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通信技术基础 光源与光调制

合集下载

第5章 光调制器

第5章 光调制器
10

3)强度调制 强度调制是光载波的强度(光强)随调制信号规律而 变化的激光振荡。 激光调制通常多采用强度调制形式,这是因为接收 器(探测器)一般都是直接地响应其所接收的光强度变化 的缘故。
激光的光强度定义为光波电场的平方,其表达式为
(光波电场强度有效值的平方):
I (t ) e (t ) A cos (ct c )
而且, 41 52 因此,这一类晶体独立的电光系数只有 41和 63
两个,可得:
24
1 1 2 0, 2 41Ex n 1 n 4 1 1 2 41E y 2 0, n 5 n 3
4
比如,注入式半导体激光器,是用调制信号直接改变它的 泵浦驱动电流,使输出的激光强度受到调制 ( 也称直接调 制 ) 。还有一种内调制方式是在激光谐振腔内放置调制元 件,用调制信号控制元件的物理特性的变化,以改变谐振 腔的参数,从而改变激光器输出特性,(如,调Q技术)
5
外调制:是指激光形成之后,在激光器外的光路上放 置调制器,用调制信号改变调制器的物理特性,当激 光通过调制器时,就会使光波的某参量受到调制。 外调制方便,且比内调的调制速率高(约一个数量 级),调制带宽要宽得多,故倍受重视。 按调制器的工作原理,可分为电光调制、声光调制、磁 光调制、和直接调制(电源调制) 激光调制按其调制的性质可以分为调幅、调频、调相 及强度调制等。
第5章 光调制器
0
本章内容: 1、光调制器的基本原理 (电光、声光、磁光、直接调制) 2、KDP光调制器 3、LiNbO3光调制器 4、半导体光调制器
1
1、调制的基本概念
激光是一种频率更高(1013~1015 Hz)的电磁波,它 具有很好相干性,因而象以往电磁波(收音机、电视 等)一样可以用来作为传递信息的载波。 由激光“携带”的信息(包括语言、文字、图像、 符号等)通过一定的传输通道(大气、光纤等)送到接收 器,再由光接收器鉴别并还原成原来的信息。 这种将信息加载于激光的过程称之为调制

光通信中的光源调制与调制技术研究

光通信中的光源调制与调制技术研究

光通信中的光源调制与调制技术研究光通信是一种利用光波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方式。

相比传统的电信信号,光通信具有传输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信噪比高等优点。

而在光通信系统中,光源的稳定性和调制技术的高效性则至关重要。

一、光源调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光源调制技术是将信息信号转化为光信号的关键环节。

传统的光源调制技术主要有两种:幅度调制和频率调制。

幅度调制是通过对光源的强度进行变化来传递信息信号。

该技术的优点在于调制器简单、易于控制。

但是,幅度调制技术存在调制深度有限等缺陷,难以满足高速、高容量的数据传输要求。

相比之下,频率调制技术具有更好的性能表现。

频率调制即是在光源的频率上进行调制以传递信息信号。

频率调制的调制深度比幅度调制大,可以满足更高速的数据传输需求。

但是,频率调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不少挑战。

比如,频率调制存在非线性失真、相干噪声等问题,可以导致传输信号的失真和降噪。

因此,在光源调制技术的研究中,人们一直在探索新的调制技术,以满足更高性能要求。

目前,光源调制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

二、光源调制技术研究方向1. 光泵浦技术光泵浦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该技术通过对光源进行泵浦以改变它的光学特性,达到信息传输的目的。

相比传统调制技术,光泵浦技术具有调制速度快、调制深度过大等优点,可以为实现高速数据通信提供基础技术支持。

不过,该技术也面临着光源稳定性差、抗噪性差等问题。

2. 相位调制技术相位调制技术是一种改变光波相位来进行信息传输的技术。

它采用了广泛的电子器件来实现对相位的调制。

与幅度调制和频率调制不同,相位调制技术可以提供更可靠的信号传输,降低信息传输错误率。

不过,该技术需要较复杂的电子器件以及精细的对光源的调制,成本较高。

3. 多模式光源技术多模式光源技术是一种将多个光模式合并在一起的技术。

它可以提高光源稳定性,提高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带宽。

与单模光源相比,多模式光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带宽和传输速率。

光纤通信重要知识点总结

光纤通信重要知识点总结

光纤通信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任何通信系统追求的最终技术目标都是要可靠地实现最大可能的信息传输容量和传输距离。

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取决于对载波调制的频带宽度,载波频率越高,频带宽度越宽。

2.光纤:由绝缘的石英(SiO2)材料制成的,通过提高材料纯度和改进制造工艺,可以在宽波长范围内获得很小的损耗。

3.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以光纤为传输媒介、光波为载波的通信系统,主要由光发送机、光纤光缆、中继器和光接收机组成。

光纤通信系统既可传输数字信号也可传输模拟信号。

输入到光发射机的带有信息的电信号,通过调制转换为光信号。

光载波经过光纤线路传输到接收端,再由光接收机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系统中光发送机的作用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并将生成的光信号注入光纤。

光发送机一般由驱动电路、光源和调制器构成,如果是直接强度调制,可以省去调制器。

光接收机的作用是将光纤送来的光信号还原成原始的电信号。

它一般由光电检测器和解调器组成。

光纤的作用是为光信号的传送提供传送媒介,将光信号由一处送到另一处。

中继器分为电中继器和光中继器(光放大器)两种,其主要作用就是延长光信号的传输距离。

为提高传输质量,通常把模拟基带信号转换为频率调制、脉冲频率调制或脉冲宽度调制信号,最后把这种已调信号输入光发射机。

还可以采用频分复用技术,用来自不同信息源的视频模拟基带信号(或数字基带信号)分别调制指定的不同频率的射频电波,然后把多个这种带有信息的RF信号组合成多路宽带信号,最后输入光发射机,由光载波进行传输。

