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专题总结
规划局宏观调控发展管理总结
规划局宏观调控发展管理总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城市规划和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人们对优质生活的需求以及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局旨在通过宏观调控来管理城市的发展。
本文将对规划局宏观调控发展管理的总结进行探讨。
一、规划局宏观调控发展管理的概念宏观调控是指通过制定适当的规划和指南来控制和引导城市的发展,包括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等方面。
它是一种重要的城市管理手段,旨在保证城市的有效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局宏观调控发展管理的目的规划局宏观调控发展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优化城市布局和结构,提高城市的功能和质量。
2. 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文化和社会经济水平。
3. 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推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4.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效运营,提高城市的运营效益。
三、规划局宏观调控发展管理的实施方式规划局宏观调控发展管理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全局性规划和建设方案,明确城市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发展重点。
2. 设立规划局专门的宏观调控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
3. 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升级。
例如,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绿色产业;探索新型城镇化模式,建设生态城市和智慧城市等。
4. 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完善城市的服务和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四、规划局宏观调控发展管理的意义规划局宏观调控发展管理的意义十分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效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推动城市的优化升级。
2. 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3.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4. 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五、未来规划局宏观调控发展管理的趋势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未来规划局宏观调控发展管理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宏观调控六大意义总结
宏观调控六大意义总结引言宏观调控是指通过改变经济总需求的大小、构成和结构,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它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保持经济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宏观调控的六大意义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重要经济政策。
1. 维护经济稳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宏观调控对于维护经济稳定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经济增长速度,防止经济过热或过冷,避免产生严重的经济波动。
维护经济稳定不仅能够保障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平稳增长,也有助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及就业的稳定。
2. 调整经济结构宏观调控还能够通过引导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通过调整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可以促进先进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这对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控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经济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如果通胀过高,会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破坏价格稳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宏观调控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价格政策等手段,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和程度,维护价格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和利益。
4.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宏观调控还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手段,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不均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矛盾激化。
宏观调控可以通过改革税制,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进步性,加大对收入较高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5. 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宏观调控对于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宏观调控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应对外部冲击,稳定金融市场,维护金融安全,减少经济波动,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6. 促进可持续发展最后,宏观调控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调整能源政策、环境政策等手段,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推动经济的绿色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调控政策工作总结
调控政策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加强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保持经济稳定
和健康发展。
调控政策工作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保障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调控政策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为此我们进行以下总结。
首先,我国调控政策工作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适时出台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措施,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保持了物价稳定。
同时,通过调控房地产市场,有效遏制了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保障了人民的基本居住需求。
其次,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调控政策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通过加大
对传统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通过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外,在保障社会稳定和改善民生方面,调控政策工作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
