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镇“的来历

合集下载

如皋各乡镇及村庄名称由来

如皋各乡镇及村庄名称由来

如皋各乡镇及村庄名称由来如皋如皋之名的意思是:到水边的高地去看美丽的日出.“如”:往也,“皋”:水边的高地.如皋别称:雉皋,雉水,东皋.前两名源于射雉说,后者出自晋潘岳秋兴赋“耕东皋沃壤兮”句.夏时隶扬州之域,周时为海阳地.春秋时为吴国海阳郧地,吴亡归越;战国时属楚,称九夷海阳.秦时归九江郡,汉代曾为吴王刘濞封地,名海陵,因地并海而高得名.白蒲镇2000多年前的白蒲是长江边一片土壤肥沃的芦荡,至西晋时,一些游民因抗拒晋王朝横征暴敛,无家可归,聚居于此.晋镇北将军司马毛璩带兵前来征讨,一把大火将芦荡烧光,游民无法躲藏,只得向朝廷投降.毛璩把其中青壮年补充军队,留下老弱病残就地垦荒种植,成为白蒲人最早的祖先之一.北周时,因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此地湮没,后又重新成陆,于唐时称为白潮镇.宋代,因该镇蒲塘长着开白花的蒲草,人们又给它冠以“白蒲”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海安韩紫石海陵集中收有南宋文天祥从镇江脱险后所作过白蒲一诗,诗云:“此去通州号畏途,固应孝子为四年.海陵若也容羁客,剩买菰蒲且寄居.”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尚有——堂子巷:100年前,巷内有一浴堂,经营有方,较有名气.方言叫浴室为澡堂子,故名.秀才巷:相传此巷出的秀才较多,故名.东行巷:因历史上有几家粮行开设于此巷内,故名.顾七家庄:清朝,有7户顾姓居此,故名.蒲西仓库:解放初,将姚、泰两户地主的房子改作仓库,故以此作庄名.邹家店:相传200多年前,有邹姓在此开店,生意兴隆,故名.三十三家半:相传该地原住有34户人家,民国时如皋与南通划定县界,其中有一户姓包的住宅,一半划归如皋县,一半划归南通县,故名.赤宏庄:相传400多年前,有一举人名叫吴赤宏的居此,故名.周家湾楼:相传有一周姓人家,在河湾处建有一楼房,故名.七里庙:150多年前,此地有一土地庙,距白蒲7里,故名.猫儿荡:该地原有一块草荡田,形似猫儿,故名.搬经镇搬经原名潘泾,位于如皋西部高沙土地区,属黄桥革命老区..潘是水名、泉名或河流名;泾是江苏对沟渠惯用的名字.由“潘泾”更名为“搬经”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牟尼寺蛟化为湖时,正有一位高僧在寺中讲经,他立即动员全寺僧人搬经,将经书被搬到东潘泾南边一处高地,从此,人们就将潘泾改名搬经.这种说法还演绎成一段神话传说.传说当时的经书在搬运时有的被浸湿了,天晴后,这位高僧和寺中僧人就把经书搬出来晒,因经书太多,连楝树顶上也都晒满了,所以至今搬经的楝树顶还是秃的.第二种说法,是搬经凤凰桥河西有个财主叫张万封,官居“领圣公”,即秀才头领,在地方很有声望,他认为潘泾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而且很早就形成了街市集镇,但没能出大才子和做大官的人,问题是教育不发达,便主张把潘泾改名搬经,意思是要把儒家的四书五经搬来,让潘泾人才辈出,长期繁荣不衰.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尚有——芹湖:此地原为湖泊,宜生长芹菜,故名.界沟:此庄位于如皋与泰兴交界的小河旁,故名.加力:相传南宋时,民族英雄岳飞率军追击金兵,由通州行军至泰州,途经该地,人困马乏,在此停歇造饭饮马,人马均增添了力量,故名.辋子:相传200年前,此地有一大水车篷,如皋方言叫水车篷为辋子,故名.夏堡:详见夏堡的来历.红窑:此地原有一专烧红色瓦的土窑,故名.三里港:此港从九龙口至袁桥倪厦桥三里,故名.龙骨头:相传此庄有一河港,中心有一长土墩,形似龙骨,故名.湖林:古代此地为牟尼湖,湖畔树木成林,故名.柴湾镇“柴湾”一名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该地原是一片荒野,芦苇丛生.至西汉时,吴王刘濞重凿邗沟至如皋蟠溪今十里铺运盐,后被定名为运盐河.因该河经此地时绕了一个大湾,同时,如皋方言称芦苇为芦柴,因此,得名“柴湾”.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西河湾:因古运盐河流经柴湾西首,有一个大湾,因而得名.陶家庵:该村原有一庵系陶姓人家所建,故名.姐姐桥:相传300多年前,有姐妹俩行至此被河所阻,特建此桥,故名.摊坊头:相传数百年前,常有如城来的药商在此设摊推销药品,故名.常青镇常青镇驻地为叶家庄.1957年实行大乡制时,由毕云乡、薄湾乡和石根乡第二、三农业社即原土山乡合并而成,初名毕云乡,以纪念毕云烈士.1958年公社化,改称毕云人民公社,同年12月1日并大社,并入卢港人民公社.1959年2月撤销大公社,恢复毕云人民公社.1965年,根据省人民委员会有关规定,更名常青人民公社,以境内焦港两岸树木成林,四季常青,并受到省人民委员会嘉奖,故名“常青”.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轿子楼:相传300年前,此地有座木楼,形似轿,故名.薄家湾:此地以土地瘠薄、河道多湾得名.八国庄:相传此庄住户从8个地方移居而来,故名.岔林港:因林港东边、北边都是贫河,两岸都有树林,故名.草张庄:古时该处是空草地,后有张姓来此定居,故名.曾为原高井乡政府驻地.丁堰镇丁堰在6000年前,处于(LI)堡——如皋城——卢港扬泰冈地最后一列沙脊东南河漫滩平原,东临大海.东晋孝武帝太元七年382,春秋时期孕育而成的古扶海洲今大部为如东县地,开始涨连扬泰冈地.初时古扶海洲与扬泰冈地之间还留有一条夹江,古称小芹河.古扶海洲西南部分的夹江口滩地,即在今丁堰、石甸一带.史载:至三国时,此夹江口滩地已淤浅能步行,东吴大司马吕岱曾于此囤戍,为防海潮侵入,筑丁字形堰堤,因名丁堰.现在有人将“堰”写成“埝”实有误,因为“埝”是田间小埂的意思.唐时于此建有临河仓铺,亦曾以此为名.镇北郊有一土墩,名凤凰墩,传说曾有凤凰栖息,故丁堰镇曾名凤岗镇.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鬼头街:此地原是坟地,后有商人来此开设店铺,故名.田肚里:该处原有一陈姓武生居住在四面环水的96亩田中间,故名.观音柳:相传该地有一柳树,形似观音,故名.三里庙:该村原有一庙,在丁堰镇东三里,故名.也曾是丁堰乡政府驻地.东陈镇元末如皋冒姓与东陈镇得名冒姓为如皋特有的姓氏,百家姓中并无此姓.直至明嘉靖凌迪知的万姓通谱和明万历夏树芳的奇姓通,才开始出现,并被列为“奇姓”之一.现在海内外所有冒姓者,都是如皋冒姓的分支,所以冒氏宗谱特称如皋冒氏宗谱.一、如皋冒氏成姓和东陈镇的得名如皋冒氏成姓之始,在元、明鼎革时.冒氏为蒙古人,其始祖东林公,讳致中,元亡后隐居如皋.明嘉靖十五年1536、三十九年两修如皋县志,均载有:“元,冒致中,安定乡人.至正元朝年号年间以儒术官两淮盐运司丞.”清康熙扬州府志:“冒致中,海陵人.元末为两淮盐运司丞,尝至东陈,见沃壤可居,遂致士焉.张士诚元末农民起义领袖,称吴王.闻其贤,屡辟不就,胁入吴门今苏州,当时为张士诚都城,以疾辞.勤学好思,聚书数千卷.”冒氏族谱.东林公家传记载就更为详细了:“公讳致中,字东林.先世为淮南王按:应为镇南王脱欢之后.至正朝,尝荐举儒术,为两淮盐运司丞,分巡丰利诸场,多所兴革,商民两德之.元亡,遁迹如皋,氏曰冒,为变姓之始.