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优秀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记承天诗夜游一等奖优秀课件
记承天诗夜游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 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苏轼 八上第10课
简 介 Introduction
Chéng Tiān Shī
承天诗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 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 (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 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 “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 时年64岁。
走进张怀民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1083年)贬谪到黄州,初到 时寓居在承天寺。他曾筑亭于住所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况,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 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的弟弟苏辙也 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小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 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感之容,是一位品格清高超逸有过 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
内容感知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 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 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 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 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记承天诗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课件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 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 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 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 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 作品。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 人雅士)共同谈论、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 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可听到)猿、鸟此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 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 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领悟这 种奇丽的景色了。
夕日欲颓( 副词,将要 )
欲
欲穷其林( 动词,想要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与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
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答谢中书书》中,作者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 色,并通过借古论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他 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以及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 志趣。
写作特色 ❶艺术独特,意境优美。
陶弘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饱含感情的语 言,再现了江南山水的美丽风光,激起了读者审美 的兴致。作者从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 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四个方面泼墨染彩,熔 裁营构,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10短文二篇课件新人教版
二、看注释、通文意
高兴的样子
走动
思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将户要,欣然起门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游乐
…寻…张的怀人民。怀民于亦是未,寝就,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
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照 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 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2、3分钟独立思考,2分钟讨论。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赏析:“入”字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 了月亮的温柔多情。月光似乎懂得这位 迁客的寂寞无聊,在作者交游断绝、门 庭冷落的情况下主动来慰藉他那颗孤独 的心灵。作者顿时睡意全消,见月光如 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欣然” 写出了作者的喜悦与兴奋。
恬
检查预习:
你能读准画横线的字音吗?
解( jiě )衣 遂( suì)至 未寝( qǐn ) 柏( bǎi ) 藻荇( zǎo )( xìng )
自主学习:读“神品之 文”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朗读提示: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限时3分钟,自读,同桌互读,齐读。)
冰
静
清
敞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玉
亮 盖竹柏影也。 的
洁 的
豁
皎洁空灵
达 水——月色 清澈透明
静
透 明
胸 襟
藻荇——月影(竹柏影也)
疏影摇曳 清丽淡雅Fra bibliotek世 动界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虚实相生 动静结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教研课定稿)
。哪
只是
清闲的人 像 罢了
重点句四: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 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 罢了。
本文叙述了何事?六要素分别是什么?文章的思路是怎 样的?
(尽量用文中词语概括)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
的庭院中赏月。 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欣然起行
寻张怀民
他在遭贬途中怡然自得,一路享受自然风光,人情风物。
初贬黄州时的“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
通判杭州时沉浸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
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远谪岭南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食荔枝》;
流放海南时仍高歌“枝头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春景》。
比喻
月下美丽的竹 柏倒影
藻荇交横 表现了月影的摇曳多姿,
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用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这个境界也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恬
冰
静
清
敞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玉
亮 盖竹柏影也。
洁
的
的
豁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 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 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 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答 谢中 书书 》
句式 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 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 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 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 ,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上册拓展阅读:第10课《短文二篇》
人教部编版初二语文上册拓展阅读:第10课《短文二篇》是岁①十月之望②,步自雪堂③,将归于临皋④。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⑤。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⑥?”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⑦之鲈。
顾⑧安所⑨得酒乎?”归而谋诸妇⑩。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注释】①是岁: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②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
③雪堂:指苏轼在黄州时建筑的自住厅堂。
④临皋:亭名。
⑤黄泥之坂:即“黄泥坂”,山坡名。
⑥如此良夜何:如何度过那个良夜。
⑦松江:指吴淞江。
⑧顾:然而。
⑨安所:从什么地点。
⑩谋诸妇:和妻子商量这件事。
诸,“之于”的合音词。
【且读且思】本文和《记承天寺夜游》都写了什么内容?奇异的大峡谷小心翼翼,走过一段山石搭建的窄窄小路,突然眼前一亮,一道闪光的瀑布,银练似的,挂在眼前!不敢相信,在这僻远的北方大山里,在这名不见经传的乡郊野外,难道有如此一道曲曲折折的流水,夹岸是如此一带幽幽险峻的峡谷,沿路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飞瀑流苏!山路盘桓,窄到仅容一人通过。
敛声屏息,尽力踏稳每一块石头。
好在,险峻处有铁索,可供攀缘。
山石和铁索,是人类目前留在这峡谷中的不多的印记。
重重山岩,或如刀锋切割一样,陡立崖畔,或是经了妙手点化,层层叠叠,千奇百怪。
这大山的肌肤,经了流水千年的浸润,留下了一条条、一缕缕漂亮的花纹。
那些流线型的图案,是造化的力量,鬼斧神工,却不留一丝斧凿的痕迹。
深褐,橘红,赭(zhě)黄,深浅不一,却又浑然一体,像一本厚厚的天书,无字,无语,却在默默地述说着光阴的故事。
听到雷鸣般的水声,抬眼望去,几帘瀑布,挂满川前,依势奔泻,经了山石的重重阻隔,分道扬花,更加激越澎湃。
飞流倒挂,激起冲天的雪浪。
几只小鸟,惊疑地飞过头顶,躲进崖石的丛林中。
一位披着长发的女伴,小孩般张开双臂,一副奋不顾身、拥抱瀑布的模样!一袭孔雀蓝的长裙,被白色的流瀑衬托得格外鲜艳。
八上 第10课《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21世纪教育网
展示自学成果
文体简介
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小品文是一 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 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 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 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 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21世纪教育网
展示自学成果
了解写作背景
原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 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 存。
