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经脉系统和络脉系统两 大部分组成。
正经系统 经脉系统
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络 系
奇经系统
督脉、任脉 冲脉、带脉 阳跷脉、阴跷脉
统
阳维脉、阴维脉
络脉系统
十五别络、浮络、孙络
经脉系统 经脉系统分为正经、奇经两类。
十二经脉
正 经 系 统
十二 经脉 附属
六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 少泽穴SI1 ,沿 手背尺侧上腕部,循上肢外侧后缘,过 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部,交 肩上后入大椎穴,再前行入缺盆,深入 体腔,络心,沿食道下行,穿过膈肌,到 达胃部,下行,属小肠。
分支1: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 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 SI19听宫穴:耳屏前,张口即现
分支1:从耳后完骨穴分出,经翳风穴进入耳 中,出走耳前,过听宫穴至目外眦后方。
分支2: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下颌部的大迎 穴处,同手少阳经分布于面颊部的支脉相合,复行 至目眶下,再向下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经颈 前人迎穴旁,与前脉会合于缺盆。然后下行进入 胸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 际,横向至髋关节 环跳穴GB30 处。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手三阴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足三阳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是内 气属 血脏 运腑 行外 的络 主肢 要节 通 路 。
,
,
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表里联系作用。
手
手
手
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3
调节机能平衡
含义及机理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 作用及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 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维 持人体阴阳平衡状态。
意义: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作用,促使 人体机能活动,恢复平衡协调。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4
应 用
阐释病理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当 体表受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 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 而波及脏腑。如外邪袭表继而犯肺。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25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由于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形体、官窍 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的 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临 床可结合经络理论用“由表知里”的思 维方法诊察疾病。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5
……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 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4
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平衡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讲义
15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四)流注次序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三、具体循行
• (一)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于大肠,回绕 过来沿着胃上口贲门,穿过膈肌,进入胸腔,属于肺脏。从 肺系横出腋下的体表部。此处有中府、云门穴,向上外形成 弧形曲线,下循上臂屈侧,走手少阴(屈侧尺侧缘)、手厥 阴之前,亦即上臂屈侧桡侧缘,经天府、侠白穴,下行肘中 桡侧缘的尺泽穴,沿前臂屈侧桡骨边缘(孔最穴),然后进 入寸口(桡骨远端桡动脉搏动处)有经渠、太渊穴,上向大 鱼际部,沿鱼际穴,出大指末端(少商穴)。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分布规律 • (3)躯干部:
• 足三阴经分部在胸腹部 • 手三阴经,从腋下穿出 • 手三阳经循肩胛部 •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在前,太阳经在后,少阳经在体侧
• (4)腹面:内向外依次是足少阴经、足阳明 经、足太阴经和足厥阴经(肾胃脾肝)。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分支:从缺盆上行,经颈旁 (天鼎、扶突穴)至面颊, 人下齿龈中,复返出来挟口角,通过足阳明胃经地 仓穴,绕至上唇鼻中央督脉的水沟穴 (人中),左脉 右行,右脉左行,分别至鼻孔两旁(迎香穴),与 足阳明胃经相接。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二)手阳明大肠经
• 起于食指端——行于 上肢外侧前缘—络肺, 属大肠—止于鼻翼旁
• 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 •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头为诸阳之会) • 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 • 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交接于胸腹部
第四章 经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 走向与交接规律
第四章 经络
中医学9门课程
中医学通常由以下九门主要课程组成:
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人体脏腑学说、中医病机学说等,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2. 中药学: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质量评价、配伍禁忌等。
3. 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问诊、切诊、闻诊等,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情。
4. 中医内科学:研究内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心脏病、肝病、肾病等。
5. 中医外科学:研究外伤和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骨折、创伤、手术后恢复等。
6. 中医妇科学:研究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等。
7. 中医儿科学:研究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小儿感冒、发热、腹泻等。
8. 中医针灸学:学习针灸和推拿等手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用于治疗疾病或调节人体功能。
9. 中医养生与康复:学习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以及康复技术和康复疗法,用于促进健康和康复。
这些课程涵盖了中医学的不同领域和专业,以提供全面的中医医学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课程设置可能会因不同学校和不同教学计划而有所不同。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常考知识点
常考点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常考点二: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歌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胞焦胆肝囊。
考点三:奇经八脉的特点
1.督脉:督脉的基本功能为总督一身之阳经,有“阳脉之海”之称。
2.任脉:总任一身之阴脉,有“阴脉之海”之称。
3.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4.带脉:约束纵行诸经。
5.跷脉:分阴跷脉和阳跷脉。
阴阳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6.维脉:分阴维脉和阳维脉。
阴维脉的功能“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维络诸阳”。
常考点四: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1)外邪由表入里的途径;(2)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2.指导疾病的诊断:(1)循经诊断;(2)分经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如针灸、推拿、药物等。
【真题演练】
1.手三阳经的走向为:
A.从头走足
B.从足走腹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头
E.从手走足
1.【答案】D。
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第十章-章经络-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知识点。
(2)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故此题选择D选项。
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经络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30
