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语文教学案例——《清平乐-村居》

合集下载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教后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教后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教后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杨万里的《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学习诗歌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方法。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欣赏能力。

2. 教学准备•备好《清平乐·村居》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准备诗歌分析的教学材料。

•提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或音频素材。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展示与农村生活相关的图片或播放村庄的自然声音,引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农村的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影响。

步骤二:导入课文•给学生分发《清平乐·村居》的诗歌原文,并播放杨万里的《清平乐·村居》的朗诵音频。

•引导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步骤三:理解诗歌•分析诗歌的标题,让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

•分组讨论诗歌的内容,并组织学生分享各自的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和语言进行细读和理解,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步骤四:诗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排比等。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步骤五:欣赏与评价•给学生播放与诗歌内容相关的音乐或展示相关的美术作品。

•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或欣赏美术作品,进一步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农村情景和生活氛围。

•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评价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共鸣。

步骤六:总结与拓展•小结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人们生活的启示和意义。

•提醒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杨万里的诗歌来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二、教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通过听、读、观察等多种形式,更好地了解了《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他们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意象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了诗歌中所描绘的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色。

同时,他们也通过诗歌欣赏和个人评价等形式,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文学欣赏能力。

《清平乐村居》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案以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2)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清平乐·村居》的内容和背景;(2)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清平乐·村居》;(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清平乐·村居》,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词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5. 艺术欣赏(1)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6. 朗读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词,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2)组织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1)是否全面讲解了诗词的字词、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是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2. 反思教学方法:(1)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清平乐 村居教案

清平乐 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教案:主题:《清平乐》村居学习目标:1. 理解《清平乐》这首诗的意境和主题;2. 通过对诗句的解读,学习古代文人士人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3. 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清平乐》;2. 课文注释和解读资料;3. 音频播放设备;4. 板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老师请学生们简单介绍一下他们对“清平乐”这个词汇的理解;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人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整体阅读课文《清平乐》;2. 分组讨论: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理解课文的意境和主题,并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诗句。

3. 分享讨论: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诗句。

三、诗句解读(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每个词句的意义;2. 教师补充注释并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行舟破冰碛,腊首风不住。

” 诗人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他为什么用这样的词句来描绘?- “客心骈五岭,望断楚云旗。

” 诗人对旅居他乡的态度是怎样的?他希望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卸却沉重裘,静夜离忧谢。

” 诗人怎样通过清心寡欲来追求心灵的宁静?- 其他诗句解读。

四、音频欣赏(10分钟)1. 播放音频版本的《清平乐》;2. 学生根据音乐欣赏,感受诗歌的意境。

五、巩固训练(10分钟)1.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2. 分组合作:学生们分组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清平乐”境界的理解。

六、总结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学生总结《清平乐》的主题和意境;2. 学生思考:古代文人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课后作业:1. 写一篇短文,阐述《清平乐》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诗句,并解释你对它们的理解;2.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和他们对当代文化的贡献。

《清平乐村居》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掌握其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1.2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1.3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1.4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

1.5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清平乐·村居》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步骤二:诗歌朗读让学生跟读教材中的《清平乐·村居》,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步骤三:诗歌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自然景色和氛围。

步骤四:语言特色讲解讲解诗中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草长莺飞”与“拂堤杨柳”的对仗,以及“草长莺飞”中的比喻。

步骤五:情感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如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闲适等。

步骤六:课堂小结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解析诗中的意象。

但在情感理解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更加直观地感受诗中的景象和情感,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典诗歌。

三、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参与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对于能够正确朗读、解析诗歌意象和理解诗歌情感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在理解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要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和讲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

五、教学计划下一节课将继续讲解《清平乐·村居》的后续内容,包括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动机等,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欣赏这首诗。

六、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清平乐·村居》的原文教材,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副本。

6.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或智能黑板,用于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和PPT。

《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

《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

《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一、课程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理解诗中关键词的含义和情感色彩。

2.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乡村生活的宁静、和谐与温馨,从而培养对自然、乡村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3. 通过合作探究、演绎体验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中字词的准确读音和含义,如“翁媪”、“吴音”、“相媚好”等。

2. 理解诗中描述的乡村生活场景和情感色彩,包括“茅檐”、“溪上”、“草长莺飞二月天”等。

3. 掌握诗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包括诗人的情感寄托、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情境创设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分析诗中的乡村生活场景和情感色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 采用情景教学,通过演绎体验、合作探究等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老师通过一段简短的乡村风景视频,引导学生进入乡村生活的情境,感受乡村的宁静、和谐与温馨。

