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土壤圈: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分布于陆地的表面,被称为土壤圈。
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物理风化粒径大次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残积母质:就地风化未经搬运的岩石风化物运积母质:岩石风化物经过外力搬运后,在一定地区堆积下来形成的成土母质粒级:根据土壤单粒直径大小和性质变化而划分的土粒级别土壤机械组成(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为了区分由于土壤组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差别,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归并土壤组合,称为土壤质地根际:一般将距根表2mm的土壤范围土壤腐殖质:是经微生物彻底改造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
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腐殖化过程: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为更为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土壤有机质:含C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最主要的形态是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生物化学过程,主要向两个方向转化,即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矿质化过程: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O2和H2O)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热量的过程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外力作用于土壤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的总称。
土粒密度:单位容积(不包括土粒间孔隙容积)的土粒的质量。
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在内)原状土壤的干重。
土壤黏结性:是指土粒与土粒之间由于分子引力而相互黏结在一起来的性质。
土壤黏着性:是指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于外物(农机具)的性能。
土壤可塑性:指土壤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塑成任何形状,当外力消失或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形状不变的性能。
黏粒含量:是产生土壤黏结性、黏着性和可塑性的物质基础,而含水量则是其表现强弱程度的条件。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江西农大土壤:是指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天然集合体。
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安全农产品:指在当今认知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产生危害或潜在危害的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指使用安全的投入品,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并使用特有标志的安全农产品。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安全农产品。
有机农产品:是指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使用人工全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遵循自然现象和生态学原理,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而秤出来的农产品。
有机农业:是指按照有机农业标准,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为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
土地退化:是指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森林的破坏及衰亡、草地退化、水资源恶化与土壤退化。
土壤流失:是指土壤物质由于水力及水力加上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的侵蚀过程,也称水土流失作用。
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称作自然侵蚀。
土壤盐渍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它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土壤潜在盐渍化的表象化。
由于不恰当的利用,使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
岩浆岩:地球内部呈熔融状的岩浆上侵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和凝固所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土壤次生潜育化:是指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主要是水稻土)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
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
土壤侵蚀模数:是指系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壤流失量。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学必考名词解释大汇总
1、土壤: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与收获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指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能够不断地供给植物最大限度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3、自然肥力:指土壤在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所形成的土壤肥力。
4、人为肥力: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土壤肥力。
5、潜在肥力:指当造不能供作物吸收利用的肥力。
6、有效肥力:指当造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力。
7、矿物:指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以及内部结构而天然存在于地壳中的物质。
8、岩石:指矿物的自然集合体。
9、单成岩:由一种矿物形成的岩石。
10、复成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的岩石。
11、岩浆岩:地球内部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固结的岩石。
12、沉积岩:经流水搬运,重新沉积,胶结作用而形成的次生岩石。
13、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岩石的物质组成产生定向排列、内部组成改变或重新结晶形成的岩石。
14、风化作用:指暴露于地表的岩石在周围环境因素作用下,由坚硬变疏松,同时化学组成发生变化的作用。
15、物理风化:岩石由大块变小块,由坚硬变疏松,但化学组成没有改变的机械破碎过程。
16、热力风化作用:温度变化会引起岩石的破碎或层状削落。
17、化学风化:使岩石矿物的化学组成产生改变的风化作用。
18、水化作用:岩石的物质与水作用生成含水物质。
19、氧化作用:氧气作为氧化剂,氧化岩石使其变质的作用。
20、生物风化:岩石受生物有机体作用所进行的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作用。
21、残积物:未移动的风化物。
22、坡积物:移动至山坡下堆积的风化物。
23、冲积物:经流水搬运及重新沉积的母质。
24、洪积物:山洪冲积物。
25、湖积物:湖水泛滥沉积形成的母质。
26、海积物:滨海沉积而形成的母质。
27、第四纪红土:第四纪形成的红色粘土。
28、原生矿物:在岩石风化过程中,结构与化学组成没有改变;仅发生机械破碎作用而残留在土壤中的矿物。
29、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逐步改变其结构、性质、物质组成的新矿物。
(完整版)土壤学名词解释
1、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他们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是不同的。
2、试述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的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3、为什么说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
