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体育学的演变
试论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演变历程及现实意义
试论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演变历程及现实
意义
中国古代学校体育的演变历程及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学校体育的演变历程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体育活动集中于跳舞、游戏、赛跑等娱乐性的活动,没有严格的训练计划,也没有明确的考核办法,只能算是比较自由的体育活动。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代学校体育也随之发展,从汉代开始,学校体育活动越来越多,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开始出现投掷球、拉绳、投掷石头等活动,比较具有系统性。
在唐代,乐舞变得比较流行,而在宋代,武术也开始发展起来,而且还出现了一些考核制度,体育活动也开始更加规范化,可以说是古代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跃迁。
从古代靠娱乐性活动提高学生体质,到现代划定了规范的体育课程,从古代没有考核机制,到现代建立了规范的考核制度,从古代没有专业的教练,到现代拥有了一支专业的教练队伍,中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跃迁。
中国古代学校体育的演变历程及现实意义,首先就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质和素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能水平,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日益激烈的研究和生活环境。
此外,通过体育锻炼,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
自信心、培养团队精神、增强抗压能力、提高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中国古代学校体育的演变历程及其现实意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质和素质,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培养团队精神、增强抗压能力、提高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研究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从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学习目标] 了解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了解并掌握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简述一、古代学校体育(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概况(史前~1840年)1、在原始社会,当各种生产劳动手段成为祭祀的一种仪式时,标志着体育活动的萌芽。
2、我国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夏代的“校”、“序”、“痒”到商代的“大学”“痒”,到西周的“国学”“乡学”,中国的学校成为完备的系统。
殷代主要是宗教和军事两方面,习射及传习多种武艺是教授的主要内容,西周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教学内容。
这其中的射和乐都包含有体育的成分,这些内容正是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3、春秋战国时期,“为政尚武”的宗旨被“文武兼学”“文武分途”的教育逐渐取代,学校体育得到了较大发展。
其中先秦儒教对学校体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约在公元前136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学校教育以诗、书、礼、乐、春秋、易六经为基本内容,使学校体育一蹶不振。
开重文轻武之先河。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清谈”盛行,重文轻武的思想日盛,使古代学校体育衰败不堪。
6、唐代,“兵士唯习弓马”是正业,使古代体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7、宋明朝代,“居敬穷理”、“主静倡敬”、“八股取士”,以至“衣冠之士羞与武夫齿”,重文轻武登峰造极。
但统治者出于政治、军事和玩乐的需要,宋代的“武学”“武举”,明代的“儒生习武”,较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复兴。
8、清代“射骑立国”,一向“尚武”,国学、官学中体育占有重要地位,使古代学校体育得到一定的发展。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延绵未断,随战争而得到相应的发展,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受到压制,但一直呈发展趋势。
(二)古希腊教育中的体育与思想古希腊教育提供了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典范,对近现代体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希腊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述(1840年~1949年)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办洋务”,“兴西学”,近代体育运动传入洋务学堂,进入中国。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1.1940年洋务运动时期,现代体操传入中国。
2.1903年中国清政府正式把体操科引入学堂,当时的课程内容以兵式体操为主。
3.1923年,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
4.1956年颁布了中国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
5.学校体育学的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
6.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依据:一,社会需要;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三,学校体育的功能。
7.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一,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二,掌握和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三,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个体社会化;四,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8.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要求: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它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二,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
9.学校体育学的概念:是指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有效地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10.体育教学的基本含义:一、体育教学是根据学校体育教育计划和课程标准安排进行的;二、体育教学必须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人体运动技术、技能,并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锻炼学生身体,形成多种身体技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三、体育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四、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
11.体育教学的特点:一、共同点:(1).都要遵循认识过程的规律;(2).都是由师生双边共同活动构成的;(3).都要符合新课改“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二、不同点:(1).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活动;(2).身体要承受一定负荷;(3).教学组织的多变性;12.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怎样培养血神的兴趣:一、教材的选择符合学生兴趣;二、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符合全体学生;14.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规律;二、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三、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四、生理和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五、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15.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程序。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重要事件 主要思想
重要事件
新中国成立
前苏联的学校体育思想
基本观点 主要特征 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基本观点
