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色体SSG分带方法与带型1)

合集下载

《染色体带型分析》课件

《染色体带型分析》课件

自动化与智能化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 实现染色体带型分析的自动化和智能
化,提高分析速度和准确性。
高通量与快速检测
开发高通量、快速检测的染色体带型 分析技术,满足大规模临床和科研需
求。
分辨率提升
提高染色体带型分析的分辨率,以便 更准确地识别染色体变异和异常。
染色体带型分析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前景
染色体带型观察与拍照
显微镜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 带型特征。
拍照记录
使用显微摄影设备对染色 体进行拍照记录。
图像分析
对拍摄的染色体照片进行 分析,提取染色体的特征 信息。
染色体带型分析结果解读
结果解读
根据染色体的特征信息,对其进 行分析和解读。
异常染色体的识别
识别异常染色体,并分析其对疾病 的影响。
如染色体着丝粒异染色质增多、 次缢痕增长或缩短等,可能与某 些遗传性疾病相关。
染色体带型异常与遗传性疾病的关系
唐氏综合征
由于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导致智力低下、生长 发育迟缓、特殊面容等症状。
威廉姆斯综合征
由于7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心 血管疾病、智力障碍等症状。
克氏综合征
由于X染色体部分缺失或结构异常,导致男性生殖 器官发育不全、身材矮小等症状。
进化关系,为物种保护和改良提供依据。
在法医学领域,染色体带型分析也被用于个体识别和亲缘关系鉴定中, 通过对个体的染色体带型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确定个体身份和亲缘关系 。
02
染色体带型分析的基本原 理
染色体显带技术
1
染色体显带技术是通过特定的染色方法,使染色 体呈现出深浅不同、明暗相间的带纹,以便于对 染色体进行分析和识别。

植物染色体giemsa分带技巧[精彩]

植物染色体giemsa分带技巧[精彩]

实验十植物染色体Giemsa分带技术一、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染色体Giemsa的C带、G带分带技术和方法。

2. 学习染色体带型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植物染色体显带是借助于特殊的处理程序后,进行Giemsa染色,使染色体某些结构成分发生特异反应而出现深浅不同的带纹,从而使核型分析中更准确地识别染色体的每个成员以及其结构变异。

通过改变Giemsa分带处理程序可产生不同带型,因此有C带、G带、N带、Q带、T带等不同技术。

C带(组成异染色质带):C带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它主要显示着丝粒、端粒、核仁组成区域或染色体臂上某些部位的组成异染色质而产生相应的着丝粒带、端粒带、核仁组成区带、中间带等,这些带可以在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出现,也可以只有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带。

G带(Giemsa带):显示染色粒,G带分布于染色体的全部长度上。

以深浅相间的横纹形式出现。

G带能清楚地反映染色体的纵向分化,能提供较多的鉴别标志。

因此,G带是分带技术中最有价值的一种。

R带(反带):与G带相反的染色带.由于处理程序不同,染色体在同一部位染色效果相反。

N带:专一地显示出核仁组织区。

T带:专一地显示出端粒区域。

以上几种带型在植物上应用最多的为C带和G带,本次实验主要介绍这两种分带技术。

三、实验材料(一)材料大麦(Hordeum spp.2n=14)的种子、蚕豆(Vicia faba 2n=12)的种子、洋葱(Allium cepa 2n=16)的鳞茎。

以上材料可任选一种。

(二)器材培养箱、恒温水浴锅、分析天平、小台秤(200g) 、量简(50ml、100ml、1000ml、10m1) 、烧杯(200m1) 、容量瓶(1000m1) 、棕色试剂瓶(200m1)、滴瓶、染色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显微照相及冲洗放大设备、剪刀、镊子、刀片、滤纸、玻璃板、牙签、切片盒。

(三)试剂Giemsa母液、磷酸缓冲液、氯化钠、柠檬酸钠、甲醇、乙醇、冰醋酸、氢氧化钡、秋水仙素或对二氯苯、α-溴萘、纤维素酶、果胶酶、胰蛋白酶、醋酸洋红、45% 醋酸等。

