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第三章 第一节 电现象
教科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电现象》(共31张PPT)
1.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物理学规定,正电荷 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 电池有正、负两个极,在电池外部电流从正极流 出,从负极流回电池。
3. 电池的种类很多,但大多数是利用伏打电池的基 本原理,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电荷的定向移动就形成电流, 电流有时是负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的,有时是正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的。
2、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
3、什么是电流?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学习新课,探索奥秘
一 什么静电现象
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做带电现象, 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思考与讨论
如何使物体带电?
原子的内部结构
1、原子由原子核 和核外电子组成,原 子核带正电,电子带 负电.
2、通常情况下,原 子带有的正电荷、 负电荷数目是相等 的,所以呈中性。
实验: 用金属棒连接两验电器
实验现象
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 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由 闭合变为张开。
实验分析
A
B
验电器B上也带了电。
说明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
从A移动到了B。
实验结论
电荷的定向移动就形成电流。
• 电荷的定向移动就形成电流.
• 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 向为电流的方向.
-
-
--
正电荷与负 电荷相吸引
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电场:
带电体之间的吸引或排斥,正是通过电场来
实现的.
验电器的结构及使用 2、使用方法:让物体接 触金属球,金属箔张开说 明物体带电,否则,物体 不带电。
1、验电器的结构工作 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 互排斥的原理来工作的
观察与思考
1、有甲、乙、丙三个带电体,甲物体排斥乙 物体,乙物体吸引丙物体,如果丙物体带正 电,甲物体带哪种电?
初中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第三章认识电路1电现象
(二)电流。
1.电流。
提出问题:任何两个物体相互摩擦后都会带电吗?
生:不会,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才会带电。
师:下面,我们就来观察电荷定向移动的现象。课件展示1746年的莱顿瓶实验。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说明什么是电流?其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学生交流后总结:电荷有两种,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有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3.布置课后作业。
小实验:自制一个水果电池。参照课本插图、查阅相关资料,认识电池。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节 电现象
(一)静电现象
1.电荷:正电荷(+) 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实现的。
(二)电流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正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和电流正方向相反。
情景2: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情景3: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验吗?
你知道上面提到的几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摩擦起电)
大家还知道生活当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谁能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2.电池:干电池等。
(三)电能
1.电流的效应:热效应、磁效应和化学效应。
2.电能的转化: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用电器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发电站将各种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探讨与反思】
电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神秘的。本节课是电学的入门课,所以在讲授新课时做了大量的实验,通过这些简单而有趣的实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摆脱对电的恐惧心理,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荷、电流等基本概念,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2.强调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因静电造成伤害。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
3.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与联系,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介绍电流的概念,阐述电流的形成原因,讲解电流方向的规定,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电流的概念。
5.演示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强调注意事项,并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加深对电流表使用的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
-例如,通过展示摩擦起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产生和作用。
2.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深入理解电荷规律。
-组织学生进行电荷相互作用实验,观察电荷间的吸引和排斥现象,总结规律。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问:为什么在干燥的天气里,脱衣服时会有火花?如何避免?
-简答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尝试分析产生原因,并撰写一篇小短文,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这项作业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分组进行课题研究,每组选择一个与电现象相关的主题,如:导体和绝缘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电流的测量方法等,进行调查研究,并撰写调查报告。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电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教案
教案: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3.1电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三章第一节,主要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接触带电、摩擦带电、尖端放电等。
2.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场:电荷在静电场中受到的力称为静电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静电现象,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现象、电荷守恒定律、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静电场的概念及静电力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科书、练习册、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塑料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静电现象的实验,如用丝绸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物体,引发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电荷的定义,复习基本电荷单位库仑。
(2)讲解静电现象:接触带电、摩擦带电、尖端放电等。
(3)介绍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4)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几个有关静电现象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一、静电现象1. 接触带电2. 摩擦带电3. 尖端放电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电现象 (共32张PP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电流方向的判断:
如图,移动的电荷是__负_电__荷__,电荷 移动方向为__从_A_到_B___.电流方向为 _从_B_到_A______.
A
B
小结:金属导体靠自由电子导电,所以导体中自由电子 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金属球 金属杆
理解:(1)验电器本身不带电,与带电体接触后带 上了电。
(2)不能判断是带正电还是负电; (3)一般金属箔张角越大,带电越多
此人为何怒发冲冠?从中你有何启发?