前苏联的学校体育思想主要是竞技体育思想,体育教学以技术教学为主,追求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技术,注重教师、教材以及课堂为中心。
(1) 特征: ① 注重体育过程中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② 教学中重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的掌握。 ③ 注重老师和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 ④ 课程结构分为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 ⑤ 教学原则和方法基本采用了凯洛夫的直观性、自觉性与积极性、巩固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的五大教学原则。
代表人物
伍德和赫塞林顿 高尔霍夫尔
特点
自然体育思想是20世纪前、中期欧洲各国体育的主流思想。
二、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思想发 展的新趋势 1.动因 2.重大事件 3.特点
动 因
信息社会的到来 教育改革
重大事件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
(2) 高尔霍夫尔的学校体育改革 奥地利教育家高尔霍夫尔设计了一种较为符合学生需要的体育实践形式,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体育改革。 他提出了学校体育必须遵循生理学规律,符合学生需要的主张;建立了以保健和促进青少年发育为特色的教材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提出要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儿童中心主义(尊重儿童的运动需求),在授课安排上,他第一次提出要系统地考虑速度、耐力和灵敏的运动学特性。
一 、原始社会的学校体育
一方面:在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师,也就没有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也就没有学校体育。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劳动技能的传授实际上就是一种身体的教育,即体育。
二 、 奴隶社会的学校体育
军国民学校体育思想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王兵体育教育二班 201005034054摘要: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教育的思想基础、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则产生了对体育,贴别是学校体育的显示需要和条件关键词: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发展新趋势。
一、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已经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以后,教会学校的数量才有了较大发展,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也逐渐增多。
据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是最早开设体操课程的教会学校。
在掀起的洋务运动中,陆续开办了一些新式的军事学堂和普通学堂。
除开设近代科学知识学科外,并设有体操课。
如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入学,授以英国语言,翻译文法……推步、测量、驾驶诸学。
虑其或失文弱,授之枪,俾习步伐,树之桅,俾习升降,以升降娴其技艺,即以练其筋力”。
实际开设的体操课以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田径运动项目为主,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算术竞走、三足竞走、羹匙托物竞走、跳远、跳高、足球、爬桅、游泳、平台、木马、单杠、双杠及爬山等。
一般由30人左右组成一个班上课。
1878年在上海开办的正蒙书院“自甲申年(1884年)始,添课英法文,旁及应对进退洒扫与夫练习武之术,有击球、投沙囊、投壶、习射、蹴鞠、超距、八段锦诸课,分日轮流演习。
”由于洋务运动的主要局限于与军事有关的学堂、少数新军和军事工业中,因而它未能对中国教育产生更大的影响。
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深,终至激起戊戌之变。
康有为、梁启操、严复等人,疾呼变法维新,救亡保种。
严复在1895年1月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而民之手足体力尤为重要。
他大声疾呼:“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
……历考中西史传所垂,以至今世五洲五六十国之间,贫富强弱之异,莫不于此焉肇分。
浅析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
浅析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体育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成长,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毅力,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下面就来浅析一下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
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中国古代的书籍中就有大量记载关于体育的内容,这些内容既有相关的体育技巧,又有对体育的理论探讨。
古代的体育教育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进行的,孩子们通过学习父辈和老师传授的技能来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在那个时代,体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强健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体育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20世纪初,我国开始有了正式的体育教育机构,学校开始设置专门的体育课程,对学生进行专门的体育训练。
这一时期的体育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学校还开始举办各种体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竞技和交流。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体育教育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从小学到高中,每个学校的体育教育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学校不仅要求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会各种体育项目的技能,还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学校还加大了对学生体育运动,特别是校园体育竞技活动的支持,各类比赛和活动层出不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热情。
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整个社会的关注。
我国一直重视体育教育,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持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
政府还会组织各类体育比赛以及体育活动,激励和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
社会上也有不少体育赞助商和体育爱好者,他们也在不断为体育教育事业助力。
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依然存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手机等电子产品而放弃了体育锻炼,甚至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健康问题。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学校体育学考研知识点汇总导语:学校体育学是体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研究体育教育、体育训练和运动健康的学科。
考研复习过程中,了解学校体育学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学校体育学的概念、发展历程、理论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汇总介绍,帮助考研学子更好地进行复习。
一、学校体育学的概念学校体育学,是一门以体育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学科。
它研究体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方法,研究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职责、能力和素质,旨在推动体育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二、学校体育学的发展历程学校体育学的发展与我国教育改革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开始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建立学校体育教育的管理制度。
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校体育学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校体育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机会。