实验七 植物染色体带型分析

实验七  植物染色体带型分析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 其中C-带主要显示着丝粒附近的异染色质,故称为C-带, 其他异染色质均可显示。染色体经酸(HCl)、碱 [Ba(OH)2] 和缓冲盐溶液(2×SSC)处理后, 再以 Giemsa染液染色而显示的带型。它包括染色体C-带结构 特征、C-带位置、染色强度,异染色质含量等。 • 作为细胞分类学指标,染色体C-带核型可以从不同层次 上反映其生物类群间的分类关系。染色体C-带在同一属 内有一明显而恒定的C-带结构模式,往往构成“标志性 C-带带纹”,由此可以进行属级分类单元的比较。
实验七 植物染色体带型分析
教研室: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 指导教师:黄世全
[目的要求 :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 1、了解染色体带型分析的有关概念。 2、了解染色体C-带显色技术。 3、学会植物染色体C-带分析方法。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如果染色体发生变化了,生物 的外在性状必然发生变化。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比较容易察 觉,但是染色体结构和组成成分的变化就比较难以发现。 染色体显带技术使不可察觉的染色体结构和成分变化转变 为可以定量表述的带型变化。 • 染色体分带技术:染色体经物理、化学因素处理后,再进 行染色,使其呈现特定的深浅不同带纹(band)的方法。 • 染色体分带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生的染色带分布 在整个染色体和长度上,如Q、G和R带;另一类是局部 性的显带,它只能使少数特定的带或结构染色,如C、T 和N带等。
材料: 材料:经C-分带技术处理得到的黑麦染色体的图片。 器具: 器具:显微镜、测微尺、毫米尺、镊子、剪刀、绘 图纸、圆规、铅笔等。
操作程序: 操作程序: 1、选取良好的有丝分裂中期的C-带图片。 2、染色体C-带位置: (1)着丝粒C-带(也称着丝粒区C-带):指着丝粒本身及 其相邻部分的C-带纹。 (2)端部C-带:指染色体末端区域的C-带纹。 (3)居间C-带:在着丝粒C-带和端部C-带之间范围内的C带纹。根据其所在位置又细分为近着丝粒带、中间带、亚 中间带和亚端带等。 3、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相对应的C-带是否纯合 即在某一特定位置相配对的两条染色体是否都具有带纹, 带纹大小、染色程度是否一致,如不一致,则按杂合计

实验十四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实验十四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组型分析的方法
01
02
03
显微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 形态和排列顺序,是进行 染色体组型分析的基础。
染色体测量
使用显微测微尺等工具对 染色体进行精确测量,获 取染色体的长度、宽度等 数据。
核型分析
将染色体按照大小、形态 进行排列,形成核型图谱, 可以直观地了解染色体的 特点和变异情况。
03 实验步骤
染色体组型分析
通过对染色体进行显微观察和测 量,将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特征 和排列顺序进行描述和分类,从 而确定生物的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数目与形态特征的描述
染色体数目
每种生物都有一定数量的染色体,这 些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起到关键 作用。
形态特征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包括长度、着丝粒 位置、核型等,这些特征可以反映染 色体的功能和进化历程。
实验结果提示,该植物可能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对于农业 生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实验结果还表明,染色体组型分析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 因素,如染色体大小、着丝粒位置、核型对称性等,以确保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对实验方法的改进与展望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采用更先进的染色体组型分析技术,如全染色体微列阵技术和高通量 测序技术等,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分辨率。
可以进一步优化实验方法,如改进染色体制片技术、优化显微观察条件等,以提高实验效率 和结果的可靠性。
在应用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在遗传资源评价、物种分类和进化生物学 等领域的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径。
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异是物种形成和 进化的基础,可以导致物种间的生殖隔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常用方法概述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常用方法概述
期对植物的分类往往是根据植物的形态学解剖学等资料来进行的但由于每个人对植物形态认识的差异经常会将同一植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特别是在研究形态相近的植物时常常会出现有的学者将某一植物划分为这个属或种而别的学者将其划分为其他属或种物界的研究带来一些不便
贵州农业科学 2006, 34( 1) : 98~ 102 Guizho u A g ricultur al Sciences
1. 5 材料的染色 对材料的染色是指用颜料对材料进行处理, 仅使
染色体染色, 而染色质不染色或染色很淡, 以便观察和 分析。可分为常规染色法和分带染色法。
1. 5. 1 常规染色法 常规染色法是指用颜料对材料 进行处理, 染色体被染成一致的颜色。主要方法如下:
( 1) 醋酸洋红溶液染色[ 2, 3, 32] : 此法简单易行, 较为 常用。先将材料置于载玻片上, 用不锈钢刀片切去根 冠和伸长区, 留下分生区, 然后加一滴醋酸洋红, 待根 尖被染至暗红色时, 进行常规压片。如果想使染色的 效果更好, 可以在压片后置于酒精灯上加热数秒, 但不 能使染液沸腾。如染色过深, 可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 适量 45% 的醋酸, 另一侧用滤纸吸取染 液, 以达到褪 色的目的。
第1期
刘永安 等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常用方法概述
99
速度较慢, 需处理较长的时间。进行预处理时所用的 化学药剂及主要方法如下:
( 1) 用低 浓度的 秋水仙 素溶液 对材 料进行 预处 理 。常用浓度 为 [ 4, 16, 20, 26, 30, 31, 84, 82, 85] 0. 01% ~ 0. 2% 。 秋水仙素有很强的毒性, 如果秋水仙素用量过大或处 理时间过长, 会引起染色体收缩过度或产生多倍体, 而 且秋水仙素的价格较贵。但由于用秋水仙素进行预处

染色体核型分析系列之三大技术介绍

染色体核型分析系列之三大技术介绍

染色体核型分析三大技术介绍·概念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形态与功能之间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经行核型分析后,可以根据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来判断生物的病因。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传统上是观察染色体形态。

但随着新技术的发现与应用,染色体核型分析三大技术包括:GRQ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光谱核型分析技术。

·三大技术介绍一、GRQ带技术人类染色体用Giemsa染料染色呈均质状,但是如果染色体经过变性和(或)酶消化等不同处理后,再染色可呈现一系列深浅交替的带纹,这些带纹图形称为染色体带型。

