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的那首诗是什么意思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吕祖谦《议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翻译

吕祖谦《议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翻译原文:居争夺奔竞之中,而见旷逸高世之举。
嚣尘滞虑一扫而空,心开目明,顿还旧观。
暑风旱雨不足以喻其快也,渴浆饥炙不足以喻其美也,沂浴雩游不足以喻其清也。
晋文公反国之初,从行诸臣骈首争功,有市人之所不忍为者。
而介子推独超然处众纷之外,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是宜百世之后,闻其风者犹咨嗟叹颂而不能已也.虽然盗跖之风不足以误后世,而伯夷之风反可以误世。
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
推尤诸臣之贪功,其言未必非也;其言之所自发,则非也。
使晋文赋之以禄,推以此为辞禄之言,虽不尽中理,犹不失为狷介也。
而推之言不在于禄方赋之初,而在于禄不及之后。
吾固疑推之不主于理,而主于怨也。
推,高士也。
未易以凡心窥、利心量也。
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
推自谓:“既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亦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母子之间,真实底蕴,举皆披露,推安所逃情乎?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则狐、赵从亡之臣也,己亦从亡之臣也,其不赏,均也。
文公之赏狐、赵,固滥而可责也。
赏者为滥,则不赏者乃理之常也.是文公失之于狐、赵,而得之于我。
君待我以常,我自安其常,怨何为而生?身何为而隐乎?是非无两立之理.赏者是,则不赏者非;赏者非,则不赏者是。
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又怨文公之不赏,此近于人情乎?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
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形清而神浊者矣,如推之徒是也。
聚争名者于朝,聚争利者于市.山之巅、水之涯,忽遇如推者,焉非不萧然可喜也?怨心内积,则林麓未必非幽絷之网,涧溪未必非忿激之声也,吾未见此之果胜彼也.(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译文:处在人人竞相奔走抢夺的境地,才显现旷达闲逸,超脱凡俗的行为。
喧嚣的尘世和凝滞的欲念一下子扫除干净,那么心态就开朗,眼睛就明亮,顿时恢复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屈原《九章·惜往日》原文译文赏析

屈原《九章·惜往日》原文|译文|赏析《九章·惜往日》此诗是作者在临终之前回忆自己平生政治上的遭遇,痛惜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主张遭到奸人的破坏而未能实现,表明了自己不得不死的苦衷,并希望用自己的一死来唤醒君王的最后觉悟,反映了屈原理想的幻灭。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九章·惜往日》原文先秦:屈原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
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竢。
秘密事之载心兮,虽过失犹弗治。
心纯庞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
君含怒而待臣兮,不清澈其然否。
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
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
信谗谀之浑浊兮,盛气志而过之。
何贞臣之无罪兮,被离谤而见尤。
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
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
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昭。
君无度而弗察兮,使芳草为薮幽。
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
独障壅而弊隐兮,使贞臣为无由。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
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
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
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
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谩而不疑。
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
芳与泽其杂糅兮,孰申旦而别之?何芳草之早殀兮,微霜降而下戒。
谅聪不明而蔽壅兮,使谗谀而日得。
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
妒佳冶之芬芳兮,嫫母姣而自好。
虽有西施之美容兮,谗妒入以自代。
愿陈情以白行兮,得罪过之不意。
情冤见之日明兮,如列宿之错置。
乘骐骥而驰骋兮,无辔衔而自载;乘泛泭以下流兮,无舟楫而自备。
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
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译文及注释译文追惜着往年曾见信于故君,受到诏命去整饬时政。
守着先人的功绩光照下民,阐明法度以消除是非疑问。
因之国家富强而法度以立,君上委事于忠臣日以游息。
介子推死前写的一首诗