过加大对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有效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同时,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总的来看,我国调控政策工作在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保障社会
稳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困难,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调控政策工作,不断完善和创新调控政策,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未来我国的调控政策工作能够在促进经济增长、保障社会稳定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
宏观调控总结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宏观调控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经济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近年来宏观调控的实践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宏观调控工作提供借鉴。
一、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在宏观调控中,要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既要保持经济稳定,又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 坚持新发展理念。
在宏观调控中,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4. 坚持市场化改革。
在宏观调控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1. 货币政策。
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
2. 财政政策。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税收政策等手段,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3. 产业政策。
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手段,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5. 收入分配政策。
通过调整税收、社会保障等政策,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宏观调控的成效1. 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宏观调控下,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通过宏观调控,我国产业结构逐步从高消耗、高污染向低消耗、低污染转变,经济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3. 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
宏观调控政策有利于缩小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宏观调控政策有助于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四、展望未来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国宏观调控工作仍需不断探索和完善。
国考之宏观调控总结与解析
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主要内容有三部分:(1)什么是宏观调控?——概念特点(2)为啥要宏观调控?——市场失灵(3)怎么去宏观调控?——手段政策一、宏观调控概述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创立,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
“两只手”:“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的调节作用;“看得见的手”是指国家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特点: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解析】1.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最主要的不同:(1)微观经济研究的是小范围的市场主体之间供给需求的变化,如你我之间;宏观经济研究的是从国家层面如何调节经济,研究国家怎么对经济进行调节控制,研究的是整个国家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2)微观经济学中主要研究的是市场对经济进行调节。
最早提出宏观调控的人——凯恩斯,称为“宏观调控之父”。
2.调节经济的两只手(新闻中常见):6(1)“看不见的手”:市场自发的调节,不需要靠国家、政府,市场自己对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最早提出此观点的人是亚当·斯密(代表作《国富论》),其核心观点是靠市场对经济进行调节控制。
(2)“看得见的手”:政府所进行的宏观调控,因为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实施的一些政策和法令是所有人都能够看得见的,因此称为“看得见的手”,提出者凯恩斯。
3.宏观调控特点:国家在实施经济的政策和方针来进行宏观调控时,政府是间接调控,而非直接调控。
即政府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生产,不像计划经济时规定企业必须生产某样产品,必须生产多少,而是通过制定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间接引导经济运行。
4.注意:我国最近一直在实施简政放权(放管服),因此如果题中出现“加强政府对 XX市场的干预”的表述,大多数是错误的,在简政放权的背景下,政府要逐渐将权力下放,能交给市场的东西都交给市场,政府只起到间接引导的作用,不会过多干预经济。
【真题展示】1.(2012-吉林)国王问:“我怎么才能治理国家,才能富国裕民呢?”首相回答:“阁下什么也别管,把一切都交给市场吧。
2024年调控工作总结
2024年调控工作总结2024年是我国经济调控工作的关键一年。
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需要保持稳定增长,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为了评估2024年的调控工作,本文将对全年的调控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工作提出展望。
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在2024年,我国继续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适度扩大总需求和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平稳增长。
坚持部分放开和部分管控的方式,引导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截至年底,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稳中向好,实现了较为理想的增长。
货币政策注重稳定市场预期,保持货币供应合理增长;财政政策注重加强投资和消费的引导,推动结构性减税,增加公共支出,促进国内市场的活跃。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地保障了经济平稳增长,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二、结构性调控的突出成效2024年,我国在经济调控方面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效。
首先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持续深化。
去产能、去库存等结构性减税措施的实施,有效缓解了部分行业的过剩产能和库存压力,推动了相关行业的供需平衡。
逐步推动新兴产业和技术的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了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其次是在大力发展国内市场上的积极探索。
2024年,国内市场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特别是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持续增长。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释放了巨大的消费潜力,促进了消费的结构性升级和多元化发展。
最后是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的成效。