【分析】生活中有哪些电中和现象呢?
【电中和】将带有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相接触,它们 所带正、负电荷相互抵消,表现为物体不带电 一样,这时物体呈电中性,这种现象叫做电中 和。电中和过程中有时伴有放电现象。
同步训练:
1.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 会带负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 B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 C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 D摩擦创造了电荷
2、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 质小球,小球被吸引过来,则小球是
( D)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同步训练
1.雷雨时,避雷针的尖端能不断向空中释放电子,
这时避雷针中的电流方向是[ B ]
A.从地面流向避雷针的尖端 B.从尖端流向地面 C.没有电流 D.不知正电荷的运动方向,无法判断电流的方向
2.蓄电池是能够重复多次使用的电源,在对蓄电
2018年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 1电现象教案 (新版)教科版
1. 电现象学点 1 静电现象(1)观察下列图片。
图3-1-1思考:问题1:用__摩擦__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问题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带电体具有__吸引轻小物体__的性质。
(2)阅读材料P35第1、2段,并分析以下图片。
图3-1-2思考:问题1: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__正__电,电子带__负__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显__电中性__的,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__电中性__。
问题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__转移__到另一个物体上。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__正电__,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__等量的负电__。
问题3:将玻璃棒和丝绸互相摩擦,玻璃棒带__正__电,丝绸带__负__电,是因为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失去了__电子__,丝绸得到了__电子__。
问题4:与毛皮摩擦后的硬橡胶棒带负电荷,说明在摩擦的过程中,毛皮__失去__(选填“得到”或“失去”)了电子。
问题5: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分别是__正__电荷和__负__电荷。
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__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__。
学点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观察如图3-1-3所示的实验。
思考:问题1:由甲、乙得到的结论是:__同种电荷相互排斥__。
问题2:由丙得到的结论是:__异种电荷相互吸引__。
(2)观察如图3-1-4所示的装置。
思考:问题1:验电器是根据__同种电荷相互排斥__的原理制成的,可以用来__检测物体是否带电__。
问题2:将一个带电体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时,若:①金属箔张角变大,说明带电体带__正__电荷。
②金属箔张角变小,说明带电体带__负__电荷或带电体带__正__电荷,且所带电荷量比验电器所带电荷量少。
③金属箔闭合后又张开,说明带电体带__负__电荷,且所带电荷量比验电器所带电荷量__多__(选填“多”或“少”)。
教科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电现象》(共24张PPT)
A
B
(六)电池
电池的构造:
(六)电池
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如下图:
电流从正极流出,从负极流回电池 .
(六)电池
• 电池有正,负两个极,电流从正极流出,从负极 流回电池.
• 能量转换: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六)电池
各种电池:
[及时练习4]
• 6.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D)。
A.电路中必须有电源
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自由电子的转移 2.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 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 +
++
–
– ––
–
当两物体摩擦时 –
+ +
+ +
++++
+
–
–
––
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
因得到电子而带负 电
[及时练习3]
• 5.下列现象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D)
A.在干燥的天气脱毛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 叭声 B.用干净的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 梳子飘起 C.化纤衣服穿在身上特别爱吸附灰尘 D.擦黑板时粉笔灰四处飘落
带电体带的是 (B )
A. 正电荷 B. 负电荷 C. 不带电 D.无 法确定
(四)摩擦起电的原因
• 原子结构图:如右图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 子带负电. • 通常情况下,原子是电 中性,由原子组成的物
–
体也呈电中性. 核外电子
– +
++ –
原子核
(四)摩擦起电的原因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最新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认识电路 第一节电现象
感悟新知
知3-讲
2. 电流的方向 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导线中电流的方向与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知识链接 电流方向与电子移动的方向:
早期发现电流后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就是电流的方向, 并依此进行理论研究。后来发现了导线中只有电子才可移动, 电子带的是负电,理应把电流方向改为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 但这样许许多多规定都要重建,且电流方向的不符合实际在大 多数情况下不影响计算,所以并没有更改。
感悟新知
理解要点
知1-讲
◆摩擦起电是电荷发生了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
◆在摩擦起电现象中,一个物体失去多少电子,则
另一个物体就得到多少电子。因此,在摩擦起电
发生时,两物体一定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摩
擦的两个物体与外界绝缘,即摩擦的两个物体不
与外界发生电荷 的转移。
感悟新知
知1-练
例 1 [中考·白城] 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摩擦几下, 快速靠近桌面上的乒乓球,乒乓球便会向梳子方向滚 来,请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案:梳子与头发摩擦起电,使梳子带电,带电体 吸引轻小物体,所以乒乓球便会向梳子方向滚来。
第3章 认识电路
第1节 电现象
学习目标
1 课时讲解 2 课时流程
静电现象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电流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作业 提升
感悟新知
知识点 1 静电现象
知1-讲
1. 摩擦起电 (1)定义: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用接触
的方式使物体带电,还可以通过感应使物体带电等。
感悟新知
规律总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知2-练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电现象教案一、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摩擦起电、静电感应、尖端放电等。
2.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类型及电流的方向。
3. 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分类。
4.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通路、开路、短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各种静电现象的特点。
2. 掌握电流的形成、类型和方向。