三、学校体育学的理论体系学校体育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体育教育理论、体育训练理论和体育心理学理论。
体育教育理论是学校体育学的基础,它研究体育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体育训练理论研究体育训练的规律和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体育心理学理论则关注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竞技能力。
四、学校体育学的教学模式学校体育学的教学模式是指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方法。
常见的教学模式有传统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和综合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现代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综合教学模式则是将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学校体育学的评估方法学校体育学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两种。
定量评估主要通过对学生体能数据的测定和分析,如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来评估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演变及反思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演变及反思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本文将重点回顾这一演变过程,并对其中的一些变化进行反思。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新中国的起步阶段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门学科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得到了肯定和强调。
建国初期,中小学体育课程主要以开展操练和校本活动为主,缺少系统的教学计划和科学的方法。
当时的课程标准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身体锻炼的习惯,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
然而,由于缺乏体育教学专业人才和教学资源的匮乏,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整体较低。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加强对教育的投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和改革。
1988年,教育部发布了新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强调育人为本,提出立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一标准的推出,使得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逐渐走上了科学与规范的道路。
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潜力。
1999年,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
实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质、技能和意志品质的全面发展。
此外,课程标准还试图将体育与健康教育与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通过综合考核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和能力,促进全面人才培养。
然而,在课程的演变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由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过多、过高,导致一些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较大的压力。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也限制了一些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其次,行政化的评价制度和升学的压力导致了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忽视。
学生的升学压力往往使得他们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功课,而忽略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学校体育学目标的演变过程
关于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演变过程年级:10级体育教育2班姓名:毛永杰学号:201005034068摘要:建设体育目标价值体系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时代所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既为体育目标价值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符合我国的国情。
根据学校体育课程、学生、教师、社会等因素,进一步探讨我国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标,根据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充分利用我们学校体育的价值与成果等,对我国学校体育目标是如何形成与发展进行研究,更好地探讨重要人物的思想及内化学校体育学生各方面素质等。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体育思想、学生素质。
1.研究目的为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目标的演变过程,为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从教育学角度,综合文献研究法、调查考察法、专家访问法、分析归纳法等方法,对体育教学在实践水准上进行了探讨。
2.过程分析2.1.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2.1.1. 原始社会的学校体育1) 没有学校、教师,也就没有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也就没有学校体育;2) 原始社会劳动技能的传授实际上就是一种身体的教育,即体育。
2.1.2. 奴隶社会的学校体育1)奴隶社会,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开始出现,这就为学校体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2)作为奴隶社会教育的典范,斯巴达和雅典的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学校体育已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
2.1.3. 封建社会的学校体育封建社会,由于宗教神学推行禁欲主义,宣扬“肉体是灵魂的监狱”的观点,认为必须折磨肉体才能拯救灵魂,因此,教会学校里完全没有体育。
此后一直到中世纪,体育几乎完全退出了学校体育的舞台。
2.2.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形成与发展:1)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2)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其影响2.3.凯洛夫教育理论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2.4. 几个重要人物的思想:体育教学目标作为体育教学努力的方向和预期的成果,对体育教学的发展起着激励、定向和评价的作用,规约了体育教学的过程。
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演变
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演变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演变我国学校体育的萌芽:六艺教育中的学校体育元素及特色。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起步:体育课程的确立与变化;课外体育的形式与内容;体育师资的培养与变化;学校体育思想的转变。
我国当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四个阶段。
学校体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学校体育的结构与功能学校体育的学段结构:不同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内容;不同阶段学校体育的注意事项。
学校体育的功能形态: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派生功能、代偿功能。
学校体育的功能实现:功能取向的确立;功能行动的发生;功能效应的产生;功能效应的延伸。
三、学校体育的地位与目标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心理教育之间的关系。
学校体育在体育中的地位:学校体育对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和体育文化发展的作用。
学校体育目标体系与实现:目标的结构体系;确定目标的依据;目标定位。
四、体育课程体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性质;基本概念。
体育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运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核心内容;课程编制实施建议。
体育课程的编制和资源开发:编制的总体要求;注意事项。
五、体育教学要素、过程与原则体育教学的要素构成:构成要素;要素的相互关系。