介子推死前留下的诗
原文: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
解释如下: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我割下自己的肉给您食用,以此来表达我对您的一片赤诚忠心,只希望主公您在治理
国家、对待事物时能够保持头脑清醒、明智,有清晰的判断和
认知,这里的“清明” 既指思维的清晰、明智,也暗指政治上
的清正、廉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我宁愿在这柳树下死去成为鬼魂不再与您相见,也胜过在您身边做一个直言进谏的臣
子。
表明介子推不愿再参与朝堂之事,对官场的纷争感到厌倦,
认为这样的离世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比在君主身边做一个不
断进谏、可能还不被采纳的臣子要好。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如果主公您的心中还记着我,在想起我的时候要常常自我反省。
介子推希望晋文公能
够反思自己的行为,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晋文公的一些做法可能
存在不满,希望晋文公能够通过自我反省来改进。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我在九泉之下也会问心无愧,希望主公您能够勤勉于政事,让国家一直保持政治清明
的状态。
体现了介子推对国家的关心,即使自己已经离世,仍
然希望晋文公能够治理好国家,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不过对于这首诗是否真的为介子推所写存在一定争议,因为在一些比较早期的史料记载中并没有提及这首诗2。
但无论如何,这首诗所表达的精神和寓意被后人所传颂和解读,成为了寒食节文化的一部分3。
介子推诗《清明》及清明节来历

介子推诗《清明》及清明节来历清明,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而古代著名文学家介子推的诗篇《清明》更是为这个节日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清明》一诗中,介子推以清明节期间的景色为背景,抒发了自己对节日和生命的思考与感慨。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传统的祭祖和悼念祖先的节日。
起源于古代时期,据《逸周书·春官考》记载,清明节最早的源流可以追溯至周代虞舜的纪念活动,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祭祀祖先的重要传统风俗。
清明节还有一个寓意深远的屠苏酒的习俗,用以驱逐瘟疫,祈福平安。
介子推《清明》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象,表现了岁月更迭,人生无常的哲理。
在节俗活动和自然景象中,介子推感慨万千,呈现出一种对生命脆弱与珍贵的感慨。
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敬先父、守纪念的重视。
祭祀祖先、扫墓踏青,让人们记忆过往,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清明节的举办也反映了民众对自然的敬畏与依恋,希望自身和家人能一年四季安康平安。
介子推诗句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表达了对生活中羁绊与不安的追问,而“牧童遥指杏花村”则揭示了要获得安定与安宁,需要回归朴实和自然。
诗歌虽然简短,但寄托了诗人对清明节、人生和自然的深沉思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自然、节日等诸多方面的关怀和感悟。
在当代社会,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仍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人们在这一节日里,不仅缅怀祖先、感悟生命,更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介子推的《清明》一诗,作为古代的文学珍品,也引领人们在细心品味古典诗文之美的同时,思考现代社会中对生活、人生和自然的理解与关注。
总的来说,介子推诗《清明》和清明节的来历,既承载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韵,又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内涵。
清明节让人们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停下脚步,倾听内心,感受自然和生命的美好,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清明介子推诗句

清明介子推诗句1. “清明时节雨纷纷,介子推啊你真神!就像那黑夜中的明灯,给人指引。
想想看,在那茫茫历史中,他的坚守是多么难得啊!”例子:每次到了清明节,我就会想起介子推,想起他的故事,真的太让人佩服了。
2. “割肉奉君尽丹心,介子推呀真伟大!这是怎样的一种忠诚哟,难道不令人惊叹吗?”例子:长辈给我讲介子推的事迹时,我都惊呆了,这种忠诚太难得了。
3. “熊熊烈火显风骨,介子推啊真豪杰!好比那高山上的青松,屹立不倒。
”例子:我跟朋友说介子推在火中的时候,朋友都沉默了,真的太震撼了。
4. “寒食节里思贤良,介子推呀你难忘!不就像我们心中永远的榜样吗?”例子:我们每年过寒食节,不就是在纪念介子推吗,真的永远都不会忘啊。
5. “介子推的精神传千年,哇,这是多么了不起呀!就如同那璀璨的星光,永不磨灭。
”例子:给小孩子讲介子推,他们都觉得好神奇,这种精神确实传了千年啊。
6. “淡泊名利令人敬,介子推啊你太牛!不恰似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吗?”例子:大家说起介子推的淡泊名利,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真的太牛了。
7. “功成身退不恋权,介子推呀真厉害!简直像那天空中自由的飞鸟,无拘无束。
”例子:想想现在的人,谁能做到像介子推那样功成身退不恋权啊。
8. “介子推的故事感人心,哎呀,这是多么深刻呀!犹如那深深烙印在心底的痕迹。
”例子:听到介子推的故事,心里真的很有感触,真的太感人心了。
9. “高风亮节传百世,介子推啊你真棒!不正像那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吗?”例子:老师讲介子推的高风亮节,我们都听得特别认真,真的很棒啊。
10. “清明缅怀介子推,哇塞,这是必须的呀!就好像我们对先辈的敬重,永远不会变。
”例子:每到清明,大家都会去缅怀介子推,这真的是必须要做的呀。
我的观点结论:介子推是一位非常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的历史人物,他的精神和事迹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时节里,更显得意义非凡,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
介子推留下的清明诗