公之至如皋也,从之者如陈“陈”古同“阵”,其地在如皋东,遂名其镇曰东陈镇.勤学好修,聚书数千卷,闭门开帙,有傲南面百城之意.与隐士郭通甫善.伪吴张士诚闻其贤,挟之入吴门,封妥督丞相,力以疾辞,渡江归.娶曹氏、周氏,子三:思中、仲暹、昉.葬身东陈镇贾公祠前、官河之南.事载州志.文宛传、县志.义行传及图书集成.民族典.”从上文便可得知,东陈镇名始自冒氏一世祖隐居于此之时,此前地名至今尚不知.文中所说“聚书数千卷”,传至其孙即冒民三世祖永宗献给明永乐帝,作修永乐大典用,永乐帝御赐“万卷楼”榜额,永宗将其悬于东陈邸宅门楣.二、如皋冒氏为脱欢后、脱脱后两说之争按上文东林公家传的记述,冒氏应为“淮镇南王脱欢之后”.镇南王脱欢姓孛儿只斤乞颜惕,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九子,至元二十一年1284封王,如皋东门外万花园就是他的别业即别墅.后因奉旨出征安南今越南败绩,世祖以其丧师辱国,终身不许入觐.二十八年1291徙镇扬州,大德五年1301去世.其长子老章袭封,因僭拟车驾被劾,赴阙,赐死.其弟脱不花继袭封,泰定二年1325卒.子孛罗不花于天历二年1329袭封.至正十三年1353张士诚起义,诏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达识贴迩总领汉军、蒙古军御守淮安.十五年,与淮南行省招降张士诚.十六年,淮安陷,孛罗不花赴水死难.孛罗子大圣奴袭封.十九年,大圣奴守信州,陈友谅来攻,城陷,殉国.东林公家传的这些记述说明,镇南王脱欢子孙都一直在淮南.且其在如皋的万花园,冒氏先世从五、六、七世五茔十一穴,皆葬万花园,若非其子孙岂能世守据冒氏后裔冒广生之子冒舒諲生前考证,如皋冒氏为元丞相脱脱之后.脱脱姓篾儿吉 ,吉或译作乞颜惕.乞颜是蒙古诸族的总氏,吉是乞颜惕的急读.考元史:“至正十四年,张士诚据高邮,诏脱脱总制诸王,诸省军讨之,黜陟予夺一切庶政,悉听便宜行事.省、台、院、部诸司听选官属,从行禀受节制.十一月,至高邮,辛未至乙酉,连战皆捷.俄有诏,罪其老师费财,削其官爵,安置淮安.俄有诏,移置亦集乃路今宁夏西部.十五年三月,诏流脱脱于云南大理宣慰司镇西路.脱脱长子哈刺章,肃州安置,次子三宝奴,兰州安置.十二月已未,左丞相哈麻矫诏遣使鸠之,死年四十二.”而蒙古军出征时,“不以贵贱,多带妻拏而行.”脱脱被夺去官爵安置淮安,时仅一月,即奉诏西行.仓促之间,脱脱家属除次子外,其余都不及随谪.他认为当时溃散的朝廷官员子弟与士卒,可能就是今天散居江苏的蒙古族后裔.脱脱姓篾儿吉蒙古语篾、冒、缪、默、墨、麦都属同音.因此在如皋的脱脱后人将篾儿吉改为单音节汉姓冒氏.这两说在冒广生、冒舒諲父子间就有争论,而且受到周总理的热心关注.冒舒諲1956年写的周总理话家常一文中写道:“周总理指着扇面上的题词问:‘马叙伦先生好象说过,冒氏的祖先是蒙古色目人.这是个新姓,跟匈奴单于冒顿有关吗’提到族源,父亲说明,依据家谱记载,先世系出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的后裔,与冒顿无干.‘那你们是黄带子了,’总理出口成章,有时风趣盎然.我插嘴:‘根据我的考证,脱欢之说不一定可靠,还是以元朝末代宰相脱脱的族人为可信.脱脱姓篾儿吉 ,篾与冒谐音,吉是蒙古语,指氏族而言.’父亲看了我一眼,没有作声.总理对此似乎满有兴趣,……指着我说:‘你们父子两家争鸣.本来嘛,学术问题只能依据事实决定,相信事实,相信真理.’并说:‘你们家庭很有民主作风啊’”总理的话很对,争鸣要靠事实和真理,不能以长幼、遵卑、权势为序,姑两说并存.三、以冒氏命名的巷名、村庄名及其他冒氏从第五世起,就改变了“不入城市”的祖训,移居如皋城集贤里,后将集贤街更名冒家巷.冒氏集中居住除东陈镇和如城外,多散居于如皋东南部地区.该地区以冒姓命名的村庄:东陈镇农村有冒庄、冒家庄、后冒家庄已废、冒家港;如城镇农村有冒家庄、冒长庄;丁堰镇亦有冒家巷、冒家庄、冒家小楼、冒家渡、冒鹊庄;白蒲镇农村有小冒家庄、冒兴庄等.冒氏在如皋已传至26代,其堂名为“榜花堂”或“留耕堂”,大门楹联:“榜花世泽,水绘家声”,或“三吾世泽,名贤家声”.高明镇高明镇以高明庄得名,因该处地势较高故称高明庄.1940年8月,新四军东进抗日至如皋西乡始设高明乡,后一直设有高明乡.1957年实行大乡制,以高明乡、卢庄乡与杨庄乡第二、三农业社合并为高明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改设高明人民公社.12月1日并入卢港人民公社.1959年1月,复改为高明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复改为高明乡.2000年4月22日,高明乡与胜利乡合并为高明镇,镇政府设蒋岱村.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山西:因该地原有3座大坟墓,形似笔架,故名笔架山,在其西边住有人家,得名山西.大蒋家岱:相传汉代即有蒋姓人家居住于此,故名.水洞口:相传500年前,此地有天然形成的72个水洞,故名.九龙口:相传300年前,该处有九条河流均流进龙游河,故名.贲家巷:以贲姓人家居此成巷,故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诞生地.联络庄:解放战争时期,该庄为乡村干部联络办事的地方,故名.郭园镇相传唐朝时,该地还是一片沙滩,因有郭氏先至此开荒建造家园,故名.民国时即设有郭园乡.1957年实行大乡制,郭园乡与薛窑乡、石庄区新生乡东部东三义乡、下原区范湖乡第六农业社合并,仍称郭园乡.1958年公社化,更名郭园人民公社,同年12月1日并大社,并入薛窑人民公社.1959年2月,撤销大公社,仍恢复郭园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复名郭园乡.2000年4月22日,郭园与车马湖乡合并建立郭园镇.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周圩闸:相传200多年前,有一个周姓在圩塘旁定居,因建圩定名.磐石圩:因此圩牢固坚如磐石,故名.车马湖:春秋时此处有大湖,越国大夫范蠡逃越王勾践至此,弃车马于此入湖并浮海入齐,故名.朱家埭:唐朝时,有朱姓人家在此建了一座木楼,故名.江安镇“江安”,原名“江岸”,即古代长江北岸所在地.史载,魏、晋、南北朝时,江岸线在今石庄、江安之间,现称老岸.旧如皋县志载:“正供田外,有岸亘于东西,横逾四十余里,曰老岸,即古之江岸也.”如皋西南部土质分界即以此岸分界,老岸以北称老岸地区,以南为圩田地区即新涨出开恳的土地.自圩田地区涨出以后,原江岸再不受坍饰,故更名“江安”.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尚有——老埠下:相传该地原为长江北岸一停船码头,后有几户人家来此定居,逐渐形成村庄,故得名.海坝庄:相传400年前,该地原是江滩,历史上,如皋地处长江下游靠近海边,人们习惯将江滩亦称海滩,后筑坝围垦,故名.崇明三圩:此村形似崇明岛,排序3号,故名.朗当圩:相传有一地主将此圩分给一姑娘耕种,人称娘当圩,后音讹为朗当圩.黄市:相传数百年前,有一黄姓商人在此开店经商,生意兴隆,后逐渐发展为街市,故名.葛家市:因有葛姓商人在此设店经商而逐渐形成街市,故名.九华镇九华镇因境内九华山得名.九华本无山,相传宋朝有乔姓,在此筑一土墩纳凉,后有一高僧由此经过去安徽九华山朝圣,时值盛夏,见此墩非常凉爽,遂于此建棚诵经.高僧去后,乡人就在此建庙,定名九华山庙,镇亦因此得名九华镇.境内除以姓氏命名村庄和以数字排列的圩、甲外,尚有——小马桥:相传最早时有一马姓居此,并建有一小桥,故名.