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ch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ea25acfd360cba1aa811da78.png)
4.“典雅主义”的倾向(Formalism) • 与“粗野主义”并行,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结构材料产生规整、 端庄、典雅之感; 实例:• 谢尔顿艺术纪念馆(P.Johnson ); • 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Stone ); • 麦克拉格纪念会议中心(Yamasaki); • 西雅图世博会科学馆(Yamasaki ); • 纽约世贸中心(Yamasaki ) ;
5.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High-Tech)
• 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技术;
实例:• 山梨县文化会馆(丹下健三) •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皮阿诺、罗杰斯)
•
在设计主导思想上“偏情”的思潮
1. 讲求“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实例:• 珊纳特塞罗镇中心(阿尔托) • 香川县厅舍(丹下 • •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贝聿铭) 柏林爱乐音乐厅(夏隆) 宾州大学的理查兹医学研究楼(路易斯 • 康) 候机楼TWA(小沙里宁) 悉尼歌剧院(伍重)
第四章
第一节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战后现代建筑的普及与发展
一. 战后各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二. 战后的城市规划与实践 三. 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四. 战后各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第二节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一. 在设计主导思想上“重理”的倾向
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
实例:•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研究中心; • 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 何塞-昆西公立学校。
2.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 20c.40’s末~60’s占主导地位; 实例:• “密斯风”; • 通用汽车技术中心(小沙里宁);
3.“粗野主义”的倾向(Brutalism) • 20c.50’s中~60’s中,特点是粗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 粗鲁的组合; 实例:• • • • • 马赛公寓(柯布西耶); 亨斯特顿学校(史密森夫妇); 谢菲尔德大学方案(史密森夫妇); 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馆(P.鲁道夫);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J.斯特林 & 戈文);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b101d331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44.png)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是:现代建筑设计原则普及,建筑形式多样化发展,美国成为设计思潮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一)对“理性主义’的充实与提高“理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包豪斯学派和以勒·柯布西埃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的“现代建筑”。
战后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是相当普遍的思潮,其特点是坚持“理性主义” 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并对它的缺点与不足作一些充实与提高,特别是讲究功能与技术合理的同时,注意了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生活需要,代表作如TAC设计事务所的哈佛大学的研究生中心。
(二)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是战后40年代末50年代下半期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倾向。
它最先流行于美国,以密斯·凡·德·罗为代表的纯净、透明与施工精确的钢和玻璃方盒子作为这一倾向的代表。
