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简介_吴俊范

合集下载

汉唐时期岭南造船业的发展与船民生计

汉唐时期岭南造船业的发展与船民生计

2020年7月J u L ,2020北部湾大学学报JOURNAL OF BEIBU GULF UNIVERSITY第35卷第7期Vl 35 No. 7DOI : 10. 19703/j. bbgu. 2096-7276. 2020. 07. 0032汉唐时期rs 造tu 的发w与船.生计郭超%合浦县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广西合浦536199)[摘要]汉唐时期,岭南造船业发展迅速,能够建造独木舟等小船、大中型客%货)船、大型海船以及各 种战船,形成了广州、合浦、徐闻、梧州、贵港、韶关、潮州、封开、钦州等规模较大的造船基地,岭南人也较早学习 外国运用风帆、因地制宜采用植物纤维捻缝和固定船舶等造船技术。

岭南船民以船为家,主要从事捕?、采珠、 采香、采珊瑚等活动,通过贸易获取粮食、铁器、布匹、酒等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在造船业发展中获利甚微。

朝廷经略海洋的出发点是控制和获取奇珍异物等资源,地方政府、豪强对船民的管理粗犷而残暴,正赋以外苛责不已,船民生活境况差。

[关键词]汉唐时期;岭南;造船业;船民[中图分类号]K875[文献标识码]A 学界关于汉唐时期岭南造船业发展已经积累 了一些研究成果,如林琳的《论秦汉时期越族船舶制造业的发展》认为:“秦汉时期是越族造船史的高峰,越人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而设计制造出多种不同类型的船舶,船舶的承载力、快速性 和稳定性等方面,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J 席龙飞的《中国造船史》对中国古代船舶的起源、发 展及各时期船舶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指出:“唐代国内生产力发展和国际海上交往的频繁, 造船能力不断扩大,造船场地几乎遍及全国各 地。

”#2$李珍的《广西环北部湾地区汉唐时期的造船业》认为:“汉唐时期是广西环北部湾地区造船 业的兴盛时期,钦州宁氏家族重视经济建设,加强 海上对外贸易,他们不但制造大批海上贸易运输船,还为水军制造船体硕大、坚实的楼船鲁 西奇、宋翔的《中古时代滨海地域的“鱼盐之利”[文章编号]2096-7276( 2020) 07-0032-08与滨海人群的生计0 一文,分析了拥有“鱼盐之利”但经济难以自足的滨海人群地域经济的外向 性。

一个被遗忘的中共建党重要纪念地——关于上海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地址的考证

一个被遗忘的中共建党重要纪念地——关于上海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地址的考证

一个被遗忘的中共建党重要纪念地——关于上海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地址的考证苏智良摘要: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但我们长期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建党活动空间,这就是长治路177号。

这里曾是上海同仁医院的发祥地。

但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上海俄文生活报》报社所在地。

而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曾是该报记者兼编辑,他在这里建立了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故这里也是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所在地。

陈独秀、杨明斋、袁振英等曾在此与维经斯基会面和工作。

关键词:上海长治路177号;维经斯基;上海俄文生活报;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2-0017-(06)DOI:10.13852/KI.JSHNU.2021.02.002上海长治路177号为一幢三层西式砖木结构建筑,①处在虹口区长治路、塘沽路和南浔路之间的三角地。

这里曾是同仁医院的发祥地,也是《上海俄文生活报》报社旧址。

1920年,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就是以《上海俄文生活报》记者身份来到上海,在这里他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与陈独秀商议建党事宜,并携手杨明斋、袁振英等革命者展开合作。

所以,这里叠加了许多苏俄侨民、共产国际在上海开展共产主义运动的革命史迹,中国医学史的重要史迹,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活动的重要纪念地。

一、这里是同仁医院1863年上海美租界与英租界合并后,促进了原美租界虹口地区的发展。

1866年,汤蔼礼牧师(Rev.E.H.Thomson)与华人牧师吴虹玉在蓬路(Boone Road,今塘沽路)、百老汇路(今大名路)转角处租房一间,设立西医诊所。

1868年1月,规模有所扩大,改名同仁医馆,②俗称虹口医院,为美国圣公会在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医院。

1878年,教会筹集2700银圆购得蓬路、熙华德路(Seward Road,今长治路)转角处的唐家住宅作为同仁医馆地址。

1880年,美国传教士文恒理(Henry William Boone)任院长,吴虹玉动员上海粤商李秋萍捐款10700银圆在此建两层建筑,③更名为同仁医院(英文名ST.LUKEs HOSPITAL),吴虹玉在该医院专职服务8年。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历史地理第二十辑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新一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5日假座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召开。