在这个过程中,受调制的RF电波称为副载波,这种采用频分复用的多路电视传输技术,称为副载波复用技术。

目前大都采用强度调制与直接检波方式。

又因为目前的光源器件与光接收器件的非线性比较严重,所以对光器件的线性度要求比较低的数字光纤通信在光纤通信中占据主要位置。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基本上由光发送机、光纤与光接收机组成。

发送端的电端机把信息进行模数转换,用转换后的数字信号去调制发送机中的光源器件LD,则LD就会发出携带信息的光波,即当数字信号为“1”时,光源器件发送一个“传号”光脉冲;当数字信号为“0”时,光源器件发送一个“空号”。

光通信的原理与技术

光通信的原理与技术

光通信的原理与技术
光通信是一种利用光信号进行数据传输的通信技术,其原理是基于光的传输性能以及光与电信号的转换。

主要包括光传输、光接收和光放大等关键技术。

光传输是指将光信号通过光纤等光传输介质进行传输的过程。

光纤是一种特殊的纤维材料,具有光的全内反射特性,可以将光信号沿着光纤的轴向传输。

在光传输中,光信号会经过多次的反射,从而实现长距离的传输。

光接收是指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过程。

当光信号传输到接收端时,通过光电探测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流信号。

光电探测器通常采用光敏元件,如光电二极管或光电倍增管,能够将光信号转化为相应的电信号。

光放大是指在光信号传输过程中,为了克服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和失真,使用光放大器对光信号进行放大的过程。

光放大器通常采用掺铒光纤放大器或半导体光放大器,能够增加光信号的强度和功率。

在光通信技术中,还涉及到调制和解调的过程。

调制是指将要传输的数据信号转换为光信号的过程,常用的调制方式包括强度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等。

解调是指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还原为原始的数据信号的过程,常用的解调方式包括光强度解调、频率解调和相位解调等。

此外,光通信还需要一系列的光器件和光传输系统来支持其正
常运行。

光器件包括光纤、光电探测器、光放大器和光调制器等,这些器件能够实现光信号的传输、转换和放大。

光传输系统包括光纤传输系统和光网络系统,能够实现不同地点之间的光信号传输和交换。

总的来说,光通信技术利用光的传输性能和光与电信号的转换原理,实现了高速、长距离、高带宽的数据传输。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光通信在现代通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光信息专业实验报告:光调制与光通信模拟系统实验 (2)

光信息专业实验报告:光调制与光通信模拟系统实验 (2)

光信息专业实验报告:光调制与光通信模拟系统实验一、实验目的1. 学习电光调制、声光调制、磁光调制的机制及运用。

2. 了解光通信系统的结构。

二、光调制基本原理常用的光调制方式主要有电光调制、声光调制和磁光调制,分别是利用电光效应、声光效应和磁光效应来实现对光的调制的。

1. 电光调制器件工作原理光学介质的电光效应是指,当介质受到外电场作用时,其折射率将随外电场变化,介电系数和折射率都与方向有关,介质的光学特性由原来的各向同性变为各向异性。

目前已发现两种电光效应,一种是泡克耳斯(Pockels )效应,即折射率的变化量与外电场强度的一次方成比例;另一种是克尔(Kerr )效应,即折射率的变化量与外电场强度的二次方成比例。

利用泡克耳斯效应制成的调制器成为泡克耳斯盒,其中的光学介质为非中心对称的压电晶体。

利用克尔效应制成的调制器称为克尔盒,其中的光学介质为具有电光效应的液体有机化合物。

泡克耳斯盒有纵向调制器和横向调制器两种。

我们实验中使用的是电光晶体为DKDP (磷酸二氘钾)的纵向调制泡克耳斯盒。

不给泡克尔斯盒加电压时,盒中的介质是透明的,各向同性的非偏振光经过起偏器P 后变为振动方向平行于P 光轴的平面偏振光。

通过泡克耳斯盒时,其偏振方向不变,到达检偏器Q 时,因光的振动方向垂直于Q 光轴而被阻挡,所以Q 没有光输出;给泡克耳斯盒加电压时,由于电光效应,盒中介质将具有单轴晶体的光学特性,光轴与电场方向平行。

此时,通过泡克耳斯盒的平面偏振光的振动方向将被改变,从而产生了与Q 光轴方向平行的分量,即Q 有光输出。

Q 输出光的强弱与盒中介质的性质、几何尺寸、外加电压大小有关。

对于结构已确定的泡耳克斯盒来说,若外加电压是周期性变化的,则Q 的光输出也是周期性变化的,由此实现对光的调制。

图1 各个量的方位关系图图1表示的是几个偏振量之间的方位关系,光的传播方向平行于z 轴,M 和N 分别为起偏器P 和检偏器Q 的光轴方向,彼此垂直;α为M 与y 轴的夹角,β为N 与y 轴的夹角,2/πβα=+;外电场使克尔盒中电光介质产生的光轴方向平行于x 轴;o 光垂直于xz 平面,e 光在xz 平面内。

信息光学中的光源的调制及解调技术

信息光学中的光源的调制及解调技术

信息光学中的光源的调制及解调技术信息光学是一门研究利用光进行信息传输、处理和存储的学科。

在信息光学中,光源的调制及解调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解决如何将信息有效地转换为光信号以及如何从光信号中提取出有效信息的问题。

一、光源的调制技术光源的调制技术是指如何将模拟或数字信息转换为光信号的过程。

光源的调制技术包括强度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等几种常见的技术。

1. 强度调制强度调制是最常用的光源调制技术之一。

它通过改变光源的光强来传递信息。

在强度调制中,信号的高低对应着光源的亮度的变化。

一种常见的强度调制技术是脉冲振幅调制(PAM),它通过调整光的脉冲振幅来表示信息。

2. 频率调制频率调制是光源调制中的另一种常见技术。

它通过改变光源的频率来传递信息。

在频率调制中,信号的高低对应着光的频率的变化。

频率调制的一种常见技术是脉冲频率调制(PFM),它通过改变脉冲的频率来传递信息。

3. 相位调制相位调制是一种将信息转换为光信号的常见技术。

它通过改变光源的相位来传递信息。

在相位调制中,信号的高低对应着光的相位的变化。

相位调制的一种常见技术是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它通过改变光的相位来表示二进制信息。

