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小故事

合集下载

陶行知教育小故事

陶行知教育小故事

陶行知教育小故事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陶行知喂鸡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一首歪诗的风波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壁报小喇叭又一期出刊了.壁报前人头攒动,越涌越多.一定有一两篇有水平的创作发表了,同学们边看报,边议论,外围的人向里挤,里面的人不愿让,有人建议:"读一下,读一下吧 "只听得一个油腔滑调的声音开始朗诵了:"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学习几何苦恼多,不如学习咪嗦哆 "歪诗不胫而走,传遍了全校,引起了争论,多种评价,褒贬不一.陶校长知道了此事,也观看了小诗.次日,陶校长邀请小作者促膝谈心,和作者研究人生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从吃饭、穿衣谈到音阶频率的振动,直到国家大事,哪一件都少不了数学,离不开数学.因此,人人要学数学,数学对人们就象人们离不开空气、水分、阳光、营养品一样的重要.小作者听到陶校长的谆谆诱导,连连点头说:"校长,我这下真的明白了你为什么要我们同学把学好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方法论这四门功课作为开启文化宝库的'四把钥匙'的道理.我检讨,……"陶校长马上接过话头说:"现在我们是民主讨论,不是榫会,你能认识问题,提高思想,就是进步."小作者连连点头说:"我们音乐组不少同学都有这种思想,让我去说服他们 "陶校长眯着双眼放心地说了一句:"好啦我们今天的民主探讨到此结束."拆表的故事有一天,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先生.陶先生热情地让她坐下,又倒了一杯茶给她,问道:“怎么不带儿子一起来玩”这位夫人有点气乎乎地说:“别提了,一提就叫我生气.今天我把他结结实实打了一顿.陶先生惊异地问:“这是为什么你儿子很聪明,蛮可爱的哩”朋友的夫人取出一个纸包,里面被拆得乱七八糟的一块手表.这表成色还很新,镀金的表壳打开了,玻璃破碎,连秒针也掉了下来.她生气地说:“陶先生,这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您说可气不可气他才七八岁,就敢拆表,将来大了恐怕连房子都敢拆呢所以我打了他一顿.”陶先生听了笑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我这样做不对吗”陶先生摇摇头.夫人又接着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呢”陶先生把拆坏的表拿过来,对夫人说:“走,我们上你家去,见见这个小‘爱迪生’.”到了朋友家里,陶先生见到那个孩子正蹲在院子的大树下,聚精会神地看蚂蚁搬家.夫人一见又来了气,正要骂他,陶先生立即劝住了.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开来呢能告诉我吗”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里的嘀嗒嘀嗒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响.我错了,不该把手表拆坏,惹妈妈生气.”陶先生说:“想拆开看看是什么东西在响,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你跟我一起到钟表店去好吗”孩子又望望妈妈,说:“去店里干什么”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么拆,又怎么修,怎么装配,你不喜欢吗”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陶先生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起到了一家钟表店.修表师傅看了看坏表,说要一元六角修理费.陶先生说:“价钱依你,但我带着孩子看你修,让他长长知识.” 师傅同意了.陶行知和孩子站在旁边,满怀兴趣地看师傅修表.看他怎样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又看他加油后,把一个个零件装配起来.从头到尾,整整看了一个多小时.全部装好后,师傅上了发条,表重新发出清晰的嘀嗒声.孩子高兴地欢叫起来:“响了,响了,表修好了”陶先生临走又花一元钱买了一只旧钟,送给孩子带回去拆装.孩子连声说:“谢谢伯伯谢谢伯伯伯伯真好”陶先生把孩子送到家后,孩子立即跳呀蹦的跟妈妈说:“妈妈,伯伯买了一只钟,让我学习拆装呢”那位朋友的夫人不解地问:“还让他拆啊”陶行知笑笑说:“你不是问我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吗我的办法说是,把孩子和表一起送到钟表铺,请钟表师傅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满足,或者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咧.”陶先生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孩子拆表是因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就是一种求知欲,原是有出息的表现.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欲打掉了吗与其不分青皂地打一顿,不如引导他去把事情做好,培养他的兴趣.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学习爱迪生的母亲,那么理解、宽容孩子,那么善于鼓励孩子去动手动脑,这样,更多的‘爱迪生’们就不会被打跑、赶走了.”夫人听了恍然大悟,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诚恳地说:“陶先生,您说得对,太谢谢您了,我今后一定照您的办法去做.”