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人工养殖技术(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雄性大鲵的头部类似人脸的位置有一个明显的突
出,并且在眼后有一对象颧骨一样的隆起。
雌性大鲵整个头部的线条比较柔和, 没的明显的突
起与隆起。
五、繁殖习性
2. 繁殖季节
在每年的5-10月,旺盛期在每年的7-9月。大体上, 大鲵的繁殖季节在夏末和秋初。
3. 大鲵为卵生,体外受精,1年产卵1次 1) 产卵场所及环境
排精,并保护卵粒,也有雄体将卵粒绕在背上保护
产程视个体而定,有的历时数小时,有的历时4-5天
,产程的长短与卵子的质量有一定关系。
4.怀卵量
鲵的怀卵量一般不大。怀卵量与年龄、营养条件 关系密切,变化很大。 大鲵的初次怀卵量为500枚左右;第二次怀卵量为 800枚左右,亲本培育较好怀卵量可能超过1000枚 ;第三次怀卵量一般超过1000枚。
侧有皮肤皱襞和疣粒。有附肢2对。
尾较短,为体长的1/3,尾端钝圆或椭圆。
稚鲵用鳃呼吸,一龄后外鳃脱落,开始用肺呼吸。
二、生活习性
大鲵喜阴畏强光,喜静怕躁,常隐居在石灰岩广布
、水质清澈、多砂石、深潭、水量充沛的深山溪流
、岩穴、泉洞的水域中。
二、生活习性
成鲵穴居,多栖息在海拔600-1200m的水流较急而
娃娃鱼上餐桌
• 翅汤神鲵、干锅神鲵、鲵掌乾坤……打开酒店的菜 谱,用娃娃鱼作原料的菜肴多达十几种
• 随着大鲵价格的逐渐回归理性,商品大鲵将会进入 普通百姓的餐桌
娃娃鱼扶贫?
• “养10头牛,100头羊,抵不得一尾娃娃鱼。”
• 在湖北、湖南、陕西、贵州等省的山区,恰好气
候环境条件适宜养娃娃鱼。按照每户养30尾的小
,水质会受到严重污染或发生毁灭性事件。
大鲵仿生态繁殖模式
在大鲵的适生区利用地势落差,选择2~3级安全台
地,修建人工洞穴和穿流小溪,在洞穴上方覆盖
土壤、种植草本植物,以营造荫暗、保温、安静
的适生环境建场。
饲养用水主要引自附近的山泉水或河水,使用河
水前要在人工小溪流上游建阶梯式的过滤水池,
以保证饲养水的水质安全。
第一节 大鲵的分类及地理分布
一、分类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
二、地理分布
我国的大鲵,主要产在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下游 的支流中,遍及山西、陕西、河南、湖南、湖北、 安徽、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等十九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
大鲵地理分布
隐鳃鲵科与小鲵科、蝾螈科特征比较
大鲵原生态繁殖模式优点
大鲵原生态繁殖模式优点
②投资少,见效快,技术易掌握。该模式只需承
包一段大鲵原栖息地的自然河段,建防逃设施、
看护房屋并有专人看管即可。在正常气候条件下
,今年放置成熟亲鲵,来年可自然出苗。
大鲵原生态繁殖模式缺点
①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遇到极端恶劣天气,该 模式在当年可能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很难作到年
大鲵仿生态繁殖模式
在场区内要建设室内稚鲵和幼鲵饲养池、防逃设
施、看护设施、饵料生产设施等。
按雌雄1:1向人工小溪流内投入亲鲵,通过定期投
喂食料、精心管护,定时捞取大鲵幼苗的繁殖模
式。
大鲵仿生态繁殖模式优点
大鲵仿生态繁殖模式除具备原生态繁殖模式两个 优点之外,它还克服了原生态模式的一些不足: 创造并优化了大鲵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有利于 亲鲵的生长发育。 可以避免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 可以有效防止天敌的危害。 便于管护,大鲵安全、水质及其安全均能得到有 效保证。
多少,雌雄 1:1比例适量投入种鲵。
精心看护、定期补投饵料,让种鲵的生态条件更