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1、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2、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3、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
★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影响。
★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1矿物鉴定特征、种类及主要造岩矿物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根据矿物呈色的原因,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三种。
★条痕条痕就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未上釉的瓷板上进行刻划,其留下的粉末痕迹就是条痕。
★透明度和光泽透明度是矿物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
光泽是矿物表面对光线反射所呈现的光亮。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摩擦或刻划的能力称为硬度。
★解理和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着一定方向的平行面裂开,这种现象称为解理,而裂开后形成的光滑平面则称为解理面。
而破裂成不平坦、不规则的断面,则称之为断口。
种类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1.原生矿物(岩浆)由地壳深处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固结而形成的矿物称原生矿物2.次生矿物(表生或变质)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土壤学名词解释
1.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1.2土壤肥力:土壤供应植物生长所必须养料的能力。
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2.1原生矿物:直接来源于母岩的矿物其中岩浆岩是其主要来源。
2.2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来的。
2.3同晶置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3.1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3.4菌根:存在于一些树木根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
4.1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或重量。
4.5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4.6土壤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4.7土壤结构: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5.2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5.7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5.9滞后现象:对于同一土壤,即使在同一温度下,由土壤脱湿过程和土壤吸湿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是不同的,这一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7.4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
7.5生物小循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和土壤之间的循环。
8.2有机质聚集过程:在木本或草本植物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
8.4钙化过程: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
8.5盐化过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集聚的过程。
8.8潜育化过程:土壤长期啧水,受到有机质嫌气分解,而铁锰强烈还原,形成灰蓝——灰绿色土体的过程。
8.9潴育化过程:土壤渍水带经常处于上下移动,土体中干湿交替,比较明显,促使土壤中氧化还原反应交替,结果在土体内出现绣纹,锈斑,铁锰结核和红色胶膜等物质。
土壤学名词解释
1土壤:指发育于地球陆地表皮,具有肥力,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肥力:是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持续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3原生矿物:是指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4次生矿物:是指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
5粒级:根据土壤单粒直径大小和性质变化而划分的土壤级别。
6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分泌的酶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化合物,最后转化为二氧化碳、氨、水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7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8土粒密度:是单位容积(不包括土粒间孔隙容积)的土粒的质量大小决定于各种矿物的密度和腐殖质含量的多少,土壤中主要矿物及腐殖质的密度。
9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在内)原状土壤的干重。
10土壤的物理机械性:是指外力作用于土壤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动力学特性的总称。
它包括黏结性,黏着性,可塑性,膨胀性以及其他外力作用而发生形变的性质。
11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就是以水的能量指标与土壤的容量指标做成的相关曲线,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和运动所用到的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性的曲线。
12土壤通气性:是泛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通的性能。
13热容量:是指单位重量或单位容积的土壤,当温度增加或减少1℃时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14导热性:土壤从温度较高的土层向温度较低的土层传导热量的性能。
15同晶代换:自然界中,组成铝硅酸盐矿物晶层的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八面体中的硅原子和铝原子可以被其他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原子所取代,而晶体构造保持不变。
16阳离子交换能力:是指一种阳离子将胶体上另一种阳离子交换出来的能力。
17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重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土壤学名词解释
1.土壤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可以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四面体和八面体中间的阳离子被其他阳离子取代从而产生多余的电荷的过程,并且不造成晶体结构的破坏。
3.腐殖质有机胶体以一定的比例组成的大分子物质4.当量孔径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土壤孔径大小5.土壤水势土壤水在各种力的作用下自由能大小与相同条件下的纯净的水的能量差值6.潜性酸吸附于土壤胶体表面的不能直接影响土壤溶液酸性的氢离子和铝离子,只有从土壤胶体表面进入到土壤溶液中才能发挥酸性效力7.反硝化作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在缺氧等条件下把土壤中的硝酸根离子还原成亚硝酸根离子或者氮气的过程8.保护性耕作在耕作的过程当中,不断的逐年的加入有机肥料和保护土壤结构的措施,以达到保持土壤肥力和保护土壤结构的作用9.土壤质量土壤肥力,对植物的调控作用,缓冲能力大小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考量。
10.淋溶作用由于雨水的冲刷造成表面的矿质元素下渗到土壤低层的过程1.土壤:能产生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层次;2.土壤容重:指单位体积自然土体(包含孔隙)的干重;3.土壤退化:指土壤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4.土壤养分:指主要由土壤供给的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5.BS:盐基饱和度是指交换性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6.同晶替代: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其它大小相近,电性相同的离子取代,而矿物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7.富铝化作用: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矿物发生强烈化学风化,铝、硅、铁和盐基物质发生分离,硅和盐基物质被大量淋失,铝和铁在土壤中发生相对富积;8.土壤圈:覆盖于陆地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9.粘化作用: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过程。
