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20053482038253
人际关系心理学((一)2024
人际关系心理学((一)引言概述: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交互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通过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沟通和相互作用,人际关系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自我概念、交流技巧、情感管理、冲突解决和人际影响。
正文:自我概念:1. 自我概念的定义和作用2. 自我认同和自尊的关系3. 自我概念的形成因素4. 自我概念的维持和变化5. 自我概念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交流技巧:1. 积极倾听和有效表达的重要性2. 非语言沟通的作用和技巧3. 主动分享和共情的能力4. 解决沟通障碍的方法5. 跨文化交流的关键技巧情感管理:1. 情绪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和方式3. 情绪调节的策略和技巧4. 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5. 健康情绪管理对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冲突解决:1. 冲突的定义和类型2. 冲突解决的基本原则3. 积极处理冲突的技巧4. 谈判和妥协的重要性5. 长期维持和修复关系的方法人际影响:1. 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作用2. 外貌和第一印象的影响3. 权威性和说服力的因素4. 影响他人行为的策略5. 网络社交和虚拟人际关系的特点与影响总结:本文从自我概念、交流技巧、情感管理、冲突解决和人际影响五个大点进行了阐述。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互动以及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所需的技巧和策略。
通过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提升自我意识、改善沟通技巧、有效管理情绪、处理冲突并影响他人,从而建立更为稳固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最全资料)解读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填空题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
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
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
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
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
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 20 )年代。
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
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 Y式传递)。
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
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
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
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
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对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则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科学,通过了解其中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
首先,我们来谈谈人际认知。
人际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第一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我们初次见到一个人时,往往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对他的初步印象,而这个印象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我们对他的看法和态度。
然而,第一印象并不总是准确的,它可能会受到我们的主观偏见、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及当时的情境等因素的影响。
所以,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尽量避免仅凭第一印象就对他人做出过度的评价和判断,而是要通过后续的接触和了解来不断修正和完善对他人的认知。
另外,晕轮效应也是人际认知中常见的一种偏差。
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某一方面有了良好或不良的印象后,往往会倾向于据此推断他在其他方面的表现。
比如,如果我们觉得一个人很聪明,就可能会认为他在其他方面也很优秀;反之,如果我们认为一个人不诚实,就可能会觉得他在其他方面也不可靠。
这种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很容易导致我们对他人的误解和误判,因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全面地评价他人。
在人际关系中,人际吸引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性是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们往往更倾向于与那些在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因为相似的人更容易相互理解和沟通,彼此之间的共同点能够为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基础。
互补性也是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
当两个人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这些差异能够相互补充、相互满足对方的需求时,也可能会产生吸引。
比如,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可能会被一个性格外向的人所吸引,因为他们可以从对方身上获得自己所缺乏的东西。
除了相似性和互补性,外貌也是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
虽然我们常说不能以貌取人,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外貌在初次交往中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人际关系心理学这门学问啊,那可真是有意思极了!咱们先来说说啥是人际关系。
就拿我之前在学校里观察到的一件小事来说吧。
有一次课间休息,班上的小明和小刚因为抢一个篮球闹得不太愉快。
小明觉得小刚太霸道,二话不说就把球拿走了;小刚呢,则认为小明太小气,一个球而已,一起玩多好。
这就是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简单吧?但处理不好,小冲突能变成大矛盾。
在人际关系心理学里,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第一印象”。
就像我刚认识小李的时候,他那天穿着整洁的校服,面带微笑,主动跟我打招呼,我一下子就觉得这孩子挺有礼貌,挺友善的。
后来的相处中,虽然他也有一些小毛病,但最初那个好印象一直影响着我对他的看法。
所以啊,咱们在跟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可得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表现。
再说说“社交距离”。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在公交车上,如果旁边的人靠得太近,你会不自觉地往旁边挪一挪?这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当别人侵犯了这个区域,我们就会感到不舒服。
比如说在教室里,同桌之间如果距离太近,可能会因为不小心碰到对方的胳膊或者书本而产生小摩擦。
