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周作人儿童与儿童文学观比较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
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第1 页共7 页谈谈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周作人儿童文学观论略由于自身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给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现代中国,尚未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时,周作人最早发现了“儿童”,并且提出“儿童的文学”的概念。
他是“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观最早的表述者,在那一时代来说,具有了一定的进步性。
同时,周作人在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译介、儿童文学批评等方面都有建树,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由于他儿童文学思想中存在的缺陷,又使得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进步性周作人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开拓、引领与播种。
(一)发现“儿童”和“儿童文学”在西方,如果说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发现了“儿童”的话,那么在中国,发现“儿童”的人则应为周作人。
卢梭发现“儿童”以他著名的教育著作《爱弥尔》为标志,因为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发出了“要尊重儿童”的呐喊,这是科学儿童观形成的一个标志;周作人发现“儿童”,则是在19xx年。
他在《儿童研究导言》中提出:“盖儿童者,大人之胚体,而非大人之缩形……世俗不察,对于儿童久多误解,以为小儿者大人之具体而微者也”[1](p.211)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周作人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也是中国关于“儿童”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1918年1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的《人的文学》中,提出了妇女和儿童人格独立的问题,把“女人与小儿的发第 2 页共 7 页见”,看做“‘人’的真理的发见”。
周作人在他的《儿童的文学》一文中如是说:“中国向来于儿童,没有正当的理解,不是将他当作缩小的成人,拿‘圣经贤传’尽管的灌下去,便将他看作不完全的小人。
”儿童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附属,而是具有特殊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的大写的“人”,这样的理念既是对于“儿童”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同时又是对儿童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儿童”开始被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认识。
鲁迅与周作人的比较 PPT
《北京的茶食》
“难道北京竟是没有好的茶食,还是有而我们不知道 呢?这也未必全是为贪口 腹之欲,总觉得住在古老的京 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 的 缺陷。北京的朋友们,能够告诉我两三家做得上好点 心的饽饽铺么? ”
“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地干燥粗鄙,别的不 说,我在北京彷惶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
鲁迅:
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间笔文约,入木三分 透彻真实,慷慨激昂
走笔如飞,气势纵 横,泼墨淋漓而直 指胸臆
鲁迅在1925年4月11日回复赵其文的信中说:
《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 那样,即是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 偏要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 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
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苦雨》
二十多年前往东浦吊先父的保姆之丧, 归途遇暴风雨,一叶扁舟在白鹅似的波浪 中间滚过大树港,危险极也愉快极了。我 大约还有好些“为鱼”时候--至少也是断发 文身时候的脾气,对于水颇感到亲近,不 过北京的泥塘似的许多“海”实在不很满 意,这样的水没有也并不怎么可惜。
鸟声
• 现在,就北京来说,这几样鸣声都没有, 所有的还只是麻雀和啄木鸟。老鸹,乡间 称云乌老鸦,在北京是每天可以听到的, 但是一点风雅气也没有,而且是通年噪聒, 不知道他是哪一季的鸟。麻雀和啄木鸟虽 然唱不出好的歌来,在那琐碎和干枯之中 到底还含一些春气:唉唉,听那不讨人欢 喜的乌老鸦叫也已够了,且让我们欢迎这 些鸣春的小鸟,倾听他们的谈笑罢。
弃医从文:“幻灯片事件”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 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由鲁迅作品分析其儿童文学观
由鲁迅作品分析其儿童文学观一直以来,我们所熟知的鲁迅都是一个严肃的思想家、文学家,他总是以冷酷、嘲讽的笔调,刻画当时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性格本质,并在创作中进行思考、探索与批判。
然而,通过阅读鲁迅的文学作品及相关理论文章,我了解到,受进化论和人道主义的影响,鲁迅用他启蒙者的视角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世界,并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和期待。
儿童,成为他为之“呐喊”的又一群体。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对中国的国民性、社会现状及未来发展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注与深刻的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了儿童对于我们这一民族的重要意义。
鲁迅曾说:“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
”他相信,改造中国现状要从孩童开始。
早在1915年的《儿童艺术展览会旨趣书》里,鲁迅就指出:“人自朴野至于文明,其待遇儿童之道,约有三级。
最初曰养育。
更进,则因审观其动止既久,而眷爱益深,是为审美。
更进则知儿童与国家之关系,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盛衰,有系于此。
”鲁迅对儿童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在儿童教育与儿童文学领域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接下来,我将通过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分析来感悟鲁迅的儿童文学观。
