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及《清平乐》的阅读习题答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语文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语文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是一首宋词,其中“清平乐”是___________,“村居”是____________。
[2]这首词写的是()A. 城市生活 B. 乡村生活[3]根据词的内容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两位老人是一对白发夫妻,他们正在家辛勤地劳动。
(_____)(2)这首词表现了农家生活的闲适和劳动的快乐。
(_____)[4]“最喜小儿无赖”中,“无赖”表现了小儿子的_____________2. 阅读专项训练。
(一)叶子是树的羽毛叶子,是树的羽毛. 张着翅膀却不能飞翔鸟巢,是树的眺望满目波浪却心静如水果子,是树的耐力树的暖阳树的梦,又香又亮(二)不能飞翔的鸟儿一棵果树就是一只鸟儿一片叶子就是一片羽毛这是一只无法飞翔的鸟它的羽毛有时脱落有时繁茂在秋天里这只鸟儿会下很多很多的蛋有的挂树杈有的挂树梢[1]这两首诗都把叶子想象成__________,诗(二)还把果树想象成_________,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2]用“______”画出两首诗中描写果实的句子。
诗(一)把果实想象成__________、__________,富有哲理;诗(二)把果实想象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富有情趣。
[3]我会想象。
鸟儿,是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3. 默写《所见》,再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所见》是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写的,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大林寺桃花》阅读答案
《大林寺桃花》阅读答案《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
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大林寺桃花》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那您。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阅读题目:11.(甲)文说明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分)12.(甲)文划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选一种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分)13.(甲)文第③段,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加点词凡是有何表达效果?(3分)14.根据文意,将以下四个词语正确填入(甲)文括号中,它们的番号是、、、。
(2分)A.山脚B.有霜C.无霜D.山腰15.(甲)文②③④段能否交换顺序,为什么?(3分)16.(乙)文《大林寺桃花》说明了(甲)文中哪种物候现象?(2分)《大林寺桃花》参考答案:11.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三个因素(或经度、纬度和髙下差异)。
(2分)12.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答案示例:作比较,将早春晚春南京桃花刺槐开花日期同北京相比较,强调突出了或者一切近海的地方,都有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的特点,(1分) 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分)(意思相近即可)14. BCDA (2 分)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让人清楚明白。
(任举两种说明方法即可得2分,分析作用2分)13. 凡是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情况,表示无一例外。
(1分)用在此句中强调了所有15.不能。
(1分)因为这是按三个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1分)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说理逻辑性强。
(1分)16.说明了高下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素。
(1分)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1分)。
白居易《游大林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大林寺[唐] 白居易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①,历东西二林②,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
大林穷远,人迹罕到。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寺中唯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③。
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于时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④不同。
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
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
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
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选自《全唐文》,有删减)[注] 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营建的草堂。
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
后文的“化城”指化城寺。
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
④聚落:村庄。
⑤迨(dài):等到。
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1)华:_____________(2)造:_______________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11.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出游的行踪。
(2分)12.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分)答案:8.B9.(1)开花。
(2)到(或“往”)。
10.寺院的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青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11.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
12.①大林穷远;②名利之诱人也如此![参考译文]我和河南人元集虚、范阳人张允中……共十七人,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东林寺与西林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休息后,又登上香炉峰,后在大林寺住宿。
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
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清平乐检校山园①,书所见南宋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②,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①检校:此处为巡视游赏。
山园:稼轩在灵山的住处。