2. 呈现(15分钟)老师通过PPT展示诗中的关键字词,带领学生准确朗读,并解释字词的含义和情感色彩。

然后老师逐句解释诗歌,通过问题引导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 练习(15分钟)老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翻译诗歌,并推选代表进行展示。

老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和纠正,强调重点和难点。

4. 拓展(15分钟)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探究诗人的情感寄托和艺术手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同时,老师还可以介绍一些与诗歌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5. 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强调准确朗读、理解诗意和掌握情感的重要性。

同时,老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背诵诗歌、完成练习册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老师通过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清平乐村居》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案以及教学反思

教案:清平乐·村居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 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教学准备:1. 准备《清平乐·村居》的文本。

2. 准备相关的注释和解释。

3. 准备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向学生介绍《清平乐·村居》的作者辛弃疾,简要介绍其背景和成就。

二、朗读和背诵(10分钟)1. 让学生朗读《清平乐·村居》,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2. 引导学生背诵诗歌,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三、词语解释(10分钟)1. 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茅屋”、“斜阳”、“酒旗”等。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的含义,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四、句子理解(10分钟)1. 分析并解释诗歌中的重要句子,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句子的含义,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二课时五、意境分析(10分钟)1.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作者意图(10分钟)1. 分析并解释作者写作《清平乐·村居》的意图,如表达思乡之情。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作者意图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在教学《清平乐·村居》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能力较弱,需要加强训练。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诗歌的朗读和背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维能力。

《清平乐 村居》教案、学案、教学反思

《清平乐 村居》教案、学案、教学反思

一、教案1. 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清平乐村居》;(2)掌握诗词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4)领会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理解;(2)诗词的意象、意境分析;(3)诗词的表达技巧。

3.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生僻字词;(2)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4. 教学准备(1)教材《清平乐村居》;(2)参考资料;(3)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5. 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2)朗读诗词: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清平乐村居》;(3)字词讲解:讲解诗词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4)意象分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描绘诗词描绘的景象;(5)意境讲解:讲解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美;(6)表达技巧讲解: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学习运用;(7)背诵练习:指导学生背诵诗词;(8)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学案1. 学习目标(1)理解并背诵《清平乐村居》;(2)掌握诗词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4)领会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 学习重点(1)诗词的字词理解;(2)诗词的意象、意境分析;(3)诗词的表达技巧。

3. 学习难点(1)诗词中的生僻字词;(2)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4. 学习准备(1)教材《清平乐村居》;(2)参考资料;(3)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5. 学习过程(1)预习:提前阅读《清平乐村居》,标记生字词;(2)课堂学习:跟随老师的讲解,学习诗词的字词、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3)课后复习:复习课堂所学内容,背诵诗词;(4)练习: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清平乐村居》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学生对诗词字词、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3)学生对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地方,调整教学方法;(2)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3)增加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词的美。

《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及反思(精选4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及反思(精选4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案例及反思(精选4篇)《清平乐·村居》及反思篇1【教学案例】《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

整首词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想象翁媪对话情景,以体会作者情感时,课堂上出现了意外。

师:读到这里,大家能不能想一想,“翁”“媪”老俩口会用“吴音”唠叨些什么呢?生:我们三个儿子有出息啦!老婆子,我们该心满意足了。

生:是啊!怎能不让人高兴呢?老头子,该叫大儿子歇歇啦!师:心疼儿子啦!(众笑。

)生:大儿子勤劳,二儿子手巧,小三子又这么机灵聪明,长大后说不定还能考取功名,我们可以享清福喽!生:老太婆,到时我们可是老有所依喽!师:看到这么一幅美丽和谐的画面,我们也不禁为他们的温馨和睦而感动,难怪平时不怎么喝酒的两位老人今天不仅喝了酒,而且还喝得微有些酒意。

(生笑。

这时,一名学生举手表示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这里的“醉”不应该理解为喝醉了,而应该是“翁”和“媪”被这眼前其乐融融的景象所陶醉。

师:噢!说说你的理由。

生:“翁”和“媪”年纪都比较大了,而且都生活在农村,平时没事怎么可能喝酒,而且还喝得微微醉呢?所以,我觉得这里的“醉”理解为“陶醉”比较合适,词中是说两位老人对拥有美好生活的一种满足和陶醉。

师:有道理!别的同学有不同意见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有同意这种看法的,也有反对的,最后双方商定进行辩论。