鲁迅怀着对儿童的真挚关爱和无限希望,以及通过对中国现状和出路的深入思考,塑造了具有不同精神风貌的儿童形象,以此来唤起民众的觉醒,实现“启蒙”和“立人”的目的。
大致来说,鲁迅塑造的儿童形象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率真、活泼、自然、纯洁的儿童。
如《故乡》中的少年闰土,《社戏》中的双喜、阿发等,甚至在《孤独者》中的大良、二良都是天真、活泼儿童的写照。
另一类是从小被“吃掉”的儿童。
如《祝福》中的阿毛,《药》中的华小栓,《明天》中的宝儿,《孔乙己》中的小伙计,《示众》中的胖小孩,《风筝》中的弟弟以及《长明灯》和《孤独者》中分别对“疯子”和魏连殳说“吧”与“杀”的小孩等等。
鲁迅还写了从小受封建文化毒害的“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二十四孝图》、《狗·猫·鼠》、《五猖会》、《父亲的病》等,都揭示了封建文化“吃人”的本质。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现如今,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周作人是中国最早发现“儿童”的人,他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理论的开拓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大胆探索者,他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是中国儿童学和儿童文学领域最初的理论建设,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毕业论文。
他提出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核心观点对其他的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倡导的“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
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与发展,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儿童文学在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健康发展,推动儿童向理想人格健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强调儿童文学的审美性与娱乐性价值,这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可谓是不谋而合,从而又突显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独创性文化价值。
关键词:周作人;儿童文学观;以儿童为本位周作人是中国最早发现“儿童”的人,他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理论的开拓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大胆探索者,他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是中国儿童学和儿童文学领域最初的理论建设。
就中国而言,当时正处在清朝统治即将落幕的情况下,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对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方先进国家对我国的侵略,随之而来的还有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进思想,处在这一时代的进步青年纷纷赴日本留学,真正的接触了西方多方面的先进思想。
周作人就是这一时代的文学青年。
就个人而言,1885年他出生在富庶家庭,孩时,家庭富裕,生活无忧,见识颇丰;十多岁家道落没后,却没有使他感到悲惨,反而是另一种生活的体验,从未承担过家庭重担,保留了童趣。
鲁迅和周作人儿童与儿童文学观比较
收稿日期:2004-12-03作者简介:宋其蕤(1947-),女,河南淅川人,广州大学副教授,从事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研究,同时从事文学创作。
鲁迅和周作人儿童与儿童文学观比较宋其蕤(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摘 要:鲁迅和周作人同时投身/救救孩子0的新文化运动,以人道主义思想基础同时接受西方/儿童本位论0儿童观,构筑其大致相同的儿童文学观。
十年以后,各自思想发展历程不同,其儿童文学观亦发生变化,一个提倡儿童文学培育新人,一个仅仅主张顺应儿童需要;一个主张/有味0与/有益0并重,另一个只提倡儿童文学的/趣味0。
关键词:鲁迅;周作人;儿童;儿童文学观;比较中图分类号:I 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05)05-0047-06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位先驱鲁迅与周作人,都曾以极大热情提倡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他们具有相同又有极大不同的儿童和儿童文学主张,本文试将两位文化巨匠的儿童与儿童文学观做一比较。
(一)人道主义是周氏兄弟儿童观的共同出发点;鲁迅发出/救救孩子0,周作人首先提出儿童文学的称谓,并且明确地把儿童文学纳入/人的文学0中 五四时期的鲁迅,第一功绩在于5狂人日记6发出了/救救孩子0的振聋发聩的呐喊,虽然不能完全说是这第一声呐喊震醒了中国文化界,使文化思想界注意到儿童、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但这呐喊确实使更多的文化人关注并投身到研究儿童的儿童热中。
之后,5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6,5随感录625、40、49、63等阐述儿童问题的杂文在1918~1919年间的5新青年6上陆续发表,并且把儿童问题纳入他反封建文化思想的批判体系中,把儿童问题当作批判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
5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6开宗明义说明自己作文章的本意,是研究怎样改革家庭;又因为亲权重,父权更重,所以尤想对于从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父子问题,发表一点看法。
鲁迅提倡解放孩子,把儿童当人,当作独立的、自主的人。
鲁迅和周作人作品风格的异同
鲁迅和周作人作品风格的异同之浅见【摘要】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算是“开路先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均为民请命,他们研究的文化都是中西结合。
他们的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不同处在于鲁迅的直言,而周作人相对的含蓄。
【关键词】鲁迅;周作人;直言;含蓄;风格;异同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算是“开路先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均为民请命,他们研究的文化都是中西结合。
两位大师的作品让我如痴如醉,他们各有千秋,又都体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鲁迅的作品——辛辣、尖刻、强烈的感情、张扬的个性、一刀见血、一往无前、句式多欧化、脉络常跳跃;周作人的作品——平和、淡泊、娓娓说来、无浮燥凌厉的感觉。