一甲:相传因长江变迁,在郭家洋与小洋之间形成两夹狭长的滩,此为先形成的夹,后取其谐音为一甲.营防港:清代曾在此建造兵营驻兵防守,故名.(LI)大圩:此圩系(LI)姓人家垦成的一个大圩,故名.奓口圩:此圩两排住宅好象龙张着口,故名.税防桥:300多年前,此地原有一税务所,屋旁有一小桥,故名.龙舌口:清代此地有一条白(LI)河白蒲至(LI)桥,河中因潮水冲积成一土埂,长约200米,宽约20米,三面环水,从河南岸向东伸展,开似龙舌,故名.地龙头:清代此地有一土埂,形似龙头,故名.郑家老楼:清代有郑姓在此建一楼,故名.瓦边篷:相传该地有一连篷,系用砖瓦建成,故名.云屏:由唐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得名.林梓明洪武三年1,江南巨富沈万三,出资帮助朱元璋筑半个南京城,因提前3天早于朱元璋完成,被朱元璋借口沈万三后来捐资筑苏州城时运用了贡石,下旨满门抄斩后改充军,其兄沈万一、沈万二逃至如皋吴窑、磨头一带落户,其弟沈万四则逃至如皋高阳荡,看到大片草荡可以垦植,遂择定居此,并招募游民数百人来此开垦种植庄稼.沈万四初来时,高阳荡西侧有小梓树苗一片,至正式垦荒建镇时,这一片梓树已成林,遂将该镇定名林梓镇,以不忘当年垦荒种植的艰辛,兼寓沈氏家族像梓树一样茁壮成长.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尚有——筛子庄:相传该庄居民以做筛子为业,故名.五里墩:该地有一墩,距白蒲、林梓都是5里,故名.斜庄:100多年前,此庄前有一条由东南向西北的大斜路,房屋均按此方向排列,故名.冒家楼子头:相传此地庄头有一楼房系冒姓居住,故名.大圣庙:该庄原有一大圣菩萨庙,庄以庙为名.文着庄:相传清朝此地有一个叫文着的医生,医术高明,为纪念他遂以文着定为庄名.磨头镇磨头镇得名于“飞来磨”.明清以来所修如皋县志都有记载:“飞来磨,在磨头南街西侧,其色浅红,不知始于何年,镇因此得名.”这片飞来磨的来由,民间传说很多.磨头镇沈孔昭口述,夏立明整理的故事已被人们普遍认同见1989年如皋民间故事选.据传,这是后汉开国皇帝刘智远的妻子(LI)三娘推过的磨子.五代十国时期,有个叫圩岸的地方,庄上住着一个(LI)员外,生有一子三女.长子呆头呆脑,人称大呆瓜,娶了个媳妇却个恶婆娘.三个姑娘都很漂亮,长女、次女都已出嫁了,三女(LI)三娘长得特别漂亮,尚待字闺中.一天,(LI)员外在家中祭祖,供桌上摆满了猪头、鸡鸭、水果,堂上没人的时候,忽然从供桌下钻出一个人来,抓起供品大吞大吃,家中佣人发现后,一拥上前抓住便打.(LI)员外出来,忙喝住家人,问他:“你是什么人为什么来偷供品吃”那人道:“我叫刘智远,也是个知书识礼的人,因在家乡受官府迫害,无法生活,只得出来闯荡,刚才是实在饿得受不了,才偷吃你家供品,要打要罚随你的便.”(LI)员外见这个人相貌堂堂,不像个无赖之徒,就把他收留下来.过了些日子,又觉得他是个人才,就把(LI)三娘嫁给了他.可是(LI)三娘的嫂子却容不得,天天冷言冷语对待刘智远.(LI)员外去世后,就更变本加厉了.刘智远是个有志气的人,一怒之下到彬州投了军.嫂子又转头逼迫(LI)三娘,限她每天日担30担水,夜里推磨到天明.这时,(LI)三娘已怀有身孕,熬到要做月子的时候,还不肯她休息.一天晚上,大呆瓜给(LI)三娘送饭,见(LI)三娘走一步喘三喘,实在不忍心,就换妹妹歇下来吃晚饭,自己帮着推磨.谁知嫂子跟着来到磨坊,一见自己的丈夫帮(LI)三娘推磨,擘手就将(LI)三娘手中的碗夺下摔在地上.这时(LI)三娘忽然感到腹中疼痛,倒在磨子旁,眼看就要分娩了.可她嫂子却说她装病,拿起推磨的杆子就要打.这时,忽然天昏地暗,飞沙起石,从西南刮来一股狂风,掀去屋顶,刮走磨盘,其中磨子的上半片一直飞到今天磨头这个地方,正好有四个强盗在此吵吵嚷嚷地分脏,磨子不偏不斜砸下来,“卜通”一声,把四个强盗打得血肉横飞,鲜血染红了磨子.从此,这个地方得名磨头,以警告人不要做坏事.那下片又向东北飞了二里路落下来,落下来的那块地方叫小磨头.(LI)三娘苦挣苦熬地生下一个男孩,用牙咬断脐带,并替孩子取名“咬脐郎”.刘智远作了后汉开国皇帝后,派人找到他们母子俩,一家人终于团圆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古时,有一对神磨在天空中飞行,飞到今天磨头这块地方,由于有一妇女正在倒马桶,冲了这对神磨,同时飘落下来,一片落在今磨头镇上,一片落在今穿过磨头镇中的龙游河里,磨呈暗红色.人们除了把地名定名为磨头,并把这片“神磨”作为得名的依据保存下来.“文革”中曾因“破四旧”被推到河里去了,改革开放后,又被从河中捞出,现在安置在磨头小学操场边,作为文物保护起来.磨头在民国三年1914曾以人口在4万以上,被称为磨头市.民国十八年改为磨头区.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设有磨头区、磨头镇后改磨头乡.1957年实行大乡制,仁静乡第一、四、五、六、七农业社,徐石乡第一、二、五、六、七农业社并入.1958年人民公社化,改为磨头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复名磨头乡.1987年5月1日撤乡并镇,改建磨头镇,实行镇管村体制.2000年4月23日,场南乡并入,次年9月,场北乡并入.磨头镇地处如皋市区南郊,位于全市中心地理位置,是江苏省重点小城镇.全镇总面积平方公里,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辖行政村20个,居委会1个,总人口万人.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西河湾:因该庄位于磨头镇西部、龙游河拐弯处而得名.邵阳庄:相传该地养羊较多,取名骚羊庄,后改称邵阳庄.石田:该地原地质板结如石,故名.老户庄:相传原为朱姓居住于此,称老朱庄,后为张姓居此,改称老户庄.中坞丘遮:相传洪秀全起义军曾与清兵于此作战,一妇女躲藏在坞丘之后得以活命,故名.汤莲池:相传古代有汤姓人家居此,户前有一菏花池,故名.黄家店中:相传100多年前有数家黄姓在此开店,故名.如城镇如城镇历来为如皋县市治所在地.如城的来历,可理解为如皋城之简称,这一名称的真正使用,肇始于革命战争年代.1940年新四军东进抗日,建立如西抗日民主根据地,并设有城西区.1943年,因日伪“清乡”封锁如黄线,苏中三分区决定将城西区如黄线以北部分划归泰县此时的泰县即是泰州代管,为防止和泰县城西混淆,特将如皋的城西区更名为如城区,此为使用“如城”称谓之始.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巷外,尚有——集贤里:北宋时王观、王觌、王俊×居此,连中进士、状元,乡人引以为荣,故名.东云路巷、西云路巷:位于文庙孔庙、今如师附小东侧和西侧的南北走向巷子,寓由此去文庙如直上青云,故名.观风巷、观风路:巷南首原有文昌阁今已复建,经此巷去文昌阁可登高观风,故名.郜家巷:清康熙年间,巷内有一位叫郜玉连的曾出使日本,乡人引以为荣,故名.青云巷路:相传曾有青云覆罩此巷,故名.今巷废改为路名.安定巷街:以巷内原有安定书院,解放后改为安定小学,故名.今巷废,改为安定街.仙鹤庄:该地曾长有一棵扁柏树,形似仙鹤,故名.十里铺:春秋时名郧,亦称发阳、蟠溪.汉时因吴王濞重凿邗沟至此运盐,更名邗沟铺.民国时因此地离城10里,更名十里铺.铁篱笆:因该庄有一四周栽满铁篱笆树的庄园,故名.荡庄:因该地地势低洼,常被水淹,故名.瓜园庄:该地居民原以种瓜为生,故名.三里庙:该庄原有一庙,距城三里,故名.集贤庄:相传该庄百姓曾自动集中抵抗敌兵,故名.。

