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复习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人口与人口社会学
1、人口的概念: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领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2、人口的特征:(1)人口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口结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空间结构:人口密度
社会结构:阶层不同、婚姻状况等
3、人口变动:人口状况受社会、经济和人口自身各方面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动。
(自然、机械、社会变动)
4、人口与社会的关系:(1)人口系统对社会的影响:
(2)各种社会因素对人口系统的影响:
5、狭义人口学和广义人口学产生的标志:
狭义人口学:指对人口变量、以及人口变量和人口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
产生时间:17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
产生标志:英国的约翰·格兰特于1662年发表《一句死亡表所做的自然和政治的观察》广义人口学:含义:用人口学的角度,使用人口学的指标和研究方法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
产生时间: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
产生标志: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理论》
6、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论:(重点为马尔萨斯的理论研究)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两个前提:(1)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
(2)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
两个级数: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
在不加抑制的前提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
土壤肥力递减规律
三个命题:(1)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持续不断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
(3)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两个抑制:积极性的抑制预防性的抑制
7、全球人口增长趋势:(1)世界人口增长不断加快(2)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人口分布将发生重大改变(4)人口大国格局重新排序
8、人口平衡公式:年末人口=年初人口+(本年出生人口-本年死亡人口)
净增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迁移增长
9、年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年初人口)/年平均人口
10、人口自然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11、世界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1)采集狩猎时期人口的增长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增长率的原始的静态人口状态
(2)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增长具有不稳定性。
(3)工业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特点:第一阶段:欧洲人口膨胀(1650-1950)第二阶段:发展中国家人口膨胀(1950以后)
(4)
第三章生育制度
1、生育力:指妇女的生育能力和潜能。
2、生育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15-45)的世纪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3、粗出生率:也叫一般生出生率,是最基本的出生指标。
表示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人数。
>30%高出生率<=30%低出生率
公式:粗出生率=(某地某年活产数/同期该地区年平均人口数)
作用:可反映出总人口在一定时期的生育水平
优点:数据容易获取,简单易懂,应用广泛。
缺点:受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影响大。
4、一般生育率:也叫总生育率,指一年内每1000名育龄妇女所生育的孩子数,反映了育龄妇女的综合生育水平。
公式:一般生育率=一年内出生人数/同期育龄妇女人数
作用:较真实的反映了育龄妇女的一般生育水平。
优点:排除了人口性别和育龄妇女占全体人口比例的影响。
缺点:受到育龄妇女中各种不同年龄妇女所占比例大小及其生育水平的影响。
5、年龄别生育力率:反映了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的生育水平,是一定时期内某个年龄组的育龄妇女所生育的货产婴儿数与其相应年龄组的育龄妇女总人口数之比。
公式:年龄别生育率=一年内某年龄组妇女生育的活产数/同年该年龄组妇女数。
6、总和生育率:TFR 在一定时期内年龄别生育率之和。
公式:总和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之和
优点:直观易理解
完全排除人口性别、年龄构成、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对生育率的影响
7、更替生育率:指这样一个生育水平,即同一批妇女生育女儿的数量恰好能代替他们本身。
人口数量维持现状。
总和生育率=2.1-2.2
8、我国的生育率现状分析:
(1)我国的生育政策:演变过程:1949-1971,反复认识,酝酿及政策初步形成
1970-1990,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形成现行生育政策。
1990-至今,计划生育政策稳定和完善阶段
当前中国的人口政策:201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出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晚生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有符合法律、法规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2)我国生育率转变的特点:1、中国生育率呈持续下降趋势,降到低于更替水平后并没有逐步回升,而是保持低水平不变。
2、生育率呈现一定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
3、生育率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联系。
(3)原因分析: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
第四章死亡制度
1、死亡人数统计的两种死亡申报制度:(1)属地原则欧美(2)属人原则我国
2、粗死亡率:也叫总死亡率,即死亡率。
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时期每1000人口中死亡的人数。
公式:粗死亡率=该地该年死亡人数/该地该年年均人口数
分界线:20%
一般情况:在千分之六到千分之三十五之间变化。
特殊情况:发生饥荒、疫病、战争等特殊情况;一个社会年龄结构严重扭曲。
3、婴儿死亡率:只一个地区在某年内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活产婴儿数的比率。
公式:该年该地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该年该地活产婴儿数
4、生命表和平均预期寿命:生命表:是根据一定时期的分年龄死亡率反映出的同期出生的一批人自出生后陆续死亡的全部过程。
平均预期寿命:表示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5、死亡率的性别格局:女性具有存活优势,即在生物意义上同龄女性具有较强的存活能力,同时女性比男性的存活时间有延长的趋势。
国家间死亡率的性别差异与整个死亡率水平以及地理区域有密切关系。
一方面,女性生存优势随死亡率水平降低而增大;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死亡率的性别格局与典型的生物性性别格局的偏离状况肯定是有两性社会角色的文化模式造成的。
6、死因分类:(社会角度)(1)外源性死因:有各种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的死亡。
(2)内源性死因:指人体的某种生理退化。
(3)外因死亡:即非正常死亡,是因意外事故引起的死亡。
第五章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测量:世界上通行的统计人口迁移的方法:(1)以居住地的变化进行的统计,如农村转移到城市。
(2)以居住地改变的时间进行的统计。
(3)以常住户口登记地的改变进行的统计。
(我国)
2、人口迁移的数据指标:(1)迁入率=该地该年迁入人口数/该地该年平均人口数
(2)迁出率=该地该年迁出人口数/该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
(3)总迁移率=某地区一定时间内迁入人数与迁出人数和
(4)净迁移率=某地去一定时间内每1000人口中迁入与迁出地区的人数之差
第六章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
2、人口分布的测量:人口密度:指某一时点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人口数/土地面积
3、我国的人口分布: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
人口明显的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1:13:25
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
4、城市化:从动态角度看,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从静态角度看,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在城市的人口比例;从结构角度看,城市化是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人口的分布。
是社会迁移和人口变
迁的结果。
5、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开端:1840年鸦片战争。
