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理论下《一件小事》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案例一:《红楼梦》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在霍克斯的译本中,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本的文化元素。例如,对于《红 楼梦》中特有的称谓和习俗,霍克斯采用了音译或直译的方法,尽量传递原文的 文化内涵。而杨宪益的译本则更加注重对原文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对译,他采用了 一系列归化策略,使译文更贴近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
案例一:《红楼梦》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 应用
01 引言
目录
02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03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 翻译中的应用
05 案例二:诗歌翻译中 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04 案例一:《红楼梦》 的英译本对比分析
06 结论
引言
引言
在文学翻译中,如何准确地传达原文本的信息、情感和意境,一直是翻译界 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其中,功能对等理论在文 学翻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次演示将详细阐述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 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来具体说明该理论的实际效果。
案例二:诗歌翻译中的功能对等理论应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将这些独特的语言特点转化为译文语言。 在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的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风 格。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在此处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指导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 尽可能地还原原文的功能和意义。
结论
结论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文本类型与功能 对等、意义表达、作者意图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译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原文 的信息、情感和意境。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实践中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对于提高译文质量、传递文化信息和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 重要意义。
从读者反应来看,两个译本都受到了不同读者的喜爱。霍克斯的译本更多地 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元素,为英语读者开启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而杨宪益的译本则 更易于被英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使《红楼梦》的故事在英语世界中得到了更广泛 的传播。
功能对等理论下对鲁迅《一件小事》汉英翻译对比赏析
文化探索131摘要:本文主要从语文课程的本质入手,通过研究信息社会现代语文教学的规律,提岀了阅读教学的新思考“精教厚学”,有效地解决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诸多的低效教学问题。
关键字:“精教厚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研究多年在一线上课和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不少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阅读课教学中不着语言边际地空读空感:重理解,轻品味;重技巧,轻实质;重表面,轻深入;重热闹,轻沉静;很少涉及本真语文具体的内容。
没有接触几个字词句,没有赏析语言,没有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手法等“学语习文”的环节。
我们从“精教厚学”主张引导下的语文课程的本质入手,研究信息社会现代语文教学的规律,探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一、阅读教学的创新研究理解教材的模式元认知备教材“精教厚学”主张引导下阅读教学的创新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我们强调教师主导性的发挥,让教师做好研读教材,上出属于“我”的课。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理解教材的创新基于教材,高于教材,又不逾越教材”。
打破了过去一接触教材就马上翻阅教参、网上查找别人教学设计的习惯,变为以自己理解为本,适度参看他人理解,发挥了教师上课的主导性作用。
二、阅读教学的创新研究让教师拥有一定的教学自主权现在教师的教学是用教材,主动权在教师,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宽度和进度。
现在的教材是以主题单元形式呈现的。
我们的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主题单元顺序进行,也可以在同一单元里打破课文顺序进行,还可以跨单元地组合进行。
在教学节奏上,可以根据课文的长短深浅,自己把握教学时间的多少。
这样可以有时间让学生来读大部头的书籍,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也可以进行补充阅读,解决了大量阅读的问题。
还有的教师采用详略的教学,一个单元老师重点讲一篇课文,其余几篇让学生学习讨论、交流,老师主要是解决问题,并按照PISA的命题形式,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并对学生理解不透彻的、讨论不深刻的、交流不充分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解。
从“化境”说浅析《一件小事》和杨氏夫妇译本的异化策略与技巧
2362018年32期总第420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从 “化境”说浅析《一件小事》和杨氏夫妇译本的异化策略与技巧文/杨曼昕【摘要】“化境”说是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提出的,是译学界的重要理论之一。
杨宪益、戴乃迭均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们所翻译的鲁迅作品甚多且较为准确达意,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欢迎。
本文以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为指导,浅析《一件小事》杨氏夫妇译本中采用的异化策略与技巧。
【关键词】“化境”说;《一件小事》;异化策略【作者简介】杨曼昕,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引言1963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说,对译学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鲁迅先生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一件小事》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主要刻画了“我”、人力车夫和老妇人等三人,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饱满且意蕴深厚。
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也从语篇、文体、翻译理论等角度对《一件小事》的各种英译本进行了分析。
