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其二》)【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
狼自苫②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④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⑤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⑥,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⑦能作此谋也!(选自蒲松龄《狼·其三》)【注】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②苫:用草编的席子。
③顾:但是。
④盈:满。
⑤豕:猪。
⑥移时:过了一段时间。
⑦乌: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股直不能屈________④遂负之以归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屠乃奔倚其下太丘舍去,去后乃至B. 其一犬坐于前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C.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以吹豕之法吹之D.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为人谋而不忠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________②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2)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4)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答案】(1)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4)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
行止:行动,活动;③句意为: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为何,为什么;④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本文具有讽刺意义。
可以寻找词典的解释。
庸人自扰,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庸人自扰”。
【精品】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晚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赚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会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在括号里补充说话者的神态、语气,并说说自己补充的理由。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①()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②():“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说读完这则寓言后明白的道理。
【答案】(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那人释然而非常开心,开导他的人也释然而开心。
(3)①有成竹;②半信半疑;理由:开导的人坚信自己的观点,“天”是由“气”构成的,处处都有“气”,完全不用担心天塌下来,他希望杞国人也可以停止忧虑。
杞国人接受了解释,但是还是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疑惑为什么日月星宿在气中能够不坠落?依旧认为天会塌下来。
(4)寓言告诉我们不要为毫无根据的事情忧虑担心,完全是庸人自扰。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忧虑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比如考试前后的自我否定心理,认为自己不可以,没能力进而产生无端焦虑的消极心理。
实际上我们无需胡思乱想,要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没有砍是跨不过的;即使处境艰难,也要保持积极豁达的心态,相信前路的“柳暗花明”。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答案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答案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⑦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不亦说乎________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③不逾矩________④人不堪其忧________⑤不舍昼夜________(2)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提到的“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不习乎”的内容,在今天有意义吗?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1)同“悦”,愉快;生气,恼怒;法度;能忍受;舍弃(2)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3)①(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②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仍有意义。
因为在今天的社会里,仍然需要对人忠诚、讲求信用、善于学习,如果每天都能够认真反省自己在这几方面做得如何,对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都有好处。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________②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2)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4)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答案】(1)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4)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
行止:行动,活动;③句意为: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为何,为什么;④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本文具有讽刺意义。
可以寻找词典的解释。
庸人自扰,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庸人自扰”。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赵且伐①燕。
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⑤。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⑥。
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⑦,以弊大众⑧,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注】①伐:攻打。
②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
③惠王:赵国国君。
④曝(pù):晒太阳。
⑤喙:鸟的嘴巴。
⑥渔者得而并禽之:打鱼的人同时捉住它们。
⑦相支:长久相持。
⑧以弊大众:而蒙蔽大家(的眼睛)。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赵且伐燕________②以弊大众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4)这个故事后来演绎出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答案】(1)将要;蒙蔽(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
用寓言故事(讽喻或类比的方式)引入,使惠王易于接受。
②态度诚恳。
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析】【分析】(1)“且”是副词,将要;“敝”指使…劳苦(贫困)(2)注意相舍指放过对手;并指全都;故翻译为: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我们可以不同的人物角度方面来回答。
如从苏代的角度,抓住“方法巧妙、态度诚恳”等方面来回答;从惠王的角度看,抓住“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方面来回答。
(4)从“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中可知,这个成语应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故答案为:(1)①将要;②使…劳苦(贫困)(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②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③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⑤博学而笃志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至少写出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说这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会,谈谈你的启示或体会。
【答案】(1)生气;反省;迷惑;喜好;坚守(2)①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②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溥幼嗜学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1)“日沃汤数次”中“汤”字的意思是________(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由此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答案】(1)热水(2)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3)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解析】【分析】(1)“汤”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热水”,今义是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2)解答此题要先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概括即可。
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的故事。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
我们可以思考出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获得一样学问,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
学习成果需要我们用勤奋去换取,哪怕写到"指掌生茧"也要继续学下去。
只要学习勤奋,终有所成就。
记住学无止境!故答案为:⑴热水⑵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⑶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概括。
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观点的阐述,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进行。
【参考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________②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2)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4)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答案】(1)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4)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