范斯沃斯住宅、湖滨公寓、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伊利诺工学院的克朗楼和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密斯在战后讲求技术精美的主要代表作。
西格拉姆大厦的紫铜窗框、粉红灰色的玻璃幕墙以及施工上的精工细琢使它在建成后的10多年中,被誉为纽约最为考究的大楼。
小沙里宁设计的通用汽车技术中心是另一著名代表作。
(三)“粗野主义”倾向“粗野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兴起的建筑设计倾向。
其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以及相互间的直接组合。
其代表人物是勒·柯布西埃。
英国的史密森夫妇、日本的丹下健三、前川国男等人。
代表作有柯布西埃设计的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史密森夫妇设计的谢菲尔德大学的设计方案,英国斯特林和戈文设计的兰根姆住宅,美国鲁道夫设计的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群和丹下健三设计的仓敷市厅舍。
(四)“典雅主义”倾向“典雅主义”(又译形式美主义)是同“粗野主义” 并进的,然而在艺术效果上却与之相反的一种倾向,主要流行于美国。
特点是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
外建筑史04
![外建筑史04](https://img.taocdn.com/s3/m/7573315af01dc281e53af0b3.png)
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览会美国馆,椭圆形平面,面积10000㎡ 1975年,密执安州庞提亚克体育馆,跨度168m,面积35000㎡
2008年,中国北京水立方
休斯顿圆形体育馆
21
战后建筑技术的发展
预制装配式结构建筑的发展。在工厂大量预制构件,运 到工地装配,可以缩短工期,减少手工劳动力,如大板 建筑。 轻质薄壁幕墙受到欢迎,尤其是玻璃幕墙;60年代中期, 预制混凝土外墙板被广泛采用。 专门的工业化全装配建造体系。从专用体系到通用体系 的发展,使建筑工业化体系越来越高。
30蓬皮杜中心外貌奇特钢结构梁、柱、桁架、拉杆、 甚至涂上颜色的各种管线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 上。它打破了旧建筑的框框,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 有所创新。
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
31
在同一时期,日本建筑 师黑川纪章和丹下健三 主张强调事物的生长、 变化与衰亡的原则,竭 力主张采用最新的技术 来解决问题。 丹下健三设计的山梨文 化会馆是一座新型的以 工业技术为特征的建筑。
13
纽约帝国州大
厦, 1931年建成,
102层,高
381m。
在70年代前,纽约帝国 州大厦一直保持着世界最高 的纪录。
纽约帝国州大厦
14
纽约利华大厦,1952年建,22层, 全玻璃幕墙板式高层建筑。
汉考克大厦, 1968年建, 100层, 高373,矩形平面,椼架式筒壁。
15
1973年纽 约世界贸易 中心大厦建 成,由并列 的110层的双 塔建筑组成, 高411m。
阿尔托还是一位著名的家具设计师,尤其在弯曲木家具方 面。代表作有帕米欧扶手椅,椅子采用的曲线和它的柔软 程度都十分宜人,而且易于清洁。
第九篇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第九篇 二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567e5414fc4ffe473368ab24.png)
“现代建筑”中最普通与最多数的一种。以设计 方法来说是属于“重理”的。它言不惊人,貌不 出众,故常被忽视,甚至还不被列入史册。然而, 它有不少作品却毫无异议地被认为是创造性地解 决了实际需要的。
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 向
“现性主义”是指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以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主张用最新的材料,
如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体 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与灵活地装配、拆卸与 改建的结构与房屋。在设计上它们强调系统设计 (Systematic Planning)和参数设计 (Parametric Planning)。 其具体表现是多种我样的。有的努力使高度工业 技术接近于人们所习惯的生活方式与美学观,尽 管它所标榜的是“机器美”,但是他的“机器美” 还是尽量想迎合人们的悦目要求的。
时代背景
从建筑创作和建筑艺术的角度看,战后初期的建
筑格局和热点改变了。二战前,建筑创作的热点 在西欧;二战后,西欧仍不断有新动向出现,但 在50--60年代,美国的建筑更加引入注目。美国 经过二战前一段时间的建筑文化的转变,二战之 后,建筑舞台上活跃异常。20--30年代西欧提出 来的不少建筑构想,在战前没有条件或来不及实 现的。战后在美国这个富饶的国家中开花结果了。
“粗野主义”倾向
可能这个名称使人联想到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
寓大楼与昌迪加尔行政中心的毛糙、沉重与粗鲁 感,于是“粗野主义”这顶帽子被戴到马赛公寓 大楼与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建筑群的头上去了。