陶行知出计算题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十分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于是许多狡猾的商人便开始想出馊主意,他们首先在粮食上搞囤积居奇,投机倒把.不仅如此,他们还故意在粮食里掺杂了大量的石子、砂粒、稗子和霉烂的米,真是可恶极了.把这样的粮食卖出去,坑苦了广大老百姓,他们自己却大把大把地赚起了昧心钱.育才学校也买了不少这样的粮食.师生可就倒霉了,不吃又不行,吃了这样的米,又不能消化,得肠胃病的师生越来越多.看到这一情况,陶行知先生十分焦急.为了保证师生们健康,他不得不规定每天早晨用20分钟时间上一堂“选米课”,全校师生人人动手,把米里面的杂质——剔除.但尽管如此,米里面的小砂子仍然很多,学生们吃饭时还是不时地咯牙,有的学生一嚼到砂子,立刻把一大口饭都吐了出来,食堂的餐桌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一堆一堆的饭粒.陶先生看到了这个情况,摇了摇头,深深的叹了口气:“唉,这样下去怎么行呢为了几粒砂子,吐出一口米饭,也太可惜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一天,等大家吃完然饭后,陶先生一个人留在饭厅里,走到每张桌子前,把米饭一颗一颗计了数,再按桌子分别包成小包,写上数字,带走了.第二天晨会上,陶先生很严肃地站到了讲台上,他扶了扶鼻梁上那副深灰色的眼镜,环视了一下台下的师生们,语重心长地说道:“现在抗战已到了最艰苦的阶段,国家混乱,加上奸商的捣乱,使我们衣食就更加困难了”陶先生不无内疚的说:“我这个校长没当好,让大家受苦了,请大家能够原谅”接着,他话锋一转,有点气愤地说道:“我们的粮食已经很少了,但是,我们有些同学却还是不知道爱惜,吃到砂子就把一大口饭都吐了出来,我看了很痛心.昨天午饭之后,我数了一下每张饭桌上散落和饭粒,少的90多粒,最多的已经超过了600粒,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听到这里,台下的同学们有的低下头,有的涨红了脸,……陶先生接着出了一道算术题,让大家一起来计算,他说:“我们吃饭时浪费的米粒每张饭桌上300粒计算,那么我们每顿饭浪费了多少粮食如果把这些粮食算成钱以后,可以买多少发子弹这些子弹又可以消灭多少个日本鬼子请大家认真算一下.”同学们在下面算呀算呀,当他们算出答案时,都不禁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陶先生又带着大家背起了李绅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接着说:“同不们,现在粮食更是来之不易,是农民们冒着侵略者的炮火用生命种出来的,也是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夺来的啊我们怎么能随便浪费粮食呢有米饭吃已经很不错了,我们这样随便糟蹋粮食,那就太对不起前方的抗日战士和后方辛苦劳动的农民伯伯了”同学们听了后,似乎一下子懂事了.从此以后,同学们在吃饭时遇到砂子,总是特别小心翼翼地只把砂子吐出来,而把米饭仍然吃下去.餐桌上再也见不到饭粒了.蜻蜓的故事一天午后,一群小小孩子在田间的小路上奔跑,追逐着一只蜻蜒.蜻蜒闪着绿莹莹的大眼睛,颤动着翅膀,惊慌地上下乱飞.也许是被追赶得昏了头,突然,猛地撞在树干上摔了下来.翠贞扑上去捉住了它,几个孩子抢着要,叫着嚷着,闹成一团.陶行知恰好从村里走出来,孩子们看见了他,齐声欢叫:“陶先生陶先生”陶先生停下脚步,见他们的捉蜻蜒玩,便慈爱地抚着翠贞的小辫子问:“翠贞,你知道蜻蜒吃什么吗”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虫子.”“吃露水”.另一个男孩说.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吃草,吃树叶,吃泥土”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蜻蜒吃虫子,苍蝇、蚊子、水里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蜒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翠贞点点头.陶行知从她手里取过蜻蜒,高高举起,阳光下,蜻蜒的圆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陶先生又问:“蜻蜒尾巴有什么用,谁知道”“蜻蜒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尾巴是指方向的.”陶行知将蜻蜒小心地翻过去,指着它的尾巴说:“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接着他将蜻蜒的头部对着孩子们说:“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有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孩子们入神地听着,一个小男孩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抚了一下蜻蜒的尾巴.陶行知将蜻蜒举在眼前,用商量的口吻说:“蜻蜒是吃害虫的,它是人类的朋友,放了它,让它为我们去消灭害虫,好不好”说着把蜻蜒还给翠贞.翠贞看看小伙伴们,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蜒往上一送,蜻蜒忽地坠落下来,在地上挣扎了几下,又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陶先生说:“孩子们,我们观察生物,切不可将它捉来弄死.一只蜻蜒一年可以为人类消灭成千上万只蚊子.你们看,它在大自然中飞来飞去,多么自在,多么活泼”蜻蜒在空中飞了几圈,很快飞到流水潺潺的河面上,俯冲上升,盘旋翻飞.孩子们注视着它,欢呼着:“嗬,在跳舞呢,看”陶行知便由此想到许多学校的生物课,都是将活生生的东西弄死,做成标本,他多次指出:“生物课不要变成死物课,‘生物陈列所’不要变成‘僵尸陈列所’,更不要在无意中培养孩子们残忍的天性.”他主张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中去.要认识青蛙,可以到河边去观察,要认识小鸟,可以到树林里去.这样,才能观察到真正的生物,孩子们才能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陶行知教育故事集