2024年,在加强金融监管的我国进一步加大了金融风险的排查和化解力度,有效地防范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保障了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展望未来2024年的调控工作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效地弥补政策的执行中的不足,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我们需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持续推动去产能、去库存等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新一波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1040宏观调控培训总结
1040宏观调控培训总结1. 引言宏观调控是指通过调整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来控制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
在中国,宏观调控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为了提高企业管理者对宏观调控的认知和理解,我们参加了1040宏观调控培训,通过该培训学习了宏观调控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工具。
本文将对这次培训进行总结,包括培训内容、学习收获和宏观调控的实际应用。
2. 培训内容本次培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1 宏观调控的概念和目标在培训的一开始,导师详细介绍了宏观调控的概念和目标。
宏观调控是指通过国家政府利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外汇政策等手段来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结构调整,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2.2 宏观调控的工具和手段在了解了宏观调控的概念和目标后,导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宏观调控常用的工具和手段。
其中,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借贷行为,从而达到调整经济总量和价格水平的目的。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外汇政策主要用于调整国际收支平衡,影响汇率水平。
2.3 宏观调控的实际应用除了理论知识,培训还重点介绍了宏观调控在实际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宏观调控案例,我们了解了宏观调控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效果评估方法。
同时,培训还介绍了当前我国面临的宏观经济问题和对策,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宏观调控。
3. 学习收获通过1040宏观调控培训,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学习收获:3.1 对宏观调控的认知提升培训让我深入了解了宏观调控的概念、目标和工具,对于我以后在企业管理中的决策制定有很大的帮助。
我明白了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发展受制于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只有抓住调控的机遇,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2 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培训中,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宏观调控案例,我学会了更深入地分析问题、评估各种政策措施的效果。
这对于我在面对复杂的经济问题时,能更快地找到解决的办法。
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与宏观调控政策的理解与应用
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与宏观调控政策的理解与应用经济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调控政策的理解与应用是宏观经济学学习中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经济运行规律的复杂性以及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性。
首先,经济运行规律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经济运行规律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系统内在的、客观存在的一些一般规律性的现象和运动规律。
例如,供求关系决定着产品价格的变化,市场竞争会推动企业创新与发展,货币供求关系影响着通货膨胀水平等。
了解经济运行规律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宏观调控政策的理解与应用是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宏观调控政策是指通过调整国家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等手段,以达到稳定价格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和调节经济周期等宏观目标的政策工具。
在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灵活运用可以调节有效供求关系,财政政策可以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产业政策则可以引导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
在宏观经济学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经济运行规律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原理。
首先,我了解到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即经济增长、衰退和复苏等阶段性变化。
此外,我还学习到了供给与需求、货币与物价、投资与消费、国际收支等经济运行规律与因果关系。
对于宏观调控政策的理解与应用,我了解到了货币政策的工具和效应、财政政策的类型和影响以及产业政策的目标和手段等。
在实际应用中,理解和应用经济运行规律与宏观调控政策需要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证研究方法。
首先,经济运行规律的分析需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如供求理论、边际效应理论等,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其次,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应用需要参考国内外的实证研究成果,借鉴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进行调整和创新。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宏观经济学理论,不断增强对经济运行规律的把握,并加强对宏观调控政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5篇)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5篇)宏观调控培训总结(5篇)宏观调控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王敏中学语文课教学实行宏观掌握和单元教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同学自主学习力量大有裨益。
一、宏观掌握的基本内容语文课教学的“宏观掌握”,主要是“抓住五个点”,“掌握三条线”,“落实到两个面”。
(1)抓住五个点。
即:一是文道统一的点,就是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观点;二是读写并重的点;三是语文教学“双基”点,就是把语文基础学问和同学基本力量作为教学的重要着眼点;四是感性熟悉和理性熟悉相统一的点,即在语文教学中把对事物的感性熟悉和规律思维统一起来;五是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点。
(2)掌握三条线。
一是要掌握教学大纲的教学方向线,要牢牢把握同学语言力量、阅读力量、写作力量的培育;二是要掌握教学过程中主导与主体的双边活动线;三是要掌握教与练这一学习过程中的经纬线。
即,老师的教就如一条经线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而从练的角度,教学的全过程又是由若干训练构成的,同学的这些练跟师的教交叉,横向排列构成了纬线。
(3)落实到两个面。
一是同学面二是学问面。
总的说,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让不同程度的同学都有收益。
这就要求克服为考而教的做法,要在努力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上狠下功夫,做到困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同学的乐观性。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师资队伍的培训,有两个途径:1.在职老师的连续教育。