二、光源的解调技术光源的解调技术是指如何从光信号中提取出有效信息的过程。

光源的解调技术也包括强度解调、频率解调和相位解调等几种常见的技术。

1. 强度解调强度解调是从强度调制光信号中提取信息的一种常见技术。

它通过对光信号的强度进行测量来还原原始信息。

在强度解调中,常用的技术包括光电二极管和光敏电阻等。

2. 频率解调频率解调是从频率调制光信号中提取信息的一种常见技术。

它通过测量光信号的频率来还原原始信息。

在频率解调中,常用的技术包括光谱分析和带通滤波等。

3. 相位解调相位解调是从相位调制光信号中提取信息的一种常见技术。

它通过测量光信号的相位来还原原始信息。

在相位解调中,常用的技术包括相位比较器和相位锁定环等。

综上所述,信息光学中的光源的调制及解调技术在光通信、光存储和光计算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光通信中的光放大器与光调制器

光通信中的光放大器与光调制器

光通信中的光放大器与光调制器光通信作为现代通信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具有传输带宽高、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在光通信系统中,光放大器和光调制器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

它们起着能量放大和信号调制的作用,使得光通信系统能够实现高速、稳定的信号传输。

光放大器是一种能够对输入的光信号进行放大的设备。

在光通信系统中,经过长时间传输后的信号会因为光衰减而变得非常微弱。

光放大器的作用就是对这些信号进行放大,使得它们能够再次被接收器检测到并解读。

光放大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光纤传输信号时的光纤非线性效应。

常见的光放大器有半导体光放大器(SOA)和光纤放大器(EDFA)。

半导体光放大器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光放大效应,具有响应速度快的特点,可以实现高速信号的放大。

而光纤放大器则是利用掺铒的光纤材料,利用铒元素在光纤中的吸收作用来实现信号的放大。

光调制器则是一种能够调制光信号的设备。

在光通信系统中,我们需要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进行传输,再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行解读。

光调制器的作用就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并将其调制成需要的形式进行传输。

光调制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电光效应和效应。

现阶段,常见的光调制器有电容耦合调制器(EAM)和高速波导调制器(Mach-Zehnder调制器)。

电容耦合调制器是一种利用光子电容效应进行光信号调制的设备,具有调制速度快、占用空间小等特点。

而高速波导调制器则是利用光的干涉和相位差效应进行光信号调制的设备,具有调制效率高、传输带宽大等特点。

光放大器和光调制器在光通信系统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光放大器能够将微弱的光信号放大,使其能够再次被接收器检测到,并实现稳定的信号传输。

而光调制器能够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并将其调制成需要的形式进行传输。

这两个设备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了稳定、高速的光通信系统。

尽管光放大器和光调制器在光通信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限制。

例如,光放大器在放大过程中会引入一定的噪声,影响信号的质量。

光通信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与调制技术研究

光通信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与调制技术研究

光通信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与调制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光通信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信息传输方式日益受到关注。

光通信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与调制技术研究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从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基本原理、光纤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以及非线性光学调制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

光通信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是指当光信号传输过程中,光的特性发生非线性变化的现象。

其基本原理是光与介质相互作用时,介质中的光场产生的极化会导致光的折射率改变,从而对光信号的传输产生影响。

常见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包括自相位调制(Self Phase Modulation,SPM)、交叉相位调制(Cross Phase Modulation,XPM)和四波混频(Four-Wave Mixing,FWM)等。

这些非线性效应会在光通信系统中造成信号失真、波长漂移以及互相干扰等问题,通过研究这些效应的特性,可以有效地改善光通信系统的性能。

光纤作为光通信中最常用的传输介质,其非线性光学效应尤为重要。

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主要包括非线性折射率、自陷效应以及色散等方面。

非线性折射率是指光在光纤中传输时,由于光与介质相互作用引起的折射率随光强的改变而引起的变化,是光纤中非线性光学现象的主要表现之一。

自陷效应是指强光束在光纤中传输时,由于光与介质的相互作用导致光束的聚焦与扩散,从而引起信号的失真。

色散是光在光纤中传播时,波长与传播速度之间的关系,非线性色散是指色散效应与非线性效应的结合。

这些非线性效应的存在使得光纤通信系统设计中需要注意信号的传播损耗与失真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对其进行抑制与补偿。

为了克服光通信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提高光通信系统的性能,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非线性光学调制技术。