介子推留下的清明诗介子推,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要说清明节,大家可就都知道了!每年这个时候,咱们都会去扫扫墓,祭祭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背后有个小故事,就是关于介子推的。
说实话,这个故事讲起来真挺让人感慨的。
你看,介子推本来是个非常忠诚、非常孝顺的人,结果他的结局却让人唏嘘不已。
话说,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景公他可是个有点儿忘恩负义的人。
介子推从小跟着晋景公,忠心耿耿,生死都跟着,多少次救了他一命。
可是,晋景公当了国君以后,一点不记得曾经有个忠诚的朋友帮过他。
这个时候,介子推遇到了一次困境。
晋景公打算剿灭一个敌国,但由于战况不利,兵员不足,很多大臣都开始讨价还价,提出各种要求。
结果,介子推觉得这样子不行,便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带着自己仅有的几百人前去支援。
结果怎么样?他确实救了晋景公,但自己也受了重伤,甚至为了不让别人知道,干脆割下了自己的大腿肉给晋景公做了食物。
你说,这个忠诚的家伙,怎么会被这么对待呢?他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依然对晋景公忠心耿耿,但晋景公呢?反倒是觉得介子推这人做事有些过头了,他对他有点儿害怕。
你想,谁能想象一个割肉给别人吃的人,突然之间还能活得好好的呢?这也是介子推悲剧的开始。
晋景公的心里也开始疙瘩了,于是想,既然介子推这么忠诚,那么他要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或者有些别的想法,那岂不是很危险?于是,晋景公决定做个“断后手”的动作。
接着呢,他为了不让介子推再有反叛的机会,居然下令将他放逐,结果,介子推逃到山里去,彻底消失在了这个世界上。
大家想想,这样的忠诚,他不就是得不到应有回报的“忠臣”吗?而且他还为了不让自己和其他人受伤,选择了自我牺牲。
他逃到山上后,尽管生活艰难,但从未向别人求助。
晋景公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惜,他已经无法再找到介子推了。
介子推的故事,真的是让人心情复杂。
你看他明明做了这么多好事,最后却没有得到一丝丝的好报。
最后死在山上,无人知晓他的葬身之地,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直到清明节,才有了纪念他的习俗。
介子推文言文及翻译

《说苑·介子推不受禄》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
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
”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
”至死不复见。
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
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
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
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
”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
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翻译】介子推说:“献公的儿子共有九个,只有公子您还健在。
天意并未断绝晋国的命运,晋国必将有新的君主。
主持晋国宗庙祭祀的人,不是您还能是谁呢?只是那些随从流亡的人,以为他们自己的力量成就了这一切,这不是在胡说吗?”文公即位后,赏赐功臣,却没有赏到介子推。
介子推的母亲说:“为什么不也去请求赏赐呢?”介子推回答道:“如果效法那些人的行为,我的罪过将会更大。
再说,我已经发出了怨言,决不吃他们的俸禄。
”他的母亲说:“也应该让国君知道你的心思。
”介子推说:“言语,是自身的装饰。
我打算隐居,哪里还需要装饰呢?”他的母亲说:“能够做到这样,我就和你一起隐居。
”从此,介子推母子再也没有出现过。
介子推的追随者们对此感到十分惋惜,于是在宫门前挂了一封信说:“曾经有一龙矫矫,突然失去了它的栖息之地,五条蛇跟随其后,周游天下。
龙饥饿无食,其中一条蛇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龙吃,龙回到它的深渊,安顿下来。
其余四条蛇找到了自己的洞穴,都有了自己的去处,而那条割股的蛇却没有洞穴,只能在野外呼号。
”文公外出时看到了这封信,感叹道:“哎呀!这是介子推啊。
我正为王室的事忧虑,还没有考虑过他的功绩。
”派人去召他,他却已经不在了。
于是文公派人寻找他的下落,听说他进入了绵上山中。
介子推的诗