专业委员会主任葛剑雄主持会议,到会委员有王振忠、朱士光、司徒尚纪、冯季昌、刘统、华林甫、孙冬虎、吴松弟、吴宏岐、胡阿祥、张伟然、陆韧、侯甬坚、郭声波、韩宾娜、葛剑雄、蓝勇、满志敏等18人。

作为本届专业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主要议题是如何发挥专业委员会的作用。

葛剑雄通报了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筹备成立历史地理研究院,并申报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情况。

他希望即将建立的这个基地成为全国历史地理学界共同的研究平台,希望大家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为发展和壮大历史地理研究的队伍,扩大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为学术事业和国民经济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葛剑雄教授还就最近两项学术活动作了布置:一、《江汉论坛》杂志拟组织一次历史地理专题方面的笔谈,介绍历史地理重要研究领域的进展和走向,以向社会公众推介历史地理,扩大历史地理学的影响;二、已与英国《历史地理》杂志主编Michael教授谈妥,拟就中国历史地理最新研究成果,在该杂志上组织一次专辑,专辑约由10篇左右的论文、5篇左右的书评构成,论文要足以代表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应有水平,以便扩大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希望各位委员积极组织同行参加。

委员们对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和活动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

朱士光认为,历史地理学者除了参与历史学的活动外,还应积极参与地理学界的活动,如参加每年举行的地理学会大会等,以期能更多地与地理工作者合作,拓宽研究领域,扩大相互间的合作。

满志敏介绍了中国在全球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动向,认为历史地理工作者应多关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和国际全球变化人类因素计划中国委员会的活动,积极参与这两个委员会的各种学术计划。

会议还讨论了两年后下一届中国历史地理学大会的主办单位和会议地点,目前已有暨南大学、太原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表示有意承担,有的还提岀了初步方案。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简报(2010年第二、三季度)上海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管理处2010年10月15日本期要目◆我校三个上海市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顺利通过市教委中期检查◆三基地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创新高◆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科研成果丰硕◆“中日两国的传统都市与市民生活”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第四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召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派遣数名成员至海外进行学术交流◆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举办丰富多彩学术讲座◆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引进国内知名青年语言学者曹秀玲教授◆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吴俊范获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应用语言学研究所2010年度录取17名获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基地管理:我校三个上海市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顺利通过市教委中期检查 5月24、25日,上海市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期评审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

包括我校“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三个基地在内的全市10个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接受了市教委专家组的检查与评估,并对我校三个基地作了实地考察。

会议由市教委副主任印杰主持,校长李进代表我校致欢迎辞,副校长李和兴出席了会议。

市教委主任薛明扬在讲话中肯定了十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成果,并对基地今后的建设提出了六点要求:做强基础理论研究,做大决策咨询研究;注重基地科研团队建设,要有标志性人物;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善用外力,加大基地开放力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善于将基地成果物化为教学成果;更好地转化基地研究成果,使决策咨询研究形成智库,使基础理论研究形成一家之言;进一步加强基地数据库建设。

市教委科技处副处长苏忱简要总结了10个基地两年来取得的成绩,并指出了基地建设中存在的诸如团队意识、科研成果及梯队建设方面的问题。

专家组组长陈学明、冯绍雷介绍了专家打分与学科互评的基本情况,并对各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会议2015年全国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