行止:行动,活动;③句意为: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为何,为什么;④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本文具有讽刺意义。
可以寻找词典的解释。
庸人自扰,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庸人自扰”。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答案含答案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答案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下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孙叔敖痰,将死,戒其子日:“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问有囊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褫③。
可长有者。
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予,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权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
②荆:楚国的剐称。
③截(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1)下列各句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淫慢不能励精鼓励B.险躁则不能治性陶冶性情C.孙叔敖疾生病D.王数封我矣多次(2)下列各组句中的“而”的意义或用法与“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A.博学而笃志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D.家无井而出溉汲(3)下列对两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乙文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
B.甲文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论述,强调“静”,把失败归结为“躁”,“静”与“躁”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C.乙文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D.乙文“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答案】(1)A(2)C(3)A(4)①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答案含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阅读答案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攻郡③,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郡尽空。
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视④谓曰:“我辈败⑤义之人,而入有义国。
”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人名。
②值:适逢。
③郡:城。
④相视:看望。
⑤败:毁坏。
⑥班军:调回军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而敢独止?/人不知而不愠。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案】(1)C(2)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解析】【分析】(1)A项的“去”解释为:离开;B项的“委”解释为:丢弃;C项的“义”解释为:正义,情义/含义;D项的“而”解释为:表转折关系。
故选C。
(2)句子翻译为: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
故断句为: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结合“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分析得出:对友忠诚;结合“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分析得出:舍生取义;结合“我辈败义之人,而入有义国。
”分析得出:坚守信义。
故答案为:⑴ C⑵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⑶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选自《中华寓言故事》)【注】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席子。
④濡(rú):沾湿。
⑤逾:通“愈”,更加。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徙衽以从阴________②其阴逾去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
【答案】(1)移动;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要随机应变,顺应变化,不能仅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
徙:移动;②句意为:树影越移越远了:去;离开。
(2)句中重点词语有:是,这;于:在;夕:晚上。
句意为: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文中郑人“拙”具体表现在“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
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移动;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②是/吾剑之所从坠(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答案示例:①情况总是在不断变化,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
②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不能办成事情的。
③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
【点评】⑴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②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③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④丁氏对曰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2)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3)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
溉汲:打水浇田;②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及:待,等到;③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闻:知道、听说;④句意:姓丁的答道。
对:应答,回答。
⑵①重点词:道:讲述;闻:使……知道……。
翻译: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重点词:非:不是;于:从。
翻译:(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⑶本题的答题角度有两个,一是从传播谣言者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传闻是否合情合理;一是从丁氏的角度,与人交流时,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故答案为:⑴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⑵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⑶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②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③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④丁氏对曰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2)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3)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
溉汲:打水浇田;②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及:待,等到;③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闻:知道、听说;④句意:姓丁的答道。
对:应答,回答。
⑵①重点词:道:讲述;闻:使……知道……。
翻译: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重点词:非:不是;于:从。
翻译:(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⑶本题的答题角度有两个,一是从传播谣言者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传闻是否合情合理;一是从丁氏的角度,与人交流时,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故答案为:⑴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⑵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⑶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与友期行________②相委而去 ________③下车引之________(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下列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 元方小小年纪就能驳倒客人,客人致歉后,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C. 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D. “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中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答案】(1)约定;离开;拉,牵拉(2)①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3)B【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期”:约定。
“去”:“离开”。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期,约定。
”等字词的翻译。
(3)B项错误,并不是喜不自禁。
故答案为:⑴约定;离开;离开⑵①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
⑶B【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选自《中华寓言故事》)【注】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席子。
④濡(rú):沾湿。
⑤逾:通“愈”,更加。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徙衽以从阴________②其阴逾去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
【答案】(1)移动;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要随机应变,顺应变化,不能仅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
徙:移动;②句意为:树影越移越远了:去;离开。
(2)句中重点词语有:是,这;于:在;夕:晚上。
句意为: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文中郑人“拙”具体表现在“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