还有“沟通技巧”。
有一回,我看到小王和小刘在讨论一道数学题,小王一直说:“哎呀,你怎么这么笨,这都不懂!”小刘的脸色马上就不好看了,最后两人不欢而散。
其实小王要是能换种说法,比如:“这道题是有点难,我刚开始也不太明白,咱们一起再想想。
”那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同理心”也特别重要。
我记得有一次,班上的小红考试没考好,心情特别低落。
其他同学有的在旁边说风凉话,有的漠不关心。
只有班长走过去,轻轻拍拍小红的肩膀说:“我知道你这次没发挥好,心里肯定不好受,咱们一起找找原因,下次肯定能进步。
”班长的这种同理心,让小红感到特别温暖,也让大家对班长更加佩服。
“赞美和批评”也是人际关系中的大学问。
比如说,老师表扬学生,如果只是简单地说“你真棒”,可能效果不大。
但要是具体地指出“你的作文这次立意很新颖,描写很生动,继续保持”,学生就会更清楚自己哪里做得好,更有动力。
人际关系心理学
LAH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1~12章论述题复习资料第 1 页共 10 页第一章——第五章论述题一、简述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陌生人阶段,由彼此的毫无关系即零接触状态,到开始进行选择性注意,或者是一方注意另一方,或者是双方相互注意。
);接触阶段(普通朋友阶段,交往双方开始轻度卷入对方心理,彼此友好相处,但没有强烈的吸引力。
)融合阶段(好朋友或恋人阶段,双方开始自我暴露,情感中度或者深度卷入彼此心理。
)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冷漠阶段(一方视另一方为一种负担,产生痛苦情绪体验。
)疏远阶段(双方产生厌恶反感情绪。
)终止阶段(完全失去联系,不再相互往来。
)二、简述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梅奥和他的学生在1927到1932年对美国霍桑工厂做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称为霍桑实验。
实验由四个分实验组成。
1.照明实验。
梅奥假设工人由于照明等劳动条件不好导致积极性下降,只要改善劳动条件,就可以促进工人的积极性。
但实验结果推翻了这个假设,劳动条件对工人劳动积极性的调动方面并不是特别重要,而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着工人的积极性。
2.福利实验。
梅奥假设增加福利条件使工人能提高生产率,反之,则降低生产率。
实验结果发现,依然是人际关系比福利措施来得更为重要。
3.群体实验。
实验者假设如果以计件来算工资,工人将会与其他人竞争,更加努力工作,产量会提高。
但结果是产量只保持中等水平上。
究其原因,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起作用。
4.态度调查。
梅奥对工人进行了两年的态度谈话,而且过程当中基本上只听不说,让工人说。
结果谈话之后,产量大增。
原因是通过谈话,使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促使产量有所增加。
霍桑实验的结论:(1) 人是社会人(2)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降低取决于人际活动的积极性。
(3) 工人生产量的多少是由社会规范决定的。
(4) 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群体。
对霍桑实验的评价:(1) 实验理论假设不全面,方法缺乏客观性,有政治和阶级的偏见。
人际关系复习资料
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第一,作为个体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物质或精神的交往;第二,人与人之间在交往和互动中会发生、发展和形成某种关系。
第三,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总是维系着某种心理联系。
2、人际关系学:人际关系学研究的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一)人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二)人际关系的效能(一)人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人所进行的一切活动,无不受其心理的、社会的制约。
社会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是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人际关系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活动规律。
人际关系学还要研究行为科学。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和人的行为的系统科学。
在特定的环境中,行为科学对人的行为特征和规律,行为发生的原因、影响和效率的种种社会心理因素,人的积极性调动,人际交往的调节等,都应当予以研究、分析和说明。
因此,人际关系学也应当从行为科学中汲取营养,以充实和完备自己的学科体系。
(二)人际关系的效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人际关系,就必须加大发挥人际关系的力度。
1.树立群体人际关系形象2.确立内部良好人际关系3.建立群体良好人际关系3、血缘关系:血缘关系一般指以血缘为纽带而结成的关系。
我们这里所用的血缘关系一词,涵义要广泛一些,是血缘加姻缘关系。
(一)人际首要关系(二)血缘关系特点(三)夫妻关系(四)代际关系4、地缘关系:地缘关系是以共同的居住地域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就是以地缘为纽带而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邻里关系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
(二)老乡关系从地缘人脉来看,因居住地域形成的人脉关系,最典型的就是“两眼泪汪汪”的老乡关系。
老乡关系因所处地域的大小而不同,出了乡同乡的是老乡,出了县同县的是老乡,出了省同省的是老乡,出了国全中国的人都是老乡。
5、业缘关系:业缘关系内涵业缘关系就是指以工作和行业为纽带而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业缘关系是以共同的事业为基础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相关推荐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
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际交往必知的1.门槛效应“得寸进尺”的好方法,可是一定要把握好度。
2.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
3.蝴蝶效应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整件事情无法预料的结果。
4.迁移效应先行学习的内容、方式等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5.木桶效应团队管理中应用。
6.首因效应第一次见到某人或某事后,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在认识人或事物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对以后认识这些人或事物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
7.近因效应最近获得的信息对我们的认知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
8.破窗效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9.詹森效应缺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10.从众效应要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断事情,大多数人的选择不一定正确,我不一定适合自己。
11.巴纳姆效应星座预测。
要克服巴纳姆效应,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自己。
12.月晕效应在生活中我们就不该轻易去评判一些人、一些事,同时也要学会不在意他人的错误判断。
13.定位效应把一个人自己选定的角色位置不因其他因素而发生太大的变化的现象。
14.三明治效应批评的艺术。
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批评者愉快的接受。
15.多看效应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
16.责任分散效应三个和尚没水喝。