体育教学的过程特征:阶段结构;各阶段的主要任务;体育教学过程的特征。
体育教学的原则体系:基本原则、依据及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六、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体育教学目标:目标的作用;目标体系;目标的制定。
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定义;特征;选配原则。
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点。
七、体育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体育教学设计: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
体育教学实施:体育课的组织;体育课的密度;体育课的负荷。
体育教学评价:评价种类与流程;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 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第一章 :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三、20世纪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20世纪前期的学校体育
高尔霍夫尔是20世纪前期奥地利体育课程改革的 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高尔霍夫尔的自然体育思想对欧 洲各国的体育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小 结二
在20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先是效法日本,然后借 鉴美国,尔后学习前苏联,军国民主义、自然主义 和主智主义先后成为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主流。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出现了多元 化的态势,新世纪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显示了某 些后工业社会体育课程的特征。
在第八次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健 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课程目 标逐渐受到重视,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生活 经验相联系,教学方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具有激励 和发展功能的体育学习评价方法得到运用。
•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 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 特征划分学习水平;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性和 可观测的学习目标;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保证课程 内容的可选择性;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发展性要求建立 多元的学习评价体系。
第一章 : 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小 结一
古代东西方各民族有着不同形式的身体活动与体育活动。 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现代学校体育 的基础,17至18世纪学校体育的教育化和18世纪至19世纪中 期学校体育的课程化之后,学校体育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从19世纪后期开始,科学体育课程及科学体育思想逐渐占据 主导地位。20世纪50年代末,人类社会逐渐由工业社会向信 息社会和终生学习型社会转型,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 的要求。中国的学校体育是19世纪后期开始逐渐从西方传入 的,1904年确立了体育在我国现代教育体制中的地位。
第一章 学校体育发展概况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 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 分途。明、清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 方法,学校教育更只是埋头读书、背书、 写字、做八股文章。直到清朝末年,学 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了近代式的学 校,在这些学校中才开始有体操(相当于 体育)的教育内容,社会上也才开始有了 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1、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列强帝国不断入侵, 广大中国人民为反对侵略,反对封建统治,不断起 义,使清王朝内外交困,面临灭亡。统治阶级中的 一些大官僚、大军阀,为了挽救他们的灭亡,推出 了一次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教育方 面,他们主张学西方,兴办西学,开始创办西方式 的新式学堂,包括军事学堂,并把西方体育引进到 这些学堂中,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内容 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 体操和游戏等。并开展了以西方近代体育为主的各 种体育活动,从而使中国学校教育首次出现了体育 课程和体育活动。虽然当时洋务派办的西方式学堂 极少,但对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 忽视的作用。
“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用先进, 科学的观点论述体育的思想也陆续出现。其中 最杰出、最具代表性的论述体育的理论文献, 即为毛泽东同志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 《体育之研究》一文。这篇文章用辩证唯物主 义的观点,对我国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的现状作 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并对体育的意义、 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 了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这对促 进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除 此之外,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也极具 代表性。
特别是1951年 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发出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 的决 定”,1953年毛泽东同志又将“身体 好”作为三好学生的第一条,更强调了增 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性,对纠正轻视学校体 育,忽视学生健康的状况起了重要 作用。
浅析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
浅析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演变和变革,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育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和个性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政策法规和现状三个方面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进行浅析。
一、历史演变我国的体育教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体育活动和武术训练。
古代的中国人注重身体锻炼,将体育视为健康和军事训练的重要手段。
在近代,由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种种原因,我国的体育教育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才开始重视体育教育,将其纳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中。
从那时起,我国的体育教育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大量的学校体育设施被兴建,体育课程也被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中。
大量的专业体育教练员和教师也被培养出来,为学生的体育教育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二、政策法规我国的体育教育发展得益于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支持。
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条例》,为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
该法规规定了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并对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要求。
该法规还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测定、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进行了规范和指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我国的体育教育政策也在不断完善。
