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doc
高中物理必修1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3. 能够应用速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速度的数量符号表示;3. 速度的单位和换算。
教学难点:1. 速度的数学计算和应用;2. 速度的负值表示。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尺子和计时器;3. 实验设备:小车、轨道。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引入:1. 利用实验装置展示小车在轨道上运动的过程;2. 提出问题:小车在运动时的速度是什么?二、学习速度的概念和定义:1. 介绍速度的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2. 讨论速度与运动方向的关系;3. 引导学生讨论速度的正负值表示。
三、速度的计算方法:1. 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2.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测量小车的速度。
四、速度的单位和换算:1. 介绍速度的单位:米/秒、米/小时等;2. 演示速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五、实际应用:1. 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计算速度来解决问题;2. 分组讨论并展示解答结果。
六、总结与评价:1. 总结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2.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拓展活动:1. 带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差异。
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速度的概念和数学计算方法;2.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题;2. 精读相关教材,准备课后复习。
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作业,及时给予批改和指导;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反馈。
高中物理教师教案速度
高中物理教师教案速度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够计算速度;2. 理解速度与时间、距离的关系;3. 能够区分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4. 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速度的定义和计算;2. 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速度与时间、距离的关系;4. 速度的单位及符号表示;5. 速度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辆汽车行驶的视频,并提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辆汽车行驶时速度的变化?”让学生讨论并引出速度的概念。
二、讲解速度的概念(10分钟)1. 介绍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速度 = 位移 / 时间;2. 举例说明速度的计算方法;3. 引导学生理解速度与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
三、区分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10分钟)1. 解释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的概念;2. 通过具体案例区分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3. 练习计算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
四、速度的单位及应用(10分钟)1. 介绍速度的单位:m/s、km/h等;2. 谈论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在交通、运动等方面的重要性。
五、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完成速度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学生自主讨论速度的应用场景,分享思考结果。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关键知识点;2. 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醒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的实际案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必修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理解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
3. 能够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速度的概念与实际应用。
2. 速度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必修》相关章节内容。
2. 平板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3. 实验器材和实物示例。
教学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视频或图片引出速度的概念,并与学生互动讨论速度的意义与重要性。
二、讲解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1. 定义速度,并介绍速度的计算方法。
2. 以公式v = Δs / Δt为例,说明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
3. 给出实例让学生尝试计算速度,并进行讲解。
三、实验探究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1.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位移和时间,并计算速度。
2.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探究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
四、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速度公式解决。
2. 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列出解题步骤,并进行讲解。
五、总结与展望: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速度的重要性及应用。
2. 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引出速度的衍生概念,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馈:1. 在课堂结束时,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对速度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进行实践和练习,加深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必修一物理速度教案
高中必修一物理速度教案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自信,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难点:速度的实际应用和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备好教学用的教材、实验器材和PPT。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好笔记本和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兴趣(5分钟)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速度的好奇和兴趣。
二、引入速度的概念(10分钟)1. 通过图示和实例,向学生介绍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2. 让学生参与讨论,引导他们提出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三、速度计算实验(20分钟)1. 分组进行速度计算实验,测量车辆在不同路程上的时间和距离。
2. 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计算速度并比较结果。
四、速度应用案例(15分钟)1. 运用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交通事故的原因分析和安全意识提升。
2. 让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速度的重要性。
2. 让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和结果,思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有了深入理解,实验设计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培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加互动和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高中物理人教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速度教案
课题:速度
教学目标:
1. 了解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掌握速度的单位;
3. 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速度的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
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速度的单位;
3. 速度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出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速度。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讲解速度的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
2. 介绍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位移÷时间。
三、速度的单位(10分钟)
1. 介绍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
2. 给出不同速度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计算求解速度。
四、速度公式应用(15分钟)
1.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2. 指导学生如何画速度图像,分析速度变化。
五、小结(5分钟)
总结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单位,强调速度在物理中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对速度进行实际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解决速度计算,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应用价值。
高一物理速度教案
高一物理速度教案一、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是速度,包括速度的定义、计算方法、速度与位移的关系、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学会利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掌握速度与位移、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4. 发现和解决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或图片引入速度的概念。
2. 速度的概念(10分钟)1)让学生回答什么是速度,给出速度的定义。
3)列一个速度表,利用数据让学生概念化速度。
3. 速度公式和实例题(15分钟)1)介绍速度公式,引导学生通过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例题演示和解释。
3)合作学习,让同学分成小组,利用速度公式解决问题。
4.速度与位移(15分钟)1)让学生回答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2)让学生在黑板上绘制速度与位移曲线图,学生可以在图上解释曲线的变化情况。
2)讲解速度与加速度公式,解释公式的含义。
3)让学生利用公式解决例题。
学生回答问题:什么是速度,速度有哪些特点,速度公式和计算方法,速度与位移、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七、教学策略1. 在讲解速度的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实验,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物理概念。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例题学习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解决实际物理问题。