介子推的诗
摘要:
一、介子推简介
1.介子推的身份背景
2.介子推与晋文公的关系
二、介子推的诗作概述
1.介子推的诗作主题
2.介子推的诗作风格
3.介子推的诗作影响
三、代表作品分析
1.《诗经》中的《采薇》
2.《诗经》中的《鹤鸣》
四、结论
1.介子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介子推诗作对后世的影响及启示
正文:
介子推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是晋国公子重耳(即晋文公)的亲信随从。
由于他忠诚勇敢,深得晋文公的信任。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介子推的诗作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对国家政治的关注,又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
他的诗歌风格质朴刚健,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诗经》中,收录
了介子推的两首诗作,《采薇》和《鹤鸣》。
《采薇》是一首描绘戍楼士卒生活的诗。
诗中通过戍楼士卒采摘薇草的情景,表达了士卒们远离家乡、戍卫国家的艰辛。
这首诗以写实的手法反映了当时戍楼士卒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士卒们的关爱。
《鹤鸣》是一首以鹤为题材的寓言诗。
诗中以鹤的鸣叫声象征着忠臣的谏言,提醒君主要明辨是非、听取忠言。
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政治的关注,也展示了他自己的忠诚与正直。
介子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而且在后世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学习的典范。
他的忠诚、正直、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也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总之,介子推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意思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意思
这是介子推讲的,意思是: 割下我的肉献给主公表明我的赤胆忠心,希望主公能够永远保持清正廉明的风范。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死后葬于介休绵山。
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介子推写的清明节的诗

介子推写的清明节的诗
嘿,你知道介子推吗?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想当年,晋文公
重耳在外流亡,介子推不离不弃地跟着他,甚至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
给他吃,这份忠诚简直让人惊叹!
要是介子推会写诗来描述清明节,那肯定特别有意思。
他可能会这
样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吾忆往昔伴君时,忠诚之
心永留存。
” 你看,这多有画面感啊!就好像我们能看到介子推在回忆
他和晋文公的点点滴滴。
说不定他还会写:“春风吹过绿柳枝,介子心中忆旧识。
当年患难
情何深,今日清明寄哀思。
”哎呀呀,这让人感觉他对过去的那段经历
有着深深的怀念和感慨呢!
想象一下,介子推站在那青山绿水之间,看着纷纷飘落的细雨,心
中满是对过去的思绪。
他会不会感叹:“这清明节的雨啊,就如同我心
中的思念,绵绵不绝!”这是多么强烈的情感啊!
如果我能穿越时空见到介子推,我肯定会问他:“您写这些诗,是
不是想让后人记住您的忠诚和奉献呀?”他或许会微微一笑,不回答我,但那眼神中分明有着坚定和自豪。
我觉得啊,介子推就是一个传奇,他的故事和他可能写下的诗,都
让清明节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值得我们去铭记和缅怀。
他的忠诚和
奉献精神,就像那明亮的灯塔,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介子推在柳树下写的诗的意思