永春达埔镇姓氏大全渊源(二)

永春达埔镇姓氏大全渊源(二)

永春达埔镇姓氏渊源(二)达埔镇是永春县的人口大镇,全镇辖新溪、伏溪、光烈、金星、东园、岩峰、汉口、狮峰、洪步、达德、新琼、达中、达理、楚安、建国、蓬莱、延寿、前峰、溪源、乌石、达山等21个村民委员会,2个镇办场,140个自然村,352个村民小组,现有总户数19565户,总人口数74139。

以1989年行政村为单位,以世居其地、聚族而居为原则,按传统风俗,以男性血缘为脉络的宗族姓氏为标准进行采录;杂姓混居的地方,则取其当地大姓,兼收地方罕见小姓,婚嫁迁入从略。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姓氏34个,分别是潘.林.郑.张.姚.李.刘.黄.叶.颜.尤.吴.陈.洪.汤.王.周.范.蒋.余.邱.詹.谢. 吕.施.蒲.罗、曾.柯.蓝(兰).卓.温.彭.虞等,在其他介绍中有朱.雷姓.但我这边找不到彭.朱.罗.雷的资料,望知道资料的给以补充。

相传达埔古早多荒埔,卓.柯.罗最早到此定居,卓氏为大姓,故名“卓埔”,又称“卓阜”后以方言谐音为达埔。

下面以人口多少为序介绍:1.人口上万有2个:潘(13865)林(10384)。

2.上千有15个:郑(7299)张(4191)姚(4039)李(3996)刘(3551)黄(3105)叶(3068)颜(2931)尤(2590)吴(2145)陈(2125)洪(1415)汤(1204)王(1151)周(1151)。

3.人口上百有8个:范(820)蒋(345)余(318)邱(303)詹(229)施(177)谢(169)吕(143) 4.不足百人有蒲(77)曾(72)柯(56)罗(74)蓝(55)卓(50)温(69)虞.彭(10).一.潘元皇庆二年,(1313年),潘节21世禄房裔孙潘世贵,字可业,号致政,称银胡,由漳州辗转泉州浮桥迁入永春,先居卓口(今达埔岩峰村)。

元延佑(1314年)再迁达埔溪源,建溪源祖宇定居。

潘世贵为潘氏入永始祖。

潘世贵传子玉。

2世子玉传6男:仲修.仲德.仲贤.仲友.仲仁.仲欣,仲友居本地,其余外迁。

【论文资料】天河区农村姓氏宗族渊源

【论文资料】天河区农村姓氏宗族渊源

【论文资料】天河区农村姓氏宗族渊源天河区农村姓氏宗族渊源,一,石牌村1、董姓始祖董裔隆,原藉江西宜黄县,于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从广东南雄珠玑巷迁松溪村南迁而来,至今28代。

三世祖董宽仁次女名二娘,配池姓基祖达源为妻,开创了石牌村董、池两姓姻亲关系的先河。

2、潘姓始祖潘青旒,其先祖思诚于南宋末年从广东南雄珠玑巷南迁番禺。

其子潘克常迁居珠村。

潘克常之子潘青旒分支到石牌,至今27代。

3、池姓始祖池达源,原西河人(今山西省临汾市),元末明初经南岭迁来,至今25代。

4、陈姓始祖陈著,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从沙村(今广东增城县新塘镇南安村)迁来陈坊(今天河东路广州市摩托车俱乐部附近)定居。

陈著的曾孙陈嘉猷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年)再迁到今新庆村,至今22代。

5、谢姓始祖谢朴轩,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从番禺市桥迁来石牌。

初来时,在谢角湾(今龙口西路中段)定居,到第五六代后裔移居石螺(今石牌村西河大街一带),至今19代。

6、冼姓始祖冼祐新,其先祖为战国时期燕国人,本姓沈。

其祖父从南海西樵迁往萝岗,其父从萝岗迁冼村。

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冼祐新从冼村迁东石牌村。

东石牌村于1965年因暨南大学扩建校园征地,整条村迁往石牌村朝阳北大街一带。

至今20代。

7、罗姓始祖罗显书,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从黄埔区横沙村迁来石牌。

年幼时,罗显书随母逃荒,在石牌村遇善心人氏相助,遂在石牌村定居。

后来,其母改嫁该村潘姓。

罗显书在潘家长大,成家立业,至今6代。

,二,棠下村、棠东村1、钟姓始祖钟维新,其祖先为宋朝将军。

南宋时,钟维新的祖父钟永和从原祖居从化县马村堡龙腾里(现从化市屈洞村)迁居南雄保昌县欧井头村。

宋靖康元年(1126年)再迁花都区赤泥村。

绍兴十七年(1147年)又迁居珠村,成为珠村钟姓始祖。

钟永和有一子钟洪基。

钟洪基有二子:钟维章、钟维新。

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钟维新迁居棠下。

永年县各村由来

永年县各村由来

临洺关镇临洺关——历史悠久,为古驿站所在地。

临洺关的来历为,永年县西部有县曰易阳县,县治在今阳城、戴庄一带,北魏时易阳县废,后于临洺关重建易阳县,因其位于洺河之南,称易阳已不合适,遂更名临洺关,易阳县随之更名为临洺县,北宋时裁撤到永年县。

洺阳村——古时候,该村叫箭村,是给易阳城王子制造箭的地方。

明万历年间改为洺阳,河南岸为阴,北岸为阳,因其在洺河之北,所以叫洺阳村。

娄山——明永乐年间有马氏等人家迁此定居,位于狗山附近,故命村名“狗山村”。

因村名不雅本村绅士联名向知县请示,要求更改村名,当时知县按星象二十八宿娄金狗更改名为娄山(娄狗不分)。

北石口——洺河自大油村顺流东下,河中带大量鹅卵石,到该村西截然而止,人们称这个地方叫逼石口。

为记述这一特异现象,又在此处立石碑,所以又称石碑口据该村宋氏家谱记载,明初宋氏从本县牛堡迁来居住,村名还叫石碑口。

由于“碑”与“北”同音,后改为石北口村1924年分为南石北口,北石北口两村。

1958年改称南石口、北石口。

申庄——据查,宋元时,有柴姓居住于此,叫柴庄。

明洪武中申庸任山东掖县知县时,曾过广平永年之聪明山下,慕其山水之秀,遂自山西绛县留盂里迁居明山之阴,改柴庄为申庄。

西屯庄——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后实行驻兵屯田,休养生息,此为当时屯田之地,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董姓等人家,取村名屯庄。

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西屯村。

曲屯——曲屯原名肖家屯,后改西小屯,清代中期曲姓大户更名为曲屯。

地名普查时,为区别于大西堡的璩屯,冠以方位,改为西曲屯。

裴坡庄——据记载,该地有一琵琶潭,也名琵琶潭,明初有连、白等姓氏奉诏迁此定居,以琵琶潭命村裴坡庄。

现在潭已废圯。

苗屯——据苗氏家谱记载,明初苗氏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

冠以姓氏命村名苗家屯。

简称苗屯北杜村——南杜村——据传,宋元时代,该村杜姓为大户,村名叫杜村。

郭氏家谱记载:明初,郭氏兄弟二人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同时迁来的还有游氏等未更村名。

永春达埔镇姓氏渊源(一)

永春达埔镇姓氏渊源(一)

永春达埔镇姓氏渊源(一)达埔镇(民国以前属永春县里仁乡安仁里九、十都姓氏分布,以年行政村为单位,以世居其地、聚族而居为原则,按传统风俗,以男性血缘为脉络地宗族姓氏为标准进行采录;杂姓混居地地方,则取其当地大姓,兼收地方.罕见小姓..非聚居姓氏,大多为外地婚嫁迁入,这些从略达埔镇民国以前属永春县里仁乡安仁里九、十都.民国二十九年(年年)分属达西、达东、达山三乡,民国三十五年(年)并为达埔示范乡,民国三十七年(年)改达埔乡.主要姓氏为潘、李.【站长按注:达埔镇位于永春县中南部.现辖个村委会.胜迹有岩峰书院(岩峰村)、石竹庙(新溪村岱山)、圳古福源洞、延寿寺(延寿村)、五堡塔、井头塔、盈美塔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石竹庙、延寿寺》)】新溪——中洋、岱山、溪园、湖丘、内洋、丰山、丰后、草埔、舟山、延清——〖郑、黄、陈、姚、林、雷、蓝〗洑溪——泮洋、圳古、大仑、炙德、北坑、后塘林、丘厝——〖黄、张、邱、范、姚、彭〗金星——水后垄、深坂、大坑、溪墘、尾份、蒋厝、坑尾墘、天马、磨石坑、达墘——〖潘、姚、颜、卓、柯、朱、范、刘、蒋、张〗达德——玉树垄、七房、石碎、蕉溪、山后、溪西、许坑、东洋、杉垵——〖叶、颜、刘、洪、林〗新琼——下尾垄、坳坑、黄墘、尾路、九空、内井、外井、墘尾、石碑仑——〖潘〗东园——下吴、顶吴、高坂、后山——〖吴、潘、李、林、姚〗岩峰——院前、卓口——〖罗、潘、李、郑、姚等杂姓〗汉口——后溪寮、清前、清源、岭边、苏坑、大丘路——〖林、洪、叶、刘、李〗峰狮——官林、后垵、巷头、芹菜垄、顶页、狮峰——〖李、陈、林〗红星——外洪步、内洪步、岩山、茶仔仑、山仔洋、虎尾寨、大坪——〖林、颜、李〗达理——后洋、埔尾、过溪、吾园、发花、洋头、山寮、石古坪——〖潘、陈、颜、姚、郑、汤、詹〗楚安——大坂路、后格、顶洋、石牌——〖刘、李、洪、张〗建国——新楼、葛头、茂林、倒桥、凤山——〖潘、叶、尤〗蓬莱——祖厝脚、尾庵、洋中、海垵、内岭脚、扶内坪、五保庵——〖尤、潘〗光烈——旸谷、祖厝边、山兜、中站、长房、庵内、深垵——〖姚、黄〗前峰——外钱山、备同、内钱山、前山——〖张、尤〗延寿——大路后、坂垄、院后、西坪、道场——〖潘、颜、郑、尤〗乌石——乌石、富厚、黄坑坂、水窟头、草埔仑、白芒坑、高坪、新田、林头、大吕——〖郑、林、周、詹〗达中——旧街、下珩、田内、周头、后坑、新街——〖潘、颜、周、郑、刘〗达山——御史格、平地洋、后洋、桂地、上卓、龟后山、加池、大坑内——〖郑、林、谢、王〗溪园——溪后头、路内桥、董厝头、社坂头、湖坪、学堂——〖潘、叶、王、颜〗。