10.土壤肥力: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11.CEC:单位质量的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阳离子(+)的多少;12.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产,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13.土壤结构性:土壤中单粒、复粒的数量、大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14.可变电荷:在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下产生的,其电荷类型和电荷数量均决定于介质的酸碱度,又称pH依变电荷;15.土壤呼吸强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或单位土重)的CO2数量;16.有机质腐质化: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结构、成分更为复杂的腐殖质的过程;17.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18.土壤热容量:指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的土壤温度升高1度或降低1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卡/克.度);19.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醍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
单位为:克/厘米-3O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汽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酶: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各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18、当量孔径:是指相当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的孔径。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具有疏松多孔结构的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土壤生产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土壤生产能力。
土壤圈:地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位置处于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交接界面,是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粘土(次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地壳常温常压条件下,经过风化、搬运、沉积、脱水、结晶等作用所形成的各种矿物。
(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腐殖质: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
腐殖物质:土壤和沉积物等中,除有机体中已知的各类有机化合物(非腐殖物质)以外的各种淡棕色至暗褐色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总称。
它由胡敏酸、富啡酸和胡敏素等三类物质组成。
矿质化作用(有机质分解过程):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矿质养分和能量的过程。
腐殖化作用(腐殖质形成过程):土壤中的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具有复杂结构、高分子的腐殖质的过程。
土壤酶:土壤生态系统代谢的一类重要动力,土壤中所进行的生物学和化学过程都要在酶的催化下才能完成。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粒级所占的比例,又称颗粒组成。
是土壤最基本、最重要的性状之一。
质地类别: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土壤结构性:指土壤中单粒和复粒的类型、数量、大小、形状、性质,以及相互排列和相应的孔隙状况等的综合特性,良好的土壤结构是形成土壤肥力的基础。
土壤结构体:指土粒(单粒和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团或土块。
土壤孔性(土壤孔隙性质):指土壤孔隙总量及大、小孔隙分布状况。
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
团粒结构:土壤中单粒或复粒经过多级黏结团聚而形成的、内部疏松多孔、近似球体、自小米粒至蚕豆粒般大小的土粒。
土水势:把单位数量纯水可逆地等温地以无穷小量从标准大气压下规定水平的水池中移至土壤中某一点而成为土壤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土壤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土壤学是以地球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
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名词解释:1、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2、活性酸:指的是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的H+离子。
3、毛管持水量:毛管上升水达最大时称毛管持水量。
4、土壤退化过程:是指因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和人为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性状与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长发育条件恶化和土壤生产力减退的过程。
5、永久电荷:同晶置换一般形成于矿物的结晶过程,一旦晶体形成,它所具有的电荷就不受外界环境(如pH、电解质浓度等)影响,故称之为永久电荷、恒电荷或结构电荷。
6、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指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水吸力的关系曲线。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示了土壤水的能量与数量的关系。
)7、富铝化过程: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淋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包括两方面的作用:脱硅作用(desilication)和铁铝相对富集作用。
)8、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中各种交换性盐基离子的总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9、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土壤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10、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11、潜性酸: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致酸离子(H+和Al3+),交换性氢和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转变成溶液中的氢离子时,才会显示酸性,故称潜性酸。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1.土壤学: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P2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供应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
3.土壤生产力:包括土壤肥力与发挥土壤肥力作用的自然和环境条件。
4.土壤圈: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P115.粘土(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矿物。
6.腐殖质: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P337.腐殖物质: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色的非晶形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P348.矿质化作用:土壤中的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化合物并释放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