如:鲁迅在杂文《“友邦惊诧”论》中写到:“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
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
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纷扰,他们就惊诧了!/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吧,但这些事情,是无论哪一个‘友邦也’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去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文中出现三个“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反讽效果显而易见,字字尖刻,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文中直接得到体现,不遮不拦。
文中痛斥帝国主义侵略者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和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的无耻行为,并深刻揭露出这一主一奴相互勾结,疯狂镇压要求抗日的中国人民的狰狞面目,文章的揭露方法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住电文的要害之处加以反驳,可谓一针见血,痛快淋漓。
“俯首甘为孺子牛——关于鲁迅和儿童文学
“俯首甘为孺子牛——关于鲁迅和儿童文学谈及鲁迅,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他的小说和杂文。
其实,要全面地了解鲁迅,离不开鲁迅和儿童、鲁迅和儿童文学这个话题。
鲁迅的一生中,虽然没有专门为儿童写过作品,但他十分重视研究儿童,研究和儿童有关的言论、读物、作品等。
他对儿童问题发表过大量的议论,他对于儿童文学的许多精辟观点,也立足于儿童,从儿童出发。
自古以来,儿童并不被看作独立的人,只是被看作社会的附庸。
直至18世纪发生了欧洲启蒙运动,出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哲理小说《爱弥儿》,人们的观念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儿童才逐渐被引起重视。
在我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对儿童更是轻视。
20世纪初,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中国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开始纷纷著文,探究儿童和儿童的地位问题。
鲁迅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他在一封给许寿裳的信中曾说:“中国似向未尝想到小儿也。
”对于儿童的轻视,必然带来教育的种种问题。
在《随感录二十五》中,鲁迅提出了儿童是“人的萌芽”的说法,并且推断,从儿童身上,可以预料将来的情形。
他说:“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
转得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上转……所以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
”痛感当时社会对于儿童的轻视、漠然和摧残,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高声呐喊。
儿童是“将来的人的萌芽”,是将来的希望,基于这样的思想,鲁迅先后在一些杂文、论说、书信、日记中,阐述了他的儿童教育的观点。
他说:世上做父亲的男人有两种,一种是只会生,不会教;另一种是,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使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
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中,鲁迅说:“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
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价值解读
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价值解读周作人,浙江绍兴人,生于1885年1月,逝于1967年5月。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思想家,是中国民俗学的开拓人,是新文化运动的优秀代表。
他强调在儿童教育中坚持以儿童为生命主体的“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这一观念为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推动力。
目前在教育界,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受到了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周作人的“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非常符合现代教育对于儿童人格健全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体现出了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独特性文化价值。
本文针对周作人的文学价值做出了详细的论述。
一、理性批判价值心理学家对“理性”这一概念做出了两个方面的解释:一方面是相对于感性认识这一概念的对立面,理性认识意义上的“理性。
另一方面就是从启蒙思想意义上的“理性”,是相对于对某种权威、宗教或者学说的盲目信仰。
理性是反对封建迷信,打倒腐朽势力的有力武器。
理性和启蒙、批判紧密相连的,所以具有现代价值的儿童文学观必然跟传统的文学馆有着天壤之别,原先的成人优先、群体优先、教化优先的教育理论完全不适合现代价值的文学观。
所以教育者就要凭借理性的批判力量重新评判传统中最大价1/ 4值的东西,履行“重新估计一切价值”的实践主张。
而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在这一方面就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
中国传统的文化为,臣以君为纲、子以父为纲、妻以夫为纲,在这种理论下,儿童没有任何尊严和权利。
成人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约束儿童,这使周作人认识到,中国传统儿童文学观念带有强烈的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思想,制约着儿童的健康成长。
他呼吁要教育者把儿童当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来看待,把儿童真正当成儿童来看待,坚持教育以儿童为本位。
这些观点通过《新青年》的影响而迅速传播,形成教育界的一种共识。
二、精神自由价值自由这是个让世上所有人都非常渴望的东西,世界各国的好多思想家都在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角度对自由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浅析《周作人论儿童文学》
2021年第03期60文学研究浅析《周作人论儿童文学》程嘉慧周作人先生被称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奠基人”,这是很有依据的。
在《周作人论儿童文学》的序言中,可以看到周作人先生对儿童学与儿童文学的趣味研究,同时全书以年代先后为顺序收录了从1912年到1958年期间的关于周作人先生的儿童学与儿童文学理论。