陶行知教育故事集

陶行知教育故事集陶行知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你想知道陶行知教育故事有哪些吗吗?接下来就一起分享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故事吧!陶行知教育故事一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对自己的孩子,陶行知同样严格要求。

他的二儿子晓光没有正规学历。

1940年夏,晓光经人介绍去成都一家无线电修造厂工作。

厂方要看他的学历资格,他拿不出,就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请他寄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来。

证明刚刚寄到,陶行知的急电也到了,严厉阻止用这张证明,并要晓光立即将证明寄回。

接着,又是一封快信,信中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之主张……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可有丝毫的妥协。

你若记住这七个字,终生受用无穷。

‛以后,‚追求真理做真人‛七个字,便成了晓光的座右铭。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他的一生百折不挠地‚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他把全部身心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毛泽东为他写了挽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千古!‛宋庆龄的挽词是:‚万世师表‛。

周恩来的话代表了千千万万革命师生的心声:‚陶先生放心去吧,你已经对得起民族,对得起人民。

你的未了的事业会由朋友们,由你的后继者们坚持下去,开展下去的。

你放心去吧!‛陶行知教育故事二培育革命的后代陶行知先生办的育才学校,招收了许多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以慈母般的胸怀,热情的关心爱护着孩子们。

与此同时,对于革命的后代,他也是义不容辞地收留下来,加以保护并给以精心的培育。

有一位越南革命者的女儿,名叫慕罗,圆圆的脸盘,一双机灵的眼睛,一副天生清亮的嗓子。

陶先生把她分到音乐组,对她说:‚你就学音乐吧!‛慕罗在音乐组接受革命思想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她的祖国吹响了解放斗争的号角时,她对陶校长说:‚祖国需要我回去战斗!‛陶先生说:‚你回去吧,用你的声音,为祖国的解放歌唱。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陶行知,安徽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篇1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

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更惊疑了。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第一颗糖——关爱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爱孩子,关爱每一个孩子。

短短一句不足十个字的话,做起来却远远比说难多了。

一个班几十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有幸福快乐的,有缺少温暖的,有父母离异的……不同的家庭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个性迥异。

每一个孩子就像是一本书,身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在读懂它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去珍视它。

就像一位名人所说的:“要学会俯下身去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加强与孩子情感的双向交流,架起通向孩子心灵的.桥梁。

”第二颗糖——宽容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

是啊,哪个孩子不犯错?哪个班没有“问题孩子”?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由于心理、个性、家庭条件、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原因,总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