②分社肉: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分享祭社神的牲口肉。
(1)万事从今足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上片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这图景传达出的生活情趣。
(3)简要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4分)(4)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分)参考答案(1)表现在居处景美生活富足邻里关系融洽,写出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①一边是小小顽童,手把长竿,偷打梨枣;一边是老夫,隐身藏影,静处闲看。
②偷字传神地写出儿童的顽皮可爱;莫字,表现出词人对邻家偷梨、枣的顽童由衷的爱怜之情。
一老一少对比,一动一静结合,传达出美好的生活情趣。
(3)偷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2分)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1分)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1分)(4)词中一足一闲尽显作者情感,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2分)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
(2分)阅读练习二:(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自选角度,赏析词的下阕。
参考答案:(1)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的村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2)①从炼字的角度看,偷看二字用得极为传神。
偷是偷偷地的意思,写出了儿童唯恐被人发现的心理和情态;看同时有观看和看护的意思,表现了词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的喜爱和爱护之情。
②注重细节描写。
偷把长竿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儿童唯恐被人发现的心理和情态;静处闲看这一细节塑造出词人爱护儿童的形象。
③写景动静结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2020-2021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 及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边的宋词,达成各题。
菩萨蛮·春风试手先梅蕊赵令畤春风试手先梅蕊,① 姿艳丽明沙水。
不受众芳知,端须② 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
雪后燕瑶池③【注】①(pīng):光润而美的样子。
,人间第一枝。
② 端须:只该。
③ 瑶池:相传为西王母居住的仙境。
(1)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词的起句奇绝。
“试手”二字采纳拟人的手法,写春风独钟情于梅花,暗含对梅花的赞颂。
B.上片第三、四句先扬后抑。
第三句削弱了梅花高慢的气概,隐含一丝潦倒的悲伤;第四句则把梅花之高傲孤绝与月亮相般配。
C.下片第一、二句写梅花的清香。
正由于花香清雅而幽远,女子便纷繁把梅花装修在头发上,一个“先”字重申了它与“众芳”的差别。
D.整首词一直环绕梅花来写,赞叹梅花的品行。
词人一世宦途崎岖,以梅花自喻,寄望自己深邃的感情。
(2)请联合作品简要剖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梅花幽静高洁孤绝的特点的。
【答案】( 1) B(2)①经过直接描绘梅花的外在来表现它的高傲幽独。
“姿”写梅花漂亮的姿容,“艳丽”写花色,“清香”写花香,暗指它幽静高洁的气质。
② 经过环境的衬托来表现梅花的高洁。
“明沙水”是梅花生长的环境,这冰清玉洁、干干净净的环境,突显了梅花的高洁。
“雪后燕瑶池”一句想象瑰丽,瑶池高远华丽,加上“雪后”修饰,创造出一种幽冷的气氛,衬托出梅花独出心裁的气质和“仙姿”。
③ 运用对照的手法来突出梅花的高傲孤绝。
上片第三、四句以梅花与百花对照,写梅花不可以被其余花儿理解,却与高洁的月亮商定日期来做伴,突出了梅花的高洁。
【分析】【剖析】( 1) B 选项“先扬后抑”错误,此处应当是先抑后扬或欲扬先抑。
陆游《卜算子 ?咏梅》曾写梅花“无心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梅花不肯与百花争艳却遭来百花的忌妒,把梅花写得极为漂亮又高傲孤绝。
而此词的作者却说“不受众芳知”,梅花高慢的气概减少了,忧如还有了一丝潦倒的悲伤。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1敷浅原①见桃花刘次庄桃花雨过碎红飞,半逐溪流半染泥。
何处飞来双燕子?一时衔在画梁②西。
注释①敷浅原:古地名,在今江西境内。
②画梁:彩绘屋梁。
1.有人评价本诗“避俗避熟”、自出心裁,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1.答案:示例一,立意新颖,跳出借落花写惜春或伤春之情的窠臼,通过写飞花的活泼灵动和美好际遇来抒写情志,不落俗套。
示例二,构思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将桃花飘落与燕子衔花联系起来,写飞花的经历曲折有致。
示例三,发现独到,捕捉飞燕衔花的细小情景,并从中发现其审美价值,独具慧眼。
评分:答对一种示例即得2分。
意思对即可。
2.答案: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评分:情感、志趣各占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清平乐辛弃疾校检山园,书所见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注】①校检山园:校检,这里指游览。
山园,是作者淳熙八年(1181年)罢官后在带湖新建的一座宅地,因在山旁,故自称山园。
这首词约作于淳熙十一年。
②社肉:祭神用的肉。
③床:指“糟床”,是一种榨酒器具。
这首词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两个字?请指出,并说说你的理解。
【译词】清平乐辛弃疾山园里松竹长势茂盛遮云蔽日,经历过许多事情今天已很满足。
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
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清平乐阅读理解练习答案清平乐检校山园①,书所见南宋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②,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①检校:此处为巡视游赏。
山园:稼轩在灵山的住处。
②分社肉: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分享祭社神的牲口肉。
(1)万事从今足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上片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这图景传达出的生活情趣。
(3)简要赏析儿童偷把长竿中偷字的妙处。
(4分)(4)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分)参考答案(1)表现在居处景美生活富足邻里关系融洽,写出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2)①一边是小小顽童,手把长竿,偷打梨枣;一边是老夫,隐身藏影,静处闲看。
②偷字传神地写出儿童的顽皮可爱;莫字,表现出词人对邻家偷梨、枣的顽童由衷的爱怜之情。
一老一少对比,一动一静结合,传达出美好的生活情趣。
(3)偷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2分)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1分)也表达了词人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喜爱之情。
(1分)(4)词中一足一闲尽显作者情感,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2分)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
