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实习讲义(完整)演示教学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件

概念和意义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介绍和重要性,探讨对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污染类型及成因
细致分析不同水污染类型的来源和成因,深入理解污染的根源及影响因素。
影响和危害
深入探讨水污染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经济的广泛影响以及其潜在危害。
监测方法和技术
介绍水污染监测的方法和技术,如仪器设备、采样与分析等,确保准确的监 测结果。
控制策略和技术
讨论水污染控制的策பைடு நூலகம்和技术,包括源控制、处理和预防措施,以有效减少 和清除污染。
水处理工艺概述
概述水处理工艺的原理和应用,涵盖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等方面的关键信 息。
物理处理技术介绍
介绍各种物理处理技术,如筛分、沉淀和过滤,以及其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 用。
化学处理技术介绍
探讨各种化学处理技术如氧化、沉淀和中和,以及它们在水处理过程中的效果。
生物处理技术介绍
详细介绍生物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用于去除水体中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
污染源治理技术介绍
讨论污染源治理的关键技术,如工业废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以及其在减 少污染源上的作用。
污水处理厂设计要点
指导设计污水处理厂的要点和准则,确保高效、可靠和经济的处理工艺。
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
水环境保护技术趋势
展望水环境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新技术和创新解决方案的前景。
国内外水污染控制技术比较
对比国内外水污染控制技术,评估其效果、适用性和可行性,为技术选择提 供参考。
预防和治理水环境突发事件
介绍预防和应对水环境突发事件的关键策略和应急措施,以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发生。
职业规划和发展前景
水污染控讲义制工程1-5(27)

表1 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的比较
项目
生物膜法
活性污泥法
基建费
低
较低
运行费
低
较高
气候的影响
较大
较小
技术控制
较易控制
要求较高
灰蝇和臭味
蝇多、味大
无
最后出水 负荷低时,硝化程度较高, 悬浮物较少,但硝化
但悬浮物较高
程度不高
剩余污泥量
少
大
泡沫问题
很少
较多
12
生物滤池的基本原理
污水长时间以滴状喷洒在滤料层的表面,在污水流经的 表面上就会形成生物膜,待生物膜成熟后,栖息在生物膜上 的微生物即摄取流经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从而使污水 得到净化。
(4)不被微生物分解, 也不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有较好的化学性能;
(5)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6)价格低廉。
滤料粒径并非越小越好,会造成堵塞,影响通风。早期主要以拳状碎
石为滤料,其直径在3~8cm左右,空隙率在45%~50%左右,比表面
积(可附着面积)在65~100m2/m3之间。
18
两种常见的塑料滤料
44
影响生物滤池性能的主要因素——滤池高度
45
影响生物滤池性能的主要因素——滤池高度
有机物的去除效果随滤床深度的增加而提高
46
影响生物滤池性能的主要因素——负 荷 率
生物滤池的负荷率有三种表达形式:
水力负荷率:以流量为准,m3(水)/m3(滤料) ·d 。
表面水力负荷率:m3(水)/(m2·d),又称平均滤率, m/d 。
35
高负荷生物滤池
交替式二级生物滤池法的流程
运行时,滤池是串联工作的,污水经初步沉淀后进入一级生物 滤池,出水经相应的中间沉淀池去除残膜后用泵送入二级生物滤 池,二级生物滤池的出水经过沉淀后排出污水厂。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件

TOC
TOD CODcr BODL BOD5 CODMn
污水有机物指标之间的关系 在污水有机物组成相对稳定时,BOD与COD之间存在一定比例关系。
化学性指标
油类污染物
石油类:来源于工业含油污水。 动植物油脂:产生于人的生活过程(厨房污水)和食品工业。
有
油类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降低水体
物
酚的毒性可抑制水中微生物的自然生长速度,有时甚
至使其停止生长。
酚能与饮用水消毒氯产生氯酚,具有强烈异臭(0.001
mg/L即有异味)。
灌溉用水酚浓度超过5mg/L时, 农作物减产甚至枯死。
化学性指标
植物营 养元素
过多的氮、磷进入天然水体,易导致 富营养化,使水生植物尤其是藻类大量繁 殖,造成水中溶解氧急剧变化,影响鱼类 生存,并可能使某些湖泊由贫营养湖发展 为沼泽和干地。
融会贯通各水质指标间的关系
第二节 污染物在水体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水体的自净作用 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
