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经济学与前景理论_海纳模型_费云舒

合集下载

幸福经济学

幸福经济学

幸福经济学大文豪萧伯纳说过,经济学是使人幸福的学问。

的确,经济学的强项就是研究人类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化的收益。

对于人类而言,生命短暂,没有人能够永久地活下去。

有限的生命,应当充分利用,尽可能多地获得幸福。

幸福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的决策主体对其人生(包括爱情、家庭、人生道路、工作与休闲等)的选择(权衡)的学问。

研究幸福经济学必须遵循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因为幸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子集,与其他学科在研究方法上有本质的区别。

西方经济学范式,就是以价格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理论、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出发点、以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价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竞争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博弈为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以利润最大化为微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经济规模最大化为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以线性非对称思维方式和还原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征、擅长数量分析、在“实证化”的名义下把经济学的实证性与规范性对立起来的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

在这种环境下,“财富悖论”由此产生。

西方经济学的“财富悖论”:经济学教人怎样增加财富,但不能教人怎样幸福,财富和幸福之间没有建立应有的联结。

“幸福悖论”的根源在于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机制,是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在这样的“经济学”的引导下,不是使财富成为人的手段,而是使人成为财富的手段;不是使经济发展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手段,而是使人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手段;从而使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越快,人越成为财富与经济的奴隶。

西方经济学以价格机制为核心机制,科学性与主体性相对立,不可能实现人的幸福与全面发展。

解决“幸福悖论”的根本途径,是使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主体性得以统一。

因此必须对经济学重新定义与定位,把幸福经济学看成新的经济学范式,把主客体关系看成是基本的对称经济关系,把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以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为经济学的核心机制。

幸福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幸福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幸福经济学研究新进展幸福经济学研究新进展近年来,经济学界对于人们幸福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越发关注。

幸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介绍幸福经济学的概念、研究方法以及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幸福经济学是研究人们生活满意度、幸福感以及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学科。

与传统经济学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不同,幸福经济学关注的是人们主观感受的幸福程度。

在幸福经济学中,经济变量被认为是影响幸福感的一种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因素。

研究幸福经济学的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主观幸福感调查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者可以了解个体的主观感受,并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相匹配。

另外,实验经济学也是研究幸福经济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实验,研究者可以控制变量,研究某些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

在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中,一些新的模型和理论也得到了发展。

举个例子,赫兹贝格-罗斯理论将人们的幸福感分为基本需求满足和非基本需求满足两个层次。

基本需求满足包括食物、住房和社交关系等,而非基本需求满足则指的是个体对于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追求。

该理论提醒经济学家,提高社会福利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还需要关注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近年来,幸福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是探索经济不平等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一些研究发现,高度的经济不平等会对社会的整体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经济不平等导致社会信任下降、社会认同感降低等原因。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关注如何减少经济不平等,以提高整体幸福感。

此外,环境因素在幸福经济学中也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些研究发现,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美丽的自然景观、清新的空气等特点被认为是提高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需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随着幸福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对于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决策的影响也越发明显。

幸福经济学为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综合的参考指标,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增长和物质产出。

幸福经济学

幸福经济学

和往常一样,我在星巴克里享受着下午时光,这里有柔和的灯光,面带微笑的服务生和穿着时尚的男男女女们。

最近对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我们的生活,汽车上、地铁里、餐馆里到处是谈论经济危机的人们,在书市、报亭也不例外,凡是与经济、金融有关的书,似乎一夜之间就多了很多,每个人都能说一些关于经济的名词。

一心想成为有钱人,这大概是社会中每个人的真实想法。

因为除非你疯了,否则没有人想过贫穷的生活,有了钱,你可以用名牌时装打造你自己,可以和女友去马尔代夫感受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神秘的经济学但对钱的兴奋轻而易举的就扼杀了我们对“爱”,“友情”的渴望,而且真正当财富到来的时候,我们却总是失之交臂。

目前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多做功课,让钱追你而来,这里的功课就是经济学,因为英国文豪肖伯纳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通俗的说,经济学更是一门帮助你思考的学问,它有助于你作出更好的个人决策,因为,从你每天早上醒来的一刻到你每天晚上睡下的一刻,你的生活充满了选择。

……例如对于准备上学得学生,利用机会成本你知道高中毕业时应该选择读大学还是读中专,成本收益分析会告诉你该出国还是在国内读大学,边际效用理论能帮你分析出该读几年,比较优势理论则能帮你决定读什么专业并如何找到自己最合适的工作。

最直观的也是最密切的就是与钱有关的各种经济决策,经济学能帮助你成为一个最好的消费者,可以让你在商场、超市中清醒的根据自己的意愿消费。

宏观经济和金融学知识则能帮助你在股票、基金投资中提高获胜的概率。

即使这些你都不关心,作为合格的公民,在你掌握了经济学基本原理之后,你就能够对政府赤字、税收、自由贸易、通货膨胀以及失业等问题作出判断。

知道了这些,你就明白了为什么经济学是西方大学里听众最多的选修课。

希望在读了我写的东西之后,你们可以走进超市,发现各种促销手段其实都是诱使你多花钱的花招;搜集一下最近的报纸,会发现经济新闻比娱乐新闻更有看头;无论是投资股票、基金还是不动产,你都会更加游刃有余。

