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木结构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中国古代建筑向来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其发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构架结构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柱前带板”、“台套式”和“斗栱式”。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三种形式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1.柱前带板“柱前带板”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早出现的木构架形式之一、它以木柱为立柱,以横梁和纵横交叉的木板组成的“榫卯”架构作为承力构件。
这种结构形式简单实用,适合于一些小型、简单的建筑。
代表作品:祭祀和储藏类建筑物是“柱前带板”结构的代表作品。
比如著名的古代建筑福建土楼,它是福建省土生华侨所居住的建筑群体,是华人民居建筑中的瑰宝,也被誉为“南方雄楼”。
福建土楼通常由圆形或方形的砖木结构组成,内部以“柱前带板”的形式进行搭建,横跨在几层之间的每层都有通道相连,形成了独特的内部空间。
2.台套式“台套式”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较为复杂的木构架形式,它的特点是将多个横梁和纵横交叉的木板组成的构件叠加形成横跨于柱子之上的一层平台,再在平台上进行二次构件的搭建。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较好的承重能力,适用于建造较大规模的建筑。
代表作品:中国古代寺庙和宫殿中常见到的“四合院”建筑即为“台套式”结构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故宫,它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
故宫内的建筑大多采用“台套式”结构,整个建筑由一层层的平台组成,平台上搭建有横梁和纵横交叉的木板构件,形成了稳定的承重结构。
3.斗栱式“斗栱式”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复杂的木构架形式。
它以木柱为立柱,同时在柱子之间加入垛砖,形成连续的纵向支撑;同时使用斗栱,即木制支撑件,将梁和柱连接起来,使结构更加稳固。
这种结构形式尤其适合于建造宽大高耸的建筑。
代表作品:中国古代的皇家陵墓通常采用“斗栱式”结构。
比如中国唐代的古墓群,如唐昭陵、唐显陵等,都是以“斗栱式”结构为主要建筑形式。
斗栱结构在这种建筑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使墓室拥有较大的空间,并保证了建筑的稳定性。
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制
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制
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形制包括以下几种:
1. 平房结构:平房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简单的一种木结构形制,通常由多根木梁或木柱组成,木材之间通过榫卯连接。
这种形制常见于民居、农舍等建筑中。
2.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较为常见的木结构形制,它由多根木梁和木柱组成,形成一个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中的木材通常通过榫卯和木楔连接,使整个结构更加稳固。
3. 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较为复杂的一种木结构形制,它由多根木梁和木柱组成,形成一个架空的拱形结构。
斗拱结构中的木材通常通过彼此相交的榫卯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支撑系统。
4. 叠梁式结构:叠梁式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木结构形制,它主要用于建造楼阁、寺庙等高大建筑。
叠梁式结构利用多根平行的木梁相互叠加,通过榫卯连接形成一个强大的支撑系统,使建筑物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和风力。
这些传统木结构形制在中国历史悠久,并且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改进,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体系。
这些木结构不仅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能够适应中国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震环境,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文化意义。
简谈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性能
简谈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性能简谈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性能一、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形式以木结构作为主要骨架的中国古代建筑开创了新结构形式,并且产生了和这种结构形式相配套组合的各种平面布置方式和外观结构性态。
我国古代建筑从原始社会末期起,到封建社会末期的清朝,一脉相承,循序渐进,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结构形式。
纵观我国五千年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可以把我国古代主要的木结构建筑的结构方式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各具特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在不同的工程领域,并且对于某些大型建筑还釆用混合结构形式。
这三种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具体介绍如下所述:(1)、抬梁式抬梁式结构在西周末年已形成雏形,后来不断完善,形成一套完备的做法。
这种木结构架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结构架。
在相邻两道屋架之间,于各层梁的外端架擦,上下擦之间架椽,形成屋面呈下凹弧面的两坡屋顶骨架。
每两道屋架间的室内空间称“间”,是组成木结构架房屋的基本单位。