显带技术就是通过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的不同区域着色,使染色体在光镜下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带纹。

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带纹,甚至每个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都有特异性。

根据染色体的不同带型,可以更细致而可靠地识别染色体的个性。

染色体特定的带型发生变化,则表示该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改变。

一般染色体显带技术有G显带(最常用),Q显带和R显带等。

百奥赛图提供的小鼠染色体核型分析服务,就是利用Giemsa染色法,对染色体染色后进行显带分析,保证基因敲除小鼠在染色体水平阶段没有发生变异,从而确保基因敲除小鼠可以正常繁殖。

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分子细胞遗传技术,以荧光标记取代同位素标记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原位杂交方法,探针首先与某种介导分子结合,杂交后再通过免疫细胞化学过程连接上荧光染料。

FISH的基本原理是将DNA(或RNA)探针用特殊的核苷酸分子标记,然后将探针直接杂交到染色体或DNA 纤维切片上,再用与荧光素分子耦联的单克隆抗体与探针分子特异性结合,来检测DNA序列在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的定性、定位、相对定量分析,可判断单个碱基突变。

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

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

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植物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手段。

在植物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通过对植物染色体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植物的遗传特性、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并为植物育种和基因工程提供实验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染色体制片是最基本的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

它通过对植物组织进行处理和解离,将解离的细胞制作成染色体悬滴或薄片,再通过染色体标记技术进行染色和观察。

染色体制片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如固定-解离-染色法、醋酸不敏感-解离-染色法、花草植物花蕾组织研磨法等。

G-显带和C-显带染色技术是常用的染色体染色技术,可用于对植物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

G-显带染色技术主要通过染色体在酸性条件下的显色性质差异来观察和比较染色体的组织型结构,得到染色体的G-带。

C-显带染色技术则通过对染色体进行DNA硫酸基蛋白酶酶解和碱处理,使DNA与染色体分离,再通过DNA染色剂进行染色,得到染色体的C-带。

染色体定位可通过显微术观察染色体位置和形态的变化,以及采用染色体标记和探针技术的方法,精确定位和描绘染色体的分布情况。

常用的方法有细胞核型分析、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技术等。

染色体行为观察是研究染色体变化和功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可以揭示染色体的形态变化、染色体的遗传性状等。

常用的方法有染色体标记和染色体芯片技术。

基因组分析是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染色体进行分析,揭示植物基因组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并进一步阐明基因功能和基因组演化规律。

常用的方法有荧光原位杂交(FISH)、光学显微镜观察、超高分辨率的二次离子反射质谱成像技术等。

植物染色体常规分析技术在植物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对植物染色体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解决植物遗传问题、揭示植物遗传基础、鉴定染色体缺陷和异常等。

染色体带型分析

染色体带型分析
的研究手段。
显示染色体带的过程称为染色体显带.
染色体的显带技术
整条染色体的显带技术:
如Q带和G带
染色体局部的显带技术
J带和C带.
Q带
荧光染料氮芥喹叶 优点:受制片过程和热处理的影响较小, 制片效果较好,带型鲜明 缺点:荧光持续存在的时间很短 ,必须有荧 光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
G带
注意事项
本实验是一个带有障碍性的实验,种子 萌发时的水分、温度控制不好,预处理
不充分,解离时没有严格按要求做,压
片技术不过关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
导致实验失败。
作业
完成一种植物根尖制片和保存细胞图象 对染色体图片进行核型分析:列出测量结果、 排列好核型图、绘模式图
实验10 染色体带型分析
对植物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酶解,酸、碱、 盐等处理,并用特定的染料染色后,使染色体 在其长轴上显示出一个个深浅、宽窄不同的横 纹,这样的横纹就叫做染色体的带
各染色体上染色带的数目、部位、宽窄、深浅
及排列顺序相对稳定,为鉴别染色体的形态提
供依据,也为细胞遗传学和染色体工程提供新
先经盐,碱,热,胰酶或蛋白酶,尿素及去垢剂 等处理后,再用Giemsa染液染色 优点:G带在各条染色体上显出的带型和Q带 型基本相同 ,普通显微镜下可以观察 性 G 显 带
人类G显带染色体模式图
C带
又称着丝粒异染色质带
将中期染色体先经盐酸,后经碱(如 氢氧化钡)处理,再用吉姆萨染色 显示的是紧邻着丝粒的异染色质区
C带的形成是高度重复序列的DNA(异染色质) 经酸碱变性和复性处理后,易于复性,而低重 复序列和单一序列DNA(常染色质)不复性, 经Giemsa染色后呈现深浅不同的染色反应。 这种差异反映染色体结构的差异

