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经济学与前景理论_海纳模型_费云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版社,2011 [2] 走向一种幸福经济学,马克·安尼尔斯基,何海源 译,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 年 10 月 [3] 幸福经济学在中国———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任海燕、
傅红春,[J] 江海学刊,2012. 1 [4] Robert Frank,Positional ຫໍສະໝຸດ Baiduxternalities cause large and pre-
一、幸福经济学综述 传统经济学从边沁开始,追求幸福效用化,并不断 “最大 化”,孜孜不倦的求解效用物质化、物质效用最大化。传统经济 学认为人是自私而完全理性的,市场是完美而最终均衡的,追 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纪人,在参与市场过程中会自觉地 又个人效用最大化实现全社会效用最大化。与之不同,卡尼曼 创建的幸福经济学吸收心理学和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 人既是自私利己又是无私利他的,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市场 也是不完美和非均衡的,市场参与者主观上的最大化理性并不 一定存在,理性表现为满意化倾向而不是最大化原则。也就是 说幸福经济学存在 三 大 假 设, 自 私 与 无 私 相 统 一 的 人 性 假 设; 最大化原则与满意化原则相统一的有限理性假设; 信息不对称 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通过对传统经济学的不断反思和实 证检验,我们逐渐看到它的生产和消费成本理论忽略了生命成 本,真实情况是市场非均衡也不能最大化,在市场和政府的共 同作用下,人们只能实现满意化而非最大化的交换。除了批驳 以外,幸福经济学还具体建立了幸福模型,包括幸福变量与幸 福函数、幸福指数与数据结构。在宏观上,它要求用幸福总量 代替财富总量,构成幸福指数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身心状 况、幸福感比较和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认同,用国民幸福指数取 代国民生产总值① ,主张效用不等于价值,价值是快乐,效用是 决策效用,把偏好用个人效用函数表示,把快乐表示成一种福 利函数。在实际运用层面它最终要回答什么是幸福,怎么度量 和实现幸福。首先幸福与快乐有区别,快乐就是人类需求和欲 望的满足,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从物质到精神的动态过程。 幸福是人们对当前某一阶段生活的总体感受和自我评价,是对 一个时段内所感受到的痛苦和快乐的加总求和,简单来说幸福 是函数,快乐是变量。 对幸福经济学的讨论是从幸福悖论开始的,1971 年心理学 家布里克曼和坎贝尔发表了 《享乐的性对主义和规划美好的社 会》。他们用心理学 “适用水平” 研究个体和集体幸福,发现人 们总是适应各种变化,收入增加短期内能提高人们收入和消费 水平,额外的幸福感也会很快消失。因此客观生活条件的改善 对个人幸福没有多少影响,这就是所谓的 “幸福悖论”② 。伊斯 特林 1974 年实证反驳,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内,幸福水平与 收入水平是呈现一定正相关性的。另一方面,在国家之间进行 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收入和幸福之间却没有正相关性,富国 的人并不比穷国的人更幸福。托夫斯基也进一步研究。莱亚德 的研究回答了财富为什么没有带来幸福、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幸 福、是否能追求普遍的善、能否最大化幸福。目前比较有说服
管理视窗
商业文化
幸福经济学与前景理论、海纳模型
费云舒
摘 要: 幸福经济学逐渐成长为新兴经济学分支,研究经济增长与幸福的关系。行为经济学亦挑战了传统经济学关于 理性和偏好的预设,其中前景理论和海纳模型为分析幸福经济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 幸福经济学; 前景理论; 海纳模型
自 “边际革命” 以来,幸福与收入具有正向相关关系的观 点在经济学领域乃至公共政策领域视为公理。但主流经济学家 所谓 “收入越多,幸福越高” 的命题日益受到心理学、社会学、 人口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挑战,并遭受大量经济社会实际情况 的质疑。在此背景下,幸福经济学逐渐成长为新兴经济学分支, 研究经济增长与幸福的关系。行为经济学亦挑战了传统经济学 关于理性和偏好的预设,其中前景理论和海纳模型为分析幸福 经济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ventable welfare losses [5] Richard Lucas,Adaptation and the set - point model of sub-
jective well - being [6] Easterlin. R, 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中的临界线就会大幅度下降,BIS 得分高的人临界线会大幅向上
移动。对于一个理性程度较低的人,我们基本可以认为教育程
度高低和理性程度正相关,一个教授常识上应该比没有受过教