本文旨在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出发,浅析杨氏夫妇在翻译《一件小事》时所采用的的异化策略与技巧。
一、“化境”说钱钟书在翻译的性质、功用、易犯的毛病和理想的最高境界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他对这些重要问题的论述都是从《说文解字》的一段训诂文字中引申出来的(陈福康,2000)。
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后来,钱先生将“化”定义为翻译的最高理想(钱钟书,1981)。
二、异化策略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翻译策略中的两个基本策略,即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和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Venuti L.,2004)。
《一件小事》的两个英译本的语篇衔接对比研究
不论 是 中 国严 复 的“ 达 雅 ” 论 , 是 西方 信 理 还 奈 达 的“ 值 翻译 ” 等 理论 , 强 调 了译 文 必须 忠实 都 于原 文 。语 篇 翻译 的最 终 目标就 是 为 了最 大限度 地 追求 原译 文 之 间意义 和形 式 的对 等 。可是 由于
汉语( 源语 ) 英语 ( 与 目的 语 ) 的差 异 , 各 自的衔 其 接 手段 也会 存在 一 定 的差 异 性 , 而如 何 处 理 衔 接
人 文社 科
武 汉船 舶 职业技 术 学 院学报
21 0 0年第 6期
《 件 小 事 两个 英 译 本 的语 篇 衔 接对 比研 究 一 的
陈 文 婷
( 福建 师 范 大学福 清分校 , 建福 清 福
摘 要
30 0 ) 5 3 0
本 文 从 系统 功 能 语 法 理 论 为 依 托 , 语 篇 衔 接 人 手 , 析 比较 了鲁 迅 小 说《 件 小 事 》 其 2个 英 译 文 本 的语 篇 从 分 一 及
词汇衔 接 两 种 。前 者 包 括 照 应 、 略 、 代 和 连 省 替
接, 后者 则 包括 词汇 重述 、 同义 、 下义 和搭 配等 。
收 稿 日期 : 0 0 1 —1 21 — 0 2
译 者 为 了将原 文 中 的指 代 关 系 一 一 交代 清楚 , 分
作 者 简 介 : 文 婷 , , 教 , 建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在 读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为 英 语 语 言 文 学 。 陈 女 助 福 研
1 2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武 汉船 舶职 业技术 学 院学报 别采用 不 同的处 理方法 。 例 1
21 0 0年 第 6期
《一件小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分析
《一件小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分析
《一件小事》是一首暖心的歌曲,从唱作者的角度讲述了将小事情看得更重要,减少不必要的生活压力的故事。
我们对比分析了两个不同版本的英文翻译,来看看它们各自如何表达这首歌曲的传达意义。
一、歌词表达能力
1. 歌词音乐性
第一种版本是凯莉·米洛(Kelley MiLROY)的翻译,它的歌词充满了摇滚的活力,重点突出,字句准确,歌曲篇幅恰到好处,从歌词对节奏的强调及押韵的设置等方面让歌曲颇具有音乐性。
2. 情感表达
另一种版本则是斯托里·梅雷迪思(Storie MEREDITH)的翻译,它的歌词包含淡淡的乡土味,真情实感,让人感受到淳厚根底,缓慢情歌式的传递,深刻表达了这首歌曲的主题内容。
二、宣传功效
1. 时尚性
第一种版本运用时下流行的摇滚乐,带有一定的潮流感,用词准确,口感较强,更有可能被年轻人接受,有助于唱片的销售。
2. 传播意义
另一种版本则更强调另类的诠释,充满乡土的温情,字字句句使人感同身受,传递着“尊重小事”的传统理念,甚至可以成为年轻一代的新生活信条,传播功能更为强大。
总之,《一件小事》这首歌曲用两种不同英文翻译版本所表达出来的含义不同,每种版本都有其特色,每种翻译方式本身进行宣传诠释也有所不同,各自特点彼此适用于不同场合。
功能对等理论下对鲁迅《一件小事》汉英翻译对比赏析
功能对等理论下对鲁迅《一件小事》汉英翻译对比赏析Lu Xun's One Little ThingLu Xun's "One Little Thing" is one of his famous works of short fiction. In this story, Lu Xun tells of a peasant farmer who, upon finding out that his son had been accepted into the government civil service, decides to make a special flag in celebration. The flag is then flown from the family's home in the village and catches the attention of a government official who had come to inspect the village.The story is a subtle satire on the haughty attitude of a corrupt government official who could not bring himself to believe that a poor peasant could be capable of creating something as simple and elegant as a flag. In the end, the corrupt official is humbled by the flag, symbolizing the rise of the peasant class, although he never acknowledges it.The Chinese original is rich in symbolism whil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captures the action of the story in a straightforward manner. For example, in the Chinese original, the flag is referred to as a "hongyi," which literally translates to "red-seal," but has a much deeper meaning. To the Chinese, red symbolizes energy and vitality while the seal is used as an official symbol in many government documents. By referring to the flag as "hongyi", the author is implying that the power of the peasant class is being recognized by the establishment.In comparis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simply refers to the flag as a “banner.” While still conveying the idea of the peasant class rising up against a corrupt governmen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does not capture the full symbolic importance of the flag.Overall, Lu Xun's "One Little Thing" is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a short story that packs a powerful message within its few words. The symbolism and powerful imagery contained within the Chinese original make the story better tha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although the translation still manages to keep the essence of the story. For those who can read Chinese, the symbolism contained within this work makes it a must-read.。
《一件小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分析.doc