初读一遍本书后,令读者印象深刻的是周作人先生学术探讨中充满着的童心的驱动,他说过:“我有时想读一篇牧歌,有时想知道蜘蛛的结婚”这样有童心的话语。
周作人先生的儿童观是早年于日本东京留学时候启蒙于西方儿童学以及留学回国后专注于教育实验时已初具雏形,同时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检验而发展逐渐成熟,而且同当时的时代精神相契合的积极面较为突出。
周作人先生同时是一位特殊的理论家,他没有理论专著,其创见都在散文随笔中,不受论著形式限制,“作者之全人自由出入其间,所以内容特别丰富,……遂有诸多心领神会之效”。
首先,谈谈周作人先生书中的“儿童性”批判。
“一首歌谣也还不让好好的唱,一定要撒上什么应爱国保种的胡椒末”,这是周作人先生于当时时代提出的针对儿歌后面都给加上了政治性训诫性的“注云”而言的。
先生同时悲愤地说“大抵'教育家'的头脑容易填满格式,成为呆板的,对于一切事物不能自然的看去,必定要牵强地加上一层做作,这种情形在中国议论或著作儿童文学的教育家里很明白的可以看出来。
”--这话虽然是针对当时的评论和创作界而言,但是对于当今和未来也未必不是一段谨言。
其次,周作人先生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儿童本位论”在书中收录的《学校成绩展览会意见书》中,被明确提出 :“故今对于征集成绩品之希望,在于保存本真,以儿童为本位,而本会审查之标准,即依此而行之。
”相较于杜威来中国后迅速传开的“儿童中心说”,周作人先生的“儿童本位论”更强调懂得并适应不同年龄段的不同需求。
这从侧面反映出周作人先生自身对于儿童文学研究的人道主义精神。
比较分析鲁迅与周作人的思想文化的异同
比较分析鲁迅与周作人的思想文化的异同相同点:首先,鲁迅与周作人都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在那里他们感受到中国国民性可悲的事实。
在那里读了很多书,接受了很多新思想,而这些都来源于洋人的书籍和梁启超、章太炎的思想。
梁启超那时虽未像章太炎那样直接教过周氏兄弟,但兄弟二人对这位学者,一度曾经很是羡慕。
那时梁启超是主张以小说感化民心的,亦提出“新民”之说。
梁启超的思想是十分庞杂的。
他既有进化论的观念,又受惠于卢梭的某种精神。
梁启超曾痛感中华文明已病入膏肓,他引进化论之观点入中土,阐明中国已处于过渡年代,但一旦触及到中国的具体国情,那呼声,总觉得有些弱小,改造社会,在那时谈何容易!后来的历史表明,更换政府容易,而改造国民性,则非一日半日之功。
于是他俩在归国后,都有投入于国民性的改造之中,对空泛的理想主义叫喊纠正,但激情的鲁迅这点承担得更多。
其二,刚刚说的他们在日本了解到的西方书籍和梁启超、章太炎对西方思想的传授,于是引起他们对西方思想的好奇与探索。
用西方人的知识方式来反省己身方面,即接受“被近代化”问题上,两人的态度是相同的。
不久后,他们便告别了梁启超、章太炎的思想,深入到西学之中,参之以国学研究,考察历史,探究人生,以自己的目光,去搜寻结论,很是用力。
这是“被近代化”过程中的优秀学子独有的选择。
只要看看后来两人不遗余力地译介域外人文科学理论,对中国文化的梳理,便可体味出他们创造新文化的崇高精神。
不隐讳自己民族的弱点,以韧力与传统抗衡,两人付出了不同的代价。
其三,在对待进化论问题上,他们都曾相信。
鲁迅早年以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世界的。
《热风》时代的作品,便多有这样的声音。
进化论的立足点,是把人看成物种的一类,是生命,它不类属于神,而系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还原的理论,即把人由神和封建皇权意识中,解放到自然的原态里。
《生命的路》谈的便是这一问题。
《随感录》中许多激昂的声音,便是以进化反对复古的呐喊。
如今读来,依然动人不已。
从《儿童文学小论》浅析周作人的儿童观
从《儿童文学小论》浅析周作人的儿童观摘要:周作人是中国最早发现儿童的文学理论家。
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他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他在经过西方自由主义与人本主狡的影响E力图通过解放儿童来解放人们的思想,他将西方理论引进中国,立足于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适应于当时中国发展的儿童观。
文章从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进行分析,与杜威儿童中心主艾相结合,探究周作人儿童观产生原因及其内容。
关键词周作人人类学儿童本位论本文从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入手,结合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在启蒙国人思想,力图解放思想,破除封建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其儿童观产生原因以及L1的诉求。
本文整理并分析了他儿童文学理论中“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在《儿童文学小论》这部作品中周作人将儿童性与文学性结合在一起,从文学分类上对儿童观进行分析。
同时在儿童研究方面周作人也在从不同方向来不断丰富自己的儿童观。
首先在儿童文学的创作实践上,他从自身的行动,言论以及文本创作上来遵循并体现着自己的儿童理论;其次在儿童文学的推广和译介实践上,周作人集中体现在对于童话,歌谣,神话,寓言,儿童剧这五种类型儿童文学的挖掘与推广;最后在儿童理论上他通过学习日本和英国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论著来进行对于儿童文学的理论研究。
周作人儿童文学的实践对当时的儿童研究随着时间的变化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周作人儿童文学观也随之体现了出来。
一、西方儿童观视野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儿童观的建立周作人儿童观的产生离不开西方先进文论思想的影响,西方思想在往中国传播的过程当中杜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在研究周作人儿童观的同时西方文论观点与杜威的思想传播也是必不可少的,文章重点从西方文化的产生与传播进行表述来探究周作人儿童观的起源与发展。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与传播世界儿童的发展从原始生活开始进行探究,发展至今经历了儿千年的历程。
中国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研究
中国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研究作者:陈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2期摘要:儿童观就是人们对于儿童这一群体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在中国,儿童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文学门类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深受西方儿童观的影响,但中国的儿童文学历史源远流长,并且由于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迁以及社会文化的差异,中西的儿童观有着出较大的差异,因此中国的儿童观及儿童文学观呈现出独特的色彩。
关键词:中国儿童观;儿童文学观;研究作者简介:陈彪,1975年1月生,性别:男,籍贯:安徽霍山,学历:硕士研究生,目前职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02一、儿童文学观与历史文化背景以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为主体的西方,其儿童观的发展相对于中国来说更为复杂。