马塞公寓
“粗野主义”倾向
要了解“粗野主义”的理论根据还得从提出这个
名称的史密森夫妇那里去寻求。史密森说:“假 如不把粗野主义试图客观地对待现实这回事考虑 进去——社会文化的种种目的,其近切性、技术 等等——任何关于粗野主义的讨论都是不中要害 的。粗野主义者想要面对一个大量生产的社会, 并想从目前存在着的混乱的强大力量中,牵引出 一阵粗鲁的诗意来”。这说明“粗野主义”不单 是一个形式问题,而是同当时社会的现实要求与 条件有尖的。
中外建筑史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思潮与建筑活动
![中外建筑史第1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思潮与建筑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9daca62503d8ce2f00662349.png)
• 2.发展工业化建造体系
• 通过50年代以后十几年的发展,各国将工厂预制构件 和施工现场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最理想的施工方式, 从而形成了各自完整的建造体系。这些体系从专用到 通用体系发展,使建筑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英国 有轻钢构架CLASP学校建造体系。在美国有SCSD学校建 造体系、 Techcrete 住宅体系。法国有凯默斯住宅体系。 都是经过多年研究,发展起来的严密的建筑体系。
芝加哥西尔斯大厦
• 1984年,纽约美国电 报电话公司大楼建成, 这是美国现代主义建 筑大师约翰逊的作品。 这座大厦套用了欧洲 文艺复兴建筑的某些 样式,使这座80年代 的商业大厦具有古典 的装束,这个转变说 明约翰逊加入到后现 代主义建筑的行列之 中,同时他也为高层 建筑的发展开辟了新 的天地。 纽约,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
• 5.大跨度建筑
• 大跨度建筑从19世纪末开始发展,1889年巴黎世界博 览会上展出的法国机械馆,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结构体 系——三铰拱,跨度达115m。进入20世纪以后,一些 大型公共建筑,又促使大跨度建筑结构向前探索。除 了传统的梁架或桁架屋盖外,比较创新的结构有各种 钢筋混凝土薄壳与折板、悬索结构、网架结构、钢管 结构、张力结构、悬挂结构、充气结构等等。
纽 约 渥 尔 华 斯 大 厦
• 1950年纽约联合国秘书处大厦建成,造型呈板式, 为今后发展板式高层建筑奠定了基础。 • 1952年,史欧姆建筑事务所设计的纽约利华大厦高 22层,全部采用玻璃幕墙,为板式建筑的设计采用 了新手法,使玻璃幕墙建筑风靡一时。
二战后的建筑思潮
![二战后的建筑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c7baa92a58fb770bf68a5507.png)
马赛公寓
昌迪加尔行政中心
亨斯特登学校
公 园 山 公 寓
耶 鲁 大 学 建 筑 与 艺 术 馆
伦敦国家剧院
莱 斯 特 大 学 工 程 馆
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
2)“理性主义”的缺点:
1)过分强调功能与技术 2)否定历史,似乎现代建筑与历史水火不容 3)过分强调建筑的客观与时代普遍性 4)手功能与技术合理,注意结合环境与服务对象 的生活兴趣。
4)实例:
a)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TAC (1949--1950) b)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会(1957) c)皮博迪公寓----塞尔特(1963--1965) d) 哈佛大学科学中心----塞尔特(1970-1973) e) 阿姆斯特丹的儿童之家---凡.艾克 (1960)
二战后建筑的主要思潮
一) 二战后的建筑设计思潮的特点:
1)“现代建筑”设计原则的普及 2)建筑形式多种多样 3)美国成为设计思潮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 “现代建筑”的设计原则:
1)创时代之新,建筑要有新功能、新技术、新形式。 2)承认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双重性,提倡两者结合 3) 认为建筑设计是空间的设计及表现。提出了四向度的 构图手法 4) 反对外加装饰,认为建筑形象应该和适用、建造手段、 建造过程一致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interbau国际住宅展览 会
格罗皮乌斯参展住宅
尼迈耶参展住宅
皮博迪公寓
哈佛科学中心
B) “粗野主义”倾向
1)代表人物:
勒· 柯布西埃、斯特林和戈文(英国)、弗甘诺(意大 利)、鲁道夫(美国)、前川国男,丹下健三
2)特点: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粗鲁结合 3)粗野主义的发展: 4)代表作品:
二次大战后的建筑活动和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的普及与发展
![二次大战后的建筑活动和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的普及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ac533debb4cf7ec4bfed014.png)