育的人理性,理性程度较低人倾向于守旧,并从以往守旧得到 的幸福经验上推断出,守旧使人幸福。那么随着他们的收入增 加,他们面临的不确定性会减小,比如有更多的钱去搜集信息、 人际交往,这时候他们行为的正误比 ( r ( U) /w ( U) ) 会增 大。因为这些理性程度较低的人可以通过咨询别人、学习知识 等方式来降低错误率,而这些行动肯定需要收入支持,我们不 能要求一个农村贫困家庭不先解决饥饱之虞而先把孩子供上大 学。随着不确定性缓慢减小和正误比的缓慢上升,这些虽然还 是处在临界线的下方,但是他们守旧的方式不同了,有了新花 样,我觉得可以叫做 “守旧式创新”。由于他们理性程度较低, 守旧使他们幸福,因此在这个阶段收入增加、幸福增加。但是 随着收入进一步增加,正误比总有一天会扩大到让他们处于临 界线上。但是由于创新是不幸福的,因此在收入进一步增加的 阶段,他们往往幸福感下降了或者保守地认为幸福感增量下降 了。但是社会上有人理性程度相对高,对他们而言创新使人幸 福。于是他们收入增加,不确定性同样降低,正误比同样上升, 把他们放在临界线更高位置,结果确实他们因为更多创新行为 而感到更加幸福了。这也符合实证结果中,有的人收入增加而 幸福增加,有的人收入增加幸福减少的事实。我认为海纳模型 还启发了国家层面的幸福经济学,有学者提倡用国民幸福指数 代替国民生产总值,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国家,有的国家是守 旧偏好的,有的国家是创新偏好的,我想一个解释是要素禀赋 和发展阶段不同。用海纳模型解释幸福经济学,需要回答的第 二个问题我认为,个人的理性程度是否随着收入或幸福感的改 变而改变,国家的创新或守旧偏好是否随着国民财富积累而改 变。(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行为经济学讲义 [M],汪丁丁 著,上海: 上海人民出
三、海纳模型与幸福经济学 海纳模型的核心要素是 “不确定性”,它的最关键推论即凡 是可预期的行为,必定遵循某些行为模式,或者说有限理性的 行为是可预期的,而且理性程度越低,行为越可预期⑦ 。重要性 的排序,是纯粹主观的排序,基于上一节的前景理论,是个人 想象中的事物重要性的排序不完备也谈不上理性。当决策环境 充满不确定性时,我们关于重要性的排序依赖于 C - D gap。海 纳模型 T 算子的平面图中那条临界线刻画了创新行为的可能性, 理性晨读越高,行为主体的最优选择就越可能落在临街线的右 上方,从而创新行为 a 就是最佳选择,否则理性程度很低,就 可能落在临界曲线的左下方从而最佳选择是 A 里的任何除 a 以 外的元素。集合 A 指的是全部有模式可循的行为的集合。
r w
( U) ( U)
>
l g
( (
e) e)
·1
-π π(
( e) e)
我认为把海纳模型运用到幸福经济学里面,必须回答一个
问题———守旧使人 幸 福, 还 是 创 新 使 人 幸 福。 汪 老 师 在 其 讲 义
中谈到过⑧ ,海纳模型与 BIS / BAS 模型结合使用的可能,产生
出带有人格差异的海纳模型,这样 BAS 得分高的人,海纳模型
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认为,每个人都初始设置了一个幸福 水平,短期来看幸福感上下波动回落,但是一些重要的事情会 让这个水平恢复到初始值。这个解释的心理学基础是心理适应 性理论,个性和基因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偏离与恢复。卢卡斯⑤ 进一步指出,幸福定位点会被重大事件影响而变动,比如离婚、 失业。我不太接受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形成的 “享乐疲 劳” 理论,即更高的收入只是使人短暂地快乐,然后又迅速回 到以前的状态,并迫使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收入并使自己始终 处于过度疲劳的状态。其实这个理论可以追溯到贝克尔和拉尤 的修正,如果自然演化最终选择了 S 形的幸福函数,就可以解 释享乐突然出现迅速增加的幸福感。⑥ 因为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 加,工作和闲暇的分配有了相对灵活的调整空间,相对而言不 必为了一些收入而放弃闲暇。对幸福悖论的讨论还涉及到了社 会学方面,有学者认为低收入者提高收入而得到正的幸福效应, 是因为他们会因为收入增加而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友情, 极端的贫困对人际关系造成威胁。高收入者恰恰相反,他们有 更大可能为了获取财富去损害与他人关系,因而得到负的幸福 效应。
二、前景理论与幸福经济学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 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如同之前阅读材 料总结的,前景理论有两个定理,即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 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 家; 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 远大于获得的快乐。传统效用期望理论,假设风险中立,不确 定性下把期望值和概率相乘,来算期望效用值。在不确定性下 决策时,选择期望效用较大的选项,收益的边际效用递减。而 行为经济学预期理论假设,在获得区域里风险规避,而在损失 区域里,追求风险。 我认为可以和幸福经济学联系的内容首先是关于期望的函 数。幸福效用期望值是收益的效用值与该收益发生的心理概率 内积之和,个人对获得带来的幸福效用边际递减,对损失带来 的幸福效用从心理上预期递增。到 U 型曲线,当经济增长达到 r 值后,对幸福效用提升的作用才明显; 在 [r,R] 的主区间内 幸福效用随经济增长边际递减; 而超过 R 值之后,幸福效用会 明显下降。在 经 济 损 失 区 域,幸 福 效 用 损 失 缓 慢 地 边 际 递 增, 损失超过值 t 后,幸福效用随着经济损失扩大。此外传统经济学 认为,增加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有效手段,而幸福经济
力的解释是 “忽视变量” 理论以及 “对比视角” 理论③ 。前者 认为经济学忽略了健康、政治参与、自由、平等对人们幸福感 的影响,而仅仅关注 GDP 的增长。如果 GDP 与这些非经济因素 负相关时,由 GDP 增长带来的幸福感就可能会被不同程度的抵 消。后者认为个人幸福感不仅仅与个人的绝对收入水平正相关, 还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负相关。因此当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提 高时,收入 - 幸福曲线反而向下移动。比如弗兰克④ 提出的相对 消费理论,一个人相对地位决定了他的主观福利,地位竞争并 不会使得整个社会福利增加,而仅仅再分配个人的福利,而作 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并没有增加。
作者简介: 费云舒: 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80 ·
Business !