古希腊时杀婴之风盛行,而古罗马的法律规定儿童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可随意将其买卖或杀害。
基督教认为婴儿带着原罪来到人间,儿童就是缩小了的成人,否认儿童的独立性。
欧洲的文艺复兴带来了进步的儿童观,发现了儿童,认为儿童应该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这一时期形成两种不同的儿童文学观念,一种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变幻不定的,需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来使他们更加完美,由于在西方神学占统治地位,使得他们更注重德智体美的发展,尤其是体美的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儿童文学应当以娱乐为主要目的,以儿童兴趣为中心。
说教和娱乐两种类型的儿童文学共同发展,共存于西方儿童文学之中。
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华夏文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儿童观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制约和成人话语的控制。
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古代中国,形成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观念,将儿童尤其是男童看做是“防老”的工具。
以族权、父权为主的封建宗法制度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儿童是家族的财产,是父亲的附庸,处于任人宰割的地步,没有地位可言。
周作人与周树人散文作品比较
周作人与周树人散文作品比较第一篇:周作人与周树人散文作品比较周作人散文作品周作人的散文艺术之所以难以企及,就在于他做到了平淡,平淡是散文艺术的极境。
当然并不是说越是平淡越是好,要在平淡之中有神韵,或是以平淡之语言明不平淡之志;或是以平淡之言明不公等等不一而足。
周作人的大部分散文都是貌似平淡,其内在的思想感情却实是忧愤抑郁,即使是他后期被林语堂讥为“专抄古书,越抄越冷”的抄书体文章,也不能摆脱郁愤的底子,如果仅仅是把这些文章看作知识性小品,那就太遗憾了。
举个例子,比如《看云集》中的《草木虫鱼小引》,名为“草木虫鱼”,应该是很闲适平淡的了,可仔细一看却不是,几乎通篇都是在说反话,讥讽当时的言论没有自由。
最后一句“万一讲草木虫鱼还有不行的时候,那么这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可以讲讲天气嘛”,愈是刻意宽解愈显出其无可宽解,貌似平淡实则沉痛,正是周作人惯有的笔法。
有些人不熟悉周作人,往往把这些反话当正话读。
周树人散文作品相比于周作人之散文,鲁迅的风格则更加凌厉。
郁达夫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两兄弟作品的差别“鲁迅的文体简练得象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
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与此相反,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
两人文章里的幽默味,也各有不同的色彩:鲁迅的辛辣干脆,全近讽刺,周作人的是湛然和蔼,出诸反语。
”确实如此,便如《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笔锋辛辣的讽刺着旧社会人民的愚昧。
或许这也与他自身的经历有关,鲁迅便是意识到仅靠技术的崛起是救不了中国的才弃医从文,对他散文的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篇:周作人优秀散文苦雨斋序跋文。
上下两辑自序代序。
前后几编一收再收。
上是叙由来,道新感。
下是读后感,还文债。
前是旧序文,新集合。
后是老跋篇,重聚首。
翻译编纂就首说明原本。
论鲁迅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
2004年9月第20卷 第5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S ocial Science)Sep.,2004V ol,20 N o.5论鲁迅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Ξ罗莉芳(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摘 要] 鲁迅把儿童问题从家族关系发展到人类关系的高度上,认为父子关系是一种自然平等的伦理关系,父母对子女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种以“幼者为本位”的思想直接影响了鲁迅对儿童文学理论的批评和翻译介绍外国儿童文学作品。
在他的小说和散文里,鲁迅也塑造了众多鲜明的儿童文学形象。
[关键词] 鲁迅; 儿童观; 儿童文学观[中图分类号] I210;I2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696(2004)05-0079-04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他的一生是追求、探索“启蒙”和“立人”的一生。
受进化论和人道主义的影响,鲁迅用他启蒙者的视角发现了儿童的独特世界,并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和期待。
儿童,成为他为之“呐喊”的又一群体。
一“五四”前后,西方新思潮涌进中国,这其中也包括自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一直发展着的儿童观。
卢梭《爱弥儿》的译介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家树立的新的儿童观的冲击,在社会对儿童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与当时“人的解放”相呼应,1918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征求关于“儿童问题”文章的启事。
同年9月,鲁迅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在新文化运动的强大推动下,儿童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尤其是1917至1921年,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我国讲学,他提出了以“儿童本位论”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儿童观,主张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目的。
“五四”时期的先觉者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杜威思想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鲁迅。
由于受人性论、进化论思想的影响,鲁迅相信:“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
比较分析鲁迅与周作人的思想文化的异同
比较分析鲁迅与周作人的思想文化的异同相同点:首先,鲁迅与周作人都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在那里他们感受到中国国民性可悲的事实。
在那里读了很多书,接受了很多新思想,而这些都来源于洋人的书籍和梁启超、章太炎的思想。
梁启超那时虽未像章太炎那样直接教过周氏兄弟,但兄弟二人对这位学者,一度曾经很是羡慕。
那时梁启超是主张以小说感化民心的,亦提出“新民”之说。
梁启超的思想是十分庞杂的。
他既有进化论的观念,又受惠于卢梭的某种精神。
