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心理学观点下的青少年社交发展研究

心理学观点下的青少年社交发展研究

心理学观点下的青少年社交发展研究青少年社交发展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它涉及到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情感交流和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探讨青少年社交发展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干预措施。

首先,青少年社交发展对他们的整体成长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社交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通过与同龄人和成年人的交往,青少年能够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解决冲突以及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这些社交技能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建立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青少年社交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社交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的支持和关注程度、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方式都会对青少年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关系的稳定性和亲密度与青少年的社交能力密切相关。

其次,学校环境也是青少年社交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校作为青少年社交交往的主要场所,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社交机会,还对他们的社交技能和行为规范进行塑造。

研究发现,学校中的同伴关系对于青少年的社交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与有良好社交技能的同伴交往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社交能力的提高,而与问题行为同伴交往则可能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对青少年的社交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社交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交网络,但它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青少年可能在社交媒体上面临着虚拟身份与真实身份的冲突,以及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欺凌等问题。

因此,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体时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交技能和网络素养,以避免不良影响。

为了促进青少年的社交发展,可以采取一些干预措施。

首先,家庭应该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注他们的社交需求和问题,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其次,学校应该开展相关的社交技能培训和教育,帮助青少年学习与他人合作、解决冲突和表达情感的技巧。

此外,社会和媒体也应该共同努力,提供积极健康的社交环境和内容,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社交媒体。

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理论互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理论互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

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理论互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理论: 互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人际关系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中互惠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是两个经典的理论,用来解释人际关系中的互动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理论,并分析它们的应用和局限性。

一、互惠理论互惠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布兹巴德(Philip Blau)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时,往往会倾向于以相互的利益交换为基础。

互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互惠性”,即个体之间的互动应该是公平和平衡的。

1.1 互惠理论的原则互惠理论的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互利原则:人们倾向于与那些给予他们利益的人建立关系,并回报他们的好处。

- 成本-收益比较:人们会对自己投入到人际关系中的成本和获得的好处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进行交换。

- 礼尚往来:人们会期望他们给予他人的好处能够得到回报,否则他们可能会感到不公平。

1.2 互惠理论的应用互惠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社交互动中,人们会倾向于回应他人的善意,以确保关系的良好发展。

此外,商业领域中的合作和交易也经常依赖于互惠关系,双方通过给予和回报获得彼此的利益。

然而,互惠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人们可能会对互惠关系过度依赖,忽视其他重要的因素,如友情和爱情。

其次,某些人可能会滥用互惠关系,仅仅出于个人利益而对他人施加压力。

因此,互惠理论并不是解释所有人际关系的绝对标准。

二、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是由社会学家乔治·霍默(George Homans)和彼得·布兰斯达(Peter Blau)共同发展的。

该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一种交换系统,其中个体通过给予和接受利益来满足彼此的需求。

2.1 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概念社会交换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核心概念:- 成本和收益:人们参与人际关系是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他们会权衡投入的成本和获得的收益。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_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_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比行为更为深层的东西,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的行为的关联性和必然性规律。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同时,也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摄取-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4)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5)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4、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1)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其他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一样,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应该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同时,也应看到,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2)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

当然,社会关系同人际关系是两个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

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是一回事。

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一方面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关系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有法律的关系、道德的关系等等。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简介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心理学领域。

它探究了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以及维持的心理机制,以及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于了解人际互动的规律以及改进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关系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型,包括:1.家庭关系:家庭是个体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之一,对个体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友谊关系:友谊是建立在共同兴趣、互相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交支持。

3.爱情关系:爱情关系是特殊的人际关系,涉及到深厚的感情和情感互动。

4.职业关系:职业关系是在工作环境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和工作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亲和力亲和力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吸引力和需求程度。

亲和力的形成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的相似性、社会背景等。

在人际关系中,亲和力可以促进个体之间的融洽互动,并有助于关系的长期维持。

人际冲突人际冲突是人际关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它指的是个体之间因为不同的意见、利益冲突或者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和对抗。

人际冲突可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关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有效的解决人际冲突对于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社交支持社交支持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指的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得到的情感和实质性的支持。

社交支持可以通过情感上的倾听、理解和支持,以及实际上的帮助和资源分享来提供。

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交支持能够缓解个体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心理负担,促进个体的适应和发展。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应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应用领域的例子:1.教育领域: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合作学习和团队建设。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交流的心理学分支。

它主要关注人际关系中的情感、认知和行为,并探讨人际关系对个体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旨在增进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提升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和满足感。

一、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生活几乎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

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带来快乐、支持和满足感,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与此相反,破裂的人际关系会导致孤独感、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甚至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框架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人际交往中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对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起着关键作用。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社会认知和判断来解读他人的行为,并以此为基础做出相应的反应。

研究社会认知的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对他人的理解和解读是通过对对方的行为进行推理和推断来实现的。

2. 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和期望受到童年依恋经历的影响。

依恋是人类在幼年时期形成的情感关系模式,它对于个体的人际关系能力和亲密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依恋理论强调个体对被爱和安全感的需求,认为这种需求在人际关系中对个体的情感满足和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3. 自我扩展理论:自我扩展理论认为,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寻求与对方的情感共鸣和自身价值的验证。

个体会通过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来扩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可和满足。

自我扩展理论强调人际关系对个体自我内涵的建构和巩固的积极作用。

三、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1. 沟通技巧培养:在人际关系中,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关键。

通过学习和培养有效的沟通技巧,个体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并理解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良好的沟通能够促进互相理解和共鸣,减少冲突和误解,增进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

心理学视角下的职场人际关系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职场人际关系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职场人际关系研究一、引言职场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地方,职场人际关系是决定个人职业生涯和生活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

心理学视角下,职场人际关系的研究是对人们心理健康和生产力提升的重要贡献,本文将从三方面阐述以下内容:职场人际关系的现状,职场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影响以及如何改善职场人际关系。

二、职场人际关系现状职场人际关系涉及到职场内所有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管理,它们与企业文化、福利制度、职业管理等有关。

在当前的社会,职场人际关系常出现以下矛盾和问题:1.个人的竞争意识过强:在职场中存在大量人群具有竞争意识,由于升职机会和薪资待遇,人们常常采取各种方式争夺,有时候带有严重的攻击性。