实验七 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实验七  植物染色体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解离:取出根尖放入1mol/L HCl(58-60 ℃解离 对比)解离14-15min,软化去除细胞壁及果胶物 质,使细胞易于分散。 染色:倒去热HCl后,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液染 色5~10min。 漂洗:吸去染色液,用漂洗液换洗2-3次,每次12分钟。
酶解:在载玻片上切取根尖着色深的部分,浸入 小酒杯内1-2第混合酶液中,室温下酶解40min左 右或在28 ℃温箱中酶解20min左右。
取材:将小麦放在25℃温箱中发芽,待根长到 1~2cm左右,窃取0.5cm长的根尖部分。
前处理:剪下根尖用0.1%秋水仙素溶液处理3~ 4h。也可将剪下的根尖放在0~3℃蒸馏水中,置 冰箱中24小时,使分裂的细胞尽可能集中于分裂 中期。
固定:用水洗净处理过的根尖,经Carnoy固定2~ 24小时。换入70%的酒精,使细胞的分裂活动处 于停滞状态。 制片:有多种方法——切片、压片、滴片等。
洗涤:吸去酶液,加蒸馏水,用吸管换洗几次, 吸去残留的煤业后加入45%的醋酸。 压片:用吸管从醋酸中吸去材料,置于干净的载 玻片上,保留少许醋酸,盖上盖玻片,覆以吸水 纸,轻轻敲打盖片,使细胞和染色体分散。 镜检
四:实验观察结果
1.分裂细胞观察 低倍镜找分裂细胞区,高倍镜观察染色体形 态。估计染色体数目。
染色体组在细胞分裂中期的表型称为染色体组型 或称核型,包括染色体数目、形态、大小、着丝 点位置及副缢痕及随体的有无等特征。 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通过对染色体标本或其照片 进行测量、对比分析、配对、分组、排列,对组 内各染色体的形态进行测量、描述,从而阐明生 物染色体组成的过程。
三、实验材料
器具:恒温培养箱,显微镜
试剂:0.1%秋水仙素溶液,Carnoy固定液, 1mol/L HCL, 亚硫酸水溶液(漂洗液),纤维素酶 ,果胶酶,改良苯酚品红染色液(Carbor fuchsin ,)

染色体显带技术和带型分析

染色体显带技术和带型分析

实验三染色体显带技术和带型分析一、实验目的学习和掌握植物染色体Giemsa显带技术和带型分析方法,进一步鉴别植物染色体组和染色体结构。

二、实验原理对植物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酶解,酸、碱、盐等处理,再经染色后,染色体可清楚地显示出很多条深浅、宽窄不同的染色带。

各染色体上染色带的数目、部位、宽窄、深浅、相对稳定,为鉴别染色体的形态提供依据,也为细胞遗传学和染色体工程提供新的研究手段。

植物染色体显带技术包括荧光分带和Giemsa(吉姆萨)分带两大类。

在植物染色体显带上最常用的是Giemsa分带技术,其中C带和N带较为常用。

C带的形成认为是高度重复序列的DNA(异染色质)经酸碱变性和复性处理后,易于复性,而低重复序列和单一序列DNA(常染色质)不复性,经Giemsa染色后呈现深浅不同的染色反应。

这种差异反映染色体结构的差异。

三、实验材料洋葱、蚕豆、大麦、黄麻的根尖。

四、实验仪器及用具多媒体系统(附显微演示),显微镜(附摄影装置),半异体致冷器,冰箱,恒温水浴锅,电子天平,液态氮装置,容量瓶,试剂瓶烧杯,染色缸,载玻片,盖玻片,剪刀,镊子,玻璃板,滤纸,标签,铅笔五、药品和试剂冰醋酸,无水酒精,甲醇,盐酸,柠檬酸钠,氢氧化钡,氯化钠,磷酸二氢钠,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钠,甘油,Giemsa粉剂,果胶酶,纤维素酶试剂1:Giemsa液:0.5克Giemsa,33ml甘油,33ml甲醇,用少量甘油将Giemsa粉末研磨至无颗粒,剩余甘油分次洗涤至棕色瓶内,置56℃恒温2h,加入甲醇,过滤后保存于棕色瓶中。

试剂2 :5%氢氧化钡:5gBa(OH)2加入100ml沸蒸馏水中溶解后过滤,冷却至18-28℃。

试剂3:2×SSC溶液:0.3M氯化钠+0.3M柠檬酸钠。

试剂4:1M NaH2PO4溶液。

试剂5:1%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液。

试剂6:1/15磷酸二氢钾和1/15磷酸氢二钠缓冲液。

六、实验步骤(一)染色体分带1. 材料准备待洋葱鳞茎发根长2cm左右,切取根尖进行预处理。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学手段,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植物基因组的
结构、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及物种亲缘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技术主要包
括核型分析和分子标记技术。

核型分析是通过显微镜对植物根尖细胞进行染色体计数和形态分析,从而确定一种植
物的染色体组型。

这项技术可以确定植物的染色体数目、结构、大小、着丝点位置等特征。

通过核型分析,可以为物种鉴定、种质资源收集、杂交育种等提供基础数据,也是判断多
倍体植物的常用手段。

分子标记技术是指利用特定的分子标记进行染色体组型鉴定,一般采用PCR扩增的方法。

植物的DNA样品经过提取、纯化等处理后,会针对特定的位点进行PCR扩增,通过不
同电泳方法进行分离和检测,最终确定样品的染色体组型。

此类技术包括全基因组扫描技术、RAPD、AFLP、SSR等。

全基因组扫描技术可以对整个基因组进行检测,但由于其检测
面过于广泛,造成信息量过大,导致分析工作变得复杂。

而RAPD、AFLP、SSR等技术则更
注重对特定位点的分析,从而更方便、有效地进行种质鉴定和杂交育种。

除此之外,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还可以通过同源染色体重排、基因芯片、比较基因组
学等手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揭示植物进化和基因功能演化等问题。