其中一种常用的调制技术是基于非线性光学相互作用的调制方法,通过光在介质中的相互作用进行信号的调制。

这种调制方法主要包括基于自相位调制的调制技术和基于交叉相位调制的调制技术等。

《光纤通信基础》习题及答案

《光纤通信基础》习题及答案

光栅技术
第二章部分
2.1、光纤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各有什么作用? 答:光纤(Optical Fiber)是由中心的纤芯和外围的包层同轴组成的圆柱形细丝。纤芯的 折射率比包层稍高,损耗比包层更低,光能量主要在纤芯内传输。包层为光的传输提供反射 面和光隔离,并起一定的机械保护作用。 2.2、简述光纤的类型包括哪几种以及各自特点? 解:实用光纤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 1)、突变型多模光纤(Step Index Fiber, SIF), 纤芯折射率为 n1 保持不变,到包层突然 变为 n2。这种光纤一般纤芯直径 2a=50~80 μm,光线以折线形状沿纤芯中心轴线方向传播, 特点是信号畸变大。 2)、渐变型多模光纤(Graded Index Fiber, GIF), 在纤芯中心折射率最大为 n1,沿径向 r 向外围逐渐变小,直到包层变为 n2。这种光纤一般纤芯直径 2a 为 50μm,光线以正弦形 状沿纤芯中心轴线方向传播,特点是信号畸变小。 3)、单模光纤(Single Mode Fiber, SMF),折射率分布和突变型光 纤相似,纤芯直径只有 8~10 μm,光线以直线形状沿纤芯中心轴线方向传播。因为这种光 纤只能传输一个模式(两个偏振态简并),所以称为单模光纤,其信号畸变很小。 2.3、色散的产生以及危害? 答:由于光纤中所传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 或信号能量的各种模式成分,在传输过程中, 因群速度不同互相散开,引起传输信号波形失真,脉冲展宽的物理现象称为色散;光纤色散 的存在使传输的信号脉冲畸变,从而限制了光纤的传输容量和传输带宽。 2.4、光缆的结构分类? 答:(1) 层绞式结构:层绞式光缆的结构类似于传统的电缆结构方式,故又称为古典式光缆。 (2) 骨架式结构:架式光缆中的光纤置放于塑料骨架的槽中,槽的横截面可以是 V 形、U 形 或其他合理的形状,槽的纵向呈螺旋形或正弦形,一个空槽可放置 5~10 根一次涂覆光纤。 (3) 束管式结构:束管式结构的光缆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它相当于把松套管扩大为整 个纤芯,成为一个管腔,将光纤集中松放在其中。 (4) 带状式结构:带状式结构的光缆首先将一次涂覆的光纤放入塑料带内做成光纤带,然后 将几层光纤带叠放在一起构成光缆芯。 2.5、光缆的种类? 答:根据光缆的传输性能、距离和用途,光缆可以分为市话光缆、长途光缆、海底光缆和用

光通信概念

光通信概念

光通信概念光通信是一种通过光信号进行信息传输的通信技术,它利用光波在光纤中传播的特性,实现高速、大容量的数据传输。

光通信技术在现代通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互联网、电话、电视等多个领域。

光通信的基本原理是将信息转化为光信号,并通过光纤进行传输。

在光通信中,信息可以是数字信号(比如电脑数据)或模拟信号(比如电话声音)。

光信号通过激光器产生,并通过调制器对其进行调制,使其携带上信息。

调制器可以采用不同的调制方式,如脉冲振幅调制(PAM)、脉冲位置调制(PPM)、脉冲间距调制(PWM)等。

经过调制后的光信号进入光纤中传输。

光纤是一种具有高折射率的细长光导纤核,由一个或多个细长的光导纤芯和包围其周围的护套组成。

光信号通过光纤的全反射特性,在光纤中以光波的形式传播。

光纤能够提供低传输损耗、高透光率和对电磁干扰的抗干扰能力。

光信号在光纤中传播时,会遇到一系列的衰减和色散问题。

衰减是指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能量的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光的吸收和散射。

而色散则是因为光波在光纤中传播速度不同而引起的信号失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光纤通常采用光纤放大器来补偿传输损耗,并采用光纤补偿器来抵消光波传播速度差异。

在接收端,光信号会经过光检测器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解调器进行解调,将其还原为信息。

光检测器常用的原理包括光电效应原理和光学谐振效应原理。

解调器根据调制方式的不同,采用相应的解调算法还原原始信号。

光通信技术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光通信可以提供比电磁波传播更高的传输带宽,实现更大容量的数据传输。

其次,光通信具有较低的信号衰减和抗电磁干扰能力,使其适用于长距离传输。

另外,与传统的电磁通信相比,光通信使用的能量更低,对环境污染更小。

需要指出的是,光通信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光通信设备的成本较高,安装和维护成本也较高。

其次,光通信对环境条件较为敏感,如温度、湿度等因素会对光纤的传输性能产生影响。

此外,光通信技术的应用还受到地理条件和传输距离的限制。

光调制器_基本原理与结构

光调制器_基本原理与结构

光调制器_基本原理与结构光调制器是一种能够对光信号进行调制的器件,广泛应用于光通信和光电子技术领域。

它能够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或者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实现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光调制器的基本原理与结构有三种主要类型,分别是电光调制器、光电调制器和光声调制器。

电光调制器是通过外加电场改变介质折射率来实现光信号的调制。

其基本结构由驱动电极、活动区、光波导以及输入输出端口组成。

当外加电场作用于驱动电极时,电场会在活动区产生电场分布。

由于光波导的折射率与电场强度有关,因此电场的变化会引起波导的折射率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光波传播的速度。

通过控制驱动电极上的电压信号,可以实现对光信号的调制。

光电调制器则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电效应,实现光信号的调制。

光电调制器的基本结构由光波导和掺杂区组成。

当掺杂区被外加电压偏置后,会形成一个电场,从而改变掺杂区的折射率。

这种变化会导致光封装在掺杂区附近的折射率发生变化,从而对光信号进行调制。

光声调制器则是通过光声效应将声波信号转化为光信号。

光声调制器的基本结构由光纤、光声晶体以及声波发生器组成。

当声波发生器产生声波信号并通过光纤传输到光声晶体中时,光声晶体会产生正负溶胀效应。

这种效应会导致光波传播的速度和波长发生变化,从而对光信号进行调制。

总结起来,光调制器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外部电场、光电效应或光声效应来改变介质的折射率,从而实现对光信号的调制。

不同类型的光调制器在工作原理和结构上有所差异,但都能够实现对光信号的调制和解调,广泛应用于光通信和光电子技术领域。

光调制器的基本原理

光调制器的基本原理

光调制器的基本原理光调制器是一种用于控制光信号特性的光学器件。

它能够改变光信号的幅度、频率、相位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光通信、光传感、光电子学等领域。

光调制器的基本原理根据其工作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电光调制、电吸收调制和相位调制三种类型。

电光调制是最常用的光调制方式之一,它利用光与电场相互作用的原理来实现光信号的调制。

电光调制器由一个电极和一个光波导构成。

当通过电极施加电压时,产生的电场会引起光波导中的折射率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光的传播速度。

当通过光波导的光束传播过电极区域时,光束将受到折射率的变化影响而发生相位变化,从而实现光信号的调制。

电光调制器通常通过反射、折射、干涉等现象来调制光信号,具有高速调制、宽带宽的特点。

电吸收调制是一种基于光子吸收效应的光调制方式。

光子吸收效应是指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将光能转化为物质中的电子能级跃迁的过程。