2.沟通不畅:由于一系列意见分歧,做事方式不同,人们在职场中经常遇到沟通不畅的问题。

此外,可能由于社交能力较差,想表达的意图没能被正确理解和接受。

3.压力导致情绪不稳定:在职场中,许多员工都处于压力之下,可能是绩效压力,也可能是人际关系问题。

这些压力常常让人们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对工作和同事产生负面影响。

以上问题对组织绩效和员工幸福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透过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职场人际关系,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应对这些问题。

三、职场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影响怎样的职场人际关系会影响员工状况?1.工作者的幸福感:一个良好的职场人际关系有助于工作者的幸福感。

与同事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共同体验,可以带来更大的自豪感、社会支持和情感认可,从而明显改善员工的身体、心理和工作绩效。

2.员工流失率:工作环境和同事关系对员工是否留在当前组织有很大的影响。

同事关系不好常常是员工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员工流失带来的费用非常高昂,很大程度影响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生产力:在良好的职场人际关系氛围下,员工情绪高涨,更愿意合作从而有效提高生产力。

以上数据表明,良好的职场人际关系可以维持员工的情绪和工作,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与绩效,这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2 人际关系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人际关系主要注意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3 人际关系作为专用名词是在本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

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

4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标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5 米德提出了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了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提出了社会互动理论;修茨提出了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费斯汀格提出了认知不协调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了归因理论,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了公平理论。

6 人际关系心理实际上乃是人与人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其主要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

人们彼此在情感上的满足与不满足、好感与反感就成了评价人际关系心理的主要标志。

7 就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过程而言,一般经过一个双循环的过程。

即顺时针方向运动的内循环与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外循环有机组成的完整系统。

8内循环和外循环并不是相互别离的,有时两个过程交叉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但其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9 社会学是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或从人们各自所处的阶级关系、群体关系中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非个性的特点。