战后建筑概况
典雅主义—以日 裔美国人雅马萨奇 (山崎实)为代表, 代表作是“911” 事件中被炸毁的纽 约国际贸易中心双 塔; 建筑艺术处理, 底下九层开间加大, 上部采用哥特式连 续尖券,称为70年 代的哥特复兴。
战后建筑概况
粗野主义—一种发展表现主义的现代建筑,强调结构的体 量和材质原本的表达,代表人物:柯布西耶、保罗·鲁道夫 等; 路易·康以理论著作为粗野主义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意大 利设计较注重文化特征和艺术性, 并有强大理论和评论支持其发展。 如布鲁诺·泽维《走向有机建 筑》。
《Domus》杂志中文版创刊封面
战后建筑概况
• 北欧 P.171 瑞典 — 城市规划与住宅建设;有机功能主义; 丹麦 — “人情化”与“地域性”,代表建筑:澳大利亚 悉尼歌剧院; 荷兰 — 组团与住宅区规划;结构主义,探索“居住单 元”,如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塔式风格
代表:马利纳城大厦
60层,高177m,两座 并列的多瓣圆形公寓。上部 40层为公寓,下部19层为车 库。 双塔旁有一幢10层大 楼,内有办公、游泳池、溜 水场、影院、商店、礼堂等。 故称玛利那城。
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高层建筑与大跨度建筑
汉考克大厦 — SOM事务所
芝加哥 汉考克大厦
战后建筑概况
• 日本 P.172 柯布西耶的影响 — 代表建筑:前川国男设计的晴海公寓 国际主义和民族传统相结合 — 代表建筑:前川国男设计 的京都文化馆和东京文化纪念馆;丹下健三设计的东京国际 奥林匹克运动会大小体育馆。
京都文化馆
东京文化纪念馆
战后建筑概况
东京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 大小体育馆
二次大战后的建筑活动和建筑思潮――现代主 义建筑的普及与发展
14-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
![14-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89be5c1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e1.png)
二战后多元化建筑思潮结构主义哲学:1)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由荷兰建筑师凡·艾克主持设计。
儿童之家的空间形式与组合形态属“多簇式”,即把一个个标准化的单元按功能要求、结构、设备与施工的可能性组成一簇簇形式近似的小组。
儿童之家的功能要求复杂、空间性质多样且大小不一,建筑师以其在空间组织上严谨的逻辑性,将建筑组成为一个具有“迷宫似的清晰”的既分又合的统一体,奠定了后来被称为结构主义哲学的设计观念与方法。
2)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由荷兰著名建筑师赫茨贝格主持设计,被认为是表现结构主义哲学最成功的实例。
①建筑由无数个平面呈正方形、结构构件标准化的单元组合而成。
②结构体系是钢筋混凝土框架填以混凝土砌块,楼板与屋面均为预制,空调系统与结构系统结合。
③结构的支撑点没有放置在单元的四角,而是放置在四个边长当中,因此各个单元转角处可以自由地向外开敞,以此建立一种与众不同的具有向社会开放意识的办公空间。
粗野主义倾向:√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主要流行于欧洲的建筑设计倾向。
名称最初由英国史密斯夫妇提出,有时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
①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地碰撞在一起;②其美学根源是战前现代建筑中功能、材料与结构在战后的夸张表现。
粗野主义作为一种建筑倾向,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
1)莱斯特大学工程馆:莱斯特大学工程馆由英国著名建筑师詹姆斯·斯特林主持设计。
工程馆由教学主楼和大型厂房两部分组成。
其外部体量组合极具变化:①阶梯教室顶部如同“牛腿”一样直接伸出两个立面的外墙,不作任何装饰处理,表现出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②教学楼部分做成玻璃盒子状,高高地伸向空中,顶部用红砖墙收住。
③实验室部分相对封闭,开着凸出于墙外的三角形高窗。
④厂房水平展开,屋顶设计成一系列45°水平斜置的柱形玻璃天窗。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遵循着讲究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外国建筑史ch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外国建筑史ch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7d221a2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2d.png)
老年住宅
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 查尔斯·摩尔
新奥尔良市的意裔居民多源自西西里岛,整个广场就以地图模型中的西西里 岛为中心。广场铺地材料组成一圈圈的同心圆,即以西西里岛为中心。广场 有两条通路与大街连接,一个进口处有拱门,另一处为凉亭,都与古代罗马 建筑相似。
