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哲学常识》部分
哲学常识第一轮复习教案
![哲学常识第一轮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afa579c850ad02de804144.png)
哲学常识第一轮复习教案复习要求:(1)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识记、理解每一个高考知识点;(2)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3)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当前重大热点问题。
复习重点: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复习方法:自学、讨论法。
复习时间:2004年7月15日-2004年9月15日,共53课时。
课时安排:(一)哲学常识上册第1课时哲学概述第2课时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第3课时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第4课时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第5课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6课时唯物主义的根本思想第7课时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第8课时因果联系和整体联系第9课时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第10课时发展观点和创新精神第11课时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第12课时矛盾的普遍性第13课时矛盾的特殊性第14课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第15课时矛盾的不平衡性第16课时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第17课时内外因辩证关系第18课时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第19课时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第20课时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另安排6课时为测验和练习时间。
2课时考试。
(二)哲学常识下册第1课时现象与本质第2课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第3课时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第4课时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第5课时科学的思维方法第6课时实践的特征、作用第7课时实践与认识第8课时积极投身于群众的实践之中第9课时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第10课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第11课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第12课时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第13课时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第14课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15课时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第16课时人生价值的实现第17课时理想与现实另安排6课时为测验和练习时间。
2课时考试。
(一)哲学常识上册第1课时哲学概述教学目的:识记:哲学含义;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等抽象思维能力。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5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5](https://img.taocdn.com/s3/m/2f4f8a4e561252d380eb6ecf.png)
第五课第一节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盐城市伍佑中学高三政治组一.教学目标:1.理解主观能动性的含义,以及它的表现2.能结合实例,说明必须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原因3.能运用有关原理,比较说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否认或夸大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二.知识结构:人区别于物的特点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含义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同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同自身主观因素的关系三.解疑释难:1.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概括的说,主观能动性,包括“想”“做”以及想和做的过程中的精神状态。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仅仅限于想,主观能动性还包括做,即实践。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其所受的客观规律制约之间的关系(1)坚持既唯物又辨证的观点,规律的客观性必然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正因为这种制约,人们才需要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以便做到按规律办事,给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的余地(2)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是:“不尊重客观规律,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二是反对“认为客观规律妨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放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机械唯物主义。
四.典型题解析:我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农民缺乏商品意识,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参与市场,改进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常受“小富即安”等观念的影响。
这表明( C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察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从题干材料看,主要是说影响影响农民主观能动性的进一步发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因为农民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很显然,是受到了主观因素的制约,故选C项,而不选A项,B项,因为A.B项主要强调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不符合题意,D项的说法错误。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19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19](https://img.taocdn.com/s3/m/be7a5fc6524de518964b7dc1.png)
第一课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江苏省盐城中学【考纲能级要求】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2、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4、理解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5、懂得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知识结构梳理】一、世界观与方法论1、世界观的含义2、方法论的含义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二、关于物质1、物质的含义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2、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易错易混点判断】1、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2、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
4、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5、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与前提是人的意识。
6、生产力的发展是受诸多客观因素制约的。
7、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知识点补充或重难点讲解】1.什么叫物质?如何理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理解这一概念时应注意:(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明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东西,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指明了物质的可知性。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应明确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和区别:①联系: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
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
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表现。
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②区别: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性。
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7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7](https://img.taocdn.com/s3/m/dab35df780eb6294dd886cc0.png)
2006年盐城市《哲学常识》一轮复习教学案社会实践东台市三仓中学刘荣华【教学目标】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知识梳理】基础知识: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他们对历史的创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2.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主要应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要相信群众。
相信群众才能依靠群众。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目的是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这是青年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所决定的。
要求我们做到:把读书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就应该在“情、理、性”三方面来个彻底转变。
3.人类有史以来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4.实践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是当代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6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6](https://img.taocdn.com/s3/m/c0d781bd51e79b89680226c0.png)
高三一轮复习《哲学常识》教学案认识论·实践大丰市新丰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一、江苏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1、了解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2、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3、理解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懂得学习科学理论的意义。
二、知识结构三、考点知识梳理1.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1)含义:是人们改造的一切活动。
注意两点:①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具有质的不同: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大脑接受外界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的过程,是客体主体化,它并不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
所以,认识活动是主观领域的活动。
而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将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所以是感性物质活动,是主体客体化的过程。