会议2015年全国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

会议2015 年全国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12 月5 日(周六)09:00 —09 :30 开幕式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201 室主持:邹怡副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致词:陈玉刚教授(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张晓虹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特别讲话:邹逸麟先生(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09:30—09:50 合影地点:光华楼前广场台阶09 :50—10:00 茶歇10 :00 —11 :45 每人报告15 分钟、每篇评议8 分钟,综合讨论13 分钟主持:李玉尚(上海交通大学)评议:邓辉(北京大学)、成一农(中国社会科学院)钟翀(上海师范大学):宋代以来常州城中的“厢”——城市厢坊制的空间格局及演变研究之一叶吴俊范(上海师范大学):城市区片地名的演化机制及其历史记忆功能——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李嘎(山西大学):海子边:明清民国时期太原城内的一处滨水空间于薇(中山大学):《周礼》文本的地域属性与周王畿田制的东西差异史红帅(陕西师范大学):清代渭河滩地垦殖与河道迁徙——基于长安县马厂地的考察13:30 —15 :15 每人报告15 分钟、每篇评议8 分钟,综合讨论13 分钟主持:钟翀(上海师范大学)评议:侯甬坚(陕西师范大学)、于薇(中山大学)马孟龙(复旦大学):再论秦郡不用灭国名毋有江(武汉大学):内生与外向:魏晋南北朝政治实体的两种演化模式罗凯(四川大学):直辖与支郡:唐初政治区域的内外之别——兼论唐朝都督府与州的关系李大海(陕西师范大学):金元时期京兆安西诸府路沿革发微15 :15 —15:30 茶歇15:30—17 :15 每人报告15 分钟、每篇评议8 分钟,综合讨论13 分钟主持:毋有江(武汉大学)评议:蓝勇(西南大学)、邓辉(北京大学)李玉尚(上海交通大学):明清以来黄渤海石首科鱼类的种群变动段伟(复旦大学):水患对集镇迁移的影响——以清代清河县王家营为例齐光(复旦大学):从康熙年间的满文奏折看当时的雨雪气候、粮价及自然灾害佐藤宪行(复旦大学):再考“蒙民通婚禁止例” 月126 日(周日)08:30-10:15 每人报告15 分钟、每篇评议8 分钟,综合讨论13 分钟主持:马孟龙(复旦大学)评议:鲁西奇(厦门大学)、马琦(云南大学)杨伟兵(复旦大学):明清云龙州及其周边地区建置与辖境考述胡恒(中国人民大学):湘黔边界争议与晃州厅的设置王晗(苏州大学):认同与归属:民国初年陕绥边界纠纷研究徐建平(复旦大学):民国时期的政区调整与民意表达——以1920 年代江宁县民反对废县运动为例10 :15-10 :25 茶歇10 :25-12 :10 每人报告15 分钟、每篇评议8 分钟,综合讨论13 分钟主持:王加华(山东大学)评议:侯甬坚(陕西师范大学)、鲁西奇(厦门大学)成一农(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非科学,客观与主观——被误读的中国传统舆图孙靖国(中国社会科学院):整饬大同左卫兵备道造完所属各城堡图说丁超(中国人民大学):演剧与舞台——中国历史地理学史上的地理舞台说丁雁南(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地理学理论进展:查尔斯•威瑟斯地理学思想初探13 : 30 —15: 15每人报告15 分钟、每篇评议8 分钟,综合讨论13 分钟主持:齐光(复旦大学)评议: 蓝勇(西南大学)、李大海(陕西师范大学)马剑(西南大学) :唐代四川地区县城迁址研究路伟东(复旦大学):晚清甘肃城市人口与北方城市人口等级模式吴轶群(新疆大学):清代喀什喀尔人口变迁马琦(云南大学) : 运员、场员、店员与州县官:清代西南边疆的地方政务与铜铅矿务王加华(山东大学) :教化与象征:中国古代耕织图的意义探释15: 15—15: 30 茶歇15: 30—18: 00 圆桌讨论主持:徐建平引言:成一农、李玉尚、钟翀、李大海、杨伟兵、邹怡、齐光等18: 10—18: 30 总结报告:杨伟兵主办单位: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复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史地所青年创新团队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学科专业名称