总之,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是植物遗传学和种质资源鉴定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其在基
础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染色体相关知识点总结

植物染色体相关知识点总结

植物染色体相关知识点总结一、植物染色体的结构与形态1.染色体的结构植物染色体是由DNA、蛋白质和少量RNA组成的,在细胞核内密集纺织成为染色质,形成线状或条状结构。

每个染色体由两条同源染色单体构成,这两条染色单体在染色体复制中产生互换片段,从而增加了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2.染色体的形态根据染色体的中心粒细胞和末端粒细胞的位置关系,植物染色体可分为四种形态:单中心粒、双中心粒、四臂和虚线形。

这些形态的变化与染色体的遗传信息交换、遗传修饰等过程密切相关。

二、植物染色体的数量和大小植物染色体的数量和大小在不同植物中有很大的差异。

有些植物的染色体组中含有少量的染色体,如水稻、小麦等;而有些植物的染色体组中含有较多的染色体,如豌豆、荸荠等。

此外,植物的染色体大小也有明显的差异,有的染色体很长,有的则较短。

三、植物染色体的生物学功能1.植物染色体的遗传功能植物染色体是植物传递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它决定了植物的遗传特征和表现形式。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植物染色体的配对、分裂和分布过程决定了植物后代的遗传基因组成。

2.植物染色体的生理功能植物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和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参与了细胞核分裂和细胞质分裂等重要生理过程。

同时,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染色体还参与了基因的表达调控、遗传信息的复制和修饰等生理过程。

四、植物染色体的变异和进化植物染色体在不同植物种属和种群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和进化,这种变异和进化对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植物染色体的变异和进化主要包括两种情况:染色体数量和结构的变异和基因组结构的变异。

1.染色体数量和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数量和结构的变异是植物染色体进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染色体数量的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增加、减少和变异等情况;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包括染色体异常和染色体重排等情况。

这些变异对植物的遗传特征和适应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基因组结构的变异基因组结构的变异是植物染色体进化的另一种形式。

植物显微技术-细胞学研究基础课程-复习资料-山西农业大学

植物显微技术-细胞学研究基础课程-复习资料-山西农业大学

B染色体(或称超数染色以此作为鉴别单个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一种手段。

分带类型(方法)包括Giemsa分带(包括C带、N带、G带等)和荧光分带(包括Q带、H带、D带、R带、带等)rDNASC纤维组成,它与染色体的配对、交换和分离密切相关。

2微米以下而又不易分辨着丝点的染色体。

NaOH,Ba(OH)2)或酸HCL处理,可以使DNA分子的双拆。

DNA在SSC盐溶液中温育,使单链的DNA分子重新形成H键,恢复原来。

,分解细胞之间的中层,使组织中的细胞分离;一种是纤维素酶,4级:第一级微小染色体<1um,第二级:小4~12um,第四级:大染色体>12um(1)流程压片法:取材→预处理→固定→酸(或加酶)解离→染色和压片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取材→预处理→前低渗→酶解离→后低渗{①制备细胞悬液→固定、滴片、火焰干燥→Giemsa染色。

②固定、涂片、火焰干燥→Giemsa染色。

}(2)异同相同点:材料的基础条件是相同的不同点:使染色体分散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压片法是以人工外加机械压力而使染色体分散;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是以酶解细胞壁,以低渗液使细胞膜吸胀和火焰干燥及水表面张力而使染色体自行展开。

(3)压片法和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的优缺点前者操作快速简便,节省材料;后者操作稍繁且需酶制剂,且染色体易于展开而不易导致染色体变形,尤其对一些含较多成熟细胞的组织,如芽、愈伤组织等,其制片效果明显优于压在核型的比较研究中,NOR的数目和位置的差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细胞学识别特征。

Ag-NOR染色技术定位、定性准确,特异性和可重复性优于其他散热方法。

(2)NOR在种间杂种中的竞争。

在种间杂种或异源多倍体中,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杂种的NOR数目等于两个亲本NOR数目之和,更多情况是杂种的NOR数与两亲本NOR数之和不符。

(3)核仁周期的研究。

银染研究洋葱根尖细胞的核仁周期表明,在正常和低氧条件下核仁形成时间上的差异,可能与能量的供应和代谢活动的改变有关。

植物染色体 Giemsa分带技术

植物染色体 Giemsa分带技术

实验十植物染色体Giemsa分带技术一、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染色体Giemsa的C带、G带分带技术和方法。

2. 学习染色体带型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植物染色体显带是借助于特殊的处理程序后,进行Giemsa染色,使染色体某些结构成分发生特异反应而出现深浅不同的带纹,从而使核型分析中更准确地识别染色体的每个成员以及其结构变异。

通过改变Giemsa分带处理程序可产生不同带型,因此有C带、G带、N带、Q带、T带等不同技术。

C带(组成异染色质带):C带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它主要显示着丝粒、端粒、核仁组成区域或染色体臂上某些部位的组成异染色质而产生相应的着丝粒带、端粒带、核仁组成区带、中间带等,这些带可以在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出现,也可以只有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带。