3.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能正确分类。
4. 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能识别简单的电路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感应现象的理解和电流方向的判断。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各种静电现象的特点,电流的形成、类型和方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摩擦起电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电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摩擦起电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电荷的转移。
(2)讲解静电感应现象,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静电感应现象。
(3)讲解电流的形成、类型和方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的形成和方向。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如通路、开路、短路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巩固对电路概念的理解。
5. 导体和绝缘体的分类: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让学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摩擦起电、静电感应、尖端放电。
2.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类型及电流的方向。
3. 导体和绝缘体: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及分类。
4.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通路、开路、短路。
七、作业设计1. 描述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并解释产生原因。
2. 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标明各部分的名称。
3.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并说明其分类依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各种静电现象的特点,掌握了电流的形成、类型和方向,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第1节 电现象
知1-讲
【例1】[中考·山西] 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 靠近细细的水流,会观察到如图所示的惊奇的现 象。这是由于梳子摩擦后 带电 ,会吸引细细的 水流。
【解析】 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摩擦,带上了电荷;而水流向 梳子靠近,可以联想到“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来 分析本现象。
总结
知1-讲
现象分析类问题,首先找准要解释的现象,再 判断现象的学科类型,最后联系对应的知识点进行 解释。例如,例1图示现象是水流向梳子靠近,表明 水流受到了一个吸引力的作用,这个吸引力是带电 体对轻小物体的吸引力,与电学知识相关。
定义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带电体的性质 吸引轻小物体。
知1-讲
1. 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 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 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 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 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正”和“负”不同于数学中的正负数,并不表示电 荷量的多少,只是用来区别电荷的性质。
知2-讲
提出问题: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知2-讲
1.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 电荷相互吸引。
易错提醒:与带电体相互吸引的物体可能带与带电体 不同的电荷,也可能不带电。
知2-讲
【例2】 如图所示,通草球甲、乙相互排斥,甲、丙相互吸引, 如
果已知甲带正电,那么乙、丙的带电情况是( D ) A. 乙带负电,丙带正电 B. 乙带正电,丙带正电 C. 乙带负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 D. 乙带正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
1.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物理学规定,正电荷 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2. 电池有正、负两个极,在电池外部电流从正极流 出,从负极流回电池。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3.1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3.1电现象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初中物理教师,我明白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
在此基础上,我将详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3章第1节“电现象”。
具体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基本概念。
2. 电荷的种类和性质,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4. 感应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5. 电荷守恒定律。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电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荷的种类和性质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现象,并能够解释其原理。
3. 学生能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证明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
2. 学具:教材、实验报告册、笔记纸、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静电现象,如衣物上的静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电现象的学习。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电荷的种类、性质和相互作用,以及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原理。
3.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与解释: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5. 知识巩固:通过随堂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电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6. 电荷守恒定律:引导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种类和性质。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4. 感应起电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教科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电现象(共26张PPT)
温故知新
一、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做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
正电荷: 丝绸 负电荷:毛皮
摩擦 摩擦
“+” 玻璃棒
“-” 橡胶棒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温故知新
三、摩擦起电 原因:不同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弱不同
实质: 电子的转移
相互摩擦的两物体带的电一定是 等量的异种 电荷
水果电池
水果电池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
• 铜片
铝片
• 正极:铜片 • 负极:铝片
补充: 一、起电方法:
1、摩擦起电;
2、接触带电;
3、感应起电
想想议议:带电体相互吸引或排斥时需不需要直接接 触?电荷的相互作用是靠什么来完成的?