学科专业名称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人文地理专业将研究重点设定为中国南方(尤其是江、浙、皖、赣地区)历史时期各种文化现象的起源、分布、传播和变迁规律,具体包括南方区域的水利制度、宗族结构、迁徙开发、古城形态、交通运输、社会风俗、文化遗迹、聚落形式等。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由钱杭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为钱杭教授、钟翀教授,硕士生导师及任课教师为尹玲玲教授、钟翀教授、吴俊范副教授、岳钦韬副教授(新增待批)。学位基础课有中国历史地理专题(尹玲玲教授)、人文地理学基础(尹玲玲教授)、历史地图学与制图(钟翀教授)、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吴俊范副教授)、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吴俊范副教授)、中国交通史(岳钦韬副教授)等。学位专业必修课有中国社会史概论(钱杭教授)、中国水利史(钱杭教授)、历史地理要籍导读(尹玲玲教授)、东南地区社会文化史地研究(钟翀教授)、城市空间与文化生态研究(吴俊范副教授)等。专业选修课有移民与中国文化(尹玲玲教授)、上海历史地理(吴俊范副教授)、文化人类学理论(钱杭教授)、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徐茂明教授)等。专业教师目前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与国际学术界有广泛的联系。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目前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历史人文地理学为研究方向。历史人文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现象分布、演变及其发展的规律。不仅是历史学与地理学间的边缘学科,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的边缘学科,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社会各界对历史人文地理学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有较好的就业前景。
学科、专业名称
历史学·历史地理学
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
上海师范大学在历史地理研究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1935年,张家驹教授就在《禹贡》杂志发表了历史地理名作《宋代分路考》,此后又发表了《宋代社会中心南迁史》,所提宋代中国社会中心南迁的学说,为学界普遍接受。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师范大学王育民教授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册和部颁教材《中国人口史》,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2017年4月,正式成立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师范大学历史地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一、简介
• 1、基本概况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
立于2019年6月,中心主任由葛剑雄教授担任,副主任为满志敏教授 。现任所长为吴松弟教授,副所长为安介生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 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由我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著名历 史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教授创办的复旦 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1982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研 究室基础上建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1981年被首批确定为硕士、博 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学科。目前该中心 有三个牌子,分别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国家哲学社 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并旁及地方行政制度史、
文化语言学、近代新闻史以及中外语言接触史、海外交通
史和地方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长于逻辑思维,精于考证。
从微观的地理、史实考证到宏观的理论构建都有所涉猎,
因之,除在本专业范围内出版了研究专著《西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区地
理》、《体国经野之道》、《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
• 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普天 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统一与分裂:中国历 史的启示》、《简明中国移民史》合著)、《中国移民 史》、《往事与近事》、《泱泱汉风》、《未来生存空 间·自然空间》、《悠悠长水:谭其骧前传》、《悠悠长 水:谭其骧后传》、《葛剑雄自选集》、《行路集》、 《碎石集》、《千秋兴亡》(主编)、《长城的价值》等 及论文百余篇。
•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及明清以来社会文化史研 究,关注地域文化差异及区域社会之变迁于,作为国内 “徽(州)学”的主要研究者之一,曾在皖南做过数十次 村落人文地理调查,收集有一万数千件(册)的徽州文 书。此前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顺利结 项,获评优秀并受通报表扬。参与日本国文学资料馆主 持的国际合作项目“历史档案的多国比较研究”,曾于 2019年在上海与该研究机构及东京外国语大学合作, 成功主办了第二次国际学术研讨会

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综述

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综述

历史地理第十辑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综述王振忠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11月12日至16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到会或提交了论文。

本次会议共举行了六次大会,有41位代表作了报告,并安排了两次分组讨论,分别就中国历史地理理论和地理学史、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和区域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谭其釀教授作了《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主题报告,阐明了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意义、现状及发展远景。

他预言:“历史人文地理将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领域中最有希望、最繁荣的分支。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必将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簪代的。

”对此,农会一致认为,报告对开展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论述是非常准确的,也是非常及时的;这次会议应该成为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新的开端。

作为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理研究的涉及面很广。

马正林从地貌、交通和经济区诸方面,论述了中国早期城市兴起的地理特点;叶骁军《关于古代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几点浅见》,着垂分析中国城市发展的四次高潮,并介绍了“城市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王守春认为.历史上中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从空间上的统一到空间上的分襌,是一今重耍的历史人文地理问题,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张津、李那尝试着运用原型理论和行为理论,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原型、行为和空间,作一新的认识;李孝聪的视角比较独蒔,他研究了明清以还会馆在中国城市中的分布,进而指出,会馆为异地文化在当地生存保持其文化传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城市中形成了特殊的“社区”,尤其是育业职能较强的城市中,会馆具有相当特殊的功能。

涂了上述宏观或概论性的阐述以外,赵永复、陈代光、陈新海和杨纯渊等"分别就黄淮海、岭南、青海和山西等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城市的发展,作了深入的探讨:郭黎安《六朝建都与军事重镇的分布》、杜瑜《唐代以后长江口外贸港移徙不定的地理环境》和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那粮食业市镇与米市》诸文,则分析了不同性质的城镇兴衰。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综述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综述

• 2001-2005年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编辑出版了《历史地理研 究》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历史地理》集刊20辑(上海人 民出版社)。 •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前身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自成立以来,总 体学术水平长期处于国内第一的地位,其骨干均为各分支学科的 学术带头人,尤其是在疆域政区、水道变迁、地名考证、历史地 图的研究和编绘、历史地理古籍整理、历史气候和灾害等方面一 直处于学科前沿。近年来在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历史人口地 理、移民史、历史政治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社会地理等人 文地理分支学科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在2001年-2005年的近五 年期间,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出版专著30部,发表学 术论文500多篇。到目前为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已承担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其他国家重 点项目11项,国家教委、上海市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2项。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一、简介
• 1、基本概况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 立于1999年6月,中心主任由葛剑雄教授担任,副主任为满志敏教授。 现任所长为吴松弟教授,副所长为安介生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 究中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由我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著名历史 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教授创办的复旦大 学历史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1982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研究 室基础上建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1981年被首批确定为硕士、博士 学位授予点。1987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学科。目前该中心有 三个牌子,分别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国家哲学社会 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7、研究领域 • 根据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目前学科队伍的研究能力,历史 地理研究创新基地目前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1)继续从事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的研制。(2)长江三 角洲历史地理与可持续发展,对近千年来长江三角洲的持续发 展作历史性的总结和探索。(3)继续中国人口史和历史人口 地理研究。(4)在气候宏观变迁、自然灾害与社会响应的基 础上,开展人地关系变迁的综合研究。(5)建立完整的中国 历史政治地理学科。(6)历史经济地理以港口与腹地研究为 主。(7)继续进行区域历史文化地理,语言、宗教与文化关 系等方面的研究。(8)在传统的边疆历史地理研究基础上, 加强边疆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环境变迁的研究。(9)民间 文献研究。(10)《清史·地理志/人口志》、《中华大典·历史 地理典》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的编纂任务。