应用文-幸福经济学视角下经济学的重新解读

应用文-幸福经济学视角下经济学的重新解读

幸福经济学视角下经济学的重新解读'幸福学视角下经济学的重新解读一、前言西方经济学的主流从罗宾斯开始便深陷理性人假设中,致使之后的经济学家对于幸福几乎是完全不知道,从而出现了“价值无涉”的错误判断。

自从“伊斯特林悖论”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启蒙运动之后的对道德的丢弃,专注于功利,使自身陷入了无法解决的道德困境。

对此,伊斯特林直接将其研究方向定位于幸福,同时其他国家实行的将物质与精神生活相并重的理念,都为经济学在幸福方面的研究做好基础,也开创出了经济学新的研究方向,即幸福经济学。

二、重新解读财富自古希腊到古典经济学,再到现代经济学,财富的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被丰富,经过了单一到多元、具体到抽象、物质化到非物质化的不断演变。

幸福经济学理论认为人的幸福不仅仅是对财富的生产,还应该包括财富的分配、对人的欲望的满足,人口、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定性标准。

因此,幸福经济学主张的是广义的财富论,在物质上,不单包括可以用货币进行衡量的劳动力以及商品,还包含愈发稀少却依然是无偿的自然资源,如空气、阳光等。

在精神上,不但含有知识对于人类进步的作用,还要包含人类灵魂所能感受的每个部分,诸如公平感、安全感、幸福感等诸多主观价值。

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克思等财富思想,就是幸福经济学对财富的最好阐述。

[1]三、重新解读成本幸福经济学对经济学的成本进行了一定的扩展。

古典经济学通常讨论的是生产成本,而新制度的经济学则对交易成本进行主要的探讨。

行为经济学通常是对心智成本的探讨,而人本经济学则主要对生命的成本进行探讨。

这些成本理论从不同角度来对经济学中关于稀缺资源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的问题进行讨论,为幸福经济学的奠定了理论基础。

古典经济学主要是对人与物间的关系进行考察,新制度经济学主要是对人与人间的成本进行考察。

行为经济学主要是对经济行为内部的人的行为和的考察,人本经济学主要是对人对经济终极目标的考察,表现的是人类行为所具有的终极性。

第二章 幸福经济学

第二章  幸福经济学
6
过了半天,穷人又来到智者这里。 智者发现,穷人这次是一路跑来的,满 脸红光,兴奋难抑。穷人紧紧握住智者的 手,说“你不知道我现在是多么得开心 啊?”
7
幸福:幸福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 是与先前的生活,与周围人的生活的一种 比较。 幸福=
效用
欲望
使幸福增加的有效方法是: (1)欲望不变而提高效用 (2)清心寡欲
对效用的理解——《傻子地主》
从前,某地闹起了水灾,洪水吞没了土地和房屋。人们 纷纷爬上了山顶和大树,想要逃脱这场灾难。 在一棵大树上,地主和长工聚集到一起。地主紧紧地抱 着一盒金子 ,警惕地注视着长工的一举一动,害怕长 工会趁机把金子抢走。长工则提着一篮玉米面饼,呆呆 说明效用会因时而异。 地看着滔滔大水。除了这篮面饼,长工已一无所有了。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 几天过去了,四处仍旧是白茫茫一片。长工饿了就吃几 口饼,地主饿了却只有看着金子发呆。地主舍不得用金 子去换饼,长工也不愿白白地把饼送给地主。 又几天过去了,大水悄悄退走了。长工高兴地爬到树下, 地主却静静地躺着,永远留在大树上了。
20
• • • • •
北京市统计局2006年对市民幸福感调查的结果显示: 家庭月收入不足4000元时,幸福感随着收入的提高 而迅速提高; 达到4000元后,幸福感呈波状上升; 5000元至7000元中等收入时,幸福感最强; 7000元后,随着收入的提高,幸福感却在下降; 当月收入达到两万元以上时,调查显示,他们并不 比其他人有更多的幸福感,在追逐成功的“重压” 下,他们也许已经忘记了幸福的感觉。
第二讲 幸福经济学
• 一、幸福离不开经济学 • 二、有钱就一定幸福吗?
1
一、幸福离不开经济学
思考:幸福是什么?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

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经济发展的关注逐渐从单一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转向追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经济学视角下的幸福研究,也称为幸福经济学,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国外已经有许多关于幸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以国外幸福经济学发展为参照,探讨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幸福研究。

国外的幸福经济学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经济增长与幸福感的关系、贫富分化对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公共政策对幸福感的作用。

首先,人们普遍认为经济增长是提高人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然而,幸福经济学研究发现,虽然经济增长确实能够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是物质富裕并不一定能够带来更高的幸福感。

经济学家 Easterlin 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Easterlin 悖论”,即在一个国家范围内,人民的平均幸福感并不随着收入的增长而显著提高。

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对于经济增长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深思。

