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诸葛亮取用汉中战略之比较

合集下载

曹操和诸葛亮

曹操和诸葛亮

4 、曹操的思想
• 曹操的思想是儒法杂用,二者结合。他采 用法家思想,一是为了消灭割据,统一全 国;二是为了加强对农民阶级的镇压以巩 固地主阶级专政。他十分推崇儒术。北方 统一后,他下令兴办学校,传播儒家思想, 他的儒法并用思想是两汉以来封建统治者 采用的传统手段。
5、文化
• 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等都有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 成就,主要表当今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点。 • (1)诗歌,曹操的诗歌,今存20多篇,全部是乐府诗 体。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蒿里 行》 ,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短歌行》 ,一类是 游仙诗。 • (2)曹操在文学上的功绩,还表现在他对建安文学(见 建安七子)所起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 战乱、社会残破的背景下得以勃兴,同他的重视和推动 是分不开的 • (3)书法.后人称曹操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文武双全人。而曹操是一代书法家却 鲜为人知,这主要是曹操传世的书法作品较少的缘故。 历史上见过曹操书法作品的人,无不赞其书作有“金花 细落,遍地玲珑;荆玉分辉,瑶若璀粲。”、“笔墨雄
发明创造
• • • • • • • 孔明灯 木牛流马 八阵图 诸葛连弩 木兽 孔明锁 地雷——
艺术造诣
• 1、书法、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 趋向成熟的时代。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 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 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 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 2、绘画、东晋史学家常璩[qú]的《华阳国志》 记载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 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 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ji)金 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从以上记载 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 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 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 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汉中之战简介

汉中之战简介

汉中之战简介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此战刘备占据汉中,领土得到扩张,进而称王。

但刘备方前线兵力不足,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可见刘备方局势也不乐观。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汉中之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汉中之战分析中文名称:汉中之战参战部队:刘备军、曹操军战争结果:刘备军获胜时间:217年-219年地点:汉中人物:刘备张飞赵云曹操夏侯渊曹洪汉中之战详情刘军失利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派遣张飞、马超、雷铜、吴兰等人攻打下辩,曹操派遣曹洪、曹休、曹真抵挡。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张飞屯兵固山,做出要截断曹洪后方的样子,但被曹休识破。

曹洪在曹休的建议下,趁蜀军兵力尚未集结之时袭击吴兰,雷铜、吴兰等战死,马超、张飞于是退走。

刘备又派遣将领陈式去攻打马鸣阁道,打算断绝汉中与许都的联系,但被徐晃击败,死伤甚多。

七月,刘备亲自率军占据阳平关。

曹操在许都治兵,准备救援汉中。

九月,曹操率军抵达长安。

曹军失利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放弃阳平关,南渡沔水,于定军山扎营,夏侯渊率军来抢定军山。

刘备派军趁夜火烧夏侯渊营鹿角。

夏侯渊派张郃守东围,自己守南围。

刘备调一万多兵马分为十部,猛攻张郃,张郃亲身搏战,刘备一时难以攻克。

夏侯渊亲自率领精兵来救张郃,刘备派黄忠攻打夏侯渊,黄忠乘着地势高,鼓噪大喊,奔袭夏侯渊,夏侯渊军与黄忠军短兵相接。

夏侯渊及益州刺史赵颙等,都被黄忠军斩杀。

夏侯渊战死后,汉中曹军惶恐不安,郭淮、杜袭等推举张郃暂时统领汉中诸军,以安众心。

张郃率军驻守阳平关。

曹刘对峙刘备击斩夏侯渊后,打算渡汉水来攻郭淮,郭淮部下见己方兵力过少,难以匹敌,建议郭淮可依汉水结阵。

但郭淮却认为这是示弱,应该远离汉水结阵,趁刘备军半渡时袭击。

但刘备见到郭淮的结阵方式,没有渡水。

三月,曹操率领大军抵达汉中地界,进驻阳平关。

刘备踌躇满志,说即使曹操亲自前来,也不能改变什么,自己一定会拥有汉中。

三国演义的重要战役

三国演义的重要战役

三国演义的重要战役1:官渡之战:曹操PK袁绍起因:袁绍生气了。

经过:曹操和袁绍各施其能,后来曹操要绝粮了,正好袁绍羞辱许攸,许攸就投奔曹操。

曹操便通过情报,打劫袁绍的粮仓,也就是乌巢。

袁绍便鸟飞兽散。

结果:当然是袁绍输了。

曹操奠定了基础。

2:博望坡之战:曹操PK刘备起因:曹操杀奔新野,诸葛亮就让人在博望坡埋伏。

经过:诸葛亮初用兵,命人埋伏。

曹军不知是计,走到博望坡,被火烧了……结果:曹军被烧回许昌。

诸葛亮一下有了威望。

3:长坂坡大战:曹操PK刘备起因:曹操又来了……经过:荆州投降了曹操,刘备便带着百姓退至汉津,路上遭到袭击,家眷失散。

赵云为救人,在曹军中七进七出,单骑救主。

结果:赵云退到长板桥,正遇张飞。

张飞一声大喝,吓死了曹军一名将领,还吓跑了曹操。

赤壁之战被揭开。

4:赤壁之战:曹操PK刘备&孙权起因:曹操要横扫南方经过:诸葛亮舌战群儒,巧激孙权等人。

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和黄盖使苦肉计,黄盖、阚泽诈降,庞统巧献连环计。

曹操派蒋干侦查,蒋干的老同学周瑜假装接纳他,让他拿走一封假信,使曹操杀了两名会水的将。

诸葛亮“借”东风,黄盖指挥火船烧掉连船,曹操兵力所剩无几。

结果:曹操被逼败走华容道,遭到刘备军三袭,最后关羽念记旧情,放了曹操。

周瑜自此心生妒忌,一心要杀死诸葛亮。

三足鼎立的局面被基本确立了。

5:南郡之战:曹操PK刘备PK孙权起因:周瑜趁机进攻,准备夺下南郡。

经过:曹仁守城,与周瑜大战,刘备坐山观虎斗。

周瑜身中毒箭,以此设伏,打跑了曹仁。

诸葛亮趁机夺取南郡,利用曹仁的兵符骗出其它城的守军,多下了南郡一带。

结果:周瑜被诸葛亮气了,刘备有了安身之处,巩固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6:汉中之战:刘备PK刘璋起因:庞统投靠刘备,劝说刘备攻下汉中,以有长久之地。