带电体周围空 间存在着电场, 电荷的相互作 用就是靠电场 来实施的。
---形成通路。
二、电源
最早的电池----伏打电池
意大利
1800年伏打用锌片与铜片夹以盐水浸湿的 纸片叠成电堆产生了电流,
锌、铅、锡、铁、铜、银、金、石墨、木炭,这就是 著名的伏打序列
每个电源都分别有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
电池内部的化学物质不断把正负 电荷分开,在正极聚集正电荷;在 负极聚集负电荷。
二、电场:
带电体之间的吸引或排斥,正是通过电场来
实现的
加油站规定:“严禁用塑料桶装汽油”。
这样规定的理由是____C_______。
A、塑料与汽油会起化学变化,使汽油变质; B、汽油会腐蚀塑料,造成漏油; C、汽油与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产生火花放电, 引燃汽油,造成火灾;
D、汽油与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人触到桶的外 壳会造成触电伤害。
雷雨天不划船、钓鱼免遭雷击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3章第1节电现象
摩擦起电: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1856-1940)
发现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 揭开了原子具有结构的秘密。
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 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整个原子呈中 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想一想:这个氧原子 带电吗?
第三章 认识电路 第一节 电现象象。 2.知道两种电荷的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并能解释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知道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的规定。 4.知道电池的作用。
情景导入
观看下图“怒发冲冠”。 图中的现象是一种静电现象,“电”到底是什 么,居然有如此大的魔力?为了揭开谜底,今天就 让我们先从了解电现象开始。
知识板块三 电流 4.电荷的_定__向___移动形成电流。
5.物理学中规定:_正___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 方向,电流的方向与__负__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交流展示
1.在联欢会上,同学们把五颜六色的气球与窗 户上的玻璃、黑板等摩檫几下后,气球就会被“沾” 在玻璃上、黑板上,把教室装扮得格外漂亮,请解 释一下气球“沾”在玻璃、黑板上的原因。
这是因为气球与玻璃、黑板等摩檫后气球便带上了 电,与玻璃、黑板等吸引而不会掉下来。
2.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你有哪些方法? 方法1:器材:轻小物体如纸屑或微小的泡沫塑料 用这个物体靠近轻小物体,如果能吸引轻小物体, 则物体带电,如果不能吸引,则物体不带电。因 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方法2:器材:验电器 把这个物体接触验电器, 如果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则说明物体带了电,如 果验电器的金属箔不张开,则说明物体不带电。实 验室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物体a, a被吸引过来,则a是 ( B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教科物理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 《电现象》说课稿
《电现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课《电现象》。
我说课的流程依次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电学内容的起点,包括三个教学板块:(1)静电现象;(2)电流;(3)电能。
主要围绕电荷、电流、电能三个基本概念展开。
首先从最常见的摩擦起电开始,认识正、负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莱顿瓶的故事,引入电流的慨念,并借助“动手做”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需要获得连续电流的方法,即电池,最后是电能的转化和应用几个方面的知识。
这一节是在学习磁现象的基础上学习的电现象,是认识物质内部结构探究物质成分的一部分,为今后学习电磁学做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的电学学习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3.知道电荷周围有电场;了解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4.知道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的规定;了解电池的作用。
5.知道电能的转化和应用。
b、过程与方法:1. 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与观察,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物体带电的实质.2.通过观察、讨论,了解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及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节能习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物体带电的本质.二、学情分析1.学生心理水平:对于学生来说,虽然“电”不是陌生的东西,但是它却让初中生感到神秘和恐惧。
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的事物,尤其对电现象特别感兴趣;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的好奇心保鲜。
3.学生的能力水平: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学生的知识水平:小学科学课上学生对静电现象已经有所接触,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慨念和知识体系。
三、尝试教学法立足于“自主尝试先学后教以练促教”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19学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第一节电现象一、单选题(共8题;共16分)1.有甲、乙两个不带电的验电器,现将一根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验电器甲接触后,发现验电器甲上的金属箔张开,另取带绝缘柄的金属杆将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则()A. 自由电子由甲到乙B. 自由电子由乙到甲C. 摩擦过的丝绸不带电D. 电流方向由乙到甲2.如图所示,打开水龙头,放出一股细细的水流,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水流,将发生的现象及原因是()A. 水流远离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后具有磁性排斥水流B. 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后具有磁性吸引水流C. 水流远离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带电后排斥水流D. 水流靠近梳子,因为梳子摩擦带电后吸引水流3.