17.标签效应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自己就会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18.出丑效应一个有缺点的人才显得更为完美一些。
19.阿伦森效应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20.鸡尾酒会效应人的一种听力选择能力,在某种情况下,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人的谈话之中而忽略背景中其他的对话或噪声。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1、人际关系的定义ⅰ、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ⅱ、含义:①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②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认知、情感、行为);③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需要通过不断的交往加以巩固和发展;所以积极的进行交往,是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
2、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定义ⅰ、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ⅱ、本质上是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它具有社会科学的一切属性;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4、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ⅰ、社会历史发展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需要,为其作为分支学科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可能性;ⅱ、特别是应用研究,具有社会心理学专业训练的工作者深入到社会现实生活中,或亲身参与,或与实际工作者携手合作,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形成的根本原因。
5、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过程双循环:顺时针方向运动的内循环与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外循环有机组成的完整体系。
6、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关系①、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②、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来,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人际关系是其的主要内容。
③、可见,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④、人际关系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具有专门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的独立学科。
7、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任务①、理论任务:丰富和发展人际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尽快本土化(适合中国国情)②、实践任务: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c、不断的改善人际关系;d、发展新型人际关系;此外还在于纠正现实社会中某些畸形的人际关系,减少和堵截人际冲突、人际内耗。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科学,涉及社交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它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维护以及破裂的心理过程,探讨人际互动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人际关系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体的人格特征、社会背景、互动经验等。
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是解释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两种主要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对他人所作的社会认知过程,比如亲近感、吸引力评价等,而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人们在互动中进行成本与收益的评估,从而决定是否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维护和亲密度人际关系的维护和亲密度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人际关系的维护需要双方的努力和付出,涉及到沟通、互动、支持和冲突处理等方面。
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需要建立信任、分享秘密、展示亲密行为等。
研究表明,人们在亲密关系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满足,有助于身心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
三、人际关系的破裂和冲突处理人际关系的破裂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又一个研究热点。
人际关系破裂可能是因为经济利益、亲密关系的变化、价值观的冲突等多种原因。
处理人际关系的破裂和冲突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探讨的重要问题。
有效的冲突处理方式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提升人际交往的质量。
沟通、妥协、做出让步和寻求第三方的帮助等是有效的冲突处理策略。
四、人际关系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人际关系心理学对于个体在社交和人际互动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应用于家庭关系、职场交往、销售和谈判等方面。
例如,在家庭关系中,人际关系心理学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提升彼此的互动质量。
在职场交往中,人际关系心理学可以帮助员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
结论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对于个体的社交能力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篇一人这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情,有时候累了,就会从潜意识里认为别人都比自己生活得舒服,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人总是不知足,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别人的家庭生活更美满,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也总觉得别人的工作挣的更多,恰恰相反的是认为自己是最苦最累的,感觉命运对你自己不公,可是你真设身处地的去考虑过吗?去感受过别人的处境吗?我来告诉你,事实上你想错了,你只看到别人表面风光潇洒,却没有看到他背后的付出和努力,也没有看到他背后为了自己家庭还有生活的圆满付出的辛酸和劳累,你感觉自己苦累,是拿自己内心上的累,和你眼睛看到的别人表面上的风光作对比,最终你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是最苦最累的,再加上偶尔心情不好,遇到点小挫折,就更让你坚信这一点,于是你就恶性循环,让你更感悲伤。
阿龙小时候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这个家庭充满了暴力,他爸妈经常在一起吵架,并且偶尔还互相打得头破血流,另外因为家里穷,阿龙很小就辍学出去干活打工挣钱,这让阿龙小时候内心里埋下了阴影,他总是认为自己的生活是最不幸的,没有人比他自己的生活更苦更累了,这让他长大后也是变得非常内向,不愿意与人打交道,甚至后期想到了自杀,直到后来有一次他坐出租车,遇到了同龄人王孔,才改变了他的看法。
