 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实数的定义,掌握实数的性质和分类;2. 能够理解无理数的概念,并能在数轴上正确表示;3. 掌握实数的运算规则,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无理数的理解与表示,实数的运算规则;2. 教学重点:实数的定义与性质,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实数教学挂图;2. 学具:学生用直尺、圆规、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引入实数的概念;2. 新课导入:讲解实数的定义与性质,让学生理解实数的概念;3. 实践情景引入:以数轴为例,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无理数;4. 例题讲解:讲解无理数的表示方法,如π、√2等;5.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一些实数,并判断其分类;6. 讲解实数的运算规则,并用例题进行解释;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实数运算练习;六、板书设计1. 实数的定义与性质;2. 无理数的表示方法;3. 实数的分类及运算规则;4. 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实数:π、√3、2/3、5;(3)简述实数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答案:(1)见答案附图;(2)见答案附表;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实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程度,以及对无理数的理解和表示;2. 拓展延伸:探讨实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计算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数的定义与性质;2. 无理数的理解与表示;3. 实数的运算规则;4. 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和答案解析。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数的定义与性质1. 闭合性:任意两个实数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零)运算,结果仍为实数;2. 有序性:任意两个实数可以进行比较,即大于、小于、等于;3. 确定性:每个实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位置表示;4. 完备性:实数集是包含所有有理数和无理数的集合,不存在“遗漏”的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6.3 第2课时《实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6.3 第2课时《实数》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3节《实数》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实数进行系统的认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实数的定义、性质以及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实数的概念,了解实数的性质,能够利用实数和数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对数的运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实数与数轴的关系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轴理解实数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实数的定义,掌握实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实数和数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数轴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实数的概念和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数的定义和性质。
2.难点:实数与数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数轴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实数的概念和性质。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数轴的图片和相关实数的例子。
2.学生准备:预习实数的相关内容,了解实数的概念和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数轴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实数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初步认识实数。
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它们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实数具有以下性质:–实数是数轴上的点,每个实数对应数轴上的一个唯一点。
–实数具有大小和方向,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
–实数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相邻两个实数之间存在无数个实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实数,并进行实数的运算。
例1:在数轴上表示-2、3、√2等实数。
6.3_实数_教学设计_教案[修改版]
第一篇:6.3_实数_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2、会对实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3、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体会“集合”的义。
1.2过程与方法:1、通过无理数的引入,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2、经历对实数进行分类,发展学生的分类意识3、经历观察与动手作图实践,让学生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到人类对数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体会数系扩充对人类发展的作用.2、学生在对实数的分类中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知识。
2. 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知道无理数是客观存在的,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2.2 教学难点判断个别特殊的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体会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1、认识无理数问题1:请大家把下列各数3,表示成小数,它们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是循环小数还是不循环小数?大家可以每个小组计算一个数,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3=3.0,=0.8,=,,生:3,是有限小数,是无限循环小数。