如图所示,小杜同学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看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在这个过程中()A. 玻璃棒和验电器都带负电荷B. 玻璃棒带正电荷,验电器带负电荷C.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产生了电荷D. 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排斥4.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两个相同的验电器,甲带负电,乙不带电,拿一根有绝缘柄的金属杆把两个验电器连接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变大B. 金属杆中有持续的电流通过C. 乙验电器最终带上正电D. 连接的瞬间,有电流从乙流向甲5.有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A带负电,B不带电,当用金属棒连接A和B的金属球时,A的金属箔张角变小,B的金属箔明显张开,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金属棒一定带正电B. 验电器B带上了负电C. 瞬间电流从验电器A流到验电器BD. 金属箔张开是因为金属箔带了异种电荷相互排斥6.如图所示,是闪电产生的电流通过避雷针的示意图(已知云层带正电).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产生闪电时,创造了电荷B. 产生闪电时,云层失去了原子核C. 云层带正电,是因为云层得到了电子D. 图中的电流方向是从云层到避雷针7.关于电流、电压和电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荷的移动就形成了电流B. 导体的电阻越大,它两端的电压就越高C. 电路中通过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就越小D. 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8.如图所示,小杜同学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看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在这个过程中()A. 玻璃棒和验电器都带负电荷B. 玻璃棒带正电荷,验电器带负电荷C.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产生了电荷D. 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排斥二、多选题(共1题;共3分)9.关于电流的方向,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正电荷的运动方向就是电流方向B. 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都是电流的方向C. 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方向跟自由电子的实际移动方向相反D. 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有自由的正负离子,所以电流方向不能确定三、填空题(共4题;共7分)10.工厂里经常使用静电除尘技术,用一块带电的金属板,把浮尘吸附在金属板上,静电除尘的原理是________ 。
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用毛皮靠近轻小球,轻小球被排斥,则该轻小球带________ 电。
11.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________电,将摩擦过程的丝绸靠近带负电的轻质小球时,会相互________ .12.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子发生了转移,当毛皮与橡胶棒相互摩擦时分别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其中失去电子的是________。
13.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四、解答题(共1题;共5分)14.小红家的录像机使用几年后,如今蓄电池的正负极已经模糊不清,你有办法利用电压表帮助小红判断出蓄电池的正负极吗?五、综合题(共1题;共10分)15.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科技馆,当小军在“探索与发现A厅”看到自己的同学在静电台上“怒发冲冠”时,感到非常惊奇,他特别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参观回来后他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图中A为放在绝缘支架上的带正电球体,B为用绝缘丝悬吊的带正电的小球.小军先后将小球B悬吊在距离A球距离不同的P1、P2、P3处,发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这个实验成功再现了他在科技馆所看到的现象.请你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小球偏离竖直方向的原因是什么?(2)请你根据这一实验现象,提出一个科学问题.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解答】解: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缺少电子,当玻璃棒与验电器甲接触后,验电器甲也带上了正电,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杆将两个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乙验电器上自由电子向验电器甲转移,正电荷并没有发生移动,因为电子带负电,所以电流方向是由甲到乙,而自由电子由乙到甲;故只有选项B说法正确.故选B.【分析】根据正负电荷的规定: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缺少电子;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2.【答案】D【解析】【分析】物体经验摩擦可以吸引轻小的其他物体,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电荷,简称带了电.【解答】摩擦过的梳子可以吸引水流,水流靠近梳子,说明摩擦使梳子带上了电荷,.故答案为:D.【点评】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是带电,产生响声和火花的是带电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的放电。
3.【答案】D【解析】【解答】解: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AB、玻璃棒带正电,当其与验电器接触时,验电器也带正电,故AB错误;C、摩擦起电是电荷的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故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显正电性,是由于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的缘故,故C错误;D、据验电器的原理可知,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排斥,故D正确;故选D.【分析】(1)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2)电荷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本题考查了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属于基本内容,比较简单.4.