经过:刘璋的部下张松法正投降,刘备便攻打汉中。

诸葛亮劝庞统不要参战,庞统不听,中伏身死。

最终刘璋投降。

结果:刘备入蜀,进位汉中王。

三足鼎立格局确立。

庞统才能与诸葛亮齐名,为何在东吴任职期间不受孙权重用

庞统才能与诸葛亮齐名,为何在东吴任职期间不受孙权重用

庞统才能与诸葛亮齐名,为何在东吴任职期间不受孙权重用庞统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是三国时期一流水准的谋士,尤其是为刘备入川献上三策,极大影响着后来三国鼎立的局势。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才,在投奔东吴期间并没有受到重用,职位仅仅是一名功曹。

按理说孙权是求贤若渴的,怎么会忽视了这位顶级人才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四个字——门阀政治。

三国主公“求贤若渴”的区别曹操、刘备、孙权三位主公都可以称得上求贤若渴,不过呢他们在人才战略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曹操因为占据北方的地盘,农业、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多,再加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自然投奔他的人才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最高的。

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是,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人才,唯才是举(这个成语即出自曹操的《求贤令》)。

但同时曹操也特别重视质量,对于质量不足的人才,或者才能还没展露出来的,会选择轻视。

总体来说,曹操阵营的人才基数大,有得挑,所以可以随便选最好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曹操阵营也是受到门阀政治影响最大的。

毕竟北方一直是权力政治的中心,各大士族势力盘根错节,而且往往也呈现区域性抱团特征,曹操也必须借助他们的影响力来维持统治。

所以在中下层的人才还是门阀世家为主;上层的人才,文官基本都是出身士族的世家;武官则略有不同,更注重军事指挥能力,所以武官除了一部分是来自曹氏、夏侯氏的宗亲,其他基本都是凭能力上位的。

刘备阵营的人才综合质量与数量其实是三国里面排最后的,主要是跟刘备先天不足有关。

逐鹿中原失败之后,来到荆州一切得从零开始。

然而荆州、益州的豪强们又有各自的利益,所以刘备要获得顶级的人才,就只能靠人格魅力以及推心置腹的态度去征服,想必其他两家要辛苦很多。

这也是为什么刘备非常重视庞统,愿意花大把时间去了解去谈心,听取其谋略,通过这样细心的观察与接触,实打实地了解到庞统的经世之才。

但在孙权这里情况跟刘备完全不同,孙权的情况其实跟曹操有些类似,东吴的人才大部分是南迁的地主阶级以及江南本地的豪强,但两方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存在一定的政治斗争。

“立国之役”:汉中争夺战中的“得与失”

“立国之役”:汉中争夺战中的“得与失”

封面“立国之役”:汉中争夺战中的“得与失”│文本刊全媒体记者章梦晗发自陕西汉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诸葛亮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以“跨有荆、益”“外结孙权”等一系列战略为答复。

以此为据,刘备在短短十年之内迅速崛起,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之一。

为实现“跨有荆、益”,刘备集团首先凭借赤壁之战在荆州取得立足之地。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集团占领益州,使这一战略布局有了基本成果。

但接下来能否占领汉中,决定了这一成果能否被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这也关系到未来北伐中,两路夹击中原的策略能否实现。

然而,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汉中岂能轻易占领?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就亲率大军西征,击败了割据汉中将近三十年的张鲁,占领汉中。

刘备随后也率军北上,与曹操军队在汉水一带形成对峙局面。

这场汉中的争夺战持续两年多时间,最终以曹操撤军、刘备称汉中王画上句号,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两方的“得与失”耐人寻味。

对汉中势在必得的刘备为何出师不利?战局在何处出现转机?曹操为何发出“鸡肋”之叹?称王后,汉中又是否为刘备集团实行北伐带来实质性助益?带着这些问题,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走进汉中,对话多名专家,了解“汉中之战”背后的动机、转折以及成果。

险要之地,曹刘必争如今,坐高铁离蓉向北,仅需2个多小时即可抵达汉中。

“在古代,汉中历来都是四川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必争之地。

”汉中市文史学者、汉中市档案局原局长孙启祥多年以来在研究汉中相关的历史时,都将地理作为重要载体。

据孙启祥介绍,作为四川北部屏障的汉中位于关中(今西安地区)以南,秦岭为关中的南面屏障,大巴山脉为四川的北面屏障。

而汉中就正好夹在秦岭和大巴山脉之位于陕西汉中市以西的勉县旧州镇曾因刘备在此称汉中王而被称为“兴刘寨”,后人在此立碑纪念。

(章梦晗/摄)22间,古有“天汉”之称,因其粮草丰盈,更有众多险关庇蔽,地形呈现出一种“南北胶着,东西延展”的特性。

【课外阅读】诸葛亮《隆中对》本是严重战略失误吗?

【课外阅读】诸葛亮《隆中对》本是严重战略失误吗?

【课外阅读】诸葛亮《隆中对》本是严重战略失误吗?一、当诸葛亮在隆中草堂面见刘备,为其态度的真诚,胸怀的磊落,以及虽身处逆境,但仍壮心不已的志气大为感佩,便也以坦诚相报,风发议论,将自己蓄谋已久的战略规划和盘托出。

这就是诸葛亮为帮助刘备建功立业,而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出发,为他定身度造的战略构想和实施要点,被称之为《隆中对》,也叫《草庐对》。

后世的相关人士,对孔明的这个《隆中对》评价甚高,认为其实质上,即是蜀汉一直奉行的建国纲领。

若无《隆中对》的贯彻执行,就不可能有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如若废弃了其中“联吴抗曹”的这一基本原则,也不会有蜀汉政权得以存续四十多年的光景。

那么,《隆中对》究竟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呢?首先,诸葛亮对于刘备当前的窘境给予了安慰和激励,并提出了人是决定事业成功重要因素的观点。

诸葛亮以不久前发生的曹、袁“官渡之战”的事例,予以为证。

他指出:“曹操敢于跟袁绍进行决战,相比来讲,他既名声微小,又少兵缺粮;但是曹操终于打败了袁绍,成为又一个以弱胜强的战例。

这并非仅得自天意,而关键是仰仗于人的谋略。

”诸葛亮以此激励刘备不必灰心丧气,只要自己能够审时度势,充分发挥所长,善于利用各种有利的主客观因素,是能够做到以寡胜众,达成转弱为强的目标的。

河南中牟县“官渡之战”古战场纪念馆接着,诸葛亮对当前几股主要政治军事势力,进行客观对比分析,给刘备做出正确定位,并为他谋划出如何得以生存、发展的战略方向。

诸葛亮就当前局势分析道:“北方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又有'挟持天子而号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这样确实暂不可以与其针锋相对。

