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级 高一期末中国古代史试题
2020 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20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墓葬中,河北兴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A. 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 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C. 铁器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D. 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是在春秋时期,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中没有反映“牛耕”,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铁农具技术臻于成熟的标志是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排除D;B项表述准确,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
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2.顾炎武曾说: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由“豪强”、“兼并之徒”到“田主”,即体现土地兼并得到认可。
而ABD三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兼并3.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A. 地方制度的不完善B. 宗法制的深远影响C.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 中央集权的削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效信息“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由此可见是宗族治理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经济模式的,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的,本题选择C项正确。
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1小题,总分70分)1.(2分)古书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芒芒禹迹,划为九州”。
这些记述体现了( )A.对立阶级产生B.早期国家出现C.内外服制实行D.分封制度确立2.(2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芍陂(quèbēi)、都江堰等,农业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牛耕的使用B.井田制走向瓦解C.诸侯割据的出现D.中央集权的建立3.(2分)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其中后一段落的“郡县政治”( )A.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B.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国家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终结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分封制4.(2分)汉武帝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采取“与民休息”政策①颁布“推恩令”①设刺史①铲除宦官势力A.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5.(2分)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千年传承的乳制食品也随之在中原地区广泛流行。
这说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B.民族矛盾消除C.少数民族封建化D.民族交融加强6.(2分)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隋朝时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这体现了( )A.南北经济交流加强B.开明政治局面出现C.商人群体正式形成D.重农抑商政策实施7.(2分)《资治通鉴》记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计入。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材料反映的是( )A.初税亩B.租庸调制C.两税法D.摊丁入亩8.(2分)胡旋舞是唐代盛行的西域“三大乐舞”之一。
它源于中亚,经由西域传入中原,因舞姿旋转蹬踏而得名。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0).doc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0)一.选择60分(本试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1.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自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
这反映了周以后( )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 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 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2.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3. 孙伯南在《中国监察制度的研究》中认为,“唯秦代以前之御史系掌政事,而非监察之职”。
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秦以前没有御史一职 B.只有秦代存在御史一职 C.秦以前的御史无监察职能 D.秦代的御史无监察职能4. 唐太宗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理乱所系,尤须得人。
”这段话表明唐太宗( )A.主张提高地方官的素质 B.重视地方官的人选 C.反对君主权力受到约束 D.担忧中央集权弱化5. 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6. “各区域间的平原,小小的山谷和河流;这里并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
”这种地理环境( )A.容易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B.孕育了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 C.面积较大但人口稀少,农业经济发达 D.国土面积小,导致全体国民直接参政7. 古希腊一个城市及郊区就是一个国家,城邦太小,无力建造神秘的王宫;人口太少,彼此相熟,都是凡夫俗子,说君权神佑,贵族就不相信。
历史高一期末试题及答案
历史高一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B. 西汉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C.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D. 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2.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以下哪些措施?()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实行推恩令C. 盐铁官营D. 以上都是3.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主要体现在()A. 进士科的设立B. 明经科的设立C. 明法科的设立D. 以上都是4.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采取了以下哪些措施?()A. 废除丞相B. 设立东厂C. 设立锦衣卫D. 以上都是5. 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其主要职能是()A. 处理军事事务B. 处理政务C. 处理外交事务D. 处理皇帝私人事务6.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铁犁牛耕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C.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D.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以商品经济为主7.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两大形式B. 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武器、货币等C. 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D. 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之间没有竞争关系8.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古代中国商业经济以国内市场为主B. 古代中国商业经济以海外贸易为辅C. 古代中国商业经济以货币经济为主D. 古代中国商业经济以实物经济为主9.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B.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非主流思想C. 佛教是中国古代的外来宗教D.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是中国古代的三大思想体系10.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代表B.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C.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D.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1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形式B. 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C. 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D. 戏曲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12.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艺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绘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形式B. 书法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种形式C. 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种形式D. 音乐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种形式13.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形式B. 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C. 寺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D. 民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14.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古代中国法律制度以刑法为主B. 古代中国法律制度以民法为辅C. 