在我国古代,一座木结构建筑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组成,结构平面布置多数沿着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形平面形式。
另外,还可以把这种木结构架结构做成三角、方形、六角、八角、圆形、扇面、十字、田字及其他特殊单层平面建筑,和多层的楼阁与佛塔等组合结构。
(2)、穿斗式穿斗式木结构架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
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构架。
这种特有的木结构架建筑结构形式的建造方法在汉朝基本成熟,流传至今,在中国江南多省还采用这种结构形式。
此外,也有在房屋两端的山面用穿斗式,而中央诸间用抬梁式的混合结构法,例如四川建于明万历年(公元年)的万年台,歇山顶,穿斗抬梁式结构;始建于道光16年(1836年)的湘西凤凰古城中的杨家祠堂,也为穿斗抬梁式结构。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木构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构建方式,它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榫卯结构与斗栱连接,形成稳定的建筑体系。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下面将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
一、斗拱木构架斗拱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木构架形式。
它以斗栱的连接方式为主,使用榫卯结构将木材连接在一起。
斗拱木构架常用于宫殿、庙宇和寺庙等重要建筑中,能够有效地支撑建筑物的重量。
斗拱木构架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圆形、方形或多边形,形成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二、踏道木构架踏道木构架是一种特殊的木构架形式,主要应用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如古代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等。
踏道木构架的特点是其桁架结构,通过在水面上搭建起的榫卯连接的木构架,形成水上行走的踏道。
踏道木构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时也营造出独特的景观,增添了园林的美感。
三、桁架木构架桁架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木构架形式。
它使用了桁架结构,即通过斜杆与直杆的组合来支撑建筑物的重量。
桁架木构架通常应用于民居、庙宇、桥梁等建筑中,能够有效地分担建筑的荷载,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桁架木构架的特点是结构简洁、稳定可靠,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总结: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有斗拱木构架、踏道木构架和桁架木构架三种形式。
斗拱木构架以斗栱连接为主,主要应用于宫殿、庙宇和寺庙等建筑中。
踏道木构架是一种特殊的木构架形式,主要应用于园林建筑中,能够形成水上行走的踏道。
桁架木构架以桁架结构为主,通常应用于民居、庙宇、桥梁等建筑中,具有结构简洁、稳定可靠的特点。
这三种形式的木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丰富了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魅力。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具有丰富的特点,特别是在结构、材料和装饰方面。
以下是对这些特点的详细阐述:
1. 结构稳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采用了独特的结构设计,例如榫卯结构,即通过凸榫和凹榫的嵌合来连接木材。
这种结构形式使得建筑物更加稳固耐用,能够承受外部自然灾害的侵袭。
2. 精湛的工艺:古代木构建筑工匠们善于运用木材的特性和人力技艺来打造复杂的木结构。
无论是屋檐的细致雕刻,还是梁柱的巧妙组合,都体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3. 材料丰富多样: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材料来源广泛,包括松木、柏木、榆木等。
这些木材不仅耐久,而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和抗震性能,适合用于大型建筑物的梁柱和框架。
4. 装饰独特美观:古代木构建筑的装饰十分精美,常常以雕刻和彩绘为主要方式。
在屋檐、门窗、梁柱等部位经常可见华丽的图案和精细的雕花,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工匠们对艺术和美学的追求。
5. 空间设计合理:古代木构建筑在空间设计方面体现了人文思想和生活方式。
例如,屋顶呈折角形状能够防止积雪,进而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庭院布局合理,与建筑物相辅相成,营造出安静、和谐的居住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以其稳固的结构、精湛的工艺、多样的材料、独特美观的装饰以及合理的空间设计而闻名于世。
这一传统建筑形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实用需求,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建筑艺术和智慧。
中国设计源流(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特征)
台基除了普通的石台基外,重要建筑上多用有雕刻装饰 的须弥座,并配以栏杆、台阶。有的做到两三层,使建筑物 愈显雄伟、壮观。
三、在布局设计上:
中国建筑特有的院落式布局形式已经形成。 中国古代建筑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 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 ,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 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组合。
住宅的色彩设计,多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粉墙瓦檐、 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者木面本色,形成素雅 的格调。
装饰主要集中在梁枋、斗拱和檀掾部分,综合运用了各 种工艺以及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加工手法。所谓“雕梁画 栋”就是形容这一设计