永春达埔镇姓氏渊源(一)

永春达埔镇姓氏渊源(一)

永春达埔镇姓氏渊源(一)达埔镇(民国以前属永春县里仁乡安仁里九、十都姓氏分布,以年行政村为单位,以世居其地、聚族而居为原则,按传统风俗,以男性血缘为脉络地宗族姓氏为标准进行采录;杂姓混居地地方,则取其当地大姓,兼收地方.罕见小姓..非聚居姓氏,大多为外地婚嫁迁入,这些从略达埔镇民国以前属永春县里仁乡安仁里九、十都.民国二十九年(年年)分属达西、达东、达山三乡,民国三十五年(年)并为达埔示范乡,民国三十七年(年)改达埔乡.主要姓氏为潘、李.【站长按注:达埔镇位于永春县中南部.现辖个村委会.胜迹有岩峰书院(岩峰村)、石竹庙(新溪村岱山)、圳古福源洞、延寿寺(延寿村)、五堡塔、井头塔、盈美塔等.(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寺庙·石竹庙、延寿寺》)】新溪——中洋、岱山、溪园、湖丘、内洋、丰山、丰后、草埔、舟山、延清——〖郑、黄、陈、姚、林、雷、蓝〗洑溪——泮洋、圳古、大仑、炙德、北坑、后塘林、丘厝——〖黄、张、邱、范、姚、彭〗金星——水后垄、深坂、大坑、溪墘、尾份、蒋厝、坑尾墘、天马、磨石坑、达墘——〖潘、姚、颜、卓、柯、朱、范、刘、蒋、张〗达德——玉树垄、七房、石碎、蕉溪、山后、溪西、许坑、东洋、杉垵——〖叶、颜、刘、洪、林〗新琼——下尾垄、坳坑、黄墘、尾路、九空、内井、外井、墘尾、石碑仑——〖潘〗东园——下吴、顶吴、高坂、后山——〖吴、潘、李、林、姚〗岩峰——院前、卓口——〖罗、潘、李、郑、姚等杂姓〗汉口——后溪寮、清前、清源、岭边、苏坑、大丘路——〖林、洪、叶、刘、李〗峰狮——官林、后垵、巷头、芹菜垄、顶页、狮峰——〖李、陈、林〗红星——外洪步、内洪步、岩山、茶仔仑、山仔洋、虎尾寨、大坪——〖林、颜、李〗达理——后洋、埔尾、过溪、吾园、发花、洋头、山寮、石古坪——〖潘、陈、颜、姚、郑、汤、詹〗楚安——大坂路、后格、顶洋、石牌——〖刘、李、洪、张〗建国——新楼、葛头、茂林、倒桥、凤山——〖潘、叶、尤〗蓬莱——祖厝脚、尾庵、洋中、海垵、内岭脚、扶内坪、五保庵——〖尤、潘〗光烈——旸谷、祖厝边、山兜、中站、长房、庵内、深垵——〖姚、黄〗前峰——外钱山、备同、内钱山、前山——〖张、尤〗延寿——大路后、坂垄、院后、西坪、道场——〖潘、颜、郑、尤〗乌石——乌石、富厚、黄坑坂、水窟头、草埔仑、白芒坑、高坪、新田、林头、大吕——〖郑、林、周、詹〗达中——旧街、下珩、田内、周头、后坑、新街——〖潘、颜、周、郑、刘〗达山——御史格、平地洋、后洋、桂地、上卓、龟后山、加池、大坑内——〖郑、林、谢、王〗溪园——溪后头、路内桥、董厝头、社坂头、湖坪、学堂——〖潘、叶、王、颜〗。

迁安94个村镇的名称起源总算找齐了

迁安94个村镇的名称起源总算找齐了

迁安94个村镇的名称起源总算找齐了迁安94个村镇名称起源迁安镇1、新寨:据查:该村在唐朝时就已存在了。

明燕王扫北时随军又新过来一些人家来此村定居,故取村名新寨。

2、王家园:据查:明末清初(公元1644年左右),该村只有六户人家,其中四户姓王,二户姓廉,因王姓较多,故取名王家园。

3、刘庄:据查,明初,刘姓由山东省迁此立庄,逐渐形成村,取名刘庄。

4、小王庄:据查:明永乐初年(公元1403-1405年),山东济南府张丘县拨民王和、王念兄弟二人来此占产立庄。

按兄弟分为大、小王庄。

本村为弟居住,故名为小王庄。

5、三李庄村:六百年前,来自江南金陵、苏州、镇江的三个李姓家族和岳氏兄弟带着造纸技术千里迢迢迁徙到北方,落户于龙山脚下的滦河之滨,从此在河北迁安的版图上有了三李庄这个村落的名字。

前人高超的造纸工艺使小小的村庄得以繁荣与发展,江南造纸技术在我国北方迅速推广,因此迁安才有了“北方造纸之乡”和“南宣北迁”美誉。

6、谌新庄:据查:明初,谌姓人家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谌新庄。

7、毛家洼:相传,唐王征西时,毛徐两家迁此立庄,因地势低洼,取村名毛徐家洼。

后徐家迁出,只剩毛姓人家,故改名毛家洼。

8、西夹河:据查:明初,王姓兄弟二人随燕王扫北过来立庄,因此地被两河相夹,故取名夹河。

又因位于西里铺之西,故又称西夹河。

9、丁官营:相传,唐王征东时,一姓丁的武官在此安营扎寨,故取名村名丁官营。

1961年将丁官营分为两村,本村称后丁官营。

10、刘家庄:据查:明初,朱姓人家由山东迁此建村,以姓氏取名朱家庄。

后刘姓人家迁入村中,人口逐渐增多,改村名为刘家庄,简称刘庄。

1982年在地名标准化处理工作中,恢复原名刘家庄。

11、汤新庄:明初,汤姓人家自山东过来定居。

12、发展:1957年行政区划划分时,根据人们的愿望,在城内划分四片,形成四个自然村,距原城关镇驻地西北0.32公里处;此片为发展村。

13、蒋官营据查:明初,燕王扫北时,蒋姓人家迁此立庄,因有人为官,故取名蒋官营。

聊城莘县莘城镇,84 个村建村史姓氏村名由来简介……

聊城莘县莘城镇,84 个村建村史姓氏村名由来简介……

聊城莘县莘城镇,84 个村建村史、姓氏、村名由来简介……莘城镇驻地位于莘县城内,故镇以莘城冠名。

莘城镇辖区面积76 平方公里,耕地6. 2 万亩。

镇下设7 个管区,共辖84 个行政村。

1931年莘县始设六个区。

县城附近称一区,1955 平9 月直称城关区,不再排序。

1958 年2 月撤区并乡镇,城关区改称城关镇,是全县15 个乡镇之一,同年9 月撤乡镇建人民公社,城关镇改称城关公社,是全县8 个公社之一。

这年12 月莘县建置撤销,城关公社改称范县莘城公社。

1961 年恢复莘县建制,仍称城关公社。

1963 年实行区辖小公社制,城关公改改称城关区,下辖武庄、单庙、臧屯、张屯、杨庄、盛河、蔡庄、王庄、城关9 个小公社,1971 年撤区建大公社,城关区复改为城关公社,是全县21 个公社之一,1983平,城关公社改称为城关镇,下辖城关、张屯、花园、杨庄、蔡庄、盛河、寇庄7 个管区,1984 年全县撤公社建28 个乡镇,城关镇是其一,2001 年,城关镇改称莘城镇。

同年合并乡镇后,莘城镇是全县22 个乡镇之一。

东街因位于县城东部而得名。

聚落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5 公里,南北长约1 公里,常住居民有王、史、任、高、孙、宋、姚、鲍、康9 姓。