21世纪教育网
读懂文中之景
原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 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 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 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 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 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 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 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 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21世纪教育网
品味诗意美景
3 文中描写的景物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山峰:高耸入云。 溪流:清澈见底。 石壁:色彩斑斓。 树林:青葱。 竹子:翠绿,四季常存。 晓雾:将要消散。 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 夕阳:快要落山。 鱼儿:潜游在水中,争相跳出水面。
21世纪教育网
品味诗意美景
4 结合语句,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在文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短文两篇》,与文人雅士一起欣 赏山水之美,体悟人生况味。板书课题《短文两篇》。
2018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第2课时)优秀PPT课件
记得刚刚分配出来的那学期,时序已入隆冬,寒风呼啸,大自然仿佛蜷缩一团,严严实实包裹着自己,抵御着寒冬,学生们穿上臃肿的棉衣,裹上厚厚的棉袜,脚上都是一双棉鞋,而我依然是西装革履。当我把学生送到学校门口时,远远的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定睛一看,原来是母亲。 在母亲嘘寒问暖声中,我慢慢得知,原来天气逐渐寒冷,母亲放心不下我 ,从家里乘车来学校,中间转了几趟车,下车后找人打听,走了十多里山路赶到学校,我看到风尘仆仆的母亲,些许疲倦中透露着欣喜,好像卸下一副重担。 接过母亲的新布棉鞋,我告知母亲,我年壮,没有寒意,不感觉冷,不要担心。我依然钟情于我锃亮的皮鞋,随手将棉鞋搁置在箱子上。母亲多次要求我换上,我不愿,母亲只好叹着气,黯然神伤地到厨房给我做饭。 时隔二十多年,我依然清晰的记得母亲当时的哀叹,可惜我没有仔细领略其中的温暖。 后来几年,每每到了严冬,母亲总要给我做棉布鞋。可我依然穿我挚爱的皮鞋,将棉布鞋丢在门后,或是转赠他人。布鞋带给我的温暖,我忘记得无影无踪。 见我依然如故,母亲叹气中停止了她的手头活儿,我隐隐约约感觉母亲有些失落。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前几年,我感觉锃亮的皮鞋不再舒适、温暖,生硬、僵冷之感越来越明显,每每一到严冬,冰凉、刺骨的寒冷侵袭着我,我多么渴望有一双布鞋,可以温暖温暖我的双脚。 在家中,我无意透露的话语,母亲却牢牢记在心里,每每入冬,她就央求我的表姐给我做一双布鞋,来满足我的心愿。唉,儿子再不经意的事情,在母亲眼里是最经意的事情。 现在母亲已经年逾古稀,步履不再矫健,手脚不再灵敏,老眼已经昏花,无法在白炽灯下对准针眼,再也不能做布鞋活儿了。可母亲的布鞋带给我的温暖却深深留在我的心坎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短文二篇课件PPT
课文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高兴的样子
考虑, 行乐,
想到
寻乐
副词,就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和,跟 ……的人
睡
院子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共同,一起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相应课时练习。
教师说课模板
【教师试讲】【课堂演讲】【教学课件】【说课比
赛
】
CONTENTS
01 教学背景 02 教学分析 03 学法分析 04 教学过程 05 版式设计 06 教学效果
di
yi zhang jie
第一章 节
教学背景
1.1 地位与作用
在此输入附标题
0 7
di
er zhang jie
第二章 节
教学分析
2.1 教法分析 三段式教学法=尝试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形
因
循
分
势
材
序
层
新
施
渐
兼
颖
教
进
顾
0 9
di sa zhang jie
第 三n 章 节
学法分析
从读书中来学到探索发现 从动手中来学到更多能力
3.1 学法指导
从问题中来学到思考质疑
从读中学、问中学、动中学、练中学 来达到 乐学、 会学、 善学、 志学的 目的, 以便更 好的提 高和巩 固自身 的能力
结构梳理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精美课件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
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 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 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
课文讲解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 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 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 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 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
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南京)
人。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
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 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 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字词积累
重点实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课文总结
总引
写景
抒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四季景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日变景 夕日欲颓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堂小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 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 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 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 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 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
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
统编版(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八上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友。中书是谢
征的官职。
听朗读
陶 弘 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tuí lín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yù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
学卷、哲学卷、美术卷、中国传统医学卷、化学卷,都设
有"陶弘景"条目,足见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 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南北朝时, 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 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 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 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 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
长江之浩渺
西湖之妩媚
洱海之绚丽
第一课时
答 谢 中 书 书 陶 弘 景
南朝
作者资料
作者是陶弘景,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他是南朝齐、梁时期 思想家、医学家。梁 武帝遇有国家大事, 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 见,时人称为“山中 宰相”。这篇文章是 他写给谢中书的一封 谈山水的信。文章里 描绘山川秀美,清新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高
高
峰
插入
峰
入
入
云
云
清流见底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原文及译文
《短文二篇》原文及译文
一、《答谢中书书》原文及译文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二、《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译文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只不过少有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018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第1课时)优秀PPT课件
很多人和我说,上班累成狗,回到家还要被小祖宗折腾,身心疲惫。 我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大概是说,孩子对不起,我没有那么爱你,至少不如你那么爱我。孩子仅仅是我们人生世界里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却是孩子的整个世界。我想孩子们的幸福没有我们心里规划的那么复杂,仅仅是想多一点我们的陪伴,多一点和我们的互动。这点时间里,请保证是专注的,是专门留给孩子的。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1.有人评价这篇小短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 画”,画中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2.短文中的山川之景美不胜收,作者是怎样 写出普通的山川之美的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 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 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主题概括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 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 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 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 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且 略微有惆怅寂寞之感。
每天早上五点半,我一般都会自动醒来,起床,洗漱,坐在阳台前,打开电脑,深吸一口早晨的空气,写文。 几乎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将早上这一点时间看的非常重要,不希望被打扰。
作者档案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 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 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 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 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陈郡 阳夏人,曾作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总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 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 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 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文章主旨