②人的实践活动同动物的本能活动也有质的不同: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
但是,动物不会思维,靠本能活动,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
而人的实践活动则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服务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基本特征:①实践是活动。
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活动。
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是的表现。
③实践是活动。
生产劳动和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而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总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2、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 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作用。
2)处理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3)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
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
第一、认识是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中发生的。
第三、实践出真知,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9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9](https://img.taocdn.com/s3/m/a8237eda910ef12d2af9e7c0.png)
规律江苏省阜宁中学路明一、考纲规定的考点1、了解规律的含义2、懂得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3、理解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4、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二、知识梳理(一)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素1、规律的含义2.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规律的普遍性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2)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3、认识和利用规律(1)人们能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
4、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1)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
违背客观规律,必然遭到失败。
(2)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
(3)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5、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包括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四个方面。
全面发展观,要求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观,主要是要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实践中不仅要尊重价值规律等社会规律,更要尊重气候变化规律、生态平衡规律、某些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等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归要到底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五个统筹”。
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精选教案--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哲学常识 唯物论部分《物质与意识》专题教学案[特约]
![精选教案--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哲学常识 唯物论部分《物质与意识》专题教学案[特约]](https://img.taocdn.com/s3/m/cef3aebf284ac850ad024257.png)
☆哲学常识考点复习:唯物论(含前言)物质和意识考点提示: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⒉物质⒊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⒋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⒌意识⒍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着不同的反作用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考点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它对的看法,对的看法,不仅是唯物的而且是辩证的。
不仅对的观察是既唯物又辩证的,而且对的观察也是既唯物的又辩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不仅科学地了世界,的关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科学地指出了人们应该怎样世界和世界。
⒈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⑴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①自然界先于人和而存在;在人类社会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
②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及支配社会发展的是客观的。
⑵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为前提。
⑶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的客观实在。
⒉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⑴意识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在人脑中的反映。
⑵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①客观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是指的制约,特别是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
②主观方面的因素:;;。
⑶意识能够于客观事物。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反之,则对事物的发展起消极的作用。
考点解读:(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观2.哲学◆哲学是各门学科的总和吗?◆哲学是一门科学吗?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1.自然界的存在、发展是客观的(1)原理:(2)方法论联系实际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12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12](https://img.taocdn.com/s3/m/4d16dff633d4b14e852468c7.png)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哲学常识》教学案唯物论·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盐城市龙冈中学一、考点要求1、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3、理解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4、理解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5、懂得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二、教材梳理(一)知识结构(二)应知应会1、意识是_____________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是_____________特有的机能。
意识的根源在于_____________。
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_____________反映。
这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
3、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_____________,而且能够正确反映_____________。
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_____________去作用于_____________,从而引起物质具有形态的变化。
意识的反作用表现在:_____________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_____________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的反作用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_____________,重视_____________,自觉地树立_____________的思想意识,克服_____________的思想意识。
(三)解疑释难1、知识误区(1)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机械的、直观的、被动的。
简析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积极的、能动的抽象化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不是“分泌”与“被分泌”的关系,也不完全和照镜子一样,而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映象。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15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15](https://img.taocdn.com/s3/m/8cea211b5727a5e9856a61cf.png)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事物发展的原因江苏省滨海中学一.考点1.内因和外因2.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二.知识梳理1、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内因是指事物的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3)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事物的发展是和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但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①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
②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③外因通过起作用。
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地起作用。
[点拨](1)要明确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原因,而内因是根本动力和根本原因。
(2)外因的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
2、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坚持相结合的观点。
(1)对内因要给以充分的重视。
因为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2)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地分析。
因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3)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点拨]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学会正确地对待内因和外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
三.重难点解读1.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区别。
(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包括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矛盾,即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2)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内部矛盾,即事物发展主要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如果将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成是源泉,就会混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2.全面理解内因和外因的地位和作用。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即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原因,是发展的基础、源泉。