9.腐质化作用:土壤中的有机质通过微生物合成或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
10.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
P7411.质地类别:即土壤质地,使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别。
P7412.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性的种类、数量(尤其是团粒结构的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空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P80-8113.土壤结构体:或称结构单位,它是土粒(单粒或复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
P8014.土壤孔性:指能够反映土壤孔隙总容积的大小,孔隙的搭配及孔隙在各土层中的分布状况等的综合特性。
15.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
P6716.团粒结构:通常指土壤中近乎球状的小团聚体,其直径约为0.25-10mm,具有水稳定性。
P8217.土水势:土壤水从土壤中移回-参照状态的纯水池中,土壤水所作的功,以单位水量表示之。
P10518.基质势:土壤水受基质吸水(范德华力、库伦力和毛管力)制约而引起的水势降低。
P10519.土壤吸水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P10720.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气关系曲线称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或土壤持水曲线。
土壤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土壤: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
其基本特性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映。
3.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成为土层(土壤发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为土壤剖面。
4.土壤生产力:土壤肥力因素的各种性质和土壤的自然、人为环境条件构成了土壤生产力。
5.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而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6.人为肥力:耕作熟化过程中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7.有效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只有其中一部分在当季表现出来,产生经济效益,这一部分肥力叫有效肥力。
8.潜在肥力:在农业实践中,由于土壤性质、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叫做潜在肥力。
9.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处于四大圈层(气、水、生物、岩石)交界面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土壤连续体或覆盖层。
10.土壤生态系统:是以土壤为研究核心的生态系统,可分为研究土壤生物的生态系统和研究土壤性状与环境关系的土壤生态系统两类。
11.矿物:指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2.风化作用:是指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裂和分解的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13.土壤母质: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又称土母质。
14.土壤原生矿物:是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15.土壤次生矿物:在风化及成土过程中由原生矿物分解转化而成的新矿物。
16.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土壤soil: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具有生态环境调控功能、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2.土壤圈pedospere:土壤在地球表面以不能已连续状态原产于陆地表面,处在其它圈层的更替面上,沦为它们相连接的纽带,形成了融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为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称作土壤圈3.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农业生产体系。
4.农业: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去赢得产品的各部门,泛称为农业.5.大气圈aerosphere:是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它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越向上空气越稀薄,并逐渐转化为宇宙空间。
6.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合生物存活的范围,它包含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7.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8.土壤学soilscience:农林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主要阐释土壤和农林生产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土壤失血变瘦的通常规律,以及土壤利用和改进的技术。
9.土壤剖面构造: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10.水圈:就是地球外圈中促进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
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地球内圈的相互作用,轻易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进化。
11.地壳:就是地球液态圈层的最为外层,岩石圈的关键组成部分。
12.地核(core):地球的核心部分。
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半径为3480千米。
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
外地核的物质为液态。
13.地幔(mantle):地壳下面就是地球的中间层,叫作“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球状的造岩物质形成,这就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小、质量最小的一层。
土壤学名词解释
土壤学名词解释土壤学是农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土壤的形成、性质、分类、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土壤是地球上由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和空气等组成的天然层状体,它是陆地上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
土壤的形成是指天然地理作用和人为活动导致岩石物质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逐渐转化为土壤的过程。
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包括风化、物理破碎、溶解、迁移、沉积、水合、吸附、还原等。
土壤形成受地球的地质性质、气候、植被、山川地势、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土壤的性质是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密度等;化学性质包括pH值、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能力等;生物性质包括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等。
土壤的性质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壤水分保持和供应养分等都有重要影响。
土壤的分类是对土壤进行系统科学、综合性的分类,根据土壤的形态、地球化学和生物学特点将土壤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土壤分类系统有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和美国土壤分类系统等。
土壤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土壤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和土壤环境保护。