根据净化机制分为三类
物理净化: 稀释、扩 散、沉淀
化学净化: 氧化、还 原、分解
生物净化:水中 微生物对有机物 的氧化分解作用
污水排入河流的混合过程
dx2
Kc
式中:v——河水流速c;c0exp 2vMxx1 14K v2M x
x——初始点至下游x断面处的距离;
Mx——纵向分散系数; K——污染物分解速度常数;
c0——初始点的污染物浓度; c——x断面处的污染物浓度。
氧垂曲线:
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称 氧垂曲线。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件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件教学课件

推动废水循环利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减少废水排放。
THANKS
感谢观看
实践方法
采用实验、模拟、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进行 实践操作。
实践内容
包括水样采集、分析测试、污染源调查、处 理工艺选择与设计、工程实施等环节。
实践总结
对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提出改 进措施和建议。
实践经验与教训
经验分享
分享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实 践中的成功经验,为他人 提供借鉴。
教训总结
总结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错 误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化学法
氧化还原法
通过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将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氧化或 还原反应,转化为无害或低毒性的物质。
中和法
通过加入酸或碱,调节水中的pH值,使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转化为 沉淀物,然后去除。
化学沉淀法
通过向水中加入沉淀剂,使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沉淀物,然后 去除。
生物法
活性污泥法
01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
生物膜法
02
通过在滤料上培养生物膜,利用生物膜的吸附和降解作用,去
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
自然净化法
03
利用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如湿地、氧化塘等,通过微生物、
植物等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
04
案例分析与实践
实际水污染案例分析
01
02
03
04
案例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水污染 案例,如某河流、湖泊或地下
案例拓展
结合实际案例,拓展水污 染控制工程的相关知识,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05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

实验1 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1. 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了解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的实验方法,加深对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机理性能的理解。
(2)测定几种不同曝气设备氧的总转移系数K la ,。
2. 实践内容或原理曝气的作用是向液相供给溶解氧。
氧由气相转入液相的机理常用双膜理论来解释。
双膜理论是基于在气液两相界面存在着两层膜(气膜和液膜)的物理模型。
气膜和液膜对气体分子的转移产生阻力。
氧在膜内总是以分子扩散方式转移的,其速度总是慢于在混合液内发生的对流扩散方式的转移。
所以只要液体内氧未饱和,则氧分子总会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
根据氧传递基本方程(dc/dt )=—k la (Cs-C)积分整理后得到的氧总转移系数:tS S La C C C C t t K ---=0lg303.2 将待曝气之水脱氧至零后,开始曝气。
把液体中溶解氧的浓度Ct 作为时间t 的函数。
曝气后每隔一定时间t 取曝气水样,测定水中溶解氧浓度,从而利用上式计算Kla 值。
或是以亏氧量(Cs-Ct )为纵坐标,以时间t 为横坐标,在半对数格纸上绘图,直线斜率即为Kla 值,其中Cs 为曝气池内液体饱和溶解氧值。
3. 需用的仪器、试剂或材料等溶解氧测定仪;天平、秒表、量筒;无水亚硫酸钠、氯化钴 4. 实践步骤或环节(1)正确调试溶解氧测定仪,使之处于工作状态。
(2)在曝气罐中装入自来水8升,测定水中的溶解氧值,计算罐内溶解氧量G=DO ·V. 计算投药量:a 、脱氧剂采用无水亚硫酸钠:2NaSO 3+O 2=2Na 2SO 4由此,则投药量g=G ×8×(1.1~1.5) 1.1~1.5值是为脱氧安全而采取的系数。
b 、催化剂采用氯化钴,投加浓度为0.1mg/l ,将所称得的药剂用温水化开,倒入曝气罐内,几分钟后测定水中的溶解氧值。