东面的孙权盘踞于江东,已历经三代,其地势险要,民众归附,贤能的人才均为之尽力;对孙权只能联合而不能谋取。

那么,荆州地域,它北以汉江及沔水为屏障,南可直达岭南(今广东省广州),东与吴会(吴郡及会稽郡,含今江西省)接壤,西方通往巴蜀(重庆及四川省),是一个战略上具有高度战略价值的地域。

汉中之战魏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汉中之战魏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汉中之战魏为什么会败魏国在汉中之战中战败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方面因素,具体如下:其一、魏国最高领导人曹操的战略决策。

曹操在历经艰辛得到汉中之后,并没有十分珍视这块区域,在守城将领上选择的失误导致了此战役失败,当时曹操选择的是大将夏侯渊为主帅,诚然夏侯渊在武力值上的确有他的可取之处,另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夏侯渊和曹操相识很早,并为曹操顶过罪,救过曹操的性命,曹操多疑的性格选择夏侯渊是必然的,但夏侯渊的军事作战能力的确捉襟见肘。

其二、战争态度的对比。

魏国在汉中之战中并未尽全力,只是采用的观望态度,而蜀国在此战中可谓是拼尽全力,务必取得汉中为每个人的目标。

这两种心态的对比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此战役的胜败。

其三、对战人才方面的差异。

魏国当时其实大将之才也算是十分之多,但是在汉中这块的人才却不是最为合适的,也不是最为的。

而刘备手下的谋臣有诸葛亮、斗士方面五虎将中除却关羽外,可谓是倾巢出动。

曹操与汉中之战汉中之战发生的时间处于我国的三国时代,当时的政治立场中呈现了三足鼎立之势,故叫三国。

汉中之战的涉站国家并没有三个,而是有两个国家出战,那便是魏国和蜀国,在此次战役之中,本处于优势地位的魏国却最后战败,失去了自身所具有的全部优势,反观蜀国则是一路凯旋高歌,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那么曹操在汉中之战中的表现究竟如何呢曹操同汉中之战的失败原因是否有着直接必然的关系呢曹操作为参战方的最高领导人,在整个汉中之战中的表现可以说是差强人意的,也正是由于曹操军事谋略上的疏忽,才导致了汉中之战的最后失败,可以说曹操对汉中之战的失败要负上大部分的原因,具体的依据如下所列。

其一、曹操虽然占领了汉中,但并没有继续发力攻打蜀国,这在时间上给了蜀国发展壮大的机会,使得蜀国有了可以与魏国一决雌雄的准备时间,在这点上曹操是疏忽了的;其二、曹操占领了汉中之后,只派出了夏侯渊和张郃两人作为主帅防守汉中,可知道汉中可是魏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才打下来的,但曹操却任命了并无将帅之才的夏侯渊担任主帅,仅仅因为曹操多疑,信任夏侯渊应该远胜于张郃。

三国典故 名言

三国典故 名言

三国典故1.得陇望蜀曹操打下了汉中,因为汉中是蜀郡的咽喉和门户,曹操如果乘胜进军,就可能威胁蜀郡的安危。

司马懿等人都主张这个时候应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拿下蜀郡。

但是曹操没有接受。

曹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于是他决定撤军,不再往前进了。

2.如鱼得水刘备为实现自己统一天下的宏愿,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受感动推心置腹,预言天下必将成为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拜孔明为军师。

而刘备对孔明的信任和重用,却引起了关羽、张飞等将领的不悦。

刘备耐心地作了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3.乐不思蜀(此地乐,不思蜀也)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

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

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4.初出茅庐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

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

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

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

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主刘备白帝城托孤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

他只知享乐,而诸葛亮事必躬亲,尽心尽责。

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

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结尾一句说“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但是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最后病死在军营之中。

(后来,此句演变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示呕心沥血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6.望梅止渴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

三国人物智谋排名

三国人物智谋排名
4. 羊祜,陆抗等后期将领,对峙许多年,惺惺相惜,本身就说明问题.后来灭吴的那个将领是不是王基来着(记的不是很清楚了,不好意思)也应该在此列示.
5. 赵云,张飞,魏延,张郃,关兴,张苞,王双,郝昭,王平……这些人都有几把刷子,赵云前期主要是扮演孤胆英雄的角色,后期领兵支援刘备取川,,跟随诸葛亮讨伐孟获,第一次北伐英勇依旧等等,也印证了他是个智勇双全的军事将领.张飞除有万夫不挡之勇,偶尔用计,很少失手.算的上粗中有细.魏延虽然有性格缺陷,但军事才能不容忽视,屡建奇功,更何况提出了”走子午谷,奇袭长安”的颇具建设性的意见(虽然我有帖子分析这个方案的弊端,但并非完全否定),算将才一个.后面几个也都是战功赫赫,均属难得的人才,理应有一席之地.
评:这个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武将们的知名度。赵云、关羽出场最多,是最红的明星演员,难怪他们的拥护者也非常多。
【二】带主观因素地说,与许褚交过手的武将综合质量最高,“吕布赵云马超张飞典韦关羽庞德周泰徐晃”这一排名字,足以让其他武将汗颜。吕布的对手榜“张飞典韦许褚关羽夏侯惇夏侯渊”质量也不错,但估计只能排第三,比张飞的对手榜“吕布马超许褚张辽张任张合徐晃夏侯渊”恐怕要差些,关羽和马超的对手榜可以分列第四第五,再往下就更不好排了。
三国武力排行的魅力就在于争论不休。一些网友试图一统三国武力排行纷争的局面,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武评中必然或多或少存在猜测成分,有猜测便有分歧。一些网友采取了相对严谨的论证方法,在一些公理和原则上得出比较合理的武力排行,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所谓的公理往往不能令人信服,也很容易得出悖论。
三国武评反映了大家的喜好和审美标准,没必要刻意去统一网友们的思想。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武力排行给大家的感觉是不严谨和闹家家。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世界的一个原因是轻视数学。这也反映在不少网友的三国武评上——洋洋洒洒写了成千上万字的武力点评,却拿不出什么可参照可对比的数据,这样得出的结果随意性必然很大。

历史上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八个

历史上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八个

历史上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八个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战役和斗争中,谋略的运用往往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以下为您讲述八个这样的精彩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遣田忌和孙膑率军救援。