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向上沿 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 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过肘 尖,沿上侧向上至肩部,向前 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 包,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 三焦。
分支1:从膻中分出,上行 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于 大椎,分开上行到项部,沿耳 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 下经面颊部到目眶下。
表里:彼此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完整版ppt课件
35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
十二经气血满溢 注入奇经、蓄以备用
调节经
保持气
脉气血 十二经气血不足,奇经气血给以补充
血恒定
冲—— 通行上下前后
督——总督一身之阳经
功
任——总任一身之阴经
统摄气血
能 加强经脉联系 带——约束纵行诸经
协调阴阳
阴阳跷— 主宰一身左右
完整版ppt课件
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 前——阳明 中——少阳 后——太阳 7
脏为阴、腑为阳: 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每一阳经分别隶属 于一腑,各经以所属脏腑命名。
上为手,下为足:
分布于上肢的经脉——手经 在经脉前冠以“手”“足”
字 分布于下肢的经脉——足经
完整版ppt课件
8
(二)具体名称
系统 络脉 浮 络——浮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孙 络——最细小的络脉
十二经筋——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筋
连属部
肉体系
十二皮部——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反
应区
完整版ppt课件
6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名称分类
十二经脉的名称有一定的意义 (一)命名原则 内为阴、外为阳: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试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行于深部络脉:络,网络。
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2.经络系统的组成手足三阴经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正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经脉阳维脉。
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脉和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经络系统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内属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外连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太阴肺经手厥心包阴经行于上肢前缘少阴心经内侧中线属脏阴:分布于四肢内太阴脾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行于下肢少阴肾经阴阳阳明大肠经命名原则及手少阳三焦经行于上肢前缘具体名称太阳小肠经外侧中线阳:分布于四肢外阳明胃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太阳膀胱经脏腑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手足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脚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于手三阴经。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食指端(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中指端(关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大趾(隐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足大趾后(大敦)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小趾(至阴)(2)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翼旁(迎香)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睛明)(3)同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体内分布以纵行分布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2)体外分布头面部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手足阳经手足少阳经:侧头部手足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面足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胆经前缘:太阴阴经:在内侧面中线:厥阴四肢后缘:少阴前缘:阳明阳经:在外侧面中线:少阳后缘手少阴心经达目系手足阴经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2024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完整版
注意事项 艾灸和刮痧等操作前需了解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部位和方法,注意防止烫伤和感染。同时,对于孕妇、心 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19
05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2024/1/28
气血流通原理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 在经络中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024/1/28
6
02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2024/1/28
7
脏腑功能在经络中体现
2024/1/28
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实现相互联系
小儿消化不良
通过经络刺激,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2024/1/28
产后缺乳
依据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乳腺分泌,增加乳汁 量。
22
运动损伤康复中经络应用
肌肉拉伤
运用经络穴位按摩或针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修复。
韧带扭伤
通过经络治疗,调整关节稳定性,促进韧带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基础理完论整经版络》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 常见穴位分类及其功能解析 • 针灸、拔罐等操作方法介绍 •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 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中应用前景展望
2
01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2024/1/28
3
经络定义及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指人体经络系统的形态、分布、功能和调节机制的学说。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经络学说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理论,对于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经络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古代经络学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经络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系统,它是由经络组成的,经络是连接器官、组织和组织之间的通道。
经络不仅在表面运行,同时也在深层组织和脏腑之中。
人体的经络系统相当于一个复杂的通信网络,贯穿全身,并进行信息传递、物质运输和调节功能。
按照经络学说,人体有十四条正经,包括三阳经、三阴经和八奇经。
其中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和手少阴心包经;八奇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和手少阳胆经。
每一条经络都与一定的脏腑相对应,通过经络可以传输血液、气、营养物质和信息,并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一个能量场,通过经络可以感知和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
正常情况下,经络系统中的气血运行畅通,维持着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
然而,当气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经络的堵塞和疏通不畅,从而引发疾病。
中医的治疗方法通常是通过调节经络系统,使气血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根据经络学说,中医治疗一般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来调节经络系统。