(3)当水中的溶解氧值为零后,打开空压机,开始曝气,并记录时间,同时每隔一定时间(一分钟)读取一次溶解氧值,连续读取10—15个数值,然后拉长间隔,直至水中溶解氧达到饱和为止,停止曝气,并测试罐内水温。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讲义

内部资料,不要外传实验一混凝一、实验目的1、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净水作用及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2、学会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3、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ξ表示,又称为Zeta电位。
Zeta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mV以上,投加混凝剂之后,只要该电位降到-15mV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相反,当Zeta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
水质是千变万化的,最佳的投药量各不相同,必须通过实验方可确定。
在水中投加混凝剂如Al2(SO4)3、FeCl3后,生成的Al(III)、Fe(III)化合物对胶体的脱稳效果不仅受投加的剂量、水中胶体颗粒的浓度、水温的影响,还受水的pH值影响。
如果pH值过低(小于4),则混凝剂水解受到限制,其化合物中很少有高分子物质存在,絮凝作用较差。
如果pH值过高(大于9-10),它们就会出现溶解现象,生成带负电荷的络合离子,也不能很好地发挥絮凝作用。
投加了混凝剂的水中,胶体颗粒脱稳后相互聚结,逐渐变成大的絮凝体,这时,水流速度梯度G值的大小起着主要的作用。
在混凝搅拌实验中,水流速度梯度G值可按下式计算:G=式中:P—搅拌功率(J/s);μ—水的粘度(Pa·s);V—被搅动的水流体积(m3);本实验G值可直接由搅拌器显示板读出。
当单独使用混凝剂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时,需投加助凝剂以提高混凝效果。
助凝剂通常是高分子物质,作用机理是高分子物质的吸附架桥,它能改善絮凝体结构,促使细小而松散的絮粒变得粗大而结实。
三、实验设备1、梅宇SC2000-6智能型六联搅拌机(附6个1000ml烧杯);2、转速表(用于校正搅拌机的转速);3、 ORION 828型pH计;4、温度计;5、 HANNA LP2000浊度仪。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讲义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大学目录实验一活性污泥法处理市政污水实验 (1)实验二混凝法处理市政污水实验 (6)实验三曝气充氧实验 (9)实验四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11)实验一活性污泥法处理市政污水实验一、实验目的1. 通过培养活性污泥,加深对活性污泥法作用机理及主要技术参数,如溶解氧浓度(DO)、活性污泥浓度(MLSS)、有机物去除率、污泥增长规律等的理解;2.掌握活性污泥批量实验在污泥培养、污水可生化性测定的重要意义;3.通过批量实验了解市政污水的生物降解过程。
二、实验原理废水的生化处理法就是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以有机物为营养物质的微生物来降解或分解废水中溶解状态和胶体状态的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CO2和H2O等稳定无机物的方法,通常又称为生物处理法。
从1916年开始到现在,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功能到多种功能、从低效率到较高效率的纵向发展阶段;从英国到世界各地,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经历了由点到面、由生活污水处理到各种工业废水处理的横向发展阶段。
活性污泥法开创于1914年的英国,即习惯所称的普通活性污泥法或传统活性污泥法,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由初次沉淀池、曝气池、二次沉淀池、曝气设备以及污泥回流设备等组成,主要构筑物是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
图1 普通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流程在活性污泥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活性污泥,由具有活性的微生物、微生物自身氧化的残留物、吸附在活性污泥上不能被微生物所降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
活性污泥微生物从污水中连续去除有机物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去除与吸附作用;(2)微生物的代谢作用;(3)絮凝体的形成与凝聚沉淀。
BOD污泥负荷率、水温、pH值、溶解氧(DO)、营养物质及其平衡、有毒物质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活性污泥法的处理效果,而活性污泥法处理设备的任务就是要创造有利于微生物生理活动的环境条件,充分发挥活性污泥微生物的代谢功能。
三、实验设备及仪器1.5L的塑料容器(批量活性污泥反应器);2.WTW多参数水质分析仪;3.COD消解仪;4. 滴定管、漏斗、量筒、空压机、曝气头。
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课件