师:上面这些数都是有理数,所以有理数总可以用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反过来,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上面研究过的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师:除上面的,等,圆周率π=3.14159265…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0.5858858885…(相邻两个5之间8的个数逐次加1)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们都是无理数。
问题2:是无理数吗?2是无理数吗? 0.01001000100001…是无理数吗? 问题3:你能再举出一些你见到过的无理数吗? 问题4: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有理数存在哪几种形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无理数常见的三种形式:①开方开不尽的数都是无理数(如、、),②圆周率π类(简记为带π的)③有规律但不循环的无限小数(简记为人造无理数)。
6.3《实数》教学设计
6.3《实数》教案设计第六师五家渠市一0二团学校马智德6.3《实数》教学设计教案背景:1.教学对象:七年级(1)班学生2.教学学科:数学3.课前准备:(1)安排学生预习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53﹑54、55页。
(2)安排学生复习有理数和数轴的相关知识。
教学课题:1.使学生认识实数的意义。
2.使学生能按要求对实数分类,领会分类的思想方法。
3.使学生认识实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
4.使学生能利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实数,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3节《实数》。
2.教材分析: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及无理数的基础上,将数的范围扩充到了实数,让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总结出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并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相关概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实际背景。
使学生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的关系,能利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本节内容也是后继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的基础。
3.学情分析:通过学生近期对无理数的相关知识学习掌握情况,作业情况,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对有理数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实数相关知识的掌握较好。
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及无理数的基础上,将数扩充到了实数范围,学生通过对无理数知识学习并结合有理数基础知识和学习经验,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与类比中学习实数的相关知识。
学生掌握利用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了解实数概念和的意义,能对实数进行分类。
②.使学生了解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
③.使学生了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能利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比较实数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有理数和无理数概念及意义的了解,掌握实数的意义。
通过对实数如何分类的探究,使学生增强分类意识;在利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实数的过程中,将数和形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设计2:6.3 实数(2)
6.3 实数(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2.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并能用这些法则,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正确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根据现有的条件或式子找出它们的共性,进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2.能用类比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找规律,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教学重点1.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实数的运算法则、运算律,并能在实数范围内正确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1.类比的学习方法.2.发现规律的过程.教学过程Ⅰ.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实数的定义、实数的两种分类,还有在实数范围内如何求相反数、倒数、绝对值,它们的求法和在有理数范围内的求法相同.那么在有理数范围内的运算法则、运算律等能不能在实数范围内继续用呢?本节课让我们来一起进行探究. Ⅱ.新课讲解1.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然适用.化简:(1)326⨯;(2)327⨯-4;(3)(3-1)2;(4)326⨯; (5)546.解:(1);24326326==⨯=⨯(2);5494814327=-=-=-⨯.3191546546)5(;24312312326)4(;32413231132)3()13)(3(222=======⨯-=+-=+⋅⋅-=-3.例题讲解[例题]化简:(1)5312-⨯;(2)236⨯; (3)(5+1)2;(4))12)(12(-+.解:(1)5312-⨯=36-5=6-5=1;(2)39218218236====⨯;(3)(5+1)2=(5)2+25+1=6+25;(4).1121)2()12)(12(2=-=-=-+Ⅲ.课堂练习(一)随堂练习化简:(1)2095⨯;(2)8612⨯;(3)(1+3)(2-3);(4)(323-)2.解:(1)234920952095==⨯=⨯;(2)3987287286128612====⨯=⨯;(3)(1+3)(2-3)=2-3+23-3=-1+3; Ⅳ.课时小结本节课主要掌握以下内容.Ⅴ.课后作业习题:2、3、4。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实数》优秀教学案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完成实数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实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掌握实数的知识。