市教育局教研室在高一级开设“高中物理新大纲新教材培训”课程,共30学时。
其主要内容有:主要学习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包括:教育部颁发的大纲,部领导、专家的讲话;省教育厅领导的讲话,省教育厅的文件,市教育局的文件和材料。
介绍教育部培训方案的内容,教育厅培训方案的内容,以及各地的阅历。
组织老师沟通实施新教程的体会、听课和观摩。
老师连续教育,着重解决几个问题:(1)教育观念的转变。
从社会进展的角度动身,基础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
我们的社会从精英教育向义务教育转变,正在普及高中教育,我们的社会将要进入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宏观调控总结
宏观调控总结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实施宏观调控措施,以推动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宏观调控是指通过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手段来调整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以达到经济平稳增长、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目的。
本文将对我国近年来的宏观调控进行总结,并探讨其效果和问题。
首先,我国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周期性波动和结构性矛盾是无可避免的,而宏观调控的目标就是通过调整需求和供给的平衡,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
例如,通过适当调整货币政策,调整利率和存贷款比例,以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
同时,刺激内需,鼓励消费和投资,扩大需求,促进整体经济增长。
其次,宏观调控还注重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
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
我国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例如,加大对高技术、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发展,鼓励科技创新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产业结构的适应能力,增强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宏观调控还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如收入分配问题、就业问题、医疗教育问题等。
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改革政策和措施,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例如,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推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政策,建设和谐社会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然而,宏观调控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宏观调控难以准确预测和精确控制经济运行。
经济波动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简单地通过单一的政策措施解决。
其次,宏观调控容易带来过度干预和利益失衡的问题。
政府的过度干预可能导致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另外,宏观调控也容易面临政策执行不力或各地区执行不均衡的问题,影响控制效果。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宏观调控在国家经济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掌握宏观调控的理论和实践,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参加了一次宏观调控培训。
在这次培训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宏观调控的知识和技巧,现将培训内容总结如下。
一、宏观调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宏观调控是指国家利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整和管理,以达到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物价水平等目标的管理方式。
宏观调控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需求和供给的关系,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总量和结构。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宏观调控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如总量调控、结构调控、定向调控等。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财政政策是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产业政策是通过鼓励或限制特定产业的发展,来影响经济的结构和布局。
在培训中,我们学习了这些工具和手段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技巧,如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整、财政政策的预算安排、产业政策的产业布局等。
三、宏观调控的实践案例和经验教训在培训中,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宏观调控的实践案例和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宏观调控的知识和技巧。
这些案例包括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经验,以及其他国家在宏观调控中的成功和失败经验。
通过学习这些案例,我们深刻认识到宏观调控需要具备科学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
四、宏观调控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在培训的最后,我们还讨论了宏观调控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宏观调控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宏观调控的理论和技术,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经济问题和挑战。
通过这次宏观调控培训,我深刻认识到宏观调控在国家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学到了许多宏观调控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2023年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 个人工作总结8篇
2023年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个人工作总结8篇第1篇示例:2023年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个人工作总结在2023年,我有幸学习了宏观经济学这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对宏观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学习,我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政策调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我系统地学习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国际贸易、国际货币体系等内容,通过课堂学习、专题研讨和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对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我深刻理解到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不同之处,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和宏观调控政策,而微观经济学则主要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交易。
通过对这两个学科的学习,我逐渐掌握了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和宏观政策调控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在学习财政政策方面,我了解到财政政策是通过国家财政收支和债务来调整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通过增加或减少政府支出、通过减税或加税等方式来对经济进行调控。
