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生平与事业
约翰•菲力德力赫•赫尔巴特(Johann Friederich Herbart,1776—1841)是德国的著名教育家。他生活在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发展极不平衡的时代。18世纪后半期,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正在迅速发展。法国发生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也得到较大发展。而德国还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经济上还很落后,资本主义发展十分缓慢,资产阶级力量非常软弱,但在英、法先进国家的推动下,他们对德国的封建统治也感到不满,向往并要求革命,可是,他们不敢革命,害怕革命,甚至反对革命,希望与封建势力妥协,企图依附封建势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谋求经济上的发展,表现了他们政治上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保守性。这种时代和阶级的烙印,在赫尔巴特思想上有着明显的反映。
赫尔巴特出生于德国的奥登堡,父亲是当地的律师兼议员,他幼年受过母亲良好的教育,12岁时进古典文科中学读书,18岁时入当时德国哲学革命的中心——耶拿大学习法律和哲学,读了不少斐希特、谢林、莱布尼兹和康德的著作。在他们思想的影响下,赫尔巴特在哲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其以后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赴瑞士担任贵族斯泰格三个儿子的家庭教师。在这里,他根据心理学原理对三个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儿童进行教育,使教育更符合于他们的实际。赫尔巴特认为,这个时期他虽然只是三个儿童的家庭教师,但已创造了“自己的学校”,取得了教育经验,从此,他开始研究教育学上的心理学问题。
1799年,赫尔巴特辞去家庭教师的职务,回到德国继续深造,研究哲学和教育学。同年,他到布格多夫访问裴斯塔洛齐,对裴斯塔洛齐在“教育心理学化”的实验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极为敬佩,对之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起点,立志建立科学教育学。 1802—1808年,赫尔巴特任哥廷根大学教授,讲授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课程,与此同时,还积极从事研究和著述。1802年,他发表了《裴斯塔洛齐直观教学ABC》,
1804年,当此书再版时,他写了《论世界的道德或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附录于后。同年,还写了《对于裴斯塔洛齐教学方法的评价》。1806年,他的最主要的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出版。1808年,他完成了《实践哲学概论》。这个时期是赫尔巴特在教育理论创建上最富有成就的时期。
1809年,法军入侵德国,哥廷根大学蒙受影响,赫尔巴特应哥尼斯堡大学之聘,接任康德继任者的席位,担任哲学和教育学讲座,直至1833年。为了使教育理论与实践“携手并进”,他设立了一个实验学校,并首创教育科学研究所。赫尔巴特亲自为几个经过挑选的儿童上课,示范他的学生,然后他的学生又运用他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讲课。用理论指导实践,又以实践为理论提供根据,并发展理论。在此期间,赫尔巴特又撰写了大量心理学著作。这个时期是赫尔巴特从事教育科学事业的鼎盛时期。
赫尔巴特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在德国大学中任哲学、教育学的教学工作,并以哲学、心理学为基础致力于建立科学教育学,他为教育科学事业的建设,整整奋斗了44年,为教育学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在他百年诞辰时为其建立了一座纪念碑。
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
赫尔巴特的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宇宙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但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并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之间发生的关系和影响,便构成宇宙间变化万千的各种事物,人们所认识的不过是“实在”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万事万物,而绝不是“实在”本身。因为,“实在”是不变的和不可认识的。
赫尔巴特以其哲学思想为依据,建立了他的心理学和伦理学体系。
(一)心理学
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赫尔巴特依据他的哲学思想,认为人的灵魂也是宇宙中无数实在的一种,它是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最初是一无所有的,当其和肉体结合时,必然和各种各样有组织的物质发生关系,开始获得感觉,进而形成表象或观念。赫尔巴特断定,观念是人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不过是观念的活动而已。在赫尔巴特看来,灵魂通过肉体接受许多感觉,进一步形成观念,这样,在人的意识中就聚集着无数的观念,其中一些观念由于力量较小而被抑制,沉降于“意识阈限”之下,而另一些观念由于力量较强,则浮于“意识阈限”之上,这些就是当时支配人的意识的观念。但各种观念并不是静止的,而是经常运动、斗争的。意识阈限下的某些被抑制的观念,由于各种原因,会穿过其他观念而呈现在“意识阈限”以上,而意识阈限以上的某些观念又会因力量减弱降至意识阈限下,同类观念互相增强则促进观念的呈现,异类观念相互削弱则阻碍观念的呈现。总之,观念的运动、矛盾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全部内容。由此,赫尔巴特认定心理学是研究观念的科学,即研究观念的出现、结合、消失的科学。如,一些观念相互协调便产生愉快的情感,反之,相互抵触则产生不愉快的情感。某一观念的力量超出了另一观念,则为欲望或愿望。愿望和达到愿望的观念相结合,就是意志。记忆是各种观念的活动或游戏。回忆是被抑制的观念重新呈现于意识阈限之上。遗忘是观念被抑制到意识阈限以下。注意和思维是把许多观念集中于某一事物上面。观念的积极活动则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可见赫尔巴特把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归结为观念活动。因而他认为,教育必须不断扩大儿童的观念,而要扩大儿童观念主要靠通过教学传授知识。通过知识的传授,不仅可使儿童获得多方面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增强感情,培养意志。
赫尔巴特认为,观念有同化作用,这就是说,人们心灵中已有的旧观念可以同化、吸收新的观念,使自己得到补充、丰富,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念。他把这个过程称为“统觉”。统觉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统觉的过程。
赫尔巴特把复杂的心理过程完全归之于观念的活动过程,归结为观念的沉浮、聚散,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