4.引导学生总结实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例如“实数的性质有哪些?如何描述有理数和无理数?”
(三)小组合作
1.让学生分组讨论实数的性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探究实数的运算规则,例如“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规则。”
在教学设计上,我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知识点进行合理划分,使得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实数的概念和性质。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教学评价上,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数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实数的概念,例如身高、体重、温度等,让学生感受到实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明身高1.6米,小红身高1.5米,请问小明比小红高多少?”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数的应用场景,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展示实数表示的点的位置。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实数的性质,例如“为什么实数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
6.3实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实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
2、学会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能熟练地进行实数运算。
教学重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复习导入:1、用字母来表示有理数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2、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3、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实数之间不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乘方运算,而且正数及0可以进行开方运算,任意一个实数可以进行开立方运算。
在进行实数的运算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性质等同样适用。
1、讨论 下列各式错在哪里?(1)、2133993393-⨯÷⨯=⨯÷= (2)1=(3)= (4)、当x =2202x x -=-2、例2计算下列各式的值:⑴解:⑴0===⑵+例3 计算:(结果精确到0.01)(1π () (2(在实数运算中,当遇到无理数并且需要求出结果的近似值时,可以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用相应的近似的有限小数去代替无理数,再进行计算.)三、练习:1、课本P 练习第3题2、计算2022223-⎛⎫⎛⎫⎛⎫-+-- ⎪ ⎪ ⎪ ⎪ ⎪⎝⎭⎝⎭⎝⎭ 四、小结:1、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2、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五、作业:课本P87习题14.3第4、5、6、7题;⑵(32=+=。
喜德县第一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实数6.3实数第2课时实数的运算法则教案新版新人教版7
第2课时实数的运算法则实数的运算法则.重点掌握实数的运算法则.难点实数运算法则的正确应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有理数的运算法则是什么?生:先算高级运算,同级运算从左至右,遇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二、讲授新课师:很好.有理数运算法则仍适用于实数,请大家看几个题目:展示课件:【例1】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3+2)-2;(2)33+2 3.学生活动:尝试独立完成,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位上做.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师生共同完成:(1)(3+2)-2=3+(2-2)(加法结合律)=3+0= 3(2)33+2 3=(3+2) 3 分配律=5 3师:在实数运算中,当遇到无理数并且需要求出结果的近似值时,可以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用相应的近似有限小数去代替无理数,再进行计算.【例2】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1)5+π;(2)3· 2.学生尝试独立计算,一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巡视、纠正.师生共同完成:(1)5+π≈2.236+3.142≈5.38(2)3· 2≈1.732×1.414≈2.45三、随堂练习课本第56页第4题,第57页第4、5、6题.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首先通过课本引例问题,旨在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经过老师的引导,感受并经历实数的运算、化简;让学生根据实例进行探索,通过学生互相交流合作,得出两个化简的公式,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索能力,也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典型例题:平行线的特征例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 )A .同位角必相等B .内错角必相等C .同旁内角必互补D .同位角不一定相等例2 解答下列问题:①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角的两边,则这两个角( )A .相等B .互补C .相等或互补D .这两个角无数量关系②已知:(如图所示),则不正确的是:( )A .21∠=∠ ,∴43∠=∠B .52∠=∠ ,∴76∠=∠C .︒=∠+∠18085 ,∴21∠=∠D .︒=∠+∠18043 ,∴21∠=∠例3 如图,︒=∠︒=∠70,60,//BAE C CD AB ,求x ∠的度数.例4 如图:︒=∠651,//,//3221l l l l ,求2∠的度数.例5 如图,已知直线b a //,直线︒=∠1051,//d c ,求32∠∠、的度数.例6 试说明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例7 如图,AD ABC ADC ,18021,︒=∠+∠∠=∠为FDB ∠的平分线,试说明BC 为DBE ∠的平分线.例8 潜望镜中的两个镜子MN 和PQ 是互相平行(如图)放置的,光线AB 经镜面反射时,43,21∠=∠∠=∠,试说明,进入的光线AB 与射出的光线CD 平行吗?