孙膑没有直接前往邯郸与魏军正面交锋,而是选择进攻魏国的都城大梁。

魏军不得不撤回军队救援大梁,在回援途中,齐军在桂陵设下埋伏,大败魏军。

这一谋略巧妙地避开了魏军的锋芒,攻其必救,从而取得了胜利。

第二个故事是“赤壁之战”。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企图统一全国。

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抵御曹军。

诸葛亮和周瑜巧妙地运用了火攻的策略。

先是庞统故意向曹操献上连环计,让曹军的船只连接在一起,便于火攻。

接着黄盖诈降,趁着东南风,点燃了曹军的船只。

火势迅速蔓延,曹军大败。

这场战役中,孙刘联军充分利用了地理、气候等因素,以弱胜强。

第三个故事是“淝水之战”。

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

东晋将领谢玄派人劝说苻坚后退,让晋军过河决战。

苻坚同意后退,结果前秦军队在后退过程中混乱不堪,朱序在阵后大喊“秦军败了”,导致军心大乱。

晋军趁机发动进攻,前秦军队溃败。

东晋以少胜多,成功抵御了前秦的进攻。

第四个故事是“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袁绍率领大军与曹操在官渡对峙。

曹操兵力远少于袁绍,但他善于听取谋士的建议。

曹操奇袭袁绍在乌巢的粮仓,烧毁了大量的粮草。

袁军失去了粮草供应,军心大乱,曹操趁机发起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第五个故事是“空城计”。

诸葛亮因马谡失了街亭,被迫摆下空城计。

司马懿率领大军前来,只见城门大开,诸葛亮在城楼上悠然抚琴。

司马懿怀疑有伏兵,不敢贸然进攻,最终选择退兵。

诸葛亮凭借着对司马懿心理的准确把握,以虚张声势的方式吓退了敌军。

第六个故事是“暗度陈仓”。

刘邦在汉中时,为了迷惑项羽,烧毁了栈道。

后来韩信出兵时,表面上派兵修栈道,吸引敌军注意,实际上却暗中从陈仓出兵,一举占领关中。

三国演义第十四章曹操与诸葛亮的长坂坡之战

三国演义第十四章曹操与诸葛亮的长坂坡之战

三国演义第十四章曹操与诸葛亮的长坂坡之战公元208年,长坂坡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一战。

这场战役是诸葛亮与曹操之间一次精彩的对决,展示了两位战略家的智慧和谋略。

在这场战役中,曹操率军攻打刘备,而诸葛亮派出赵云来迎战,最终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长坂坡地势险要,地形复杂,适宜设下伏兵。

诸葛亮利用这一地理优势,派遣赵云与千军伏击曹军。

曹操率领的大军步步前进,万军齐出,形势危急。

然而,赵云奋勇抵抗,不畏艰险,率军顽强抵抗曹军的进攻,终于守住了长坂坡。

诸葛亮以其独特的计谋和战略眼光,在这场战役中展现了非凡的才智。

他深知曹操军队的强大,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计谋来破解曹军的进攻。

他精心部署的伏击和埋伏,使曹军陷入困境,不得不为其进攻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战斗的关键时刻,赵云展现了出色的个人能力和英勇不屈的精神。

他率领部队与曹军展开惨烈的搏斗,一次次抵挡住曹操部队的攻势,并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赵云的英勇表现和冷静应对赢得了众人的赞誉,成为了这场战役中的英雄。

这场长坂坡之战不仅展示了诸葛亮和赵云的战略才能,也体现了三国时期军事指挥的重要性。

诸葛亮通过对地形的研究和对曹军的了解,成功地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计划,而赵云则以其勇猛无敌的战斗力和英勇的精神,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将领应该具备的品质。

长坂坡之战是三国演义中一场重要的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精彩的战斗。

诸葛亮和赵云的杰出表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将永远被人们铭记,成为历史的英雄。

总结起来,在长坂坡之战中,诸葛亮和赵云的精明才智以及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使得他们成功地战胜了曹操的强大军队。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局势,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和赵云的崇高品质和英勇行为将永远被人们敬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

三国演义的军事策略

三国演义的军事策略

三国演义的军事策略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极富盛名的历史小说,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军事策略。

这些策略的巧妙应用以及将智慧与战场相结合的手法,使得三国时期的战争更加精彩和激动人心。

本文将介绍三国演义中一些重要的军事策略,探讨其中的智谋和战术。

一、遗计之计——诸葛亮的茅庐计诸葛亮是刘备帐下的智谋之士,他精于计谋和布阵,为蜀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出奇制胜的第一步,就是巧妙运用茅庐计。

在曹军追击刘备逃至卧龙岗时,诸葛亮设下了茅庐,以假乱真。

曹军误以为刘备军队被诈降之计击破,不加防备地进入茅庐,结果被火攻所困,大败而归。

通过这一计谋,诸葛亮成功地消减了曹军实力,为刘备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和空间。

二、巧变之计——赵云的陷阵计赵云是刘备军队中的一员重要将领,他擅长奇兵之术,善于突破敌军阵势。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一次次用自己出色的军事策略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实施的陷阵计。

赵云在长坂坡上利用自己的英勇和机智,装作曹军袭击的情景,诱使曹军掉以轻心,进而争分夺秒地将曹军包困于山中。

通过这个计策,赵云成功地解决了巨大的战略困局,为蜀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战略优势。

三、智取之计——周瑜的连环计周瑜是东吴一位杰出的智勇双全的将领,他主持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中,周瑜巧妙地利用风力,配合刘备联军,用火攻迫使曹军撤退。

在这场战役中,周瑜布设了诸多火船,利用风势偷袭曹军船队。

通过这个计策,周瑜成功地瓦解了曹军的实力,为孙刘联军赢得了胜利。

这种将智谋与军事手段相结合的战略不仅展现了周瑜的才能,也对战争历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运筹帷幄——曹操的连环计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出色的军事才能让人叹为观止。

曹操懂得运用各种策略,在战场上屡建奇功。

最著名的战略之一就是连环计,这个计策曹军多次使用辎重车,故意放任被劫掠,作为牵制令敌人大开杀戒的策略。

然后曹操趁机伏击,一举歼灭敌人。

诸葛亮《隆中对》的秘密

诸葛亮《隆中对》的秘密

诸葛亮《隆中对》的秘密诸葛亮《隆中对》的秘密: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也。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从“自董卓以来”到“此诚不可与争锋”一段,诸葛亮明确指出曹操不仅“挟天子而令诸侯”,占有天时,而且左右有众多文臣武将,还拥有百万之众,在人和方面其他豪杰也难以匹敌,所以劝刘备勿与之争锋;从“孙权据有江东”到“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一段,诸葛亮认为孙权据有长江之险,占有地利,人和方面通过孙坚、孙策到孙权“三世”的积累,“民附”而“贤能为之用”,基础已十分牢固,所以劝刘备不要有吞并东吴的打算,最佳的策略是利用孙权来援助自己。

从“荆州北据汉、沔”到“汉室可兴矣”,诸葛亮从地利方面指出荆州是“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汉高祖当年就是从益州起家的。