商业文化
管理视窗
学主张人们是否幸福与很多跟财富无关的因素有关,尤其是时 间和社会的比较,可以带给人们幸福感。如果他的生活水平不 高,但是生活时不时有些起伏变化,比如探险、旅游,就会使 人感到幸福增加。毕竟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但社会财富资源 是有限的,富裕与弱势群体的贫富鸿沟也不可能完全消失。我 们处在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经济环境,在不确定情况下做出 选择,前景理论就提出了一套决策规范。对幸福经济学的启示 在于,把幸福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告诉人们绝对财富的鸿沟 无法填平,而幸福感却可以被每个人所拥有。也可以说决策者 的理性并不完备,依 赖 于 他 的 记 忆 力 和 对 幸 福 的 想 象 和 认 知, 后者又依赖于他所处的情景,有社会和时间比较的因素在里面。
lot———some empirical evidence,1974 [7] Ronald A. Heiner,The origin of predictable behavior,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we,Volume 73, Issue 4 ( Sep. , 1983) ,560 - 595 注解: ① 走向一种幸福经济学,马克 · 安尼尔斯基,何 海 源 译,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 年 10 月 ② Richard A. Easterlin,A puzzle for adaptive theory,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 ③ 幸福经济学在中国———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任海燕、傅 红春,[J] 江海学刊,2012. 1 ④ Robert Frank,Positional externalities cause large and preventable welfare losses ⑤ Richard Lucas,Adaptation and the set - point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 - being ⑥ 行为经济学讲义,汪丁丁 著, [J]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157 页 ⑦ 行为经济学讲义,汪丁丁 著, [M]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31 页 ⑧ 行为经济学讲义,汪丁丁 著, [M]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341 页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 年 10 月 [3] 幸福经济学在中国———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任海燕、
傅红春,[J] 江海学刊,2012. 1 [4] Robert Frank,Positional ຫໍສະໝຸດ Baiduxternalities cause large and pre-
一、幸福经济学综述 传统经济学从边沁开始,追求幸福效用化,并不断 “最大 化”,孜孜不倦的求解效用物质化、物质效用最大化。传统经济 学认为人是自私而完全理性的,市场是完美而最终均衡的,追 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纪人,在参与市场过程中会自觉地 又个人效用最大化实现全社会效用最大化。与之不同,卡尼曼 创建的幸福经济学吸收心理学和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 人既是自私利己又是无私利他的,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市场 也是不完美和非均衡的,市场参与者主观上的最大化理性并不 一定存在,理性表现为满意化倾向而不是最大化原则。也就是 说幸福经济学存在 三 大 假 设, 自 私 与 无 私 相 统 一 的 人 性 假 设; 最大化原则与满意化原则相统一的有限理性假设; 信息不对称 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通过对传统经济学的不断反思和实 证检验,我们逐渐看到它的生产和消费成本理论忽略了生命成 本,真实情况是市场非均衡也不能最大化,在市场和政府的共 同作用下,人们只能实现满意化而非最大化的交换。除了批驳 以外,幸福经济学还具体建立了幸福模型,包括幸福变量与幸 福函数、幸福指数与数据结构。在宏观上,它要求用幸福总量 代替财富总量,构成幸福指数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身心状 况、幸福感比较和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认同,用国民幸福指数取 代国民生产总值① ,主张效用不等于价值,价值是快乐,效用是 决策效用,把偏好用个人效用函数表示,把快乐表示成一种福 利函数。