介子推在柳树下写的诗的意思
介子推(公元前7世纪)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作品被称为《介山集》,其中有一首诗被称为《柳下系辞》。
《柳下系辞》是介子推在柳树下写的一首诗,其意境深远,寓意丰富。
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对《柳下系辞》的大致解读:
诗中以柳树作为抒发思想的背景,柳树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柔韧性。
诗人通过描绘柳叶随风摇曳、枝条婀娜多姿的景象,寄托了对世态炎凉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对人事物的思考,表达了对名利和虚浮的厌弃,追求内心自由和超越世俗尘嚣的理想。
诗中提到了士人的境遇和愿望,诗人表达了对天下未安宁的忧虑,以及对德行高尚、有志向的人的期望。
整首诗深沉而充满哲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社会变迁、人生追求和人情冷暖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生的向往和对世界的观察和思索。
需要说明的是,诗歌的解读可以因人而异,对诗的理解可以因文化背景、个人经验和审美态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以上解读仅供参考,具体的意义和感悟还需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体会。
介子推生前留下的七律诗

介子推生前留下的七律诗一、介子推是谁呢?他可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说起他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寒食节,他忠君爱国,品德高尚。
那他生前要是留下七律诗,那得多珍贵啊。
就像在历史的长河里捡到一颗最璀璨的明珠,这诗说不定能让我们直接窥探到他内心的想法呢。
我就想啊,这诗里会不会写他跟着晋文公流亡时候的事儿呢?好比“艰途岁月志难休,风雨同舟岁月稠。
”他陪着晋文公经历那么多磨难,这就像两个并肩作战的战友,无论风雨多大都不离不弃。
二、要是有他的七律诗,那肯定像一把神秘的钥匙。
打开一扇通往那个古老时代的门。
想象一下,他在诗里可能会提到自己的抱负。
“胸怀壮志欲安邦,岂惧征途险路长。
”这就好比现在那些有梦想的创业者,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都不害怕。
介子推他一心想让晋国强大起来,他的这种抱负肯定会在诗里有所体现的。
三、也许他的七律诗里还会有对友情或者君臣之情的描写。
“君恩臣义两相知,恰似繁星伴月时。
”你看,这君臣之间的感情就像星星和月亮一样相互依存。
他对晋文公的忠诚那可是天地可鉴的。
就像现在那些忠诚于公司、忠诚于朋友的人一样,无论发生什么都坚守在身边。
这诗要是存在,那可就是这种忠诚之情的最好写照。
四、我想啊,他的诗里会不会有对当时民间疾苦的反映呢?“民苦犹如心上刺,愿将热血解灾殃。
”他是个那么善良的人,看到老百姓受苦肯定像自己心上被刺了一样难受。
这就像一个善良的医生,看到病人痛苦就想尽办法去救治。
如果他在诗里表达了这样的情感,那我们就能知道他不仅忠诚于君主,更是心系百姓。
五、再看啊,他的七律诗说不定还能体现他的人生观呢。
“名利如烟皆看淡,唯留浩气在人间。
”他对名利根本就不在乎,最后隐居绵山。
这多像那些不慕虚荣的智者啊,他们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富足。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种境界真是太难得了。
如果他的诗里有这样的表达,那真的是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人生课。
六、要是介子推的七律诗真的存在,里面会不会提到他在绵山的生活呢?“绵山深处静修身,鸟语花香亦养神。
介子推的七律诗

介子推的七律诗介子推,那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人物啊。
我常常想,要是能有一首七律诗来完整地诉说他的故事,该多好呢。
说起介子推,就不得不提到晋文公重耳。
想当年,重耳流亡在外,介子推不离不弃,就像忠诚的影子紧紧追随主人。
这就好比那星星总是伴着月亮,那时候的介子推多忠心呐。
重耳饿了,介子推毫不犹豫地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他充饥。
这是怎样一种牺牲精神啊!简直像蜡烛燃烧自己,只为照亮别人。
我试着写一首关于介子推的七律:春秋义士史留名,割股啖君心至诚。
隐入绵山身似鹤,远离尘世意如冰。
文公悔悟寻贤切,烈火焚林憾事生。
寒食清明怀介子,千秋浩气绕云庭。
首联说他在春秋之时,作为义士那可是名垂青史啊。
他割下自己的肉给君主吃,那心就像金子一样赤诚。
就像古往今来那些为了大义舍弃小我的英雄,他们的精神是那么崇高。
颔联描绘他隐居绵山,像高洁的鹤一样自在,远离那尘世的喧嚣,心就如同冰一样纯净,不为功名利禄所动。
这多像那些隐居山林的高人啊,只追求内心的宁静。
颈联提到晋文公后来悔悟了,急切地去寻找介子推这样的贤才,可谁能想到一场大火烧了绵山,这成了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
这好比一个人不小心打碎了最珍贵的宝物,满心都是悔恨。
尾联说寒食和清明的时候,人们都在怀念介子推呢,他那千秋的浩然正气就像云朵一样环绕在天地之间。
在我看来,介子推的故事是对忠诚、淡泊名利的最好诠释。
他就像一座精神的灯塔,永远矗立在历史的海洋中,给我们这些后人以无尽的启示。
我们应该像他一样,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坚守自己的本心,忠诚于自己的信念,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介子推写给晋文公的诗