)生1:词中说“醉里吴音相媚好”,“相媚好”是说他们说话的声音温柔婉媚,那是因为“翁”和“媪”说话时都带着酒意的缘故,所以“醉”应解释为“喝醉,有醉意”。

生2:我们不同意对方的观点!如果如你们所说的“翁”和“媪”都带着酒意,那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如果说“翁”“媪”醉了而说吴音,那么不醉他们就不用吴音说了吗?所以,我们认为应该理解为“陶醉”,是说两位老人被这美好的生活所陶醉了。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教案:目标:1.通过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清平乐·村居》了解宋代文学特点和反映的农村生活和社会情感。

2.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细节的观察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教师可以先播放一首古代乐曲《清平乐》,给学生一种安详、宁静的感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曲子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能够想到哪些与之相关的词语或场景?Step 2:阅读1.让学生阅读《清平乐·村居》全文,重点理解文中的意境、情感和人物形象。

2.帮助学生筛选出几个关键句子,深入理解句子背后的意义和情感,并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Step 3: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交流对《清平乐·村居》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文中的情感和意境是怎样的?你们感受到了哪些情感?- 文中的细节描写有哪些?你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 你们认为作者通过《清平乐·村居》想要表达什么?2.邀请几个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分享各组的讨论结果。

Step 4:写作1.以《清平乐·村居》为题,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可以提供以下写作思路:- 自己的家乡是否有类似于文中的村居,你对村居生活有什么感受?- 文中的意境和情感是否与你的家乡有共通之处?- 你认为村居生活有哪些优点和美好之处?2.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丰富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

Step 5:展示和评价1.学生可以互相交换文章进行阅读,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建议。

2.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作文进行展示,分享给全班同学。

Step 6:总结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于《清平乐·村居》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收获,并鼓励他们在以后的阅读中多关注文学作品的细节和意义。

《清平乐 村居》教案、学案、教学反思

《清平乐 村居》教案、学案、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案、学案、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诗歌意境和主题的感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辛弃疾及《清平乐村居》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歌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

2. 写一篇关于《清平乐村居》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3. 反思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知识。

4. 针对反思结果,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诗歌的字词理解、意境感悟。

(2)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3)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清平乐村居》课教案

《清平乐村居》课教案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清平乐·村居》,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生字词,了解诗词的背景及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提升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理解、意境感悟、作者情感分析。

2. 教学难点:诗词背景及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清平乐·村居》全文及其注释、译文、作者介绍等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诗词,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收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播放配乐朗诵《清平乐·村居》,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1.2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和作者,简介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字词的正确读音和含义。

2.2 学生分享收集到的辛弃疾资料,增进对作者的了解。

3. 合作探究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4. 深入解析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2 教师讲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5.1 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词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师生互动交流。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8. 板书设计《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点掌握情况等,以便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3篇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3篇

《清平乐村居》优质课教案 3篇1.从儿童出发,在文化的视野下,引导儿童漫步诗词王国,“让学”于生,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2.诗词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的抒情艺术,品读诗词应从形象入手,从意境入手,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把握诗词韵感,体会诗词美感,领会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初步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词的意境,初步体会词人的情感。

4.初步感受品读诗歌,体会古诗词“炼字”的妙处,学习遣词造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文字、图片、音乐)学生准备:了解辛弃疾的有关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诗词激趣,初读感知。

1.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是我国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特殊的诗歌(出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2.板书课题,谈谈“村居”。

注意书写:“清、村”左窄右宽,“平、乐”注意左右对称,“居”把“古”向外写写,字成梯形)。

重点引导读好“村居”,说说“村居”在你头脑中的印象。

3. 初读正音。

4. 体会节奏。

5. 比较诗词特点。

二、诗、画结合,理解意境。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你结合书中的插图,边默读边想象,你读懂了什么?2.其中,哪一幅画面留给你深刻的印象?(1)童趣图“卧”:写出了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可以和“躺、坐、趴”等字比较。

引导读出小儿的天真、活泼、可爱。

无赖:可爱、顽皮的意思,对小儿的爱称(古今词义的差别)指名读(板书:趣)(2)乐趣图大儿、中儿在干什么?你是怎么看这两位儿子的?(勤劳、孝顺、能干)(3)情趣图主人公是:翁媪(书写:翁,引导从偏旁理解翁媪)吴音:是指中国吴地的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文中指江西上饶地区吴方言。