我还学习了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了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的运行状态。
我还学习到了国际贸易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相关知识,包括汇率制度、国际收支平衡、国际金融市场等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我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和老师的指导,逐渐增强了我在宏观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
我还通过课外阅读和独立思考,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还积极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宏观经济学专题研讨和实地调研活动,通过深入实践,我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此次学习中,我收获最大的收获是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也意识到了宏观经济学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调控的重要性。
通过这一学习,我逐渐形成了对宏观经济学深刻、全面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个人工作总结方面,我在2023年的个人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进步。
经济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
经济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一、宏观调控的概念宏观调控就是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总量、结构和动态关系进行调整和控制的过程。
宏观调控是国家采取的各种政策手段,通过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改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保持通货膨胀率和就业水平合理、外汇储备充裕、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综合措施。
二、宏观经济目标1. 经济增长目标:促进国民经济迅速持续地增长,提高国民人均收入水平。
2. 通货膨胀目标:控制通货膨胀率,保持物价稳定。
3. 就业目标: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就业率。
4. 国际收支平衡目标:保持国际收支平衡,防止赤字过大。
5. 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三、宏观调控的手段1. 财政政策:通过制定和调整预算、税收、支出等政策,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2. 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和汇率等手段,影响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
3. 产业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手段,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
4. 外汇政策:通过调整汇率水平、管理外汇储备等手段,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5. 劳动力政策:通过教育培训、就业援助等手段,推动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6. 消费政策:通过鼓励消费、调控消费税等手段,刺激总需求与增加经济增长速度。
四、经济增长和稳定1.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投资、消费、出口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 经济增长的模型和测度:物质生产和国民收入等模型,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测度。
3. 稳定增长的调控策略:通过宏观调控手段,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五、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1. 通货膨胀的成因:货币供应过多、成本推动、需求推动等因素导致通货膨胀。
2. 通货紧缩的成因:货币供应不足、成本上涨、需求不足等因素导致通货紧缩。
3. 调控通货膨胀的手段: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价格管制等手段,控制通货膨胀。
4. 调控通货紧缩的手段: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手段,缓解通货紧缩。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范文精选3篇(全文)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范文精选3篇一、引言(一)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现代信用经济的进展,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近年来,金融调控在我国金融改革、监管等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我国经济平稳快速的进展。
市场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宏观调控,金融调控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调控手段多样,包括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利率政策信贷计划与手段等,通过这些来实现对我国经济的调控。
近年来,我国金融宏观调控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金融调控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峻影响了调控的力度,对我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有关我国金融宏观调控问题的探究,找出其解决方案,为正确发挥我国金融调控作用献计献策。
(二)论文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从我国金融调控对于市场有效运转的作用开始,讲述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为下文论述做好铺垫。
第二章主要研究我国金融调控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选取了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第三章针对上述我国金融调控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其中不乏笔者自己的一些见解,为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献计献策。
第四章是结束语部分,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作出展望,同时总结论文主要观点,使得文章总体结构更加完善。
二、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中存在的问题(一)ZY银行缺乏独立性我国现已大批过去的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建立了新型ZY银行体制,这为我国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便利。
然而,这其中也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即ZY银行缺乏相应的权力。
国外的很多GJ,其ZY银行皆有很大的独立性,相对来说,我国ZY银行缺乏独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权力,其存在没有独立性可言。
深入分析我国综合信贷计划可发现,其制定实施对经济增长速度、财政收支的依赖性过大,这严峻阻碍了ZY银行宏观调控能力的有效发挥。
要想摆脱这种局面,必须使得ZY银行保持绝对的独立性。
(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法律制度滞后于经济进展,我国金融方面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很多方面的法律仍然欠缺,这不利于我国金融主体的健康成长。
宏观调控的培训总结
宏观调控的培训总结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市场的波动,如何有效进行宏观调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为了增进我对宏观调控的了解和提升相关能力,我参加了一次关于宏观调控的培训。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这次培训的内容和收获,并进一步探讨宏观调控的意义和方法。