八、教学评估1.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堂问题、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2.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给予评价。
3. 教师将收集并整理学生的作业、试卷等资料,进行综合评估。
高中物理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速度;2. 掌握速度与时间、位置的关系,能够分析速度变化的原因;3. 了解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能够区分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4.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速度计算和分析。
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速度与时间、位置的关系;3. 加速度和匀速运动、变速运动;4. 速度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速度与时间、位置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加速度和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区分;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速度计算和分析。
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示例和实验,深入讲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实验:设计实验,观察速度与时间、位置的关系;3.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促进学生间的讨论和交流;4.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速度计算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物理学中的速度概念,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5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通过示例演示速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过程。
三、实验探究速度与时间、位置的关系(20分钟)1. 设计实验:通过小车在直线上运动的实验,观察速度与时间、位置的关系;2. 学生参与实验,记录观测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3.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速度与时间、位置的关系。
四、加速度和匀速运动、变速运动(15分钟)1. 介绍加速度的概念和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区别;2. 引导学生思考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
五、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15分钟)1. 提供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案例分析,并展示解决方案。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
拓展延伸:1. 学生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进一步深化对速度和加速度的理解;2. 学生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验,探究速度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高中物理《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速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 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速度和时间、速度和位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速度的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2. 速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相结合,示范引导,实验探究。
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引入:1. 讲解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速度。
2. 演示一个速度计算的例子,让学生感受速度的计算方法。
二、知识讲解:1. 介绍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包括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的概念。
2. 讲解速度与时间、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和重要性。
三、实验探究:1. 进行速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速度的变化规律。
2. 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记录数据并计算速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练习巩固:1. 给学生布置速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提醒学生注意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对生活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布置速度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指导学生关注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课后反思: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下节课的教学改进做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加强实验探究的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应用。
速度教案高一物理
速度教案高一物理教案标题:速度教案 - 高一物理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并能够准确计算速度。
2. 掌握速度与位移、时间之间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3. 能够分析和解释速度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速度与位移、时间之间的关系。
3. 速度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教学演示材料等。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与导入 (5分钟)- 教师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向学生介绍速度的概念和重要性。
-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对速度有什么了解?速度与什么有关?Step 2: 理论讲解 (15分钟)-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向学生详细解释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教师讲解速度与位移、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演示如何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Step 3: 实验演示 (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速度实验演示,例如使用计时器和测量器测量小车在不同时间内的位移,并计算其速度。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
Step 4: 练习与巩固 (15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速度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
- 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解答他们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Step 5: 拓展与应用 (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并提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讨论。
-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应用速度和加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Step 6: 总结与归纳 (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速度的重要性和应用。
- 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并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 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实验表现和学生参与度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
-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速度测验或问题,检查学生对速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程度。
高中物理速度的教案
高中物理速度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速度的概念,并学会如何计算速度;
2. 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3. 能够分析速度与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
4. 能够理解速度与加速度之间的区别。
教学内容:
1. 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2. 速度的计算公式及计算方法;
3. 速度与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
4. 速度与加速度的区别。
教学过程:
1. 概念引入(5分钟):通过实际例子引入速度概念,让学生了解速度的定义和意义。
2. 计算方法介绍(10分钟):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技巧。
3. 计算练习(15分钟):让学生进行速度的计算练习,检验他们掌握速度计算的能力。
4. 讨论与分析(10分钟):让学生讨论速度与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发现速度与这两个因素的关系。
5. 实际应用(15分钟):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速度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速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1. 教学PPT;
2. 实验器材:计时器、测量尺、速度计等;
3. 实例题目;
4. 作业题目。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也能够应用速度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他们更好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分配练习题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高中物理必修一速度教案6
高中物理必修一速度教案6
教学目标:
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能够根据速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3. 掌握速度的单位及换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速度的计算方法。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示例题目;
2. 学生准备学习笔记和课后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速度概念的认识,比如车辆行驶的速度,人在跑步时的速度等。
二、概念讲解
1. 定义速度: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3. 速度的单位:国际制速度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速度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
(km/h)。
三、示例讲解
通过几个示例题目的讲解,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理解速度单位的换算。
四、练习
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问它经过1小时行驶的距离是多少?