其次,贫富分化对幸福感的影响成为幸福经济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方向。

较高的贫富差距容易导致社会不平等和社会不稳定。

通过研究发现,贫富分化对于社会整体幸福感的影响是负面的。

一些研究表明,即使个体收入水平不变,当他们生活在一个贫富差距较大的社会中时,幸福感也会降低。

因此,减少贫富差距成为提高社会整体幸福感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后,公共政策对幸福感的作用也成为幸福经济学研究不可忽视的方面。

通过合理的公共政策,政府可以提供适当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从而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例如,一些国家实施的福利政策、教育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民的整体幸福感。

回顾以上国外的幸福经济学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在幸福研究方面还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首先,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经济增长对于提高人民幸福感的作用是有限的。

经济学的重新解读:基于幸福经济学视角

经济学的重新解读:基于幸福经济学视角

经济学的重新解读:基于幸福经济学视角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经济学的重新解读:基于幸福经济学视角幸福其实在经济学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经济学少了这一元素是很难适应社会的具体发展的。

从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到了20世纪70年代,相关政府部门的官员以及民众才准确认识到了幸福的意义,这将传统经济学之中成本以及消费等概念注入了新的内涵,直到伊斯特林时期幸福经济学才正式以体系化的方式被提出。

基于此视角,对经济学进行重新解读,对维護社会的经济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财富的重新解读财富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古籍之中,从之后的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财富的内涵被一次次的拓展。

财富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其实也象征着人们财富观念的转变。

基于幸福经济学来讲,财富能够使人们幸福,不仅仅因为人们能够拥有财富,其实更多的意义是体现在人们对于财富的分配之上,当然其中还包括财富对于人欲望的满足以及其他因素。

故此我们可以看出,幸福经济学倡导的是一种广义的财富论,它包含物质和精神两部分的内容。

既包括可以用货币衡量的劳动力以及商品,这些有形的价值,又包括在人的欲望被满足之后人类所产生的安全感,这些无形的价值。

著名的经济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马克思所提出的财富思想都可以看做是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基于幸福经济学视角对财富的重新解读。

二、对成本的重新解读幸福经济学对于传统经济学概念的解读同样体现在成本之上,其实成本这个概念从提出其内涵就一直不断被丰富。

古典经济学论述的是生产成本,是人与物质之间的交换而产生的成本。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成本的概念主要偏重于了交易成本,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成本。

当然像如人本经济学这样的理论,其实也应该是成本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这些关于成本的解读都对幸福经济学的提出进行了丰富。

幸福经济学

幸福经济学

比一个生病的国王更幸福。
2、情感满足:幸福的基本要求。
⊙佛主释加牟尼曾经问他的弟子,“给你一 滴水,怎样才能使他永不干涸呢?” ⊙把一滴水放入大海 ⊙有位哲人说过:“在所有东西中间,人最 需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需要爱情、亲情、 友情,要有足够的感情支持。 ⊙人的情感支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家庭; 二是朋友。

其他证据
赛利格曼(M. E.P.
Seligman)等的研究表明, 美国在1947-1998的50年间,美国经调整后的人 均GDP翻了将近3倍,但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却并 没有多大变化,在欧洲、日本也发现了相同模 式。 赖特指出:患抑郁症的比率每10年翻一番,自 杀成为北美青年第三大死因,15%的美国人患 有临床焦虑障碍,对社会稳定和安全感的认可 也每况愈下。
三、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
1、身心健康:幸福的保障。
在问及“您认为您的幸福感最主要的
来源”这一问题:60%的人回答“健 康的身心”。
身心健康是影响人们幸福感最主要的
因素。 人们通常说“健康是1,名声、财富、 地位、权利等都是在1后面的0,1没有 了,0再多也等于“圈”。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一个健康的乞丐
婚姻与幸福呈正相关关系: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
甘露、他乡遇故知”被喻为“人生四 大幸福”
美满婚姻造就和谐的家庭。在调查中,
近50%的人回答:
人的幸福感来自“家庭和睦”。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
世上只有家最好,男女老少离不了; 男人没家死得早,女人没家容颜老; 有家看似平淡淡,没家立刻凄惨惨; 外面世界千般好,不如回家乐逍遥。
2、经济学教人学会分析问题时采取直 观又简单的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 化。

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

战略决策
前景理论还应用于战略决策领域,解释了企 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行为模式和战略选择,以 及战略实施后的绩效和风险评估。
05
前景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理论完善与拓展
01
总结前景理论在经济学、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多个
学科领域的应用,分析其贡献和局限性。
02
探讨前景理论在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方面的优势和不
案例三:组织行为中的前景理论应用
前景理论在组织行为中的应用,关注于个体对成功和失 败的权衡,预测和解释组织成员的工作表现和决策行为 。
在组织行为中,前景理论可以解释组织成员的工作表现 和决策行为。例如,组织成员在面对可能获得晋升但同 时可能失败的风险时,会根据对成功和失败的权衡来决 定是否接受挑战。前景理论预测,组织成员对于失败的 敏感度要高于对于成功的敏感度,因此在面对可能失败 的情况时,组织成员更倾向于选择避免接受挑战。
价值感受与决策过程是相互关联的。 一方面,价值感受可以影响人们的决 策过程,例如通过影响人们的判断和 偏好来影响最终的决策结果。另一方 面,决策过程也可以影响人们的价值 感受,例如通过改变人们的期望和目 标来影响最终的价值体验。
03
前景理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确定研究目的
明确研究的问题和目标,为实 验设计提供方向。
选择参与者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参 与者,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设计实验场景
构建一个与现实相似的场景, 以便参与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 体验实验。
选择刺激物
选择与实验目的相关的刺激物 ,如图片、声音、物品等。
数据收集与分析
收集数据
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数据编码
将数据转化为可以进行分析的格式,如将答 案转化为数字。