梁启超曾痛感中华文明已病入膏肓,他引进化论之观点入中土,阐明中国已处于过渡年代,但一旦触及到中国的具体国情,那呼声,总觉得有些弱小,改造社会,在那时谈何容易!后来的历史表明,更换政府容易,而改造国民性,则非一日半日之功。
于是他俩在归国后,都有投入于国民性的改造之中,对空泛的理想主义叫喊纠正,但激情的鲁迅这点承担得更多。
其二,刚刚说的他们在日本了解到的西方书籍和梁启超、章太炎对西方思想的传授,于是引起他们对西方思想的好奇与探索。
用西方人的知识方式来反省己身方面,即接受“被近代化”问题上,两人的态度是相同的。
不久后,他们便告别了梁启超、章太炎的思想,深入到西学之中,参之以国学研究,考察历史,探究人生,以自己的目光,去搜寻结论,很是用力。
这是“被近代化”过程中的优秀学子独有的选择。
只要看看后来两人不遗余力地译介域外人文科学理论,对中国文化的梳理,便可体味出他们创造新文化的崇高精神。
不隐讳自己民族的弱点,以韧力与传统抗衡,两人付出了不同的代价。
其三,在对待进化论问题上,他们都曾相信。
鲁迅早年以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世界的。
《热风》时代的作品,便多有这样的声音。
进化论的立足点,是把人看成物种的一类,是生命,它不类属于神,而系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是还原的理论,即把人由神和封建皇权意识中,解放到自然的原态里。
《生命的路》谈的便是这一问题。
《随感录》中许多激昂的声音,便是以进化反对复古的呐喊。
如今读来,依然动人不已。
周作人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念
周作人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念周作人,这个名字一提起来,很多人会想到文学,想到那些优美的文字,简直是个文艺青年嘛。
但说到他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念,就得聊聊他的独特见解了。
说实话,他对孩子的看法可真是别出心裁,充满了温暖和幽默。
你想想,那个年代,大家都忙着应付大人的世界,周作人却悄悄地把目光投向了孩子们,简直是个“孩子王”!他认为,儿童是纯真的,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就像春天的花朵,随时都能绽放出让人惊喜的美丽。
他觉得孩子们不应该被大人的规则束缚,而是要让他们自由地探索,像小鸟一样翱翔在蓝天上。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念也是很有趣的。
他认为,儿童文学不仅仅是给小朋友讲故事,更是一种启蒙。
他强调故事应该有趣,能够引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你看,很多经典的童话故事,不就是通过各种奇妙的情节让小朋友们乐在其中吗?周作人就很喜欢这种风格。
他希望儿童文学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带他们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让他们像小探险家一样,勇敢地去发现未知的事物。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故事家,周作人相信,给他们一个好的故事,就是给他们一个飞翔的机会。
再说说周作人对教育的看法。
他可不是什么严师苛责型的人,恰恰相反,他主张要用爱去滋养孩子。
他觉得教育不应该是一种枯燥的灌输,而应该像一场欢快的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就像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嬉戏玩耍一样。
周作人主张,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在游戏中自然成长。
他提倡通过观察、探索和实践来获取知识,让孩子们的心灵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滋养。
这样,孩子们才会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说到周作人的写作风格,那简直是轻松自然、幽默风趣。
他的文字中透着一种温暖的气息,仿佛春风拂面,让人感觉舒适。
他常常用简单的语言去描绘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种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
孩子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周作人用他独特的视角把这种色彩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能把最普通的事情写得有趣好玩,仿佛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了生命,有了灵魂。
试析鲁迅作品的儿童视角
试析鲁迅作品的儿童视角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鲁迅作品就开始进入中学语文课本。
此后,几乎各套中学语文课本都选入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初中课本涉及的作品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风筝》《阿长与〈山海经〉》《故乡》《孔乙己》《藤野先生》《雪》等,除后两篇外,这些作品多采用儿童作为叙述者,展现儿童视野里的世态人情,因此,以儿童视角为切入点来考察中学鲁迅作品,也许对我们的教学实践不无裨益。
一、儿童视角:介入或旁观这里的儿童视角是指以儿童或者成人转换而成的儿童作为叙述者,以儿童的口吻客观地呈现儿童的印象和感觉,做出符合儿童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审美评价。
从第一篇小说《怀旧》起,鲁迅自始至终对儿童怀有一种持久的关注,“他的胸中燃着少年之火,精神上,他是一个‘老孩子’”,其不少经典作品都是以儿童视角来展开叙述和思考的。
1.诗意的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成人的沧桑口吻开头,一提起承载着许多记忆和温馨的儿时乐园,叙事者顿时转换为翻砖扒墙的顽童,看“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雪地捕鸟,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园竟是一方妙趣横生的乐土,甚至蜈蚣和美女蛇也并不十分可怕可憎。
“记忆中的一切都罩上了一层诗意的光芒,使逝去的一切在无知儿童的眼睛过滤中恍恍惚惚多层美感,在这层美感的烛照下,三味书屋也从封建礼教的象征中解放出来,附丽了特有的情趣”:溜出去折腊梅,寻蝉蜕,喂蚂蚁,“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描绣像,都饶有兴趣;先生是和蔼而博学的,即便他不知道“怪哉”,而那拗头诵读的形象,已经成了我们记忆中不逝的风景。
《社戏》展现的是一群儿童月明之夜的浪漫之旅。
作为旁观者的“我”在京看戏的郁闷经历被删去,课文是以一个十一二岁少年的身份来开始这次精神还乡的。
小说写到和小伙伴们撑船去赵庄看戏时,叙述者动用了他所有的感觉器官,用诗意盎然的文字,写月夜里四处弥漫的豆麦水草的清香,朦胧的月光下婉转悠扬的笛声,渺如仙境的野外戏台远景,儿童们偷豆、煮豆的欢快场面,字里行间仿佛朦胧着江南水乡的暧暧夜气,欢腾着双喜阿发们的晏晏言笑。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
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儿童不是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2.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特点
3.周作人儿童文学观的影响
4.结论:总结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