《一件小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分析短篇小说《一件小事》文章充分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写作功底,将其翻译成英语对外介绍非常有意义,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埃德加?斯诺与杨宪益、戴乃迭的两个英译本在文化特色词与环境描写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两个英译本中的优缺点,供以后对于文章进行再次翻译时的借鉴,同时提高的翻译批评与赏析水平。
为了达到该目的,本文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文化特色词以及环境描写的翻译。
关键词:一件小事;文化特色词;环境描写;对比分析一、引言《一件小事》是1919年鲁迅先生所著的短篇小说。
鲁迅,(1881年9月25日一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以笔名鲁迅而闻名于世。
他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家。
他的作品丰富,包括杂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等,并在这些方面尤其独特的特色与思想。
其中他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全文仅一千字左右,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篇幅最小的一篇,也是现代小说中传颂最广的名篇之一,历来在现代文学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一件小事》的英译本主要有几个译本,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李明的译本,美国学者威廉?q 莱尔(William A. Lyell)的译本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译本。
在译本的选择上,目前进行研宄的主要是李明的译本,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和威廉?q莱尔的译本,而对于埃德加?斯诺与其他译本的对比分析还比较少。
因此本文选择对埃德加?斯诺的译本与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二、背景介绍《一件小事》是鲁迅小说中风格独特的名篇,是现代小说和记叙文写作的典范作品。
主要讲述的是民国六年的冬天,“我”雇了一辆人力车拉我去S门,刚近S 门时跌倒出一个女人。
“我”对老女人漠不关心,而车夫却放下车子,扶起那老女人,走向巡警分驻所。
这件事情让“我”感受到了车夫的善良、质朴与诚实,而我的私心与推诿责任更是显得车夫的形象愈加高大起来的事情,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题目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读者具有影响力,可使读者首先明确论文研究的主题。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翻译方向论文题目选题参考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毕业论文答辩致谢词大学毕业论文评语翻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1、《中国古代足球》古汉语专名与古诗词的英译处理2、英文合同汉译中规范性的实现策略3、以目标语读者为导向的广告翻译策略研究4、盐城旅游文本中特色词汇的翻译问题5、从接受美学视角探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6、法律文献中专业术语英译的探讨7、扬州旅游文本里文化因素的翻译8、网络辅助下英语缩略语的翻译策略研究9、有道词典在翻译中的应用10、英语散文120篇汉译项目报告11、徐州景点导游词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12、徐州特产食品说明书汉英翻译研究13、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究报刊时政新闻的汉译14、英语长句的英译汉翻译策略实证研究---以<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学>为例15、《物华名胜》中复合式翻译方法的运用16、《苏斯儿童绘本汉译过程中儿童语言的处理》17、目的论指导下企业介绍的英译研究18、新闻发布会口译项目报告19、目的论视角下看中国高校宣传片的字幕翻译策略20、《杨澜访谈录》同声传译项目报告21、VOA经济报道口译过程中顺句驱动法运用的实践报告22、预测在英语财经新闻口译活动中运用的实践报告23、中国饮食文化词的口译技巧—《舌尖上的中国》口译实践报告24、影响英汉交替传译中笔记有效信息筛选障碍的项目报告——以VOA时事新闻口译实践为例25、视译停顿形成因素及解决方法报告26、外事口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把握27、学生译员汉英交传训练中停顿现象研究28、商务合同英汉互译技巧29、英文品牌汉译30、知识对于翻译的重要性31、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英汉互译的消极影响32、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应用及其翻译33、<<红楼梦>>金陵判词两种译文的比较及评析34、从红楼梦诗词翻译看翻译中的文化补偿35、关于李后主“虞美人”的3种英译本的鉴赏36、跨文化交际与商标翻译37、中式菜肴的命名与翻译38、浅谈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39、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40、英文化妆品广告之美学翻译41、数字在中西文化中的内涵差异及数字习语翻译初探42、浅析原语文本在目标语文本中文体的适应性43、英语习用语翻译中的等效性研究44、论语境在英汉翻译中的作用45、浅析英语动画片翻译的基本原则46、中英服饰广告的翻译47、论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48、论译者的风格与译风49、经济英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50、从翻译的美学角度浅析旅游资料的中英译51、翻译中的文化因素52、影视字幕翻译的原则53、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54、例析英译汉中形象语言的处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翻译方向题目1、图里规范理论视角下的《四洲志》翻译研究2、翻译伦理视域下杨曙辉和杨韵琴《喻世明言》英译本研究3、《围城》英译研究4、余华小说《兄弟》中的文化专有词英译研究5、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及其基式英译对比研究6、英汉交流虚构运动事件中路径和方式表征的对比研究7、汉语情态动词“能”字结构的翻译8、英汉运动事件表征方式对比研究9、顺应论视角下视觉动词的汉英互译研究10、语用顺应论视阈下汉语听觉动词的英译研究11、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实证研究12、目的论视角下的电气英语翻译13、从符号视角看翻译中视觉非语言符号的信息处理14、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政府公文英译策略研究15、女性主义视角下影视字幕翻译策略研究16、操纵论视角下政治文本的汉英翻译研究17、从功能对等原则看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意象的翻译18、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视角分析领导人演讲口译19、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黄帝内经》英译策略研究20、四字格中医术语动词的英译对比研究21、《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22、英文传记汉译实践报告23、生态翻译视角下:《尘埃落定》英译本的研究24、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Secrets两个译本中的体现25、描写性翻译理论框架下《西敏寺》译文的风格分析26、目的论视角下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本的比较研究27、从功能理论视角看戴译本《边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与方法28、英译诗歌韵律的定量对比分析29、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鲁迅小说《药》《孔乙己》《风波》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30、奈达功能对等视角下对《瓦尔登湖》