前景理论讨论总结范文

前景理论讨论总结范文

一、引言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是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由丹尼尔·卡内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于1979年提出。

该理论以心理学为基础,试图解释人们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的决策行为。

本文将就前景理论的提出背景、核心观点、主要贡献及其在我国的应用进行总结。

二、前景理论的提出背景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个体被假设为理性人,他们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能够做出最优决策。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往往与这种理性假设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卡内曼和特沃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论。

三、前景理论的核心观点前景理论认为,个体在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时的决策行为,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1. 确定性效应:与确定性结果相比,个体会低估概率性结果。

即当个体面对确定性收益时,会表现出风险厌恶;而当面对确定性损失时,会表现出风险寻求。

2. 孤立效应:当个体面对不同前景的选项时,会忽视所有前景所共有的部分,仅关注差异部分。

这导致当前景的描述方法改变时,个体决策者决策的变化。

3. 反射效应:当个体面对收益和损失时,会表现出不同的风险态度。

即当收益相同时,个体更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选项;而当损失相同时,个体更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大的选项。

四、前景理论的主要贡献1. 修正了传统效用理论的理性假设,揭示了人们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的非理性心理因素。

2. 为行为经济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有助于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3. 为决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五、前景理论在我国的应用1. 政策制定:前景理论有助于政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以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

2. 企业管理:前景理论为企业提供了决策参考,有助于企业在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做出明智的选择。

3. 金融领域:前景理论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评估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六、结论前景理论为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的决策行为。

幸福经济学

幸福经济学
4
二、幸福的经济学定义
幸福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 的感受,是与先前的生活,与 周围人的生活的一种比较。 幸福=效用/欲望 从幸福的经济学公式中我们可以 看到,要想提升幸福感,可以通过 两种途径,一是提高效用,二是降 低欲望。
5பைடு நூலகம்
效用是什么?
经济学家眼中的幸福: 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 那他就比我幸福。 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 那他就比我幸福。 我想上茅坑,只有一个坑,你蹲那 了,那你就比我幸福……
3
一个智者的主意
从前,有个穷人,家里有妻子和和几个孩子,还有儿 媳、女婿,一大群人一起住在一间小房子里,每天吵吵 闹闹,他感觉快崩溃了。便去求智者帮忙。 智者告诉他:“你去买一头奶牛、一只山羊、一群鸡鸭、 几只猫和狗,与这些动物住上一周,一周后你再回来找 我,保证你一定会感到幸福快乐。” 穷人很高兴,立马去买了这些动物回家,跟家人一 块住,第二天,他就受不了了,来跟智者诉苦:“太吵 了,受不了。”智者说,这才刚开始,你再忍耐两天。 穷人无奈回去,过两天跑来求助智者:“怎么办?我的 家具都被牛羊踢坏了,锅碗瓢盆都被猫狗挠坏了,粮食 都被鸡鸭偷吃了!”智者说,那你把这些动物都卖了。 穷人高兴地立刻照办,动物一离开,穷人就飞奔过来感 谢智者:“安静多了,我现在太幸福了!”
9
(二)幸福悖论: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对经济学重新定义与定位,把幸福经 济学看成新的经济学范式,把主客体关 系看成是基本的对称经济关系,把幸福 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经济学和经济发 展的目标,以价值机制取代价格机制成 为经济学的核心机制。
10

二)幸福悖论: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幸福经济学范式,就是以主客体对称的对称 经济学和价值经济学为基础理论、以人的利益 最大化原则为理论出发点、以共有制为经济基 础、以价值机制为市场的核心机制、以合作为 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和谐经济为经济发展 的根本途径、以人的幸福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以对称思维方式和整体论思维方法为方法论特 征、擅长五度空间分析的经济学的基本模式、 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对称性、具体性、全面 性,是幸福经济学范式的基本特征。幸福经济 学范式本质上就是价值经济学范式。

最新-经济学幸福理论的发展透析 精品

最新-经济学幸福理论的发展透析 精品

经济学幸福理论的发展透析幸福理论主流经济学自经济学诞生至今,功利主义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立论基础,经济学幸福理论的发展基本围绕幸福效用化—效用物质化—物质化效用数理化这么一条主线展开。

幸福和快乐是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也是人类探讨的永恒主题。

经济学自诞生之日就以促进人类幸福为当然使命,幸福理论在经济学中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耀地位,既是经济学存在的前提,又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是经济学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从根本上讲,经济学就是幸福学,一部经济思想史就是一部幸福思想史。

一、古典经济学的幸福理论参照赫希曼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道德哲学时代的人们追逐权力和荣誉给人类带来的无尽灾难导致了中世纪禁欲主义的盛行,而18世纪中叶开始视赚钱为一种温和的欲望的思想又导致了道德情感主义伦理哲学的诞生。