在电吸收调制器中,光通过吸收层时,光子被吸收,导致能带中的电子跃迁,从而改变光波导中的折射率,进而实现光信号的调制。

电吸收调制器具有简单结构、低功耗、高速度的特点,常用于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光调制部分。

相位调制是一种通过改变光信号的相位来实现信号调制的技术。

相位调制可以通过改变光源的发射频率、波长或相位来实现。

其中,最常用的相位调制技术是基于调制器和相移器的稳定调制方法。

相位调制器通常由一个光波导和一个相移器组成,其中相移器用于调整光信号的相位。

在光信号通过光波导时,通过改变相移器的相位,可以实现对光信号相位的调制。

相位调制器具有高速调制、低功耗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光通信系统和光传感领域。

总体上,光调制器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光信号的特性,如幅度、频率或相位等,来实现光信号的调制。

不同类型的光调制器采用不同的工作原理,如电光调制器利用光与电场的相互作用,电吸收调制器利用光子吸收效应,相位调制器利用相位调制器和相移器等。

这些光调制器在光通信、光传感和光电子学等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光学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干光通信 原理

相干光通信 原理

相干光通信原理
相干光通信是一种利用相干光波进行信息传输的通信方式。

它基于光的干涉和调制原理,将信息编码到光波的幅度、频率或相位等特性上,然后通过光纤传输这些编码后的光信号。

下面详细说明相干光通信的原理:
1. 光的干涉原理: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光波相遇时产生的叠加现象。

在相干光通信中,通常使用激光器产生的相干光源。

这些相干光波具有相同的频率、相位和极化状态,可以通过叠加形成干涉图案。

2. 光的调制原理:光的调制是指改变光波的某些特性以携带信息。

在相干光通信中,常用的调制方式包括振幅调制(AM)、频率调制(FM)和相位调制(PM)。

通过改变光波的振幅、频率或相位,可以将数字或模拟信号转换为光信号。

3. 光纤传输:相干光通信主要利用光纤进行信号传输。

光纤是一种具有高折射率的细长玻璃或塑料材料,可以作为光信号的传输介质。

光信号在光纤中通过全内反射的方式进行传输,几乎不会发生衰减和失真。

4. 接收与解调:在接收端,光信号经过光探测器转换为电信号。

常用的光探测器包括光电二极管(PD)和光电倍增管(PMT)。

然后,电信号经过解调电路还原为原始的信息信号。

总体而言,相干光通信利用激光器产生的相干光源,并通过调制技术将信息编码到光信号中。

这些编码后的光信号通过光纤进行传输,最终在接收端被转换为电信号并解调还原为原始的信息信号。

相比于非相干光通信,相干光通信具有更高的传输容量、更低的信号损耗和更好的抗干扰能力,因此在现代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1。

光通信培训课件

光通信培训课件
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公钥加密等
应用场景
保护数据传输安全、防止数据泄露、 确保通信内容不被篡改
防火墙技术及其部署策略
防火墙技术
包过滤防火墙、代理服务 器防火墙、应用层网关防 火墙等
部署策略
根据网络拓扑结构、安全 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 防火墙技术和部署位置
配置规则
根据安全策略,配置防火 墙的访问控制规则,确保 内外网络的隔离和访问控 制
根据业务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设计合理的城域网架构调整方案 。
实施过程与效果评估
详细介绍实施过程,包括设备替换、配置变更、网络调试等,并 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某大型活动网络保障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回顾
活动背景与需求分析
介绍活动背景、规模和影响范围,分析网络保障需求。
网络保障方案设计
设计合理的网络保障方案,包括带宽保障、网络安全、应 急预案等。
根据信道特性和传输距离选择合适的调制方式,如QAM、PSK等 ,以提高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编码方式优化
采用高效的编码方式,如前向纠错编码、重复码等,以降低误码率 和提高传输性能。
多级调制和编码组合
结合多种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实现多级调制和编码的组合,进一 步提高传输性能。
故障诊断与排除技巧
01
02
03
光通信培训课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光通信基础知识 • 光通信设备与器件 • 光通信网络架构与协议 • 光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 • 光通信安全与防护技术 • 实际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演示
01
光通信基础知识
光通信定义与发展
光通信定义
光通信是一种利用光波作为信息 载体进行传输的通信方式。
光通信发展历程

光纤通信系统中常用的调制方法

光纤通信系统中常用的调制方法

光纤通信系统中常用的调制方法一.光纤通信概况1.发展1966年,美籍华人高锟(C.K.Kao)和霍克哈姆(C.A.Hockham)发表论文,预见了低损耗的光纤能够用于通信,敲开了光纤通信的大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首次研制成功损耗为20dB /km的光纤,光纤通信时代由此开始。

由于光纤通信具有损耗低、传输频带宽、容量大、体积小、重量轻、抗电磁干扰、不易串音等优点,备受业内人士青睐,发展非常迅速。

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从1980年到2000年增加了近一万倍,传输速度在过去的10年中大约提高了100倍。

2.基本组成光纤通信系统是以光为载波,利用纯度极高的玻璃拉制成极细的光导纤维作为传输媒介,通过光电变换,用光来传输信息的通信系统。

最基本的光纤通信系统由光发射机、光纤线路和光接收机组成,具体如下图所示二.光调制与解调1.基本概念类似于电通信中对高频载波的调制与解调,在光通信中叶对光信号进行调制与解调。

不管是模拟系统还是数字系统,输入到光发射机带有信息的电信号,都通过调制转换为光信号。

光载波经过光纤线路传输到接收端,再由接收机通过解调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2.常用的调制方式根据调制和光源的关系,光调制可分为直接调制和间接调制两类。

直接调制方法是把要传送的信息转变为电信号注入LD或LED,从而获得相应的光信号,是采用电源调制的方法。

间接调制是利用晶体的光电效应、磁光效应、声光效应等性质来实现对激光辐射的调制,有电光调制、磁光调制、声光调制、电吸收效应和共振吸收效应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现在常用的是电光调制和声光调制两种。