有关陶行知的小故事

有关陶行知的小故事

有关陶行知的小故事篇一:《陶行知与小泥人》我小时候就听爷爷讲过陶行知先生的故事,陶行知先生可是个大教育家呢。

在我们村子里,有个教书先生老是板着脸,大家都怕他。

可陶行知先生就不一样啦。

有一次,我爷爷说他有幸见到了陶行知先生。

那时候陶行知先生正在一所乡村小学视察。

我爷爷看到陶行知先生走进教室的时候,孩子们都有点紧张。

陶行知先生可没摆什么架子,他笑盈盈地看着孩子们,眼睛里透着温和。

他看到教室里有个小角落堆着一些泥巴,那是孩子们课间玩耍的时候弄的。

陶行知先生就走过去,拿起一团泥巴,坐在孩子们中间,对孩子们说:“咱今天不上那种规规矩矩的课啦,咱们一起捏小泥人咋样?”孩子们一听,眼睛都亮了。

有个调皮的小男孩叫狗蛋,他大声说:“陶先生,真的可以吗?俺们老师可不许俺们在教室里玩泥巴呢。

”陶行知先生摸了摸狗蛋的头说:“为啥不许呢?在我这儿啊,只要能学到东西,玩泥巴也是学习呢。

”于是,孩子们都围过来,跟着陶行知先生捏泥人。

陶行知先生的手很巧,他一边捏一边说:“你们看啊,这泥巴就像你们的想法,可以捏成各种各样的东西。

”他捏出了一个小农夫,扛着锄头,惟妙惟肖的。

狗蛋学着陶行知先生的样子捏,可是怎么都捏不好,有点沮丧。

陶行知先生就凑过去说:“狗蛋啊,你捏的这个也很有特色呢。

你看这大粗胳膊,就像个大力士。

”旁边的女娃子小花说:“陶先生,俺想捏个女娃娃。

”陶行知先生就耐心地教小花怎么捏出裙子的褶皱。

教室里热闹极了,大家都在专心地捏泥人。

这时候,那个学校的校长进来了,看到这场景有点吃惊。

他说:“陶先生,这……这怎么在教室里弄起泥巴了呢?”陶行知先生笑着说:“校长啊,你看孩子们多开心。

他们在捏泥人的过程中,发挥了想象力,动手能力也提高了。

这也是教育啊。

”校长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后来啊,这堂课成了孩子们最难忘的一堂课。

爷爷每次讲起这个故事,眼睛里都闪着光,就好像他也回到了那个充满欢乐和创意的教室一样。

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总能找到独特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教育的名人小故事

教育的名人小故事

教育的名人小故事关于教育的名人小故事(精选10则)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育的名人小故事,欢迎阅读!教育的名人小故事篇1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教育的名人小故事篇2蔡元培于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后,无意中读到一个叫胡玉缙的人写的一篇文章。

由于内容生动、材料丰富、详实,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他一连读了几遍后,便决定将其聘请到部中任职。

于是,他指示下属官员起草了一封信。

后成为着名国学大师的胡玉缙在当时学术界还是无名小卒,他与蔡元培素昧平生,有蔡元培这样的大人物来举荐他,本应是感激不尽。

可出乎预料的是,胡玉缙接到邀请信后,非但没有感激,还给蔡元培写了一封抗议信。

原来,问题出在蔡元培让下属写的信中的个别字上。

信的全文是:“奉总长谕:派胡玉缙接收(教育部)典礼院事务,此谕。

”按字面理解,“谕”和“派”两个字是上级对下级的,包含着必须服从的意思。

而胡玉缙这时还不是教育部雇员,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

特别是“谕”字,本来是封建专制时代使用的一个“特定词”,所以,胡玉缙认为无法容忍。

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

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

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故事一:陶行知的教育智慧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陶行知这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陶行知啊,那可是真心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在努力。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男孩子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孩已经等在那里准备挨训了。

可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孩惊疑地接过糖。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放到他的手里,说:“这也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孩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男孩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孩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你瞧瞧,陶行知多有智慧呀,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可比一顿打骂强多了!他真的是用心在懂孩子,爱孩子。

还有一次,陶行知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上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鸡吃米呢?他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陶行知就是这样,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例子,告诉大家教育的真谛。

陶行知的故事5篇

陶行知的故事5篇

陶行知的故事5篇未来的行知长廊现在我们的学校改名了,而且每年都会发生变化。

今年,我们学校准备创建一个行知长廊,想知道我们学校未来的行知长廊吗?不如让我们一起畅想一下吧!行知长廊有一个小花园,花园里面种着许多鲜艳的花朵,有如发条似的菊花、鲜艳无比的玫瑰、火红似霞的杜鹃花……在行知长廊里有一块牌匾,牌匾上刻着八个朱红大字:行知合一追求卓越,牌匾下有一块模板,模板上有两个版块,分别是:陶行知故事集和陶行知连环画。

陶行知故事集里汇集了:四颗糖的故事、蜻蜓的故事、陶行知烧鸦片还有喂鸡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都是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故事,我们看得津津有味。