2001年,我国出台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要开设体育课程,保障学生的体育权益。
2010年,我国又颁布了《中小学生学业负担减轻方案》,规定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减少学生学业负担。
这些法规的出台为我国的体育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导和支持。
三、现状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重视和对综合素质教育的呼声的不断提高,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升。
越来越多的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游泳、田径等,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学校还不断加强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和测定,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学校体育学-体育概述-学霸笔记
第二十五天-学校体育学-体育概述体育概述考点 1: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加)一、国外学校体育发展概况1.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
2. 洛克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育、体育、智育做了明确的区分,并着眼于实际锻炼。
3.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和体育思想,推动了人们研究体育和教育的热情。
4. 德国的施皮斯把体操从社会引向学校,被称为“学校体育之父”。
5. 1774 年,受夸美纽斯和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德国博爱派教育实践家巴泽多在德绍创建了第一所博爱学校。
6.“新体育”学说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托马斯·伍德和赫瑟林顿提出的体育理论,它也被称为自然体育学说。
该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体”字意味着整个机体活动,而不仅只有智力才是教育的手段。
体育应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四个方面。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形成和发展1. 古代“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是军事技能训练,具有体育的性质,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
2. 1903 年,没落的清政府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政权,在推进“新政”的过程中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类学堂中设置体操科。
3. 毛泽东 1917 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强调学校体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
4. 1923 年,《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将学校“体操课”改为“体育课”。
5. 1922 年,《壬戌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军国民主义教育在我国的没落。
该学制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参照美国“六三三制”的形式并结合我国情况制定。
6. 1940 年 3 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三、(拓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四个阶段)1. 初创阶段(1949 ~ 1957 年)1953 年将“身体好”作为“三好学生”的第一条。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整理
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1.西方体育发展1632 年夸美初斯《大教学论》1693 年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1760 年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首先使用了“体育”一词2.古希腊:苏格拉底—对活法、产婆术柏拉图—《身心调和论》、《理想园》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并论证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二、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夏—(学校名称):校、序、庠目的:为政尚武内容:礼仪教化商—大学、序西周—国学、乡学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乐射御为体育)1903 年从洋务运动开始近代学校体育形成(因为开设了体操课)1917 年毛泽东《体育之研究》1923 年将“体操科”一词改为体育课1951 年强调增加人民体育1952 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1954 年【劳卫制】发布了《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制度》国民体育标准1956 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1956 年—出版了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材1957 年第一个教育方针,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1979 年粉碎了“四人帮”在江苏扬州召开学校体育教育会议,里程碑《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1990 年,改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2001 年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年级——(改为)水平小学每两个年级为一水平,初中为水平四,高中为水平五2003 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生的身体发展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式;(2)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促进健康水平提高;(3)提高身体运动能力,全面发展体能;(4)增强人体适应能力和身体反抗力。
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根据学生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身体练习。
2.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1)促进智力发展;(2)促进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3)培养坚毅的意志品质,增强进取心;(4)形成积极的个性特质,完善人格。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
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近现代的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关键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旨在为今后的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近代体育课程的引进与初步发展近代体育课程的引进主要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当时,一批海外留学生带回了西方先进的体育知识与理念,对中国体育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此后,一些学校开始开设体操、游泳、篮球等体育课程,但规模较小、内容单一。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全面推进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体育发展措施。
特别是1951年成立的中央体育委员会推动了全国范围内体育教育的普及。
新中国提出了“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法规,推动了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推进。
在这一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着重培养体质、健康、协调性和团队精神。
学生通过游戏、运动等方式开展体育活动,培养了积极向上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断与重组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剧烈动荡。
体育教育也受到了严重冲击,中小学体育课程几乎中断。
但是,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国政府意识到了体育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重要性,积极推进体育教育的恢复和发展。
四、改革开放与体育教育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传统的中小学体育课程被认为过于单一和功利化,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
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推行了体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加入了一些新的体育项目,注重学生兴趣、能力的培养,强调“健身与娱乐,健身与竞技的结合”。