瓦当
挡片
瓦当俗称瓦头,是古建筑的构件。 瓦当可以遮蔽屋檐、防止漏水,保护木质飞檐; 还可以美化屋面轮廓、增加建筑物的牢固和美感。
主要建筑材料--砖、瓦--已能大量生产。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 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 架,然用枋、檩(lin)斗接 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 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 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 “抬梁式”。宫殿、坛庙、 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 用这种结构方式。
它们以立柱和横梁组成骨架,建筑的全部重量 都通过柱子传到地下,由于墙不承重,故能到“墙 到屋不塌”。
庭院以院子为中心,四周建筑物面向院子, 并在这一方向设置门窗,北京四合院是典型的例子。
由若干庭院组成的建筑群,一般都有显著的中轴线,在 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两侧次要建筑对称布置,以廊子联 接各建筑个体,并以围墙围绕四周,通常建筑组群的前部分 还有门、阙、牌坊、照壁等附属建筑构成建筑组群的序幕, 以导向和衬托主体建筑。北京故宫、明十三陵等都是采用这 种布局设计的典范。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构造一、四种木构造体系抬梁式〔最主要〕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假设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坊”,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
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
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格外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
这是由于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
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而且这种构架根本上不承受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穿斗式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
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约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
因此,很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
但其历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
和抬梁式架构相比,因不再使用粗大木梁,穿斗式构架中大木的用料较少。
井干式这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构造。
井干式构造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穿插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
我国早在商代墓椁已使用了井干式构造。
这种构造消耗木材量大,建筑确实定尺度合开门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仅在林区还有使用的。
干栏式二、榫卯连接工艺。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中国古建筑概论(4)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概论(4)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第四讲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框架一、梁、柱、檩、椽、枋中国古代建筑的承重部分为框架结构,主要包括梁、柱、檩、椽、枋等。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各承重部分的名称,有不同的说法。
一般来说,如果以横向的屋脊作为x 轴,以房屋进深方向为y轴,以垂直的立柱方向为z轴的话,z轴方向的圆木为柱;y轴方向的圆木或方木为梁,梁由下至上层层重叠,逐渐缩短,最下方的长梁落在柱头上或通过斗拱落在柱头上,上下的每层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形成梁架;x轴方向金柱上的圆木为檩,最上方为脊檩;檐柱上的方木成为枋;沿屋顶向下,在相邻两个梁架之间的每根梁端架檩;在檩架形成的斜面上,在檩上排列椽,形成屋顶的两个坡面的骨架。
在骨架上加置望板,覆以瓦,就形成了屋顶。
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
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
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进深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内金柱之分。
二、建筑的开间与进深古建筑不论大小均以“间”为单位。
古代造房子以木结构为主,人们将大树砍倒作为建筑材料,每一棵树只有6—7米长,如果用其1/2作为梁,只有3.5-4米。
而房间的开间(面阔)定为4米左右,进深方向为6—7米,所以用一株大树就可以解决了。
这个尺度的来源是根据大树成材尺寸来确定的,时间久了成为习惯尺度。
三、古建筑的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叫横墙,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
古代建筑一般都有山墙,它的作用主要是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
山墙有三种形制,一是人字形,比较简洁实用,修造成本也不高,民间多采用。
二是锅耳形,线条优美,变化大,实际上它是仿照古代的官帽形状修建的,取意前程远大,因它的形状像铁锅的耳朵,民间俗称镬(锅)耳墙。
锅耳墙不但大量用在祠堂庙宇的山墙上,一般百姓的住宅也常运用,绵纶会馆等建筑为典型的锅耳形山墙。
三是波浪形。
造型起伏有致,讲究对称,起伏多为三级,实际是锅耳墙的变形,更像古代的官帽,百姓基本不用。
古代木结构
2.木制品结构
3.开口榫,闭口榫与半闭口榫 4.单榫,双榫和多榫 根据零件结合部尺寸大小,为了增加结合处的强度,榫接合按榫头 的数量分为单榫,双榫合多榫.