(2分)阅读练习二:(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请自选角度,赏析词的下阕。
参考答案:(1)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的村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2)①从炼字的角度看,偷看二字用得极为传神。
偷是偷偷地的意思,写出了儿童唯恐被人发现的心理和情态;看同时有观看和看护的意思,表现了词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的喜爱和爱护之情。
②注重细节描写。
偷把长竿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儿童唯恐被人发现的心理和情态;静处闲看这一细节塑造出词人爱护儿童的形象。
③写景动静结合。
古诗课外阅读专项练习附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 1~2 题。
摊破浣溪沙①明•陈继儒梓树花香月半明,棹②歌归去草虫鸣。
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③。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
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
【注释】①词牌名,为“浣溪沙”的别体。
②棹:用桨划船。
③鱼罾:渔网。
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梓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草虫鸣”一句的妙处。
(4 分)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的画面。
(4 分)答案:(三)诗歌阅读(共8分)1.示例1:运用多感官写景的手法,花香是嗅觉,明月是视觉,渔歌、虫鸣是听觉,描绘了夏夜渔村宁静、清幽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
示例2: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梓花、明月是静景,渔歌归航是动景,描绘了夏夜渔村宁静、清幽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
示例3: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用草虫鸣叫衬托渔船归航后的宁静,写出了夏夜渔村的宁静、清幽,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
2.示例:翠竹修长,茂密成林,茅屋掩映其中。
宁静的夜色里,纸窗内亮着一星灯火,不时飞出几句读书声。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 1~2 题。
宿武阳即事[唐]孟浩然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嶂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馀①。
[注释]①秦馀:源自《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句。
(1)本诗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为,请简要概括。
(2)颔联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引发了后两联诗人怎样的情感?【分析】这首诗歌描写夜泊武陵的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和观感,紧扣桃花源故事,在细腻的写景中着意渲染武陵的神奇色彩和超然世外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宁静和淡泊的心境.【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川暗夕阳”“孤舟泊岸”“岭猿叫啸”“潭影”“就枕灭烛”“扣舷夜渔”“鸡鸣”。
【同步练习】《古诗诵读 大林寺桃花》(鄂教)
《大林寺桃花》同步练习
一、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二、分析:请简要分析作者前后的心情变化。
三、赏析。
指出诗中所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赏析。
四、拓展阅读。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1.简析诗歌当中应用到的表现手法。
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情感。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一、高下差异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二、登山前,诗人为春光逝去而感到遗憾;登山后,当一片春景映入眼帘时,又感到由衷的惊喜和宽慰。
三、示例:对比的手法。
作者把人间“芳菲尽”与山寺桃花“始盛开”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发现山中桃花开放的惊喜之情。
(意思对即可。
如从借景抒情、拟人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亦可)
课后能力提升
四、1.对比(衬托)、拟人。
(分析略)
2.回忆去年少女与桃花的美丽交相辉映,今年伊人不再,而桃花依旧鲜艳,表达作者内心的失落、惆怅之情。
(言之成理即可)。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及答案)50
部编版小学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及答案)50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品味诗歌语言,完成下列人物对话。
赏牡丹唐代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裴给事宅白牡丹唐代卢纶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②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名。
②玉盘:诗中指白牡丹。
(1)这两首写牡丹的诗。
都运用了衬托手法,比如《赏牡丹》中,刘禹锡用________衬托牡丹的特点;《裴给啊宅白牡丹》中,卢纶用________衬托白牡丹的品质。
(2)是的,这两首诗运用的手法一致,但是表现出牡丹不同的特点,你能结合内容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吗?【答案】(1)芍药、芙蕖;紫牡丹(2)《赏牡丹》中,作者通过芍药的妖无格、芙蕖的净少情,表现出作者眼中牡丹花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裴给事宅白牡丹》中,作者通过写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来表现出无人欣赏的白牡丹具有孤傲、高洁、素雅的特点。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简单分析即可,《赏牡丹》写了三种花,分别是:妖无格的芍药、净少情的芙蕖及真国色的牡丹,用芍药和芙蕖衬托牡丹;《裴给事宅白牡丹》写了白牡丹和紫牡丹,写紫牡丹就是为了衬托白牡丹的。
(2)《赏牡丹》前两句的意思是: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
作者写这两种花是为了衬托牡丹既妖娆艳丽,又又骨格,既清雅洁净有有情韵,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裴给事宅白牡丹》写暮春时期百花即将凋残,只有慈恩寺里的紫牡丹还在吐蕊,纷芳满枝,于是长安城里的年轻人争相着去亲近、观赏紫牡丹。
而在裴给事的庭院中,一株冰清玉洁的白牡丹,却备受冷落,无人欣赏,在皎洁的月色下更显孤独、冷清、素雅。
全诗通过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赞美白牡丹的高洁,赞花意在写人,言白牡丹之高洁,乃是言裴给事之高洁,以花衬人,相得益彰。
【古诗专项训练】《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古诗专项训练】《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诗人从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到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写起。