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介绍

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介绍
项 目的










3_、、源自。、、“





























定贡献

(
1
) 跨 学科 研 究 中 ~
2003


2004
年度 研 究 主 题 为

小 康社 会 与 都 市文 化
建设


该 中
( 下 转封 三 )
维普资讯



3
"
-




跨 学 科 研 究 中心 成 立 后 通 过 多种 多样 的 方 式 积 极 为 加 强 学科 建 设 服 务 : 1 举 办 跨 学科 学 术 报 告 会 邀 请 各 学科 的 专 家 用 比 较 通 俗 易 为 本 学科 之 外 的 研 究 者 接 受 的 语 言 和 形 式 介 绍 当 前 国 内 外 社 会 科 学 与 自然 科 学研 究 的 最 新 成 果 为 跨 学科 研 究提 供 比如 理 论 信 息资源 跨 学科 研 究 中心 主 任 王 正 平 教 授 应 邀 在 中 国 浦 东 干 部 学 院 等 单 位 作 题 人 小 为 《 康 社 会 与 城 市伦 理 精 神 》 《 与 自然 状 态 下 的 生 态 文 化 建 设 》等 专 题 讲 演 受 到 广
学科建设平 台
利 用 网 络 和 平 面 媒 体 发 布征 稿 通 知 并 且 围 绕 年 度 主 题 提 出 了 供 各 个 研 究 者 参考 的 1 6 项 研 究子课 题 特 邀 校 内 外 各 学科 的 同 仁 就 个 人 的 研 究 所 长 结 合 年 度 主 题 从 各 个 不 同 的 度 和 层 面 作 出 跨 学科 的 理 论 探 讨 为 全 面 建 设 小 康 社 会 贡 献 出 自 己 的 智 慧 为 此 角 跨学 科 研 究 中心 还 专 门 举 办 了 次 理 论 专 题 研 讨 以 《 康社 会 与 都 市 小 会 征 稿 经 过 筛选 后 文 化 建 设 》为 书 名 由 项 家祥 王 正 平 担 任 上 海 三 联 书店 正 式 出版 主编 结 集交付 ( 2 ) 跨 学 科 研 究 中 心 2 ()(15 年 度 的 研 究 主 题 为 科技 发 展 与 都 市文 化 建设 中心 力 邀 校 内外 专 家 就 个人 的 研 究 专 长 结 合 这 年 度 主 题 从 各 个 不 同 的 角度 和 层 面 作 出 跨 学科 的 具 有 原 创 性 的 理 论 探 讨 为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贡 献 自己 的 智 慧 这 些 研 究 成 果 结 集后 形 成 《 技 发 展 与 都 市 文 化 科 书 由上 建设 》 ( 项 家祥 王 正 平 主 编 ) 三 联 书 店 正 式 出版 起 了很 好 海 在 学术 界 引 上 海 师 范 大 学跨 学 科研 究 中心 上 海 师 范 大 学校 党 委 书 记 周 鸿 刚 为 的反 响 组 织 编 写 的 跨 学 科研 究 论丛 此 书作 了序 言 文 化 教 育 的 所 有研 究 领 域 ( 3 ) 信 息 网络 的发展 与应 用 对 文 化 教 育产 生 了 重 大 影 响 此 远 的 学科 进 行 跨 学科 的 交 叉 无 不 受到信 息 网 络 传 播技 术发 展 的 影 响 因 对这 两 个相 对较 具 有十 分 重 要 的 意 研 究 探 讨 信 息 网 络 传 播 的 文 化 教 育效 应 以 及 文 化 教 育的 信 息 网 络 效 应 ) 6 年 跨 学科 研 究 中 心 的 年 度 主 题 确 定 为 义 信 息网络 与文化 教 育 这 鉴 于此 2 0 ( 年度 王 正 平主编 ) 主 题 的 研 究 成 果 最 终 形 成 《 息 网 络 与 文 化 教 育 》 ( 项 家祥 信 书 由上 海三 上 海 师 范 大 学校 党 委 书 记 周 鸿 刚 欣 然 命 笔 为 此 书撰 写 了 《 视 信 息 网 络 与 重 联 书 店 正 式 出版 以 代 序言 当代 文 化 教 育的 交互 影 响 》 文 当前 对 于 网 络 文 化 的研 ( 4 ) 互 联 网 形 成 的 网 络 文 化 几 乎 涉 及 到 现 代 社 会 的 所 有 学科 究还 是 全新 的课 题 不 可 避 免地 会使 各种 不 同价值 观 的 文 化 相互 砥 砺 同 时 网络 文 化 又 个 处 于 社 会 科 学 和 自然 科 学 的 交 叉 地 带 是 产 生 新 观 念 新 概 念 新 理 论 体 系 新研 究 方 法 的