古代中国法律制度以行政法为辅D. 古代中国法律制度以经济法为辅15.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古代中国教育制度以官学为主B. 古代中国教育制度以私学为辅C. 古代中国教育制度以科举制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D. 古代中国教育制度以世袭制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16.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古代中国军事制度以征兵制为主B. 古代中国军事制度以募兵制为辅C. 古代中国军事制度以世兵制为辅D. 古代中国军事制度以雇佣兵制为辅17.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外交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古代中国外交制度以朝贡制度为主B. 古代中国外交制度以互市制度为辅C. 古代中国外交制度以和亲制度为辅D. 古代中国外交制度以战争制度为辅18.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古代中国民族关系以汉族为主B. 古代中国民族关系以少数民族为辅C. 古代中国民族关系以和平共处为主D. 古代中国民族关系以战争冲突为主19.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古代中国社会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B. 古代中国社会制度以宗法制度为辅C. 古代中国社会制度以科举制度为辅D. 古代中国社会制度以世袭制度为辅20.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B.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以道家思想为辅C.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以佛教思想为辅D.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以法家思想为主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
2020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三)
图22020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三)一、单项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要求的)1. 明代以后,陕西各地县志对城乡庙会的记载多附于“市集”之后。
图1是根据资料整理的《清末大荔县城乡庙会分月统计图》。
该图反映出当地商业发展图1A .注重保障农时B .以季度为周期C .受到时间限制D .以农业为基础2.图2为出土于甘肃省、约为公元 3~4世纪的画像砖。
它描绘了一个农民赶着牛,拉着木制的耙在田里劳动的场景。
对此解读最符合史实的是A .北方旱田耕作技术趋向成熟B .畜力开始取代人力从事生产C .木耙成为当时主要耕作工具D .当时铁制农具尚未推广使用3. 据《韩非子·外储说右》记载,战国初吴起的妻子“织组,而幅狭于度。
吴子使更之。
其妻曰:‘诺。
’及成,复度之,果不中度,吴子大怒……出之”。
为什么纺织品的幅要合于度呢?因为“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礼记·王制》)。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纺织品A.使用花楼机织成的B.有严格的尺寸标准C.主要用于贵族使用D.被官营手工业主导4. 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
这说明该地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B.农业生产地位降低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5. 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主要以重量为名。
621年,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
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 .阻碍工商业的发展B .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C .土地兼并逐渐加剧D .税收政策转向以征收货币为主6. 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
高一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一期末历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B. 秦朝推行郡县制C. 汉朝实行科举制D. 明朝设立东厂2. 以下哪一项不是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特点?()A. 考试科目繁多B. 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C. 以诗赋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D. 考试面向全社会开放3. 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是()。
A. 促进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阻碍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D. 削弱了地方势力4.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重农抑商政策B. 盐铁官营政策C. 均田制D. 资本主义萌芽5.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A. 造纸术B. 印刷术C. 火药D. 指南针6.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7.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A. 韩非子B. 李斯C. 荀子D. 商鞅8.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A. 老子B. 庄子C. 墨子D. 列子9.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A. 墨子B. 公孙龙C. 荀子D. 杨朱10.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佛教的主要教义?()A. 因果报应B. 轮回转世C. 无我D. 道教11.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道教的主要教义?()A. 无为而治B. 长生不老C. 道教D. 炼丹术12.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A. 诗歌B. 小说C. 散文D. 戏剧13.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形式?()A. 绘画B. 雕塑C. 音乐D. 建筑14.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成就?()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D. 印刷术15.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主要学派?()A. 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 金匮要略D. 神农本草经16.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主要成就?()A. 九章算术B. 周髀算经C. 孙子算经D. 几何原本17.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A. 浑天仪B. 地动仪C. 水运仪象台D. 望远镜18.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主要成就?()A. 山海经B. 水经注C. 徐霞客游记D. 马可波罗游记19.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主要成就?()A. 都江堰B. 灵渠C. 大运河D. 长城20.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军事的主要成就?()A. 孙子兵法B. 六韬C. 战国策D. 武经七书二、材料解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生产工具与技术的革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下列工具(技术)与两汉时期农业生产相匹配的是A.石锄B.骨耜C.耦犁法D.曲辕犁2.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A.交子的出现B.坊市界限的突破C.商帮的形成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3.元代景德镇的制瓷水平较宋代空前提高,成为当时全国制瓷技艺最高的窑场,并设有“浮梁瓷局”,主管全镇的陶瓷生产。
下列瓷器种类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A.白瓷B.青瓷C.粉彩瓷D.青花瓷4.雍正皇帝曾说:“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
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
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
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
”下列对材料中的经济政策解读有误的是A.最早提出者是商鞅B.具有端正民风的目的C.用法律手段强行推进D.妨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5.《南浔志·南浔丝市行》记载:“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
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缩影,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鬼国通商是南浔地区经济发生变化的诱因B.反映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C.反映了中国社会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反映了资本输出是当时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6.据《申报》记载,1896年杭州的通益公纱厂开建,“经丁绅丙、王绅震元等创办以来,其时风气未开,集资不易,故迭拨官款,以为提倡,先后共拨至401000两之巨”。
2019-2020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2019-2020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一、选择题:(共15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2、《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3、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C.君民共主D.民贵君轻4、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
这表明林则徐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5、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
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
”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6、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7、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选择题(每小题2分,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5小题,70分)1. 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是()A. 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B. 土地完全集中在地主手中C. 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D. 农民不到市场上出售农产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本质的分析理解能力。