陶行知连环画上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画面生动。

哦!对了,长廊前面有一个小操场,我们在小操场上嬉戏,玩耍,做游戏,好像在快乐天堂中享受它的乐趣……我坚信,我们学校未来的行知长廊肯定是一个别具一格的长廓!让我们尽情期待吧!(2) [陶行知的故事]走进陶行知读后感走进陶行知读后感陶行知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我十分尊敬他。

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

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

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

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

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

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

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

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使大家在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绿意、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其次不拿班集体的一针一线,对班集体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真正做到物归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的十个教育故事5篇

陶行知的十个教育故事5篇

陶行知的十个教育故事5篇第一篇:陶行知的十个教育故事陶行知的十个教育故事稿费的故事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

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他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因此,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这一大事中来。

1923年,他组织了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奔波于全国十几个省市,致力于平民教育。

他把《平民千字课》作为教材,送到平民百姓家里,劝家家户户都要识字读书。

他活动的经费多数都是自己写书得的稿费。

一次,他得到了1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温和地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

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

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

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们。

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妹妹理解了他,默默地点了点头。

1927年,陶行知办起了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活动。

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武力封闭了这所学校,还通缉陶行知。

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劳工幼儿园”,继续推行中华普及教育运动。

不要做井底之蛙育才学校文学组办了几十种壁报,还在重庆开诗歌朗诵会,很受大家欢迎。

他们成立了“榴火诗社”,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文学组的学生们有些飘飘然了。

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长发,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视为艺术家的派头。

也有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说话尖刻,爱讽刺人。

除夕夜,陶校长把文学组学生召集起来,一面吃瓜子,一面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一个文人应是灵魂干净、品格高尚的人。

衣服脏得很,破了也不补,这是乞丐,决不是文人应有的样子。

”他又摸着一个男同学乱蓬蓬的头发说:“这是茅草山。

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烧山’!”几个留长发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爱读书的小故事

爱读书的小故事

爱读书的小故事陶行知自幼聪明过人,常至邻村叶家,见厅堂对联字画,便以竹条于泥地描摹。

至读书之年,家境贫寒无力缴学费,幸得附近秀才开馆教书,见其聪明好学,遂免费收为学生。

六岁之龄,陶行知得启蒙教育之机。

九岁时,至外婆家,外婆见其聪颖,送入吴尔宽先生学堂伴读,始正式入学。

在学堂,陶行知勤练书法,启蒙结束后,便读四书五经,学业精进。

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

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

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学习更为刻苦自觉。

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

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

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

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

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

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

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

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

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

”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

”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

后来,陶行知成为我国着名的教育家。

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精选16篇)

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精选16篇)

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精选16篇)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故事篇1点石成金陶行知对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方法,经常有所指点,最为突出的就是"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也可以说是少年儿童求知学习的最首要、最关键的方法。

在一次育才学校的晨会上,陶校长去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

一天,他让众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立刻石块都变成了黄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块。

从徒弟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

道人对徒弟说:"每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吃用的吧!"徒弟们都扑到黄金堆里去翻拣,有的要选一块颜色最黄的,有的要拣一块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块最大最大的,大家东翻西找忙个不停。

这时却有一个徒弟,他没有去拿金块,只是呆呆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盯着师傅点金的手指看,边看边思考。

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你最喜爱的一块金子呢?"这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

"讲到这里,陶校长突然停住了。

学生们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结局,都催促他:"校长,你讲下去呀!""快点讲下去呀!"陶校长不再讲故事,却一转话题,进行了一番评述,他说: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

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想要得到老师和书本传给你们的现成知识,这些知识虽好,但仅仅是世界上人武部知识的一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现成知识会不够用的,有的会用不上了,有的会显得陈旧了。

有些同学拼命把老师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即使你能背出,你在追求学问(真理)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你能责怪老师没教过、书本上没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

陶行知的故事6则

陶行知的故事6则

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的故事(一):陶行知喂鸡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但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样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必须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行知的故事(二):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之后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的故事(三):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事有一天,陶行知先生到一位朋友家去,见朋友夫人正在打孩子,孩子正在地上委屈地哭着。