2. 一个人以每秒5米的速度跑步,问他跑步10秒后所达到的位置是多远?
五、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的重要性和计算方法,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疑惑。
六、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引发学生对速度的兴趣和认识,通过简单的计算和练习,让学生逐渐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换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实用的例子,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一物理速度和加速度的教案(优秀5篇)
高一物理速度和加速度的教案(优秀5篇)高一物理必修一速度教案怎么设计篇一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本节课为实验课,目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测定物体牵引纸带的速度,并尝试用图象的方法来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根据瞬时速度是在无限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用求平均速度的方法,粗略表示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
教材这样处理更进一步加深了上节课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概念的理解。
当然这种用平均速度代替瞬时速度的方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有它的准确性,这要在下一章中学习,在此可不必要向学生介绍这种结论性的知识,以免冲淡学习重点,加重学生负担。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学到科学实验中探究的方法,而不是注重探究的结果多么完美,所以千万不能让学生养成不尊重实验事实、拼凑实验结果的习惯。
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描点法作图象的思想方法,向学生讲清图象的横、纵坐标,描点法,图象的物理意义。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要补充一些更为典型的、学生非常熟悉的、不一定是物理方面的图象,要突出图象的直观性,使学生对图象的作用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为本节建立物理图象来分析、寻找物体运动的规律打下基础。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有哪些篇二高一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2、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1)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知道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3、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一次向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讲述比较详细,通过两种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比值法定义速度。
高中物理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速度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速度(教案)】教学过程一、速度师:在上面的问题中,要比较b和c运动的快慢,要找出统一的标准。
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比值定义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通常用字母v表示。
如果在△t时间内物体的位移是△x,它的速度就是=8m/s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4.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师:如果物体运动的快慢不是时刻都相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这时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这就需要引入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例如: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但是他的速度并不是一直相等的,开始时跑得慢些,快到终点时要快些。
那么他在1s内平均跑多少呢?生:每秒平均跑10m。
师:百米运动员是否在每秒内都跑10m呢?生:不是。
师: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清他在哪1秒跑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
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
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
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t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通常用符号表示。
关于平均速度的几点说明:(1).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
(2).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师: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是不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生:不是??(3).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
速度教案高一物理5篇
速度教案高一物理5篇速度教案高一物理篇1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物块为什么可以做匀速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二、新课教学(一)向心力1.向心力的概念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物块进行受力分析:物块受到重力、摩擦力与支持力。
教师:物块所受到的合力是什么学生:重力与支持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教师:这个合力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圆周运动的圆心。
教师:得出向心力的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力。
(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使概念的得出自然、流畅。
)2.感受向心力学生:学生手拉着细绳的一端,使带细绳的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教师:钢球在水平面内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学生:对钢球进行受力分析,发现拉力使钢球做圆周运动。
(设计意图:利用常见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增强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
)教师:也就是说,钢球受到的拉力充当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大家动手实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动手体验并猜想:拉力的大小可能与钢球的质量m、线速度的v、角速度3.高一上册物理教案范例学习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μ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静摩擦力。
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μ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一、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
高一物理速度教案5篇
高一物理速度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速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速度教案篇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教学重难点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2.惯性的概念,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教学过程[知识探究]一、理想实验的魅力[问题设计]1.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马拉车,车就前进,停止用力,车就停下来.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呢?马不拉车时,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答案不是.车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的作用.2.如果没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怎样?请阅读课本中的“理想实验的魅力”,思考伽利略是如何由理想实验得出结论的.答案如果没有摩擦阻力,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永远运动下去.理想实验再现: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由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乙所示,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所示,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将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要点提炼]1.