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开埠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 主 堂 ( 若 瑟 堂 )

1870年天主教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传入汕头市区。1908年由法籍都必 师神父主持建筑施工,建成一座400多平方米的天主堂--若瑟堂。该堂为 贝灰沙结构,单层,附有部分唱经楼。1966年后文革动乱时期,教堂停 止宗教活动,且被工厂挤占使用,由于工厂的使用和文革期间的损坏,于 1984年原地修缮重建。

在经济层面上,被迫开埠的汕头,这个在列强眼里颇具价值的港口,已取代原先的樟林港成了粤东的门户和海 运贸易基地。在当时,西方一些国家轮船公司,先后在汕头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并开通了暹罗、新加坡、马 来西亚、印尼、缅甸、澳大利亚、越南、柬埔寨以及香港、广州、厦门、福州、上海、天津、青岛、大连、烟 台、芜湖、武汉和台湾高雄、基隆至汕头的海上航线,直接控制了汕头埠的海运业务。西方商人借助外国轮船 公司垄断海运的便利条件以及通过合法和非法两种途径获取的种种通商特权,纷纷到汕头设立商行,开办工厂, 从事商业贸易和土特产品加工与出口,这些都对潮汕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导致大量国家对外贸易权益的丧失。 但是,由于开埠,潮汕地区的人们不断接触到外来新型的文化,尤其是在商业方面的文化。在随后的洋务运动、 维新运动中,人们积极兴办实业,也进一步推动了近代汕头的城市贸易、对外贸易和埠际贸易的发展,改变了 潮汕地区的经济格局。近代工商业的迅速崛起更为近代潮商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时候的潮商们 纷纷走出去,形成第三次大规模的对外移民,充实了海外潮商群体。这些走出去的海外移民,也就是当今海外 潮商的先辈。 随着汕头的开埠,凭借着善于经商的天赋和商业能力,许多潮汕人走出潮汕地区,到东南亚和香港从事种植业、 商业和转口贸易业,通过自己辛勤劳动,从最初的一无所有,白手起家,逐步发展成为独立创业并出人头地的 成功典范。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10年代,移居暹罗的潮商数量和实力均开始居于华商的前列,而且逐步形成 了基础相当稳固、经营领域和行业广阔多样的潮州商帮,其中高楚香、陈慈黉、郑智勇、郑子彬、蚁光炎等都 在这期间先后成为潮商的杰出代表人物。在新加坡,开埠后迁往那里的潮汕人,有不少也在经营商业和种植业。 他们在从事零售、中介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从事替代出入口业务的进出口商和批发商,并取得很好的业绩, 比方说有蔡子庸、陈永锡、陈德润、廖正兴、王邦杰等。余连城、张永福、胡福德、陈永天等,也因分别从事 菠萝、橡胶种植而先后成为种植业的巨擘或拥有超百万资财的富翁。除此之外,这期间还有部分潮商在新加坡 经营建筑业、服务业,同时涌现出一批由潮商经营的汇兑庄、侨批局,把商业资本逐步转化为金融资本,先后 涌现出黄松亭、蓝金升、李龙云、李伟南等一批杰出的经营者。在马来亚(当时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合称马来亚) 从事经营的潮商,早期主要从事甘蔗、甘蜜、胡椒、木薯、橡胶等商品经济作物种植。先后涌现出许栳合、林 亚相、连瑞利等一批著名的种植园园主。香港自鸦片战争开始逐步割让给英国而开始成为自由贸易港以后,也 吸引潮商纷纷前往创立商号,从事暹罗大米贸易和中国及南洋各埠的土特产运销业务,成为香港转口贸易经营 领域的中坚力量。潮商们在香港奋力开拓,不断发展,在香港经营米业、药材业、饼食业、瓷器业、纸业、凉 果业、柴炭业、茶叶业、菜籽业、汇兑业和侨批业,而且都达到较大规模,先后涌现出陈焕荣、陈殿臣、高舜 琴、陈子舟、蔡杰士、吴潮川等一批在当地具有很大影响的商界名流。