讲解“媚”:眉——媚——相媚好——亲热地交谈什么?引导想象老爷爷和老婆婆会说些什么,聊些什么?指名读(这对老夫妻多会享受生活的情调啊,板书:情)(4)清趣图低小:体会生活不富裕。

《清平乐 村居》教案、学案、教学反思

《清平乐 村居》教案、学案、教学反思

《清平乐村居》教案、学案、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教师范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运用图片、音乐等辅段,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情境;(3)开展小组讨论、分享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和农村生活的欣赏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3.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诗歌全文及其注释;3. 相关图片或音乐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2)展示农村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风光;(3)简介诗人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

3. 朗读感悟:(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3)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4. 深入探讨:(1)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受?(2)全班交流: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2)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3)布置课后作业:熟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但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回答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自身素养的提升,以便更好地为学生解答疑惑。

1古诗三首-清平乐-村居 教案 精选1篇

1古诗三首-清平乐-村居   教案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清平乐·村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作者辛弃疾,掌握诗歌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歌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成就和地位。

(2)展示《清平乐·村居》的原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学习诗歌(1)讲解诗歌的格律:五言绝句,每句四个字,共四句,押平声韵。

(2)分析诗歌的内容:描绘了一幅宁静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讲解诗歌的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3. 深入理解诗歌(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展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拓展延伸(1)让学生尝试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了解其他辛弃疾的作品,如《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5. 总结归纳(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诗歌的格律、内容、意境等。

(2)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通过讲解、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努力,学好古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班化语文教学案例——清平乐村居

小班化语文教学案例——清平乐村居

小班化语文教学案例——《清平乐村居》【设计理念】在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结合小班化教学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1、师生、生生的互动。

2、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3、面向全体,异质教学。

4、针对个体,同质活动。

【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一幅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

词的上阕长短句相间,而下阕句式整齐,每句韵脚相同,节奏感强。

全词描绘了南方一户农家生活劳动的场景: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温馨、淳朴,自然。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学习小组的建构】本课的学习小组先采用异质组合的分组法,再采用异质组队的分组法。

根据各项语文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朗读能力、书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的强弱进行组合。

本班共有24人,分为6组,每组4人,分别为1,2,3,4号。

把1、2、3、4号同学,在异质组合的分组法中1、2、3、4号同学作为学习伙伴,其中1号为本小组组长,语文阅读,书写等综合能力较强,2号为本小组中相对较弱的同学,3,4号属于中等水平。

在异质组队的分组法所有1号的同学座位一组,所有2号的同学也作为一组,所有3号一组,所有4号一组为一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读读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也有一种情趣,我们二年级学过词串: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请每个小组1号和2号;3号和4号互相读准生字。

(教师给合作认真的小组发奖励品:“花”,希望能通过鼓励使他们对韵文有感性的认识。

)2、师:请每一小组里的2号同学起立,边读边想象,读出其中的韵味。

(学习过的词串,交给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读,增强他们的自信。

)3、师:今天我们来读一首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看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的韵味读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化语文教学案例——《清平乐村居》【设计理念】在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结合小班化教学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1、师生、生生的互动。

2、教学与活动相结合。

3、面向全体,异质教学。

4、针对个体,同质活动。

【教学内容】《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一幅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田园图景。

词的上阕长短句相间,而下阕句式整齐,每句韵脚相同,节奏感强。

全词描绘了南方一户农家生活劳动的场景:二老融洽,孩子孝顺,老有所养,少有所事,温馨、淳朴,自然。

【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学习小组的建构】本课的学习小组先采用异质组合的分组法,再采用异质组队的分组法。

根据各项语文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朗读能力、书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的强弱进行组合。

本班共有24人,分为6组,每组4人,分别为1,2,3,4号。

把1、2、3、4号同学,在异质组合的分组法中1、2、3、4号同学作为学习伙伴,其中1号为本小组组长,语文阅读,书写等综合能力较强,2号为本小组中相对较弱的同学,3,4号属于中等水平。

在异质组队的分组法所有1号的同学座位一组,所有2号的同学也作为一组,所有3号一组,所有4号一组为一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读读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也有一种情趣,我们二年级学过词串: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请每个小组1号和2号;3号和4号互相读准生字。

(教师给合作认真的小组发奖励品:“花”,希望能通过鼓励使他们对韵文有感性的认识。

)2、师:请每一小组里的2号同学起立,边读边想象,读出其中的韵味。

(学习过的词串,交给能力较弱的孩子来读,增强他们的自信。

)3、师:今天我们来读一首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看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的韵味读出来。