王孔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有一次阿龙坐他的车,聊了起来,阿龙感觉王孔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就认为他的家庭生活状况一定会很好,可听王孔说完他自己的经历,阿龙才感觉自己其实跟他比起来是很幸福的。
原来王孔在六岁的时候,爸妈就因为车祸去世了,于是跟着仅在世的爷爷生活,而爷爷经常出去打麻将,偶尔输了钱喝点酒,回来还打骂他,在王孔12岁的时候,爷爷像往常一样,喝点酒往回家走的路上摔了一跤,摔到脑神经了,从此瘫痪在床,于是王孔12岁开始,他就担负起了照顾爷爷的任务。
他每天去田地里干活,还要回家做饭,照顾生病的爷爷,也是命苦的不行。
不过由于他乐观努力,而且有孝心,被一个隔壁村的有钱人家看上了,把姑娘下嫁给他,后来才开上了出租车,现在生活比以前舒服多了。
人际关系复习资料
人际关系复习资料人际关系复习资料1、人际交往的实质: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距离越近人际关系就越亲密,距离越远人际关系就越疏远,所以人际关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与其他社会关系层面上的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有一定区别。
2、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三个最重要的内容:职业选择、爱情婚姻、参与社会活动。
3、社会兴趣: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需要。
所有失败者——神经症、精神病、罪犯、酗酒者、娼妓——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
4、包容的需求:是指希望与别人来往、结交,想与他人建立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欲望。
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行为特征为:交往、沟通、参与、亲和等。
与此相反的是孤立、退缩、排斥、疏远等行为。
5、支配的需求6、感情的需求:在感情上希望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7、修兹根据以上三个人际关系需求,把行为反应划分为主动地表现和被动地期待两种,从而划分出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倾向:主动与人交往;期待他人接纳自己;支配他人;期待他人引导自己的感情;对人表示亲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8、霍尼依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将人际关系的需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逊顺型。
其特征是“朝向他人”,无论遇到谁都倾向于意识到“他喜欢我吗?”②进攻型。
其特征是“对抗他人”,这类人总想窥探对方力量的大小,或他人对自己的用处如何。
③分离型。
其特征是“疏离他人”,这类人常想躲避他人的影响和干扰。
9、自我表露的程度是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志。
10、爱情激素:催产素,产生拥抱伴侣的想法;盐酸苯丙醇酸(PEA)。
恋爱时间越短,分泌的化学物质越多。
从恋爱开始到第18个月,是我们感受最美好的一段时间。
恋爱保质期不超过两年。
案例分析1、人际关系与个体成功1)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个体的成功打下基础①人际关系是心理发展的土壤每个人都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能力也是在与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
可以说是人际交往让一个“自然人”演变成了一个“社会人”。
②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源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满足个体安全、归属和自尊的需要,能增强个体的力量感,同时还能使个体获得友谊和社会支持。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全面剖析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全面剖析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互动、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学分支。
它探讨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心理过程、行为模式、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规律。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人际冲突、人际支持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知识点进行全面剖析。
首先,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们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被一些特定的因素所吸引,从而产生互相吸引之感。
研究表明,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外貌、性格、才华、智力等多个方面。
外貌吸引是指人们在选择交往对象时倾向于选择外貌上吸引人的人。
性格吸引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对对方性格的认同和倾向。
才华吸引则是指人们在选择交往对象时倾向于选择具备某种特殊才华或技能的人。
智力吸引是指人们在选择交往对象时倾向于选择智力水平高的人。
人际吸引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人际关系形成的原因,还可以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其次,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人际沟通是指人们在相互交流时所采用的语言、非语言和行为方式。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交流双方会通过发送和接收信息来实现交流。
然而,人际沟通时常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
例如,语言表达不清、语言误解、非语言信号的解读等问题都可能影响到人际沟通的效果。
因此,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沟通过程中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以及倾听、理解、表达等技巧。
它旨在帮助人们提高沟通效果,并更好地进行人际交流。
此外,人际冲突也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重点。
人际冲突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价值观、利益、需求等方面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冲突。
人际冲突不仅会给交往双方带来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关系和合作。
因此,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了冲突的产生原因、冲突解决的方式、冲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它致力于为人们的冲突解决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冲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和谐。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关键信息项:1、人际关系的定义与范畴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3、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4、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5、人际冲突的处理方式6、人际关系中的心理效应7、提升人际关系质量的策略11 人际关系的定义与范畴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它涵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等。