正文
周作人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儿童文学观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强调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的思维方式、感受力和价值观与成人截然不同。
因此,儿童文学应当尊重儿童的独特性,以儿童的视角来描绘世界,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周作人认为,只有这样,儿童文学才能真正为儿童所接受和喜爱。
其次,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
他主张,儿童文学应当寓教于乐,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人物塑造,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周作人的这一观点对后世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儿童文学作品都积极采纳了他的这一观点。
然而,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也受到了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他的观点过于强调儿童的独特性,忽视了儿童成长为成人的必然性。
但这并不影响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在儿童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对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4-12-03作者简介:宋其蕤(1947-),女,河南淅川人,广州大学副教授,从事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研究,同时从事文学创作。
鲁迅和周作人儿童与儿童文学观比较宋其蕤(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405)摘 要:鲁迅和周作人同时投身/救救孩子0的新文化运动,以人道主义思想基础同时接受西方/儿童本位论0儿童观,构筑其大致相同的儿童文学观。
十年以后,各自思想发展历程不同,其儿童文学观亦发生变化,一个提倡儿童文学培育新人,一个仅仅主张顺应儿童需要;一个主张/有味0与/有益0并重,另一个只提倡儿童文学的/趣味0。
关键词:鲁迅;周作人;儿童;儿童文学观;比较中图分类号:I 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94X(2005)05-0047-06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位先驱鲁迅与周作人,都曾以极大热情提倡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他们具有相同又有极大不同的儿童和儿童文学主张,本文试将两位文化巨匠的儿童与儿童文学观做一比较。
(一)人道主义是周氏兄弟儿童观的共同出发点;鲁迅发出/救救孩子0,周作人首先提出儿童文学的称谓,并且明确地把儿童文学纳入/人的文学0中 五四时期的鲁迅,第一功绩在于5狂人日记6发出了/救救孩子0的振聋发聩的呐喊,虽然不能完全说是这第一声呐喊震醒了中国文化界,使文化思想界注意到儿童、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但这呐喊确实使更多的文化人关注并投身到研究儿童的儿童热中。
之后,5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6,5随感录625、40、49、63等阐述儿童问题的杂文在1918~1919年间的5新青年6上陆续发表,并且把儿童问题纳入他反封建文化思想的批判体系中,把儿童问题当作批判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
5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6开宗明义说明自己作文章的本意,是研究怎样改革家庭;又因为亲权重,父权更重,所以尤想对于从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父子问题,发表一点看法。
鲁迅提倡解放孩子,把儿童当人,当作独立的、自主的人。
鲁迅在其5随感录6二十五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子女是他父母福气的材料,并非将来的/人0的萌芽。
/小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0他大力抨击封建伦常不把儿童当人的封建家庭的儿童观念,极力提倡新的儿童观。
在他看来,父生子不过是自然规律,而非父对子的恩。
这大逆不道的宣言是一声惊雷,动摇了父权的基石。
为了让每一个父亲成为合格的父亲,鲁迅在5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6中严格区分/孩子0与/人0的不同,把父亲区分为/人之父0与/孩子之父0,只有成为/人之父0,才能对孩子/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0使子女有自立的能力,独立的能力。
他呼吁父亲为子女牺牲,为子辈创造光明的未来。
/先从觉醒的人开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0[1]鲁迅提出理解儿童。
鲁迅认为,儿童与成人平等,但儿童又不等同成第4卷第5期2005年5月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an gzhou Universi ty (Social Science Edi tion)Vol.4No.5May 2005人,他们有自己的生理心理特点,有自己的需求与兴趣。
他说过,开宗第一,便是理解。
认为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
而中国人对儿童的误解,是以其为缩小的成人。
并认为对儿童/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0周作人的儿童观主要集中在他发表于五四时期的几十篇儿童问题的文章[2]中,看法同鲁迅相近,他也呼吁解放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而且从一开始就把儿童问题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同解放人解放人性联系在一起。
1914年在绍兴教育会任职的周作人在当年3月20日的5绍兴县教育会月刊6上发表5儿童问题之初解6中指出:/一国兴衰之大抵虽原因复杂,然考国人视儿童轻重何如,要亦一重因也。
0又说:/盖儿童者,未来之国民,是所以承继先业,即所以开发新化,如其善遂斯,旧邦可新,绝国可续,不然,虽当盛时而赫赫文明难为之继。
0[3](P 52)他反对/彼以儿童属于家族,而不知之有社会;以儿童属于祖先,而不知上之有民族0的蒙昧,呼吁把儿童从封建家庭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让儿童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1920年10月26日在孔德学校演讲的5儿童的文学6,是周作人研究儿童文学的纲领性文章,标志着他儿童文学理论的成熟与系统化。
文章发表后产生极大影响,有学者说/吾国出版界中,儿童读物,以文学名,始于周作人氏。
0[4]有刊物称之为/革新0。
5儿童的文学6第一次把儿童与文学联在一起,使中国文学的园地里新增了一个分支;同时,它又为一无所有的中国儿童文学构建了初步的理论框架。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思想是他反封建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组成。