1895年5月,日本军队在澳底 登陆台湾,标志着台湾日治时期的 开始。1897年3月,日本国会 通过“台湾银行法”,11月成立 台湾银行创立委员会,开始展开筹 备台湾银行的工作。 1899年3 月,日本政府修改“台湾银行法”, 以100万元为额度,认购台湾银 行股份,同年6月正式成立“株式 会社台湾银 行”,同年9月26日 开始营业。1907年,日本台湾 银行在中国厦门、福州、汕头、上 海、九江、汉口设立分行,并发行 纸币,通称台湾银行外地券,19 07年1月10日,台湾银行汕头 支行在汕头崎碌联兴里西巷开办。 开办初期共有职员15名,其中日 本人5名,中国人10名。193 1年,“九·一八”事变时停业,至 日本侵略者入侵汕头后其分行又开 始办理业务。其时永平路一号楼己 落成,银行随之迁至此处营业。1 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 归还中国,日本台湾银行总行被接 管,汕头支行也就随之撤销。

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九(1860年1月1日),潮海 关在妈屿岛成立,美国驻华公华若翰之弟华为士 被任命为潮海关第一任税务司,而俞恩益被清政 府户部任命为潮海关第一任海关监督,汕头正式 开埠,成为全国第三个、全省第二个设海关的口 岸。
汕头海关钟楼


上世纪20年代汕头港迎来了辉煌时期,远洋航线四通八达,其经济 腹地涵盖粤东、赣南及闽西南。来自日、德、英、法、美、俄等国家 的洋商纷纷“插足”。上世纪30年代高峰期,汕头港口船舶吨位数 居全国第三。潮海关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海关钟楼位于汕头市外马路2号,1919年开工建设,1921年 建成,由英国人兴建,是汕头开埠以来最早的建筑之一。汕头海关的 前身潮海关解放前一直在此楼办公,解放后至1988年,海关钟楼 也一直是汕头海关总部机关的办公所在地。原来的海关钟楼是两层楼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1556.2平方米,长方体结构,走廊 环绕四周,内部装饰考究,镶嵌在其正门楼顶的大钟为大理石面,黑 色罗马数字,海关钟楼也因此而得名。
汕头港崛起

主要原因首先是随着大型海运船舶的出现和西洋列强 的觊觎而造成汕头被迫开埠,汕头拥有的良港优势有 了用武之地;其次,汕头港是韩、榕两江的出海口, 也是汕头港货物的集散地,通过河运,从汕头港进出 的货物进入粤东北等内地,而通过韩江,更可溯流深 入到闽北、赣南等内地;第三,由于通过水运开拓了 汕头货物集散地,其腹地远达粤北、闽北、赣南,使 汕头成了江西、广东和福建相邻的粤东、闽北甚至湖 南的出海通道,货源源源不断,港口迅猛发展。就是 汕头在开埠前后拥有港口、交通和商业腹地三大优势, 使汕头确立了“岭东门户,华南要冲”的重要历史地 位。
美国军舰在汕头港 1934年
开埠后汕头成为近代区域金融中心

汕头自开埠后,本地的金融业在组织、规模、 功能等方面也得到迅猛的发展,逐步成长成 为韩江流域经济区的金融中心,并反过来对 区域的其他商业和工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 .汕头早期有百川通、蔚泰厚和裕源昌等 三家山西票号及广州官银钱局经营税款与官 府钱银,随着华洋商业日臻繁盛,私人银庄 (分汇兑庄与收找店两种)、批局纷纷设立, 国内外各大银行及保险公司也纷纷在汕头设 立分支机构,使汕头成为近代粤东区域金融 机构最多、类型最齐全的商埠。晚清至 1933年前,曾经在汕头设置分支机构的中 外银行有中国通商银行、台湾银行、安达银 行、大清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中法 实业银行、省立广东省银行、中央银行(广 州)及其改组后的广东省银行等。在1933 年以前,私人汇兑庄是本区域最重要的金融 机构,它们主要经营国内外汇兑以及汕头与 国内各口岸汇兑,与经营银钱收入找出的收 找店及经营南洋批款的批局具有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联系。 汇兑庄、收找店兼营侨批及批局兼营汇兑, 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至1933年4月26日 前,汇兑庄有62家,银业庄有147家,收找 庄130家。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侨批 局、典当行及各大保险公司在汕设立的分支 机构。

在汕头市民权路146号。原 名“锡安堂”,是汕头市建 立的第一所礼拜堂。该堂建 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原 属长老会,后为“中华基督 教会汕头区会”的会堂,实 为基督教会在潮汕地区的联 系中心。该堂建筑为钢筋混 凝土结构,底层为宽阔的礼 拜堂,高层顶为钟楼。由于 建筑破损,1991年在原地重 建,面貌焕然一新。汕头市 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及教务会 办公室设此,为汕头市基督 教的主要活动场所。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 攻陷天津大沽炮台,并叫嚷着要打 到北京城,清政府迫于无奈于6月 26日、6月27日分别与英、法 签订《天津条约》,增开潮州(汕 头)、琼州、台湾等10处为对外 通商口岸。而在同年的6月18日, 充当“战争调停人”的美国却已经 先行一步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 约》。《中美天津条约》第十四款 规定:“一、大合众国民人嗣后均 准挈眷赴广东之广州、潮州(汕 头),福建之厦门、台湾,浙江之 宁波,江苏之上海,并嗣后与大合 众国或他国定立条约,准开各港口 市镇,在彼居住贸易,任其船只装 载货物,于以上所立各港互相往 来。”
高绳之与汕头的电灯和自来水公司