介子推写给晋文公的诗《介子推写给晋文公的诗》是一首具有历史背景的古文诗歌。
据传,这首诗是鲁国大夫介子推在公元前670年前往晋国进行使节交涉的时候为晋文公所作。
全诗共五章,通篇运用雄浑悲壮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介子推面对战乱和争斗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不屈精神和忠诚一心的奉献精神。
下面是本人对这首诗的一些参考内容。
1. 诗歌背景晋国曾经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一度处于强盛时期,但到了公元前7世纪末期,由于诸侯兼并和战争的影响,晋国开始衰落。
而在这个时期,鲁国和晋国之间也存在不少的纷争和争端。
公元前685年,晋国和鲁国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鲁国大将颜回战死,著名诗人屈原也用“楚国兵戈满天飞,百万雄师过大江”形容了这场战争的惨烈。
介子推此时前来晋国,是为了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但由于晋国内部政治的不稳定,他的使命并不成功。
2. 诗歌主题介子推写给晋文公的诗,是一首以忠诚、荣誉、信仰和不屈不挠为主题的诗歌。
全诗通篇都在表达一种奋发向前的精神,这种精神并不针对晋国或者鲁国,而是面向所有人的一种价值观念。
特别是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介子推运用夸张手法,以忠诚、信义、奉献等词汇,赞美自己的勇敢、坚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样的主题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在古诗词中,不断强调忠诚这一价值观念。
3. 诗歌风格《介子推写给晋文公的诗》的风格与其他一些春秋时期的楚辞类似,常借助夸张、象征、比喻等手法,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和感情。
此外,篇章结构严谨,文字简短明快,寥寥数语便能表达深刻的情感。
例如,“所念者,岂独我哉?”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仁义的追求和对世间万物的关注;“有勇无谋,奈何?”揭示了人们面对困境时的困惑和无奈;“有谋无勇,半死不用”则是表达了勇气和智慧同在的精神理念。
4. 诗歌价值对现代人来说,《介子推写给晋文公的诗》意义重大,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一本关于“忠诚”和“信义”的手册。
现代社会上,“忠诚”和“信义”也同样被看作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念。
介子推写给重耳的诗