封建自然经济的本质就在于自给自足,产品主要用于自己家庭消费。
所谓自给自足,就是指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所以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除地主之外,还有自耕农;C选项错误,主要作物是粮食作物;D选项错误,家庭手工业只能满足一部分。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特点2.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长期保持领先地位。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工匠优秀,积极性高B. 生产不计成本C. 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D. 国家权力的支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所以主要原因是国家权力的支持。
因此选D。
A错误,官营手工业的工匠受到官府的束缚,积极性不高。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3.“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宋门权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
”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等错落有致。
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哪一城市商业发展的现象()A. 秦朝时的咸阳B. 西汉时的长安C. 唐朝时的洛阳D. 南宋时的临安【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商业活动已经打破了对时间、地点的限制,故答案为D 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1.(2015年广东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2.“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
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以血缘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 B.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基层组织 D.宗法关系定封建等级3.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4.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拟定谥号的规范。
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 )A.尊崇和颂扬先人B.缓和君臣关系C.惩恶劝善维护统治D.巩固儒学地位5.(2014年广东)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6.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7.《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8.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9.右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 B.内阁C.军机处 D.礼部10.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11.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苏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编钟。
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道:“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
”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 )A.朝觐述职B.镇守疆土 C.出征作战 D.缴纳贡赋12.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周与鲁的关系是( )A.依附 B.兄弟 C.平等 D.大宗与小宗13.西周时期出现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现象。
这反映了( )A.长幼有序是宗法观念的核心 B.血缘关系的亲疏是分封的依据C.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内容 D.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14.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与该转型描述相符的( )A.“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B.“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C.“设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D.“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15.隋唐制度集大成,中央官制有三省。
尚书、中书、门下省,下有六部去分工。
分相权,互牵制,中央集权有保证。
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B.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C.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互相制约 D.隋唐后历朝都完全沿袭这种制度16.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C.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17.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①行省制②州郡县制③郡县制④道州县制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18.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宋太祖设置通判。
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 B.对地方官的监察C.发挥文官作用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19.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廷杖)此皆关系朝家纲常,有功名教者,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
以上材料说明了当时士大夫 ( )A. 害怕君主专制的迫害不敢表现其不满B. 借用廷杖的影响力来追求忠义的名节C. 买通监督的宦官导致廷杖未对其伤害D. 以臣服于君主的意见接受廷杖为骄傲20.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21.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
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A. 沿用九品中正制B. 录取限制较为苛刻C. 存留察举制痕迹D. 考试程序趋向公正22.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之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
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
”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23.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24.《清史稿》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
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
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
……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
”这说明( )A.清朝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小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C.清朝中央集权加强D.清初分权思想加剧25.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26.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27.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
”关于这一论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 B.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C.揭示了君主专制集权的双重影响 D.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28.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适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
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材料表明宗法制( )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约束兄弟子女,迫求政治平等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29.(2016北京)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
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30.(2016北京)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B.唐长安C.宋汴梁 D.元大都31.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材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3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分)(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5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3分)(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4)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
原则:皇权至上。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从材料一中“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等信息从贤良文学之士的地位及作用角度答题。
第(2)中第依据材料二中“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 何名为敕?”并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程序来概括答案,唐朝中央机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