加优适,可自然繁殖,适时捞取大鲵幼苗的繁殖
模式。
大鲵原生态繁殖模式优点
①亲鲵自然繁殖,生殖寿命长。该模式选择在大 鲵的原栖息地和自然繁殖地,各种生态因子(主 要是水质和水温)均适宜大鲵的生理生态习性, 亲鲵无需人工注射激素催产,就能自然成熟、产 卵、受精、孵化出苗,并延长了亲鲵的使用寿命 和使用效率。
规模养殖方式,第一年就能赚8000元,第二年可
赚1万多元,第三年赚3万多元。养100尾,三年可
以赚10万。
二、国内外养殖概况
国内市场年需求量大,而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批量上市,一是受自然资源量的限制,二是受国家政
策的限制。 在大鲵人工驯养繁殖方面,我国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由于当时对大鲵的生活史及繁殖习性还不是很了解 ,因此,走了很多弯路。直到最近几年的探索和试验 ,大鲵的人工繁殖工作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形成隆起的纵椭圆环形,并且泄殖孔外缘有一圈不
规则的肉质状小突起,生殖期突起甚为明显清晰。
雌性泄殖孔略小,孔周围无隆起,亦无小颗粒。
雌性泄殖孔
雄性泄殖孔
雌雄大鲵的形态区别 在相同规格中, 头部较大的多是雄性,特别是头宽 大于体宽的, 一定是雄性; 相反,头宽明显小于体宽的多是雌性;
雌雄大鲵的形态区别:
呼吸时,大鲵将头露出水面,一般每10-30分钟进
行一次
第三节 大鲵的人工繁殖
目前,大鲵的繁殖技术,主要有如下三种模式。
大鲵原生态繁殖模式
大鲵仿生态繁殖模式
大鲵人工 繁 殖 模 式
ຫໍສະໝຸດ Baidu
大鲵原生态繁殖模式
在山区大鲵原产地最佳的自然河段,适当改河、
筑穴,控水、防洪等设施,按河段的长宽、窝穴
大鲵一般将卵产在洞穴里的水中或平坦浅水处。根 据调查发现,产卵一般发生在夜晚,产卵的水温在 14℃-20℃,产卵场所一般在人烟稀少之处,无污染 ,光线较暗。
五、繁殖习性
2)产卵行为及产卵持续时间
在产卵前,雌鲵选择一有大岩石的缓流处,将卵带
的前端粘在岩石上,然后边爬边产卵。雄鲵待雌鲵
产出一定的卵带后,用尾部将卵带团成一堆,然后
(一)、大鲵的经济意义
1. 食用价值
肉味鲜美,风味独特,是一种名贵佳肴 肌肉蛋白含17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 酸;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 占体重的91.92%)及营养价值均很高。
2. 药用价值
对贫血、霍乱、痢疾、癫痫、老年痴呆症等病症 都有显著疗效,还具有滋阴补肾、强壮、补血益 气的功效。 皮肤中含有 41%-61.3%的胶原蛋白,可提炼为人 体最佳祛皱美容品。
第二节 大鲵生物学特性
一、 形态特征
体表裸露,皮肤光滑而有弹性,体色变异较大,
一般为棕褐色,也有暗黑、红棕、土黄、浅褐、
金黄、白色等色,背腹面布满不规则褐色或深褐
色斑点。
鲵的身体呈扁筒形,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
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
躯干部由胸、腹部组成,胸部两侧称颈褶,腹部两
3.科学研究价值
作为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典型两栖动物,在生物进 化史上还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和特殊的研究价值。 大鲵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两栖动物之一,早在三亿五 千万年前就已经存在,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会游动的活化石”。
4. 经济效益