这个时期,伦理学也开始从研究神转向研究人,从谋幸福于神转向谋幸福于人。

斯密师徒及好友一干人发起和倡导道德情感主义的根源正是赫希曼所讲人们期望通过巧妙地利用一种欲望抵制另一种欲望来调控社会发展。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作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二者之间真正的内在思想联系应该是这样的前者论情感、美德和幸福,而且论证了适当的情感才是美德,有美德才能得幸福;后者论经济人如何通过追求财富来满足个人一种温和的欲望,温和的欲望的满足将会调节其的欲望,抑制权力、荣誉等有攻略性和毁坏性的欲望,使人变得能自制,有美德,进而能幸福。

而且,斯密还相信这种满足和调节能在看不见的手指引下通过利己而利他来普世。

这就是斯密著作体现的道德情感主义的幸福原理。

边沁继承了快乐主义思想,同时也继承了道德情感主义的幸福思想。

边沁避开了对幸福性质的价值判断,认为所有幸福无论源于何处,带给人们的愉悦感都是相同的,并声称幸福的数量是相同的,图钉和诗歌一样美好。

边沁认为,人们对快乐和痛苦的评价是主观的,促进大最多数人的最大程度的幸福需要在个人之间进行功利或效用的对比才能实现,这种效用的对比需要用货币单位来进行度量和加减乘除的精确计算。

幸福经济学 经济学概念

幸福经济学 经济学概念

幸福经济学经济学概念幸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幸福感受和生活质量。

它通过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如何创造更为幸福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一、幸福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幸福经济学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学家阿伯拉姆·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每个层次的需求都有不同的优先级。

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人类的幸福感受和内在需求,后来发展成为了幸福经济学这一学科。

幸福经济学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较为成熟,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成立了幸福经济学研究中心。

在中国,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国内多所高校也开始开设相关课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

二、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幸福感受的测量幸福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先对幸福感受进行测量,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的问题通常包括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受、快乐感受、自我评价等方面的提问。

2. 幸福感受的影响因素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需要探讨影响人们幸福感受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等;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朋友、社交网络等;环境因素包括城市环境、自然环境等。

3. 幸福感受的提升策略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需要探讨如何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受。

这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改善环境、提升教育水平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提高收入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加强社会福利等都可以有效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受。

三、幸福经济学的意义和价值1. 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幸福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使得人们开始从经济学角度看待幸福,将人类的幸福感受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有助于深化人们对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

2. 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还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幸福经济学论文报告

幸福经济学论文报告

幸福经济学论文报告幸福经济学 (Happiness Economics) 是一门研究人类幸福感、生活质量和经济状况之间关系的新兴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幸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成果,并讨论幸福经济学对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幸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幸福经济学源自于传统经济学对于福利经济学的扩展,认为人类的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仅受物质财富影响,还受社会关系、健康状况、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幸福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而非仅仅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

二、幸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幸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主观幸福感调查、客观幸福感指标分析、幸福感影响因素识别等。

通过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者可以了解人们对于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通过客观幸福感指标分析,可以从经济、健康、教育等方面量化幸福感;通过幸福感影响因素识别,可以找出影响人类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三、幸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成果当前已有大量幸福经济学实证研究成果表明,物质财富与幸福感之间并非线性关系,高收入并不一定能带来更高的幸福感;相反,社会关系、健康状况、工作满意度等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更为重要。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该注重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加强社会关系建设等,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

四、幸福经济学对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幸福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不仅应关注经济增长、财富积累,还应注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促进幸福感增长的政策,如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教育体系等,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也可以通过提升员工福利、加大社会责任投入等来提高员工幸福感,从而提升企业绩效。

综上所述,幸福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幸福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更有效的政策和管理建议,对于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进一步深化我们对幸福经济学的理解,助力构建更加幸福美好的社会。

略论幸福经济学(一)

略论幸福经济学(一)

略论幸福经济学(一)摘要:经济学是关于“财富”的学说,但是,不是单纯地为了物质生产,而是为了人的发展与幸福。

因此,提出幸福经济学是必要的。

从内涵上看,和谐是幸福经济学的基础,人文是幸福经济学的导向,创新是幸福经济学的关键。

在当前,推进幸福经济学发展,需要倡导绿色GDP,增强幸福经济学的时代性;突出人文资本,增强幸福经济学的整体性;完善和谐发展模式,增强幸福经济学的根本性。

关键词:幸福;经济学;发展从经济学的本质出发,探讨幸福在经济学之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幸福经济学的内涵与实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加人们的幸福,推进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的发展是经济学的旨归经济学作为一种学问,一个独立的学科,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

目前,关于经济学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

但是,无论这些概念有多少种,对于经济现象的描述,对于经济规律的揭示,对于经济主题的提升,对于经济的推进,应该是经济学的本质性特征。

经济学是关于财富的学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经济主要是围绕财富展开的。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财富,是为了“供应一家人的良好生活”。

这里,主要涉及了两个息息相关的方面:一个是财富的创造过程,一个是财富的分配过程。

与这个过程紧密相关,经济学要追问什么是财富,财富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财富的源泉是什么,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财富。