介子推写给重耳的诗一、针对儿童读者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故事,是关于介子推和重耳的。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重耳的人,他经历了好多好多困难。
介子推是重耳的好朋友,一直陪着他。
有一次,重耳饿坏了,介子推就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他吃,这得多疼呀!后来重耳终于当上了国王,可是介子推却不想当官,就躲进山里了。
比如说,在幼儿园里,如果你的小伙伴摔倒了,你要去扶他起来,就像介子推帮助重耳一样。
二、针对青少年读者嘿,青少年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介子推和重耳的故事。
重耳当年流亡在外,那日子可真叫一个惨。
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一路相伴。
还记得有一回,重耳都快饿晕了,介子推二话不说,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他充饥。
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后来重耳成功了,介子推却选择隐退。
他写了一首诗给重耳,诗中流露出的那种真情实意,真让人感动。
这就好比咱们在学校里,好朋友遇到难题,你全力帮忙。
等朋友取得好成绩,你为他高兴,却不图回报。
这就是真正的友情,像介子推和重耳那样。
三、针对成年读者朋友们,咱们来聊聊介子推和重耳这一对历史人物。
重耳曾经落魄流亡,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介子推一直忠心耿耿地陪在他身边。
有个特别让人震撼的情节,重耳饥饿难耐时,介子推竟然割下自己的肉给他吃,这是怎样的一种义气!等重耳苦尽甘来,介子推却悄然离去,还留下了写给重耳的诗。
这首诗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
想想咱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像介子推这样的挚友,在你低谷时拉你一把,在你辉煌时默默祝福。
这样的友情,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珍惜。
四、针对老年人读者老伙计们,今儿咱唠唠介子推跟重耳的事儿。
重耳当年那日子过得苦啊,到处流浪。
介子推可是个实诚的好人,死心塌地跟着他。
说起来,有一回重耳饿昏过去了,介子推心一横,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吃,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后来重耳发达了,介子推不图荣华富贵,走了,还给重耳写了首诗。
咱们这辈子也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是不是也有像介子推这样的真心朋友?得记住人家的好啊!五、针对文学爱好者各位文学爱好者们,今天咱们一同走进介子推与重耳的传奇故事。
关于介子推的诗

关于介子推的诗
嘿,你知道介子推吗?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
想当年,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那日子过得叫一个苦啊!介子推不
离不弃,一直陪伴在他身边。
有一次,重耳饿到不行了,介子推竟然
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哇塞,这得是多深的情谊呀!这就好比
是你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个朋友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给了你,你说感
不感人?
后来重耳成了晋文公,大肆封赏功臣,可介子推却不贪图荣华富贵,带着老母亲隐居绵山去了。
晋文公想起介子推的好,就派人去请他回来,可介子推就是不出来。
晋文公着急呀,他竟然听信了小人的建议,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
结果呢,介子推宁死也没出来,和母亲
一起被烧死在了山上。
哎呀呀,这多让人惋惜啊!这介子推就像是那高洁的莲花,出淤泥
而不染。
他对晋文公的忠诚,那简直就是死心塌地呀!难道他不值得
我们铭记吗?
我写了一首关于介子推的诗:
绵山深处忆先贤,
割股奉君义薄天。
淡泊名利甘隐世,
英名千载永流传。
介子推的故事流传千古,他的精神也激励着我们。
他让我们知道,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情谊比金子还珍贵,有一种品德比钻石还闪耀。
我们要向介子推学习呀,学习他的忠诚,学习他的无私,学习他的淡泊。
不管这个世界变得多么浮躁,我们都要坚守自己内心的那份美好。
这就是我对介子推的看法,你呢?你是不是也被介子推的故事所打动?。
关于介子推的古诗

关于介子推的古诗
嘿,你知道介子推吗?他可是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呢!
有好多古诗都提到了介子推呀。
就像唐代诗人卢象写的“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哇,这诗里写出了介子
推为了躲避世事,最后被山火焚烧的事情,还说全天下都因为他而有
了寒食节,这是多么高的赞誉啊!你想想看,一个人能让这么多人纪
念他,那得有多大的影响力啊!
还有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年年泼火雨,苦作禁烟寒。
竹柏皆冻死,
况彼无衣民。
”这里不也是在说因为介子推才有了寒食节,寒食节又有
禁火的习俗嘛。
这就好像是一阵风,虽然看不见,但是却能吹落满树
的花瓣,介子推虽然已经远去,但是他的故事却像那风一样,一直吹
拂着我们的心灵。
介子推的故事真的很让人感慨啊!他对晋文公那可是忠心耿耿,割
肉煮汤给他喝,多感人呐!可最后却选择了隐居,不贪图荣华富贵,
这种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他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
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我觉得介子推的精神真的非常可贵,他的忠诚、他的无私奉献,都
值得我们铭记在心。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像他一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做一个有骨气、有担当的人。
介子推的古诗,
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让我们一起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吧!。
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意思