适应性强,生长快,饲料来源广,抗病能力强。一 般每亩可饲养规格2-2.5公斤的大鲵8000-10000尾。 由于天然大鲵资源存量极为有限和大鲵繁殖率低等 诸因素,大鲵资源锐减,面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巨大 这一发展机遇,开发大鲵商品化养殖,将会产生显 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
野生条件下大鲵生长速度
年龄 1年 体长(cm) 3~5 体重(g) 0.5~1
2年
3年 4年 5年
5~8
8~20 35~40 45~55
2~5
40~100 250~350 400~500
四、生长特点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大鲵生长迅速。
工厂化人工控温养殖大鲵,全年均能生长。
体重1kg左右的大鲵,日增重量可达8-10g,月增
大鲵的水温16-24℃时摄食最旺盛,生长速度最快
,25-28℃摄食明显减少,29℃以上停止摄食。
人工养殖可改变其冬眠的习性,能够全年均匀生
长。
六、大鲵的生态习性
水质要求pH6.5-7.5,pH>9时可导致毁灭性死亡
,溶氧以大于5.5mg/L为宜,如总硬度、氯化物、
氨氮等指标均需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喂鸡、鸭等家禽的内脏。
三、摄食习性
大鲵摄食方式:
大鲵昼伏夜出,常顶着水流在流水口等待食物,发 现食物后突然出击一口咬住,待食物死亡后即吞下
四、生长特点
大鲵是现今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成体一般可达 50cm以上,现存最大个体长达2米左右。 野生大鲵生长极慢。在周年内表现为冬、春季增长 缓慢,而夏、秋季增长较快。生长期短,一年中只 有3-11月份摄食生长,其余时间处于冬眠状态
河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洛阳大鲵水生野生 动物自然保护区、洛南大鲵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 护区等9个大鲵保护区。 但20多年来,大鲵越保 护越少,关键是因为投入太少。
张家界是全国第一个大鲵保护区,设立于1984年。 20多年来,农业部投入900万,省里投入800万,总 计就投了1700万元。主要做的就是在张家界建了一
清凉的溪河中穴居,昼伏夜出,3-11月摄食生长;
幼群居,具外鳃,喜栖息在溪流支流的小水潭内。
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5-25℃,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
18-22℃。
适宜的pH为6.5-7.5,长期在碱性水环境中生活极
易得病。
三、摄食习性
大鲵的食性为肉食性
幼鲵以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如丝蚯蚓、水蚤、昆 虫幼虫、小鱼虾、小泥鳅等为主。 成鲵则以食鱼虾、蛙、软体动物、肉类、水生昆 虫和贝类为主。 在人工驯化情况下,一般投喂鲜活鱼虾,也可投
重量可达300g。
体重2kg的大鲵日增重量可达10-15g,年增重量可
达3-4 kg 。
五、繁殖习性
1. 雌雄异体
大鲵性腺发育具有周期性变化,一般在4-5龄性成 熟 性腺发育不同步。雌鲵的性腺多在夏季发育成熟 ,而雄鲵则主要在秋季。
雌雄大鲵的形态区别
雄大鲵的泄殖孔比雌性略大,呈饱满的大豆瓣状,
娃娃鱼上餐桌
• 上餐桌吃是不是属于利用呢?野生动物保护法却并 未明确,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具体操作惯例是: 通过省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国家二类保
护动物驯养繁殖的子二代和伤残体、不育体可以贸
易和经营利用。也就是允许上餐桌。
• 目前,江苏拿到经营许可证可以合法吃大鲵的餐饮
单位已经达到9家。而在以好吃野味著称的广东, 获得娃娃鱼“准吃证”的酒店数目更高达70多家。
个湖南省大鲵救护站。
与之相比的是民间资本的大手笔投入,张家界王国
兴先后投入了五六千万元。湖南润孚公司投入5000
万元,去年繁殖了7000多尾。而浙江一民企2009年