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31、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视角下文化特色语的翻译32、从关联理论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两个汉译本33、目的论视角下的《三体》英译研究34、性别与翻译:从女性主义翻译观对比分析《飘》的两译本35、目的论指导下的《舌尖上的中国》菜名英译策略36、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美国情景喜剧字幕翻译37、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的商标翻译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题目1、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宏观性及其对教学的启示2、翻译美学的文化考量3、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4、传教士翻译与晚清文化社会现代性5、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6、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7、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8、论英汉翻译写作学的建构9、文章学视野下的林译研究10、口译研究的生态学途径11、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12、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13、文学文本中的视觉翻译14、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15、异化翻译思想探究16、翻译的修辞学研究17、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18、文章学视野下的林纾翻译研究19、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20、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21、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泽研究(1895~1937)22、叙事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研究23、修辞劝说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24、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25、易学“象”视角下的译学研究26、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27、俄语本科翻译教材研究28、情境翻译与翻译情境29、西班牙语委婉语的多元翻译30、从《哥儿》林译本的句子结构调整看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31、功能对等理论与信达雅翻译论的比较研究32、《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章)翻译报告33、从中国文化语境视角出发解读西方女性主义翻译34、证券翻译理论与实践35、叶维廉汉诗英译研究。
《一件小事》英译文的批评赏析
《一件小事》英译文的批评赏析作者:赵梦园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1期摘要: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的一大样式。
通过对环境的描写,人物的刻画,情节的编排以及冲突的设定,反应生活,表达思想。
鲁迅先生所著《一件小事》,围绕着社会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揭露深刻的现象。
本文将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Edgar Show以及李明的英译本进行批评赏析,探究不同译者处理文本方法的异同,以期对小说翻译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一件小事》;杨宪益;戴乃迭;李明;批评赏析一、内容简介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
《一件小事》主要围绕我,人力车夫,老女人,以及巡警四人展开。
鲁迅先生将我对于老太太被撞一事表现出的冷漠无情同人力车夫热心善良作对比,更加突出车夫的人性之美。
二、对《一件小事》英译本的批评赏析(一)题目的翻译杨宪益,戴乃返夫妇的翻译为A Small Incident,而李明的译文是 An Incident。
鲁迅先生想表达的意思是一个普通的早晨,突发了一件再平凡不过的小事,然而小事背后带来的反思并不小。
Incident词典中的解释为:尤指不平等的,主要的或暴力的事件。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Incident前用Small修饰,形成对比,让读者觉得这件事一定不那么简单,而是有深刻的含义。
而李明的译本直接翻为Incident,缺乏冲突的色彩,稍稍逊色了一些。
(二)时间的翻译《一件小事》中第三段的开头写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
杨宪益,戴乃返夫妇翻译为“It was the winter of 1917.”Edgar Snow翻译为“It was a winter day in the Sixth Year of the Republic.”李明的翻译为“It was in the winter of 1917.”对于民国六年的翻译,Edgar 按照原文直译,而另外两位则确切到1917年。
历史记年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而相对于西方人来说,则更喜欢准确的时间。
功能对等理论视阙下的当代微型小说翻译——以“译趣坊”系列丛书译本为例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第32卷第2期2019年3月Vol.32No.2Mar.2019功能对等理论视阙下的当代微型小说翻译——以“译趣坊”系列丛书译本为例张白桦,张侃侃(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80)[摘要]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已成为当代受众范围最广的纯文学样式的独立文体。
这一成就的取得,与当代外国微型小说的发展以及译入语译者翻译有着直接的关系。
拟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支撑,以张白桦的“译趣坊”系列丛书为例,主要从语义、句法、风格三个维度对译本进行分析。
[关键词]功能对等;语义;句法;风格[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志码]A[作者简介]张白桦(196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译介学。
以张白桦命名的品牌图书“译趣坊”系列丛书是中国首部微型小说译文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6,2017),本书为英译汉,共五本,包括《生命中一直在等待的那一天》《人生是一场意外的遇见》《所有的路最终都是回家的路》《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时光不会辜负有爱的人》,涉及的文学样式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
当代微型小说又叫“一分钟小说”“超短篇小说”,文章篇幅短小精悍,语篇含义深刻,捕捉敏感细节,语言精练深刻,富有时代性,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念。
中国微型小说汉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90年代到达繁荣与整合时期。
作为第一代当代译者,张白桦认为,“以微型小说之为,发掘人性之‘伟’”。
[1]“当代外国微型小说汉译的文学意义在于推动中国当代的主流文学重归文学性,重归传统诗学的‘文以载道’的传统;引进并推动确立一种新型的、活力四射的文学样式;当代微型小说汉译提高了文学的地位,直接催生并参与改写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以一种全新的文体重塑了当代主流诗学。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一、本文概述在翻译理论的浩瀚海洋中,功能对等理论凭借其深入人心的理念,已然成为了指导翻译实践的重要准则之一。