人际关系不仅包括情感方面的联系,还涉及到信息交流、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等多个层面。
111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和生活满意度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它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增强自信心、促进个人成长,并为个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112 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人际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这使得人际关系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2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众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21 个人特质个体的性格、情绪稳定性、亲和力、自信心等特质会影响他人对其的接受程度和交往意愿。
122 沟通能力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倾听技巧、非语言沟通等方面。
123 相似性与互补性人们往往更容易与具有相似兴趣、价值观和经历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但在某些情况下,互补的特质也能促进关系的发展。
124 社会环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社交场合等外部因素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13 人际关系中的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在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
131 清晰表达在交流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避免模糊不清或含糊其辞。
132 积极倾听给予对方充分的关注,理解其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不打断、不急于评判。
133 反馈及时给予对方适当的反馈,表明自己对其话语的理解和关注。
134 非语言沟通注意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非语言信号,它们有时比语言更能传达真实的情感和态度。
14 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人际关系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人际关系心理学概要
本书架构
理论基础(第一~四章) 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人际关系心 理学的学科性质、人际关系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人际关系的理论流派、 态度转变及态度转变中的认知失调 理论。
本书架构
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运作
(第五章~第八章) 包括印象形成、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自 我导向
个人与个人之间人际关系
(第九章~第十二章) 包括人际影响、利他行为、人际吸引、人 际合作与冲突。
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理论基础
1、概念(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 2、学科性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3、任务: 理论任务:理论体系和本土化 实践任务:处理、调整、改善、 发展、纠正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三)人际吸引
1、人际吸引的概念 2、人际吸引的理论 强化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得失理论 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情境因素、 个人特质因素、类似和互补 4、自我暴露的决定因素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人际合作与冲突
1、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 2、研究合作与冲突的情景类型 社会两难情景、囚徒两难情景 3、合作的理论:权力理论 4、影响合作的因素:回报、对他人动 机的知觉、沟通、威胁、群体规模、个 人倾向性。
态度转变及认知失调理论
6、认知失调理论 (1)认知失调概述 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失调程度和减 少失调的方法。 (2)认知失调理论的研究 五个实验研究的结论 (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
二、个人内部人际关过程的三个成分:行动者、知 觉者、交往情景。 3、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评估性、 中心特质的作用、隐含的个性理论 4、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累加模 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主要是莱维特等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纽科姆等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的大部分研究方法都适用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现场研究等。
3、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动的科学.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4、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涵义: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广义上的人际关系,指人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
5、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以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
6、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第一,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二,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第三,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第四,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7、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第一,注意阶段。
在注意阶段,交往的双方都希望给对方留下。
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试图为彼此的人际关系的发展获得一个良好的定向。
第二,接触阶段。
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第三,融合阶段。
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8、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第一,冷漠阶段;第二,疏远阶段;第三,终止阶段。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1)莱维特为了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A、圆形传递;B、轮式传递;C、链式传递;D、Y式传递。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单元印象的形成一、印象形成对人际交往的意义注意、接触使我们彼此形成了有关对方的印象。