繁殖了7万多尾。
国外市场的需求量更大,特别是东南亚市场更是
有市无鲵,若能把自然资源保护好,并能取得大
鲵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解决批量生产苗种、批 量生产成鲵,填补国内外市场空白,产品具有广 阔市场。
年出苗。
②天敌危害严重。在养殖的自然河道内,水老鼠、
水蛇、螃蟹、水蜘蛛、野杂鱼等天敌无法根除,对
大鲵受精卵、稚鲵、幼鲵的危害严重。
大鲵原生态繁殖模式缺点
③管理不便,水质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在养殖过 程中,很难做到对亲鲵的性腺发育、产卵受精、 孵化出苗、疾病等现象进行及时监控和治疗。一
旦河道上游施用化肥或农药,甚至向河道内投毒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大鲵人工养殖技术
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
《中国大鲵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项目 技术培训
大鲵的养殖
概述 第一节 大鲵的分类及地理分布 第二节 大鲵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 大鲵的人工繁殖
第四节 大鲵的人工养殖
第五节 大鲵疾病诊断和防治
概述
• 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为我国所独有 的珍稀水生动物,是现存个体最大的 两栖动物,有“活化石”之称。 • 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生存环境丧失、 栖息地破坏以及过度利用,对大鲵生 存造成了严重威胁,导致种群急剧减 少,许多地方的资源枯竭,甚至濒临 灭绝 • 1988年将大鲵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 野生动物
据初步统计,陕西省已经批准建立的大鲵驯养繁
殖场有60多个,2007年仅汉中市人工繁殖鲵苗15
万尾以上;2008年大鲵繁苗量达35万尾之多。 仅湖南省,目前已审批30家养殖企业。在浙江、 湖北、江西、贵州等省,大鲵的人工养殖也在蓬 勃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经批准建立的大鲵自然保
护区超过30个 ,其中陕西批准建立的有太白湑水
5.孵化
在自然状态下,水温为15~25℃时,大鲵孵化期 约35~42 d。孵化期及孵出仔鲵后,亲鲵常在附 近守护,别的动物靠近时则发出攻击。 仔鲵孵出1月后,卵黄囊消失,体长4~5 cm,即 进入冬眠。一窝仔鲵常一起冬眠,第二年3月开始 活动,常向下游活动,但多保持集群。
六、大鲵的生态习性
出,并且在眼后有一对象颧骨一样的隆起。
雌性大鲵整个头部的线条比较柔和, 没的明显的突
起与隆起。
五、繁殖习性
2. 繁殖季节
在每年的5-10月,旺盛期在每年的7-9月。大体上, 大鲵的繁殖季节在夏末和秋初。
3. 大鲵为卵生,体外受精,1年产卵1次 1) 产卵场所及环境
排精,并保护卵粒,也有雄体将卵粒绕在背上保护
产程视个体而定,有的历时数小时,有的历时4-5天
,产程的长短与卵子的质量有一定关系。
4.怀卵量
鲵的怀卵量一般不大。怀卵量与年龄、营养条件 关系密切,变化很大。 大鲵的初次怀卵量为500枚左右;第二次怀卵量为 800枚左右,亲本培育较好怀卵量可能超过1000枚 ;第三次怀卵量一般超过1000枚。
侧有皮肤皱襞和疣粒。有附肢2对。
尾较短,为体长的1/3,尾端钝圆或椭圆。
稚鲵用鳃呼吸,一龄后外鳃脱落,开始用肺呼吸。
二、生活习性
大鲵喜阴畏强光,喜静怕躁,常隐居在石灰岩广布
、水质清澈、多砂石、深潭、水量充沛的深山溪流
、岩穴、泉洞的水域中。
二、生活习性
成鲵穴居,多栖息在海拔600-1200m的水流较急而
娃娃鱼上餐桌
• 翅汤神鲵、干锅神鲵、鲵掌乾坤……打开酒店的菜 谱,用娃娃鱼作原料的菜肴多达十几种
• 随着大鲵价格的逐渐回归理性,商品大鲵将会进入 普通百姓的餐桌
娃娃鱼扶贫?