针灸是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经络系统的气血运行来恢复身体的平衡;推拿是通过按摩身体表面的穴位,刺激经络系统,增强气血运行;中药则是通过服用草药来调节气血的流动,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经络学说的研究对于中医的治疗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可以解释中医的一些疗效,也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经络学说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疾病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络,有网络之意。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研究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理论,称为经络学说。
是中医学分析人体生理、病理和对疾病进行诊疗的主要依据之一。
“经络”一词首先见《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又如《灵枢·脉经》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和藏象学说,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其间受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
《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属络脏腑。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变化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
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
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
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
中医基础理论(精选)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理论是中医医学体系的根基。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八纲辨证等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详细介绍。
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将自然界万物的发展变化和人体生命活动归纳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
阴阳是二元对立的哲学概念,代表事物的两个相对面,如寒热、虚实、内外等。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气包括天然之气和后天之气,血是人体内流动的液体,津液是人体体液的总称。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相互作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三、脏腑学说中医的脏腑学说将人体的生理机能分为五脏和六腑。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解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络脉系统,通过经络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保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经络学说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五、八纲辨证中医的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
八纲指的是寒热、虚实、表里、内外等八个方面。
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和症状,中医医师可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归属,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解和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开展中医临床工作,还可以让普通人了解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
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四章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表解-第四章经络第四章经络【⽬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2.掌握⼗⼆经脉的名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关系、流注次序和⼤体循⾏路线;3.掌握奇经⼋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和基本功能;4.掌握经络的⽣理功能;5.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路线和基本功能;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7.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
第⼀节经络学说概述【知识点表解】⼀、经络的基本概念运⾏全⾝⽓⾎联络形体官窍的通道。
经络的基沟通上下内外本概念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纵⾏于固定的路径,多循⾏于深部。
络脉:络,⽹络。
络脉是分⽀,纵横交错,⽹络全⾝,深浅部皆有。
⼆、经络学说的形成《内经》奠定了经络学说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难经》⾸创“奇经⼋脉”⼀词。
晋·皇甫谧·《针灸甲⼄经》——第⼀部针灸学专著。
经络学说宋·王惟⼀·铸造经络⽳位模型“铜⼈”两具,著《铜⼈腧⽳针灸图经》。
的形成元·滑寿·《⼗四经发挥》——⾸次提出“⼗四经”名称。
明·李时珍·《奇经⼋脉考》——探讨经络学说起源。
明·杨继洲·《针灸⼤成》——对经络、⽳位针刺⼿法与适应症论述有创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等——对经络线路及⽳位正确标⽰起⼀定作⽤。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三阴经⼿⾜三阳经有统率、联络、调节⼗⼆经脉经脉与络脉的作⽤。
经络系统内外连属第⼆节⼗⼆经脉【知识点表解】⼀、⼗⼆经脉的名称太阴经阴:分布四肢内侧⾯的经脉少阴经厥阴经阳明经阳:分布四肢外侧⾯的经脉太阳经命名原则少阳经脏为阴,每⼀条阴经分别⾪属于⼀脏。
腑为阳,每⼀条阳经分别⾪属于⼀腑。
⼿:⾏于上肢,起于或⽌于⼿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
⾜:⾏于下肢,起于或⽌于⾜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
太阴肺经⼿厥阴⼼包经⾏于上肢少阴⼼经前缘太阴脾经 * 内侧中线属脏。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 络脉,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
十二经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即阴经别走于阳经,阳经别走于阴经,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 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二经别】
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 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 “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 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 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经别组成一“ 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和协调 经脉与经脉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以及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联系 。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 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十二 经脉为主,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 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奇经八脉,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 用的经脉。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 支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及躯干前、后、侧 三部的外行支脉。此外,经络的外部,筋肉也受经络支配 分为十二经筋;皮部也按经络的分布分为统图】 (内)
经络
(外)
脏腑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络脉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分属于十二脏腑。所谓十二脏腑,即五脏六 腑再加上心脏的外膜——心包。心包也算一脏。这样每一 条经脉都包含有所属脏腑的名称,如肺经、胃经、大肠经 等。另外十二条经脉还根据所属的脏腑的阴阳属性和经脉 在体表分布的位置特点,而定经脉本身的阴阳属性。脏为 阴,肢体的内侧为阴,凡属于脏的经脉都分布在肢体的内 侧,故称阴经;属于腑的经脉都分布在肢体的外侧,故称 阳经。阴经包括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三种。阳经包括 太阳经、少阳经和阳明经三种。又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有上 下的不同,分布在上肢的称为手经,分布在下肢的称为足 经。
中医基础理论与经络学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通 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 到治疗目的。
辨证施治
根据经络诊察结果,结合患者症状、 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经络学在针灸推拿中的应用
01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经络上的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具