陶先生忙问怎样回事。

朋友夫人指着一块被拆的乱七八糟的手表,气呼呼地说:“陶先生,这块表是才买的,竟被我儿子拆成这样。

您说可气不可气?“陶先生听了笑了笑,说:“坏了,恐怕中国的一个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夫人有点愕然,“为什么呢?难道这样做不对吗?”陶先生摇摇头,夫人又之后问:“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说对这样的孩子该怎样办呢?”陶先生把孩子搀起来,搂在怀里,笑嘻嘻地问:“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新表拆坏呢?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妈妈一眼,低声说:“我听见表了有滴答的声音,想拆开看看是什么在响……”陶先生说:”你很好奇,这没有错,但你要跟大人说一声,不能自作主张,来,跟我一齐到钟表店去好吗?“孩子问:“去店里干什么?”陶先生说:“去看师傅修表啊!看他怎样拆,又去怎样修,怎样装配,你不喜欢吗?“孩子高兴得跳起来:“我去!我去!”陶先生跟朋友夫人大了声招呼,就拿着那只坏表,带着孩子一齐到了一家钟表店。

教育的名人小故事

教育的名人小故事

教育的名人小故事关于教育的名人小故事(精选10则)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育的名人小故事,欢迎阅读!教育的名人小故事篇1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

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

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

”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教育的名人小故事篇2蔡元培于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后,无意中读到一个叫胡玉缙的人写的一篇文章。

由于内容生动、材料丰富、详实,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他一连读了几遍后,便决定将其聘请到部中任职。

于是,他指示下属官员起草了一封信。

后成为着名国学大师的胡玉缙在当时学术界还是无名小卒,他与蔡元培素昧平生,有蔡元培这样的大人物来举荐他,本应是感激不尽。

可出乎预料的是,胡玉缙接到邀请信后,非但没有感激,还给蔡元培写了一封抗议信。

原来,问题出在蔡元培让下属写的信中的个别字上。

信的全文是:“奉总长谕:派胡玉缙接收(教育部)典礼院事务,此谕。

”按字面理解,“谕”和“派”两个字是上级对下级的,包含着必须服从的意思。

而胡玉缙这时还不是教育部雇员,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

特别是“谕”字,本来是封建专制时代使用的一个“特定词”,所以,胡玉缙认为无法容忍。

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集选

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集选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对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奉献。

你想知道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有哪些吗?接下来就一起分享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吧!陶行知的经典教育故事一救援共产党员刘季平是晓庄师范地下党支部书记,晓庄被封闭后他是最早被捕的同志之一,后来他组织难友一起越狱逃跑到上海。

1932年6月,刘季平第二次被捕,正在上海的陶行知先生知道后心急如焚,为了筹钱请律师,他找了好多朋友,甚至当掉了自己的一些衣物,终于在四个小时内筹集到500元大洋,立即去律师事务所,请了一位知名的律师赶在当天下午出庭辩护。

由于律师的据理力辩,法庭未判刘季平死刑,改为终身监禁,并转送东烟台监狱。

陶先生又立即写了一封亲笔信,派徐明清送到泰山面交冯将军,因为当时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原是冯玉祥部下。

陶先生在信中写道:‚焕章吾兄:晓庄学生刘季平被捕,近已解往济南。

敢仗鼎力救援。

倘蒙援手,感同身受。

弟知行拜上。

‛冯玉祥见信后,立即找了韩复渠,尽力营救。

韩复渠虽不敢贸然放人,但又不敢得罪冯玉祥,对狱中的刘季平也就没有多为难,拖了几年后便让刘季平出狱。

徐明清也是晓庄师范地下党支部负责人之一,曾任晓庄共青团支部书记。

1932年春天,她在上海搞地下工作,没有适当职业掩护,生活相当困难。

她求助于陶行知先生,陶先生毫不犹豫,通过朋友介绍她到‚上海一?二八难民工厂‛任教育科长。

当时,上海各界募捐给难民的物资很多,但却被厂方克扣私吞。

徐明清发动难民职工与厂方进行斗争,发展了革命力量。

厂方恼羞成怒,借故把徐明清辞退了。

她离厂时,难职工列队送别,表示对厂方的抗议。

陶行知先生知道此事后,赞扬徐明清干得好,是正义的行动,并交给徐明清一个新的工作,叫她在上海北新泾筹办一个新的工学团——晨更工学团,还对她说:‚你们与山海工学团比赛,看谁办得好。

‛徐明清因此又有了一个公开的合法的身份,有利于进行党的工作。

不久,敌人开始监视晨更工学团,而且要准备下手了。

陶行知的故事(精选7篇)

陶行知的故事(精选7篇)

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的故事(精选7篇)陶行知的故事篇1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

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

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

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

但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样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