劝刘备趁“刘璋暗弱”,张鲁不知存恤百姓之际,占据荆益两州,利用荆益两州的有利地理条件保护自己,同时抚和西面的“诸戎”和南面的“夷越”,并与孙权搞好关系,在人和方面尽量争取更多的支持。

诸葛亮认为,刘备如果按这种策略行事,就有机会复兴汉室了。

刘备对诸葛亮的《隆中对》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得到诸葛亮就像“鱼之有水”,此后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入蜀袭击刘璋夺取益州,张鲁投降曹操后,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并打败了曹操,全盛时期拥有荆州和巴蜀地区,实现了诸葛亮设定的目标,成就一代霸业。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攻取曹魏武都、阴平二郡!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攻取曹魏武都、阴平二郡!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攻取曹魏武都、阴平二郡!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一统天下,从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历经7年。

其中,就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来说,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

魏明帝曹叡西征长安,命张郃率领步骑五万人前往,大破马谡于街亭。

而同时赵云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

诸葛亮乃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

因为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上疏请求自贬三等,后主刘禅以诸葛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建兴六年(228年)年冬,诸葛亮为响应东吴而进行第二次北伐。

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汉军粮尽退军。

魏将王双率兵追击,被蜀军击败,蜀军斩杀王双。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蜀汉丞相诸葛亮来说,前两次北伐中原,都是以失败收场的,即便在第二次北伐中斩杀了曹魏将领王双,但是,因为没能拿下千人把守的陈仓,这依然不能说是成功的北伐。

不过,虽然连续失利,可孔明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在公元229年开启了第三次北伐中原之战。

一首先,公元229年春天,诸葛亮遣陈式(一说陈戒)进攻曹魏的武都、阴平二郡,这意味着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正式开始。

在得知蜀汉大军出动的消息,曹魏名将郭淮领兵来救,诸葛亮率军驻扎建威,牵制郭淮。

曹魏大军得知蜀汉主力已经来到后,选择立即撤退,这让蜀汉得以成功占领二郡。

在攻取曹魏武都、阴平二郡后,诸葛亮安抚了当地的氐人、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不仅出场的名将相对较少,主要就是诸葛亮、陈式、郭淮这三位将领,并且也没有爆发较大的战役。

换而言之,在诸葛亮率军夺取武都、阴平二郡后,曹魏并没有想要夺回这两个郡。

特别是在得知蜀军主力出动的消息后,更是选择立即撤军。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这很可能是因为武都、阴平二郡对于曹魏的战略意义不是非常大,这成为曹魏没有全力争夺的重要原因。

二在汉末三国时期,武都、阴平两郡北接陇右、南抵益州,东面和汉中、关中接壤,地理位置虽然重要。

三国演义的战略智谋

三国演义的战略智谋

三国演义的战略智谋三国演义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古代小说,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战争故事。

在这个时期,各个势力相互厮杀,为了争夺统一天下而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各个领导者展现出卓越的战略智谋,成为了后来军事思想家借鉴和学习的对象。

本文将就三国演义中的战略智谋进行探讨。

一、诸葛亮的屯兵北伐策略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蜀国的重要人物,被誉为智囊军师。

他提出了著名的“屯田制”,通过在边境地区屯田,充实农民的生活,同时解决了蜀国粮食问题,为后来的北伐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北伐中,诸葛亮采取了迂回战术,先从南部开始攻打曹魏,使曹魏内外交通受阻,进而割断敌人的内外联系。

接着他借用火烧连营之计,攻破敌人的防线,如火如荼地向北推进。

最终成功占领了汉中,并使曹魏的后方岌岌可危。

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展现出了他卓越的智慧和谋略,不仅在战略部署上取得了成功,还在军事资源的合理利用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曹操的连环计曹操是三国演义中魏国的主要人物,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

他的连环计是他在战争中运用的一种策略,通过连环套数,牵制敌人的注意力和精力,从而在关键时刻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曹操通过分散兵力,采用分兵相助的战术,使得敌人无法集中一致对付他的军队。

他还利用敌人的虚弱点,深入敌人内部,进行袭扰。

另外,曹操还有一项经典的连环计——凤仪亭计,通过设下埋伏,让敌人自相残杀。

曹操的连环计展示出他精湛的谋略和丰富的战斗经验,使他能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取得战略的主动权。

三、刘备的联合抗敌战略刘备是三国演义中蜀国的创立者,他提出了以联合抗敌为核心的战略,通过与各方势力建立并发展联盟关系,形成合力,共同抵抗敌人的进攻。

刘备利用自己的个人魅力与其他势力达成相互支持的协议,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

在联盟建立之初,他通过过继皇位和威胁,迫使袁绍与他订立盟约。

之后,他又以礼贤下士的形象,吸纳各方人才,从而提升了自己的实力。

通过与各方势力的联合,刘备掌握了更大的资源和军事优势,为自己取得了政治和军事上的合法地位,最终成功建立了蜀国。

三国演义之曹操与诸葛亮智斗

三国演义之曹操与诸葛亮智斗

三国演义之曹操与诸葛亮智斗曹操与诸葛亮智斗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诸葛亮则是三国时期的杰出谋士。

两位才华横溢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展开了一系列智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曹操与诸葛亮的智斗,探讨他们的智谋和策略。

一、诸葛亮割须联盟在赤壁之战前夜,曹操以庞大的军队准备攻打刘备。

而此时,刘备却秘密派出使者诸葛亮前往曹营表达割须之盟的诚意。

诸葛亮带着一把大刀,并以保护自己的名义剃去了一些胡须。

这个举动在当时可谓是出人意料,引起了曹营内许多人的惊讶。

诸葛亮通过这一举动,显示了他的勇气和决心,也让曹操意识到他不是一个寻常人物。

二、曹操火烧赤壁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诸葛亮之间智斗的重要篇章。

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和周瑜联手,采用火攻的计策打败了曹操。

曹操军队的水军在火攻下溃不成军,被迫败退。

在这个智斗中,诸葛亮与周瑜相互合作,他们利用江流水势和风向,以及曹操的自负和轻敌心态,成功地迷惑了曹军,并在适当的时机放出火攻。

曹操虽然实力雄厚,但在这次智斗中却败在了诸葛亮和周瑜的计谋之下。

这一战的胜利不仅彰显了诸葛亮的智慧,也让曹操颜面无光。

三、诸葛亮七擒七纵在对抗曹操的过程中,诸葛亮运用了一种称为“七擒七纵”的策略。

这种策略的核心是通过多次收放曹操的亲信和将领,以消耗曹军的实力和精神。

每次诸葛亮将曹操的将领擒杀或俘虏后,他都会将他们放回去,以达到疲惫曹军建立士气的目的。

通过这种策略,诸葛亮有效地削弱了曹操的实力,使得曹军内部产生了动摇和不安。

这种看似反常的做法,暗藏着诸葛亮对战争全局和人心的精准洞察,使得曹军处于被动局面。

四、曹操借道草船在攻打蜀国的过程中,曹操遇到了天险,诸葛亮布下了一道防线使其无法前进。

曹操却想出了一个妙计,他决定借道草船。

他先派人将大量的草堆在河面上,模拟草船,然后在夜晚悄悄地引船艄向下游漂流。

曹操的这一行动成功地骗过了诸葛亮的侦查,他收到的情报是曹操已经撤退。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掺半。