广场中心部分开敞,柱廊前后错落,高低不等。柱子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的带 有拱券罗马柱式,下部台阶呈不规则形。这些建筑形象明确无误地表明它是 意大利建筑文化的延续。
– 后现代往往是以传统形式作为符号加以运用,而新地域主义则是关注场
地、气候、自然条件、传统习俗、都市文脉,从中思考建筑的设计原则,
是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归属感。
马德里建筑师:莫奈奥
马德里银行大楼
– “红砖艺术” – 与历史街区协调
国家罗马艺术馆(莫奈奥)
芝柏文化中心:R·皮阿诺
位于南太平洋岛上,“棚屋、森林、村落”
格雷夫斯首先以一种色彩斑驳、构图稚拙的建筑绘画,而不
是以其建筑设计作品在公众中获得了最初的声誉。有人认为, 他的建筑创作是他的绘画作品的继续与发展,充满着色块的 堆砌,犹如大笔涂抹的舞台布景。
迈克尔·格雷夫斯的代表作品有波特兰市政厅和佛罗里达天 鹅饭店,这两座建筑都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
格雷夫斯是个全才,除了建筑,他还热衷于家具陈设,涉足 用品、首饰、钟表及至餐具设计,范围十分广泛。
加利佛尼亚州 加登格罗夫 水晶大教堂
(Crystal Cathedral Garden Grove) 1980
由于约翰逊善于建造高楼和公共场所等大型建筑,因此他
的作品遍及各个领域,他的设计经常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 审美观。
约翰逊总是离奇地将一幢建筑到另一种建筑的风格完全改 变,这也是他在工商界大受欢迎的缘故。
中外建筑史第29学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建筑活动
![中外建筑史第29学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建筑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74d0ed7304a1b0717fd5ddcf.png)
• 在建筑设计上,以青年建筑师史密森夫妇为代表的粗野主 义和以库克为代表的阿基格拉姆派提出的未来乌托邦城市 设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建造架空的“新陆地”(即上面是房屋,下面是机动车交 通等一些服务性设施)以应对日益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
伯明翰
谢菲尔德
伦敦北部卫星城
英国主要的卫星城镇及建造的架空的“新陆地”
• 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厦于1973年建成, 由并列的110层双塔建筑组成,高411 米。整个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由六幢建 筑组成的建筑群,包括一座海关大楼, 一座饭店,两座专供重要的政府贸易 机构使用以及国际商品展览用的九层 大楼和两座主要建筑高411米的110层 塔楼。设计者是雅马萨奇,两座高塔 的建筑面积达120万㎡,平面为正方形, 筒中筒体结构体系(一种建筑筒体结 构体系中的框架结构),全部采用钢 结构,外墙为铝材饰面。
芝加哥希尔斯大厦
1.6 日本:
• 住房建设:在大战中经济遭受重创,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住房困难,因此 • 战后日本政府立即着手建造简易住宅用来应急,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 • 模建设,并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 公共建筑发展:1950年丹下健三设计的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和纪念券 • 门;1961年前川国男设计的京都文化会馆与东京文化会馆;1963年大谷 • 幸夫设计的京都国际会馆等。
利物浦
架空的“新陆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房荒严重,建筑材料和技术工人缺 • 乏,英国成功地设计了一种工业化体系建筑──克拉斯泼 • 体系:轻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楼板和墙板的预制构件系 • 统,首先用于中小学校。1948年建立克拉斯泼建筑联合企 • 业,使这种体系在英国各地学校建筑上推广开来,后来为欧 • 洲其他一些国家所采用。70年代起,英国在住宅建设中采 • 用工业化方法和传统方法相结合的多种混合体系。在工业 • 建筑中,采用有光泽的预制金属墙板、带垫圈的窗扇等构 • 件建造的厂房,装配方便,外观新颖,为各国建筑界瞩目。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建设与建筑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bdf2bbf97375a417876f8f9d.png)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建设 与建筑活动
这个时期各国对古城、古建筑保护,对市中心和重要商业街区的 建设,对居住区的规划结构都进行了新的探索,塑造了新的格局形态、 空间特征,提高了城市的环境面貌和文化特征,满足了时代要求。
始古建筑保护工作。 (3)建筑设计:丹下健三——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代代木室内竞技场;