然后由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他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
这种感慨,从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诗歌前两句描写初夏,百花已经凋零,但却在深山这座寺庙里见到刚刚盛开的桃花。
在用词上,作者非常讲究,诗一、二句中的“芳菲尽”与“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字面上是记事写景,而实际上是写感情和思绪的跳跃——由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转为惊喜之情。
而且,首句的“人间”并非仅仅是“山寺”的对仗工整,它的着意斟选,意在表达一种特殊感受:这一奇遇、这一胜景,让人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神话中的仙境。
第三句紧跟着说“长恨春归无觅处”,间接表明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热爱,对春光已逝的惋惜。
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做铺垫,第四句“不知转入此中来”虽未直接抒情,但作者的惊喜之意已全然溢于言表,令读者深为共鸣。
本诗中,诗人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并采用对比和拟人的手法,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天真可爱。
短短的四句诗里,从内容到语言都并不深奥,简单易懂,但却包藏着十分自然、深刻的情感,因此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思维导图记忆法1. 大林寺桃花_______芳菲尽,_______始盛开。
长恨_______,不知_______。
【小题1】1. 将古诗补充完整。
【小题2】1. 这首诗是①代诗人②写的。
【小题3】1. 解释诗中加点的字。
尽:①始:②觅:③【小题4】1. “芳菲”指①。
诗中与“芳菲尽”相呼应的短语是“②”。
【小题5】1. 登山前,诗人为①而遗憾,登山后,诗人看到②又感到惊奇。
《清平乐》阅读练习及答案
《清平乐》阅读练习及答案《清平乐》阅读练习及答案《清平乐》阅读练习及答案1清平乐(6分)(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9、词,又称长短句,极盛于,“清平乐”是名。
(2分)10、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____ 之情。
(2分)11、这首词的下片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和美丽悠长的情味,请对此进行阐述。
(2分)答:参考答案:9、(2分)宋代词牌10、(2分)初夏惜春(既然“春”已“归”“去”当应处“夏初”之时,且与“蔷薇”花开的物候相合。
全词中作者处处表现出对“春”的留恋,不愿“春”归去,还想“唤取归来同住”,将意思凝炼当为“惜春”二字最好)11、(2分)略《清平乐》阅读练习及答案2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
楚子不作,兰今安在?得见所南翁枝上数笔,斯可矣。
赋此以纪情事云。
孤花一叶,比似前时别。
烟水茫茫无处说,冷却西湖残月。
贞芳只合深山,红尘了不相关。
留得许多清影,幽香不到人间。
【注】①楚子:指屈原。
②所南翁:指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善画无根墨兰,宋亡后,隐居苏州,不仕。
③孤花:有的版本作三花。
1.词的上阕是如何描写兰花的?请作简要分析。
(5分)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下阕内容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上阕分别从形和神两方面来描写兰花。
(1分)前两句从画中墨兰的形态入手,写出了兰花和词人以往见到的兰花不同,突出了墨兰超凡脱俗的特点。
(2分)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和映衬的手法,借烟水茫茫的环境来映衬墨兰无处说的孤独,借西湖残月的清冷来衬托墨兰的孤高寂寞。
(2分)2.下阕写芳香贞节的兰花只该生在深山,绝不与那混浊的尘世同流合污。
即便画上能留得住它的清影,它的幽香也不愿飘到人间。
(2分)词人借对兰花的礼赞,既赞颂了郑思肖隐居不仕的坚贞气节,(2分)又表露了词人不慕流俗的高洁情怀。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课后习题答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课后习题答要学好语文,不仅仅要稳固好基础学问,更要多做练习题,下面是我收编的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课后习题答案,希望给你带来关怀。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练习探究第一题答案你能从本单元和读过的诗词中找出能反映物候的诗句吗?在班上沟通,看谁找得多。
本单元中能反映物候的诗句有:《江南春绝句》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游园不值》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玉楼春》中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鹧鸪天》中的"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等。
其他诗词如《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渔家傲》中的"衡阳雁去无留意',《采桑子重阳》中的"寥廓江天万里霜',《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等。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答案指出一个事物的特征(或提出一个观点),引出一些例子来说明它,叫做举例子,这是很重要的一种说明〔方法〕。
请从《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中找出例子来。
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留意。
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在西南的诗人,关注的是杜鹃;在华北、华东的诗人,则青睐布谷。
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的分布,在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练习探究第三题答案对现象背后的缘由作出多方面的说明或分析,是使〔文章〕丰富、深刻的重要方法之一。
"缘由'多,忌杂乱,条理性和层次性就显得特殊关键。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做到了吗?例如它为什么反复地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为许多自然段的开头?请〔说说〕你的看法。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随意(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前两句写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花更加赏心悦目。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与“随意”相照应。
(2)后两句的意思是: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随意;⑵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⑵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测试题与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测试题与答案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测试题与答案一、阅读下面的课内古诗,完成相应的题。