2.木制品结构 二.胶结合
胶结合是木制品零部件之间借助胶层的胶着力,使两个或多个零 部件结合在一起的方法. 胶结合主要是指单独用胶来结合零部件. 1.贴面用胶-热压和冷压 热压:酚醛,脲醛,改性PVCA和脲醛+改性PVCA 冷压:PVCA+改性PVCA 2.边部处理用胶 热熔性胶和乳液胶. 3.真空模压用胶 树脂胶和热熔胶. 4.接材,实木拼接用胶 改性PVCA,脲醛,树脂胶及混合胶.
1.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2)特点及适用范围 层叠而上的承重墙,抗震性能佳.耗材多,空间限制性大 ,防 火性能差.
此结构多见于东北,云南林区.商代也有用来做墓椁.
1.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4.阑干式木构架
(1)概念:用木柱将建筑的居住面架空,形成脱离地
面的平台,平台上是建筑的墙身. (2)特点及适用范围:用于潮湿和近水的低洼地区. 多见于广西、云南、四川、海南、贵州地区.
1.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1.1.2、房屋的木结构连接原理
1.榫卯:榫卯结构是实木中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处理 接合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 作用.不同类型的榫卯被用于受力不同的构件上. 按构合作用来归类,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 与边的交接构合。如企口榫、燕尾榫、穿带榫、扎榫
1.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钉接榫合连接工艺:
唐宋时期,造船普遍使用钉接榫合技术,船板一般三层,在板与板 之间用榫结合,板层之间用长钉相连,钉是从船壳外面向里钉进,更牢固.
简述中国传统木构架的形式及美学特点
简述中国传统木构架的形式及美学特点
中国传统木构架是指在建筑结构中采用木材作为主要构件的一
种建筑形式。
它的形式和美学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建筑形式:中国传统木构架的建筑形式包括单檐、双檐、多檐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单檐、跨度较小的屋顶结构。
在建筑中,木构架通常用于支撑屋顶、楼板、横梁等部分。
2. 结构特点:中国传统木构架采用的是斗拱、榫卯等传统的结构连接方式,使得整个建筑具有稳固性和坚固性。
同时,在设计中还考虑了风险抵御能力,使得建筑在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中更加安全。
3. 美学特点:中国传统木构架在美学方面注重对称、比例和平衡。
其建筑形式简洁优雅,整体气势庄重大气,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哲学思想。
4. 装饰特点:中国传统木构架的装饰特点主要体现在屋顶的装饰、彩画、雕刻等方面。
其中,屋顶装饰是中国传统建筑非常重要的部分,通常采用琉璃瓦、彩绘和雕刻等技巧进行装饰,使得整个建筑充满了艺术气息。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木构架在形式和美学特点方面都十分独特和优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一种结构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榫卯结构进行连接,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形式。
下面将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主要形式。
1. 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木构架结构形式,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存在,并且应用广泛。
斗拱结构采用两条斗拱横跨在建筑的两端,起到地基与屋顶之间的支撑作用。
斗拱通常由多个木材段组成,通过榫卯结构连接在一起,整个斗拱结构形成一个具有弧形的凸起,起到分散载荷的作用。
斗拱结构常用于古代宫殿、庙宇等建筑中,如故宫、南京夫子庙等。
2. 斗栱结构斗栱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另一种重要的木构架结构形式。
斗栱结构与斗拱结构类似,但其主要特点是斗和栱分开,形成两个单独的结构。
斗是一种通过连接件与地面直接连接的结构,可以沿着建筑的纵轴布置;栱是一种基于斗上的悬挑结构,其形状类似于横向的拱形,用于支撑屋顶。
斗栱结构常常应用在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3. 悬挑结构悬挑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木构架结构形式,它利用纵横两个方向的悬挑梁构成了整个结构。
悬挑结构能够有效地承受水平荷载,并使建筑内部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悬挑结构在古代建筑中非常常见,如古代的木屋、圆形等建筑中都有悬挑结构的应用。
同时,悬挑结构也常常与其他结构形式相结合,如斗栱、斗拱等,形成复杂的木构架结构。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的三种形式包括斗拱结构、斗栱结构和悬挑结构。
这些形式独具特色,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掌握这些形式的特点和应用,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芮城广仁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芮城广仁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芮城广仁庙正殿)这是一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中国建筑史古代木构架建筑的特征_
重檐庑殿顶——午门
2)歇山顶: 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
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 区域为山花。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 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 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 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 众殿堂等都用歇山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
屋顶的形式