1970年——大阪国际博览会——充气建筑的大展览。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建设 与建筑活动
2、发展期建筑(1960—今) 高层建筑:由于多地震,原规定建筑不得超过10层,1968年建筑进入
30层领域。 如:1974----新宿三井大厦----55层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建设 与建筑活动
(四)意大利
1、战后首先从住宅建筑入手,应急建设与城市长远规划矛盾重重,建设 的风格与质量参差不齐。 2、 “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主张建筑紧密结合人们每天日常生活中所 见所闻的具体现实,用最通俗、最普通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反对同日 常生活无关的抽象的东西。 3、重要的建筑师----内尔维 代表作:1957----罗马小体育宫----网格穹窿形薄壳屋顶 1955~1958皮瑞利大厦----30层楼扳挂在主要由四排直立的钢筋混凝土墙 板上而不采用传统的框架形式。
第四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建设 与建筑活动
(三)西德
1、战后首先发展住宅建设,并修复重建历史建筑,恢复国民信心。 2、成立了新包豪斯学院,设计思想开始趋于现代化。
沙龙----爱乐音乐厅、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寓; 慕尼黑——巴伐利亚发动机厂办公楼。 (重理性分析,在形式上又颇具特色) 3、国际住宅博览会:巴特宁设计的西柏林汉莎区,改建为国际住宅 博览会,邀请许多世界当时名建筑师。
经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经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6f864bdfed630b1c58eeb565.png)
,海上的白帆……这座建筑
从设计到完工拖延达14年之
久,耗资达1.2亿美元,建
成后受到人们广泛喜爱,有
人认为这座剧院提高了悉尼
市在世界上的声誉。有的澳
大利亚朋友甚至说,“中国
有长城,我们有悉尼歌剧院 。”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No Image
No Image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2、 密森夫妇:亨斯特顿学校,谢菲尔德大 学方案。 1954年。
3、前川国南:京都文化会馆。 4、保罗 –鲁道夫:耶鲁大学建筑艺术馆。 1959
——1963年。 5、詹姆斯-斯特林:莱斯特大学工程馆。 1959
-1963年。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现代建筑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现代建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外国建筑史---近现代部分
2)、典雅主义(形式美主义,新古典主义)
时间:50-60年代. 建筑观: 吸取传统建筑的构图方法,比例工整\严谨,偶有装
饰,不用柱饰,以传神代替形式. 代表人物,作品: 1,密斯.凡.德.罗:西柏林美术馆. 2,斯东:美国驻印度大使馆。 3、雅马萨奇: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1973年
西北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大楼。 4、菲利浦.约翰逊:林肯文化艺术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建筑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ab07e0270066f5335a8121e2.png)
外国建筑史 第二节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思潮
• 二战后建筑设计的主要倾向
强调理性主义的倾向 讲究‚人情化‛与地方性的倾向 ‚粗野主义‛倾向 ‚典雅主义‛的倾向 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 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讲求‚个性‛与‚象征‛的倾向
外国建筑史
建筑理性主义倾向发展、成长时期Βιβλιοθήκη • (一)强调理性主义的倾向
外国建筑史
后现代主义时期
1、从根本上否定现代主义,具有较完整的建筑理论和实践。
主张建筑就是要装饰,因为装饰才使建筑有个性、有象征, 才能布同于构筑物。查尔斯.詹克斯未使后现代建筑有更 明确的概念,将其归纳提出六方面的内容: ①、历史主义 ②复古派 ③新方言派 ④个性化+都市化=文脉主义 ⑤隐喻+玄学 ⑥后现代空间 2、代表人物:罗伯特.文丘里 3、代表作品:伦敦国家美术馆、费城富兰克林故居 、 费城栗子山住宅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范斯沃斯住宅
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楼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 (六)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