关于运动和力的两种对立的观点(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种错误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近两千年.(2)伽利略的观点(伽利略第一次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意义(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即采用“可靠事实+抽象思维+科学推论”的方法__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初步揭示了运动和力的正确关系.(2)第一次确立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1)定性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①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②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2)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3.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1)速度的方向不变,只有大小改变.(物体做直线运动)(2)速度的大小不变,只有方向改变.(物体做曲线运动)(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改变.(物体做曲线运动)三、惯性与质量[问题设计]坐在公共汽车里的人,当汽车突然启动时,有什么感觉?当运动的汽车突然停止时,又有什么感觉?解释上述现象.答案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身体后倾.当汽车突然停止时,人身体前倾.这是因为人具有惯性,原来人和车一起保持静止状态,当车突然启动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运动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倾;原来人和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停止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向前倾.[要点提炼]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3.惯性与力无关(1)惯性不是力,而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因此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说法都是错误的.(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惯性的表现(1)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有“惰性”的意思.(2)受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延伸思考]人能推动冰面上的重箱子,用同样的力却推不动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是不是冰面上的重箱子惯性小于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呢?为什么?答案不是.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重箱子的惯性大于轻箱子的惯性.判断物体惯性的大小应在相同情况下比较,比如用同样的力推都处于冰面上或都处于粗糙地面上质量不同的物体,比较哪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更容易改变.高一物理速度教案篇2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高中物理速度教案(汇总9篇)
高中物理速度教案(汇总9篇)高中物理速度教案第1篇一、教学内容分析向心力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合外力,它是本章圆周运动的重点。
由于这一节内容比较多,可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述有关向心力的概念,第二课时是生活中向心力的应用实例,而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有关向心力的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教材采取以实验为基础加上必要的简单的理论分析的方法,在这里,编者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就是借助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把学生的实验结论逐一验证,从而验证了向心力公式,更有力说明了实验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课本35页中的“讨论与交流”这一点学生往往觉得抽象,只是理论来分析,这里编者把它改成实验探究,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定性分析,这比理论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对匀速圆周运动有了一定的理解。
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并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半径之间的关系。
学生知道在转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相等;皮带转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它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在变,但只是表面的知道,更深一步来分析,为什么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是什么力来改变物体的这种运动状态,这个力有何特点?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思想及策略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新课程强调“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为此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就是采用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教学法。
高中物理速度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速度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概念和公式;2. 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速度的应用。
教学难点:1. 速度计算中的衡量单位转换;2. 多步骤计算问题解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提问:“速度是什么?”“如何计算速度?”引起学生思考。
二、讲解(10分钟)1.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
2. 速度的计算方法:速度=位移÷时间(v=Δs/t)。
三、示例计算(15分钟)1. 给学生几个例子,让学生用速度公式计算速度,包括跑步速度、汽车速度等不同情况。
2. 强调计算中要注意单位转换,如位移单位为米,时间单位为秒,则计算结果为m/s。
四、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行解决多种速度问题,例如长途汽车行驶的速度、飞机的飞行速度等。
2. 存在错误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错误并纠正。
五、讨论(10分钟)1. 学生讨论速度计算中的问题,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思考过程。
2. 教师给出更复杂的速度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解决。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总结速度计算的方法和思维要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释速度的概念和公式,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合理思考、积极讨论,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一物理速度教案
高一物理速度教案【篇一:高一物理速度教案6】教案九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教学目标理解速度的概念(1)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2)明确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和单位;(3)知道速度是矢量.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明确瞬时速率,知道速率和速度的区别.3、初步运用极限思维方法理解瞬时速度. 二、重点难点速度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具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多媒体演示不同物体的运动,引出速度概念百米竞赛汽车的运动火箭的运动2、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表示速度,则有 v=s/t单位:m/s 速度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是矢量,速度的方向跟运动的方向相同. 3、平均速度(1)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变,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成正比,即速度v恒定.(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比值s/t不恒定. (3)平均速度:在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用 v 表示,有-v=s/t显然,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与时间间隔t(或位移s)的选取有关,不同时间t(或不同位移s)内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例题1:下边是京九铁路北京西至深圳某一车次运行的时刻表,设火车在表中路段做直线运动,且在每一个车站都准点开出,准点到达.a.火车由北京西站开出直至到达霸州车站,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大?b.火车由霸州车站开出直至到达衡水车站,运动的平均速度是多大?sc.在零时10分这一时刻,火车的瞬时速度是多大?解:a.北京西→霸州位移s=92km时间t=23:30-22:18=72min=1.2h- ∴ v =s/t=92/1.2=76.67km/h b. 霸州→衡水位移s=274-92=182km时间t=1:39-23:32=2:07min=2.12h- ∴ v =s/t=182/2.12=85.85km/h c. 在零时10分这一时刻,火车的瞬时速度为零。