三、调制方式的详细介绍1.直接调制(1)调制原理直接对光源进行调制,通过控制半导体激光器的注入电流的大小来改变激光器输出光波的强弱。

传统的 PDH 和 2.5Gbit/s 速率以下的 SDH 系统使用的 LED 或 LD 光源基本上采用的都是这种调制方式。

(2)优缺点a.优点:结构简单、损耗小、成本低。

光通信工艺流程

光通信工艺流程

光通信工艺流程
1.光源:光源是光通讯的基础,主要用于产生发送信号的光波,一般采用半导体激光器、LED或激光二极管等器件。

2.光调制:光调制的功能是将产生的光波根据传输信号的需求进行调制,常用的方法有电吸收调制、电光调制等。

3.传输介质:传输介质是指在光源和接收机之间传输光信号的介质,主要有光纤、光缆等,其中光纤的传输距离较远,抗干扰性能较强,成本较低,广泛应用于光通讯领域。

4.光检测:光检测是对传输的光信号进行检测和解码,将之转换为电信号输出,常用的光检测器包括光电二极管、光电倍增管、光电探测器等。

光束调制的概念

光束调制的概念

光束调制的概念光束调制是一种用于调控和操控光束特性的技术。

通过对光束的幅度、相位、频率等进行调制,可以实现对光信号的编码、解码、传输和处理。

光束调制技术在通信、光电子学、光学传感、激光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光束调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变光束的某个或多个特性来实现信息的传输或处理。

常见的光束调制技术包括幅度调制、相位调制和频率调制。

幅度调制是通过改变光束的光强来表示信息。

典型的幅度调制技术包括强度调制和电调制。

强度调制是通过改变光源的光强来传输信息。

一种常见的应用是光纤通信中的直接调制。

光源的光强可以通过改变光源的电流、电压或其他方法来调制。

另一种常见的幅度调制技术是电调制,通过将光信号与电信号相互作用来实现光的幅度调制。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和光纤通信中。

相位调制是通过改变光束的相位来传输信息。

常见的相位调制技术有耦合相位调制和全息相位调制。

在耦合相位调制技术中,光束的相位可以通过改变介质的折射率来调制。

这种技术常用于光波导调制器。

全息相位调制技术利用全息光栅的相位调制效应来实现信息的编码和解码。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高速和多通道的信息传输。

频率调制是通过改变光束的频率来传输信息。

频率调制的方法有多种,包括频率移位调制、频率调制调制和频率合成调制。

其中,频率移位调制是通过改变光信号的频率来传输信息。

这种技术常用于光学雷达和频率分割多路复用系统。

频率调制调制是通过改变光信号的频率调制来表示信息。

这种技术在光缆通信、光学传感和光学测距中得到广泛应用。

频率合成调制是通过将多个光束的频率进行调制合成来传输信息。

该技术常用于光通信、光存储和光学计算中。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常见的光束调制技术,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光束调制技术在特定领域有应用。

例如,光弹调制技术利用光弹效应来实现光的幅度和相位调制。

这种技术在光学显微镜、光学存储器和激光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另外,光纤光栅调制技术利用光纤的光束耦合效应来实现光的幅度、相位和频率调制。

微波光子技术在光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微波光子技术在光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微波光子技术在光通信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光通信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而微波光子技术则作为光通信中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在光通信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微波光子技术在光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一、微波光子技术的基础微波光子技术是指将微波信号和光信号互相转换、处理和传输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借助微波与光之间的频率或时域相互映射关系,实现信号的频率转换、调制、滤波、加/解密、放大等处理,从而提升光通信的性能。

微波光子技术的基础包括光源、光调制器、微波设备、光检测器和信号处理器。

其中,光源和光调制器是微波光子技术的核心部分。

前者提供光信号,后者用来将微波和光信号相互转换。

二、微波光子技术在光通信中的应用1. 高速光通信光通信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其高传输速度。

而微波光子技术在光通信中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传输速度。

例如,在多通道光通信系统中,微波光子系统可以利用微波的波分复用和光的时分复用特性,实现巨大的带宽和高速率。

2. 光谱分析微波光子技术可以用于光谱分析,可以通过光电探测器捕捉光信号,将其转换成微波信号,在频率域进行相应的分析。

通过对光信号的频谱分析和参数优化,可以实现高精度、高灵敏度的光谱测量和传感。

3. 光学相干成像光学相干成像技术是一种非接触、高分辨率的三维成像技术。

使用这种技术,可以在材料、单细胞到组织等多个层级上实现成像,为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广泛的应用。

而微波光子技术可以对相干成像技术进行控制和处理,从而提高成像的质量和性能。

三、微波光子技术面临的挑战虽然微波光子技术在光通信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其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1. 成本问题微波光子技术的器件和系统目前价格较高,其成本还需要进一步降低,才能在光通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 技术问题微波光子技术需要运用复杂的理论模型,开发出高性能且稳定的器件和系统,在技术层面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3. 光学时钟同步问题在微波光子技术中,光学时钟同步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进行更深的研究和解决。