五、创新与改进:今日体育课程的发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体育课程的发展又进入了新的阶段。
政府对体育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中小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师资得到了提升。
此外,越来越多的体育项目被纳入中小学体育教育,丰富了学生的选择和体验。
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及其发展研究
近代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及其发展研究近代以来,中国的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和发展经历了多次变化。
在清末民初时期,学校体育思想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强调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科学性,并强调体育运动在促进健康方面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体育锻炼重点是身体锻炼,注重身体素质的提高。
到20世纪初,学校体育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强调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思想进一步发展,强调体育运动在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学校体育发展迅速,学校体育思想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体育锻炼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注重体育运动在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
目前,中国的学校体育思想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强调体育教育应该结合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注重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人格。
在近代以来,中国的学校体育发展也经历了多次变化。
早期的学校体育发展重点是身体锻炼,注重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随着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学校体育发展的重点也逐渐转向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学校体育发展迅速,学校体育设施得到了大大改善,学校体育教学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学校体育也开始注重与社会的联系,通过与社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
目前,中国的学校体育发展仍在不断推进,正在加强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设施建设,并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
在近代以来,中国的学校体育发展也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政策的改变。
近代以来,中国的政策对学校体育的支持和鼓励一直在不断提高。
例如,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就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的发展。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学校体育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此外,学校体育发展还受到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演变过程专业:体育教育班级:体教三班学号:201005034088 姓名:沈俊摘要: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经历100余年的发展历史。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演变的过程。
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适应我国国情,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健康第一,身心发展相协调,终身体育为方向并逐步完善的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理论体系。
关键词:古代体育近代体育目标健康军事需要文化(一)建国前学校体育发展简况中国古代体育是指史前至19 世纪末的中国体育。
中国古代体育萌发于史前人类的社会实践,形成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
在其历史演进中,虽艰难曲折,却始终传承不绝,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相传在远古帝尧时代,天上同时出现十个太阳,禾苗干枯,土地龟裂,各种毒蛇猛兽也四出为害。
为解救黎民苦难,善射的后羿决定为民解困。
后羿以其神奇的射技,射下九日,并杀死毒蛇猛兽,万民皆大欢喜。
“后羿射日”的传说反映了远古祖先掌握了弓箭后,大大增强了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力量和信心,也表现了原始人对高超射技的赞扬。
至于古代神话中的长跑家,可要算是逐日的夸父了,这则神话反映了上古人类同严重干旱作斗争的情况,以及人类练就长途奔跑能力的历史背景原始人为了生存,长途跋涉,历尽艰苦,去寻找生命之水。
在跟大自然的长期搏斗中,我们的祖先练就了长途奔跑的能力,从而争取得生存的权利。
原始人类的游泳情况在古代神话中也得到反映,精卫填海的故事讲到,炎帝的女儿女娃便是在东海游泳时给淹死了。
这表明古代人生存很需要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
神话虽然不完全是现实生活,但人们的想像不能脱离生活的具体环境,因此,神话传说是某个时期人类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
从中可对人类早期体育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窥见一斑。
在距今约 12 万年的丁村人文化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考古学家发现了少量石球;而在距今约 4 万年的许家窑人文化遗址,则发现了大量石球。
这种石球最早可能是一种狩猎工具或祭祀用品。
到了距今约 4,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如西安半坡村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现了为儿童殉葬的石球及若干陶球。
由此可见,石球可能是中国古人类最早的球类,说明了石球由生产工具演化为游戏用具的历史。
最早的弓箭是狩猎的工具,也是作战的武器。
考古学者在距今约 2.8 万年前的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石箭头;到氏族公社瓦解时期,出现了铜镞。
这是后世考证射箭运动的最早由来。
原始氏族社会,最重集体生活。
集体舞蹈不仅能使人们心情愉快,身体健康,也有助培养中国古代体育萌芽于原始氏族社会,成形于奴隶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
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体育的发展。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出现过三个体育大发展时期,即战国时期、汉代和唐代合群观念。
后来,由于常在祭祀中举行巫歌和巫舞活动,兼有艺术和体育两种性质的舞蹈,又和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结下不解之缘。
这对后世中国的体育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各种祭祀、礼仪和一些迎神赛会中,常常有舞蹈、角力、杂技之类的表演。
这一时期,生产劳动和原始的军事、教育、娱乐、宗教祭祀以及医疗活动等,推动了古代早期体育活动的发展。
球类运动、射箭、角力、搏击甚至保健养生等形式的活动,渐见雏形。
1、奴隶社会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御是直接从事军事的技能和进行身体练习的;礼、乐中的舞蹈具有锻炼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培养多种人才,学校开始文武分途,体育有了独立的社会价值。
社会的大变动,也带来了各种民间体育活动(如导引、棋类等)的全面开展。
这使后来的各种各样体育活动差不多都有了最初的形式。
2、封建主义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的局面为体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条件。
各种舞乐表演受到了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角抵戏开始兴盛,且有较为稳定的表演形式。
这一时期的体育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它标志着古代体育正式在一个大一统的中国里发展起来。
唐代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显示出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
各民族体育的大交流,东西方中外体育的交往,更使唐代体育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呈现繁花似锦、千姿百态的局面。
繁荣强盛的唐王朝开创了古代体育的全盛时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文明。