二、印象的作用与解释认识他人首先是从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开始的。
人际印象: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
印象的形成:三、印象形成的成分行动者知觉者交往情景四、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我们会把零散的信息资料汇总起来,形成一个有关他人的一致性的互不矛盾的印象。
评估性: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我们常根据有限的信息对他人做出判断与评估。
中心特质的作用:个体某特征对印象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权重很大,称为中心特质。
有些特质不起重要作用被成为边缘特质。
五、印象管理印象管理: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我们非常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和在社交场合中的形象就是印象管理。
六、印象管理的规律(理论)1、他人角色看待问题。
通过相互交往,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观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渐渐学会了“采用他人的角色”来观察问题和看待自己。
2、交往行为有“脚本” 。
人都按照一定的“脚本”来进行交往行动。
“脚本”是一组仔细选择的、能够表现自我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活动。
一个人试图获得社会赞同以及想要控制交往的结果,便产生了印象管理。
3、印象管理的“面子效应” 。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维持一种和当前情景相适应的形象。
人际交往要求参与者约束自己的表现,使之能被他人恰当地知觉,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恰当的评价。
一个人能成功地受到社会赞同,被认为是“有了面子” ;反之,形象受到损害,便称为“丢了面子”或“失了面子” 。
每个参与者需要有一套维护面子的技巧,并能清楚地解释其他人给自己面子的行动。
4、恰当的情景认同每一人际交往的场合都存在着一种社会行为形式,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叫作情景认同。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着对他们自己最恰当的最满意的情景认同。
在每一种情景中,都有一套适当的行为形式,来表现他本人的身份,从而获得令他和周围人们满意的交往。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二种成分,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和人际实践两部分组成。
2、"人际关系” 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提出来的,最早对人际关系更生实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梅奥。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包括二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次。
即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心理关系,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并受其他社会关系影响。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
两者之间的联系表现为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应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同时人际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其区别是社会关系与人际关系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
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4、人际关系的本质特征——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原因在于:一是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二是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足的;二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四是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6、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实践任务:*理论任务: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述语、范畴体系,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
《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
《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人际关系学》复习资料第一章人际关系学概述一、基本概述※1、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进行物质或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互动关系。
※2、网际关系:是以网络和数字信息为中介,在超文本多媒体链接中实现的人—机—人互动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
※3、人际关系学:是一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人们实践,优化人际关系的科学。
※4、文献法:指的是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等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全面、广泛、系统地了解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二、基本知识1、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也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
(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
2、人际关系从其性质来看,大体可分为非对抗性的、积极友好的交往关系和消极对抗的人际关系。
4、人际关系的特点主要有:(1)社会性,(2)历史性,(3)客观性,(4)情感性,(5)复杂性,(6)变动性等。
6、人际关系的历史性特点实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来决定的。
※7、人际关系的确立必须实具备三个条件:1、人际关系的主体,2、人际需要,3、人际接触或主动。
8、人际交往的内容包括:人际沟通、人际相互作用、人际知觉。
9、在人际交往中,人的情感可以大致分为两类:(1)结合性情感(具有积极性);(2)分离性情感(具有消极性)10、网际关系新特点:多维性、全球性、虚拟性、不确定性、非中心化等。
11、人际关系学实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的社会科学(三大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12、美国心理学家梅奥拿学友通过“霍桑实验”的研究于1933年在《工业文明中的人性问题一书中首次。
14、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原则:(1)系统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统一性原则。
15、研究人际关系学的具体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量法、统计法等。
16、社会调查法的具体调查方法有:普通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等。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归纳