西街因位于县城西部而得名。

聚落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 公里,南北宽约50 0米,常住居民有王、叶、相、任、李、许、宋、赵、刘、胡、张、帅、杨、祝、盛、邹、秦、陈18 姓。

南街因位于县城南部而得名。

聚落呈长方形,东西宽约1公里,南北长约1. 6 公里,常住居民有王、李、安、任、孙、张、赵、孟、徐、杨、邹11 姓。

北街因位于县城北部而得名,除街道居民外,还包括康庄、邹庄、李庄3 村。

常住居民有于、王、马、左、尹、任、毕、冯、吴、宋、刘、孙、李、张、邹、陈、姜、范、赵、郭、秦、袁、蒋、杨、曹、靳、惠、庞、窦、喻、魏、康等30 余姓。

康庄、邹庄、李庄3 村居民均系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井以姓氏定村名,后在行政上归属北街。

永春达埔镇姓氏大全渊源(二)

永春达埔镇姓氏大全渊源(二)

永春达埔镇姓氏渊源(二)达埔镇是永春县的人口大镇,全镇辖新溪、伏溪、光烈、金星、东园、岩峰、汉口、狮峰、洪步、达德、新琼、达中、达理、楚安、建国、蓬莱、延寿、前峰、溪源、乌石、达山等21个村民委员会,2个镇办场,140个自然村,352个村民小组,现有总户数19565户,总人口数74139。

以1989年行政村为单位,以世居其地、聚族而居为原则,按传统风俗,以男性血缘为脉络的宗族姓氏为标准进行采录;杂姓混居的地方,则取其当地大姓,兼收地方罕见小姓,婚嫁迁入从略。

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姓氏34个,分别是潘.林.郑.张.姚.李.刘.黄.叶.颜.尤.吴.陈.洪.汤.王.周.范.蒋.余.邱.詹.谢. 吕.施.蒲.罗、曾.柯.蓝(兰).卓.温.彭.虞等,在其他介绍中有朱.雷姓.但我这边找不到彭.朱.罗.雷的资料,望知道资料的给以补充。

相传达埔古早多荒埔,卓.柯.罗最早到此定居,卓氏为大姓,故名“卓埔”,又称“卓阜”后以方言谐音为达埔。

下面以人口多少为序介绍:1.人口上万有2个:潘(13865)林(10384)。

2.上千有15个:郑(7299)张(4191)姚(4039)李(3996)刘(3551)黄(3105)叶(3068)颜(2931)尤(2590)吴(2145)陈(2125)洪(1415)汤(1204)王(1151)周(1151)。

3.人口上百有8个:范(820)蒋(345)余(318)邱(303)詹(229)施(177)谢(169)吕(143) 4.不足百人有蒲(77)曾(72)柯(56)罗(74)蓝(55)卓(50)温(69)虞.彭(10).一.潘元皇庆二年,(1313年),潘节21世禄房裔孙潘世贵,字可业,号致政,称银胡,由漳州辗转泉州浮桥迁入永春,先居卓口(今达埔岩峰村)。

元延佑(1314年)再迁达埔溪源,建溪源祖宇定居。

潘世贵为潘氏入永始祖。

潘世贵传子玉。

2世子玉传6男:仲修.仲德.仲贤.仲友.仲仁.仲欣,仲友居本地,其余外迁。

邵阳县姓氏概述

邵阳县姓氏概述

邵阳县姓氏一、县内昔为蛮地,先民姓氏无考。

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长沙定王子刘义受封夫夷进入县内,刘姓应为进入县最早的中原姓氏。

王莽乱时,中原烽烟四起,荆、襄之民,陆续南迁,中原姓氏相继进入县内,县内称这些早期姓氏为土著百姓,现人口均已不多,如蓝姓,2002年仅94人。

唐宋时期,县内仍为王化不被之地,或有贬官谪徙定官,或有征蛮将士落籍,或有商贾乐此风土相率来迁。

更元末明初,江西人为避战乱,大量迁入县内,尤以明洪武年间迁入者为最多,今县内姓氏,大部分即当时从江西吉安泰和县迁入。

清末民初,部分湘乡、祁阳人来县经商后定居县内,以及建国后因人口迁徙,均有少许姓氏迁入县内。

据1986年调查,全县共有214个姓氏,其中单姓208个,复姓6个。

6个复姓中,除欧阳、诸葛外,余者如罗城外的刘艾、九公桥镇的谢吴、小溪市乡的刘罗、五峰铺水田胡家铺的胡唐,均系县内形成,一般只用于家谱,对外仍常用单姓。

全县姓氏按笔划排列为:丁、习、广、马、于、方、尤、毛、文、王、牛、尹、车、邓、少、仇、韦、元、云、厉、宁、乐、艾、石、左、卢、白、龙、田、申、叶、付、史、巧、冯、包、向、羊、匡、乔、毕、刘、吕、伍、朱、孙、华、江、阮、许、关、任、池、阳、汤、祁、麦、次、刘艾、刘罗、尧、李、肖、宋、启、呙、苏、佘、余、陈、何、吴、陆、邹、汪、旷、连、杨、邵、邱、严、沈、花、杜、谷、张、孟、金、昌、范、屈、罗、林、周、欧阳、岳、郑、宗、物、奉、宛、武、闰、姜、易、晏、俞、贺、胡、胡唐、禹、钟、姚、柏、钦、柳、侯、除、段、祖、洪、相、封、信、娄、赵、姣、郦、施、南、郝、高、陶、聂、祝、唐、诸葛、凌、袁、莫、夏、秦、荷、阎、卿、郭、徐、钱、海、载、盛、顾、容、贾、倪、翁、宾、银、康、扈、崔、曹、龚、黄、隆、梁、庹、梅、常、葡、董、曾、覃、蔡、粟、鲁、彭、谢、谢吴、傅、舒、游、焦、韩、蒋、葛、温、焚、雷、简、蓝、腾、蒙、谬、瑶、廖、管、熊、谭、翟、黎、颜、燕、潘、滕、霍、瞿、魂。

石狮姓氏溯源

石狮姓氏溯源

石狮姓氏溯源宗亲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本期开始,石狮市志办和本报社联合推出石狮姓氏考证,对石狮姓氏起源、姓氏分布、姓氏人口作一个述说,为石狮籍市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追根溯源提供佐证。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可能不详尽,特别是海外侨亲迁徙分布情况,有遗漏之处在所难免。

为了更准确了解石狮姓氏情况,希望见报读者能够提供详实资料,共同完善石狮姓氏考证。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姓氏,是一个记载丰富历史的文化符号,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最珍贵遗产。

石狮历史悠久。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朝庭先后派河南固始人陈政率兵3600名、45姓,和其兄弟陈敏、陈敷率兵3000余人、58姓军校入闽执行军事任务。

后陈政兄弟及其部属大多在漳州一带定居,而其中有陈、卢、江、高等姓,分迁于晋江流域两岸,部份定居石狮滨海平原。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福建观察使柳冕奏设“万安牧马监”于泉州,牧马监陈渊率陈、蔡、许、翁、李、张、黄、王、吕、刘、洪、林等十二姓氏入闽协谋拓荒。

唐末五代时期,朝廷式微,中原战乱,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于光启元年(885年)随王绪统军入闽,俗称“十八姓从王”,这18姓指的只是军校。

王绪生性猜忌多疑,滥杀无辜。

后在南安发生兵变,王绪自杀。

王潮代之,于光启二年(886年)入泉州。

据新编《固始县志》载,随王审知入闽者约5000人,有陈、李、张、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詹、林、沈、施、卢、孙、傅、马、董、萨、韩、驺、蒋、黄、包、袁、赖、邹等34姓。

再参照史志谱牒记载,唐代入闽的姓氏高达71姓。

宋代,相继约有50个姓入闽定居,其中赵、简、游、范、杜、姜、田、女、邵、童、饶、华、凌、俞、钱等姓,是此前未曾入闽的。

元、明、清三代,入闽的主要是少数民族姓氏,如回族的丁、郭,蒙古族的萨,满族的粘、浦等。

地名的来历与地名含义的区别

地名的来历与地名含义的区别

地名的来历与地名含义的区别【地名的来历:主要讲述一个地名的形成过程、由来,即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地名含义:主要阐述一个地名所包含的意义,即这个名字有什么意思。

】注意:地名的来历与地名含义非常重要!请不要放空!不要全部写“由当地村民俗称而成”!不要写的跟主题完全对不上!若是时间来不及,至少要写几个关键字眼,我们好围绕着它的意思编辑通顺,如果任何信息都不提供又不在可掌控范围内,我们没办法胡乱编辑!以下是平时我们较常遇见的地名,在此统一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1、以姓氏命名的例如:曾厝村地名的来历:曾厝村名,系以姓氏加“厝”而名。