在我看来,曹操有“雄”的一面,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曹操也有“奸”的一面,他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从曹操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对其人物形在我国众多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

小说中,曹操是一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和才能卓越的军事家,他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

同时另一方面,曹操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贪欲和权势欲,是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常常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人心、收罗人才,为自己所用。

一、曹操生平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

年幼时,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当时即流露出非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开始了仕途,当年他才刚满二十岁。

后来,曹操当上了洛阳北部尉,暗地收编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而后加入了反董大军,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将北方牢牢控制,力图统一天下。

公元210年,曹操大宴铜雀台,一大批贤才志士皆投奔于他,随后实施恰当的农业政策,安定了民生,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公元219年,曹操与孙权联合打败了关羽。

公元220年,曹操回到洛阳,病死于此,终年六十六岁。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二、曹操正面形象——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1.抱负远大,胆识过人生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时期,曹操揭竿而起,力争实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伟大理想。

董卓作乱,大家都束手无策,全都抱头痛哭,只有曹操勇敢地站出来,决定刺杀董卓,并且亲自前往。

曹操、诸葛亮用人方略比较

曹操、诸葛亮用人方略比较

曹操、诸葛亮用人方略比较目录在人才的管理上,两者相似之处 (1)第一、破格提拔 (1)第二、广开言路 (1)第二、赏罚严明 (1)在人才的管理上,两者不同之处 (1)第一、宽宏大度与清正廉洁 (1)第二、从谏如流与一枝独秀。

(2)第三、以德化之与以身示人 (2)第四、知人善任与屡次失误。

(2)第五、久远之计与死而后已 (2)在人才的管理上,两者相似之处第一、破格提拔在人才的选择上,曹操以政治家特有的气魄,一反过去以门阀和名节取人的传统标准,主张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诸葛亮出身于一个小地主家庭,他对传统的门阀制度十分反感。

在人才的选拔上,他能够破除传统的取才标准,不论出身,破格使用。

蒋琬、姜维。

曹操与诸葛亮的选才标准,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下层积极的政治要求。

第二、广开言路曹操和诸葛亮为达到自己预定的政治目标,不断地检验自己的得失,鼓励部下多提意见。

曹操要求各级官吏向他大胆提出批评和建议,以便尽快完成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大业。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刘禅“宜开张圣听”,不能“塞忠谏之路”。

诸葛亮的广开言路,使蜀军成为一个精诚团结的战斗集体。

第二、赏罚严明曹操在人才的管理上明确指出“礼不可以治兵也”,“吾在军中持法是也”。

诸葛亮含泪斩马谡、自行贬抑三级、削职李严、流放廖立等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赏罚严明的用人方略使他们能够在各自的军队中树立起绝对权威,言出必行,令出如山。

在人才的管理上,两者不同之处第一、宽宏大度与清正廉洁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不问德行。

四次谴使者放脱有条件投降的关羽。

尤为难得的是,他对人才不念旧恶,不计前嫌。

曹操的宽宏大度,使部下对他忠心耿耿、誓死效劳。

诸葛亮人品正直,廉洁自律。

他不像曹操那样“唯才是举”,而是非常重视人品,“亲贤臣,远小人。

”所以,他不像曹操“任天下之智力”而组建了“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三国时期数量最大、质量最高的人才库。

第二、从谏如流与一枝独秀。

曹操雄才大略,“治世之能臣。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

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时期。

而《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极具思想深度的描写,深受读者的喜爱。

其中,战略与谋略的运用成为整个故事的核心。

本文将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战略与谋略,探讨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策略的演绎。

第一,战略1. 陆逊之火攻周瑜 -- 创造奇迹之火在赤壁之战时,周瑜利用东风运动,千方百计试图烧毁曹操的船只。

然而,曹操处心积虑,全力防备,周瑜的计谋几乎要功亏一篑。

这时,陆逊提出了用火攻的建议。

他派兵出战,堆放大量草木和油脂,并在湖上点燃。

当东风刮来,火焰蔓延,曹军大败。

通过这一战略,巧妙地利用了敌我双方的威力对比,化解了曹军的防守,最终取得了胜利。

2. 刘备出师决胜天下 -- 整合力量之道刘备作为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的首领,他们的力量分散,难以与其他各路诸侯抗衡。

在卧龙诸葛亮的智慧引导下,刘备通过一系列合纵连横的手段,将四方英雄聚拢在他的旗下,形成强大的联盟。

刘备善于利用各种政治手段和外交策略,与其他诸侯建立联盟关系,最终实现了从黄巾之乱到建立蜀汉的伟大征程。

第二,谋略1. 诸葛亮之空城计 -- 虚实之间的诡计在对抗曹操的关键时刻,诸葛亮采用了空城计的策略。

他在汉中城洞中放出牛羊,掩盖兵力的实际数量。

曹操误以为诸葛亮只有寥寥几人,于是率军攻打。

这时,诸葛亮掌握了曹操军队的行动规律,采用连环计,使得曹军无法取得斩杀诸葛亮的机会,最终曹操被逼停止进攻,空城计成功。

2. 曹操之铜雀台献艳计 -- 以美人图谋天下曹操采用了铜雀台献艳计,以美人杨修的智慧,吸引了各路诸侯的注意。

诸侯中的韩浩、祢衡等人都因为美人而愿意效力于曹操。

曹操将他们任命为要职,并通过杨修的帮助,分化了敌对阵营,最终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盟友和资源。