而人际关系心理学则是从个性角度,着重研究人与人在情绪基础上的心理关系。

10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

人际关系心理学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2、“人际关系”作这专用名词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人事管理协会最先提出来的;3、人际关系作为早期行为科学理论之一,也称人群关系论,1933年由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创立;4、从心理学角度考察,人际关系包含三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5、在人际关系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中,提出群体动力学的心理学家是勒温,提出人际特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是修茨;6、弗罗姆提出的理论流派是期望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的理论是归因理论;7、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8、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9、在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心理学联系尤其密切;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11、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产物;12、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三个阶段是:注意阶段、接触阶段和融合阶段;13、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包括:冷漠阶段、疏远阶段和终止阶段;二、选择题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之父”是A;A、冯特B、梅奥C、莱维特D、勒温2、下列不属于人际关系心理成分的是D;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3、人际关系的分类按照需求的性质,可以分为哪两类BA、支配性关系和平等性关系B、情感关系和工具性关系C、吸引性关系和排斥性关系D、长期性关系和临时性关系4、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始于BA、19世纪末B、20世纪20年代C、1933D、20世纪60年代5、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心理学家是DA、骊斯洛B、弗罗德C、亚当斯D、费斯汀格6、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流派是DA、象征性交往理论B、群体动力学C、社会互动理论D、公平理论7、在诸多学科中;人际关系心理学和哪门学科的联系最密切CA、社会学B、行为科学C、社会心理学D、人类学8、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中最根本的任务是D;A、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B、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C、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D、发展新型有人际关系9、在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中,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的阶段是B;A、注意阶段B、接触阶段C、融入阶段D、终止阶段10、零接触状态是指人际关系恶化的BA、冷漠阶段B、疏远阶段C、终止阶段D、分离阶段三、判断题1、在人际关系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成分中,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成分√2、夫妻关系不属于人际关系的范畴;×3、梅奥对人际关系结构方面做了重要研究;×4、期望理论是亚当斯提出来的;×5、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6、人际关系受生产关系的制约;√7、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研究的对象,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研究的范畴;×8、要研究人际关系,应该把人际关系放到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9、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10、人际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二章人际关系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一、填空题1、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2、莱维特为了探索正式群体中个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提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人际关系沟通模式;3、人际沟通四种模式包括:圆形传递、轮式传递链式传递和Y式传递;4、对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交往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是戴维斯;5、在非正式群体中存在的四种人际关系交往模式分别是:单线型、集中型、偶然型和流言型;6、对人际关系的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的心理学家是纽科姆;7、人际关系从其结构组成来说可以分为五类:生活型、劳动型、休息型、学习型和活动型;8、人际关系中交往积极性的经典实验——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家梅奥和他的学生一起进行的;9、霍桑实验包括四个分实验:照明实验、福利实验、群体实验和态度调查;10、人际关系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修茨;11、修茨认为,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不同的人际关系需要会构成不同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需要包括: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感情的需要; 12、在需要理论中,较为着名的三个理论是: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和成就激励理论.1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14、E.R.G理论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三个需要,包括:生存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员发展需要;15、归因理论主要包括两种:海德提出的通俗心理学和韦纳提出的成就动机归因;16、韦纳认为成就动机的归因必须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控制源,二是稳定性;17、社会测量法的结果都可以通过图表方式出来,常用的方法有矩阵表示法、图示法和数学公式法三种;二、选择题1、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性,最好就采用的人际沟通模式是B;A、圆形传递B、轮式传递C链式传递D、Y式传递2、以一个成员或信息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递的人际沟通模式是B;A、圆形传递B、轮式传递C链式传递D、Y式传递3、把信息有选择地告诉自己的朋友或有关的人的藤式沟通模式是B;A、单线型B、集中型C、偶然型D、流言型4、在非正式群体中,一个人主动将信息传播给所有与他接触交往的人的人际交往模式是D;A、单线型B、集中型C、偶然型D、流言型5、谣言的产生采用的人际沟通模式通常是D;A、单线型B、集中型C、偶然型D、流言型6、参加比赛中的对手之间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属于C的人际关系;A、生活型B、劳动型C、活动型D、学习型7、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A、马斯洛B、弗罗德C、亚当斯D、费斯汀格8、无论遇到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首先会想到“他喜欢我吗“在得到肯定的或否定的答案后,再采取适当的行动的人是属于人际关系类型中的哪一类型AA、驯顺型B、进取型C、分离型D、包容型9、小蒋在单位里经常颐指气使,指挥别人做这做那,争权夺利,使得他人际关系非常紧张;按照修茨对人际需要的观点,小蒋可能是哪方面的人际需要比较强烈BA、包容的需要B、控制的需要C、情感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10、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提出的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人际关系测量方法是C;A、实验法B、调查法C、社会测量法D、参照测量法三、判断题1、霍桑实验发现,组织中既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2、要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提高积极性,可以采取的最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是圆式交往模式;√3、在口头交际和书面交际中,书面交际的效果最好;×4、人类最小稳定的群体是两个人;√5、霍桑实验证明了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而言,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比客观物质条件更为重要;√6、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具有决定作用;√7、符号相互作用论也叫象征性交往理论;√8、自我呈现也称为印象管理;√9、海德认为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10、群体人际关系层次理论和人际关系测量法的参照测量法都是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提出来的;√第三章态度及其转变一、填空题1、心理学中最早使用态度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斯宾塞;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3、态度由三部分组成,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其中态度的核心成分是情感成分;4、态度的功能包括: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和调节功能;5、态度的特性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具体性和态度的协调性;6、心理学家伯恩.克劳雷和斯台茨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在态度的研究中;7、态度形成与发展中的平衡理论是由海德提出的;8、态度一致性理论认为,态度的一致性是导致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9、态度的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包括:个体的需要、个体的经验、交往的对象和性质以及个体的自我意识10、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过程通过两步实现:首先是内化,第二是同化;11、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12、人们可以通过参加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这种态度改变的方法称为参与活动法;13、态度转变中的沟通包括下列三个因素:沟通者、沟通内容和沟通对象;14、私下保留的态度要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二、选择题1、“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名话说明了态度成分中哪一因素对态度的重要作用B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2、按C划分态度,可以把态度分为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A、认知评价B、情感体验C、行为倾向D、功能特性3、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这是态度的哪一功能在发挥作用DA、顺应功能B、认识功能C、防御功能D、调节功能4、兰波特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耐痛忍耐力的实验研究说明了态度具有D;A、顺应功能B、认识功能C、防御功能D、调节功能5、我们通常说的“美丽”“善良”不是一种态度,当说“我的妻子真是美丽善良”的时候就是一种态度,这说明了B;A、态度具有社会性B、态度具有具体性C、态度具有协调性D、态度具有认识功能6、由P—O—X构成态度三角关系的理论,是C理论;A、功能B、一致性C、平衡D、学习7、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要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这种态度转变的方法是B;A、参与活动法B、登门拜访C、全面宣传法D、沟通信息法8、沟通者的权威越强,则沟通对象改变态度的程度就越B;A、小B、大C、差D、少9、如果一个产品的制造商或厂家自己推荐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夸耀它如何性能优良,质量可靠,人们往往会怀疑,这是沟通者的什么特点在发挥作用BA、专长或权威B、动机C、个性特征D、角色特征10、在审判情景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进行原告的“辩论”和被告的“辩论”一个星期后,再进行裁决,陪审团往往对原告的“辩论”的印象更为清晰,这种现象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中称为A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对比效应D、同化效应11、睡眠者效应是指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时间而B;A、减弱B、增长C、转移D、消失12、在听众与沟通者的观点差距与态度改变的关系中,正确的是CA、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程度也越大B、差距越大,态度改变的程度越小C、中等程度的差距可以产生最大的态度改变D、听众与沟通者的观点差距对态度改变没有影响;三、判断题1、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2、在态度的三个成分中,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3、态度不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4、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态度可以模仿;√5、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认为,在态度形成和发展中,平衡的结构必须是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关系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6、恐惧和态度变化呈倒U型关系;√7、随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和沟通者分离开来,而且人们遗忘沟通内容比遗忘沟通者更快一些;×8与听众类似的沟通者比与听众不类似的沟通者传递的信息更有说服力;√9、听众的态度越极端,越容易接受不同的观点;×10、私下保留的态度比公开表达过的态度更容易改变;√第四章行动与态度一、填空题1、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费斯汀格提出来的;2、认知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认知无关、认知协调和认知失调;3、“纽约到巴黎有4800多公里”与“北京今天下雨”之间的认知关系属于认知无关;4、认知失调程度与不一致认知数和不一致认知的重要性成正比,与协调性认知数和协调性认知的重要性成反比;5、减少失调的方法包括:改变认知、增加认知和改变重要性;6、抽烟的人虽然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为了摆脱这种认知失调的不舒服状态,往往会追求那些讲述抽烟害处不大或完全没有害处的信息,这是采用增加认知的方法来减少失调;7、诱导服从实验是由费斯汀格和卡尔史密斯做的;8、能够产生诱导服从的前提因素包括:自愿选择、承诺、责任感和预期的消极后果;9、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10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对公众作出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与我们自己私下思考这些违反自己态度的表白相比,我们会体会到更多的失调;这是承诺因素在起作用;11、在认知失调理论的一些研究中,不足障碍研究对于儿童教育的应用,尤其对于我们理解儿童内化态度等有着重要意义; 