土墩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土墩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土墩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杜佳佳;王根富【摘要】"土墩墓"的研究是长江下游地区吴文化考古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探讨吴国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考古发掘工作进展,有助于我们对"土墩墓"进行深入的研究."土墩墓"研究中有些问题必须首先加以明确,才能确保研究走上正轨.文章从"土墩墓"的名称问题、"一墩一墓"与"一墩多墓"问题、"土墩墓"研究中的"分研究区"问题等等诸方面.对土墩墓这一特殊的遗迹现象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土墩墓"的一般特点进行了探索性的概括.【期刊名称】《南方文物》【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14页(P120-132,142)【关键词】苏南地区;土墩基;墓葬研究;墓葬特点【作者】杜佳佳;王根富【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南京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正文语种】中文长江下游地区的江苏南部,无论是丘陵、山地还是平原地区,常能见到凸出地面像馒头状的大小土墩,而这些土墩又常成群连片地集中出现,经考古人员数十年来的研究,现已确认这些土墩大多是人工堆筑而成的古代墓葬,也就是目前人们通常所说的“土墩墓”①。

这类土墩墓据其内部结构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用石块垒砌墓室的土墩墓,称之谓“石室土墩”②,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的山巅及浙江北部太湖之滨;2.无石室结构的土墩墓,称之谓“土墩墓”,遍布于江苏南部及皖南地区。

本文所讨论的土墩墓为无石室结构的“土墩墓”,区域限定在江苏南部地区。

这批土墩墓的时代从出土器物的形制特点和有关C14测年数据综合推断分析,其年代约当中原地区西周前期到春秋战国之际③。

这些土墩墓是商周时期江南地区古代文化遗存的特色,它与同期的吴越地方性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目前江南地区保存较为理想的商周遗址发现、发掘较少,而土墩墓又分布广、数量多、持续时间长、保存状况好,因此对土墩墓的研究是考古学界研究南方地区考古的重大课题。

黄淮海平原仰韶温暖期的气候特征探讨

黄淮海平原仰韶温暖期的气候特征探讨

历史地理第十辑黄淮海平原仰韶温暖期的气候特征探讨*• 本研究由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

① 段万倜等:“我国第四纪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载《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文集科学出版 社,1978年。

② 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线的推移和数《历史地理•第五理,上海人 民出版社,1987年0® 沌庆余等:国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和研究现状”,载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 集》第五集,地质出版社,1988年°© 杨怀仁等:《中国东部更新世以来的海面升降运动与气候变化"載《第四纪冰川与第四纪地质论文集》第二集,地施出版社,1985年。

⑤ 据周昆叔先生面告,2990年。

⑥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下册°⑦ 王宇信等:墟象坑和“殷人服象"的再抹讨》,载《甲骨探史录》,三礙书店,1982年。

满志敏地球上最后一次冰期结朿后,全球气候 迅速回暖。

至全新世中期,气候回暖达到顶 点。

在地史上国外通常把这个气候回暖时期 称为大西洋期,亦有直接了当地称之为气候 最适宜期。

在我国,由于这个时期与历史上 著名的仰韶文化有某些联系,所以也被称为 仰韶温暖期①。

关于仰韶温暖期的起讫年 代,目前尚不完全一致,有看法认为大致是在 距今8000—3000年之间②。

这个起始时间的 证据主要来自抱粉分析或氧同位素数据,目 前尚无考古证据佐证,这里暂不评述。

关于 结束的时间,有些学者认为在距今3500年, 此后全球气温逐渐降低,进入新冰期第三 期③,有些认为在距今3000年④,亦有认为 当在距今2500年,在这个时间前后中国自然 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异⑤。