因此,建立在对经济事实的基础上,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效率,是如何通过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同时,经济学也要关注社会财富如何分配的问题,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分配社会财富,保证社会财富更为公平有效合理分配,增加社会成员的福祉,提升整个社会发展的效益。

因此,经济学可以被界定为关于财富的学说,具体来看,经济学是通过分析人类满足自己终极目的行为的学说,是研究财富的创造与财富的分配的学科,是关于财富的生产、分配、消费、再生产的学说。

经济学包含了强烈的价值追求。

毫无疑问,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积累财富,但是,更需要追问财富的性质和积累财富的方式。

_幸福_经济学

_幸福_经济学

2006.11.20 IT经理世界・115“幸福”经济学□ 汪丁丁对一项枯燥的工作,由于幸福指数很低,相应地就需要很高的其他方面的报酬。

如果新近的神经经济学研究思路有可能成功,那么它在企业管理中的直接应用,我可以想像的一种,就是为每一雇员制订最优报酬方案——根据他(她)的脑神经元结构所定义的每一种工作和每一项动作的幸福映射。

例如,对一项枯燥的工作,由于幸福指数很低,相应地就需要很高的其他方面的报酬(包括货币报酬)。

所以,未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们甚至要在录用员工时就要求他们接受核磁共振脑呈像检测。

4年前,我在本专栏写过一篇短文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神经元经济学(参见本刊2002年第19期),此说遭到当时和现在一位最具威慑力量的“学术打假”人物的激烈批评:世界上不可能有什么神经元的经济学!2005年8月,主流经济学权威刊物《博弈与经济行为》出版了一期专号,题目赫然:“神经经济学”(neuroeconomics,我仍坚持译做“神经元经济学”)。

当然,在这之前,我已在两所主要大学的经济学教室里连续多年讲授了我收集到的和我所理解的脑神经元经济学论文。

在过去的一年里,神经经济学被西方各主要大学大张旗鼓地捧为最时髦的经济学课程,当然有招揽学生之意图,但更主要地,是出于现代经济学穷途末路之危机感。

这一危机,自马歇尔的晚年时期开始萌芽,经由萨缪尔森泛滥至全世界,在芝加哥学派登峰造极。

如同物理学那样,当一切基本定律都已经被提出来并在接受了经验世界的许多考验之后成为学术共同体的共识,物理学就开始“终结”。

经济学“终结”之后,经济学家怎么办?这是一个问题。

张五常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告诉过我,“从现在开始,经济学研究只有应用而无理论。