• “养10头牛,100头羊,抵不得一尾娃娃鱼。”
• 在湖北、湖南、陕西、贵州等省的山区,恰好气
候环境条件适宜养娃娃鱼。按照每户养30尾的小
,水质会受到严重污染或发生毁灭性事件。
大鲵仿生态繁殖模式
在大鲵的适生区利用地势落差,选择2~3级安全台
地,修建人工洞穴和穿流小溪,在洞穴上方覆盖
土壤、种植草本植物,以营造荫暗、保温、安静
的适生环境建场。
饲养用水主要引自附近的山泉水或河水,使用河
水前要在人工小溪流上游建阶梯式的过滤水池,
以保证饲养水的水质安全。
第一节 大鲵的分类及地理分布
一、分类
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
二、地理分布
我国的大鲵,主要产在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下游 的支流中,遍及山西、陕西、河南、湖南、湖北、 安徽、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等十九个省、自治 区、直辖市。
大鲵地理分布
隐鳃鲵科与小鲵科、蝾螈科特征比较
大鲵原生态繁殖模式优点
大鲵原生态繁殖模式优点
②投资少,见效快,技术易掌握。该模式只需承
包一段大鲵原栖息地的自然河段,建防逃设施、
看护房屋并有专人看管即可。在正常气候条件下
,今年放置成熟亲鲵,来年可自然出苗。
大鲵原生态繁殖模式缺点
①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遇到极端恶劣天气,该 模式在当年可能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很难作到年
大鲵仿生态繁殖模式
在场区内要建设室内稚鲵和幼鲵饲养池、防逃设
施、看护设施、饵料生产设施等。
按雌雄1:1向人工小溪流内投入亲鲵,通过定期投
喂食料、精心管护,定时捞取大鲵幼苗的繁殖模
式。
大鲵仿生态繁殖模式优点
大鲵仿生态繁殖模式除具备原生态繁殖模式两个 优点之外,它还克服了原生态模式的一些不足: 创造并优化了大鲵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有利于 亲鲵的生长发育。 可以避免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 可以有效防止天敌的危害。 便于管护,大鲵安全、水质及其安全均能得到有 效保证。
多少,雌雄 1:1比例适量投入种鲵。
精心看护、定期补投饵料,让种鲵的生态条件更
加优适,可自然繁殖,适时捞取大鲵幼苗的繁殖
模式。
大鲵原生态繁殖模式优点
①亲鲵自然繁殖,生殖寿命长。该模式选择在大 鲵的原栖息地和自然繁殖地,各种生态因子(主 要是水质和水温)均适宜大鲵的生理生态习性, 亲鲵无需人工注射激素催产,就能自然成熟、产 卵、受精、孵化出苗,并延长了亲鲵的使用寿命 和使用效率。
规模养殖方式,第一年就能赚8000元,第二年可
赚1万多元,第三年赚3万多元。养100尾,三年可
以赚10万。
二、国内外养殖概况
国内市场年需求量大,而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批量上市,一是受自然资源量的限制,二是受国家政
策的限制。 在大鲵人工驯养繁殖方面,我国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 。由于当时对大鲵的生活史及繁殖习性还不是很了解 ,因此,走了很多弯路。直到最近几年的探索和试验 ,大鲵的人工繁殖工作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形成隆起的纵椭圆环形,并且泄殖孔外缘有一圈不
规则的肉质状小突起,生殖期突起甚为明显清晰。
雌性泄殖孔略小,孔周围无隆起,亦无小颗粒。
雌性泄殖孔
雄性泄殖孔
雌雄大鲵的形态区别 在相同规格中, 头部较大的多是雄性,特别是头宽 大于体宽的, 一定是雄性; 相反,头宽明显小于体宽的多是雌性;
雌雄大鲵的形态区别:
呼吸时,大鲵将头露出水面,一般每10-30分钟进
行一次
第三节 大鲵的人工繁殖
目前,大鲵的繁殖技术,主要有如下三种模式。
大鲵原生态繁殖模式
大鲵仿生态繁殖模式
大鲵人工 繁 殖 模 式
ຫໍສະໝຸດ Baidu
大鲵原生态繁殖模式
在山区大鲵原产地最佳的自然河段,适当改河、
筑穴,控水、防洪等设施,按河段的长宽、窝穴
大鲵一般将卵产在洞穴里的水中或平坦浅水处。根 据调查发现,产卵一般发生在夜晚,产卵的水温在 14℃-20℃,产卵场所一般在人烟稀少之处,无污染 ,光线较暗。
五、繁殖习性
2)产卵行为及产卵持续时间
在产卵前,雌鲵选择一有大岩石的缓流处,将卵带