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 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 成等级的象征。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 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其中庑殿顶、歇山顶、 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 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阿顶。 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 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庑殿顶分为单檐和重檐两 种,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 脊,共九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 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太和殿和曲阜孔庙大成殿等。重檐庑殿 顶是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只有皇帝和孔子的殿堂可以使用。单檐 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 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11)勾连搭顶 两个或两个以上屋顶相连成为一个屋顶,每个屋顶之间是连
在一起的。这样的屋顶形式,可以在建筑下部形象不变的情况下, 使上部屋顶更富有变化,更为生动多姿。另外,也在不提高屋面整 体高度的情况下,扩大室内空间。
12)穹窿顶 又称圆顶,一般从外观来看屋顶为球形或多边形。如伊斯兰
教清真寺中的天房。室内顶部呈半圆形,就可以叫做“穹窿顶”。 此外,蒙古族的蒙古包等圆顶的民居,也可以归为穹窿顶建筑一 类。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唐宋建筑构架分件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山西平顺王曲天台庵大殿(唐)殿内梁架结构殿的两缝梁架之间在各条檩下都加一条平行于檩的木枋,放在蜀柱上的大斗口内,与平梁相交。
这种枋在宋代叫“襻间”,用作梁架间的联系,以加强构架的纵向稳定性。
在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也仅此殿用了襻间,是研究唐代厅堂型构架特点和发展演变的重要例证。
3、丁华抹颏栱,脊部叉手上角内,横向出耍头的栱。
颏kē,脸的最下部分,下巴。
一般在平梁之上用蜀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拖脊槫。
捧节令栱,跟丁华抹颏栱有点类似,位置也差不多,承槫下替木之令栱。
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前殿(宋)殿内梁架结构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意思为短柱。
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
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㭼。
5、叉手,自平梁两端背上斜支向脊槫的枋木。
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
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
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㭼(tà),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
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8、平梁,宋式建筑称谓,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
明清称三架梁,太平梁。
山西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五代)梁架结构“串”这一构件在《法式》厅堂等屋的大木作里用得很多,主要起联系柱子和梁架的作用,这和江南常见的“串斗式”木架中的“串枋”和“斗枋”的作用是相同的。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细讲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诫所著《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木结构建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汉代,中国已经开始广泛使用木结构建筑。
到了唐代,木结构建筑被最广泛地使用,这在当时的建筑史上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木结构建筑逐渐发展壮大。
唐代时期,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已经非常发达。
传统的中国木结构建筑不仅在技术上很有水平,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唐代,中国的木结构建筑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以木材为主要建材的特点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以木材为主要建材。
中国的木材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木材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中,木材的使用规模与技术水平比其他民族更高。
同时,由于中国地区的气候和文化特点,木材对于居住者来说是非常舒适的材料,因此在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3. 木结构与结构设计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中,结构设计非常重要。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原则非常严格,设计的斜率、角度、宽度等方面都非常精细。
这种对细节的精确考虑对于保证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耐用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4. 木结构建筑的现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建筑已经受到了挑战。
然而在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建筑仍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保护。
同时,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也已经发生了新的转变。
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提供了保护和传承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更多可能。