3、近代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帝国主义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之后,外国侵略者不断入侵,企图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当时掌握了中国军权的一些大臣和贵族,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冷兵器已经不能与外国列强的火器相抗衡,于是转而向西方学习,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掀起了著名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在国内开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史称“新教育”。
在“新教育”中,洋务派创立了大量的军事学堂,这些军事学堂聘有外国教官(先是英、美、法国人,以后是德国、日本人),依照外国均是学校办理。
军事学堂除开设一些近代军事学科外,还设有体育课程,称为体操课。
教材主要以兵式体操为主,还包括普通体操和田径项目,属于综合性的教材。
洋务派在我国开办新式学堂,把西方的体育引进我国,打破了我国两千多年来没有学校体育的状态,这标志着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的诞生。
“五四”运动以后的体育思想实用主义体育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而彻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在这场运动的推动下,我国学校体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最主要的标志是“兵式体操”的衰落。
“五四运动”时期,在“反对专制主义”教育的旗号下,批判军国民体育和“国粹”体育的同时,以美国哲学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以威廉姆斯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先后传入我国,成为20世纪20、30年代支配我国教育和体育界的主要理论基础。
1922年《壬戌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军国民主义在我国的没落。
它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成果。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废除了原来的兵式体操,改为以球类、田径、游泳、普通体操等近代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并纳入了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
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与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一样, 主张教育和体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促进群居,留传文化,而把增进健康视为附带产品;主张以儿童为中心,强调“个性自由发展”。
强调体育的教育意义,重视体育对人全面教育的作用,进一步主张“体育即生活”的观点,提倡“教育化的体育”,推崇自然生活,而把体操视为“人为的”活动予以否定和反对。
提倡通过体育培养“民主、自由”的意识,强调人的本性,重视人生的意义,强调体育的娱乐价值。
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自然体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对我国当时的学校体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提高了体育的地位,促进了人们对体育教学规律和体育教学法的研究。
1931-1932年,国民教育部先后公布了中学和小学的《体育课程标准》。
1936年公布了《暂行大学体育课程纲要》。
1940年公布了中小学和专科以上学校《体育实施方案》以及《各级学校设备暂行标准》(二)建国后学校体育发展概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同时也注意到了体育课程对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巨大作用,所以毛主席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口号,激发广大人民群众重视自身健康水平提高的意识。
1949 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新政权以后,全国面临建设新教育的任务。
由于政治上的亲缘关系,中国很自然地选择前苏联作为自己的样板,开始全面学习和引进前苏联的教育思想理论。
学校体育也不例外,从教学指导思想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完全照搬前苏联模式。
1950年教育部制定了《小学体育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指出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a培养儿童健康技能,健美体格,以打好为人民、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体力基础。
b培养儿童对游戏、舞蹈、体操的运动兴趣和习惯,以发展身心并充实健康生活。
c培养儿童国民公德和活泼、敏捷、勇敢、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品质,以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
1953年教育部在全国推行前苏联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全面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思想。
当时,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在它的影响下,中国学校体育教学强调知识的教育、技能的发展,讲究班级教学的组织与形式,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
这种教育思想,对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直到现在仍有很深刻的影响。
这一阶段,中国学校体育界在积极引进的同时,也加紧对过去的教学指导思想、内容与方法的改造。
1956 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大纲规定: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即“三基”) 为主;在内容上,以基本体操、田径、游泳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整齐划一的教学。
这样,造成了中国学校体育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更多地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虑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价值,形成了教学中片面地传授运动技能,机械地追求生物训练的简单化操作。
虽然这种教学对增进学生体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刻板的教学制度限制了体育课的范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目标,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这一时期,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特点,很明显是以传授技术、技能为主。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受“学科中心论”的课程理论的影响,全盘照搬前苏联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与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很大关系。
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体育教育十分困难的时期,三年的自然灾害造成中小学生体质水平迅速下降,此后学校体育经历了十年的动乱,这段时期使我国的学校体育经受了重创。
20世纪70~80年代是我国学校体育恢复和重建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党和国家领导人把教育放在全党的工作重点之中。
这一时期对学校体育教学大纲重新制定,教学目标中突出体现了“增强学生体质”的指导思想。
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了12年制《小学体育大纲》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大纲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使学生能在德、质、体、美几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
从大纲的教育目标来看,学生的健康放在了第一位,体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最终目的是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这一点突出体现了体育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功能。
从1990年至今,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间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和修改也有多次。
2001年,我国在全国推广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目前我国指导思想最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其中对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重新加以说明,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从增进学生的健康这一目标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