板书课题。

师:这个字读“乐”,一起读课题。

生读。

师:古代的词是可以配乐来唱的,这个课题读的时候,词牌名和后面的“村居”略有停顿,一起读。

生读。

4师:看到村居你们会想到什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进行讨论1号、2号、3号、4号同学合作讨论,进行汇报。

(教师特别关注1号组长在小组中示范和指挥作用。

给指挥得当的同学发奖励品:“花”。

)每小组1号组长进行总结汇报:生:在一个小村子里,夕阳西下时,人们打渔的船回家了,人们在做饭。

生:我脑子里想到的是在小河边上有几户人家,他们打渔归来,他们做饭,烟囱里冒出白烟。

生:我想到有几间小茅屋,还有一块田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

生: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夕阳西下,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心里甜滋滋的,他一手摇着蒲扇,一边低沉美丽的晚霞。

师:掌声送给他。

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

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师: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到底怎么样,请同学在小组里按顺序读课文,要求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其他同学认真去听,正音。

生读。

2、师:在读课文的时候,你们小组有谁什么字音读错了吗?来给我们提醒一下。

生:媚。

师:领大家读“相媚好”。

生领读。

生:溪头卧剥莲蓬。

师:把莲蓬的皮去掉叫—生:剥(bao)莲蓬。

师:把香蕉的皮去掉叫—生:剥(bao)香蕉。

师:把花生的皮去掉叫—生:剥(bao)花生。

师:把苹果的皮去掉叫--生:剥(bao)苹果。

师:错了。

师:把这两个连在一起读。

出示:剥削。

生读。

师:错了。

师:带着大家读。

生领读正确读音。

生:还有“翁媪”。

师:翁上面是个公字,猜猜什么意思。

生:主人翁。

师:那词中的主人翁是谁?生:老公公。

师:那媪呢?生:我猜是老奶奶。

师:是的,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就是--生:翁媪。

3、师:谁来把课文读一读。

一生读。

另一生读。

师:先停一下,有意见要发表吗?生:我觉得她读得是很好,但是似乎还要一点诗意。

师:等一下可以读出诗韵,你觉得她哪里读得好。

哪里停顿了一下?生:在“醉里吴音”那个地方。

师:请每小组的3号同学起立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再请每小组的4号同学起立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4、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把这首词念一下。

生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1、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呢,我们再来读,轻轻地读,缓缓地读,看谁能把村居的情景想象出来。

每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请每组组长总结汇报。

师:你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象。

生:我看到一对老夫妻坐在家门前聊家常。

生:我看到一个小孩在池塘边剥莲蓬。

生:我看到一个不是成年人,也不算小了,正在纺织着放鸡的鸡笼。

生:我还看到一个大人在耕田。

师:在什么地方耕田?生:一个大人在小溪的东边耕田。

生:我看到一个矮矮的房子里有一对老夫妻。

生:我补充一点,那个小孩还在看莲花,准备采一朵送给他妈妈。

2、师:想象真丰富。

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词的大意。

再请每小组一起读一读,你们觉得哪些词句需要提出来讨论一下的?每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老师提示,每个人都要发言,可以是组长先说。

如果遇到不会说的同学,可以让他重复本小组同学说过的内容。

小组同学汇报,自由举手,不限定几号。

(1)生:第二段往下数第三行,他说“最喜小儿无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我觉得他的思想是丰富的,为什么说他是“无赖”。

师:把“无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敏感。

谁来把这两句读出来。

生读。

师:正确。

你再来读一遍。

另一生读。

师:小组里的同学都去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生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我有个发现,读这两句,很多同学都是笑着读的,为什么?生: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特别顽皮。

小孩比较淘气。

在剥莲蓬,所以我觉得无赖的意思是顽皮。

生:因为是老夫老妻最喜欢的小儿。

生:因为我觉得那个小孩子是天真活泼可爱,他的笑是甜的,所以我们读的时候是笑眯眯的。

生:我觉得他卧剥莲蓬应该很开心,所以我们笑着读。

师:是啊,我们读的时候觉得非常有童趣。

刚才你们说,小孩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生:无赖。

师:是你们自己读懂的。

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

请每组1号同学一起读。

师:谁和他比一比,再请每组2号同学读一读。

师:表情非常好。

3、4号同学一起读。

生读(2)师:你觉得哪有哪些词句的理解是需要讨论一下的。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不理解。