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

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

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

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必须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行知的故事篇2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之后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的故事篇3育才学校招收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战灾流浪儿童,他们虽然离开了故乡、失去了爹娘,但是他们都是一群天真活泼、富有聪明才智的孩子,他们都各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的爱演戏、有的善唱歌、有的喜爱科研、有的乐于写作。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夺了这些孩子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陶行知把他们招收进育才学校后,在"因材施教"和"爱"的教育下,经过了一二年的学习和训练,他们的才华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音乐组的孩子非但善弹奏、能演唱、会作曲,还能经常为老百姓表演或到大剧院去举行音乐会;戏剧组、舞蹈组的`孩子,非但能演戏、跳舞,而且还能自编、自导、自演,用精彩的戏剧与舞蹈反映出抗日的形势;绘画组的孩子们竟能在重庆城市里举办儿童抗敌画展,多么了不起呀!周总理称赞这些孩子们说:"一代胜似一代。

陶行知简短小故事100字

陶行知简短小故事100字

陶行知简短小故事100字1.陶行知的故事(100字左右)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陶行知应邀到某大学演讲。

他走进教室,就把一只大公鸡往讲台上一放,抓起一把米让它啄食。

可是,公鸡惊惶不肯啄食。

陶先生见它不吃,就强按鸡头“请”它,可公鸡拼命往后退,仍然不肯吃。

陶先生干脆掰开公鸡的嘴使劲往里塞米,公鸡拼命挣扎,死也不肯吃。

之后,陶先生松开手,后退数步。

公鸡稍稍平静,徘徊一阵后,慢慢靠近米粒,继而悠悠地啄起米来。

陶先生以生动的事例启迪着我们,想想我们当今的教育,“强按鸡头”的傻事还比比皆是:为了分数孩子们成了作业的傀儡,每天只知道有口无心的背背、抄抄、算算机械性的操作;为了分数课堂上教师们滔滔不绝地讲,置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不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的新课程理念早已抛之脑后;为了子女成龙成凤,家长们送孩子四处奔波学艺(上兴趣班)久而久之怨恨、厌学充满着他们,最终连原有的兴趣也被扼杀了……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陶行知强按鸡头不吃米的故事告诉我们,凭着主观想象去强迫孩子做某些事,实在是行不通的,是很难激起孩子学习兴趣的,相反多给孩子一些宽松和自由的天地,多讲究点艺术,也许会是另一番情境。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希望我们能把陶行知先生"强按鸡头不吃米"的故事牢记心中,工作时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从而让我们的孩子在高兴中学习成长。

2.陶行知的小故事完全版陶行知小故事一说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

按现在的话说,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就英年早逝,憾别人生,确实让人惋惜。

但陶行知的故事,却一直在流传。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

陶行知教育故事(通用13篇)

陶行知教育故事(通用13篇)

陶行知教育故事(通用13篇)陶行知教育故事篇1连环教学法20xx年代,为了唤醒民众,改良社会,挽救国家,陶行知以极大的热情奔走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宣传、组织、提倡、推动了这个平民教育运动。

当时推广贫民教育,最初的困难就是没有教材。

陶行知自编了《平民千字课》。

平民千字课编成后,陶行知拿它到北京、南京的平民学校中试用,结果很满意。

陶行知还把《平民千字课》拿到家里试用。

当时家里办了一个‚笑山读书处‛。

他家共7口人:母亲、妻子、妹妹和桃红、小桃、三桃3个儿子,母亲已57岁,妻子和妹妹初通文字,桃红8岁上学,小桃和三桃分别为5岁、4岁,没到入学年龄。

桃红很喜欢这本书,里面有许多有趣的课文。

桃红每天都要把这本书拿来读一会儿。

有一天,在一边玩的弟弟小桃也被哥哥读的书吸引过来。

他坐在哥哥身边,跟哥哥读书。

哥哥读一课,弟弟也跟着读一课,哥哥读完了一册,弟弟也读完了一册。

母亲操劳了大半生,没有机会读书,行知也送给母亲一本《平民千字课》母亲笑着对儿子说:‚我又不识字,你送我书做什么?行知说:‚教母亲读书啊!‛母亲说:‚我都57岁了,还能读书?‛老太太经过儿子的劝导,很快也捧起了《平民千字课》。