该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对等,更要追求语义、风格、文体等深层次上的对等,以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等效。
本文旨在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分析其在处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色、文化内涵、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实践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本文期望能够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推动文学翻译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二、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动态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并欣赏源语作品,因此,翻译应该注重传达源语作品的意义和风格,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源语的语法和词汇。
在功能对等理论中,奈达提出了两个核心概念: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
形式对等强调源语和目标语在语法、词汇和句子结构上的对等,这种对等往往忽略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容易导致翻译的不自然和生硬。
而功能对等则更注重传达源语作品的意义和风格,它允许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源语作品。
为了实现功能对等,奈达提出了四个翻译标准:达意、传神、通顺和自然。
这四个标准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准确传达源语作品的意义,还要尽可能地保留源语作品的风格和韵味,同时使目标语读者在阅读翻译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与源语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尤为重要。
由于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如果仅仅追求形式对等,很容易导致翻译作品失去原有的魅力和韵味。
因此,翻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应该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对源语作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以实现功能对等,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源语作品的魅力。
译者主体性关照下的《项脊轩志》两个英译本的比较
译者主体性关照下的《项脊轩志》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周莹;崔娜【摘要】《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在译者主体性理论的关照下,比较杨宪益和戴乃迭先生的合译本与刘士聪先生的译本,深感两者从题目的翻译、意境的传达到语言魅力的再现三个方面均有巨大差异.但是两者都忠实于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而各自又发挥了译者主体的作用,均称得上是难得的翻译佳品.【期刊名称】《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7)003【总页数】4页(P32-34,69)【关键词】项脊轩志;英译本;译者主体性【作者】周莹;崔娜【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河北石家庄 050043;河北传媒学院国际交流处,河北石家庄05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46《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1506~1571)散文作品的代表之作。
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
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景来表现人物。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项脊轩”是一座百年老屋,取名自归有光远祖居住过的江苏太仓的项脊泾,颇具有纪念意义,而“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文章的前半部分写景状物,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
作者借记物、事来表达对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深深的眷恋之情。
作者欲扬先抑,修葺后的项脊轩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情趣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1]。
文章的第二部分叙写项脊轩百年来的变迁和遭遇,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反映家庭的败落,也寄托了家人对作者求学和仕途的殷切期望。
文章的第三部分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
功能对等理论下《一件小事》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下《一件小事》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2012级英师2班李倩20124033058【摘要】本文以美国翻译学者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对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李明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通过对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认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工作的进行具有有益的导向作用。
两个译本各具特色,值得借鉴,对翻译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提高有所启示。
Abstract: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s put forward by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Eugene Nida.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is article compared two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of A Small Incident written by Lu xun .One is taken by yan xianyi and dai naiyi ,the other is taken by li Ming. Through analyzing words equivalence, syntactical equivalence and textual equivalence, we can learn that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has a good guiding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关键词】功能对等;一件小事;译本分析比较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奈达,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形成于20 世纪60 年代,并于80 年代介绍到中国,功能对等是他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
从 “化境”说浅析《一件小事》和杨氏夫妇译本的异化策略与技巧
从“化境”说浅析《一件小事》和杨氏夫妇译本的异化策略与技巧作者:杨曼昕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8年第09期【摘要】“化境”说是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提出的,是译学界的重要理论之一。
