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摘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由于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培养他们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想办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方法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工具性,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的教学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让学生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阅读实践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该也无法代替。我们要做的就是探索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在积极的思考和情感活动中理解阅读内容,并且有所体悟,能够得到启发,受到熏陶。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来谈一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能够起到训
练学生思维的效果,但是,这种思维训练方式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通过公式、定理、概念的分析、比较、归纳、抽象等来实现的,而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和文字训练来实现的。学生理解课文或者阅读材料中传递的信息和表达的情感,需要通过感知、体验等思维活动,要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进入到阅读内容所描述的情景中,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文章的思想和情感。但是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经历都非常有限,仅仅依靠他们自己的思考很难有深入的体会。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为学生创设相关的阅读情境,如利用多媒体创设具体可感、形象生动的画面、声色、场景等来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激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快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大多数学生没有见过榕树,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小鸟生存的情境,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设计,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而且寓教于乐,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设计有效提问,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学生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
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一)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作用不可替代,好的导入设计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会诱发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课堂导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问题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学资源,抓中课文的题眼来设计导入。比如,教学《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什么是雷达?雷达和蝙蝠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怎么会把它们放在同一篇文章中呢?两个事物有什么联系呢?”这些问题正好符合学生的心中的疑惑,而且问题也紧扣了题眼,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为他们进入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著名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语文的基本单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而且词语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师非常重视的任务,特别是课文中重点词语和难点词语都是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的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透彻和深入。比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
课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证明邱少云‘纹丝不动’?”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让学生的感悟层层深入,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
(三)抓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内容比较浅显,大都条理清楚、脉络清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文章的主要线索来提问,这样会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进而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周瑜为什么要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为什么那么自信地答应了周瑜呢?难道他不明白周瑜要为难他吗?”这些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避免了课堂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习也更加自主、愉悦。
三、通过反复诵读,升华学生的情感
文章都是由一个个汉字组成的,这些看似不相干的文字,经过作者的精心创作,便成了具有鲜活生命的字符。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够深入了解文本,甚至能够和作者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就能够获得更为深刻的感悟。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诵读文本,将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进而达到以读动情,以情促读,升华文章主题和情感的教学目标。
比如,笔者曾经看过一个课堂教学活动的视频,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一文,这是一篇反映“5・12汶川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舍生救护学生的真挚感人的文章。视频中的教师在教完课文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课文朗读中。为了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这位教师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这悲怆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所描绘的情感世界。学生们读得有声有色、充满感情,当课文读完了,教室里余音绕梁,还有好多学生仍然沉浸在这感人的课文之中,沉浸在这感人的音乐之中,有的学生早已泪眼模糊……这是感动的泪水,是读者与作者的心产生共鸣的结果,更是学生走入文本的一种至高的境界。实践证明,阅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多读益于积累,积累有利于知识的贯通。
综上所述,有效的阅读活动会使学生根据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来了解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引起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进而获得知识,掌握学习方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索,找到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