总之,中国的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历程从古代一直延伸到现代,形式万千,但是其以木材为建材是不变的特点,木结构与结构设计相辅相成,历经百余年的纹理、结构和细节都承载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这些对于推广和保护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
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木构架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木构架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结构方式体现了古代我国人民对建筑工程的精湛技艺和智慧。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
一、单榫结构单榫结构是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一种经典方式,它是指在建筑中使用单一的榫头和榫眼进行连接的结构方式。
这种方式简洁、稳固,在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单榫结构的特点是榫头和榫眼的形状精确,连接牢固,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荷。
在古代建筑中,单榫结构常常用于搭建屋顶和框架结构,为建筑提供了坚固的支撑。
二、斗拱结构斗拱结构是我国古代木构架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它是我国建筑中独特的一种形式。
斗拱结构通过将多个木构件连接在一起,形成弓形结构,从而增加了建筑的稳固性和承重能力。
斗拱结构不仅可以用于建筑的梁架结构,还可以用于建筑的门楼和天花板的装饰。
在古代建筑中,斗拱结构常常用于搭建大型宫殿、寺庙和桥梁,展现了古代我国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建筑美学。
三、斗栱结构斗栱结构是我国古代木构架的另一种独特方式,它是指在建筑中通过多个横向和竖向的木构件连接在一起,形成承重框架的结构方式。
斗栱结构的特点是连接方式复杂,结构精致,可以实现较大跨度的建筑。
斗栱结构在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建筑提供了良好的承重支撑和美观的装饰效果。
在古代建筑中,斗栱结构常常用于搭建寺庙、宫殿和园林建筑的大型跨度屋顶,展现了古代我国人民的建筑智慧和审美情趣。
总结回顾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即单榫结构、斗拱结构和斗栱结构,展现了古代我国人民对建筑工程的丰富经验和深厚造诣。
这三种结构方式各具特色,既能够满足建筑的承重需求,又能够体现我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理念。
在今天,这些古代木构架的结构方式仍然对现代建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建筑智慧,传承古代我国人民的工匠精神和建筑文化,为现代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木构架的三种结构方式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在建筑工程领域的非凡才华和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它建筑形态最基本的区别是木结构,是世界上惟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
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木结构建筑遗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已有七千年。
据考古发现,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最少有三栋以上的干阑式建筑遗迹,其中一座长约23米,进深约8米。
木构件建筑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有榫卯,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已发现的最早的遗存。
如果我们把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榫卯木结构建筑遗迹当作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真正”起点,那么,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已经有七千年的历史了。
古代木结构特点
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建筑主要分为抬(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
另外还有井干式,但它不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只在一些林木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出现,如云南。
抬梁式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形式,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建筑结构形式。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
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
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
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布局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
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
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造型特点: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在所有的中国的古代建筑中都可以找到一个最基本的形式特征——人字形的“大屋顶”。
中国任何类型的建筑都是由民居住宅演变过来,它是以增加重复单位来解决人所要求的尺度和规模。
其基本外形都如一个篆书“人”字形,即双面坡的屋顶。
通用性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成的基本法则。
大屋顶,这个人字形的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特征。