地名含义:曾为姓氏,厝为住房的意思,曾厝即为曾氏所建住房,可引申为曾氏群居之意。

2、以寓意命名的例如:永春县地名的来历:原称桃源,因“众水会于桃溪一源”而得名,后因其“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之美誉而改称永春;地名含义:永,为永远的意思;春,为季节名;永春一词,借喻该县气候四季如春,春季花开之后永不凋谢。

3、以起止点命名的【地名的来历:因该路由xx村通往xx村,故名。

】【地名含义:x,xx村名;x,xx村名。

】例如:福厦高铁地名的来历:因该铁路是福州通往厦门的高速铁路,故名。

地名含义:福,福州;厦,厦门;福厦高铁,即福州开往厦门的高速铁路。

例如:田水路地名的来历:因该路由田坑村通往水坑村,故名。

/(以路的起止点命名。

)地名含义:取田坑村、水坑村首字命名。

4、国道“1”开头的国道地名的来历:该道系以首都为中心的放射线,按路线的顺时针方向进行排列,将其编制为G1XX线。

地名含义:G为国道标识符,1为放射线标识符,xx为具体编号。

“2”开头的国道地名的来历:该道系北南走向的国道,按一定的路线顺序将其编制为G2XX线。

地名含义:G为国道标识符,2为北南走向标识符,xx 为具体编号。

“3”开头的国道地名的来历:该道系东西走向的国道,按一定的路线顺序将其编制为G3XX线。

地名含义:G为国道标识符,3为东西走向标识符,xx 为具体编号。

石狮姓氏溯源

石狮姓氏溯源

石狮姓氏溯源宗亲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本期开始,石狮市志办和本报社联合推出石狮姓氏考证,对石狮姓氏起源、姓氏分布、姓氏人口作一个述说,为石狮籍市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追根溯源提供佐证。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可能不详尽,特别是海外侨亲迁徙分布情况,有遗漏之处在所难免。

为了更准确了解石狮姓氏情况,希望见报读者能够提供详实资料,共同完善石狮姓氏考证。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姓氏,是一个记载丰富历史的文化符号,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最珍贵遗产。

石狮历史悠久。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朝庭先后派河南固始人陈政率兵3600名、45姓,和其兄弟陈敏、陈敷率兵3000余人、58姓军校入闽执行军事任务。

后陈政兄弟及其部属大多在漳州一带定居,而其中有陈、卢、江、高等姓,分迁于晋江流域两岸,部份定居石狮滨海平原。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福建观察使柳冕奏设“万安牧马监”于泉州,牧马监陈渊率陈、蔡、许、翁、李、张、黄、王、吕、刘、洪、林等十二姓氏入闽协谋拓荒。

唐末五代时期,朝廷式微,中原战乱,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于光启元年(885年)随王绪统军入闽,俗称“十八姓从王”,这18姓指的只是军校。

王绪生性猜忌多疑,滥杀无辜。

后在南安发生兵变,王绪自杀。

王潮代之,于光启二年(886年)入泉州。

据新编《固始县志》载,随王审知入闽者约5000人,有陈、李、张、吴、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詹、林、沈、施、卢、孙、傅、马、董、萨、韩、驺、蒋、黄、包、袁、赖、邹等34姓。

再参照史志谱牒记载,唐代入闽的姓氏高达71姓。

宋代,相继约有50个姓入闽定居,其中赵、简、游、范、杜、姜、田、女、邵、童、饶、华、凌、俞、钱等姓,是此前未曾入闽的。

元、明、清三代,入闽的主要是少数民族姓氏,如回族的丁、郭,蒙古族的萨,满族的粘、浦等。

赖氏发源地息县苞信镇,赖罗傅同宗考据

赖氏发源地息县苞信镇,赖罗傅同宗考据

赖氏发源地息县苞信镇,赖罗傅同宗考据赖姓发源地河南息县包信镇—中华【赖】姓发源地一、众多史料记载赖姓起源于包信镇最早的记载见于《左传》。

在卷十《昭公》中详细地记载了楚灭赖的情形:“遂以诸侯灭赖,赖子面缚衔壁,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

王问诸椒举。

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

王亲释其缚,受其壁,焚其榇。

’王从之,迁赖于鄢。

”《后汉书·郡国志》载:汝南郡,“褒信侯国,有赖亭,故国。

”《通志·氏族略》中《周不得姓之国》载:“赖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

”宋代罗泌著《路史》载:“赖,子爵,蔡之褒信有赖亭,楚灭之。

”元代史学家马端临著《文献通考》载:“赖姓,子爵,国在…今蔡州褒信县”。

清代顾栋高编《春秋大事表》卷四载:昭四年灭赖。

今河南光州息县东北为赖国地卷六载:“息县西南七里有息城,赖在息县东北。

” 清初高士奇著《春秋地名考略》卷十三载:“昭四年……(楚)执齐庆封杀之,遂灭赖……。

《后汉志》褒信有赖亭,故赖国。

”《文献通考》云:“赖国在褒信县。

汉褒信县刘宋改苞信,元改为包信镇,今在息县东北,其赖亭则在。

”清代学者张澍编《姓氏寻源》载:“赖氏《风俗通》云: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

澍按:司马彪曰:”汝南褒信县有赖亭,故赖国。

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赖古作厉,世以为即厉,非也。

《晋志》云:厉、赖二国。

”清代史学家沈钦韩《姓氏寻源》载:“赖氏《风俗通》云:春秋时有赖国,其后以国为氏。

澍按:司马彪曰:汝南褒信县有赖亭,故赖国。

楚灭之,子孙以国为氏—赖古作厉,世以为即厉,非也。

《晋志》云:厉、赖二国”。

清代史学家沈钦韩《春秋左传地名补注》载:“汝南褒信侯国有赖亭。

”清顺治年间《息县志》载:“赖子末详始封姓氏,子爵,武王十有三年已卯建国,至景王七年癸亥秋七月楚子以诸侯伐吴,遂灭赖。

赖子面缚衔壁,士袒,舆榇从之,造于中军。

王问诸椒举,对曰:“成王克许,许僖公如是,王亲释其缚,受其壁,焚其榇”。

渠县明清时期迁入姓氏探源

渠县明清时期迁入姓氏探源

渠县明清时期迁入姓氏探源渠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华蓥山北段西侧,隶属达州市(原达县地区、达川地区)管辖。

目前,全县总人口135万人,居住姓氏380多个,系四川人口、姓氏资源大县之一。

渠县人与四川各地一样,十有八九不是老川人,绝大数姓氏的先祖几乎都是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迁入的。

随着姓氏“寻根热”的不断兴起,笔者利用业务时间就渠县明、清时期迁入姓氏问题,查阅了大量的正史方志、家史族谱、墓志碑文和深入民间查访询问,从而获得了众多姓氏迁徙经过的第一手宝贵资料。

限于篇幅,这里只能列举部分姓氏、部分房支始迁祖迁出地、迁入地及目前人口分布、流传字辈等方面的情况作一简介,仅供有关专家、教授、学者及热心者在研究姓族群落聚居、家族繁衍、迁徙流转、辨析世系、伦理道德、寻根问祖等方面参考。

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潘姓:渠县报恩乡清河坝潘姓一脉,始迁祖潘荣富于明弘治三年(1490)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今红安县城关镇一带)高阶堰随父从戎人川,先定居四川绥定府达县垂虹五保一甲白鹤寨(今达县福寿乡),后来潘族十三世裔潘元栋,因与清河坝望族世家闺秀欧氏联姻,再从达县银铁高滩坝徙居渠县清河坝,形成望族。

排行40字:明文丕庆,志学广传,光远永耀,克绍先贤,开道继行,正朝华成,优选育才,讲仁修睦,万盛齐发,世界同乐。

雷姓:渠县天井乡雷巨坪雷姓一脉,先世李姓,原籍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细鼎子高阶堰谢家庄人氏。

始迁祖李君佑,元末人川,移居渠县云合里刘家湾(今天井乡雷巨坪),四传至李端,世乱不能归,当时同来楚黄而居者众,唯雷姓最为枭雄,人莫敢犯,故四世李端,凝聚友邻,几经向、左、李、温、周五姓,共议姓雷,依龄为姓,以避残杀之害,遂始祖李君佑更姓雷氏,是为始祖,四世李端更名为雷李端,故产生雷姓。

排行40字:君廷继端伯,春嘉应龙开,一雨司日递,兆生世德培,孝友传家本,忠良辅国林,光宗在积善,庆必自天来。

雍姓:渠县雍姓于明洪武年间(1377年)由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高阶堰迁川。

姓氏”镇“的来历

姓氏”镇“的来历

姓氏”镇“的来历镇姓,分布在湖北省松滋市各乡镇(西斋镇居多)和咸宁市咸安区、沙市、枝江、巴东、公安五峰以及湖南的石门、澧县,陕西省白河县双河乡、四川的巫山等地也有少量居住。