12、一般来说,一个决策过程往往会在作出决定后产生失调;13、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应用于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和决策等方面;14、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实行了这个方案后,虽然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往往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二、选择题1、“今天外边下雨”和“我有一把雨伞”的认知关系是属于哪种认知关系BA、认知无关B、认知协调C、认知对立D、认知失调2、你很喜欢在周末早晨睡懒觉,但是这个周末你的好朋友要到你这儿来玩;于是你早早地起床去火车站接他也不会觉得太为难,这说明是认知的什么因素在起作用DA、不一致的认知B、不一致认知的重要性C、协调性的认知D、协调性认知的重要性3、诱导服从实验的结论认为,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种A 的关系;A、相反B、一致C、正向增长D、无关4、小张被人用刀威胁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但小张不会感到很大的失调,那是因为D;A、他没有作出承诺B、这是他没有预期到的消极后果C、他不必要对此负责D、他不是自愿选择的,而是被强迫的5、小李去上班,他可以选择从街的左边或右边走去单位;小李知道街的左边正好在施工却还是选择了左边;结果一块石头掉下来打在他头上;这时小李可能产生认知失调,其认知失调的原因在于DA、自愿选择B、承诺C、责任感D、预期的消极后果6、在一个消除对蛇的恐惧的治疗训练中,心理学家设计了需要付出很大努力但是与消除对蛇的恐惧没有直接关系的“锻炼治疗“,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体现了B研究的结果;A、诱导服从实验B、努力理由研究C、不足障碍研究D、决策后失调研究7、决策后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在两个备择物之间作一个选择,决策之后便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决策者试图C两个项目之间评价的差距;A、缩小B、忽略C、扩大D、平衡8、按照诱导服从的实验结果,以提供优惠券或以优惠价为特征的广告和推销活动实际上B了顾客对于提供优惠券的那些商品的依赖;A、增强B、减弱C、吸引D、没有影响9、“承诺升级”现象往往出现在D的情景中;A、心理治疗B、儿童教育C、消费行为D、决策10、按照不足阻碍研究,在儿童教育方面,B的教育态度比较好A、严厉的B、温和的C、威胁的D、打骂的三、判断题1、个体认知之间的大部分关系是认知无关;√2、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减少;×3、一个人的认知失调程度与协调性认知数成正比,与不一致的认知数成反比;×4、行为可以改变态度;√5、为完成行为而提供的诱因与将要发生的态度改变的程度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反的关系;√6、在从事与自己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时,自愿选择比强迫服从更会产生认知失调;√7、人们会对经过努力达到的目标更喜欢、评价更高,这是基于决策后失调的研究,×8、人在决策后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决策者会试图扩大两个项目之间评价的差距;√9、认知之间的不一致会产生一种称为激起的生理驱力;√10、认知失调理论指出,与行为有关的过分的充分理由会具有与希望相反的效果;√第五章印象形成一、填空题1、所谓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2、印象形成过程包括三个成分:行动者、知觉者和交往情景;3、印象形成的特点包括:一致性、评估性、中心特质的作用和隐含的个性理论;4、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个性中哪些特质互相联系在一起,哪些特质互相没有关系的假设,这些假设称为隐含的个性理论;5、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和加权平均模式;6、知觉者在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中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的值简单相加而得到的,这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累加模式;7、在印象形成中,对他人知觉的顺序效应包括优先效应和新近效应;8、新近效应又称为近因效应,是指我们获得的最新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9、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晕轮效应;10、“北方人身材魁梧,豪爽率直;南方人身材矮小,灵活精明”;这种人际印象的偏见称为定型;11、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实现预言;12、所谓印象管理就是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13、自我表现论主要是心理学家戈夫曼提出来的;14、、亚历山大提出了情景认同论来解释印象管理;15、自我表现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的的技术;16、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包括:情感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和其他人的影响;二、选择题1、一个人在观看足球赛时,大声地吼叫,并不会令人产生什么深刻的印象,但是在安静的电影院中大声吼叫就非常引人注目;这是印象形成的什么因素在起作用DA、行动者B、知觉者C、观察者D、交往情景2、如果说一个人报复性强和爱整洁,人们往往对“报复性强”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爱整洁”这个特征留下的印象相对比较淡薄,这种“报复性强”属于印象形成特点中的C;A、一致性B、评估性C、中心特质的作用D、隐含的个性理论3、如果我们知道了某人是热心的,就会认为他是活跃的、交友广泛的、好心肠的,等等;这个例子说明了印象形成中什么特点DA、一致性B、评估性C、中心特质的作用D、隐含的个性理论4、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是正直的+3分,友好的+2分,有忍耐力的+1分,而这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印象总分是+2分,那么这种印象形成的信息整合模式是B;A、累加模式B、平均模式C、加权平均模式D、累计模式5、如果我们说一个陌生人是“英俊的、爱说话的、熟练的、报复性强的、凶恶的”,我们在对他形成印象中,后两个因素会赋予它们更大的权重;这是因为在加权平均中B;A、我们会对可信程度高的信息给予更高的权重B、与积极的特质相比,我们会对消极的特质赋予更大的权重C、我们会对与目前的目的和判断有关的信息赋予更大的权重D、我们会削弱与先前的印象和定型不一致的信息6、一些学期初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尽管在学期中或学期末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教师对其评价还是不如一开始成绩就很好的好学生,这是因为印象形成中的A偏见造成的A、优先效应B、新近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7、教师对“好学生”的评价往往认为他各方面都好,对“坏学生”往往认为他没什么优点,这种现象在印象形成中称为C;A、优先效应B、新近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8、一般认为,德国人一丝不苟,有科学头脑;美国人积极进取,讲究物质享受;英国人绅士风度,因循守旧;这是人际印象中的D;A、优先效应B、自我实现预言C、晕轮效应D、定型9、人们常常说,黑人在申请工作的招聘过程中往往没有白人表现得好,伍德认为这可能是由于B所造成的;A、优先效应B、自我实现预言C、晕轮效应D、定型10、一个人在强调生产率的条件下,比较倾向作积极的自我介绍;在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条件下,自我介绍时却比较谦虚;这说明A因素对自我表现的影响;A、情景因素B、参照群体的认同C、其他人的影响D、个性特质三、判断题1、即使我们获得了有关某个人的互助矛盾的信息或资料,通常也倾向于把他看成具有一致心理倾向的对象;√2、我们通常容易对一些人作出评估,这种评估性是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3、隐含的个性理论说明人是不存在个性差异的;×4、在印象形成中的加权平均模式中,我们对可信性程度高的信息赋予更高的权重;√5、第一印象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6、两个陌生人初次接触,新近效应起的作用大一些;×7、印象形成中的定型会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认知,因而都是消极的;×8、人们在自我表现时,往往试图扩大自己与其他人的类似性;×9、印象管理有助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和个性;√10、印象管理有肋于维护我们的真面目,使他人了解我们真实意图、心理特点和个性;因此印象管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第六章人际知觉一、填空题1、人际知觉是个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2、人际的非言语沟通包括三种:脸部表情、目光接触和身体语言;3、人们对于辨认表示危险的表情应该特别容易;4、归因的理论化是从海德开始的,他提出了通俗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归因;5、相应推论理论主要是由心理学家琼斯和戴维斯提出的;6、相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的归因是通过非共同效果和社会赞许这两个因素来完成的;7、凯利提出的归因理论称为因果归因模型;8、韦纳提出了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模型;9、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理论认为归因包括两个步骤的过程,一是决定控制源,二是决定稳定性;10、控制源理论是由罗特提出来的,他把人分为内控者和外控者;11、控制源理论认为,内控者—外控者是因果归因的一个基本维度;12、对人的归因偏见主要有三种:行为中心偏见、显着性偏见和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13、我们对他人的知觉常常根据他的行为,而忽略行为发生的环境的前后关系,这种现象称为行为中心偏见;14、从归因理论来看,在冲突中,对冲突行为的归因可能要比引起冲突的行动本身更为重要;二、选择题1、人的脸部表情所表达的有六种基本的情绪,包括A;A、快乐、悲哀、惊奇、恐惧、愤怒和厌恶B、快乐、悲哀、恐惧、厌恶和鄙视C、不满、悲哀、快乐、惊奇、恐惧、厌恶D、不满、悲哀、恐惧、厌恶和鄙视2、在脸部表情中,人们对于辨认表示C的脸部表情应该特别容易;A、快乐B、悲哀C、危险D、安全3、当我们持续地注视着某人,无论他干什么都保持这种目光接触时,这个人通常会感到DA、高兴B、沉默C、平静D、紧张4、有些人一说谎经常会频繁地搓手或摸着身体的其他部位,我们这是通过他的来辨别其内在心理状态;CA、脸部表情B、目光接触C、身体语言D、语调5、一般来说,与一个角色相反的行为同与角色一致的行为相比,前者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有关内在心理倾向性的信息;这在相应推论理论中称为B;A、非共同效果B、社会赞许性C、一致性反应D、稳定性6、按照韦纳的成功和失败的归因理论,不稳定的内在归因是B;A、能力B、努力C、任务难度D、运气7、小徐这次考试成绩不好,他的朋友安慰他说:“没关系,主要是这次考试太难了;”这种归因是把失败归因为C;A、能力B、努力C、任务难度D、运气8、按照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下列哪两项归因对心理健康是比较有利的DA、能力和努力B、能力和任务难度C、运气和任务难度D、努力和运气9、抱着宿命论观点的人属于什么类型的人BA、内控者B、外控者C、稳定者D、不稳定者10、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两人中的一个特定的人时,那个人往往比较容易被知觉为在指导谈话方面更为中心和更为主动,这是归因偏见中的哪一种偏见在起作用CA、行为中心偏见B、一致性反应信息利用不足偏见C、显着性偏见D、行动者与观察者偏见三、判断题1、脸部表情以及鉴别脸部表情的能力在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是不同的;×2、当一个人持续地注视我们,并保持这样的目光接触,而不论我们在干什么,我们会体验到极不舒服,并会感到心情紧张;√3、身体语言常常暴露出一个人情绪状态的许多信息;√4、非言语线索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辨别说谎话的人;√5、海德的通俗心理学认为每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6、相应推论理论认为,如果某人在课堂上大家沉默的时候沉默,在集体活动大家很热闹的时候还是沉默,这时我们可以把他的行为归因于他的个性,说他“沉默寡言”;√7、不同的归因方式可以影响归因者以后的行为;√8、人们往往只关注到行为,而忽视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9、当人们失败的时候,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为个人的能力对心理健康比较好;×10、在冲突归因中,归因比引起冲突的行动本身更为重要;√第七章自我知觉一、填空题1、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有三条线索,即实体的特异性、一致性反应和一贯性;2、詹姆士认为情绪能分成两个部分:情感的和认知的3、沙赫特和辛格认为,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包括生理上的激起和认知标签4、沙赫特和辛格的理论模型E=AχC中,A代表情感,C 代表认知;5、我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的或情景的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的原因;6、习得无助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学习和归因两个方面;7、习得无助者的心理问题常常表现在动机、情绪和认知三个方面,其中情绪上容易产生轻微或严重的忧郁症;8、个人对缺乏控制所作的归因中的归因维度主要表现在内在性——外在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等三个方面上;9、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10、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表现为动机、认知和情绪几个方面;二、选择题。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范例: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范例: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范例: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引言人际关系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因为它对人的健康和幸福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社交适应能力和情感福祉。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如同纽带,将个体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了解和探究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对于人们改善社交技巧、增进人际互动以及建立长久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以下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几个主要因素:1.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关注程度。