人际关系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归纳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联系尤其密切。
可以说,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从社会心理学中脱胎而来,两者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
如果把社会心理学比作一棵树的主干,那么人际关系心理学就是它的枝干之一。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的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是探索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学规律。
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他们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区别。
这表现在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一个独立学科,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相互交叉的,但不能相互代替。
3.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2)社会关系对人际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第二,人际关系际关系的根本性质是由该社会形态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第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是由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第四,个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是由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的。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与方法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⑴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心理学研究莱维特的人际沟通模式:圆形、轮式、链式和Y 式传递。
(针对正式群体)戴维斯人际交往模式: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流言型。
(针对非正式群体)⑵人际关系结构的心理学研究人际关系就其结构组成的分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是一门关于行动的科学。
更为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它同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教育学科和行为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社会网络层次:生产关系,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中。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人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个体的发展。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注意阶段:由零接触过渡过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
接触阶段: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融合阶段: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朱迪·C·皮尔逊《如何交际》冷漠阶段、疏远阶段、终止阶段。
人际关系行为模式(莱维特)圆形传递:优点是提高全体成员的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使群体中各个成员都能产生满意感,群策群力解决面临的复杂问题。
缺点是解决问题的速度慢,正确性差,领袖人物或领导者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轮式传递:优点是解剖问题的速度快,领导者能发挥作用,沟通中其成员判断的正确性高。
缺点是各个成员的积极性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
链式传递:优点是解决问题速度快,领导者效能显著,正确性高。
缺点是成员士气低,成员的反应是被动作出的。
Y式传递:优点是工作效率高,速度快。
缺点是抑制了个体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非正式群体的交往模式:单线型:优点是传递速度快,容量大,个体的主观影响明显。
缺点是传递容易发生信息失真情况,从而影响传递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集中型:传递的信息量大,渠道宽,速度快,对信息有选择,缺点是主观色彩浓厚,受个人情感影响很大,容易产生消极影响。
偶然型:传递面广,信息量大。
缺点是受机遇影响大,个体不易掌握,交往的主体不能发挥作用,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
流言型:优点是传递的速度快,面积广。
缺点是传递的信息不可靠,易受主体传播者的影响。
口头交际与书面交际的效果最好,口头交际的效果次之,书面交际的效果较差。
人际关系的结构组成: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活动型。
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的经典实验:从1927年到1932年,梅奥和他的学生做了有名的实验霍桑实验。
照明实验认为在调动工人劳动积极性方面,照明等劳动条件远非人际关系来得重要。
福利实验得出结论: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人际关系的好坏比福利措施的改善显得更加重要。
群体实验说明主好的人际关系比物质利益对人更加重要。
态度调查,发现工人心情舒畅,有主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说明和管理者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比人为的措施显得更为有利。
这个实验表明: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人的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但他们对实验的理论假设不全面,不完整,在实验方法上缺乏客观性和一致性;对实验结果和数据的解释没有科学的公正感,在实验过程中有政治和阶级的偏见。
但它开辟了人际关系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对后人的研究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这是无可置疑的。
人际交往理论包括:象征性交往论、场合交往论、自我呈现论、社会交换论和T组理论。
符号相互作用论(象征性交往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论观。
美国学者米德《思想、自我和社会》社会交换论: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
其思想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化原则、经济学原则和对策论思想。
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并以双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为主。
霍曼斯于1961年正式提也了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
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
这个理论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的公平”原则,这是与他交往活动后的心理体验。
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赤裸裸的交换关系,忽视了人们间的相互帮助、支援、无私贡献,甚至献身的行为,贬低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其缺陷。
人际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为人际反应特质。