全文紧扣文眼“闲”字展开,表达 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 喜,漫步的悠闲等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的复杂和微妙,反映出作者在逆境中寻 求解脱的进取和旷达。
肆赏 析
赏 析
肆赏 析
7、“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 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 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 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 的失落“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诗夜游
目 录
壹
作 者
贰
背 景
叁
翻 译
肆
赏 析
壹作 者
作 者
壹作 者
大 家 之 一 。
词 人 , 唐 宋 八
画 家 , 豪 放 派
家 、 书 法 家 、
东 居 子 坡 士 瞻 北 。 , , 苏 世 号 轼 宋 称 东 , 文 苏 坡 字 学
壹
作者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 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 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 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 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 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ppt大赛获奖教学课件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 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④ “负势竞上……千百成峰”
一、总写。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二、分写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四季之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晨昏之景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三、总写 抒怀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研读赏析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 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 “这里有__之美,你看__”的句式给大 家描绘一番。
青白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湍急的江流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比箭还快 指飞奔的马
译文: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
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 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 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 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 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 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 为动(声响)。
思想感情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 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 彼伏的鸣叫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晓:早晨。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
水中的鱼。
译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 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
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第三段
原文: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指人间 自从 如果
(三)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四)名句积累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然美景
导思1.文章描写了 怎样的自然美景?
关键词: 思想之美
景色之美
语言
导思2:文章的语言很
美, 具体体现在哪些
地方?结合句子赏析。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答谢中书书》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用斜线画出句子的停顿。 2.用波浪线画出文中优美的写景句。
翻译课文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第一段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 啊。
6.怎样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 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
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
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难点探究】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山、水、石壁、 鱼、树木、猿鸟、夕阳、雾。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
文章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 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 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
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书信文学功
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 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等。
一 读一读字音
tuí 夕日欲颓
lín 沉鳞
yuè 竞跃ຫໍສະໝຸດ 二写一写字形yuán( 猿 )鸟乱鸣
沉鳞jìng( 竞 )跃
三
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名词, 耳朵 (二)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 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
与“界”合用,欲界,
陶弘景(456-536),字
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
陵(现在江苏南京)人。南 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 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 的医学家、文学家。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写于南北
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 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 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 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此文正是如此。
【答案】“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
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 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重难点小结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
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 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 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 作者酷爱自然 ,归隐林泉的志趣。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案】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 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
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
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
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案】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 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
10 答谢中书书
书
高耸入云
夕阳欲颓
清流见底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 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
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 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 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案】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 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
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
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答案】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 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
山林世界。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 谢 中 书 书 仰视:高峰入云 具体叙写
俯视: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晨昏: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总括:欲界之仙都
注释:
实:确实。 欲界:指人间。
自:自从。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
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首句 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重点品析第二段
第二段
原文: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注释: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 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译文: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
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原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
日欲颓,沉鳞竞跃。
注释:
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
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 “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 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1.反复诵读中感知内容、把握文意, 积累一些文 言词。(重点) 2.品味语言,通过想象理解作品优美的意境, 体 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