的前端粘在岩石上,然后边爬边产卵。雄鲵待雌鲵
产出一定的卵带后,用尾部将卵带团成一堆,然后
(一)、大鲵的经济意义
1. 食用价值
肉味鲜美,风味独特,是一种名贵佳肴 肌肉蛋白含17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 酸;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 占体重的91.92%)及营养价值均很高。
2. 药用价值
对贫血、霍乱、痢疾、癫痫、老年痴呆症等病症 都有显著疗效,还具有滋阴补肾、强壮、补血益 气的功效。 皮肤中含有 41%-61.3%的胶原蛋白,可提炼为人 体最佳祛皱美容品。
第二节 大鲵生物学特性
一、 形态特征
体表裸露,皮肤光滑而有弹性,体色变异较大,
一般为棕褐色,也有暗黑、红棕、土黄、浅褐、
金黄、白色等色,背腹面布满不规则褐色或深褐
色斑点。
鲵的身体呈扁筒形,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
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
躯干部由胸、腹部组成,胸部两侧称颈褶,腹部两
3.科学研究价值
作为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典型两栖动物,在生物进 化史上还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和特殊的研究价值。 大鲵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两栖动物之一,早在三亿五 千万年前就已经存在,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会游动的活化石”。
4. 经济效益
适应性强,生长快,饲料来源广,抗病能力强。一 般每亩可饲养规格2-2.5公斤的大鲵8000-10000尾。 由于天然大鲵资源存量极为有限和大鲵繁殖率低等 诸因素,大鲵资源锐减,面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巨大 这一发展机遇,开发大鲵商品化养殖,将会产生显 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
野生条件下大鲵生长速度
年龄 1年 体长(cm) 3~5 体重(g) 0.5~1
2年
3年 4年 5年
5~8
8~20 35~40 45~55
2~5
40~100 250~350 400~500
四、生长特点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大鲵生长迅速。
工厂化人工控温养殖大鲵,全年均能生长。
体重1kg左右的大鲵,日增重量可达8-10g,月增
大鲵的水温16-24℃时摄食最旺盛,生长速度最快
,25-28℃摄食明显减少,29℃以上停止摄食。
人工养殖可改变其冬眠的习性,能够全年均匀生
长。
六、大鲵的生态习性
水质要求pH6.5-7.5,pH>9时可导致毁灭性死亡
,溶氧以大于5.5mg/L为宜,如总硬度、氯化物、
氨氮等指标均需符合渔业用水标准。
喂鸡、鸭等家禽的内脏。
三、摄食习性
大鲵摄食方式:
大鲵昼伏夜出,常顶着水流在流水口等待食物,发 现食物后突然出击一口咬住,待食物死亡后即吞下
四、生长特点
大鲵是现今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成体一般可达 50cm以上,现存最大个体长达2米左右。 野生大鲵生长极慢。在周年内表现为冬、春季增长 缓慢,而夏、秋季增长较快。生长期短,一年中只 有3-11月份摄食生长,其余时间处于冬眠状态
河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洛阳大鲵水生野生 动物自然保护区、洛南大鲵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 护区等9个大鲵保护区。 但20多年来,大鲵越保 护越少,关键是因为投入太少。
张家界是全国第一个大鲵保护区,设立于1984年。 20多年来,农业部投入900万,省里投入800万,总 计就投了1700万元。主要做的就是在张家界建了一
清凉的溪河中穴居,昼伏夜出,3-11月摄食生长;
幼群居,具外鳃,喜栖息在溪流支流的小水潭内。
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5-25℃,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