不管是殿、堂、厅、轩、馆、楼、阁、榭、亭等称呼的建筑,还是方的、长方的、圆的、角形、扇形、一字、凹字、工字、田字等组成的平面;或是三合院、四合院或像故宫一样的建筑群体;无论是住宅,还是宫殿,或是庙宇、寺观;无论是悬山、歇山、硬山或庑殿、卷棚,还是单檐、重檐、丁字脊、十字脊,大屋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站在景山顶向南望去,紫禁城一片金色的屋顶,它虽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高有低,但总体上形式统一、规整,这就是“大屋顶”。
装饰特点: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装饰包括彩绘和雕饰。
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
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
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
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
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
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
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
故事等。
二历史沿革
中国是最早应用木结构的国家之一。
根据实践经验采用梁、柱式的木构架
,扬木材受压和受弯之长,避受拉和受剪之短,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建于辽朝(1056年)的山西省应县木塔(见彩图),充分体现了结构自重轻、能建造高耸结构的特点。
在木结构的细部制作方面,采用干燥的木材制作结构,并使结构的关键部位外露于空气之中,可防潮而免遭腐朽;在木柱下面设置础石,既避免木柱与地面接触受潮,又防止白蚁顺木柱上爬为害结构;在木材表面用较厚的油灰打底,然后油漆,除美化环境外,兼有防腐、防虫和防火的功能。
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在唐朝已形成一套严整的制作方法,但见诸文献的是北宋李诫主编的《营造法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木结构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材料以及工料定额的法规。
对房屋设计规定“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
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
即将构件截面分为八种,根据跨度的大小选用。
经按材料力学原理核算,当时木构件截面与跨度的关系符合等强度原则,说明中国宋代已能通过比例关系选材,体现出梁抗弯强度的原理。
与梁、柱式的木构架溶为一体的中国木结构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并在宫殿和园林建筑的亭、台、廊、榭中得到进一步发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近代木结构是在产业革命以后,随着房屋和桥梁的建设而发展起来。
三现代木结构建筑优点
由于墙体厚度的差别,木结构建筑的实际得房率(实际使用面积)比普通砖混结构要高出5%---7%。
木结构采用装配式施工,这样施工对气候的适应能力较强,不会像混凝土工程一样需要很长的养护期,另外,木结构还适应低温作业,因此冬季施工不受限制。
建筑物的能源效益是由构成该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和材料的保温特性决定的。
木结构的墙体和屋架体系由木质规格材、木基结构覆面板和保温棉等组成,测试结果表明,150mm厚的木结构墙体,其保温能力相当于610mm厚的砖墙,木结构建筑相对混凝土结构,可节能50%---70%。
木材是唯一可再生的主要建筑材料,在能耗、温室气体、空气和水污染以及生态资源开采方面,木结构的环保性远优于砖混结构和钢结构,是公认的绿色建筑。
由于木结构优异的保温特性,人们可以享受到木结构住宅的冬暖夏凉。
另外,木材为天然材料,绿色无污染,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材料透气性好,易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及湿度均衡。
木材相对其它材料有极强的韧性,加上面板结构体系,使其对于冲击荷载及周期性疲劳破坏有很强的抵抗力,具有最佳的抗震性,木结构在各种极端的符合条件下,均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和结构的完整性,特别在易于受到飓风影响的热带地区以及受到破坏性地震袭击的地区,如日本和北美,其表现尤为突出。
木结构体系的耐火能力比人们通常想象的要强的多,轻型木结构中石膏板对木构件的覆盖,以及重木结构中大尺寸木构件遇火形成的碳化层,均可以保护木构件,并保持其结构强度和完整性,按中国木结构设计规范设计建造的木结构建筑,完全能够满足有关防火要求。
基于木材的低密度和多孔结构,以及隔音墙体和楼板系统,使木结构也适用于有隔音要求的建筑物,创造静谧的生活,工作空间。
另外,木结构建筑没有混凝土建筑常有的撞击性噪音传递问题。
精心设计和建造的现代木结构建筑,能够面对各种挑战,是现代建筑形式中最经久耐用的结构形式之一,能历经数代而状态良好,包括在多雨、潮湿,以及白蚁高发地区。
四发展前景
木材是一种再生的天然资源,且人类习惯使用木材已有悠久历史,在对木材的防腐、防虫、防火措施日臻完善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木材自重轻、制作方便的优点,做到次材优用,小材大用,提高木材的利用率,除继续用于一般建筑外,在大跨度建筑屋盖结构方面有其一定的前途。
近年来木结构建筑已成为我国休闲地产、园林建筑的新宠。
许多建筑、园林设计公司,已经开始将木结构建筑作为体现自然、增加商品附加值的首选。
随着国外部分木结构生产、经营企业的进入,带来了新工艺和新的设计理念,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木结构建筑行业的发展,一些国内起步较早的木结构制造商、防腐木生产企业也日渐壮大。
国内木结构生产、经销商数量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近一、两年来上升幅度最大,这些企业遍布全国各地。
随着我国休闲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加上人们对回归自然、提高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上海世博会大量推广的节能低碳竹木结构建筑,引发国内竹木结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
中国木结构建筑产业展览会继续以全面推动国内木屋木结构建筑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内外木屋木结构建筑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为宗旨;是国内木屋木结构建筑产业与国际木屋木结构建筑产业交流、互动的促进机会;是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新颖时尚的木屋木结构建筑产品和服务的极佳发布窗口,为政府、开发商、设计单位、承建单位、供应商和卖家提供技术交流,商业合作以及市场拓展的宝贵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