土壤的利用是指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分类进行科学的土壤管理,使土壤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土壤的利用包括土壤改良、肥料施用、水分管理等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产量。
合理的土壤利用能够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农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土壤的管理是指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分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来维护土壤的生态功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壤管理的内容包括土壤保育、土壤改善、土壤环境保护等。
土壤管理主要涉及土壤的保水保肥、防止土壤侵蚀、合理施肥、合理轮作等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质量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性质、分类、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它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土壤资源、指导农业生产和土壤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
通过土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处于其他圈层的交界面上,对各圈层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起着维持和调节作用的圈层,是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的中心纽带。
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疏松的表层。
森林土壤:森林土壤是指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林业土壤:林业土壤上是指所有属于营林经营所涉及的土壤,是由林业部门的经营范围所决定的。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活人环境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矿物:矿物是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原生矿物:原生矿物是指是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岩浆上升冷凝结晶而成的各种矿物。
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经过风化、沉积作用所形成的矿物和早期形成的矿物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矿物的总称。
岩石:岩石是指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有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解理:解理是指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
岩浆岩: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呈熔融状态的岩浆喷出地球表面,或者上升到接近于地表的不同深度的地壳中,冷却、固化后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沉积岩是各种地质作用的沉积物在地表和地下不太深的地方,在常温常压下,经过压紧、硬结所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变质岩是由原来的岩浆岩、沉积岩和部分早期形成的变质岩,在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的作用。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指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所引起的机械崩解作用。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包括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等作用。
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生物所引起的岩石或矿物的风化。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就是土壤固体颗粒的空间排列方式。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中各种颗粒,如石砾、砂粒、粉粒和黏粒的重量百分含量。
土壤根际:土壤根际是指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
根际效应:根际效应是指在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高于根外土壤的现象。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是由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的一类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呈酸性,颜色为褐色或暗褐色。
矿化作用:矿化作用是指微生物将复杂的土壤有机质分解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作用。
腐殖质作用:腐殖质作用是指微生物把土壤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作用。
土粒密度:土壤密度是指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质量。
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指自然状态下(包括土粒之间的孔隙),单位容积土壤的质量。
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度是指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的土壤中孔隙的容积所占的百分数。
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
土壤结构体:土壤结构体多个单个土粒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相互黏合团聚,形成的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
土壤耕性:土壤耕性是指土壤在耕作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性,是土壤物理机械性能的综合表现。
吸湿系数:吸湿系数是指吸湿水的最大量与烘干土质量的百分率。
凋萎系数:萎系数是指导致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是指降雨或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除,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或基本停止时土壤所吸持的水量。
全容水量:全容水量是指土壤完全为水所饱和时的含水量。
土壤呼吸:土壤呼吸是指土壤从大气中吸收O2,同时排出CO2的气体扩散作用。
土壤通气性: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运动的性能。
土壤热容量(C\Cv):土壤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土壤导热率(λ):单位厚度(1㎝)土层,温度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其单位是J/(㎝2*s*℃)。
土壤胶体:直径小于2μm(或1μm)的土粒。
主动吸收:……………………………………………………………………
阳离子交换量(阳离子代换量)CEC:阳离子交换量是指土壤溶液在一定的pH值是,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
盐基饱和度:盐基饱和度是指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
同晶置换: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潜性酸:土壤潜性酸是由于土壤胶粒上吸附着氢离子和铝离子所造成的显出酸性
水解酸:用弱酸强碱的盐类溶液(如pH8.2的1mol NaOAc溶液)浸提, 再以NaOH标准液滴定浸出液,根据所消耗的NaOH的用量换算为土壤酸量。
这样测得的潜性酸的量称之为土壤的水解性酸。
交换酸:用中性盐溶液如1mol KCl或0.06mol BaCl溶液(pH=7)浸提土壤时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铝离子与氢离子的大部分被浸提剂的阳离子交换而进入溶液,浸出液中的氢离子及由铝离子水解产生的氢离子,用标准碱液滴定,根据消耗的碱量换算,为交换性氢与交换性铝的总量,即为交换性酸量(包括活性酸)。
土壤Eh(氧化还原电位):是物质(原子、离子、分子)提供或接受电子的趋向或能力,是长期惯用的氧化还原强度指标。
土壤缓冲性:土壤缓冲性是指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复合肥料;复合肥料是指同时具有氮、磷、钾或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