1、不仅在建筑中坚持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 鼓吹表现新技术。把注意力集中在创新地采用与表 现预制的装配化标准化构件方面。主张用最新的材 料,如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 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与灵活地装配、拆卸与 改建的结构与房屋。在设计上它们强调系统设计和 参数设计。 2、代表人物:密斯.凡.德.罗 、勒.柯布西耶及所有重理
的设计师。
3、代表建筑: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等所有重理的作品
外国建筑史
现代建筑进入多元化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外部空间变化:
楼的高低错落、面宽 尺度、体量变化、形 体变化 虚实对比:架空、天 桥、连廊、玻璃和石 材 院落空间组合:联系、 独立
西德国际住宅博览会
展览会中住宅形式多样,有高层、低层、 多层、板式、塔式、庭院式; 户形多样化 注重功能研究,造型突出变化。
皮博迪公寓(1963-1965)
中央贝赫保险公司总部大楼
赫茨贝格
表现结构主义哲学最成 功的实例。 由多个3-5层标准化尺度 的正方形组合而成。 各单元支点在各边的中 心,单元转角建筑处理 自由、开敞。 各边均留有出入口、绿 化、广场、停车等便利 设施。 表现了战后理性主义更 加注重建筑使用者的物 质与精神需求的统一。
伦敦劳埃德大厦,英国(1979~1986年)
建筑师:R.罗杰斯事务所
大厦包括一个 12层、能同时 擅长以外露结构而表明其
容纳 10000人工作的 保险业 “高技派”( High- Tech) 务大厅 以及侧翼呈阶梯状布 风格的理查德〃罗杰斯是当 局的 写字楼。 今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 考虑到公司的持续扩展和建 筑的分期扩建的可能,在设 计中有意将用钢板包裹的楼
第十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 与建筑思潮
联合国总部大厦
与历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议会性 建筑相比,联合国总部建筑群 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复杂性和 造型构图的创新性是已往建筑 通过了以勒〃柯布西耶方案 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为基础的最后方案,建筑方 案的落实由美国建筑师哈里 森负责。大厦于1952年落成。 联合国总部建筑的出现标志着 现代建筑风格在 20世纪中期得 联合国总部是由秘书处大厦、 到广泛的认同。 大会大厦、会议大厦、图书 馆四栋建筑组成。 秘书处大楼为板片式建筑, 地上39层,高165.8米。其 东西两面为蓝绿色玻璃幕墙, 两个端面为狭窄的实墙。
塞尔特
将复杂的空间和内容 布臵得十分妥帖。 将东西向的城市道路 下沉至地下,通过天 桥联系南北方向交通, 保证穿行的学生的安 全。 采用叠落式平台,一 方面提供师生课间休 息场所,一方面作为 从南至北的视觉过渡。 南入口三层,尺度显 得很亲切。
何塞〃昆西社区学校(1977 )
TAC
是一个通过认真调查 研究、深入分析、协 同设计解决场地、建 筑功能、交通等问题 的建筑实例。 原校场地狭小、缺乏 活动场地、下有地铁 穿过、要退后高层间 距等问题。
谢尔顿艺术纪念馆
约翰逊
独特的券廊造型、设计施工精确,外 观典雅,有古典韵味。
谢尔顿艺术馆
雅马萨奇:典雅主义风格,常使用尖券
纽约世贸中心(1973)
110层,高411米。每边宽 63.5米, 外墙外包铝板,细长的玻璃窗 镶嵌在密集的金属柱中,远看 有无数细线向上延伸,显得十 分精致典雅。 雅马萨奇在他的设计生涯中, 逐渐发展了一种典雅、修长的 白色柱结构。它具有高度装饰 化的特点,并十分具有历史韵 味,会让人想到哥特式拱券。
主要建筑和人物有:
–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大楼和昌迪迦尔行政中心、 –英国的斯特林和戈文设计的伦敦南岸艺术中心、 –美国的鲁道夫的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学楼、 –日本的丹下健三的仓敷市厅舍。 等
马赛公寓 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由于现浇混凝土模板拆除后, 表面不加任何处理,让粗糙 地表现人工操作痕迹的混凝 土暴露在外,表现出了一种 粗犷、原始、朴实和敦厚的 艺术效果,后来它被带上了 “粗野主义”始祖的“桂 冠”。
是既要讲技术又要讲形式,而在形式上又强调自己特点的倾 向。这些倾向的动机主要是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理性主 义”所鼓吹的无条件地采用与表现新技术以及在形式上的雷 同反抗。
建筑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使现代建筑中体现出 地方的 特定的风格。 地方主义不 等于地方传统的仿古,复旧,它依然是现代建筑 的组成部分。在 功能上,构造上都遵循现代的 标准和需求, 仅仅在形式上部分吸收传统的动机而已。
梯塔和主要管线,以及结构 部分均暴露在建筑 外。
这一具有创新精神的做法曾 令众多的建筑师感到惊讶。 它体现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 水平所赋予建筑的新形象, 并使建筑物具有持续 “生长” 的可能。
劳埃德大厦外部的消防梯。
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法国巴黎(1977年)