过去的《百家姓》中找不到镇氏此姓,只有“康熙字典”镇字条目中载:“唯有湖北松滋有此姓”。

据说出了举人镇美锦(松滋第四世祖)以后,才把“镇”字列入《万姓谱》的。

镇氏家族在过去由于人少,加上经济贫穷,历代多次迁移等原因,对于家族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一直没有较详细的文字记载,也无家谱可查(松滋和咸宁各自有谱),只是先辈一直在向后辈述说:“我们是女真族,是金人,所以姓金真,即镇姓。

镇氏是洪武三年( 1363年)由四川巴县娥眉山大栗树迁来松滋,远祖有谷玺公、谷玉公两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富名强,镇姓家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走向全国各地,并有一批有志之士为国家建设工作在各条战线上。

但每当涉及到姓名之时,国人无不惊曰“尚有此姓”,殊不知不但镇姓确有,且还有一个族别的问题需要求证(镇姓一直在民族栏中称“汉“,实际应是满族)。

国家马上就要执行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笔者认为,有必要正本清源,了解镇姓的来源和进行族别的鉴定,将镇姓来源和族别还其本来面目。

女真,古族名,源于唐黑水mò hé族,五代时(10世纪)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后被契丹阿宝机迁于今辽阳市南,称偈苏馆(熟女真)。

北宋初,以完颜部为核心迅速发展,北宋末(12世纪),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逐迁居中原,从明朝起又向南迁移,在明代分称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分。

明末(17世纪),女真主要部落被努合尔和赤和皇太极统一,成为满族的主要部分。

阿骨打( 1115年)是女真族完颜部的领袖,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金政权,建都金宁(今黑龙江阿城南)。

太宗天河三年(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先后迁都中都(今北京),是统一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灭兴三年(1234年)在蒙古和宋联合进攻下灭亡。

凤城姓氏文化

凤城姓氏文化

凤城姓氏文化2014-04-16 09:56 来源: 凤城新闻网作者:云龙凤城地区最早出现的姓氏是汉朝涉姓。

公元前109年涉河任辽东郡东部都尉,驻兵武次城。

辽朝契丹族耶律氏居开远县,辽圣宗侄子耶律宗熙任开州镇国军节度使,驻开州城(凤城)。

金朝女真人赤盘顺忠,曾任开州世袭千户。

明朝处罪犯以流刑到辽东充军,军士可以雇佣帮丁,山东河北汉人大量迁入。

汉姓有毕、蔡、晁、陈、董、丁、房、高、葛、郭、洪、侯、何、梁、廖、李、林、吕、金、姜、节、季、刘、倪、牛、宁、孙、齐、曲。

尚、谈、汤、滕、王、汪、吴、熊、邢、徐、许、鄢、严、杨、原、姚、殷、叶、翟、张、赵、郑等姓氏,人口较多的有王、刘、齐、高、杨、何、吴、姜、蔡、汤。

明朝女真族人,仅有名字不详姓氏。

1635年11月22日清太宗下诏废止女真旧称,定族称为满洲,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通称为满族。

迁居凤凰城的蒙古族和锡伯族也是和满族一样习惯上不称姓,只称名。

19世纪初才普遍改用汉姓,出现汉语姓氏。

满族在清朝有佛满洲、依彻满洲、包衣满洲之分。

佛满语陈,这些满族人祖籍长白山,是女真人的后裔,为反抗明朝统治,维护满族生存发展作出贡献。

1644年"从龙入关",为清朝定鼎北京而征战,1687年被调回凤城实边驻防。

依彻又作义奇,满语新。

依彻满洲原籍吉林省乌拉(吉林市附近)地方,1678年南迁盛京(沈阳),一部分调拨凤城当差。

包衣满语奴仆,大部分是被俘编入旗籍的,凤城包衣满洲多在盛京内务府当差。

另有汉军八旗,旗属为满族。

现将调查到的满族姓氏予以介绍。

爱新觉罗氏清肇祖猛特木姓,后改汉姓为金、肇、赵、钱。

凤城爱新觉罗氏居住沙里寨镇诗雅甸村、凤凰城区和龙王庙(今属东港市)等地,人口100人左右。

凤城爱新觉罗氏系从岫岩满族自治县哨子河乡迁来,原住岫岩镇火神庙胡同。

谱书记载为长白山六道沟人,排"廷瑞永连恩,万国景荣振,玉殿明安俊,福禄海成云"20个字,凤城爱新觉罗氏已用到景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镇姓,分布在湖北省松滋市各乡镇(西斋镇居多)和咸宁市咸安区、沙市、枝江、巴东、公安五峰以及湖南的石门、澧县,陕西省白河县双河乡、四川的巫山等地也有少量居住。

过去的《百家姓》中找不到镇氏此姓,只有“康熙字典”镇字条目中载:“唯有湖北松滋有此姓”。

据说出了举人镇美锦(松滋第四世祖)以后,才把“镇”字列入《万姓谱》的。

镇氏家族在过去由于人少,加上经济贫穷,历代多次迁移等原因,对于家族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一直没有较详细的文字记载,也无家谱可查(松滋和咸宁各自有谱),只是先辈一直在向后辈述说:“我们是女真族,是金人,所以姓金真,即镇姓。

镇氏是洪武三年( 1363年)由四川巴县娥眉山大栗树迁来松滋,远祖有谷玺公、谷玉公两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富名强,镇姓家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走向全国各地,并有一批有志之士为国家建设工作在各条战线上。

但每当涉及到姓名之时,国人无不惊曰“尚有此姓”,殊不知不但镇姓确有,且还有一个族别的问题需要求证(镇姓一直在民族栏中称“汉“,实际应是满族)。

国家马上就要执行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笔者认为,有必要正本清源,了解镇姓的来源和进行族别的鉴定,将镇姓来源和族别还其本来面目。

女真,古族名,源于唐黑水mò hé族,五代时(10世纪)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后被契丹阿宝机迁于今辽阳市南,称偈苏馆(熟女真)。

北宋初,以完颜部为核心迅速发展,北宋末(12世纪),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逐迁居中原,从明朝起又向南迁移,在明代分称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分。

明末(17世纪),女真主要部落被努合尔和赤和皇太极统一,成为满族的主要部分。

阿骨打( 1115年)是女真族完颜部的领袖,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金政权,建都金宁(今黑龙江阿城南)。

太宗天河三年(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先后迁都中都(今北京),是统一中国北部的一个王朝,灭兴三年(1234年)在蒙古和宋联合进攻下灭亡。

共历十帝,统治一百二十年,故产生金姓。

而金是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前提下建立的金政权,由此可见,女真族是金人之祖,金人是女真之后,故派出金真姓,且镇姓就是女真族、金人的后代,其族别应为满族。

“民族辞典”( 1978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陈永龄主编)62页的“女真条”上注“女真各部成为满族的主要部分”,该辞典1209页有满人“镇海”条:镇海(1160—1251年),为蒙古汗国大臣,克烈氏,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克烈部与蒙古部分裂后,归依铁木真,任扯儿必,随从统一蒙古各部,有勇略,善骑射。

开喜二年(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时,受封百户长,为执掌农业、手工业的重任,受命领所俘汉民万人于鄂尔河流域屯田,建镇海城,并掌洪州诸种工匠事宜。

窝阔台汗三年(1231年),受封右丞相,信仰景教,精通畏兀儿文,执掌中书省的畏兀儿文字行文,八年(1239年)分封功臣时,受赐恩州一千户,世食其赋……。

由此可见,镇姓人就是镇海南迁后裔。

中国姓氏文化渊源流长,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们。

为告慰先灵,让后
辈有爱国、爱民族、尊重历史的责任心,笔者愿和关心、热心的族人和对民族历史有见解的、对姓氏文化有研究的导师和朋友们共同探讨、求证,以求得到一个真实的“镇”姓和族别!
据说镇姓祖先是草原上的女真人,是金朝人的后代。

后来,祖先随成吉思汗迁徙到内地,就把“金朝”的“金”和“女真”的“真”合在一起,成了一个“镇”字。

最早在现浙江镇海定居,后又到江西瓦夹街,在之后一次人口大迁徙中来到咸宁,也就是有名的八大姓(是哪八大姓本人记不是很清楚了,但当中就有镇姓)迁徙咸宁,咸宁的很多老人都管江西人叫江西老表。

现在"镇"姓以咸宁为聚集地,有四十八门镇,其辈份自十四世至四十五世是:朝其日治、运乃天常、万方咸景、百世永昌、庭傅道德、家维贤良、恢宏先业、锡命钟祥。

祠堂在马桥狮子园镇。

还有一些镇姓散居在荆州松滋,台湾一带,1990年代修订宗谱时,这些地方的都录入其中,当时宗谱上的人数统计只有8000多人,可见"镇"姓人实在太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