培训开始时,讲师首先介绍了宏观调控的概念和背景。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随后,讲师详细讲解了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现代经济中宏观调控的挑战和机遇。
在了解了宏观调控的基本概念后,讲师介绍了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和方法。
他详细解释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工具的原理和应用。
我了解到,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总需求和收入分配;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和价格水平;而产业政策则注重发展特定行业或产业,以推动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
在学习了宏观调控的工具和方法后,培训进一步深入到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通过分析过去几年我国的宏观调控实践,我们发现了其中的一些成功和失败之处。
例如,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时,中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效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复苏。
然而,在过去一些年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化和金融风险的加大,宏观调控面临了更多的挑战和困难。
除了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这次培训还进行了模拟实践和小组讨论。
在一个模拟的宏观经济环境中,我们扮演不同角色,模拟政府宏观调控的过程和决策,这样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在小组讨论中,我们就宏观调控的要素和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仅加深了对宏观调控的理解,也提高了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宏观调控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宏观调控不仅是一种经济手段,更是一种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
它关系到政府的管理能力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正确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法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
经济法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一、经济学十大原理做出决策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只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相互影响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整体经济运行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易关系原句可理解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
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
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
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
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
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
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
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
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
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
宏观调控的总结怎样写
宏观调控的总结怎样写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来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结构和增长速度,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和改善收入分配等宏观经济目标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它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对宏观调控的总结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宏观调控的核心是要保持经济的稳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而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政府的干预,使经济波动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这就需要政府根据经济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调整和引导经济的发展方向,保持经济的稳定。
其次,宏观调控需要注重结构性政策的实施。
除了对整体经济进行调控外,宏观调控还需要注重结构性政策的实施,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科技创新等手段,来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政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再次,宏观调控需要注重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宏观调控不是单一的政策措施,而是需要各种政策的协调和配合,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果。
比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才能够实现对经济的有效调控。
同时,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环境政策等也需要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宏观调控需要注重政策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由于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宏观调控的政策也需要具有灵活性和及时性,及时根据经济的变化情况,调整和完善政策措施,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经济面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总之,宏观调控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经济的稳定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宏观调控的体系和机制,加强政策的协调和配合,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及时性,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宏观调控个人工作总结
宏观调控个人工作总结在宏观调控的环境下,个人工作总结至关重要。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和结构进行调控,以实现全国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调整的目标。
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的工作也需要与宏观调控相适应,以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首先,个人在工作中应该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走向,比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
了解政策的变化和对个人工作的影响,可以帮助个人及时调整工作策略,以适应宏观环境的变化。
其次,个人需要加强对行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包括行业政策、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等方面的信息。
这样可以在工作中更好地把握机会,避免风险,使个人工作与宏观调控发展保持一致。