G带(Giemsa带):显示染色粒,G带分布于染色体的全部长度上。

以深浅相间的横纹形式出现。

G带能清楚地反映染色体的纵向分化,能提供较多的鉴别标志。

因此,G带是分带技术中最有价值的一种。

R带(反带):与G带相反的染色带.由于处理程序不同,染色体在同一部位染色效果相反。

N带:专一地显示出核仁组织区。

T带:专一地显示出端粒区域。

以上几种带型在植物上应用最多的为C带和G带,本次实验主要介绍这两种分带技术。

三、实验材料(一)材料大麦(Hordeum spp.2n=14)的种子、蚕豆(Vicia faba 2n=12)的种子、洋葱(Allium cepa 2n=16)的鳞茎。

以上材料可任选一种。

(二)器材培养箱、恒温水浴锅、分析天平、小台秤(200g) 、量简(50ml、100ml、1000ml、10m1) 、烧杯(200m1) 、容量瓶(1000m1) 、棕色试剂瓶(200m1)、滴瓶、染色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显微照相及冲洗放大设备、剪刀、镊子、刀片、滤纸、玻璃板、牙签、切片盒。

(三)试剂Giemsa母液、磷酸缓冲液、氯化钠、柠檬酸钠、甲醇、乙醇、冰醋酸、氢氧化钡、秋水仙素或对二氯苯、α-溴萘、纤维素酶、果胶酶、胰蛋白酶、醋酸洋红、45% 醋酸等。

实验二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二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核型分析之染色体自动核型分 核型分析之染色体自动核型分 析系统
核型分析之染色体自动核型分 核型分析之染色体自动核型分 析系统
核型分析之染色体自动核型分 核型分析之染色体自动核型分 析系统
核型分析之教师用图片 核型分析之教师用图片
1-13 2- 9 3- 7 4-14 5- 6 8-11 10-12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方法。 1.掌握染色体组型分析方法。 2.分析染色体组型计算有关数据。 2.分析染色体组型计算有关数据。
二、实验原理: 一个二倍体植物的配子的全套染色体, 称为一个染色体组。各种动植物的体细胞, 都有其特定的染色体组型。染色体组型或 称为核型是指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中期的 表型,包括这一组染色体的数目、大小、 形态、着丝点位置以及付溢痕、随体的有 无等。染色体组型分析就是对染色体组中 的染色体作上述各种形态特征的描述。
选用分裂旺盛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制成染色体组细胞的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制成染色体组型图以测定各染色体的长度微米或相型图以测定各染色体的长度微米或相对长度着丝粒位置及染色体两臂长对长度着丝粒位置及染色体两臂长的比例臂比鉴别随体及副缢痕的有无的比例臂比鉴别随体及副缢痕的有无作为分析的依据
实验二 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核型分析之学生用图片 核型分析之学生用图片
1 2 3 4 5
6
7
8 12
9 13 14
10
11
核型分析之学生用图片 核型分析之学生用图片
形态特征 m 中着丝粒染色体 sm 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st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t 端着丝粒染色体
染色体类型由臂比值确定。 Total length: μm P217
核型分析之染色体自动核型分 核型分析之染色体自动核型分 析系统

染色体分带命名法及多态性

染色体分带命名法及多态性

染⾊体分带命名法及多态性第四章染⾊体分带命名法及多态性第⼀节命名符号和缩写术语在1960年丹佛会议上,主要根据染⾊体的长度和着丝粒的位置,将⼈类的46条染⾊体编为1-22号和XY,这样,22对+XY则代表男性的染⾊体组成,22对+XY则代表⼥性的染⾊体组成;在1963年伦敦会议上,主要确认了按形态将染⾊体分为A-G七个组的分类法在1966年芝加哥会议上提出了描述⼈类染⾊体组成及其异常的命名体制。

1968年在瑞典⼯作的Caspersson等发表了第⼀张⽤⼆盐酸喹吖因染⾊的植物染⾊体的荧光显带照⽚,并迅速将这⼀研究扩展到⼈类染⾊体。

于1971年9⽉在巴黎召开了第四届国际⼈类细胞遗传学会议,制定了⼈类显带染⾊体的命名体制和模式图。

1977年在斯德哥尔摩开会,将历届会议有关⼈类染⾊体命名法的报告统⼀为“⼈类染⾊体命名的国际体制”;缩写为“ISCN”(1978)。

1977年在斯德哥尔摩开会,将历届会议有关⼈类染⾊体命名法的报告统⼀为“⼈类染⾊体命名的国际体制”;缩写为“ISCN”(1978)。

70年代中期,以Dutrillaux(1975),Y unis(1976)为代表的⼀些科学家,选择适当的时期向细胞培养物中加⼊有关药物,阻抑细胞于S期,然后解除阻抑,获得早期有丝分裂细胞,使染⾊体显现的带纹成倍增加。