01
针对不同地区、流域的水污染问题,制定综合治理方
案,实现区域水环境质量整体改善。
行业重点治理
02 针对重点污染行业,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加强监管
和执法力度,推动行业污染治理。
跨界协同治理
03
加强跨界水体污染防治合作,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共
同应对跨界水污染问题。
生态优先、循环利用原则
生态保护
01
在水污染控制过程中,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和敏感目标,确保水
案例二
某造纸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水排放量。 启示:从源头控制废水产生,实现节能减排。
03
案例三
某印染企业投资建设废水治理设施,实现废水零排放。启示:加大环保
投入,提高废水治理水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06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策略与措
施探讨
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影响分析
污染源
农药、化肥、畜禽养殖废弃物、农田 排水等。
资源化利用途径和前景展望
资源化利用途径
城市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可作为再生水用于 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城市景观等,实现资 源化利用。
前景展望
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与 资源化利用将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推动城市生活 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事业不断发展。
08
河流湖泊等水体生态保护与
法律法规要求
依据国家及地方相关环保法律法规,选择符合排放标准的治理技术 路线。
经济可行性
综合考虑废水治理设施投资、运行成本及企业经济效益,选择经济 可行的治理技术路线。
成功实践案例分享与启示
0处理+高级氧化工艺,成功降低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 质含量,实现达标排放。启示:针对不同行业废水特点,采用组合工艺 ,提高处理效果。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习讲义完整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习讲义完整前言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对污染源废水进行收集、处理、排放,达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习是培养环境工程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进行实习,我整理了本文档,旨在提供详细的实习讲义,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实习目标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了解以下内容: 1. 水样的取样和分析方法; 2.污水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关键技术; 3. 常见污染物的特性和去除方法; 4. 污水处理设备及其运行原理。
实习内容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1.实验室内禁止吸烟、饮食;2.实验室内应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3.对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要采取严格措施,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4.实验室内所有操作前应进行安全交底,确认安全后再进行操作。
实验仪器和设备1.液位计:用于测量液体的高度和液面位置,为操作提供依据;2.恒温水浴:可以控制水的温度,用于分析实验中需要使用到恒定温度的水的实验;3.电动搅拌器:用于将待分析物溶解于水样中,将水样均匀混合;4.光度计:用于测量溶液的吸光度,确定溶液中污染物浓度。
实验内容和步骤1.水质检测实验–采集水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采样点进行水样采集,要保证水样的代表性;–室内分析:采用标准方法进行水样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测定;–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
2.污水处理实验–实验设备说明:包括污水调节池,曝气池,沉淀池、换热器等设备的结构、原理和工作方式;–排污处理实验:重点介绍污水的处理流程和处理设备的使用方法;–清洗工作:结束实验后,要将设备清洗干净,并恢复实验室的干净整洁。