在人际关系中,自我意识的高低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反应和接受程度。

高度自我意识的人可能更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容易感到不安和自卑,从而影响其与他人的良好互动。

相反,低度自我意识的人通常更专注于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更能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2. 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一个人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能力。

拥有良好的情绪智力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从而更好地回应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情绪智力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重要,它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处理冲突、培养同理心和有效地解决问题。

3. 沟通能力沟通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帮助个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并且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需求。

有效地沟通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并且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因此,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建立和维护健康人际关系的关键。

4. 社交技巧社交技巧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所展现出的各种能力和行为。

良好的社交技巧可以帮助个人轻松地与他人相处,增进亲和力,并建立起深入的人际关系。

社交技巧包括倾听技巧、表达能力、情感表达等方面,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5. 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个体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个性特征。

一些人格特质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而另一些则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外向性格倾向的人通常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联系,而内向性格倾向的人可能更喜欢独处。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 由开始时的彼此无关,即零接触状态,逐渐实现选 择性注意
• 接触阶段
– 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 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
• 融合阶段
– 由接触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 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
7
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 一般来讲,人际关系恶化是由于人际冲突、人 际内耗和人际侵犯的结果
人际关系心理学
2009-11-06
1

2
绪论
群:23329389
3
基本概念
• 什么是人际关系
– 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 关系 – 人际关系也称人群关系论
4
基本概念
• 人际关系的类型
– 情感性关系
• 为了满足相互间情感交流,形成良好心理气氛的 情感关系
– 工具性关系
• 为了相互协调达到某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工具性 关系
• 圆形传递 • 链式传递
• 轮式传递
• Y式传递
10
正式群体中成员间沟通网络
(莱维特, 1951)
沟通特点 解决问题速度 正确性 领导者的突出 士气 轮式 快 高 非常显著 非常低 链式 次快 高 相当显著 低 缓慢组织化 组织相当稳定 圆式 慢 低 不显著 高
迅速组织化且其 群体组织专业化 组织稳定
25
人际激励理论
•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又称社会比较理论 – 公平是激励的动力 – 感到不公平的时候,会改变行为以试图达到 公平
• 报酬不足:增加结果,减少投入 • 报酬过多:减少结果,增加投入
26
社会测量法(莫雷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来测量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 方法