为什么?参考答案例1 分析:这题是考查学生审题是否仔细,概念是否清楚,可举例说明.如图,直线A.b 被直线c 所截,显然同位角21∠≠∠,内错角32∠≠∠,同旁内角︒≠∠+∠18042,故A.B.C 均不正确.只有两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才有同位角必相等,内错角必相等,同旁内角必互补.故选D .例2 解析:①应选C (如图所示)②选D .A .21∠=∠ ,∴b a //,∴43∠=∠正确B .52∠=∠ ,∴b a //,∴76∠=∠正确C .︒=∠+∠18085 ,∴b a //,∴21∠=∠D .不正确,不能推出21∠=∠例3 分析:由CD AB //,可得︒=∠+∠180BAC C ,从而求出x ∠的度数.解:因为CD AB //,所以︒=∠+∠180BAC C ,即1806070=++x所以50=x ,答:x ∠等于50°.说明:平行线的特征必须是在两条直线平行的前提下,才存在后面的结论,所以在应用两条直线平行的特征时,必须先找到平行这个条件.例4 分析:由21//l l ,可得32∠=∠,由32//l l 可得31∠=∠,所以有21∠=∠,故求出2∠.解:因为21//l l ,所以32∠=∠;又因为32//l l ,所以13∠=∠;所以︒=∠=∠=∠65132.答:2∠是65°.说明:这是应用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一结论,在应用时应注意找出结论存在的条件.例5 分析:这里要利用平行线的条件弄清321∠∠∠、、与直线d 之间的关系才能解决问题.解:b a // (已知),∴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051 (已知),∴︒=∠1052(等量代换).d c // (已知),∴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053(等量代换).例6 分析:如图,3231//,//l l l l ,画直线a 截321,,l l l ,得3,2,1∠∠∠,则有32,31∠=∠∠=∠,所以21∠=∠,所以21//l l .解:作3231//,//l l l l ,直线a 截321,,l l l ,得3,2,1∠∠∠. 因为3231//,//l l l l ,所以32,31∠=∠∠=∠,所以21∠=∠,所以21//l l .即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说明:(1)这类通过单纯文字给出的题,我们在说明时应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该题既用到了平行线的特征,也用到了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在应用时我们要注意二者的区别.例7 解:︒=∠+∠18021 (已知),而︒=∠+∠18032(补角意义),∴31∠=∠(同角的补角相等).∴CF AE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80C ABC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又ABC ADC ∠=∠(已知),∴︒=∠+∠180C ADC (等量代换).∴BC A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65,4∠=∠∠=∠A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相等).又CF AE // (已证),∴7∠=∠A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74∠=∠(等量代换).又AD 为FDB ∠的平分线(已知),∴76∠=∠(角平分线的意义).∴54∠=∠(等量代换).∴BC 为DBE ∠的平分线.例8 解析:光线CD AB //,PQ MN // (已知)∴3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43,21∠=∠∠=∠ (已知)∴4321∠+∠=∠+∠∴65∠=∠(平角定义)∴CD A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知识与技能】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2.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用等式的一条性质)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与方法】1.渗透“化归”的思想.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培养言必有据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教学难点】应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用估算的方法我们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下列方程的解吗?(1)3x-5=22;(2)0.28-0.13y=0.27y+1.【教学说明】第(1)题要求学生给出解答,第(2)题较复杂,估算比较困难,此时教师提出:我们必须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其他方法.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实验演示:教师先提出实验的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能否从中发现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然后按教科书第81页图3.1-1的方法演示实验.教师可以进行两次不同物体的实验.2.归纳:请几名学生回答前面的问题.在学生叙述发现的规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它具有与上面的事实同样的性质.比如“8=8”,我们在两边都加上6,就有“8+6=8+6”;两边都减去11,就有“8-11=8-11”.3.表示:问题1你能用文字来叙述等式的这个性质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必须说明:等式两边加上的可以是同一个数,也可以是同一个式子.问题2等式一般可以用a=b来表示.等式的性质1怎样用式子的形式来表示?在学生观察图3.1-2时,必须注意图上两个方向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观察后再请一名学生用实验验证.然后让学生用两种语言表示等式的性质2.问题3你能再举几个运用等式性质的例子吗?如:用5元钱可以买一支钢笔,用2元钱可以买一本笔记本,那么用7元钱就可以买一支钢笔和一本笔记本,15元钱就可以买3支钢笔.相当于:“5元=买1支钢笔的钱;2元=买1本笔记本的钱.5元+2元=买1支钢笔的钱+买1本笔记本的钱.3×5元=3×买1支钢笔的钱.”问题4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怎样运用上面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呢?我们来看一下教科书第82页例2中的第(1)、(2)题.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所谓“解方程”,就是要求出方程的解“x=?”因此我们需要把方程转化为“x=a(a为常数)”的形式.设问1:怎样才能把方程x+7=26转化为x=a的形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解:两边减7,得:x+7-7=26-7,x=19.设问2:式子“-5x”表示什么?我们把其中的-5叫做这个式子的系数.你能运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5x=20转化为x=a的形式吗?用同样的方法给出方程的解.小结:请你归纳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和步骤.