现在问题比较清楚, 在距今3000年左右中国气候存在一次降温 过程,但这个降温过程的界断时间以什么作 为标志,各家均有不同见解,因此划分的年代 略有差异。

作者以为这个时间定在周成王(约公元 前十一世纪)为好,标志是犀牛和象的成群活 动退出黄河流域,理由如下。

民国时期上海周边市镇的城市化演进

民国时期上海周边市镇的城市化演进
乐土。 于是天主堂购地数亩,及徐姓、张姓建平
房数十间,外则开设店肆,内则安插难民,遂成
小市集。 同治二年,天主堂将肇嘉浜改道移东,
图 1 本文所考察的上海周边市镇分布图
一、近郊新市镇的勃兴与消失
又开辟马路,商贾辐辏,水陆交通。 光绪十年,
天主堂将市房翻建楼房,十九年九月,祝融为
灾,尽付一炬。 是年冬, 重行建筑, 焕然一新。
十年代上海市政府规划下建成和发展的卫星城与近
郊工业区 ③ ,则与图中部分市镇相重合。 但也有一
部分在近代有过短暂繁荣的市镇, 以上两个条件均
收稿日期:2019-12-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近百年太湖流域的水环境变化与民众生计适应研究” (16BZS022) 。
作者简介:吴俊范,女,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 200234) 。
务区,又是疏散城市人口与产业压力的缓冲点。
在上海城市周边较早地由乡村演变而成的市
镇,比较典型的是西部边缘的徐家汇、静安寺、曹家
渡,以及北部边缘的天通庵、谈家桥等镇。 而 19 世
纪末上海英、法租界也正是向这两个方向发生了快
速的扩展。
租界西部边缘的徐家汇、静安寺与曹家渡,原为
太湖平原上的普通乡村,因其紧邻上海城区,成为乡
主要从经济地理、城市规划、社会学等角度展开,时
城镇在成为卫星城之前,在大都市影响下经过了怎
段则集中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
样的地理与人文变化,并不在该文讨论范围之内。
其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涵盖经济、人口、社会服务、住
期。 但目前的问题是,从历史学角度复原城市化早
期城乡关系动态变化的研究几付阙如。 这与中国近
埠) ,“ 向为沪西荒僻地” ⑤ ,仅仅只是位于上海县城

上海师大地域研究所成立并开展学术活动

上海师大地域研究所成立并开展学术活动

作者: 姚申
出版物刊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60-160页
主题词: 开展学术活动;系科;研究课题;研究领域;跨学科;研究人员;研究工作;地域研究;地域文化;科研特色
摘要: <正> 近年来,上海师大在地域研究方面已形成一定的科研特色。

研究课题包括地域政治、地域文化、地域历史、地域宗教等方面,涉及文科大部分系科及理科部分系科有关研究人员,一些课题具有较高的质量。

为了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集中力量开展研究工作,经有关部门批准已于今年三月正式成立上海师大地域研究所,旨在充分发挥我校业已形成的跨学科的学术优势,进一步推动以特定地域(目前着重亚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兼论
库域 型

水 利 社会

获 教 育 部 第 六 届 高 等 学 校 科 学 研 究 优 秀 成 果 著 作 类 三等 奖

上 海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地 理研 究 中 心 成 员 已 出 版学 术 专 著 多 部

主 要 有 尹 玲 玲教 授 的

明 清长 江 中 下 游渔 业 经 济研 究

高 度 重 视 和 借 鉴 交 叉学 科 的 理 论 和 方 法


不 断 为 新 时期 历史地
理学 发 展 注 入活 力
性研 究



前 努 力 在 宗 族史


新 谱学


海洋 环境 史

城 市形 态 学
地域 环 境 变 迁


文 化 景观 学


交 通 地 理 学等 领 域 做 出 拓 展

台 湾 中 研 院 民 族 学所 等

在 史 地 学理 论 与 实 践

宗 族 及 宗 族 谱牒 的 整 理

中 国古 代聚 落历
古 代城 市 地 图 资 料

城 市 社区 地 理 与 文 化心 态 研究 等 方面


进行了 广 泛的合作

取得 了
系列 成果


其 中 陕 西 师范 大学侯 甬 坚

导 师 组 成员
有 尹玲 玲 教 授
钟狲 教 授
吴 俊范 副 教 授

岳钦 韬 副 教 授

20




上 海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地 理研 究 中 心 正 式 成 立

上 海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地 理 研 究 中 心 立 足于 地 缘 优 势 和 前 期 研 究 积 累 史 时 期 各 种 人 文 地 理现 象 的 起 源
尹玲