分析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影响因素

分析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影响因素

分析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影响因素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探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和互动等方面的问题。

这篇文章将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社会心理学中的人际关系影响因素:人格特质、追求自我价值、整体评价和社会支持。

一、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人际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人的性格、情绪等特质对人际交往有着很大的影响。

有些人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合作性,往往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有些人则往往表现出独立、自我中心、攻击性等负面特质,导致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人格特质对人际冲突的处理也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有些人处理冲突时更倾向于合作、妥协,而有些人则更倾向于对抗、逃避。

这些不同的处理策略,会对人际冲突的处理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

二、追求自我价值追求自我价值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关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和地位。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在别人眼中没有受到尊重和认可,很容易对人际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

反之,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在别人眼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地位,往往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人际交往中来。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可,比如在社交场合张扬自己、自夸自己等。

这些行为虽然有时会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但若过度强调自我价值,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和厌恶,从而适得其反。

三、整体评价整体评价是指人们对自己与他人的整体评价。

一个人的整体评价,往往会影响他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和角色,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

以自尊为例,自尊低下的人往往缺乏自信和自我肯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否定;而自尊高的人则更容易表现出自信和自我肯定。

在人际交往中,自尊低下的人往往会表现出内向、退缩、顺从等消极行为,从而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自尊高的人则更容易表现出外向、自信、独立等积极行为,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包括情感上的支持和实质上的支持。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人际关系从广义看,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

从狭义看,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这里包含以下几层含义: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

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二)什么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性质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特殊对象,决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质。

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的产物。

人际关系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二)人际关系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过程第二节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与社会学、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三、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一)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二)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新型人际关系人际知觉第一节人际的非言语沟通一、脸部表情二、目光接触三、身体语言非言语线索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总是通过自我表现来提高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

通过控制自己的非言语行为,来引起其他人的有利反应。

非言语线索在人际交往中另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辨别说谎话的人。

第二节对人的归因理论一、海德的通俗心理学二、相应推论理论三、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四、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五、控制源理论一、海德的通俗心理学归因的理论化是从海德 (F.Heider.l958)开始的。

发展心理学的实验设计 →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验设计

发展心理学的实验设计 →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验设计

发展心理学的实验设计→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验设计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一个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实验设计,以探索人际关系中的一些心理现象和机制。

本实验设计是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并旨在深入了解人际关系的心理过程。

以下是实验设计的详细描述。

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面对不同类型的人际冲突,个体在情绪调节上有何不同反应?- 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合作是否相互促进?- 在人际关系中,认知偏差(如选择性感知)对交流和决策过程有何影响?实验设计1. 实验参与者选择选取一组适量的实验参与者,以保证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最好选择来自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背景的参与者,以尽可能包括多样性。

2. 实验组和对照组将实验参与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进行对比研究。

实验组是进行特定实验操作的群体,而对照组是进行相同操作但没有引入特定实验变量的群体。

3. 实验过程a. 人际冲突情境通过模拟或创造真实的人际冲突情境,观察参与者在不同的人际冲突下的心理反应。

例如,可以设计一场模拟的合作任务,让参与者在任务中遇到冲突并观察其情绪和行为反应。

b. 信任与合作创建一系列的实验条件,测试不同信任水平下的合作倾向。

参与者可能面临不同的信任建立任务,如合作游戏或资源分配任务。

通过观察参与者的合作行为和决策,评估信任与合作之间的关系。

c. 认知偏差对交流和决策的影响设计一系列实验情境,操纵认知偏差的存在,并观察其对参与者的交流和决策过程的影响。

例如,可以通过给予一部分参与者有关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完整信息,而给另一部分参与者有关同一人的有限信息来操纵认知偏差。

4. 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实验过程中的数据,例如参与者的感知、情绪反应、合作行为等。

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回答研究问题。

5. 结果解读和讨论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解读实验研究的结果,并进行讨论。

讨论实验结果是否支持研究假设,以及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结论通过使用发展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本实验设计旨在深入了解人际关系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和机制。

人际关系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通过观察和记录人们在日常生活 中的行为和互动,分析其背后的 心理过程和动机,以了解人际关 系心理的特点和规律。
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人们 对于人际关系的态度、观念和经 验,分析其对于人际关系心理的 影响。
研究挑战与展望
跨文化研究
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关系心理的 特点和规律,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 解。
放松训练
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情绪表达
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有助于释放压力和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04 人际关系中的行为与决策
行为决策
理性决策与感性决策
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既会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决策, 也会受到感性情绪的影响。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 他人的行为和决策。
感谢您的观看
通过认知重构、放松训练等方法调节情绪,保持情绪稳定和积极 心态。
情绪传染
情绪传递
情绪状态会通过非语言和语言方式传递给他人, 影响他人的情绪状态。
情绪共鸣
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建立亲密关系和信 任感。
情绪污染
避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人,营造积极向上的氛 围。
情绪调节
认知重构
通过改变思维方式来调节情绪,例如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
决策中的信息处理
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处理大量的信息,包括直接经验和间 接知识。了解信息来源和处理方式有助于预测他人的决策。
决策中的价值观与目标
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不同,这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了解他人的价值观和目标有助于更好地预测和应对他们的 行为。
合作与竞争
合作的动力
合作往往源于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了解合作的动力有助于促进团队 合作。
冲突的解决方式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分析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交交往中建立的相互联系和互动的关系。

在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人们的心理、情感和行为。

通过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际关系,可以揭示人们之间的互动机制,促进人际沟通的改善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对人际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建立起的联系和互动。

这种关系可以是亲密的、亲属的,也可以是工作、学习或社交关系等。

人际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它不仅在个人情感层面对个体产生重要的影响,还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二、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理论1. 社会认知理论:该理论强调人们在认知别人的过程中,会使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经验进行社会信息的收集、加工和解释。

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和态度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

2. 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认为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早期依恋经验的影响。

个体对于亲密关系的期待和信任会影响其与他人的关系建立和维持。

3. 认知一致理论:认知一致理论认为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倾向于与他人保持一致,而且会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和信念来维护与他人的关系。