18-22℃。
适宜的pH为6.5-7.5,长期在碱性水环境中生活极
易得病。
三、摄食习性
大鲵的食性为肉食性
幼鲵以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如丝蚯蚓、水蚤、昆 虫幼虫、小鱼虾、小泥鳅等为主。 成鲵则以食鱼虾、蛙、软体动物、肉类、水生昆 虫和贝类为主。 在人工驯化情况下,一般投喂鲜活鱼虾,也可投
重量可达300g。
体重2kg的大鲵日增重量可达10-15g,年增重量可
达3-4 kg 。
五、繁殖习性
1. 雌雄异体
大鲵性腺发育具有周期性变化,一般在4-5龄性成 熟 性腺发育不同步。雌鲵的性腺多在夏季发育成熟 ,而雄鲵则主要在秋季。
雌雄大鲵的形态区别
雄大鲵的泄殖孔比雌性略大,呈饱满的大豆瓣状,
娃娃鱼上餐桌
• 上餐桌吃是不是属于利用呢?野生动物保护法却并 未明确,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具体操作惯例是: 通过省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国家二类保
护动物驯养繁殖的子二代和伤残体、不育体可以贸
易和经营利用。也就是允许上餐桌。
• 目前,江苏拿到经营许可证可以合法吃大鲵的餐饮
单位已经达到9家。而在以好吃野味著称的广东, 获得娃娃鱼“准吃证”的酒店数目更高达70多家。
个湖南省大鲵救护站。
与之相比的是民间资本的大手笔投入,张家界王国
兴先后投入了五六千万元。湖南润孚公司投入5000
万元,去年繁殖了7000多尾。而浙江一民企2009年
繁殖了7万多尾。
国外市场的需求量更大,特别是东南亚市场更是
有市无鲵,若能把自然资源保护好,并能取得大
鲵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解决批量生产苗种、批 量生产成鲵,填补国内外市场空白,产品具有广 阔市场。
年出苗。
②天敌危害严重。在养殖的自然河道内,水老鼠、
水蛇、螃蟹、水蜘蛛、野杂鱼等天敌无法根除,对
大鲵受精卵、稚鲵、幼鲵的危害严重。
大鲵原生态繁殖模式缺点
③管理不便,水质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在养殖过 程中,很难做到对亲鲵的性腺发育、产卵受精、 孵化出苗、疾病等现象进行及时监控和治疗。一
旦河道上游施用化肥或农药,甚至向河道内投毒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大鲵人工养殖技术
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
《中国大鲵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项目 技术培训
大鲵的养殖
概述 第一节 大鲵的分类及地理分布 第二节 大鲵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 大鲵的人工繁殖
第四节 大鲵的人工养殖
第五节 大鲵疾病诊断和防治
概述
• 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为我国所独有 的珍稀水生动物,是现存个体最大的 两栖动物,有“活化石”之称。 • 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生存环境丧失、 栖息地破坏以及过度利用,对大鲵生 存造成了严重威胁,导致种群急剧减 少,许多地方的资源枯竭,甚至濒临 灭绝 • 1988年将大鲵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 野生动物
据初步统计,陕西省已经批准建立的大鲵驯养繁
殖场有60多个,2007年仅汉中市人工繁殖鲵苗15
万尾以上;2008年大鲵繁苗量达35万尾之多。 仅湖南省,目前已审批30家养殖企业。在浙江、 湖北、江西、贵州等省,大鲵的人工养殖也在蓬 勃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经批准建立的大鲵自然保
护区超过30个 ,其中陕西批准建立的有太白湑水
5.孵化
在自然状态下,水温为15~25℃时,大鲵孵化期 约35~42 d。孵化期及孵出仔鲵后,亲鲵常在附 近守护,别的动物靠近时则发出攻击。 仔鲵孵出1月后,卵黄囊消失,体长4~5 cm,即 进入冬眠。一窝仔鲵常一起冬眠,第二年3月开始 活动,常向下游活动,但多保持集群。
六、大鲵的生态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