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兼谈民间文学和民间故事
学院:人文学院
学号:201326099
姓名:赵灿
摘要:民间文学植根民间,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融幽默、风趣、机智、巧合等元素于一体,千百年来在民间口耳相传,富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民间文学源远流长,无处不在,可以说凡有井水处即有民间文学。人是文化的产物,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德育,无可避免会烙上文化的印迹。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民间文学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没有了它,人类将失去多少童真的回忆;没有了它,人类的爱祖国、爱家乡将会缺少多少实际可感的具体内容;没有了它,人类的欢乐、悲伤也将变得干枯而平淡……民间文学是一座绚烂陆丽的文学宝库,它珍藏着浩如烟海的内容健康充实、淳朴乐观、形式丰富多采的文学瑰宝,多少人曾在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面前惊叹不已。
在深入地研究民间文学的时候,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哪些作品才算民间文学?所以,根据民间文学的特点,找出它和非民间文学的界线,给它划定一个科学的范围,是很必要的一件工作吧。民间文学本是有其历史范畴的。在原始社会里,文学作品本无所谓民间与非民间的区别。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保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
对于民间文学,相信每位中国人都有接触和享受,因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民间文学场域之中,拥有自己的民间文学知识,受过民间文学的影响。流传广泛的嫦娥奔月的神话、孟姜女的传说、狼外婆的故事等等,更是家喻户晓。然而,当我们在进行田野作业的时候,时常会听到对方说:“我没有文化……”这说明相当一部分的民众,也包括部分学者都认为文化就是以文字为媒介的,文化是需要经过“专门”学习的。“‘文字的权力化’表现出了一种不争的历史事实,更有甚者,它还成为社会价值体现中类似于福柯所说的‘区分|排斥’关系,比如,不懂文字的人被当作‘文盲’,那些无文字的族群、农民、妇女等,在历史上大都被视为‘没文化’人群。”其实,在广大民间,在很少使用文字的地方,流行着无边无垠、无需借助文字的口头文学、表演艺术、音乐、歌唱等“口传文化”。这类口传文化与书面文化有着同等的地位。
民间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当然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它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话语,众多的学术术语足以构建有别于其他学科的话语体系,诸如“神话”、“史诗”、“歌谣”、“传说”、“故事”、“谚语”、“民间”、“口头”、“口头语言”、“田野作业”、“传说圈”、“神话素”、“原型”、“人物”、“旋律”等等。“民间文学”既是一个学科或是学术话语意义上的名称,也是指这个学科研究的对象。民间文学是一门地域性学科,真正的民间文学学者应该从事的是某一地域的民间文学的研究,而不是只笼络地声称自己研究的是传说还是民间小戏。“什么是民间文学”,似乎是早已解决了的问题,“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这是二十多年前的权威性定义。如今,关于什么是民间文学的认为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依旧认为“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是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以及其他人生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这样的理解实际上是并不全面,而是极大地限制了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空间。
有要求人跪着读的书——神圣经典,句句是真理,在真理面前只有低头。
有必须站着读的书——权威讲话。这是训话,没有讨论余地。爱教育的人只有肃立恭听。
有需要坐着读的书——为某种目的而读的。这样读书不由自主,是苦是乐,各人感觉不同,只有坐冷板凳是一样的。
有可以躺着读的书——大多是文艺之类的。这样读书,古名消遣,今名娱乐。其实,民间文学就是这样一种随性的文化存在。“故事”就是关于过去的事情。在后现代语境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故事,我们每天都在将故事和生产故事。民间文学中的民间故事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主角的散文类民间口头文学。与传说不同,它的故事和人物不一定与历史事实有联系,多属虚构:人物大多无名,常常冠以老大、老二、老三、张三、老头子、老婆子等等;故事也不交代具体时间和地点,一般只是说:“很久很久以前……山的那边……住着一个老头和老太婆……”
民间故事亦称“讲古话”、“讲瞎话”、“摆龙门阵”、“粉白”等,各地的说法不一样,反映了老百姓对民间故事的不同认知方式和使用状况。在中国,讲故事的活动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被文字记录下来了,然而,要推算最早的民间故事讲述,恐怕要追溯到无文字的原始社会了。就是在21实际的今天,讲故事的风气在民间依然十分盛行,尤其是在边远的山村和上了年纪的老人那里,异彩纷呈的民间故事焕发出勃勃生机。民间故事包括生活故事、民间寓言、民间笑话、幻想故事、童话等多种形式。
民间故事采录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先秦时期就有史官和文人以简单的文字记述民间故事的风尚。特别是在《尚书》、《周易》、《楚辞》、《山海经》、《穆天子传》、《淮南子》和《史记》等书中保留了丰富的民间故事。到了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利用民间故事进行政治游说和思想表达的例证更是数不胜数,《庄子》、《战国策》、《韩非子》和《论语》等就是用故事进行说理的极好范例。
三国时期邯郸淳的《笑林》第一次汇总了当时流传的笑话,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笑话集。南北朝时期的《搜神记》、《博物志》、《述异记》和《续齐谐记》等成为我国许多民间经典故事的最早渊薮,诸如“白水素女”故事、“东海孝妇”故事等在这个时候已经相当成熟。至于佛经故事《经律异相》的出现,则说明古代印度故事借助佛教传播深入到中国民间社会的事实,自此以后,中国民间故事交互影响的现象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隋唐时代,市井生活的不断繁荣、城市经济的空前发展,故事讲述活动变得十分频繁,逐渐发展成唐代市民文艺最具影响力的“说话”艺术。这种具有职业素养的“说话”与街头巷尾的日常故事讲述一道成为当时都市民间文化的亮丽风景。极大地推动和催化了乡村民间故事的创作与传播,也刺激了文人重视民间故事的思想倾向。
通过讲唱“变文”,不仅保留了大量的佛经故事,而且加快了这类故事深入民心的速度,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孟姜女变文》和《董永变文》等至今还活跃在老百姓的口耳之间。在唐代,记录民间故事最为丰富的还有笔记小说,诸如戴孚《广异记》和句道兴《搜神记》以及牛僧儒的《玄怪录》等。这些笔记小说、野史杂录和游记漫笔保存了丰富而生动的故事资料。宋代据文献记载,譬如《董永遇仙传》、《姜女寻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等,它们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民间故事的基本面貌,成为这类民间传说故事发展的重要阶段。
我国文人通过创作记录民间故事是一贯的传统。采录笑话、汇编专集在明清时代成为民间故事的重要活动与特征,如明代冯梦龙的《笑府》《广笑府》《古今笑》、赵南星的《笑赞》、李贽的《山中一夕话》、潘游龙的《笑禅录》,清代小石道人的《嘻谈录》、程世爵的《笑林广记》等。中国民间故事的采录到明清之际运用了多种手段,采用了多种方式。这种靠记忆代代相袭、口耳相传的散文体叙事文学,因条件的限制,古代的民间故事只能以文字为媒介流传到后世,因此,民间故事讲述中的重要内容和诸多信息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稀薄。这些作品几乎从未标明是口头作品的记录,或是经过多大程度的加工,抑或是完全是文人自我创作,因而严重混淆了撰著、转述、加工和采录等民间故事的多种呈现方式,从而使民间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