实习实习是对本次实习经验的和评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实践能力进行回顾和反思,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建议学生在实习结束后,认真撰写实习,包括本次实习中的收获、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学习体会和建议等,向实习导师汇报,并在实习后进行专业的深入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习讲义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实验一混凝沉淀实验实验目的:1.通过本实验,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了解影响混凝沉淀的主要因素;2.通过实验,确定给定所配水样的混凝剂最佳投药量;3.认识几种混凝剂,掌握其配制方法。
实验原理:水中粒径小的悬浮物以及胶体物质,由于微粒的布朗运动,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和胶体的表面物质,致使水中这种含浊状态稳定。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由于1、能降低颗粒间的排斥能峰,降低胶粒的Zeta电位,实现胶粒“脱稳”;2、同时也能发生高聚物式高分子混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3、网捕作用;而达到颗粒的凝聚。
混凝是水处理工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所处理的对象,主要是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混合和反应是混凝工艺的两个阶段,投药是混凝工艺的前提,选者性能良好的药剂,创造适宜的化学和水利条件,是混凝的关键问题。
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
混凝剂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
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
投加量不足不可能有很好的混凝效果。
同样,如果投加的混凝剂过多也未必能得到好的混凝效果。
水质是千变万化的,最佳的投药量各不相同,必须通过实验方可确定。
设备及用具:1.定时变速六联搅拌机;2.HS酸度计;3.WG光电浊度仪;4.1000 mL烧杯、洗耳球、移液管;5.硫酸铝、氯化铁、蒸馏水;6.水样。
注意事项:1.在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矾花的形成、外观、大小、密实程度、沉降性能等;2.因投药量少,所以要用洗瓶将加药管内的残余药液洗至水样杯内以免影响投药量的精确度;3.吸取上清液时,要用相同条件吸取上清液,不要把沉下去的矾花搅带上来,以免影响测量效果。
步骤及纪录:1.测定原水水温、浊度;2.认真了解六联搅拌机的使用方法;3.分别量取原水样600mL于六个1000mL烧杯中,置于搅拌机下;4.选用一种混凝剂,用移液管分别量取不同量药液于搅拌机的加药试管中;5.开机,并调整搅拌机转速,至150转/分左右,待转速稳定后将投药管内的药剂投入水样杯中,并从投药那一刻开始计时,150~180 转/分,1分钟,100~120转/分,5分钟60 ~ 80转/分,10分钟6.搅拌完成达设定时间后,停机。
水样杯静沉15—20分钟;注意:不要将水样杯摇动以带起或搅动矾花。
7.静沉后,用移液管吸取上清液,测残余浊度,将结果填入下表。
实验结果整理:1.原水水温:2.原水浊度:以投药量为横坐标,剩余浊度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剩余浊度(度)投药量(mg/L)投药量与剩余浊度关系曲线;实验讨论:1.根据本实验所给定的条件,计算出最佳投药量及适用范围。
2.根据实验结果及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简述影响混凝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
3.为什么投药量大时,混凝效果不一定好?实验二 充氧曝气实验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曝气充氧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2.了解掌握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的方法。
3.测定几种不同形式的曝气设备氧的总转移系数K Las ,充氧能力Q c ,氧利用率η%等,并进行比较。
实验原理:曝气是活性污泥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向池内充氧,保证微生物生化作用所需之氧,同时保持池内微生物、有机物、溶解氧,即泥、水、气三者的充分混合,为微生物降解创造有利条件。
因此了解掌握曝气设备充氧性能,不同污水充氧修正系数a 、B 值及其测定方法,不仅对工程设计人员、而且对污水处理厂(站)运行管理人员也至关重要。
此外,二级生物处理厂(站)中,曝气充氧电耗占全厂动力消耗的60—70%,因而高效省能型曝气设备的研制是当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本实验是水处理实验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一般列为必开实验。
一、曝气设备清水充氧性能测定曝气是人为地通过一些设备加速向水中传递氧的过程,常用的曝气设备分为机械曝气与鼓风曝气两大类,无论哪一种曝气设备,其充氧过程均属传质过程,氧传递机理为双膜理论,如图3-43示在氧传递过程中,阻力主要来自液膜,氧传递基本方程式为:)(C C K dtdcS La -=(3-58) 式中dtdc——液体中溶解氧浓度变化速率mg/L ·min ;C S -C ——氧传质推动力,mg /L ; C S ——液膜处饱和溶解氧浓度,mg/L ;C —一液相主体中溶解氧浓度,mg /L ;WY AD K L L La ••=——氧总转移系数;D L ——液膜中氧分子扩散系数;Y L ——液膜厚度A ——气液两相接触面积; W ——曝气液体体积。