”不过,大多数经济学家不会接受五常此说。

于是,他们寻求出路。

从根源上说,西方人2000多年来的思维惯势,一定要从科学方面寻求新的学术思路。

与此相对的是我们中国人的或许更古老的思维惯势——从文化方面寻求新的学术思路。

幸福经济学与前景理论_海纳模型_费云舒

幸福经济学与前景理论_海纳模型_费云舒
lot———some empirical evidence,1974 [7] Ronald A. Heiner,The origin of predictable behavior,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we,Volume 73, Issue 4 ( Sep. , 1983) ,560 - 595 注解: ① 走向一种幸福经济学,马克 · 安尼尔斯基,何 海 源 译,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 年 10 月 ② Richard A. Easterlin,A puzzle for adaptive theory,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 ③ 幸福经济学在中国———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任海燕、傅 红春,[J] 江海学刊,2012. 1 ④ Robert Frank,Positional externalities cause large and preventable welfare losses ⑤ Richard Lucas,Adaptation and the set - point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 - being ⑥ 行为经济学讲义,汪丁丁 著, [J]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157 页 ⑦ 行为经济学讲义,汪丁丁 著, [M]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31 页 ⑧ 行为经济学讲义,汪丁丁 著, [M]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341 页
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认为,每个人都初始设置了一个幸福 水平,短期来看幸福感上下波动回落,但是一些重要的事情会 让这个水平恢复到初始值。这个解释的心理学基础是心理适应 性理论,个性和基因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偏离与恢复。卢卡斯⑤ 进一步指出,幸福定位点会被重大事件影响而变动,比如离婚、 失业。我不太接受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形成的 “享乐疲 劳” 理论,即更高的收入只是使人短暂地快乐,然后又迅速回 到以前的状态,并迫使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收入并使自己始终 处于过度疲劳的状态。其实这个理论可以追溯到贝克尔和拉尤 的修正,如果自然演化最终选择了 S 形的幸福函数,就可以解 释享乐突然出现迅速增加的幸福感。⑥ 因为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 加,工作和闲暇的分配有了相对灵活的调整空间,相对而言不 必为了一些收入而放弃闲暇。对幸福悖论的讨论还涉及到了社 会学方面,有学者认为低收入者提高收入而得到正的幸福效应, 是因为他们会因为收入增加而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友情, 极端的贫困对人际关系造成威胁。高收入者恰恰相反,他们有 更大可能为了获取财富去损害与他人关系,因而得到负的幸福 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前景理论与幸福经济学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 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如同之前阅读材 料总结的,前景理论有两个定理,即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 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 家; 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 远大于获得的快乐。传统效用期望理论,假设风险中立,不确 定性下把期望值和概率相乘,来算期望效用值。在不确定性下 决策时,选择期望效用较大的选项,收益的边际效用递减。而 行为经济学预期理论假设,在获得区域里风险规避,而在损失 区域里,追求风险。 我认为可以和幸福经济学联系的内容首先是关于期望的函 数。幸福效用期望值是收益的效用值与该收益发生的心理概率 内积之和,个人对获得带来的幸福效用边际递减,对损失带来 的幸福效用从心理上预期递增。到 U 型曲线,当经济增长达到 r 值后,对幸福效用提升的作用才明显; 在 [r,R] 的主区间内 幸福效用随经济增长边际递减; 而超过 R 值之后,幸福效用会 明显下降。在 经 济 损 失 区 域,幸 福 效 用 损 失 缓 慢 地 边 际 递 增, 损失超过值 t 后,幸福效用随着经济损失扩大。此外传统经济学 认为,增加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有效手段,而幸福经济
三、海纳模型与幸福经济学 海纳模型的核心要素是 “不确定性”,它的最关键推论即凡 是可预期的行为,必定遵循某些行为模式,或者说有限理性的 行为是可预期的,而且理性程度越低,行为越可预期⑦ 。重要性 的排序,是纯粹主观的排序,基于上一节的前景理论,是个人 想象中的事物重要性的排序不完备也谈不上理性。当决策环境 充满不确定性时,我们关于重要性的排序依赖于 C - D gap。海 纳模型 T 算子的平面图中那条临界线刻画了创新行为的可能性, 理性晨读越高,行为主体的最优选择就越可能落在临街线的右 上方,从而创新行为 a 就是最佳选择,否则理性程度很低,就 可能落在临界曲线的左下方从而最佳选择是 A 里的任何除 a 以 外的元素。集合 A 指的是全部有模式可循的行为的集合。
lot———some empirical evidence,1974 [7] Ronald A. Heiner,The origin of predictable behavior,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we,Volume 73, Issue 4 ( Sep. , 1983) ,560 - 595 注解: ① 走向一种幸福经济学,马克 · 安尼尔斯基,何 海 源 译,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 年 10 月 ② Richard A. Easterlin,A puzzle for adaptive theory,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 ③ 幸福经济学在中国———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任海燕、傅 红春,[J] 江海学刊,2012. 1 ④ Robert Frank,Positional externalities cause large and preventable welfare losses ⑤ Richard Lucas,Adaptation and the set - point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 - being ⑥ 行为经济学讲义,汪丁丁 著, [J]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157 页 ⑦ 行为经济学讲义,汪丁丁 著, [M]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31 页 ⑧ 行为经济学讲义,汪丁丁 著, [M]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341 页
一、幸福经济学综述 传统经济学从边沁开始,追求幸福效用化,并不断 “最大 化”,孜孜不倦的求解效用物质化、物质效用最大化。传统经济 学认为人是自私而完全理性的,市场是完美而最终均衡的,追 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纪人,在参与市场过程中会自觉地 又个人效用最大化实现全社会效用最大化。与之不同,卡尼曼 创建的幸福经济学吸收心理学和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 人既是自私利己又是无私利他的,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市场 也是不完美和非均衡的,市场参与者主观上的最大化理性并不 一定存在,理性表现为满意化倾向而不是最大化原则。也就是 说幸福经济学存在 三 大 假 设, 自 私 与 无 私 相 统 一 的 人 性 假 设; 最大化原则与满意化原则相统一的有限理性假设; 信息不对称 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通过对传统经济学的不断反思和实 证检验,我们逐渐看到它的生产和消费成本理论忽略了生命成 本,真实情况是市场非均衡也不能最大化,在市场和政府的共 同作用下,人们只能实现满意化而非最大化的交换。除了批驳 以外,幸福经济学还具体建立了幸福模型,包括幸福变量与幸 福函数、幸福指数与数据结构。在宏观上,它要求用幸福总量 代替财富总量,构成幸福指数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身心状 况、幸福感比较和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认同,用国民幸福指数取 代国民生产总值① ,主张效用不等于价值,价值是快乐,效用是 决策效用,把偏好用个人效用函数表示,把快乐表示成一种福 利函数。在实际运用层面它最终要回答什么是幸福,怎么度量 和实现幸福。首先幸福与快乐有区别,快乐就是人类需求和欲 望的满足,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从物质到精神的动态过程。 幸福是人们对当前某一阶段生活的总体感受和自我评价,是对 一个时段内所感受到的痛苦和快乐的加总求和,简单来说幸福 是函数,快乐是变量。 对幸福经济学的讨论是从幸福悖论开始的,1971 年心理学 家布里克曼和坎贝尔发表了 《享乐的性对主义和规划美好的社 会》。他们用心理学 “适用水平” 研究个体和集体幸福,发现人 们总是适应各种变化,收入增加短期内能提高人们收入和消费 水平,额外的幸福感也会很快消失。因此客观生活条件的改善 对个人幸福没有多少影响,这就是所谓的 “幸福悖论”② 。伊斯 特林 1974 年实证反驳,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内,幸福水平与 收入水平是呈现一定正相关性的。另一方面,在国家之间进行 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收入和幸福之间却没有正相关性,富国 的人并不比穷国的人更幸福。托夫斯基也进一步研究。莱亚德 的研究回答了财富为什么没有带来幸福、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幸 福、是否能追求普遍的善、能否最大化幸福。目前比较有说服
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认为,每个人都初始设置了一个幸福 水平,短期来看幸福感上下波动回落,但是一些重要的事情会 让这个水平恢复到初始值。这个解释的心理学基础是心理适应 性理论,个性和基因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偏离与恢复。卢卡斯⑤ 进一步指出,幸福定位点会被重大事件影响而变动,比如离婚、 失业。我不太接受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形成的 “享乐疲 劳” 理论,即更高的收入只是使人短暂地快乐,然后又迅速回 到以前的状态,并迫使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收入并使自己始终 处于过度疲劳的状态。其实这个理论可以追溯到贝克尔和拉尤 的修正,如果自然演化最终选择了 S 形的幸福函数,就可以解 释享乐突然出现迅速增加的幸福感。⑥ 因为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 加,工作和闲暇的分配有了相对灵活的调整空间,相对而言不 必为了一些收入而放弃闲暇。对幸福悖论的讨论还涉及到了社 会学方面,有学者认为低收入者提高收入而得到正的幸福效应, 是因为他们会因为收入增加而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友情, 极端的贫困对人际关系造成威胁。高收入者恰恰相反,他们有 更大可能为了获取财富去损害与他人关系,因而得到负的幸福 效应。
力的解释是 “忽视变量” 理论以及 “对比视角” 理论③ 。前者 认为经济学忽略了健康、政治参与、自由、平等对人们幸福感 的影响,而仅仅关注 GDP 的增长。如果 GDP 与这些非经济因素 负相关时,由 GDP 增长带来的幸福感就可能会被不同程度的抵 消。后者认为个人幸福感不仅仅与个人的绝对收入水平正相关, 还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负相关。因此当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提 高时,收入 - 幸福曲线反而向下移动。比如弗兰克④ 提出的相对 消费理论,一个人相对地位决定了他的主观福利,地位竞争并 不会使得整个社会福利增加,而仅仅再分配个人的福利,而作 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并没有增加。
r w
( U) ( U)