⼈类细胞遗传学命名委员会于1981年5⽉在巴黎召开会议,制定了⼈类细胞遗传学⾼分辨率显带染⾊体命名的国际体制。

第⼆节:⾮显带染⾊体的命名正常核型和染⾊体畸变1.正常核型:46,XX—正常⼥性,46条染⾊体,⼆条X染⾊体46,XY—正常男性,46条染⾊体,⼀条X染⾊体和⼀条Y染⾊体2. 染⾊体数⽬畸变45,x—45条染⾊体,⼀条x性染⾊体。

47,xxY—47条染⾊体,性染⾊体xxY。

45,xx, -c—45条染⾊体,丢失了⼀条C组染⾊体。

48,xxY,+G—48条染⾊体,性染⾊体为xxY,多⼀条G组染⾊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7 80 8- 9 ,
张长顺:植物染色体 SG 分带方法与带型 S
图版 1
1 . 蚕豆染色体C 带,SG 法, 20; 2大葱染色体 C带, S 法, 28; 一 S X 00 . - SG X 40 3韭葱染色体 C 带, S 法, 90 . 一 SG X12; 4蚕豆间期核染色中 X16; . 心, 70
上情况同宋运淳等〔 Txxmq等[采用BG 4 iooi [ 1a , 1 o 3 S
法在其它材料上得到的结果相似。大染色中心
以上操作程序,因材料不同具体处理条件
略有差别, 如表 1 所示。
数少于末端带数, 据杨弘远等。 TxH m 1 m oq , o n
等C认为是某些由端粒形成的染色中心发生并 i a a
天。
5气千 .
在室温条件下空气千燥 4 6 -1
( 二)方法
操作程序如下:
1预处理 . 萌发的种子根长至 1 厘米左 右时,连种子一起移人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碱溶 液里:蚕豆用 0 外 的浓度处理 6小时, . 1 大葱、 韭葱用 0 5 . 多的浓度处理 2 0 -3小时。
6碳酸氢钠( . 分析纯或化学纯) 处理 将 气干的制片放人5 N H 0 溶液 (H -9 % a C 3 p8 ) 中, 7 6 于1-2℃处理 1-3 分钟。蒸馏水连续 0 0
遗传 H RDT S ei ) () 7 18 EE IA ( in 7 ; B jg 2 -8 5 9
植物 色 SG 分带 法 带 ‘ 染 体 S 方 与 型,
张 长 顺
( 云南 大学生 物 系, 昆明)
植物染色体 Ge s C 带技术,目前广泛 i a m 一 2固定 . 根尖经预处理后, 9 务 酒精 在 5 31 固定液中固定 1-2 小时, 0 4 转 使用 BG法 (au h r i- le i s . +冰醋酸 (:) S Brm d xe an Ge a i y od Si- m ) 人 7%酒精中 0 贮存备用。 但是, 此法用 B ( H) aO ,进行变性处理, 容易发 3解离 . 经固定的根尖用水洗后,先在 生制片污染t 5 ] ,因此我们改用 N H 0 a C 3代替
B( H) 进行变性处理 , aO : 首先在蚕豆上 分带成
4 外醋酸 中, ”-6 ℃ 处理 1 -1 5 于 0 2 ,分钟 , 然
] 6 功, 并取名为 SG法(oi b oa- le 后按照姚珍[的方法,再放人 朽 务酷酸洋红中 S S u c b tS i- d m a n e an r 1-2 小时。这样既可使根尖进一步软化, 2 4 又 Ge s 。此后又应用本方法对大葱、 i a m) 韭葱进行 了分带试验, 效果也良好。现报告如下。 可使经染色后的染色体便于镜检。 4压片 . 将根尖转移到 4 外 醋酸中, 5 用 压片法压片,进行镜检。尔后用冰冻法分离载 片和盖片, 依次放人 9 关、 0 并酒精中进行脱 0 10 水各 1 分钟。 0
8染色 . 经过以上程序的制片, 1 1 用 15
Z a g h n su : G a dn a 9 s t r h n C a gh n S B n ig S n I P tn t ae
i C o sme f ln s n h提出 宝贵意见, 特此致谢。
E- a i A. a. 17 h o sma el , - l d, e l 95 C rmoo G t : - ( r. 5 B ) 1 1-2 . 9 3
5 9 10
H zm , e a : 0 Jpn J G nt 5: 1 i e M. l 18. a. ee , 3 u t 9 . a . . 5 0
材 料 和 方 法
( )材料 一
蚕豆 (ia L, Vif a 2一 c a ., b
1)大葱归l m us L, ~ 1) 韭 2、 l f lu .2 i i o m n 6、 u s t
葱 (. u L, =3) f p r .2 l o m n 2。以上三种材 r 料
均系昆明地区的栽培品种。
或不显带( 图版I1。同张自立等[、Hz e 清洗方便, , ) t im i p u 不会发生药物污染,而用 B( H z aO ) 等【 3 , BG法所显示出的带纹基本一致。 采用 S 进行变性处理, 制片经处理后很难洗净, 容易产
2大葱具有 8 . 对染 色 体。有 1对 带 有随 体。除具随体的染色体外,在所有染色体的两 臂上均显示出 1条极明显的末端带,但带的大 小、 着色深浅略有差别。具随体的染色体, 在随 体臂上显示核仁溢痕带和随体带,在另一臂上 生钡膜污染,影 响分 带; N H O a C 3的碱性比 B( H) 弱, aO a 对染色体破坏较小, 变性处理的时 间、 温度变动范围较大, 容易掌握。 参 考
合的缘故。 ( 三)技术 综上所述, 使用 SG 法在蚕豆、 S 大葱等材
结 果 和 讨 论
( 一)S G 法的带型 S 使用 SG法, S 我们在蚕豆、 大葱、 韭葱三种 S 植物的染色体上均成功地显示出了带纹,其带 料的染色体上显示出的带纹与采用 BG法所 二者均使染色体 型属 C 带范畴。 同陈瑞扬等〔曾描述过的 C 一 2 3 r 显示出的带纹是基本一致的, - 带类型基本一致,即有着丝点带 () C 、中间带 的组成异染色质显带。但由于研究者采用的品 r (、 I 末端带 ( )和核仁溢痕带 ( ) ) T N 。另外还有 种和分带技术的不同,带型也可能出现某些差 随体带() S。但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带型特点。 异。张自立等[, zm A Hi e等〔 u 8 在蚕豆的所有 S 1蚕豆具有 6 . 对染色体。 1 对最长而具随 染色体上均显示出着丝点带,而在我们的试验 体的M染色体,对较短而具近端或端着丝点的 中, 5 着丝点带不明显或不显带。E-a 等〔 l d 7 G i 1 在 S 染色体。在M染色体的核仁臂上显示出两条 大葱的染色体上没有显示出着丝点带,我们则 明显的带, 条核仁隘痕带和 1 1 条中间带, 另一 在两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区显示出较明显的着丝 臂不显带,着丝点带着色很浅。其余5 S 对 染 点带, 这可作为鉴别这两条染色体的重要依据。 色体的长臂上均显示出中间带, 有的 1 有的 条, 经我们多次试验,SG法用于蚕豆、 S 大葱、 2 有的3 带的形状、 条, 条, 大小、 着色程度各 韭葱染色体的分带是可行的。与 B G 法比较, S 异,且带纹明显肿大。着丝点区仅显极浅的带 其主要优点是:N H O 很容易溶于水,制片 aC ,
一 35 0,
在间期核中均显现出染色较 深 的 异 染 色 质颗 粒, 即染色中心, 其清晰程度与 BG法相同, S 尤 其是大葱、 蚕豆的染色中心特别明显( 图版 1 , , 4