行知又动员妹妹文美教母亲识字,桃红和小桃也不示弱,他们也成了祖母的小先生。

有一天随美国科学家推士来华进行教育考察的推士夫人到陶行知家做客,见到小桃教祖母读《平民千字课》的情景,非常惊奇,她立即抓拍了一张祖孙同读书的照片。

陶母读了16天《平民千字课》的时候,陶行知正在张家口推广平民教育。

他便用16课中所学过的字给母亲写了一封信,母亲居然能完全看懂。

陶行知听说后高兴得不得了,他即兴赋诗《慈母读书图》。

更使他高兴的是:从哥哥教弟弟、女儿教母亲、孙子教祖母读书这件事上,发现了自己寻找了很久的开展平民教育的有效方法——连环教学法。

陶行知的连还教学法,使陶行知如获至宝。

他的朋友成了他推广的对象。

他这种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精神宣传、推广平民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出计算题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十分混乱,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于是许多狡猾的商人便开始想出馊主意,他们首先在粮食上搞囤积居奇,投机倒把。

不仅如此,他们还故意在粮食里掺杂了大量的石子、砂粒、稗子和霉烂的米,真是可恶极了。

把这样的粮食卖出去,坑苦了广大老百姓,他们自己却大把大把地赚起了昧心钱。

育才学校也买了不少这样的粮食。

师生可就倒霉了,不吃又不行,吃了这样的米,又不能消化,得肠胃病的师生越来越多。

看到这一情况,陶行知先生十分焦急。

为了保证师生们健康,他不得不规定每天早晨用20分钟时间上一堂“选米课”,全校师生人人动手,把米里面的杂质——剔除。

但尽管如此,米里面的小砂子仍然很多,学生们吃饭时还是不时地咯牙,有的学生一嚼到砂子,立刻把一大口饭都吐了出来,食堂的餐桌上每天都可以看到一堆一堆的饭粒。

陶先生看到了这个情况,摇了摇头,深深的叹了口气:“唉,这样下去怎么行呢?为了几粒砂子,吐出一口米饭,也太可惜了。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一天,等大家吃完然饭后,陶先生一个人留在饭厅里,走到每张桌子前,把米饭一颗一颗计了数,再按桌子分别包成“瓷鲜郑吡恕第二天晨会上,陶先生很严肃地站到了讲台上,他扶了扶鼻梁上那副深灰色的眼镜,环视了一下台下的师生们,语重心长地说道:“现在抗战已到了最艰苦的阶段,国家混乱,加上奸商的捣乱,使我们衣食就更加困难了!”陶先生不无内疚的说:“我这个校长没当好,让大家受苦了,请大家能够原谅!”接着,他话锋一转,有点气愤地说道:“我们的粮食已经很少了,但是,我们有些同学却还是不知道爱惜,吃到砂子就把一大口饭都吐了出来,我看了很痛心。

昨天午饭之后,我数了一下每张饭桌上散落和饭粒,少的90多粒,最多的已经超过了600粒,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听到这里,台下的同学们有的低下头,有的涨红了脸,……陶先生接着出了一道算术题,让大家一起来计算,他说:“我们吃饭时浪费的米粒每张饭桌上300粒计算,那么我们每顿饭浪费了多少粮食?如果把这些粮食算成钱以后,可以买多少发子弹?这些子弹又可以消灭多少个日本鬼子?请大家认真算一下。

”同学们在下面算呀算呀,当他们算出答案时,都不禁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

陶先生又带着大家背起了李绅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接着说:“同不们,现在粮食更是来之不易,是农民们冒着侵略者的炮火用生命种出来的,也是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夺来的啊!我们怎么能随便浪费粮食呢?有米饭吃已经很不错了,我们这样随便糟蹋粮食,那就太对不起前方的抗日战士和后方辛苦劳动的农民伯伯了!”同学们听了后,似乎一下子懂事了。

从此以后,同学们在吃饭时遇到砂子,总是特别小心翼翼地只把砂子吐出来,而把米饭仍然吃下去。

餐桌上再也见不到饭粒了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教育是立国之本。

3、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7、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8、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

9、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10、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三、强健活泼之体格。

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11、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

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

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12、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13、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14、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15、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

乱即理。

债即还。

病即医。

过即改。

善即喜。

行即思。

倦即息。

信即复。

帐即记。

教育思想折叠“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陶行知真迹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学到老,活到老。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

“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

“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

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

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折叠“社会即学校”“社会即1910年,陶行知入南京金陵大学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

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

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

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

“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折叠“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

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

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

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