l g
( (
e) e)
·1
-π π(
( e) e)
我认为把海纳模型运用到幸福经济学里面,必须回答一个
问题———守旧使人 幸 福, 还 是 创 新 使 人 幸 福。 汪 老 师 在 其 讲 义
中谈到过⑧ ,海纳模型与 BIS / BAS 模型结合使用的可能,产生
出带有人格差异的海纳模型,这样 BAS 得分高的人,海纳模型
版社,2011 [2] 走向一种幸福经济学,马克·安尼尔斯基,何海源 译,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 年 10 月 [3] 幸福经济学在中国———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任海燕、
傅红春,[J] 江海学刊,2012. 1 [4] Robert Frank,Positional externalities cause large and pre-
ventable welfare losses [5] Richard Lucas,Adaptation and the set - point model of sub-
jective well - being [6] Easterlin. R, 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中的临界线就会大幅度下降,BIS 得分高的人临界线会大幅向上
移动。对于一个理性程度较低的人,我们基本可以认为教育程
度高低和理性程度正相关,一个教授常识上应该比没有受过教
育的人理性,理性程度较低人倾向于守旧,并从以往守旧得到 的幸福经验上推断出,守旧使人幸福。那么随着他们的收入增 加,他们面临的不确定性会减小,比如有更多的钱去搜集信息、 人际交往,这时候他们行为的正误比 ( r ( U) /w ( U) ) 会增 大。因为这些理性程度较低的人可以通过咨询别人、学习知识 等方式来降低错误率,而这些行动肯定需要收入支持,我们不 能要求一个农村贫困家庭不先解决饥饱之虞而先把孩子供上大 学。随着不确定性缓慢减小和正误比的缓慢上升,这些虽然还 是处在临界线的下方,但是他们守旧的方式不同了,有了新花 样,我觉得可以叫做 “守旧式创新”。由于他们理性程度较低, 守旧使他们幸福,因此在这个阶段收入增加、幸福增加。但是 随着收入进一步增加,正误比总有一天会扩大到让他们处于临 界线上。但是由于创新是不幸福的,因此在收入进一步增加的 阶段,他们往往幸福感下降了或者保守地认为幸福感增量下降 了。但是社会上有人理性程度相对高,对他们而言创新使人幸 福。于是他们收入增加,不确定性同样降低,正误比同样上升, 把他们放在临界线更高位置,结果确实他们因为更多创新行为 而感到更加幸福了。这也符合实证结果中,有的人收入增加而 幸福增加,有的人收入增加幸福减少的事实。我认为海纳模型 还启发了国家层面的幸福经济学,有学者提倡用国民幸福指数 代替国民生产总值,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国家,有的国家是守 旧偏好的,有的国家是创新偏好的,我想一个解释是要素禀赋 和发展阶段不同。用海纳模型解释幸福经济学,需要回答的第 二个问题我认为,个人的理性程度是否随着收入或幸福感的改 变而改变,国家的创新或守旧偏好是否随着国民财富积累而改 变。(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行为经济学讲义 [M],汪丁丁 著,上海: 上海人民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