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条件是指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影响、制约作用的各种外部因素。
高三政治总复习第一轮《哲学常识》唯物论复习教学案
![高三政治总复习第一轮《哲学常识》唯物论复习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d4b0c6ce2f0066f53322f1.png)
《唯物论》教案华容三中高三政治备课组◆教学目标和要求◆重点: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正确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发展;加强社精神文明的意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难点: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然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物质的概念;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不同的;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讲解法结网法◆◆第一讲《世界的客观性》教案◇启发引导,析考纲考场回眸,析考纲2008年高考,该考点是重点,通过现实生活中重大的科学发现、发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文化现象考察社会的客观性教材回归,建网络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
但是。
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答案〗:(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
(3)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5BBDBA 6-9DDD D第二讲《意识的能动作用》教案◇启发引导,析考纲考场回眸,析考纲2008年高考,该考点是重点,与社会意识、价值观、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4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4](https://img.taocdn.com/s3/m/4d2ddff633d4b14e852468cc.png)
盐城市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学案江苏省响水中学史素珺一、高考考点(1)了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3)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4)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和意义;(5)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6)懂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二、知识梳理(一)知识结构是什么物哲学基本问题为什么旧唯物主义观点质怎么样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意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表述:的方法论要求:关系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怎么样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依据(为什么)怎样建设(怎么样)(二)预习导读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根本出发点。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__________________。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____________,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根本立足点。
3、错误的路线与正确的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活动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关系,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5、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最重要的是从_______________出发。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8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8](https://img.taocdn.com/s3/m/fddbad4d25c52cc58bd6becf.png)
哲学常识教学案第六课第一节社会意识与价值观东台市安丰中学高三政治组[高考考点]1、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2、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解价值观的含义;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掌握判断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预习导读]1、社会存在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意识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1)_______________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的反映。
①社会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_决定社会意识的___________________。
②社会存在的_________________决定社会意识的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能动的____________________。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__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_发展产生巨大的__________作用。
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的发展起重大的____________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dcad4d25c52cc58bd6bec0.png)
事物发展的趋势一、考点要求:1、理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懂得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和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因为: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第二,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领域里的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新事物的成长不是直线的、一帆风顺的,相反,它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因为:第一,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第二,旧事物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它总是要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第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第二,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第三,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4)方法论意义:学习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它的“总方向”.而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
所谓总方向。
是指事物全过程的方向、事物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总的趋势。
至于事物发展的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则既可能是前进的。
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但这只是暂时的。
②事物发展的道理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注意与事物发展的趋势、总方向相区别)是前进中有曲折.曲折中向前进.是波浪式前进。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哲学常识知识梳理之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哲学常识知识梳理之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d8315154e518964bcf847ce9.png)
高三一轮复习——哲学常识知识梳理之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一、基础知识归纳1、事物发展原因——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1)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原因。
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
(2)关系: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基于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必须做到:既要重视内因,又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第一,要懂得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的影响作用。
第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坚持对外开放。
反对闭关自守和崇洋媚外的错误倾向。
2、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含义:在哲学上,把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做量变;而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做质变。
(2)关系: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事物质的变化。
提示:这里要注意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特别是第二种性形)——一是数量的增减引起的质变,二是事物构成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不同而引起的质变。
(3)事物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变化、发展的。
(4)方法论意义:第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第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第三、要重视量的积累,还要注意优化结构。
3、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哲学常识》部分
![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哲学常识》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22f36b34f111f18583d05a48.png)
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哲学常识》部分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一、高考考点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知识结构三、重点、难点剖析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①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③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①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②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③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
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17
![高三哲学常识复习教学案-17](https://img.taocdn.com/s3/m/3f83f5f2195f312b3169a5c6.png)
“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学案盐城市时杨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一、考点扫描1、了解现象与本质的含义。
2、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3、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对人们实践活动的巨大推动作用。
4、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知道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懂得人们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5、了解分析与综合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