V s, G : 6 H rd y 3() 33 9, oa C . 17. ei , 3: 一32 . 9 e t 6 8 T Xasy H. “ p 17. UO ou, 8: HOox, A p . 95 双 TAzs 1 ) . : t 7 (
5大葱间期核染色中心, 16 ; . X 0 7 6韭葱间期核染色中心, 160 . X 0 7
. 7
M 6 磷酸缓冲液配制的 1: Ges染液 p . H 8 01 ma i 染色1-1 分钟。蒸馏水洗净、 0 5 晾干。
9封片观察 . 用加拿大树胶封片后进行 带型分析, 并显微照相。
5 6.蚕豆间期核染色中心的乎均数同中期 ,)
染色体上明显的 C 带数接近; 一 大葱间期核大染 色中心数则常少于中期染色体的末端带数。以
洗 3 次。 -4 7 2 C 溶液处理 . S X S 制 片 放 人 6- 0
衰 1 植物染色体 S G 分带法的处理条件 S
~ 一\
程序
材一 、 料 \ . 一


空 温度 室 室 室


燥 时间
5 %Na O HC 3
2 s c X s
温布( ℃)
1- 2 7 2
2- 2 2 4
时间( 分)
』. L F
文 献
有1 条末端带 ( 图版12。同 E-ai等〔 ,) l d 7 G 1
V s9采用 BG 法显示出的带纹基本一致。 o1 a1 S 3韭葱具有 1 对染色体。其带 型 主 要是 . 6
. L r . L
}.





勺 . J





核仁溢痕带和随体带, 带纹较小( 图版 13。在 ,) 有的中期分裂相上, 少数染色体还显示末端带。 ( 二)间期核染色中心 三种材料的间期细胞经用 SG 法处理后, S
巧- 3 0 1- 1 3 5 1-2 0 0
温 度( ℃)
6- 6 0 6 6-6 0 6 6-6 0 6
时间( 分)
8 0


温 温 温
4 1夭 - 1 1- 1 2 6天 1- 1 0 3天
5 0 6 0


2.2 3 6
6℃ 的2 S 6 X C盐溶液中温浴 5-8 分钟。 S 0 0 蒸馏水连续洗2 次。 -3
L L. L r . L l. L
一.

』. J
1乡
, . J
了亡
~. . J
, 才
. J 』.
张自 立等:17。遗传学报, () 34 3, 98 54: -36 3 陈瑞扬等:17。植物, 2: 6 99 () 2-20 4 朱徽主编: 18,植物染色体及染色体技术, 92 科学出 版社, 5-16 14 5, 宋运淳等:18。植物学报, 51: 93 2() 4-朽。 0 李憋学等:18。遗传, () 3-30 91 32: - 1 3 姚珍:17。遗传学报, () 23 30 99 62: -24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