特点:殖民地色彩,是外生型的城市化;城市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的性质主要是消费功能;形成了严重的城乡对立。
发展:1949-1978,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导致了城乡二元分割,严重抑制了城市化进程。
高潮:20世纪80年代-至今,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数量和规模迅速增加。
农村城镇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城镇化水平较低,甚至未达到发展中地区的一般水平(42.1%)
6、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多种模式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2)不平衡的城市发展
(3)城市化发展的行政色彩与制度不平等
(4)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5)城市贫困人口增长
(6)人口城市化有效地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
第七章人口年龄结构
1、人口年龄构成:一定时间,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2、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人口增长型人口静止型人口减少型P157图
人口增长型:下宽上窄,少年儿童人口作战总人口比重大,预示未来人口发展趋势是增长的,人口增长模式为高-低-高,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人口静止型:底部和中部宽窄基本一致,未来人口发展是稳定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如瑞士。
人口减少型:上宽下窄,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人口发展趋势为负增长,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如德国。
3、人口年龄金字塔:是以条形图的形式直观地表现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的组合图形,全称为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图。
4、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的指标:少年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老年系数: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老少比:65岁及以上人口与14岁及以下人口之比
年龄中位数:按照年龄将总人口划分为人数相等的两部分,年龄高于年龄中位数的人和年龄低于年龄中位数的人的数量相等。
少年抚养比:14岁及以下人口占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
少年系数<=30%,老年系数>7%,老少比>=30%,年龄中位数>30岁,都属于老年型。
5、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形式,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动态。
界限:60岁以上>10%,65岁以上>7%
6、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1)总量大,速度快,成都不算高。
(2)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未富先老)
(3)地区不平衡。
(4)老年人口高龄化
7、中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问题:(1)老年人基本权利保障的问题
(2)养老保障面临的问题
(3)医疗保障面临的问题
(4)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5)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6)对社会分配关系的影响
(7)对社会储蓄和投资的影响
第八章人口性别结构
1、人口性别结构的测量:性别比:是指同一年龄组内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口数=男性人口/女性人口
2、女性生存优势:是指女性比男性有更长的预期寿命。
女性生存优势分三级:(1)0~14岁,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
(2)15~65岁,男性人口大致等于女性
(3)>65岁,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
第九章人口转变
1、人口再生产:人口内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
2、人口再生产模式:指在某一特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
(1)原始型: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缓慢,平均寿命短,世代更替迅速。
(2)传统型:农业社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3)过渡型: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迅速,平均寿命延长,时代更替变缓。
(4)现代型:特点: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3、人口变动的数量表现:(1)人口增长量=期末人口-期初人口
(2)人口增长率:以年初人口数为基数计算人口增长率
以年均人口数为基数计算人口增长率
(3)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映一年内由人口自然变动引起人口增长程度的相对比率。
4、人口转变的四个阶段:(1)人口转变发生之前的阶段:高死亡率,高出生率,低人口增长率
(2)人口转变的起步阶段:死亡率大幅下降,出生率维持原状,人口增长率快。
(3)人口转变的关键阶段:出生率下降,人口再生产为零增长或负增长。
(4)人口转变的完成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当的水平。
5、中国的人口转变:
发展:(1)20世纪50年代,人口死亡率开始明显下降,实现了第一阶段的人口转变。
(2)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
(3)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但高出生率一直延续到90年代,缘于人口再生产惯性和再生产高低峰的周期重复性。
(4)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迅速下降,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状态,人口向第三阶段转变,但存在地区差异。
(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生育率的转变带动了中国人口的转变。
特点:是国家人口控制政策干预的结果,与经济转变相分离。
是社会经济和计划经济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速度快,开始时间晚
老龄化
第十章人口家庭婚姻结构
1、婚姻的类型:群婚制:又分为血缘群婚、亚群婚(没有血缘关系)
对偶婚制: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一夫多妻(主对主)
一夫一妻制
2、传统家庭模式: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含一方去世、离婚的)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主干家庭:指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而每代只有一对夫妇(含一方去世、离婚)的家庭。
联合家庭:只一个家庭中至少有两代人,且同一代人中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夫妇(含去世、离婚)的家庭。
3、家庭生命周期: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解体
空巢:指子女长大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独自生活的家庭。
第十一章人口和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基本原则: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整体性原则
协调与和谐发展原则
3、自然资源分类:(1)非耗竭性资源:恒定性资源:太阳能
易被误用及污染的资源:天气
(2)耗竭性资源:可在再生资源:森林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可回收非再生资源:金属
不可回收非可再生资源:天然气
4、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
5、人口容量:一定地区、一定时期,该地区在遵循生态规律的条件下,其环境、资源所能容纳一定生活水平的最高人口数(理想状态)
6、现实人口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扩展型:环境人口容量大于现实人口的地区
缩减型:环境人口容量小于现实人口的地区
第十二章人口政策
1、人口政策含义:指为了实现人口发展目标,调节干预人口发展过程的法令性规定和措施。
2、人口政策特点:相对稳定性约束性综合配套性
3、我国人口政策的发展与演变:(1)1949-1971反复认识、酝酿及政策初步形成阶段
(2)1971-1990初,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形成现行生育政策。
(3)1990年至今,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与完善阶段。
4、我国现行人口政策的内容:02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12年十八大报告: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逐步调整和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再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同时,放开二胎,实行单独二胎政策(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
5、我国人口政策的效用: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由过渡型向现代型的人口转变
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提高
人口压力有所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