光通信技术基础 光源与光调制

光通信技术基础 光源与光调制

(2)谐振腔的损耗小,如增大反射率,阈值就低。
(3)与半导体材料结型有关,异质结阈值电流比同质结
低得多。室温下同质结的阈值电流密度大于30000A/cm2;单
异质结约为8000A/cm2;双异质结约为1600A/cm2;量子阱约
为150~200A/cm2;量子点约为 25~65A/cm2.
(4)温度愈高,阈值越高。100K以上,阈值随T的三次
• 激光器纵模的概念 • 激光器的纵模反映激光器的光谱性质。对于半导体激光器,当注入电
流低于阈值时,发射光谱是导带和价带的自发发射谱,谱线较宽;只 有当激光器的注入电流大于阈值后,谐振腔里的增益才大于损耗,自 发发射谱线中满足驻波条件的光频率才能在谐振腔里振荡并建立起场 强,这个场强使粒子数反转分布的能级间产生受激辐射,而其他频率 的光却受到抑制,使激光器的输出光谱呈现出以一个或几个模式振荡, 这种振荡称之为激光器的纵模。 • 在众多的纵模中,只有那些频率落在增益介质的增益曲线范围内, 且增益大于损耗的那些腔模才能在LD的输出中存在。在纵向,光波 以驻波形式振荡。相邻纵模的频率间隔为
主要技术参数和术语:
电学参数:阈值电流、最大工作电流、电压降、串联电阻、 拐点
光谱特性:线宽、波长(中心波长、峰值波长)、边模抑 制比、纵模、横模
光学参数:相对强度噪声、效率(功率、斜率、外量子、 外量子微分效率)
动态特性(调制间畸变):啁啾、张驰震荡、码型效应、 结发热效应、自脉动现象、多光丝
调制特性:消光比、上升/下降时间、开通时间、调制带宽 其 他:监视光电流、制冷电流/电压、热敏电阻
(2)中心波长
在光源的发射光谱中,连接50%最大幅度值线段的中点所对 应的波长称为中心波长
(3)谱宽与线宽 包含所有振荡模式在内的发射谱总的宽度称为激光器的谱宽; 某一单独模式的宽度称为线宽。常见的表示方法是FWHM和 20dB带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这时,导带上费米能级以下充满了电子, 价带上费米能级以上没有电子,因此,形成 了粒子数反转分布,成为激活区,称为半导 体激光器的作用区或有源区。 当频率满足 >Eg/h的光通过时 ,就可以得到放大。
PN

PN结半导体激光器是用PN结作激活区,用半导体
天然解理面作为反射镜组成光子谐振腔,外加正向偏压
由于有源层厚度很薄(约为0.15μm),都能保证在单横模工作;而在 侧向,则其宽度相对较宽,因而视其宽度可能出现多侧模。有源区 宽度较宽,则发光面上的光场(称近场)在侧向表现出多光丝,好似 一些并行的发光丝,在远场的侧向则有对应的光强分布,这种多侧 模的出现以及它的不稳定性,易使激光器的P-I特性曲线发生“扭 折”(kink),使P-I线性变坏,这对信号的模拟调制不利;同时多侧 模也影响与光纤高效率的耦合,侧模的不稳定性也影响光纤功率的 稳定性;不能将这种多侧模的激光束聚焦成小的光斑。
3、其他:光纤激光器和宽带光源(ASE、超连 续、白光源、SLED以及SLD) 4、组件和模块:组件(光源、EA、背光二极 管、ISO、制冷片、温度传感器、尾纤和连接器) 模块【组件+电路(驱动电路、AGC、ATC、 APC、电路状态监控电路等等)】
量子阱激光器(QW LD)是指有源区采用量子阱结构 的半导体激光器
激光器辐射的光功率 激光器消耗的电功率
= Pex VI
外量子效率:
ex
激光器每秒钟发射的光 子数 激光器每秒钟注入的电 子 空穴对数
= Pex / h
I / e0
外量子微分效率
D
(Pex Pth ) / h
(I I th ) / e0
Pex / h
(I I th ) / e0
斜率效率
(Pex Pth )
光源与光发射,重点: 光源术语 常用的通信用光源有哪些? 半导体激光器如何与光纤耦合? 为什么一般情况下,需要控制激光器的管芯温度,实 际中怎么控制管芯温度? 激光器的P-I-V-dp/dl图,半导体激光器的注意事项 数字光发射机的光源工作点应如何考虑? 光发射机原理框图,各部分功能,各部分如何实现? 为什么要引入间接调制? 调制器术语 简单了解常用调制器
• (2)激光器在瞬态过程中存在张弛振荡:当电流脉冲注入激光器 以后,输出光脉冲表现出衰减式振荡。是激光器内部光电相互作用所 表现出来的固有特性。张弛振荡频率与注入电流有关。
• (3)由于在瞬态过程中激光器有电光延迟现象,而在电脉冲过后, 载流子有一定的存储时间,导致高速数字调制时激光输出出现码型效 应。
峰峰值 ( PkPk )
光强
最小标准
带宽
-3db=0.707倍 频率