(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3.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5.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三)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本诗的体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8.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四)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9.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图。
10.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11.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五)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杜牧是____(朝代)诗人,与_______并称“小李杜”。
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林寺桃花阅读答案
阅读短⽂,完成练习。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北宋有个⼤科学家,名叫沈括。
他⼩时候读⽩居易的诗《⼤林寺桃花》:“⼈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
”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
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上。
有⼀次,他随⼤⼈到深⼭的寺庙⾥去,发现那⾥的温度要⽐⼭下低得多,才明⽩了其中的道理。
1.这篇短⽂告诉我们,在求知的过程中,除了勤学好问,还
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中的“兴许”是什么意思?再写出它的两个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
”这两句诗的意思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沈括弄明⽩了其中的道理,你懂了吗?请⽤⾃⼰的话简要说说其中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1.善于观察和思考
2.“或许”的意思。
也许,可能
3.⼈间四⽉时,花⼉已经都谢了,可⼭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初一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综合试卷答案
初一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模拟综合试卷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①杨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②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释】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赚得:骗得。
(1)本诗除借助景物描写说明道理外, 还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找出一种简要分析。
(2)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请简要说出给你的启发。
2.课外古诗词诵读。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像是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争芳斗艳。
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纷纷飘落,如雪花般在天空中尽情飞舞。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1)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2)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3)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③,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鸟名。
③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作者的自成。
(1)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4.古诗阅读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剑门:也称剑阁、剑门关。
此诗作于诗人由抗敌前线被调往后方任闲职之时。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随意(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前两句写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花更加赏心悦目。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与“随意”相照应。
(2)后两句的意思是: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随意;⑵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⑵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大林寺桃花和清平乐阅读答案
大林寺桃花和清平乐阅读答案大林寺桃花和清平乐阅读答案篇一:大林寺桃花和清平乐阅读答案篇二:大林寺桃花和清平乐阅读答案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a.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因诗人巧用对比、拟人和夸张而意境深邃,富于情味。
b.诗中一、二两句前后呼应,既是纪事写景,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c.诗中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构思灵巧,戏语雅趣中又启人遐思。
d.这首短诗表达了诗人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也表现了诗人的一片童心。
参考答案13.a,夸张没有。
此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而就是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
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林寺桃花》及《清平乐》的阅读习题答案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作品都写了寻觅春天,请指出两首作品各是怎样寻觅春天的?寻觅结果如何?
答:白诗“常胜春归无觅处”,却意外在山中的大林寺里看到桃花,寻到了春天;黄词通过“问取黄鹂”寻春,最终没有寻到。
(2)两诗词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白诗中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词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意对即可)
⑶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与黄庭坚的清平乐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作者可惜春光流逝的深情是共同的。
不同点: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白居易:长恨春归无觅处黄庭坚:除非问取黄鹂
二:
1.两首诗寻觅春天的方式有所不同,请在诗中找出相关诗句来。
(2分)
2.说说二诗反映的作者的感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4分)
参考答案
1.白诗是“长恨春归无觅处”。
黄诗是“除非问取黄鹂”。
2.可惜春光流逝的深情是二诗作者感情的共同点。
不同点是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