高绳之(1878—1913年),原名高秉贞,澄海上窖乡人, 清末举人。历任汕头总商会会长、汕头民政长、全潮民政财政总 长,是清末民国初期潮汕著名的华侨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高绳 之为泰华商界巨擘高满华之孙,大慈善家高晖石之侄。清末,高 绳之与叔父高晖石配合兴办汕头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创办汕头 开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开设机器榨油厂;在澄海首创振发织布 局,引进日本新式织布机械;架设汕头至澄海有线电话,开澄海 民用电话之始。并填筑海坪扩大土地,使高氏实业成为当时潮州 9县首富。 汕头开埠之后,人口日增,商业、工业已有所发展,但是城 市用水和电力这两大基本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居民常 常饮用咸水,照明则是用油灯,这大大影响了汕头城市化的进程。 办电厂和自来水厂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可是这两项工程需 要投入巨大资金。虽然有普宁人方廷珍等创办昌华电灯公司,但 终因资金不足,亏损严重而结束。高绳之不惧艰难,毅然创办汕 头开明电灯公司和商办汕头自来水公司。
汕头开埠之后,1862年,英国的汽船首次抵达汕头,随后 美、德、法、日等国家的汽船和帆船陆续与汕头港口实现 通航。到1937年,汕头港已与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实现 货运贸易往来,与国内10多个港口通航。由于国际航线的 开通,促进了汕头港海运贸易的发展。汕头港发展到上世 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据饶宗颐先生总撰写的《潮 州志》交通志中记载,1933年,汕头港出入口船舶共计 4478艘次,吨位6324468吨,占当年全国沿海港口货运量 的8.76%。又据《潮海关史料汇编》中的描述:“1932年 至1937年各年往来汕头港的外洋船吨位数均占全国的第三 位”,仅次于上海、广州。同时,港口贸易额逐年增长, 由1864年的输入总额为942万,发展到1937年至14804万 元,盛极一时。
汕头开埠史
(1860~新中国成立)
开埠背景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汕头就是一个颇为繁荣的商埠, 西方列强早就已垂涎三尺。那时的汕头地域面积虽然只 有2平方公里,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然条件优越, 被人称为“岭东门户,华南要冲”。19世纪中期,随 着樟林港的衰落,汕头港逐渐取代了樟林港的地位,成 为潮汕地区中心港口。美、英、法诸强所以再三要求汕 头开埠,就是由于汕头辟为通商口岸之前,已有不少外 国商船私下前来进行贸易,早在1860年汕头开埠之前, 恩格斯就在1858年11月18日于《俄国在远东的成功》 一文评价道:“汕头这个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 又不属于那五个开放口岸。”
在海外的潮商们凭着自己的刻苦经营成就一番事业之后,又回到汕头埠和各县城斥资兴办实业,试图凭借自己 微薄的力量使汕头,乃至潮汕地区的经济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例如开设汕头豆饼厂(1879和1893)、汕头顺利 船厂(1884)、汕头金源榨油厂(1892)、汕头机器面粉厂(1899)、汕头熔铁厂(1904)、汕头适味罐头 厂(1908)、汕头荣和盛机器碾米厂(1917)、汕头耀昌火柴厂(1920),以及澄海振发织布厂(1909)、 潮州张元昌机器碾米厂(1917),汕潮揭轮船公司(1890)、汕头昌华电灯公司(1905)、开明电灯公司 (1909)、汕头自来水公司(1910)、汕潮揭电话公司(1921)等等,同时参与筑造潮汕铁路(1903)、汕 樟轻便铁路(1915)。还曾先后在汕头、潮州、潮安、澄海、揭阳、潮阳、饶平、普宁、惠来等地创办侨批局、 汇兑庄及其联号、分号。这批新式企业、商号的出现,既是汕头对外开放的见证,也集中呈现出海外潮商们对 故土深深的眷恋之情,对汕头城市近代化和潮汕地区工商业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