杨宪益、戴乃迭均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们所翻译的鲁迅作品甚多且较为准确达意,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欢迎。
本文以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为指导,浅析《一件小事》杨氏夫妇译本中采用的异化策略与技巧。
【关键词】“化境”说;《一件小事》;异化策略【作者简介】杨曼昕,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引言1963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说,对译学理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鲁迅先生是中国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一件小事》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主要刻画了“我”、人力车夫和老妇人等三人,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饱满且意蕴深厚。
多年以来,国内外学者也从语篇、文体、翻译理论等角度对《一件小事》的各种英译本进行了分析。
本文旨在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出发,浅析杨氏夫妇在翻译《一件小事》时所采用的的异化策略与技巧。
一、“化境”说钱钟书在翻译的性质、功用、易犯的毛病和理想的最高境界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他对这些重要问题的论述都是从《说文解字》的一段训诂文字中引申出来的(陈福康,2000)。
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后来,钱先生将“化”定义为翻译的最高理想(钱钟书,1981)。
二、异化策略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翻译策略中的两个基本策略,即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和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Venuti L.,2004)。
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以《一件小事》的翻译为例
收稿日期:2020-10-101 研究背景作为20世纪的文化巨人和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在小说、杂文、现代诗、散文等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鲁迅以小说创作起家,虽然他创作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每篇都被赋予了重大意义,其作品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
《一件小事》作为鲁迅小说中极有韵味的作品,是现代小说和记叙文写作的典范,其译文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作品的成功译介有利于我国小说文化的传播。
短篇小说《一件小事》的写作背景是1919年,其内容主要是围绕“我”、人力车夫、老女人以及巡警四人展开。
该小说讲述了“我”在京城坐人力车时候,人力车夫的车子刮倒了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车夫不顾“我”的要求,坚持把老人送到了巡警分驻所安顿下来,这件“小事”让“我”感到很惭愧。
《一件小事》的英译本主要有杨宪益、戴乃迭的合译本,李明的译本和埃德加·斯诺的译本。
本文主要对杨宪益、戴乃迭的合译本以及埃德加·斯诺的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杨宪益、戴乃迭是一对堪称“中英合璧”的翻译家夫妻。
戴乃迭出生在英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人,她对翻译作品的接受度以及理解度很大程度上可以等同于目的语读者社会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以《一件小事》的翻译为例□ 翟清永 耿丹丹山东科技大学[摘 要] 作为翻译学学科体系中一个全新的领域,社会翻译学经过近30年的迅猛发展,已成为翻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本文从社会翻译学视角对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的不同翻译版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合译本和埃德加·斯诺译本的不同,从特定翻译场域和译者的习惯入手进行探讨,从而揭示社会翻译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加深对社会翻译学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 社会翻译学;《一件小事》;杨宪益;戴乃迭;埃德加·斯诺[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2021)07-0021-03对翻译作品的接受度和理解度。
功能对等视角下小说翻译的语言文体_省略_肖邦_一个小时的故事_中译本为例_施玉丹
功能对等视角下小说翻译的语言文体转换———以凯特·肖邦《一个小时的故事》中译本为例施玉丹(韶关学院外语学院,广东512005)摘要:以美国女性主义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中译本为例,结合小说中独具匠心的文体特征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从等值翻译的角度出发,分析原文与译文在语言及文体上的契合点,更好地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关键词:《一个小时的故事》;文体分析;翻译的等值;功能对等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3)11-0072-04收稿日期:2013-09-02作者简介:施玉丹(1987-),女,广东韶关人,韶关学院外语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2013年11月第34卷第11期Nov.2013Vol.34No.11《一个小时的故事》是凯特·肖邦(1851—1904)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描述了马拉德夫人的悲剧人生。
作者运用精妙的叙事方式、跌宕起伏的心理描写以及辛辣讽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剖析了马拉德夫人的内心世界,揭露马拉德夫人的女性意识渐渐觉醒,突出了小说主题。
本文以《一个小时的故事》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等值翻译的视角对比分析原文与译文的语言风格及文体特征,力求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语言文体的对等转换。
一、《一个小时的故事》的语言风格与文体特征《一个小时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作者写作的艺术手法———语言婉约又极具感染力,整个故事结构紧凑、引人入胜,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女性主义观点。
一篇文章的文体特征可以通过其语言风格来体现,不同体裁的写作有着不同的语言特点,通常表现在词语、句法、修辞或是结构等方面。
1.词语这篇小说用词精辟、别出一格,一篇仅由一千多字彻成的小说,已经将作者的思想及观点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及物性理论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以《一件小事》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为例