三、人际关系中的心理障碍1. 社交焦虑:个体在社交场合中担心被他人否定或嘲笑,对自己的表现过度关注,从而导致过度紧张和不安。

2. 孤独感:个体感受到与他人的联系不足,缺乏亲密关系和支持,产生孤独和疏离感。

3. 依赖性人格障碍:个体过度依赖他人的肯定和支持,缺乏自信和独立性,对人际关系过于依赖。

四、改善人际关系的策略1. 培养积极的社交技巧:主动与他人交流,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2. 建立亲密关系:通过分享个人经历、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积极维护亲密关系。

3. 解决冲突和处理分歧:学会妥善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持相互尊重和理解。

4. 增强自我认知和自尊:了解自己的价值和需求,培养自信心,不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

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及其行为的科学,对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影响。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包括家庭关系、友情、爱情关系等。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结果,为我们理解和改善人际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一、人格理论与人际关系人格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个体的个性和特质。

不同的人格特质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

例如,外向性格的人更善于社交和建立友谊,与人沟通交流更加得心应手;内向性格的人则更倾向于独处,较难主动与他人交往。

此外,人格理论还对人际冲突和相互依赖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困扰和挑战。

二、情绪与人际关系情绪是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也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因素。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的信任和友好。

相反,消极情绪如愤怒、嫉妒等往往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引发争吵和冲突。

情绪智力是指个体在认识、理解和管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它对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护起着重要作用。

懂得理解他人的情绪并适当回应,能够促进互动和沟通的顺利进行。

三、人际认知与人际关系人际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认知过程和能力。

它包括对他人的观察、理解、推断和评价等。

人际关系中的合作、沟通和冲突都离不开对他人行为和意图的认知。

人际认知理论为我们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和误解,启示我们如何减少误解、改善沟通和解决冲突。

其中,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而偏见和刻板印象则会对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四、社会支持与人际关系社会支持是指个体获得来自他人的帮助、理解和关注的程度。

社会支持对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获得适当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个体的压力和情绪困扰,促进积极的人际交往。

对他人的支持和关心,能够建立起互惠和信任的关系,为人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保障。

相反,缺乏社会支持会增加个体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降低人际关系的质量。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研究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研究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研究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在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发展规律,其研究视角富有启发性,也为我们深入探讨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人际关系的内涵与发展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之间在社会交往中相互牵连、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心理学中,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个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将会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起初,人际关系是以家庭为中心,亲属之间形成了最密切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人际关系逐渐扩大到朋友、同事、伴侣等不同的群体中。

个体在这些群体中通过互动和交流,获得了情感、支持和认同感。

二、人际关系的现状与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社会的竞争压力增大,人们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导致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和紧张。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虚拟社交的兴起,这种虚拟社交对于真实的人际关系产生了冲击。

此外,个体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多样化,人们更加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这也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疏远和冲突。

人们更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社会和谐的构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强调社会历史条件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因此在人际关系研究中,可以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分析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需要明确人际关系中个体与群体的辩证关系。

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受到群体的影响,而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又依赖于个体的积极参与。

在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过程中,要注重个体的主动性和群体的积极作用。

其次,要关注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差异和经济基础决定了个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和地位差异,这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稳定与和谐。

因此,要通过改善社会结构和提高经济状况,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心理学家对人际关系的研究

心理学家对人际关系的研究

心理学家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对人际关系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心理学家通过对人际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际互动的原理和规律,对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与重要性人际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的互动、相互作用以及建立的关系网络。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给个体带来情感的满足、心理的支持以及社会资源的共享。

同时,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也是个体获得幸福感和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影响因素1. 社会认知:人们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会将对方的言语、行为和表情等信息加以解释和理解,从而构建对他人的认知,进而产生情感态度和行为准则。

2.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乐于助人、关心他人和与他人进行友好互动等方面的行为。

这种行为有助于建立更加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

3. 个人性格与情绪:个体的个性特点和情绪状态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乐观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

4. 文化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三、心理学家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内容心理学家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际互动:研究人际互动的规律、过程和效果。

例如,研究非语言交流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语言沟通中的误解和冲突等。

2. 情感与亲密关系:研究人际关系中涉及的情感体验、情感回应以及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系等。

心理学家还研究了亲密关系对个体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3. 社会支持:研究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影响程度等。

4. 人际冲突与解决:研究人际关系中出现的冲突类型、冲突处理方式以及冲突解决的策略等。

心理学家也关注如何提高个体的解决冲突的能力。

5. 中介和调解: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中介和调解作用,探讨如何帮助双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入研究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入研究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入研究在现代社会中,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同氧气与生命一般不可或缺。

人们对于社会关系的认知、需求和行为决策,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探索了人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学对人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并探讨其对于社会的意义。

一、社会认知的作用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石,它研究了人们对于社会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应用。

社会认知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社会环境。

通过社会认知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们是如何形成社会印象、社会认同和社会归类的,进而揭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群体动力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群体动力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群体动力是指在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影响的力量,它可以塑造人们的态度、行为和决策。

群体动力可以通过集体认同、共享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角色。

研究群体动力对于深入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支持的重要性社会支持是指他人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对个体给予的支持和关爱。

社会支持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和维系至关重要。

它可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

社会支持还可以减轻人们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的负面影响,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因此,社会心理学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模式和影响机制。

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涵盖了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互动和联系,并对人们的生活和幸福产生重要影响。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需要个体具备一定的社会技能和交往能力。

研究人际关系的发展和变化过程,有助于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情感交流。

五、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前景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入研究不仅对于学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和促进社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学姓名:学号:年级专业:联系电话: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与心理学摘要: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

其主要群体是大学新生,刚刚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应的感觉和问题。

根据近四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大约25%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或者一直在困扰和痛苦之中煎熬,大约15%的学生需要心理咨询,或者是老师长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

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重任。

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他们顺利走入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奉献力量。

如果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自己的全面发展实现不了,而且难以承担祖国所赋予的历史责任。

因此,得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

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的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其学科框架由人际关系理论与人际关系实践两部分组成。

莱维特对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的研究。

纽科姆对人际关系结构的研究,梅奥等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研究。

米德提出了象征性交往理论,勒温提出了群体动力学、T组理论;考夫曼提出社会互动理论,修茨提出人际特质理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费斯汀格提出认知不协调理论,海德和凯利提出了归因理论,弗鲁姆提出期望理论,亚当斯提出公平理论。