建筑师:R.罗杰斯和R.皮亚诺
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 地上六层,地下四层。
塞尔特设计
由低层、多层、高层公寓 所组成的半开敞院落式建 筑群。 建筑设计结合功能需要, 群体布局结合视线观察的 角度,将低层部分展示于 沿街,尺度亲切。 塞尔特说:“建筑主要是 为居住和使用它的人创造 各种供他们使用,并使他 们赏心悦目的空间。
高层公寓基本单元
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
主要解决问题方法: –对外开放的游泳池、运动 场设臵在西南角,避开地 铁, –地面层作为车库、讲堂、 饭厅等,屋顶作为游戏平 台 –教学楼设在东北角,保持 与北面高层建筑的间距。 –居民穿越校园的捷径保留 –学生活动从2层开始,与 居民活动互不干扰。
屋顶活动平台
地铁
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凡〃艾克
巴西议会大厦
巴西议会大厦
一、“理性主义”充实与提高
“理性主义”充实与提高是战后现代建筑中最普遍、 最多数的一种。 较好的解决功能、经济等问题,造型设计不再是千篇 一律的方盒子,而是日益多样化。 战后,“理性主义”充实与提高倾向在美国最早得到 发展。
哈佛大学研 究生中心
宿舍楼和公共用房按照功能分区, 结合地形布局多个院落; 建筑空间前后高低、虚实对比, 空间丰富、多变。 建筑造型简洁、优雅。
二、粗野主义倾向
粗野主义是五十年代下半期到六十年代中期喧噪一时的建筑 设计倾向。 它的含义并不清楚,有时被理解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有时被 理解成为一种有理论有方法的设计倾向。对它的代表人物和 典型作品也有不完全一致的看法。 粗野主义经常采用混凝土,把它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极 其夸大那些承重的构件,把他们冷酷的碰撞在一起。特点概 括为: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粗鲁的组合。
山梨文化会馆
丹下健三(新陈代谢派:强调事物省长、变化与衰亡, 主张用最新技术解决问题。)
体现新型的工业技 术革命特征; “可变结构”建筑 设计
六、讲求人情化与地方性倾向
设计方法是战后“现代建筑”中比较“偏情”的方面。 “多元论”按挪威建筑师与历史学家舒尔茨的解释是“以技 术为基础的形式主义”,“其对形式的基本目的是要使房屋 与场地获得独特的个性”。
整个建筑物共耗资10亿美 元,堪称世界最昂贵的大 楼之一;采用铜量达3万吨, 亦属全球罕见。
建筑采用钢柱结构悬挂体系,而楼层则从桁架上开始悬挂,交 错的楼层高度使室内空间具有多种宽度及高度、花园式平台及 生动活泼的东西立面。 在街道层面上,建筑底层为12米高的步行大厅,完全为公共空 间,由此一对自动扶梯可直达主要营业大厅(半公共)及10层 高的中庭。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在西方建 筑界占有主导地位。 而人们又把密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 璃盒子作为这种倾向的代表。 讲求钢和玻璃结构在形式上的精美,以密斯设计的西 格拉姆大厦为代表,正是这种倾向的典范之作。
纽约的西格拉姆大厦
总高达158米,建 筑物底部,除中央 的交通设备电梯用 地处,全部留作一 个开放的大空间, 这样就便于交通, 使它显得不同凡响;
该建筑内设有工业设 计中心、现代艺术博 物馆、公共情报知识 图书馆以及相应的服 务设施。
文化中心的外部钢 架林立、管道纵横, 并且根据不同功能 分别漆上红、黄、 蓝、绿、白等颜色。 因这座现代化的建 筑外观极像一座工 厂,故又有“炼油 厂”和“文化工厂” 之称。
大厦的楼板可上 下移动,楼梯及 所有设备完全暴 露。
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 直下,整齐划一, 窗框用钢材制成,墙 面上还凸出一条工字 形断面的铜条,增加 墙面的凹凸感和垂直 向上的气势。 采用刚刚发明的染色 (琥珀色)隔热玻璃 作幕墙,使大厦显得 优雅华贵; 昂贵的建材,和密斯 精心的推敲及施工人 员的精确无误的建造 使大厦成了纽约最豪 华精美的大厦。被认 为是现代建筑的经典 作品之一。
中心打破了文化建筑所应有的设计常规,突出强调现代 科学技术同文化艺术的密切关系,是现代建筑中重技派 的最典型的代表作。 这座中心是本世纪高技派建筑的代表作。
香港汇丰银行大厦,(1985年)
建筑师:N.福斯特
大楼外形上显著暴露出钢 柱和钢桁架,成为立面的 主角。
这座大楼处处显示现代技 术的成就,属于“高技派” 建筑风格,这种建筑虽然 不另加装饰,但实际造价 相当昂贵。
五、注重高度工业技术倾向
主张用最新的材料(如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学制 品),来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与灵活地装配、拆 卸与改建的结构与房屋。 在设计上它们强调系统设计和参数设计。
所标榜的是“机器美”,但是它的“机器美”还是尽量想迎 合人们的悦目要求的。
主要建筑和人物有:
–德国埃尔曼的布鲁塞尔世博会德国馆; –SOM的兰姆伯特银行大楼和美国科罗拉多州空军士官学 院教堂; –小沙里宁的英国伦敦美国大使馆; –日本丹下健三的山梨文化馆; –英国的理查得•罗杰斯和意大利的伦佐•皮亚诺合作的法 国蓬皮杜文化中心。
亨斯特顿学校
史密森夫妇
采用钢结构, 暴露管线。
谢菲尔德大学设计方案
史密森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