玲教 授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面上 资 助 项


基 于 早 期 近代 城 市 地 图 的 我 国城 郭 都市 空 间 结构 复 原及 比 较 形 态 学 研究


钟挪教授
国 家 社科 基 金

般项


近 百 年 太 湖 流 域 的 水 环 境 变 化 与 民 众 生 计适 应 研 究








% 11 mIf
上 海 师 范 大 学 在 历 史 地理 研 究方 面 有 着 深 厚 的 学术 积 累

早在

93 5


张 家 驹 教授 就 在

禹贡



杂 志 上 发 表 了 历 史 地理 名 作

宋代
分路 考 》
理概论


此后 又 发 表 了
本 东 北 大学



每年邀请


名 专家前来讲学





近年 来


中心 成 员 与 美 国 哈 佛 大 学 燕 京 学 社


犹 他 家 谱 学会
美 国芝 加哥 大学



本 京都 大 学
曰本

大阪 国立 民族
学博 物馆 史地 理 教授 的
( 、
北京 大 学
复旦 大学


厦 门 大学


本 大阪市 立 大 学合 作
已 列 入 上 海市


教 育 部 人 文社科

般项目

建国 后 三十 年所 出
新谱

研究》 等


二十 世 纪 中叶 以 来 的

新谱 整 理与 研 究


十三 五

重 点 图 书 出 版规 划

专著

共 同 体 理论 视 野 下 的 湘 湖 水 利 集 团

自上
世 纪 80 年 代 末 以 来


综合 运 用 历史 学 和 现代 社 会科 学 的 研究方



对 中 国 社会 史 特 别 是社会 史 理 论


历代 家 族 制 度

血缘 关 系 与 地 缘 关 系

农 村社 会 组 织 转 型


区 域 社 会发 展

水 库水 利 史 等 课 题 进
地 理 资 料和 地 理 学 原 理 在 历 史 地 理 学 研 究 中 的 运 用
) 、
20





厦 门 大 学 鲁 西 奇 教授 的

中 古 时 代 的 沿 海 港 口 与 近 海 航路 》
2 0

20



复 旦 大 学 朱 海 滨教 授 的


潮 神 崇 拜 与 钱 塘江 沿 岸 低 地 开 发
农 业帝 国 和 草 原政 体 的 冲 突 形 成和 发 展 规 律

20





为 历 史 地 理学 与 社 会 学 等
相 关 学 科 方 法 的 相 互 借 鉴 和 交 融 提 供 了 良好 的 范 例
上 海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地 理 研 究 中 心 负 责 人 及 学 科 带 头 人 钱杭 教 授


2 0 04




明 清两 湖 平 原 的 环 境 变 迁与

社会 应 对


20 0 8
2 0




钟 狲教 授 的

北江 盆地




宗族


聚 落 的 形态 与 发 生 史 研 究 》


201






城胜景



绘 近代 中 国 都 市 鸟 瞰 地 图



并设 立 博 士 后 工 作 站



现有 在 读博


硕 士研 究生




博士后



博 硕 士 学 科点

前 以历 史 人 文 地 理 学




st
or

c a H u

m a n G e o g a p h

为 教 学 和研 究重点
学 科 带头 人 为 钱 杭教 授

会变迁》

20




纵橫 长三 角

沪宁


沪杭 甬
苏 嘉 铁路 历 史 影 像 与 研究 》

20





上 海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地 理研 究 中 心
前 承 担 的 主 要 科研 项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重大 项

子课 题

中 国 历史 上 的 滨
海地 域 研究










温 州古 旧 地 图集
20



吴俊 范 副 教 授 的


棚 户区 与 城市文 化心态
20

5年

太 湖 以 东 家 园 生 态 史 研究 年



20





岳 钦 韬 副 教授 的

以 上 海 为 中心

沪宁


沪 杭 甬 铁 路 与 近 代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区社

《 宋 代 社会 中 心 南 迁 史


较 早提 出 了 宋 代 中 国 社会 中 心 南 迁 的 观 点

980
年代

王 育民教
授撰

中 国 历 史地


下 册和 部 颁 教 材


中 国人 口史


在 国 内 外 学 术界 产 生 了 重 要影 响

20


上 海 师 范 大 学 历史 地 理学 博 士 点 和 硕 士 点 重 新 开 始 招 生

吴 俊 范 副 教授



上 海市 哲 学 社 会科 学规 划 课 题 青 年 项

抗 战 时 期 长 江 以 南铁 路 部 门 人
伤 亡和 财 产 损 失 资 料 整 理 与 研 究


岳 钦 韬 副 教授


吴 俊范 供稿




相 关 成 果 已 受 到 学界 关 注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