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意思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是在《百家讲坛》里。
现在还记忆犹新。
多年前,一个在古代中国文学界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一个受着后世敬仰的词人,一个曾经让无数读者为他赞叹的诗人,却郁郁不得志。
终于在人生将要尽头的时候,他向世人抱怨:人生就像是那已经结了果实的木瓜树,自己满怀希望地把它移植到山上,没想到别人砍来烧火。
而自己手捧硕大的木瓜走回家中,亲人们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
面对这样的嘲讽和轻视,诗人把所有的不满和抱怨都化作了动力,发奋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几年前,偶然机会接触到一篇课文,题目就叫做《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今天,正好有时间,便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其中的内涵。
每当人们说起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古代一个贫穷的书生——介子推。
因为王母娘娘生日快到了,需要各路神仙准备一些贡品。
人们各显其能,各展才华,都争着送上礼物。
可是介子推十分穷困,只有一把雪白的胡子,也没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于是他向晋王献上一颗自己种的、特别甜美的木瓜,用它来代替奉献给王母娘娘的寿桃。
晋王见介子推这么穷,又有一把好胡子,居然会有这么好的东西,喜出望外,认定他是个好人,十分感动,立刻传令赏赐介子推黄金千两,并且封他为大官,可是介子推坚决不肯接受。
相信我,大家一定会在脑海里回忆出一个英雄形象:饥寒交迫时愿意与你分享自己的木瓜;大难临头时,愿意为你牺牲自己,甚至是性命!可是就是这样的人,却被你们嘲笑讥讽,欺凌迫害,你们凭什么?而我们现在的人呢?处在优越的环境里,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精神却极度空虚,更糟糕的是,不再愿意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
我们不缺物质财富,缺的是精神财富。
我们只想着拥有物质,却忽略了最本质的东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你们有父母吗?有朋友吗?有家庭吗?等到失去一切的时候,又怎敢奢求身边的人会像介子推一般真诚善良?同学们,从小事做起吧,捡起掉落在地上的垃圾,关爱弱小,帮助孤寡老人,抑或是扶一下摔倒的陌生人……行动起来,付诸于此,长大成人,必将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介子推与清明节的诗词

介子推与清明节的诗词
嘿,你知道吗?介子推可是和清明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在历
史的长河中,有那么多诗词都提到了他呀!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这诗句多感人啊!就像妈妈
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一样,介子推对晋文公那可是忠心耿耿啊!他
为了晋文公,甚至能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这得是多大的勇气
和忠诚呀!你能想象自己为了朋友做到这样吗?
还有很多诗人都写过关于介子推的诗词呢。
他们用诗词来歌颂介子
推的高尚品德,这就好像我们现在用点赞来表达对别人的敬佩一样。
比如说,有的诗里写介子推宁死不屈,不愿出来当官,这得多有骨气啊!这就好比那些坚持自己梦想,不随波逐流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
尊敬吗?
介子推的故事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光芒。
那些诗词就像是我们仰望星空时发出的感叹,充满了对他的赞美和敬仰。
想想看,要是没有介子推,清明节会不会就少了一些特别的意义呢?
我觉得啊,介子推和清明节的诗词真的是太重要了!它们让我们了
解到了古人的忠诚和高尚品德,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们
应该好好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发光发热!
就像我们要珍惜和朋友、家人之间的感情一样,不能让这些美好的东西被遗忘呀!你说是不是呢?。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译文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译文《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译文赏析介子推不言禄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①,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②,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③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④?”对曰:“尤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⑥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女⑦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⑧吾过,且旌⑨善人。
”注①禄:俸禄②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祭祀的人,这里指代一国的国君③诬:荒谬④怼:怨恨,不满⑤尤:责备,谴责⑥文:装饰,美化⑦女:通“汝”,你⑧志:记住⑨旌:表彰,发扬1.解释文中划线词:①亡()②及()③盗()④盍()⑤偕()2.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身将隐,焉用文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3.补充省略内容:①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③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5.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6.概括介子推的性格。
参考答案1.逃亡到(达)小偷何不(为什么不)一起2.A3.①之(介子推)②其(他们)③此(这个)4.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5.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6.淡泊名利、居功不傲、坚守节操、言出必行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