及物性理论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以《一件小事》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为例司显柱;李冰洁【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理论在翻译批评中的应用.文章通过对《一件小事》及其两种译本的及物性分析,论证了及物性理论应用于翻译批评,可以增加翻译批评的客观性和系统性.研究还显示:译文尽量遵循原文的及物性过程模式,是完整传递原文意义,再现原文语言力量和表达效果的有效途径.【期刊名称】《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29)002【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翻译批评;及物性;《一件小事》;系统功能语言学【作者】司显柱;李冰洁【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44;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一、引言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家霍姆斯(J.Holmes)就在其译学图中明确标示:翻译批评是应用翻译研究(ATS)的重要分支[1]。
在我国,翁凤翔[2]在《关于翻译界的“第四群体”》中也提出:在翻译界,除了实践群、理论群和交叉群之外,还应存在第四群体,即翻译批评群体。
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翻译批评发展仍不成熟,尚未出现一个“第四群体”。
[3](59)翻译批评模式虽已摆脱了“挑错式”和“感想式”的不良倾向,但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处于批评的基础层级[4][5](28)[6](48)。
多数批评者从主观出发,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对译本进行简单的评判和归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批评的客观性、系统性、理论性参差不齐,令人堪忧。
究其根本,翻译批评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一个完备的理论系统支撑。
翻译是意义的传递,即对原语信息的重塑。
因此,翻译批评不应是简单的语法纠错和语感评价,而应以语义评判为基准,综合评价译入语的语言形式及其信息传递效果。
而及物性就是一个建立在语义分析基础上的理论系统,其核心是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之人类经验予以语法范畴化,将之分为物质、心理、关系、言语、行为、存在等六种不同的过程。
采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分析《一件小事》英译本-英语论文-语言学论文
采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分析《一件小事》英译本-英语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一件小事》选自伟大的文学家家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虽短小精悍却意味深长,是现代小说中传颂最广的名篇之一。
本文选取John Gittings 的英译本为语料,采用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的尝试,希望对其英译本的翻译质量作出评价,也验证豪斯的语篇翻译理论对翻译作品评析的适用性。
二、理论概述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20 世纪90 年代起,语域理论开始在翻译领域呈现强大生机。
根据语域理论,翻译应该实现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变量在语篇中所包含信息的完全传递。
豪斯认为功能对等是判断翻译质量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功能的实现又要取决于语篇体裁和语域两个变量,二者相符程度越高,翻译质量越好。
(House,1997)只有保持原文和译文在语域中三个变量上的一致,才能保证保证整个信息传译符合情境即语域。
语场是指正在进行的社会活动的本质;语旨是发信人和收信人两者间以及语篇中人物间的关系;语式是指渠道(口语或书面语等)及发信人和收信人间的参与程度(独白、对话等)。
(House:1997)豪斯提出了显性和隐性两种翻译策略。
显性翻译指原文本依赖于源语文化,在源语文化中享有的地位;隐性翻译指在目标文化中享受一种源语篇章状况的翻译。
(House,1997)三、语料分析原文与译文对比分析(1)语场分析语篇类型上,原文是短篇小说,主题是通过撞车描写作者和车夫对老妇的不同态度,揭露的心理弊端,反映的自我反省。
原文语言质朴易懂,译者选词严谨,极少有不匹配之处,但也有例外。
原文: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
译文:By now the loose dust had all been blownaway, leaving the roadway clean, and the rickshaw manquickened his pace.洁白常指纯白的或的,若直译为英文则是white或pure,但显然用white和pure来形容大道是不恰当的,大道不可能是纯白的,也不会用来形容马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对等理论下《一件小事》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2012级英师2班李倩20124033058【摘要】本文以美国翻译学者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对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李明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通过对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认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工作的进行具有有益的导向作用。
两个译本各具特色,值得借鉴,对翻译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提高有所启示。
Abstract: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s put forward by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Eugene Nida. Based on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is article compared two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of A Small Incident written by Lu xun .One is taken by yan xianyi and dai naiyi ,the other is taken by li Ming. Through analyzing words equivalence, syntactical equivalence and textual equivalence, we can learn that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has a good guiding influence on translation.【关键词】功能对等;一件小事;译本分析比较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奈达,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形成于20 世纪60 年代,并于80 年代介绍到中国,功能对等是他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
1964 年,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提出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对静态的文本信息的关注转移到读者对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并定义“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1]这里的动态对等就是指功能对等。
奈达认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也就是说在奈达看来功能对等应该优先于形式对应,评价译文的好坏,要从读者的角度看译文能否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而不是译文的形式[2]。
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应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
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为基础,强调目标语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虽然也存在缺点,如文化归化过度、读者反应标准不同等等,但仍然对翻译批评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二、《一件小事》简介及其英译本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的写作背景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期间。