通过分析以上的战略与谋略,我们可以看到,《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与策略是多样且巧妙的,这些战略与谋略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人物角色的智谋才智,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独特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控制张鲁政权 ,是曹葛取用汉中战略共同的战略目标
关陇与巴蜀是秦汉帝国以西制东 ,建国安邦 、繁荣昌盛的基地 ,谁能据有秦蜀 ,就能横行天下 ,得陇望蜀 ,一统河山 ,处在 其间的汉中 ,直接关系到秦陇 、巴蜀的安危 。所以 ,汉末三国时期的政治家 、军事家非常重视对陇蜀地区的控制 ,格外关注对 汉中的争夺 。
常重视关陇动态 ,招亡纳叛 ,壮大自己 。“韩遂 、马超之乱 ,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µψ。除一般人民外 ,张鲁更重视结 援西凉兵团 。马超战败后 “, 张鲁又遣大将杨昂以助之”,马超为了换取张鲁的支持 ,胁迫其大将赵昂“质其嫡子月于南郑 ,欲 要昂以为己用 。”后来赵昂与杨阜共谋讨超 “, 遂共闭门逐超 ,超奔汉中从张鲁得兵还”,赵昂与其妻异“保祁山 ,为超所围三十 日 ,救兵到乃解 ,超卒杀异子月”µζ。说明马超与汉中张鲁有密切的联系 ,其战败后投奔张鲁就很好理解了 。《三国志·马超 传》注云 :马超“奔汉中 ,鲁以为都讲祭酒 ,欲妻之以女 ,或谏鲁曰 ,有人若此不爱其亲 ,焉能爱人 ,鲁乃止 。”证明张鲁起初是器 重马超的 “, 都讲祭洒”仅次于“师君”张鲁 。马超“后数从张鲁求兵欲北取凉州 ,鲁遣往无利 ,又鲁将杨白等欲害其能 。超遂从 武都逃入氐中 ,转奔往蜀 ,是岁建安十九年也 。”除马超外 ,关陇地区的一些地方势力也投奔张鲁 。其中蓝田人刘雄鸣 ,居覆车 山下 “, 诸往命皆依之 ,有众数千人 ,据武关道口 ,太祖遣夏侯渊讨破之 ,雄鸣南奔汉中 。”“又有程银 、侯选 、李堪 、皆河东人也 , 兴平之乱 ,各有众千余家 。建安十六年并与马超合 ,超破走 ,堪临阵死 ,银 、选南入汉中”µ{ 。另外 ,张鲁又与汉水上游东部的 申耽有联盟关系 ,申耽“初在西城 、上庸间 ,聚众数千家 ,后与张鲁通”µ| 。这一切都说明马超战败后 ,张鲁政权是秦蜀之间的 最大割据势力 。因此 ,对曹操用兵汉中 ,曹魏政权内部争议颇大 ,尚书卫凯认为“若以兵入关中 ,当讨张鲁 ,鲁在深山 ,道径不 通 ,彼必疑之 ,一相警动 ,地险众强 ,殆难为虑 。”结果这次讨伐汉中张鲁的行动 “, 太祖自亲征 ,仅乃平之 ,死者万计 ,太祖悔不 从凯议”µ} 。谋士高柔也持相同意见 ,他主张“宜先招集三辅 ,三辅苟平 ,汉中可传檄而定也”µ∼。最终还是曹操力排众议 ,远 征汉中 “, 入南郑 ,尽得鲁府库珍宝 ,巴 、汉皆降 ,复汉宁郡为汉中”νυ 。曹操非常重视汉中在三国鼎立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他在 《诸儿令》中说 “: 今寿春 、汉中 、长安 ,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 。欲择孝慈不违吾令 ,亦未知用谁也”νϖ 。
曹操在攻取汉中的过程中 ,对氐羌胡族完全采取了不信任的赶尽杀绝政策 ,实际上是继承了东汉以来 传统的民族政策 。
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六次北伐 ,明义上是“北定中原”“, 兴复汉室”,实际上是主攻陇右 ,蚕食雍凉 ,实施 “西和诸戎”的战略 。其主要目的就是借助这里的羌胡力量 ,形成居高临下的反魏同盟 。建兴五年 ,诸葛亮 屯驻汉中 ,为后主草《伐魏诏》云 “: 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 、康居胡侯支富 、康植等二十余人 ,诣受节度 。大军 北出 ,便欲率将兵马 ,奋戈先驱”λξ。建兴九年 ,诸葛亮兵围祁山 ,鲜卑轲比能等“至故北地石城以应亮 λψ”。 曹魏方面也说 “, 会亮时在祁山 ,果遣使连结比能 。比能至故北地石城与相首尾 λζ”。诸葛亮极为重视联络 凉州诸胡 ,北伐伊始 ,就以猛将魏延兼任凉州剌史 。姜维归附后 ,诸葛亮大喜过望 ,以其为“凉州上士”λ{ ,着 重培养 。后来蒋琬 、姜维基本继承了诸葛亮遗志 。蒋琬说 “: 以凉州胡塞之要 ,进退有资 ,贼之所惜 ;且羌 、胡 乃心思汉如渴 ,又昔偏军入羌 ,郭淮破走 ,算其长短 ,以为事首 ,宜以姜维为凉州剌史 。若维征进 ,衔持河右 , 臣当帅军为维镇继”λ| 。所以 ,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奇兵五千袭长安的建议 ,就与这一战略思想有关 。“不 如安从坦道 ,可以平取陇右 ,十全必克而无虞”λ} ,就是上述诸葛亮的“化成之道”。借助羌胡力量是当时中 国最杰出战略家的普遍认识 。
收稿日期 :2002 —02 —30 作者简介 :梁中效 (1961 —) ,陕西理工学院文化传播系 ,副教授 。
·48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马超等人被逼反 ,曹操找到了借口 ,亲率大军 ,进兵关中 ,虽然用离间计 ,击败马超 ,控制关中 ,但潼关大 战 ,几乎丧命 ,曹操被西凉兵的强悍和马超的骁勇所震慑 。他说 “: 关西兵精悍 ,坚壁勿与战”⑩“, 马儿不死 , 吾无葬地也”λϖ 。马超战败后 ,先是投靠张鲁 ,后又投奔刘备 ,帮助刘备攻克成都 。
·49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瑜的“得蜀而并张鲁”等 ,都将战略目光聚焦到了汉中张鲁政权 ,希望能据而有之 。 此时的张鲁并非自守之徒 ,在他统治下不仅“汉川之民 ,户出十万 ,财富土沃 ,四面险固”,差一点自称“汉宁王”,而且他非