6、了解创造性思维、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
懂得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二、知识点梳理(一)基础知识填空(应知应会)1、现象是;本质是。
2、对事物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
对事物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3、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
4、真理是。
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够,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5、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
二是。
6、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
而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们应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7、分析就是的思维过程。
综合就是的思维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又要。
8、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就要、、、。
(二)完善知识结构(把握知识间联系)三、解疑释难(一)重点知识1、现象与本质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第一,含义不同。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第二,程度、水平不同。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深刻。
第三,作用不同。
正确的感性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而正确地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第一轮复习教案《哲学常识》部分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一、高考考点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知识结构三、重点、难点剖析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①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③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①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与规律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②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③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
2、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
(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
生产力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客观因素决定的。
生产关系是客观的,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地决定,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随意地来选择。
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这一规律是客观的。
②阶级斗争的规律是客观的。
阶级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而阶级斗争的规律也是客观的,由它所决定的阶级社会的发展过程同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规律都是客观的。
(4)物质的含义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对这一定义的理解应注意三点:第一,物质是客观存在的。
第二,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即物质这一客观的实在,不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
第三,物质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即人可以通过感觉器官把物质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它是可知的。
②要明确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哲学上讲的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作为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永恒的、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暂时的、可生可灭的。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③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④要把握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这个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
但这并不是说世界上只有物质的东西,没有意识的东西。
(5)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①从物质概念上理解。
②从物质的唯一特性上理解。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就是指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共同具有的特性。
这一共同具有的特性,不是万事万物的总和,也不是指具体物质形态的特性,而是把世界万事万物同意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时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性。
因此,相对于意识来说“客观实在”是万事万物共同具有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唯物主义的基础,它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点。
③从原因上理解。
世界之所以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首先因整个自然界从无机到有机、从宏观到微观,从实物粒子到场,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是物质的。
第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因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而生产方式不依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受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客观规律所支配,任何人、任何阶级,都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愿望随意选择、创造或废除。
所以,人类社会具有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
第三,世界上存在的现象,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由此可见,世界统一于物质,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3、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1)意识的涵义:①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起源)②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本质)(2)为什么说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①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比如宗教就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某种原型。
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
②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觉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1)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2)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3)正确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①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②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
(4)产生正确意识与错误意识的主观原因①立场不同。
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会不同。
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前提,是我们应当永远坚持的立足点。
②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世界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否正确。
人生观是否正确,不仅影响着他的人生道路,而且会影响到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③知识构成不同。
一个人原有知识正确与否,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新的认识对象的理解。
一般说来,原有知识正确会有助于理解新的认识对象,原有知识错误,则可能导致新的错误。
总之,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5、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1)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含义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3)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一句话,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4)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①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行的。
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③青年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应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5)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①区别含义不同。
物质的决定作用,是指物质决定意识,它强调的是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从意识的起源看,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社会的直接产物。
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
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这是人区别于动物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地位不同。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前者是前提、基础,是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制约,不能把它们并列起来。
物质的决定作用,解决的是世界本原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点、出发点。
意识的能动作用尽管十分巨大,但也总是第二性,这个作用总是受到客观物质世界的制约,受到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制约。
②联系: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
否则就会陷人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泥坑。
6、主观必须符合客观(1)主观与客观的基本含义意识以外的一切事情,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
(3)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的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④总之,无论是从具体的工作来看,还是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以及从一般的哲学道理来看,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7、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是总的方法论要求,相符就是相一致、相统一。
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有自己的特点。
作为一般认识,又总是一些事物的共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具有抽象的特点,用它来认识事物,就要结合事物的具体特点,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