高中物理教案速度
高中物理教案速度
课时:1小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2. 掌握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的方法。
3. 能够解决与速度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速度的定义。
2. 速度的计算方法。
3. 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理解速度的概念。
2. 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物理教材。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示波器、小车等实验器材。
3. 图表:速度公式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与位移、时间的关系。
二、讲解速度的定义和公式(10分钟)
1. 介绍速度的定义: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量。
2. 引导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即速度=位移/时间。
三、实验验证速度公式(15分钟)
利用示波器和小车等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验证速度公式。
四、练习题讲解(15分钟)
通过练习题讲解,让学生掌握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和即时速度的方法,提升解题能力。
五、课堂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习题作业,巩固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实验验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通过练习题的讲解提升学生解题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借助更多实例和案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应用。
高中物理速度引入的教案
高中物理速度引入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掌握速度的量纲和单位。
3. 能够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速度的量纲和单位。
教学难点:1. 速度的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2. 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
教具准备:1. 教科书、课件。
2. 小黑板、粉笔。
3. 实验器材(如测量尺、秒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表示?我们如何计算速度?二、讲解速度的概念(10分钟)1. 提出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2. 引导学生讨论速度的计算方法,例如:速度 = 距离 / 时间。
3. 解释速度的量纲和单位,速度的量纲为长度/时间,单位通常为米/秒(m/s)。
三、实验部分(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移动距离,计算出速度,并观察速度的变化情况。
学生可以使用测量尺和秒表等器材进行实验。
四、速度的计算(10分钟)1. 根据实验结果,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速度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2. 提醒学生在计算速度时要注意单位的转换,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五、加速度与速度(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帮助学生理解速度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 解释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量。
六、课堂讨论(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5分钟)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1. 整个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实验环节设计生动有趣,能够培养学生实验和计算能力。
2. 在讲解速度的概念时,可以通过更多的例子和实际应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 鼓励学生多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
速度是高中物理运动学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对它们的准确理解是学好运动学的前提,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物理速度的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2、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
(1)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知道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3、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
物理速度的教案【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速度的定义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学生介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教材的讲述比较详细,通过两种通俗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一个统一标准,自然地给出比值法定义速度.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讲述也非常便于学生的接受,且适时给出了速率的概念;课后给出的"阅读材料"和"做一做"对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扩展思维有很大的好处.
教法建议
在学生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要让学生参与速度的定义过程,通过一些讨论突破瞬时速度这个难点,配合一些多媒体资料加深理解和巩固.在引入速度概念时,也可采用,给出两个具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让同学体会,介绍一种运动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由此得到速度的定义.讲述平均速度时,最好给出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
物理速度的教案【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主要设计:
一、速度:
【方案一】
1、提问:在百米赛跑中,如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
(展示媒体资料:运动会上百米赛跑的资料)
2、提问:两辆汽车都行驶2h,如何比较哪辆车更快?
3、提问:如果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不同,发生的位移也不同,如何比较
它们谁运动的更快?
4、提问: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的单位?速度的方向?
5、讨论:如何在位移图像中求速度.
【方案二】
1、给出如图所示的甲、乙两辆汽车做匀速直线情况,请同学观察它们的特点.
2、引导同学思考与讨论:
(1)如何向别人介绍这两个的运动?谁运动得更快?
(2)只比较两车的位移,或只比较两车的运动时间,能知道哪辆车运动底快吗?为什么?
(3)引导:在介绍某一事物时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得到速度的定义.
3、讨论速度的单位、矢量性等.
4、讨论:如何利用位移图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2、提问:如何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问:在百米跑的过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4、练习: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m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m处,分别求全程的平
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二)瞬时速度:
1、引导启发: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 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2、引导启发:百米赛跑运动员,若全程用10s,则1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若测出每一秒内的位移,如第1秒内的位移为8m,则 m/s,第二秒内的位移为9m,则 m/s,第3秒内的位移为11m,则m/s,这样对运动员的情况就了解得比较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要更精确的掌握物体的运动情况,则需要知道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
3、提问:什么叫瞬时速度?什么叫速率?
4、展示多媒体资料:汽车速度计及理程计,让瞬时速度的概念更加具体化.
5、练习书后"做一做",模拟打点计时器.
物理速度的教案【探究活动】
请你想办法测量下列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率:
1、人走路时的情况.
2、人骑自行车时的情况.
3、某人在运动会上400m跑时的情况.
4、公共汽车运行时的情况.
并思考: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