与曹操相比 ,诸葛亮虽然在《隆中对》中已经意识到了汉中的战略地位 “, 刘璋暗弱 ,张鲁在北”,一旦天下有变 ,刘备则率 主力出秦川 ,两路合击中原 。而要出秦川 ,汉中是必经之路 ,必得之地 。但刘备在 214 年攻下成都 ,自领益州牧后 ,没有及时发 兵攻占汉中 ,而是率军赶往荆州 ,去争夺已被吕蒙占据的南三郡 (长沙 、零陵 、桂阳) ,低估了汉中落入曹操手中的危险性 ,在军 事战略上犯了错误 。进兵荆州 ,不仅为曹操取得汉中开了方便之门 ,而且使刘备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脆弱的孙刘联盟出现 了新的危机 。这主要是刘备的责任 ,可诸葛亮也难辞其咎 。在后来蜀魏双方争夺汉中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 ,诸葛亮似乎也显 得比较被动 ,没有黄权 、杨洪 、法正等人那样重视汉中的战备地位 。曹操占领汉中后 ,进兵三巴 ,黄权首先提出了汉中的重要 性 ,将汉中比作蜀之“股臂”。《三国志·蜀志·黄权传》云 “: 及曹公破张鲁 ,鲁走入巴中 。权进曰 ‘: 若失汉中 ,则三巴 (巴东 、巴 西 、巴郡) 不振 ,此为割蜀之股臂也 。’于是 ,先主以权为护军 ,率诸将迎鲁 ,鲁已还南郑 ,北降曹公 。然卒破杜 、朴胡 ,杀夏侯 渊 ,据汉中 ,皆权本谋也 。”当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 ,前线战事吃紧的时候 ,杨洪再次提出汉中的战略地位 ,将汉中视为益州的 “咽喉”,坚定了了诸葛亮的信心 。《三国志·蜀志·杨洪传》曰 “: 先主争汉中 ,急书发兵 。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杨洪 ,洪曰 ‘: 汉中 则益州咽喉 ,存亡之机会 ,若无汉中 ,则无蜀矣 ,此家门之祸也 。方今之事 ,男子当战 ,女子当运 ,发兵何疑 。’”由此看来 ,刘备 集团的有识之士 ,对于夺取汉中是非常重视的 。能否夺取汉中成为刘备集团能否立国于巴蜀的头等大事 。谋士法正在这最 为关键的时刻 ,以他敏锐的观察力准确地预见了汉中对于未来蜀国的战略地位 ,进一步坚定了刘备集团夺取汉中的信心 。 《三国志·法正传》“: (建安) 二十二年 ,正说先主曰 ‘: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 ,定汉中 ,不因此势以图巴蜀 ,而留夏侯渊 、张 屯守 , 身遽北还 ,此非其智不逮 ,而力不足也 ,必将内有忧逼故耳 。今策渊 才略不胜国之将帅 ,举众往讨 ,则必可克 。克之日 ,广农 积谷 ,观衅伺隙 。上可以倾覆寇敌 ,尊奖王室 ;中可以蚕食雍凉 ,广拓境土 ;下可以固守要害 ,为持久之计 。此盖天以与我 ,时 不可失也 。’先主善其策 ,乃率诸将进兵汉中 ,正亦从行 。”这些事实说明 ,从夺取汉中的策略制定到军事行动的完成 ,法正始终 参与 ,功绩在诸葛亮之上 ,所以“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 ,以公义相取 ,亮每奇正智术 。”刘备夷陵惨败“, 亮叹曰 ,法孝直若在 ,则 能制主上令不东行 ,就复东行 ,必不倾危矣”νω。汉中归蜀 ,刘备称汉中王 ,是蜀汉政权正式建立的标志 ,是刘备一生事业兴盛的 标志 ,更是三国鼎立最后形成的一个标志。魏蜀双方在利用汉中战略基地问题上的重大失误中的战略虽有差异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曹操的“扰关中 ,乱羌胡”,诸葛亮 的“西和诸戎”,周瑜的“与马超结援”,都把借重氐羌力量作为取用汉中的目的之一 。这是当时西部历史运 动规律在三位军事家一统天下战略中的具体反映 。赤壁之战后 ,曹操下决心经营西部 ,以便控制关陇 ,进取 汉中 、巴蜀 。建安十六年 (211 年) ,曹操为了达到出兵关中 ,铲除胡汉联合的西凉兵团 ,进一步荡平汉中的战 略目标 ,用激将法命钟繇讨伐张鲁 ,暗中却命大将夏侯渊与钟繇会师关中 “, 是时关西诸将外虽怀附 ,内未可 信 ,司隶校尉钟繇求以三千兵入关 ,外讨张鲁 ,内以胁取质任”⑧。马超等西凉名将 ,看穿了曹操的阴谋 “, 关 中诸将疑繇自袭 ,马超遂与韩遂 、杨秋 、李堪 、成宜等叛”⑨。这一行动不仅引起了西凉兵团的反叛 ,而且也 引发了刘璋的恐惧 ,导致刘备提前进入益州 ,加速了诸葛亮隆中决策跨有荆益目标的实现 。
诸葛亮利用“和”“、抚”的怀柔政策 ,最大限度地争取了氐羌胡族对蜀汉政权的支持 ,为蜀汉政权服兵 役 、徭役 ,提供粮饷 ,达到了“降集氐羌 ,兴复二郡 (武都 、阴平) ”λ∼等目的 。曹魏和氐羌胡族的关系是和战交 替 ,但主要以战为主 ,残酷镇压《, 三国志·武帝纪》言 ,夏侯渊曾屠兴国 ,桴罕 ,曹操曾屠河池 。所以羌胡对曹 魏 “, 外虽怀附 ,内未可信”。
汉末 ,九卿之一的“太常”刘焉首先粉墨登场 ,他在“王室多故”“、京师将乱”的条件下 ,以“益州分野有天子气”“, 出为监军 使者 ,领益州牧”µυ “, 阴图异计”,立即派遣督义司马张鲁 、别部司马张修 “, 将兵掩杀汉中太守苏固 ,断绝斜谷 ,杀使者”µϖ 。然 后 ,以汉中为基地 ,与西凉马腾勾结 ,插手关陇事务 “, 时征西将军马腾屯眉而反 ,焉及范 (刘焉子) 与腾通谋 ,引兵袭长安 。范 谋泄 ,奔槐里 ,腾败退还凉州”µω。刘焉插手关陇事务未成 ,长子刘范 、次子刘诞被杀 ,刘焉“疽发背卒”,刘璋继领益州牧 。此 时 ,处在秦蜀之间的张鲁 ,乘机割据自雄 ,杀张修 ,据汉中 ,凭借“财富土沃 ,四面险固”的有利条件 ,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 “雄据巴汉垂三十年”µξ。刘焉图谋在西部割据称王的梦想虽然破灭 ,但他利用西凉兵团 、陇蜀联合之策和张鲁割据汉中的现 实 ,都给曹操 、刘备 、诸葛亮 、周瑜等政治家 、军事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迪 。曹操的“南诱蜀 、汉”,诸葛亮的“张鲁在北”,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