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02 03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治疗 经过等,为诊断提供依据。
01 02 03 04
闻诊
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 等声响,以及嗅其体味、口气等 异常气味,了解病情。
切诊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按压腹部 等手法,了解病情及脏腑功能状 态。
经络诊察与辨证施治
经络诊察
常用经络治疗方法
通过观察经络的循行部位、络脉分布 、穴位反应等,判断经络的虚实、气 血运行状况。
辨证论治
中医强调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 分析,确定证候类型,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 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预防为主
中医注重养生和预防,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 志等方面来维护身体健康。
经络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 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 能的调控系统。
03
02
中药新药的研发
04
针灸疗法的推广与 应用
针灸作为中医经络学的重要应 用之一,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 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现代医学 对针灸疗法的研究不断深入, 为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提 供了科学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为中药新药的研发 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通过 对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和方剂配 伍规律的探讨,可以研发出更加 安全、有效的中药新药,为临床 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时珍:《本草纲目》 民间故事:一针救母子。
华佗与关羽:刮骨疗伤。 华佗与曹操:治头风。
张仲景:《伤寒论》 民间故事:脉诊辨生死。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子午流注图
子午流注 是中医发现的一种规 律,即每日的12个时辰是对应 人体12条经络的。
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 的经络在不同的时辰也有兴有 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规律,对 养生和用药都有很大的益处。
中医基础理论
--《》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中医基础理论学》五脏六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濡养
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
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
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肺生理功能失常:肺火旺—呼吸道疾病(咽喉肿痛、风热型感冒) 肺阴虚—百日咳、流感、风寒型感冒。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首穴中府,末穴少商。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 过部位的病症。
中府:胸前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天府:臂内侧,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展3寸处。 尺泽: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侧凹陷处。 孔最:小臂掌面桡侧,尺泽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肌腱桡 侧凹陷处)与太渊穴(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连 线上,腕横纹上展7寸。 列缺:小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展1.5寸,肱桡 肌与拇长肌肌腱之间。 鱼际: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上方凹陷处,约第1掌骨 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少商:手拇指未节桡侧,指甲角外展0.1寸。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手阳明大肠经(清晨5:00-7:00) 大肠经 调理能促进大肠的蠕动,能将人体大肠内的宿
便排除,并且能解决便秘,使人体的万恶之源得到有 效的清理和排出。 大肠主要功能:为排泄糟粕。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
并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故 称大肠为“传导之官”。
中医主张天人合一,认为 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 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手太阴肺经(清晨3:00-5:00)
肺经 主管人体的营气和呼吸系统,可改善咽喉不适,
气短,并且达到清除肺部垃圾的作用,经常调理疏通肺 经可保证肺部的正常工作,有效预防肺部疾病。
肺的生理功能:①肺主呼吸 ②主行水 ③朝百脉 ④主治节。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 中点。 手五里: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 2寸处 。 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 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合谷: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 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首穴极泉,末穴少冲。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 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 症。
大肠功能失常可导致: ①大肠湿热,气机阻滞,腹痛腹泻、下痢脓血; ②大肠实热,则肠液干枯而便秘; ③大肠虚寒,则完谷不化,肠鸣腹泻。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首穴商阳,末穴迎香。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 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 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胃功能失常: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穿孔、胃癌。
打嗝、作呕、口臭、食之无味。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首穴承泣,末穴历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 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 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承泣: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 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中指)。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 缘二横指(中指)。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手少阴心经(中午11:00~13:00) 心经 主要管头部,头部的活动,调理您的心经能缓解头部的压力,
改善失眠多梦等睡眠质量的问题。 心的生理功能:①主血脉 ②心藏神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需三个条件:心气足、血充足、血管通畅。 心功能失常:失眠多梦、急躁易怒、易长痘、“三高”症、心率不 齐、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足太阴脾经(清晨9:00-11:00 )
脾经 脾脏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并且统管人体的阴血,经常调理 脾经可以改善脾胃不合,月经淋漓不尽,水肿虚胖的症状,并有效 改善预防松弛下垂的肌体。
脾的生理功能:①脾主运化,②脾主统血。
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 好,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 脾经。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足阳明胃经(清晨7:00~9:00)
胃经 是消化系统非常重要的经脉。是从头部开始,经脖子、胸、
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长的经脉。
是人体长寿的保证,调理胃经可以有效改善胃部不适, 眼歪斜,面部萎黄等现象,脾胃经的气血不足直接影响您 25岁以后的身体机能。
胃生理功能:1.消化与吸收 2. 主通降
脾功能失常:消化不良、手脚冰冷、下肢浮肿、肌肉松弛、眼袋大、 黑眼圈、唇色暗紫无血色、肥胖、气虚易喘。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
首穴隐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 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商丘:在足内踝前下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 的中点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 内侧头的隆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