另外,个人在工作中需要注重自身的职业发展,包括学习新知识、提升技能、增加工作经验等。
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个人可以更好地适应宏观调控的变化,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最后,个人在工作中也需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与同事、上下级等协调配合,共同实现工作目标。
只有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个人才能更好地把握宏观调控带来的机遇,使个人工作与整体经济的发展保持一致。
总之,个人工作需要与宏观调控相适应,这需要个人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关注政策和行业动态,以及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在宏观调控的环境下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和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在宏观调控的环境下,个人工作总结也需要考虑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
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个人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以适应宏观调控的变化。
首先,需要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了解和分析,包括国内外的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的经济状况、国内外的产业发展趋势等。
只有对宏观经济形势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在个人的工作中更好地把握机会,避免风险。
其次,需要灵活调整工作策略,对于宏观调控的政策变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个人需要及时调整工作策略,以适应新的形势。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
宏观调控培训总结一、培训背景和目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的一种手段。
这意味着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经济运行会受到政府的影响和干预。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宏观调控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我参加了这次宏观调控培训。
本次培训的目的是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宏观调控的原理、方法和实施过程,帮助我们在日常经营中更加灵活应对各种宏观调控政策变化,从而更好地保持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培训内容1. 宏观调控的基本理念在培训的开始,我们首先学习了宏观调控的基本理念。
我们了解到,宏观调控的目的是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和结构的优化调整。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政府可以采取宏观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宏观调控的指标体系,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价格指数、就业率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宏观经济的变化和趋势。
2. 宏观调控的方法和手段在学习理论知识后,我们开始了对宏观调控方法和手段的深入研究。
我们学习了宏观调控中的监测、分析和预测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宏观经济的状况和走势。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宏观调控中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具体手段,这些手段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的投资、消费和发展方向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3. 宏观调控与企业经营的关系培训的重点是将宏观调控理论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
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习了宏观调控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我们明白了宏观调控对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性,如何根据宏观调控的变化调整企业的战略和目标,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对企业的影响等。
4. 宏观调控培训的收获和感悟通过本次培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宏观调控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作为企业家需要了解和适应宏观调控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企业。
其次,我学到了一些具体的应对策略,如根据宏观调控的变化调整企业经营方向,寻找适合的市场和行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调控专题总结》宏观调控专题第一部分,宏观经济金融局势回顾一: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尤其突出(以下十冷十热,):(1)热的是投资,冷的是消费;(2)热的是供给,冷的是需求;(3)热的是生产,冷的是就业;(4)热的是加工工业,冷的是农业等弱质产业;(5)热的是城市高档次需求,冷的是农村生活保障需求;(6)热的是地方政府投资,中央政府投资并不热;(7)热的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两高一资”项目,水电、交通、能源产业、自主创新、民营高科技及民生产业并不热;(8)热的是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东北部、西部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并不热;(9)热的是银行贷款,民间投资并不热!(98年以来银行信贷大幅增长,主要用于经营城市。
如果长期跟踪中国市场化进程就会发现此轮调控非彼轮调控那么简单:上一轮(93年)过热的面虽比本轮过热的面要大许多,但成因却单一许多,上一轮过热虽也以投资过度为主要表象,但投资主体却是以国有资本为主,目标主要是增加产能;断言本轮过热的成因复杂许多在于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向已今非昔比,城市化之进程加速及地方政府参与直致主导之热情更是今非昔比。
人们看待和评价过热,往往以价格上涨、贷款增加和能源紧张等表象作依据,实际上是不够客观的,剧此就将板子打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身上就更是错误的!此刻我们就很有必要问一问,究竟是谁在制造和支撑着一系列过热的表象?深入分析不难得出的结论应当是:刺激此轮中国经济逐步过热的主要原因在于:近几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忽然提速。
以城市化为抓手,新一届地方党政官员与他们的前一任或前几任对比,政绩的衡量坐标发生了大变化:上一届或上几届主要以抓企业来拉动GDP,新一届则注重经营城市,以地方政府通吃城市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内容,以地价升值为诱饵,吸引大量内外资争抢经营城市之“大餐”,不但直接间接拉动GDP,而且以城市面貌大改观全方位显示“政绩”,眼观中国目前的大、中、小城市,“吊车经济”蔚为壮观不是?“钢材、水泥、电解铝”等的去处不就一目了然。
问题是城市化本该遵循市场法则,国外城市化一般持续几十甚至上百年,而我们试图“短平快”,如此拔苗助长的经济岂能不猝然过热?我们的城市化以各级政府大举借债、大量拖欠农民工资、甚至直接把债务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加重税赋,乱收费、乱摊派为手段,不惜无视政府信用、破坏市场规则、损伤农民利益,其结果是增加了农民与政府的对立情绪,危害社会稳定;(据专家估计,我国仅乡镇一级债务每年就以200亿人民币的速度递增,目前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实际已经超过金融风险,成为威胁中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第一杀手;楼继伟十多年前做财政部常务付部长时曾指出我国隐性赤字远远超过显性赤字;问题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只有中央政府才有权举债,地方政府是无权借债的,大量的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普遍存在说明了什么?)。