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移动;离开;(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②是/吾剑之所从坠(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4)答案示例:①情况总是在不断变化,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
②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不能办成事情的。
③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
【点评】⑴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④不亦惑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②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③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④丁氏对曰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2)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3)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
溉汲:打水浇田;②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及:待,等到;③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闻:知道、听说;④句意:姓丁的答道。
对:应答,回答。
⑵①重点词:道:讲述;闻:使……知道……。
翻译: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重点词:非:不是;于:从。
翻译:(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⑶本题的答题角度有两个,一是从传播谣言者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传闻是否合情合理;一是从丁氏的角度,与人交流时,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故答案为:⑴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⑵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⑶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蒲松龄《狼》两则,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①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
狼乃止。
屠即径归。
昧爽②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b),则死狼也。
仰首(c),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③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注】①蚤:通“早”。
②昧爽:拂晓。
③直:通“值”,价值。
(1)将“审视、遥望、近之”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③有屠人货肉归________④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②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遥望;近之;审视(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②当时狼皮价格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小赚了一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鹤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一种凶猛的鸟。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狼洞其中洞:洞口B. 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C. 鹊巢其上巢:筑巢D. 集古木上集:停息、聚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答案】(1)A(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
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故选A。
(2)①重点词语:变诈:诡诈;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重点词语:谢:致谢。
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故答案为:⑴A;⑵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⑶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点评】⑴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⑵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对诗句的理解。
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文章主题情感,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回答。
【附参考译文】【乙】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快孵出幼鸟了。
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飞翔,不停地悲伤鸣叫。
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扬长而去,不久,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随在它后面。
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事在诉说。
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
鹤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使向鹊巢冲了下去,叼出一只红蛇并吞了下去。
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钟毓、钟会①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yáo)②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A。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B。
”【注】①钟毓:魏国车骑将军。
钟会:魏国大将军,后平蜀。
②钟繇:三国时魏国相国。
(1)“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中“令”解释,与下列哪一个选项的加下划线词意思是相同的()A. 可令二子来B.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C. 三令五申D. 巧言令色(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复问会曰:“卿何以不汗?”(3)①根据语境,将(甲)“战战栗栗,汗不敢出”与(乙)“战战惶惶,汗出如浆”两句的序号分别填入文中A、B两处。
②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两兄弟中你更欣赏谁,为什么?(4)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你猜测本文应编入《世说新语》中的哪一类?()A. 德行B. 言语C. 方正D. 雅量【答案】(1)D(2)(魏文帝)又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汗?”(3)①A【乙】 B【甲】②【示例1】我更喜欢钟毓。
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表现,但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
而钟会回答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
【示例2】我更喜欢钟会。
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
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4)B【解析】【分析】(1)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握“令”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
例句和D项中的“令”,意思都是“美好”;A项中的“令”,意为“让,使”;B项中的“令”,意为“县令”;C项中的“令”,意为“命令”。
故选D。
(2)此句中的得分点有:复,又;卿,你;何以,为什么;汗,出汗。
(3)①理解句意,结合上下文回答。
“卿面何以汗?”是问出汗的原因,故A处应填“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卿何以不汗?”是问不出汗的原因,故应填“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②本题要结合二人的性格特点回答。
先根据对两人的语言描写分析其性格。
两人各有优缺点,要辩证地分析。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表现出钟毓的老实、守规矩,因为他能如实表达自己出汗的原因。
但是他的紧张体现出他的胆小、过于拘谨、不够灵活;“战战栗栗,汗不敢出”表现出钟会头脑灵活、机智,在解释自己不出汗的原因的同时,还维护了魏文帝的威严。
但是也体现出其过于讨巧、耍滑头、抖机灵的性格。
对比两人的优缺点,选取一人作答。
(4)本文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主,而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而且也并没有表现出德行、方正、雅量的意旨。
故选B。
故答案为:⑴D;⑵(魏文帝)又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汗?”;⑶①A【乙】 B【甲】②【示例1】我更喜欢钟毓。
他见到魏文帝“战战惶惶,汗出如浆”,这是紧张的表现,但也是人之常情,他能如实地说明自己流汗的原因,这是老实、守规矩的表现。
而钟会回答魏文帝的话明显是找说辞,抖机灵,明显是刻意讨巧、耍滑头。
【示例2】我更喜欢钟会。
他见到魏文帝却并不慌张,在魏文帝问话时能灵活应答,既解释了自己不出汗的原因,又体现了魏文帝的威严,及自己对他的敬重,相当机智。
而相比之下钟毓的流汗的表现则显得过于胆小与紧张,老实有余,灵活不足。
⑷B。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作答。
⑷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白本文刻画人物使用的描写方法,根据描写方法即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
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
”于是奉旨进见。
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
”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
可长有者,其为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注释】①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数封我矣多次,屡次B. 必无受利地一定C. 知以人之所恶恶劣D. 孙叔敖之知通“智” 智慧(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
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
【答案】(1)C(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
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知”: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4)《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乙文的中心句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⑵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⑶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