这篇小说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全文仅一千字左右,内容警策深邃。
故事主要涉及到三个人物:“我”、人力车夫和老妇人。
小说至少包括三方面的主题,一是知识分子对无知大众的批判,在文中表现为对老妇人的批判;二是知识分子对部分群众的赞美,在文中表现为对车夫的赞美;三是知识分子对自我的反省和重新再认识,文中表现为“我”通过车夫认识到自己的自私和局限。
如何能将虽语言凝练却意义深远的名作翻译得体,是翻译工作者重视的问题。
本文主要选取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译本以及翻译学者李明的译作做为比较对象。
在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作中,奈达的对等理论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因为戴乃迭是一位英国人,她对翻译作品的反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等同于目的语读者对作品的反应。
所以每次在杨宪益完成翻译作品后,都会由戴乃迭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揣摩和润色,从而基本实现原语和目的语的功能对等。
而李明是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笔译系主任,其研究方向主要有翻译学研究、商务翻译研究、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
从事翻译批评与赏析研究多年。
他在研究了杨戴译本、John Gittings 译本以及David Moser 和Guo Huachen 的译本后又提出了自己的译本。
三、从功能对等理论分析《一件小事》两个译本翻译的基本要求包括:言之有理;揭示原文的精神和表达方式;表达自然、形式简明;取得相似的读者反应。
奈达认为,翻译的成功取决于达到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等效的反映[3]。
下面主要从词和短语、句法关系、语篇等方面分析两个译作。
(一)词和短语的功能对等词和短语是语篇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从严格意义上讲,除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术语外,几乎没有完全对等的词语和短语。
一个句子的翻译是否成功首先取决于选词是否恰当。
首先看一下《一件小事》这个题目的翻译:原文:一件小事[4]杨戴译:A Small Incident [5]李明译:An Incident [6]鲁迅虽以“一件小事”为题,但实际上故事描述的内容所带来的精神震撼并非一件简单的小事,如此便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衬作用,让读者感受到文章虽然描述的不是重大事件,但是带来的启迪非常深刻。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 版关于单词incident 的解释,incident:(1)something that happens, especially something unusual or unpleasant.(2)a serious or violent event, such as a crime, an accident or an attack. (3)a disagreement between two countries, often involving military forces[7].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辞典》,incident: (1)an event,especially one that is unusual, important, or violent. (2)a serious disagreement between two countries[8].从词的释义看来,incident 可以表示不寻常的事件,但是释义中incident 不表示为“小事”,所以杨戴翻译为“a small incident”,用small 修饰了incident 才能更加凸显与小说内容反衬的作用,可以说是比李译更为贴切。
当然,一个单词的意义不仅仅指字典当中的释义,也具有其暗含意义。
这种暗含的意义是这个单词的区别性特征,即使是意思最相近的近义词也无法拥有相同的暗含意义。
在小说的叙述中,经常出现某个用词的暗含意义预示和阐释着小说的主题。
为了取得和原文读者最接近的读者反映,译文当中所选的用词必须能够保留这些预示,进行准确的阐释。
(二)句法关系的功能对等汉语重意合,标示句间关系的词经常是可以省略的;而英语重形合,这些标示词一般不能省略。
所以,在翻译一句省略了标示句间关系词的汉语时,要特别注意将这类词转换成相应的英语并在译文中显现出来。
另外,句间关系问题不仅是语言学问题,也关乎着整个文本的理解,暗示着某些叙事的进程。
所以,译者要把握好汉语中隐含词的翻译,在译文中将其显现出来,以此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原文: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4]。
杨戴译:The wind had dropped completely, but the road was still quiet[5].李译:By now the wind had stopped completely and it was still very quiet along the road[6].这里李译的“by now”能够起到更好的联接上文的作用,使句子不显得突兀。
而“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这两个分句中没有明显标识句间关系的词语,后一分句的“还”可以表示一种轻微的转折,也可能表示某种状态的延续。
由于小说上文提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一路几乎遇不见人……”,所以推断的话,风全住了,路上应该有行人了,但是“路上还很静”,所以“还”用在此处表达了转折的关系。
所以杨戴译用了“but”“still”是正确的处理方法。
李译用“and”不够突出原文的强烈对比效果。
(三)篇章的功能对等语篇的功能对等为对话和段落在意义和风格等方面的对等。
鲁迅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之间的对话等包含了强烈的感情在其中。
原文: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是可憎恶。
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5]。
杨戴译:I thought: I saw how slowly you fell, how could you be hurt? Putting on an act like thisis simply disgusting. The rickshaw man asked for trouble, and now he’s got it. He’ll have to find his own way out. [5]李译:I have seen you fall down slowly and how could you hurt yourself? I thought. You are just pretending. How disgusting of you! And the rickshaw man had been asking for trouble and now he really had it! And now he had to find his way out. [6]在这里鲁迅表达了知识分子审视无知大众的主题,原文虽然未有感叹句来加强语气,但是通过上下文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看出“我”当时对老妇人和车夫充满了强烈的不满,认为老妇人是装腔作势,而车夫是自找麻烦。
李译明显比杨戴译语气强烈,感叹句的连用更能传达出原作者强烈的不满语气,所以在表达原作思想方面更为传神、形象,能够使译文读者感受到笔者当时的心情。
四、结论鲁迅的《一件小事》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人入胜,但是思想极具深刻性,旨在表现对无知大众的批判和对劳动人民精神的赞扬,目的在于唤起人民的忧国忧民意识,表达的是对中华民族深深的热爱。
文章的语言虽然简洁但是饱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文中对话虽然不多,但是逻辑清晰,达意明确;文章风格朴实却能给读者留下深深的震撼。
杨戴译本和李明译本都能把握住《一件小事》的中心思想及叙事风格,他们的译文都能生动地再现原本要传达的思想,行文简洁流畅,意义饱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