由于液膜厚度Y L 和液体流态有关,而且实验中无法测定与计算,同样气液接触面积A 的大小也无法测定与计算,故用氧总转移系数K La 代替。
将式(3-58)积分整理后得曝气设备氧总转移系数K La 计算式。
tS S La C C C C t t K ---=0lg 303.2 (3-59) 式中 K La ——氧总转移系数。
1/min 或1/h ; t 0、t ——曝气时间,min ;C 0——曝气开始时池内溶解氧浓度,t 0=0时,C 0=0,mg /L ; C S ——曝气池内液体饱和溶解氧值,mg /L ;C t ——曝气某一时刻t 时,池内液体溶解氧浓度,mg /L 。
由式中可见,影响氧传递速率K La 的因素很多,除了曝气设备本身结构尺寸,运行条件而外,还与水质水温等有关。
为了进行互相比较,以及向设计、使用部门提供产品性能,故产品给出的充氧性能均为清水,标准状态下,即清水(一般多为自来水)一个大气压20℃下的充氧性能。
常用指标有氧总转移系数K las 充氧能力Q c 、动力效率E 和氧利用率η%。
曝气设备充氧性能测定实验,一种是间歇非稳态法,即实验时一池水不进不出,池内溶解氧浓度随时间而变;另一种是连续稳态测定法,即实验时池内连续进出水,池内溶解氧浓度保持不变。
目前国内外多用间歇非稳态测定法,即向池内注满所需水后,将待曝气之水以无水亚硫酸钠为脱氧剂,氯化钻为催化剂,脱氧至零后开始曝气,液体中溶解氧浓度逐渐提高。
液体中溶解氧的浓度C 是时间t 的函数,曝气后每隔一定时间 t 取曝气水样,测定水中溶解氧浓度,从而利用上式计算K La 值,或是以亏氧量(C S -C t )为纵坐标,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图,直线斜率即为K La 值。
设备及用具1.鼓风曝气清水充氧设备(包括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和接触氧化池的充氧曝气设备)。
2. 水中溶解氧测定设备、秒表、温度计等。
3. 无水亚硫酸钠、氯化钴等。
步骤及记录:鼓风曝气清水充氧实验步骤:1.往柱内注人清水,测定水样体积V 和温度,测定水中溶解氧值,计算池内溶氧量G=DO ·V 。
2.计算投药量:(1)脱氧剂采用无水亚硫酸钠。
根据 2Na 2SO 3+O 2=2Na 2SO 4 则每次投药量g=G ×8×(1.1~1.5)。
1.1~1.5值是为脱氧安全而取的系数,本实验取1.5。
(2)催化剂采用氯化钻,清水中有效钴离子浓度以0.4mg /L 为好,一般使用氯化钴(CoCl 2·H 2O ),因为CoCl 2·H 2O/Co 2+= 238/59 ≈ 4.0 所以单位水样投加钴盐量为CoCl 2·H 2O 0.4×4.0 = 1.6V V 为水样体积,m 3。
将称得的药剂用温水化开,由池顶倒人池内,约10min 后,取水样、测其溶解氧。
3.当水中溶解氧为零后,打开气泵开始曝气,并记录时间;同时每隔一定时间(l min )取一次样,测定溶解氧值,连续取样10一15个;而后,拉长间隔,直至水中溶解氧不再增长(达到饱和)为止;随后,关闭进气阀门。
4.实验中计量风量、室外温度。
并观察曝气时柱内现象。
[数据处理]水温_______;水样体积_______;Cs=_______;亚硫酸钠用量________;氯化钴用量_______。
1.参数选用因清水充氧实验给出的是标准状态下氧总转移系数K Las 。
,即清水(本次实验用的是自来水)在一个大气压,20℃下的充氧性能,而实验过程中曝气充氧的条件并非是一个大气压,20℃,但这些条件都对充氧性能有影响,故引入了压力、温度修正系数。
(1)温度修正系数TK -=20024.1 (3-60)修正后的氧总转移速率为La TLa Las K K K K ⨯=•=-20024.1 (3-61) 此为经验式,它考虑了水温对水的粘滞性和饱和溶解氧值的影响,国内外大多采用此式,本次实验也以此进行温度修正。
(2)水中饱和溶解氧值的修正由于水中饱和溶解氧值受其中压力和所含无机盐种类及数量的影响,所以式(3-59)中的饱和溶解氧值最好用实测值,即曝气池内的溶解氧达到稳定时的数值。
另外也可以用理论公式对饱和溶解氧标准值进行修正。
用埃肯费尔德公式进行修正。
42206.0t b QP P += (3-62)式中 P b ——空气释放点处的绝对压力; MPa HP P a b 1010⨯+= (3-63) P a ——0.1MPaH ——空气释放点距水面高度,m ; Q t ——空气中氧的克分子百分比;%)1(2179100%)1(21ηη-+•-=t Q (3-64)η%——曝气设备氧的利用率,%。
则式(3-59)中饱和溶解氧值C S 应用下式求得:C Sm =C S ·P (3-65) 式中 C Sm ——清水充氧实验池内经修正后的饱和溶解氧值,mg /L ; C S ——1个大气压下某温度下氧饱和浓度理论值,mg /L ; P ——压力修正系数。
有实测饱和溶解氧值用实测值,无实测值可采用理论修正值。
2.氧总转移系数K Las氧总转移系数K Las 是指在单位传质推动力的作用下,在单位时间、向单位曝气液体中所充入的氧量。
它的倒数1/K Las 单位是时间,表示将满池水从溶解氧为零充到饱和值时所用时间,因此K Las 是反映氧传递速率的一个重要指标。
K Las 的计算首先是根据实验记录,或溶解氧测定记录仪的记录和式(3-59),按表3-41计算,或者是在半对数坐标纸上,以(C Sm -C t )为纵坐标,以时间t 为横坐标绘图求K La 值。
求得K La 值后,利用式(3-61)求得K Las 值。
3.充氧能力Q c充氧能力是反映曝气设备在单位时间内向单位液体中充入的氧量。
Q c =K Las ·C S kg (O 2)/h ·m 3 (3-66)式中 K Las ——氧总转移系数(标准状态)1/h 或l/min ;C S ——l 个大气压,20℃时氧饱和值,C S =9.17mg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