五四时期的周作人同鲁迅一样是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家和战士,在他大力呼喊/思想革命0、力主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文学主张时,在他向封建文化和伦理道德发起强攻时,他注意到儿童问题,由儿童问题看到儿童的文学。
封建文化和封建伦理统治下的中国,/在儿童不被承认,更不被理解的中国,期望有什么为儿童的文学,原是很无把握的事情,失败倒是当然的。
0[5]周作人在5关于儿童的书6中清醒地看到这残酷的现实,他想在黑暗的现实中建立中国儿童的文学。
要建立儿童的文学,首先要确立儿童作为人的地位。
周作人奔走呼号,不遗余力,从1914年的5儿童问题之初解6开始,大加挞伐/儿童者本其亲长之所私有,若道具牲畜然0的封建家长制;在5人的文学6里再次抨击封建教育,抨击小儿也只是父母的所有品,更不认他是一个未长成的人,却当他作具体而微的成人,认为这种家庭教育不知误了多少家庭。
周作人清醒地认识到,儿童问题从来就不只是儿童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没有人的解放,就不会有儿童的解放。
他在5人的文学6大声宣传他的观点:/讲到这类问题(即妇女问题与儿童问题)))笔者注)却须从头做起,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女人小儿问题更不必说了,如今第一步先从人说起。
0周作人呼唤儿童的文学就是呼唤/人的文学0。
(二)/儿童本位论0是周氏兄弟儿童文学观的基础,多年以后,一个与之决裂并发展创新,一个停止不前五四时期的鲁迅和周作人以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思想为武器,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人的解放;他们并肩反对封建礼教和伦理,一起反对封建妇女观,呼吁妇女解放;一起反对封建儿童观,呼吁儿童的解放。
他们反对封建儿童观的武器,是西方社会以进化论和人本主义为依据的幼者本位或儿童本位论。
儿童本位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日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
周氏兄弟在日本留学时受其影响。
儿童本位论强调以儿童为教育之本,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法,主张以儿童活动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和内容。
它提倡尊重并重视儿童,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光辉,是批判封建儿童观的有力武器。
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说或幼者本位说就是儿童本位论的翻版和具体阐释。
5我的杂学6里记叙他留学日本涉猎各种儿童书籍受儿童本位论影响的经过。
他阐述儿童文学特性时明确指出:儿童的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什么。
他以为儿童文学的内涵在于:首先要承认儿童的年龄差别及特点,顺应其心理生理的需要,供给其作品和和创作儿童文学;其次,要顺应儿童生长发展和转变的需要。
这些见解无一不是/儿童本位论0的重要组成。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也建立在/儿童本位论0的基础之上。
笔者曾在5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主张6里专文论述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主张,不再赘述。
五四时期,鲁迅的儿童观也建立在/儿童本位#48#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卷论0的基础上。
无论是尊重儿童把儿童当作人的解放儿童说,还是理解儿童说,都是/儿童本位论0的具体反映。
鲁迅不仅多次用到/幼者为本位0的说法,而且在5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6一文里明确说过:/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0。
[1](P245)周氏兄弟以进化论的/儿童本位论0为武器,在五四时期形成大同小异的儿童观,但是五四以后却发生了变化。
五四以后,中国文化思想界处于沉寂,不少文化思想战士陷入沉闷与彷徨。
大革命以后的周作人,失去新文化运动的锐气,经历压抑和痛苦的挣扎,他的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发生转变,由积极进取变为消极的明哲保身,由战斗转变为中庸,他钻进象牙塔,躲进苦雨斋,读古书,闲谈闲游,写闲适小品文,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开始蜕变。
他进步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虽尚未蜕变为保守反动,却已停滞不前。
此时他只在一些序跋里偶而谈到儿童文学,还多是重复以前看法,依然是儿童本位论观念,没有创新,没有发展。
思想蜕变是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主张不能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一直住在个人的书斋里0/以至成为现代文化界的李陵0[6]是必然的。
30年代以后的鲁迅,在经历了现实的血的教育,/思想因此轰毁0,/致使进化论完全破产0[7](P125),他相信进化论,认为青年总胜于老人,世间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老人要早死,所以将来总要好一些。
但是不然,现实告诉他,他的进化论彻底破产了。
这种想法他在许多文章里表达过。
之后,他积极投身左翼文艺运动,先后参加/自由大同盟0/民权保障同盟0和/左翼作家同盟0,思想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深刻,对中国现实的认识从进化论转变为阶级论。
抛弃进化论的鲁迅,也就抛弃了儿童本位论。
他深刻反思以后,说倘再发生那些四平八稳的救救孩子似的议论,连他自己听去,也觉得空空洞洞了。
他觉出前期儿童观的幼稚与不切实际,认识到老的让道于幼者并不能从根本上救孩子。
鲁迅毫不犹豫地摆脱儿童本位的羁绊,以一种全新的儿童观来看待儿童和儿童文学。
30年代以后,鲁迅发表一大批有关儿童问题及儿童文学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集中阐述了鲁迅崭新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架构和丰富了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宝贵财富。
(三)强调儿童文学的儿童性,一个强调顺应,另一位着眼培育新人周作人重视儿童文学的儿童性,把顺应看作儿童文学儿童性的第一要义,/供给儿童文学的本意是顺应0,在5儿童的文学65童话概论6等多篇论文里,周作人都强调儿童文学的/顺应0。
什么是顺应?周作人认为,顺应首先要依儿童年龄特征的生理心理之本能需要,恰如其分地供给他,使他生活满足丰富。
就是顺应儿童本能的兴趣与趣味。
其次,顺应是依着儿童生长发展的变化,顺应自然生活各期)))生长,成熟,老死。
第三,顺应就是顺其自然,助长发达,保其自然的本相。
周作人的/顺应0说在儿童不被重视的蒙昧年代具有积极意义,它承认儿童的独立地位,要求文学理解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而供给。
这为刚诞生的儿童文学提供崭新的理论,一直到现在依然指导儿童文学创作实践,是周作人对儿童文学理论的一大贡献。
周作人强调儿童文学的顺应,虽然包含一定的教育与引导性在内,但是,观其论述,他强调顺应多于引导与教育,在他看来,至于因了这供给材料与方法的而发生的效果,那是当然有的副产品,不必是供给时的唯一的目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