我们的城市化以高楼大厦和绿地草坪引以为荣,发达国家则以有多少农民在城市定居(不是打工、盲流甚至乞讨),转变成真正的市民为标志;中国662个城市、2万多个建制镇中约有20%以上的城镇建设存在形象工程。
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城市化就成了一个与“大而无当、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形影不离的过程呢?这反映了我们对城市化概念的严重误渎。
其实,城市化不只是物的城市化、形的城市化,更是人的城市化、精神的城市化。
因此,除了“宽马路、大广场、豪华办公楼”和人口积聚这些城市化外观外,城市是否为更多的人加入城市生活做好了调整其内部生态结构的各种制度准备?城市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和能力,在保障人们建立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基础上,促使其培养起城市化的生活意识和态度?这些城市化的内在品质对一个城市是否真正实现了城市化更为重要!否则,必然伴生的现象一定是“热的是投资、冷的是消费”,中国由此陷入困境。
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是17.9%,这一数据2009年已经达到了46.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是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两倍左右。
如今中国的城市化正在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目前持续上涨的房价正在把农民工阻挡在城门之外,中国城市的发展脚步也因此受到阻挡;住房分配目前已经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而应从政治的角度进行思考,由于我们的土地是国有的,因此,居住条件的获得是一个人人都应该拥有的权利,而不是说你有钱才可以,没钱就不行的问题。
(有媒体报道,一项对全国660个城市的调查发现,有高达6540万套住宅电表连续6个月读数为零,这些空置房足以供2亿人居住。
)除了高房价外,交通拥堵、垃圾围城、弱势群体贫困和公共卫生安全等突发事件频发也让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截至去年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达到1972万人,人口总量以每年54.3万的速度膨胀。
但北京98%的能源靠外地调入,由于人口快速膨胀,新增交通供给、南水北调水量等都可能被新增人口抵消或吞噬(在郊县甚至有的村、镇打算建围墙、拉电网、安监视、发凭证!!!);这几个夏天,从北到南,由东至西,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
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使城区部分地区严重积水,局部立交桥下积水深度超过1.5米,给百姓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两位年轻人还因推车不慎掉进排水井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放眼全国,北京并非孤例。
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部分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城市内涝,可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
上海、重庆、南京、武汉、长沙、西安、杭州等大城市暴雨积涝成灾的报道屡见不鲜。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351个城市进行的专项调研结果显示,2008年—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
可见,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是不符合“化”的市场规律的,照此下去,逐步过热不但难以遏制,而且许多矛盾还会加速积累。
),民间投资并不热(江苏“铁本事件”可以看出这一典型问题:106亿的投资、43亿的银行贷款,只有3个亿的注册资本;当然,对于这一事件,在企业家看来:当前投资钢铁等行业确实是见效快的投资,常常是一年建厂、二年投产、三年回本;因为各级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实际上是将公众的资源转移给了特定的行业与企业,造成企业在投资过程中高估了收益、低估了成本)。
(10)我个人认为影响我国经济趋冷的10项因素同样不容我们忽视:2013年及其以后一段时期中国面临着导致经济紧缩的10大因素,如果处理不当,经济不但不会持续过热,还会趋于过冷,国民经济“滞涨”的压力与困惑始终存在。
这10大因素是:城镇失业问题将非常严峻(最新的民生银行数据!@(到2012年12月底,全国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口是2000多万人,城镇下岗人口是1000多万,城镇待业是??万(大、中专毕业生有多少?)(今年高校就业率要力争达到70%,2013年高校毕业生近700万,就业率要达到或高于去年(去年初次就业率实际上只有50%)70%的水平,今年就将有200多万不能就业.不知道同志们怎么看待教育产业化问题?!我个人认为弊端很多如:A盲目学美国、日本高等教育社会化;B,单纯为了扩大内需;C,教学质量下降;C,就业率大幅度下降;D,短期行为严重;E,加大执政成本。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会太快;消费增长预期不会十分乐观;人民币币值波动的影响;政府主导性的投资冲动将会减弱;外商投资增速不定,民间投资启动难度很大;出口增速会受到欧元贬值甚至“二次、三次危机”,大量增加的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土地制度会使投资成本上升;清欠民工工资将抑制“欠债上工程”的热度;农民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逐步建立也将抑制经济的过热。
(现在两广、沿海沿江地区已出现民工不足。
)二:中国经济为何总患“冷热病”?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中不时犯“冷热病”——一会儿投资过热,钢铁厂、水泥厂等遍地开花,一会儿政府调控,很多领域投资又骤然降温。
解剖病因,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日前分析说:“一个人身体要健康的话,内在机制的完善是首要的,有病的时候有必要打针吃药,但要以人自身机制为基础。
经济也一样,现在主要是自身机制还不完善。
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宏观经济调控虽然是重要的,但不能完全依赖于宏观调控,而忽视市场机制完善,否则,我们的经济就会像以前一样一会儿过热,一会儿过冷,摆来摆去。
”1,政绩冲动引燃投资热情:近来,各地投资冲动又有抬头趋势。
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了17.8%、25.8%和24.2%。
专家分析,2013年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
过热的结果是产能过剩,最近几年,不仅传统产业过剩,如钢铁、水泥等,而且部分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现了过剩。
比如,中国的太阳能光伏电池产能占全球的60%;风电产能利用率低于60%,仅前5家企业的产能就超过了全国新增容量。
过热的苗头已引起高层关注。
近期,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一次讲话中警告“要警惕投资过热”。
要想政绩出得快,就靠投资车头带例如西部地区某省的经济正在起飞,近几年每年的基本做法,是依靠作为“发动机”的政府和作为“助推器”的市场,用海量投资拉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这个省前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本地GDP的94%,去年则是本地GDP的114%。
根据它的计划,今年的投资将是本地GDP的120%以上。
而一个沿海的地级市在去年第3季度提出“大干100天,大投资、大建设、大发展”的口号,组织了18个城投公司,融入巨额资金,进行大拆大建,希望以此来保持经济繁荣。
2012年各地政府换届已经完成,按照以往的经验,固定资产投资的换届效应已经出现,再加上当前稳增长政策在执行中可能失当的双重作用,未来仍有可能出现投资过热风险。
近期,多省市集中出台大规模投资规划,显示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已经开始抬头。
新一轮的投资过热可能导致经济结构继续恶化,从而有损于长期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对此,中央政府应该有所警惕,提前防范。
(二)政府“强势”挫伤市场机能:新一轮投资冲动事出有因。
有关专家分析,中国外贸增速在2012年回落到6.2%,主要原因是全球外需市场疲软,2013年上半年的外贸形势也不容乐观。
受制于外需萎缩,各地将经济增长点放在对内扩大投资上。
此外,换届、提振经济和城镇化建设也是引发投资冲动的原因。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少强认为,换届交接与城镇化的目标让地方政府承受着GDP与政绩考核的双重压力,投资为导向的冲动恐不可避免。
而且就经济疲软大形势看,地方需要投资提振经济、掩盖矛盾、缓解收支压力。
然而,究其根源,经济忽冷忽热的原因还是厉以宁指出的“经济内在机制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