【答案】D【解析】【解答】A、甲带负电,乙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甲和乙连接起来,甲上的部分负电荷会转移到乙上,因此验电器甲的金属箔片会减小,A不符合题意;B、当两验电器所带电荷相等后,电荷不再发生转移,所以只是在连接的瞬间有电流,B不符合题意;C、乙的金属箔由于带负电会张开,C不符合题意;D、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电流方向是由乙到甲,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电流形成的原因和方向的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的方向与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5.【答案】B【解析】【解答】解:ABC、A带负电,说明A有多余电子,连接的瞬间,电子从A到B移动,则验电器B带上了负电,B的金属箔的张角增大;而电流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金属棒中的瞬间电流方向B→A,而不能判断金属棒是否带正电,故B正确,AC错误;D、金属箔张开是因为金属箔带了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的,故D错误.故选B.【分析】(1)验电器使用时是让金属杆上的金属箔带上同种电荷,然后同种电荷会相互排斥从而验证物体是否带电的;(2)A因多余电子而带负电,连接的瞬间,A带的负电减少,说明电子从A到B移动,据此判断电流方向.6.【答案】D【解析】【解答】解:(1)闪电是云层的放电现象,云层在运动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失去电子,云层带正电,摩擦起电,是电荷的转移,故ABC错误;(2)云层带正电荷,避雷针工作时尖端放电,负电荷从大地定向移动到云层,因此电流的方向是从云层流向大地,故D正确.故选D.【分析】(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没有创造电荷;(2)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负电荷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7.【答案】D【解析】【解答】A. 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A不符合题意;B. 仅在串联电路中导体的电阻越大,它两端的电压就越高,B不符合题意;C. 导体的电阻与通过它的电流无关,C不符合题意;D. 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分析】电流的方向和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同,和负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反.8.【答案】D【解析】【解答】解: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AB、玻璃棒带正电,当其与验电器接触时,验电器也带正电,故AB错误;C、摩擦起电是电荷的转移,不是创造了电荷,故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显正电性,是由于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的缘故,故C错误;D、据验电器的原理可知,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排斥,故D正确;故选D.【分析】(1)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2)电荷规律: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二、多选题9.【答案】A,B,D【解析】【解答】解:A、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是电流方向,故A错误;B、自由电子带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故B错误;C、金属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是带负电荷的自由电子,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故C正确;D、在酸碱盐的水溶液中形成电流的是正负离子,电流方向与正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故D错误.故选:ABD.【分析】物理学中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金属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是带负电荷的自由电子,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三、填空题10.【答案】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正【解析】【解答】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由题意知:静电除尘的原理是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与橡胶棒摩擦后的毛皮带正电荷,与轻小球排斥,则该轻小球带正电。
【分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是要注意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11.【答案】正;排斥【解析】【解答】丝绸与玻璃棒相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丝绸靠近带负电的轻质小球时,二者都带负电,因此会相互排斥;故答案为:正;排斥.12.【答案】毛皮【解析】【解答】当毛皮与橡胶棒相互摩擦时,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
是由于毛皮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较弱失去电子,而橡胶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较强弱得到了电子,使其带上了负电。
【分析】摩擦起电指的是相互摩擦的两物体由于发生电荷的转移,使两物体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据此分析判断。
13.【答案】排斥;吸引【解析】【解答】解:由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答案为:排斥;吸引.【分析】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四、解答题14.【答案】答:把电压表和开关串联到蓄电池的两端,用开关进行试触,如果电压表的指针向左偏,则与电压表正接线柱连接的是电源的负极;如果指针向右偏,则与电压表正接线柱相连接的是电源的正极.【解析】【分析】当电流从电压表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时,电压表的指针将向右偏;反之,电压表的指针将向左偏.根据电压表的指针偏转情况来判断电流方向,再根据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负极流入,可判断出电源的正负极.五、综合题15.【答案】(1)解:(1)在重力的作用下应该在竖直方向上静止,向右偏转,说明其受到了向右的力,由于小球与物体A都带正电,所以其向右偏转是由于受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力造成的.(2)随着小球距离带电体A的距离在增大,发现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偏转的角度在减小,即其受到的作用力在减小,由此可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电荷间的距离有关.【解析】【分析】明确小球偏离竖直方向,说明其受到了力的作用,要从其受力的角度去分析;小球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大小,反应力小球受到的力的大小不同,将小球受到的力的大小不同,与小球距离A的距离的远近不同联系起来,即解决该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