以彼得罗夫斯基为首的苏联心理学者提出人际关系层次理论,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

这些都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重要理论。

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现场研究等。

就测量法而言,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莫雷诺的社会测量法,彼得罗夫斯基的参照测量法等。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理论任务: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方法积累素材,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我们的研究任务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适合中国国情。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现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产生了种种心理困扰。

其主要群体是大学新生,刚刚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产生了各种心理不适应的感觉和问题。

根据近四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大约25%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或者一直在困扰和痛苦之中煎熬,大约15%的学生需要心理咨询,或者是老师长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

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重任。

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他们健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他们顺利走入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奉献力量。

如果不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自己的全面发展实现不了,而且难以承担祖国所赋予的历史责任。

因此,得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在大学生之间有某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它们一般是个体自身难以选择和避免的,称为客观因素;还有某些因素特异性地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即个体的心理感受起了决定性作用,称为主观因素。

(一)客观因素1.时空接近。

大学生人际关系形成和存在的根本条件就是大学生个体的时空接近。

只要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时空充分接近,他们之间就必然产生人际关系,那些时空接近而素无往来的大学生之间并非没有人际关系,只是人际关系较为疏远;少有交往却相安无事,说明他们之间的人际相处很好。

时空接近,是大学生彼此了解和认识的前提,也是人际吸引或人际互斥的基础。

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时空接近可能成为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也可能成为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客观原因。

2.态度相似。

虽然态度是个体内部心理方面的,但个体之间的态度相似与否则是客观的。

态度相似,个体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观念和意趣,容易相处和交流;态度迥异,个体之间难以找到共同的话题,相处、交往多有冲撞,如不注意调整自己的行为,往往使人际关系失谐。

3.需求互补。

大学生的需求各有千秋,需求互补成为个体交往的动机,从而也成为个体相处的保障。

需求相同,可以形成大学生协同活动的人际关系,但同时也存在竞争成分;需求互补,则使个体形成合作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由需求互补维持的。

4.外表相悦。

人际吸引的最初动力就是外表相悦。

有些大学生相貌悦人,使别人喜欢多看几眼,首先在目光交流中接纳了他们。

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大家开始都非常喜欢长得优秀的人。

相貌不凡,容易得到异性同学的赞扬和追求,从而容易形成特殊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听到赞赏的话过多,他们不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象,表现为看不起一般同学,使人际关系不好。

相貌平平的大学生,经常被大家忽视,极易自卑而敏感于人际关系。

5.个性吸引。

有的大学生给人的感觉很愉快,其相貌不一定出众,但亲合能力很强,不妨称这样的大学生具有更大的人格魅力或个性吸引。

乐群、外向、幽默、风趣是吸引他人的个性特征。

有的大学生具有使人生厌的个性特征,如自私、势利、古怪、无聊,等。

(二)主观因素1.人际安全。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能否适应,关键在于个体感受到的人际安全的程度。

所谓人际安全是指个体在人际相处和交往中对自身状况保持有利地位的肯定性体验。

诉说人际关系不好的大学生往往人际安全得不到保证,感到自己被别人欺负、愚弄或嘲笑,也可能是担心自己的弱点或劣势会暴露出来,因此,在特定的环境及人际关系中条件性地局促不安,担心别人询问自己,也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

大学生在感受不到人际安全的情境中,将会自我防御性地退缩或回避。

2.人际期望。

人际期望就是个体对人际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心理、行为的预期和愿望。

这些预期纯粹是个体的主观意愿,实际上是一种投射心理。

人际情境制约人际期望的内容,个体对老师的期望和对同学的期望是不一样的;人际距离决定人际期望的价值,人际距离越近,个体的人际期望价值越高。

大学生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有不同内容、不同价值的期望,虽然人际期望常常是自发的、内在的和无意识的。

人际期望与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际关系不良都是个体人际期望造成的。

3.人际张力。

人际张力是指个体在特定人际关系中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

只要处于这种人际情境之中,个体就强迫性地感受到紧张、压抑、无奈、无能为力或表现为冲动、偏激、难以克制。

人际张力越大,个体越难适应这种人际关系。

一旦脱离某种人际情境,相应的人际张力就自行解除。

然而,大学生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是随便就能摆脱的,所以有些大学生深受人际张力之苦。

人际安全、人际期望、人际张力都是个体对特定人际情境的主观体验,三者是互相关联的。

人际张力和人际安全是相对的,人际安全是个体人际适应的条件,人际张力是个体人际障碍的诱因,而人际期望是人际安全、人际张力的基础,或者说是内在过程。

4.人际报复。

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一种微妙的人际报复现象。

如果某一个体有意或无意地贬损了另一个体,不管被贬损的个体当时反应如何,该个体往往会在以后的某一时候遭到被贬损个体的报复,虽然这种报复可能是无意识的,并且不一定是激烈的暴力行为,这就是人际报复。

人际报复直接增大人际张力,影响人际关系。

解决办法与人际关系问题的干预国外许多研究都表明,通过心理干预,可以去除症状,促进人格健康发展,提高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这类研究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

干预的形式包括“交朋友小组”人际训练法,游戏教学,团体心理辅导,运动训练干预发,集体合唱发,认知疗法等。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不经能即时提高与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而且还有潜在的长期效应。

张兰君,邓亚绒的研究得出,心理训练和运动处方干预八周后,其恩及关系敏感变化和情绪稳定性均有显著改善大学生心理卫生课在去全国各高校正日益普及,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卫生协会也逐步成立,还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卫生讲座。

总之,教育机构更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足之处,就是对大学生中的贫困学生群体关注度还不够,而且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还流于形式,组织和宣传力度还不够。

[参考文献]: [1]赵德华.当代中国人际关系的文化嫂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5).[2]吴娅丹、赖素莹.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中国人际关系研究[J].兰州学刊,2006(3).[3]张治库《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障碍及对策》,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1期[4]罗建华、梁斌《试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罗建华梁斌云南警官学院学报03年第3期[5]姚晓燕《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研究》,甘肃高师学报第8卷第1期(2003)[5]郭文斌《马斯洛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初探》[5]张兰君,邓亚绒《邓亚绒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心理与运动训练干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5)[5]刑秀荼,王欣《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长期效果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2) [5][美]爱德华•霍夫著《马斯洛传——人的权利的沉思》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5][美]弗兰克•G•戈布尔著《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