心理学家梅茨认为人有三种不同的需要: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感情的需要。
心理学家霍妮把人际关系分成三种类型:逊顺型朝向他人,进取型对抗他人,分离型疏远他人。
奥德弗的E·R·G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三种: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成员发展需要。
弗罗姆《工作与激励》中激励水平的公式:激励水平(M)=期望值(E)×效价(V)社会测量法,又称社交测量法。
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
具有对象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组织性和结构性。
态度由三部分内容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态度的功能:顺应、认识、防御、调节功能。
态度的特性:社会性、具体性、稳定性。
认知对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大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关于态度的平衡性;关于态度的一致性。
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则反之。
一致性理论认为,一致性原则支配所有人的思维。
我们总改变态度来达到一致性,以便减少或消除非一致性。
相似导致人际喜欢和吸引,这是这个原则发生作用的典型一例。
态度的形成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个体的需要、个体的经验、交往的对象、性质、个体的自我意识。
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看作是个体社会变化的过程,即个体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内化和同化。
影响态度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人际影响。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同伴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
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明显,而父母、教师、成人的影响在儿童时期较为明显。
因此,态度和人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际关系对态度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个性心理特征。
如果一个人的个性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态度形成与发展就容易些;反之,则比较困难。
表明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与态度转变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
个体参与的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对态度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许多人建立了新的态度,是因为他面临一个新环境,加入了一个新群体与新组织。
一旦这样,他的态度与行为就要受到此群体的共同行为准则的影响和制约,作为群体成员必须共同维护的遵守共同的规章制度,采取一致的态度和行为。
态度转变的方法:参与活动法、登门拜访、团体规定论、全面宣传法、沟通信息法。
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认知无关、认知间协调、认知失调。
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
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
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
减少失调的办法:改变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
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心理治疗,认知失调理论中对努力理由所作的研究认为,从事一项活动所付出的努力越多,个体觉得这些活动越有价值。
因为对心理治疗的承诺和对治疗效果的想念是心理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转变原有不信任的态度是极为重要的。
由此预测,设计一些治疗程序,使被试相信某种治疗是需要努力的,就会增强治疗的效果。
儿童教育,当我们用温和的劝告时,儿童的已有态度同行为产生失调,已有的态度会得到改变,从而使我们所教育儿童就当树立的正确态度得到内化。
消费行为,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与行为有关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具有与希望相反的效果。
结果表明,以提供优惠价为特征的广告和推销活动实际减弱了顾客对于提供优惠价的那些商品的依赖。
决策,当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
当实行这个方案后,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持已作出的决定。
更糟糕的是,一旦选择了某个方案后,明知它有缺陷,还常常把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导致失败的行动过程中去。
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
同时对于“承诺升级”的现象也是可以预防的。
人际印象:就是在人们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他人的形象。
人际印象形成: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三个成分:认知的对象即行动者,认知的主体即知觉者,以及交往的情景。
印象形成的特点:一致性、评价性、中心特质的作用和隐含的个性理论。
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印象形成中的效应和偏见: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优先效应,也称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新近效应,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也与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熟悉程度有关。
在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初次接触,优先效应起的作用大一些,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加,彼此比较熟悉或已成为朋友,新近效应可能有更大的影响。
所以,如果认为后来的信息对印象形成没有作用,显然是不正确的,也不全面的。
但研究总的表明,开头的信息与后来的信息相比,对印象形成中的整个判断来说,开头的信息影响较大。
晕轮效应,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上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定型,是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
印象形成的结果——自我实现预言。
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些人的期望来行动。
印象管理:指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自我表现: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
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情景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其他人的影响。
印象管理的作用: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一个基本事实。
任何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着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
当别人对我们有所误解的时候,我们凭借印象管理,可以纠正这种误解,使他人能了解我们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