【归纳结论】由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一般分为两步:一是在方程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使一元一次方程左边是未知项,右边是常数;二是方程左右两边同时乘未知数的系数的倒数,使未知项系数化为1,从而求出方程的解.如:(1)x+a=b,解法:方程两边同时减去a,得x=b-a. (2)ax=b(a≠0),解法:方程两边同时除以a,得x=b/a.(3)ax+b=c(a≠0),解法:方程两边同时减去b,再同时除以a,得x=c ba.【教学说明】归纳结论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阐述以下两点:(1)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故可利用等式的性质求解,求解过程实质是等式变形为x=a的过程.(2)通过将所求结果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的方法,可以检验所求结果是否正确,这一点在下面的例题中我们会讲到.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利用等式的性质,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数或式子,并说明等号成立的依据:【分析】根据等式的性质1或性质2,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或式子;或同乘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解:(1)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减去3,得x=1.(2)根据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2,得x=6.(3)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减去2a,得5a=-3.再根据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都除以5,得a=-3/5.(4)根据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减去73y,得-2y=-4.再根据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都除以-2,得y=2.例2小涵的妈妈从商店买回一条裤子,小涵问妈妈:“这条裤子需要多少钱?”妈妈说:“按标价的八折是36元.”你知道标价是多少元吗?要求学生尝试用列方程的方法进行解答.在学生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教师给出示范.解:设标价是x元,则售价就是80%x元,根据售价是36元可列方程:80%x=36,两边同除以80%,得x=45.答:这条裤子的标价是45元. 例3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1)0.5-x=3.4(2)-13x-5=4【教学说明】先让学生对第(1)题进行尝试,然后教师进行引导:①要把方程0.5-x=3.4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0.5,怎么去?②要把方程-x=2.9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x前面的“-”号,怎么去?然后给出解答:解:两边减0.5,得0.5-x-0.5=3.4-0.5化简,得-x=2.9,两边同乘-1,得:x=-2.9.教师提醒学生注意:(1)这个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a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你能用这种方法解第(2)题吗?在学生解答后再点评.教师向学生提问:①第(2)题能否先在方程的两边同乘“-3”?②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试一试教材第83页练习.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再作分析:如果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xm,根据题意,你能列出方程吗?解: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xm,根据题意,得80×3.5+1.5x=355.化简,得280+1.5x=355,两边减280,得280+1.5x-280=355-280,化简,得1.5x=75,两边同除以1.5,得x=50.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教学说明】对于许多实际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判断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确?在学生代入验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可以把这个数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例如: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左边,得80×3.5+1.5×50=280+75=355.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试一试你能检验一下x=-27是不是方程-13x-5=4的解吗?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3.七年级(3)班有18名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5%,求七年级(3)班的学生人数.【教学说明】这些题目较简单,教师让学生口答上述题目,并给予评讲.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让学生进行小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归纳:1.等式的性质有哪几条?用字母怎样表示?字母代表什么?2.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最终必须化为什么形式?3.在字母与数字的乘积中,数字因数又叫做这个式子的系数.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3.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培养,教师对教材中的实际问题要直观演示,指导学生观察图形,从实验中归纳结论,并用实验验证.对发现的结论用文字、数学语言分别表达出来.突出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和应用,在解方程时,要求说明每一步变形的依据,解题后及时小结.扎实做到这些,可为后面教与学打下坚实基础.。
《实数》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思考: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吗?
交流讨论
总结:一般的,与有理数一样,每个无理数也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点不是表示有理数就是表示无理数。所以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学生回答
1、相反数:实数a的相反数是-a,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和为0。
2、倒数:当实数 时,实数a的倒数是 ,0没有倒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积为1.