监视光电流、制冷电流/电压、 热敏电阻
R RTR exp[ B(1/ T 1/(273 25)K)]
监视光电流(背光电流):用于APC,无光告警等
复习一下半导体激光器的简单工作原理:
低能态电子多,密度为N1 高能态电子少,密度为N2 ■ N1>N2:
● 空间电荷区及其内建电场分布图如下:
PN结外加正向偏压后的能带分布
给PN结外加正向偏压后,P区的空穴和N区的电 子不断地注入PN结,破坏了原来的热平衡状态, 在PN结出现了两个费米能级,此时的PN结能带 分布如图:
• 1.当PN结加上正向偏压时,外加电压的电场 方向正好和内建场的方向相反,因而削弱了 内建电场,破坏了热平衡时统一的费米能级, 在P区和N区各自形成了准费米能级。
(I Ith )
啁啾、张驰震荡、码型效应、结发热效 应自、脉动现象、多光丝、
注入电流的变化,会导致载流子的变化,造成半导体 的折射率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输出波长变化的啁啾现 象(动态谱线展宽),而高速系统中对色散要求苛刻, 数据间隙小,而啁啾会引起较大的色散。
单纵模半导体激光器在高速调制时电流急剧变化, 将导致激光器有源层中的载流子浓度急剧变化,等效 于激光器的有效腔长变化,从而导致激光器发射波长 的瞬时动态偏移。这种波长的瞬时动态偏移(即频率 的瞬时动态偏移)称为频率啁啾。频率啁啾可用啁啾 因子a来衡量,其定义为:
●在热平衡状态下,自发发射居支配地位,不能发 射相干光。 ■ N2>N1:
●受激辐射大于受激吸收,当光通过这种物质时, 产生放大作用。
●这种分布和正常状态的分布相反,成为粒子数发 转。 发光(光放大)← N2>N1 ←粒子数反转
■光发射:处于高能态(导带)电子不稳定,向低能态(价 带)跃迁,而能量以光子形式释放出来,发射光子的能量 hv等于导带价带能量差,即hv=Ec-Ev=Eg
≯半导体光检测器基于这种效应。
■自发发射、受激辐射和受激吸收三种过 程是同时存在的。
PN结空间电荷区的形成 ● PN结形成后,由于互相间的扩散作用,使得靠近 界面的地方,N区剩下带正电的离子, P区剩下带负 电的离子,在结区形成空间电荷区,也因此出现了一 个由N指向P的电场,称为内建电场,此时处于热平衡 状态,只有一个费米能级。
上升/下降时间、开通时间、 消光比、调制带宽
上升时间(Tr):激光器额定功率从10%上升到90% 所用的时间
下降时间(Tf):激光器额定功率从90%下降到10% 所用的时间
TOP AMPLITUDE
BASE
90%
10% 上升时间 ( Tr )
Tr 0.35 BW
开通时间
消光比:全“1”码 平均光功率和全 “0”码平均光功 率的比值,用对数 表示
主要技术参数和术语:
电学参数:阈值电流、最大工作电流、电压降、串联电阻、 拐点
光谱特性:线宽、波长(中心波长、峰值波长)、边模抑 制比、纵模、横模
光学参数:相对强度噪声、效率(功率、斜率、外量子、 外量子微分效率)
动态特性(调制间畸变):啁啾、张驰震荡、码型效应、 结发热效应、自脉动现象、多光丝
调制特性:消光比、上升/下降时间、开通时间、调制带宽 其 他:监视光电流、制冷电流/电压、热敏电阻
(2)谐振腔的损耗小,如增大反射率,阈值就低。
(3)与半导体材料结型有关,异质结阈值电流比同质结
低得多。室温下同质结的阈值电流密度大于30000A/cm2;单
异质结约为8000A/cm2;双异质结约为1600A/cm2;量子阱约
为150~200A/cm2;量子点约为 25~65A/cm2.
(4)温度愈高,阈值越高。100K以上,阈值随T的三次
• (4)由于激光器对温度很灵敏及注入电流的热效应,在比特速率不 是很高时,输出光会出现结发热效应。
(5)某些激光器在某些注入电流下还会出现自脉动现象。自脉 动:某些激光器在某些注入电流下发生的一种持续振荡。 张弛 振荡和自脉动的结合:激光器激射以后,先出现一个张弛振荡的 过程,随后则开始持续自脉动。
≯光子的发射方向、相位、频率都与激发它们的
光子相同—相干光;
≯ LD通过受激辐射过程发光。
■光吸收:处于低能态光子,如果受到外来光的照射, 当光子能量等于或大于禁带能量时,光子将被吸收而 使电子跃迁到高能态;
■光吸收过程:
●受激吸收:如果入射光子的能量 hv近似等于E2-E1,光子能量就会 被吸收,同时基态上的电子跃迁 到高能态;
子。

这些光子通过反射镜往返反射不断通过激活物质,
使受激辐射过程如雪崩般地加剧,从而使光得到放大。
在反射系数小于1的反射镜中输出,这就是经受激辐射放
大的光 。即PN结半导体激光器产生激光输出的工作原理。
1,LED(SLED,SLD):光谱、调制速率、 热特性
2,半导体激光器:FP-LD、DFB(DBR)、 QWLD、VCSEL、可调谐激光器(外腔、多电 极、热调谐)
双异质结构
量子阱激光器(QW LD)是指有源区采用量子阱结构 的半导体激光器
阈值电流、最大工作电流、电压降(管 压降,正向电压)、串联电阻、拐点
参数如无特殊说明,指的是 阈值电流+20mA,25摄氏度。
线宽、中心波长、峰值波长、 边模抑制比、纵模、横模
(1) 峰值波长 在规定输出光功率时,激光光谱内强度最大的光谱波长被定 义为峰值波长。
作为泵浦源。
• 外加正向偏压将N区的电子、P区的空穴注入到PN结, 实现了粒子数反转分布,即使之成为激活物质(PN结为 激活区)。

在激活区,电子空穴对复合发射出光。初始的光场
来源于导带和价带的自发辐射,方向杂乱无章,其中偏
离轴向的光子很快逸出腔外,沿轴向运动的光子就成为
受激辐射的外界因素, 使之产生受激辐射而发射全同光
方增加。因此,半导体激光器最好在低温和室温下工作。
激光器结的发展
1960年红宝石激光器,1962年梅贝格报告了可 以从GaAs的PN结中得到100%的荧光效率, 1962年美国4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宣布成功研制 GaAs同质结半导体激光器。同质结只能在液氮 中工作,此后五年一直没有大的进展,以致于 包括开创者在内的大多数人退出研究,贝尔实 验室在1967年突破性采用液相外延的方法形成 单异质结(传统是扩散法),从而实现室温下 脉冲工作。1970年贝尔实验室又实现的双异质 结,从而实现了室温下连续输出。
阈值电流、最大工作电流、电压降(管 压降,正向电压)、串联电阻、拐点
参数如无特殊说明,指的是 阈值电流+20mA,25摄氏度。
• 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特性

1.阈值电流。当注入p-n结的电流较低时,只有自发辐射
产生,随电流值的增大增益也增大,达阈值电流时,p-n结产
生激光。影响阈值的几个因素:
(1)晶体的掺杂浓度越大,阈值越小。
结构特点:两种不同成分的半导体材料在一个维 度上以薄层的形式交替排列而形成的周期结构, 从而将窄带隙的很薄的有源层夹在宽带隙的半导 体材料之间,形成势能阱 。量子阱激光器的有 源区非常薄,普通F-P腔激光器的有源区厚度为 100~200nm,而量子阱激光器的有源区只有 1~10nm。当有源区的厚度小于电子的德布罗意 波的波长时,电子在该方向的运动受到限制,态 密度呈类阶梯形分布,从而形成超晶格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