师:你觉得“相媚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我认为是这一对老夫妻很恩爱。

师:非常好。

生:我觉得是整个家庭的和睦。

因为我看图上,按照文中的意思应该是大儿子,他年纪大了,就去锄地,中儿子不能去,就在家里织鸡笼,小儿子虽然没事,但他会思考。

师:我理解是夫妻俩很恩爱,他把相媚好推到整个家庭,为他的发现鼓掌。

师:这是老夫妻俩聊天的情景,下面就请每小组的同学来演一演。

1号同学说一说旁白,2号同学演一演其中的一个儿子,3号同学演老爷爷,4号同学演老奶奶。

旁白:“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笑着说……”“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又说……”(给足学生演的时间,教师相机指导。

选择一到两组上台表演。

)师:多么温馨的情景,我们再读。

生读。

师:我们还可以想象,诗人多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这里的醉仅仅指的是醉酒吗?生:我觉得不光是醉酒人醉,还有看到这样的场面,陶醉了。

生:我觉得是他们一对夫妻说方言在聊天很开心,陶醉在里面。

师:当时作者在什么地方居住?生:吴国。

因为吴国的话就是吴音。

师:当时作者住的地方归吴国管,所以说的是吴音,和我们这里的吴音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我们读懂了“醉”,有陶醉的意思,也是我们自己读懂的。

还有哪里?生:“谁家”,是什么意思?师:是作者发出的疑问,对吗?(3)师:茅檐低下,溪上青青草。

从青青草,你又读出了什么?生:我读出了草地更加青了。

生:我觉得是春天吧,小草都窜出来了,青青的,绿油油的,给我清爽的感觉。

师:把清爽的感觉读出来。

同学在小组里试读,每组推荐一位起身朗读。

师:给他们点掌声。

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

我们一起读。

生读。

师:读到这里,有什么问题?生:茅檐低小,低小是什么意思。

师:我来回答,我从你的提问中又发现一个问题。

从茅檐低小你看出了什么?生:我看出这家人很贫穷。

连茅屋都又低又小。

师:从这里还看出一个问题,是什么?生:如果是贫穷的话,怎么还喝酒,怎么还醉呢?师:还有什么问题?生:茅檐的“檐”是什么意思。

3、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重要,老夫妻的生活不富裕,还没小康呢,他们怎么会沉醉在其中呢。

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想法,组长写下来。

小组讨论,交流。

生:也许是他们很幸福,以水当酒。

生:我觉得他们很快乐,看到三个儿子在干活,不知不觉陶醉在里。

生:我觉得他们生活很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富裕,他们有三个儿子。

所以他们过得很快乐。

师:是的,精神上富裕是金钱买不到的。

生:他们虽然贫穷,可是精神上很幸福,他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

他们一家是非常和蔼的。

师:你说了两个意思,这样的环境很—生:优美。

师:第二个是这样的家庭很—生:幸福。

师:和和美美地过日子。

生:他们老两口觉得自己的儿子很懂事,所以陶醉在里面了。

而且其乐融融,他们陶醉在天伦之乐中。

师:好一个天伦之乐。

老两口陶醉在和睦的村居中,和美的村居中,课文中还有谁在醉?生:作者。

师:我们读书的时候,是谁在陶醉。

生:读者。

师:也就是—生:我们。

4、师:你能不能把陶醉的感觉读出来。

小组分句朗读,一人一句,领会其中的含义,读出韵味。

师:哪一组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还缺点什么。

师配乐。

男生读。

师:读得真好。

奖励你推荐一个人来读。

女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沉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生齐读。

四、课内作业1、师:老师又被陶醉了,辛弃疾的村居给我们带来了宁静,带来了美好,我们不能从他笔下的村居中走出来,让我们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回味课文。

每组1号同学写一写读完这篇词的感受。

2号同学自己去背一背,边背边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4号同学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相互说一说。

作业期间,老师巡视,给予不同同学不同的指导。

2、师:语文是有韵味的,语文学习是有韵味的,我们的村居,我们的生活也应该是有韵味的。

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小班化教学已经推行了好一阵子,我们觉得小班化教学就是均衡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就是不知如何做到分层教育,如何做到面向全体,于是理论站在我们认识的前沿,实践拖着我们前进的步伐。

四人小组的合作在新课程实施后已经不算新鲜了,但是我的分组合作却让人耳目一新,让老话题焕发了新光彩。

在初期的合作学习中,每一个四人小组里,有1、2、3、4号四位同学,这四位同学属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中,优势学习资源与劣势学习资源得到互补,得以均衡发展,不仅仅是具有常态四人小组合作中的学习资源共享的目的,还有协助、均衡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