3、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零的绝对值是零
(3)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即
归纳:任意实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即 。
学生由有理数的相关概念,比较得出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与在有理数范围内完全一样
⑸所有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所有的点都表示实数.()
2、近似计算
(1)
(2)
3、在数轴上表示
学生进行交流探究后尝试解决问题;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无理数可以在数轴上表示,这一过程教师要通过网格和学生探讨面积为5的正方形边长即为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针对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巩固练习,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数轴上的点和实数一一对应的关系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让学生形成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
教科书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在数的开方的基础上引进无理数的概念,并将数的概念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范围。通过对 在数轴上的表示,进而让学生体会实数和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将实数按两种方式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把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概念扩展到实数范围。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3实数(第2课时)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6.3实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实数是人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6 章第二节课。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平方根以后,接触了具体的无理数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揭示出使学生把数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是同学们进一步学习方程、函数等知识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求实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
(2)会对实数进行简单的运算。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有理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同样适合于实数的运算,并会进行简单的运算。
教学难点:绝对值的意义。
简单的无理数计算。
突破难点的方法:真正的让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实数范围内的简单计算,突破难点。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三、教学过程:。
6.3实数(教案)
本节课将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掌握实数的概念和性质,并熟练运用实数进行运算。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并掌握实数的定义、分类及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实数的运算和数轴表示,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和直观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实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实数的基本概念。实数是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数集,它是数学中最重要的数系之一,因为它们能够表示数轴上的所有点。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例,即π,来理解无理数的概念和性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实数的分类和实数的运算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无理数的运算,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步骤来帮助大家理解。
2.教学难点
-无理数的理解:无理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难以直观理解。
-无理数的运算:无理数的运算规则和有理数不同,学生容易混淆。
-实数与数轴的结合:将实数与数轴对应起来,学生需要建立起抽象与直观的联系。
-解决实际问题时实数的应用:将实数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可能难以找到与实数知识的联系。
举例解释:
-实数的运算:熟练进行实数的四则运算,特别是无理数的运算规则。
-实数与数轴的关系:理解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能够通过数轴直观地分析实数的大小关系。
举例解释:
-通过π和√2等无理数的引入,强调实数的广泛性,不仅仅局限于分数和整数。
-通过具体的运算例子,如(√3+√2)×(√3-√2),强调实数运算的规则和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3.2《实数的运算》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3.2《实数的运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3.2《实数的运算》是学生在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实数的运算。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以及实数的乘方、开方运算。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掌握实数运算的法则,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对于实数的运算,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是,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可能会对实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理解不深,容易出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加深对实数运算规则的理解,提高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掌握实数的乘方、开方运算。
2.能够熟练地进行实数的运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
2.实数的乘方、开方运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讲解法,通过讲解实数运算的规则,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实数运算的方法。
2.采用例题演示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加深对实数运算规则的理解。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实数运算的能力。
4.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实数运算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实数运算的规则和例子。
2.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的运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那么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是什么?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实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规则,以及实数的乘方、开方运算。
同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加深对实数运算规则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数运算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实数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实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实数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无理数的概念后,对实数进行更深入探究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实数的丰富性,提高学生对实数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方程、不等式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无理数的基本概念,对数的运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及性质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能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2.难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性质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实数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学生的学情,准备相应的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实数的相关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一块正方形的面积是25平方米,求这块正方形的边长。
”让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实数的关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实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实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实数》是学生在掌握了有理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实数的定义、性质和运算。
本节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的重要基础,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引入无理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实数的广泛性,进而引入实数的概念,使学生对实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知识,对数的运算、大小比较等有一定的基础。
但实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与有理数有很大的区别。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无理数的概念、实数的性质和运算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实数的定义,掌握实数的性质和运算。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实数的定义,掌握实数的性质和运算。
2.能够运用实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实数的定义和性质。
2.实数的运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实数的定义和性质。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导入新课。
2.准备PPT,展示实数的性质和运算。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计算房屋面积、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了解无理数的概念。
进而引出实数的概念,让学生对实数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实数的性质和运算,让学生对实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主要包括实数的定义、性质(如正实数、负实数、零实数等)和运算(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数运算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实数运算的理解。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3实数课时2教学设计 教案
《实数》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实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实数的绝对值、相反数.2.内容解析本节课是实数的第2课时,是在学习了无理数、实数的概念及实数的分类之后,继续学习实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实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类比有理数与数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当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用于实数.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在实数范围内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绝对值.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理解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2)能够在实数范围内求相反数、绝对值.2.目标解析达到目标(1)的标志是:将数从有理数的范围扩充到实数的范围,能够类比有理数与数轴的关系,把无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从而得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达到目标(2)的标志是:通过复习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引出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加以巩固,适当加深对它们的认识,通过建立有理数的一些概念在实数范围里也成立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在这种数的扩充中所体现的一致性,让学生充分感受数的不断发展.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当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后,注意“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和“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的区别和联系,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在实数范围内仍然成立.教学时要注意突出这种数的扩充中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同时,教学中也要注意,随着数的范围的不断扩大,在扩大的数的范围内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充分的体现.所以,本节课的难点是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四、教学过程设计(一)问题导入我们知道,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呢?设计意图:直接以问题的形式导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二)探究归纳活动1如图,直径为1个单位长度的圆从原点沿数轴向右滚动一周,圆上的一点由原点到达点O',点O' 对应的数是多少?(本活动可用动画《如何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一个无理数.swf》进行代替探究)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OO'的长是这个圆的周长π,所以点O' 对应的数是π.由此我们就可以把无理数π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活动2在数轴上,以单位长度为边长画一个正方形,以原点为圆心,正方形的对角线为我们可以把每一个无理数都在数轴上表示出来,数轴上有些点表示无理数.归纳:(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2)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右边的点所表示的实数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活动3有理数关于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是什么?有理数的相反数:有理数a的相反数是-a.有理数的绝对值:有理数关于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合于实数.实数的相反数:实数a 的相反数是-a .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印象中加深“实数与数轴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以及对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等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三)例题解析例 (1)分别写出 3.14π-的相反数;(2)指出1(3(4解:(1)因为(-, 3.14 3.14ππ-(-)=-,所以, 3.14π- 3.14π-.(2)因为11-)所以,11的相反数.(34,所以44-=-=.(4-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进一步掌握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四)课堂练习(五)课堂小结1.实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2.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设计意图: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实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让学生明确重难点.(六)布置作业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有理数;(2)所有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所有的点都表示实数. 设计意图:考查有理数、实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的区别和联系.2.某位老师在讲“实数”时,画了一个图(如图所示),即“以数轴的单位线段为边做一个正方形,然后以O 为圆心、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半径画弧,交数轴的正半轴于一点A ”.则OA ).A .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一一对应B .数轴上的点和无理数一一对应C .数轴上的点和实数一一对应D .不能说明什么 21A O设计意图:考查实数与数轴的一一对应关系.作业答案:1.(1)×;(2)√.2.C .五、目标检测设计1.下列各数中,互为相反数的是( ).A .-2与2)2(-B .-2与38-C .-2与21-D .2-与2 设计意图:考查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2.实数a ,b ,c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化简c b a +-的结果是( ). A .a -b -c B .a -b +c C .-a +b +c D .-a +b -c设计意图:考查实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以及实数的相反数、绝对值.3.绝对值小于5的所有实数的积为 ( ).A.24B.576C.0D.10设计意图:考查实数的绝对值的性质.4.若实数x满足|x|+x=0,则x是().A.零或负数B.非负数C.非零实数D.负数.设计意图:考查实数的绝对值的性质及应用.目标检测答案:1.A.2.C.3.C.4.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
2、学会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能熟练地进行实数运算。
教学重点: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对“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1、用字母来表示有理数的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2、用字母表示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实数之间不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乘方运算,而且正数及0可以进行开方运算,任意一个实数可以进行开立方运算。
在进行实数的运算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性质等同样适用。
1、讨论 下列各式错在哪里?
(1)、2133
993393-⨯÷⨯=⨯÷= (2)
-
(3)
(
4)、当x =2202x x -=-
2、例2
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解:错误!未找到
引用源。
303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例3 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
1π () (
2
(在实数运算中,当遇到无理数并且需要求出结果的近似值时,可以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用相应的近似的有限小数去代替无理数,再进行计算.)
三、练习:
1、课本P 练习第3题
2
、计算20
2223-⎛⎛⎛⎫-+- ⎪ ⎝⎭⎝⎭⎝⎭ 四、小结:
1、实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2、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五、作业:
课本P87习题14.3第4、5、6、7题;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