在实际运用层面它最终要回答什么是幸福,怎么度量 和实现幸福。首先幸福与快乐有区别,快乐就是人类需求和欲 望的满足,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从物质到精神的动态过程。 幸福是人们对当前某一阶段生活的总体感受和自我评价,是对 一个时段内所感受到的痛苦和快乐的加总求和,简单来说幸福 是函数,快乐是变量。 对幸福经济学的讨论是从幸福悖论开始的,1971 年心理学 家布里克曼和坎贝尔发表了 《享乐的性对主义和规划美好的社 会》。他们用心理学 “适用水平” 研究个体和集体幸福,发现人 们总是适应各种变化,收入增加短期内能提高人们收入和消费 水平,额外的幸福感也会很快消失。因此客观生活条件的改善 对个人幸福没有多少影响,这就是所谓的 “幸福悖论”② 。伊斯 特林 1974 年实证反驳,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内,幸福水平与 收入水平是呈现一定正相关性的。另一方面,在国家之间进行 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收入和幸福之间却没有正相关性,富国 的人并不比穷国的人更幸福。托夫斯基也进一步研究。莱亚德 的研究回答了财富为什么没有带来幸福、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幸 福、是否能追求普遍的善、能否最大化幸福。目前比较有说服
管理视窗
商业文化
幸福经济学与前景理论、海纳模型
费云舒
摘 要: 幸福经济学逐渐成长为新兴经济学分支,研究经济增长与幸福的关系。行为经济学亦挑战了传统经济学关于 理性和偏好的预设,其中前景理论和海纳模型为分析幸福经济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 幸福经济学; 前景理论; 海纳模型
自 “边际革命” 以来,幸福与收入具有正向相关关系的观 点在经济学领域乃至公共政策领域视为公理。但主流经济学家 所谓 “收入越多,幸福越高” 的命题日益受到心理学、社会学、 人口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挑战,并遭受大量经济社会实际情况 的质疑。在此背景下,幸福经济学逐渐成长为新兴经济学分支, 研究经济增长与幸福的关系。行为经济学亦挑战了传统经济学 关于理性和偏好的预设,其中前景理论和海纳模型为分析幸福 经济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ventable welfare losses [5] Richard Lucas,Adaptation and the set - point model of sub-
jective well - being [6] Easterlin. R, 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中的临界线就会大幅度下降,BIS 得分高的人临界线会大幅向上
移动。对于一个理性程度较低的人,我们基本可以认为教育程
度高低和理性程度正相关,一个教授常识上应该比没有受过教
育的人理性,理性程度较低人倾向于守旧,并从以往守旧得到 的幸福经验上推断出,守旧使人幸福。那么随着他们的收入增 加,他们面临的不确定性会减小,比如有更多的钱去搜集信息、 人际交往,这时候他们行为的正误比 ( r ( U) /w ( U) ) 会增 大。因为这些理性程度较低的人可以通过咨询别人、学习知识 等方式来降低错误率,而这些行动肯定需要收入支持,我们不 能要求一个农村贫困家庭不先解决饥饱之虞而先把孩子供上大 学。随着不确定性缓慢减小和正误比的缓慢上升,这些虽然还 是处在临界线的下方,但是他们守旧的方式不同了,有了新花 样,我觉得可以叫做 “守旧式创新”。由于他们理性程度较低, 守旧使他们幸福,因此在这个阶段收入增加、幸福增加。但是 随着收入进一步增加,正误比总有一天会扩大到让他们处于临 界线上。但是由于创新是不幸福的,因此在收入进一步增加的 阶段,他们往往幸福感下降了或者保守地认为幸福感增量下降 了。但是社会上有人理性程度相对高,对他们而言创新使人幸 福。于是他们收入增加,不确定性同样降低,正误比同样上升, 把他们放在临界线更高位置,结果确实他们因为更多创新行为 而感到更加幸福了。这也符合实证结果中,有的人收入增加而 幸福增加,有的人收入增加幸福减少的事实。我认为海纳模型 还启发了国家层面的幸福经济学,有学者提倡用国民幸福指数 代替国民生产总值,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国家,有的国家是守 旧偏好的,有的国家是创新偏好的,我想一个解释是要素禀赋 和发展阶段不同。用海纳模型解释幸福经济学,需要回答的第 二个问题我认为,个人的理性程度是否随着收入或幸福感的改 变而改变,国家的创新或守旧偏好是否随着国民财富积累而改 变。(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行为经济学讲义 [M],汪丁丁 著,上海: 上海人民出
三、海纳模型与幸福经济学 海纳模型的核心要素是 “不确定性”,它的最关键推论即凡 是可预期的行为,必定遵循某些行为模式,或者说有限理性的 行为是可预期的,而且理性程度越低,行为越可预期⑦ 。重要性 的排序,是纯粹主观的排序,基于上一节的前景理论,是个人 想象中的事物重要性的排序不完备也谈不上理性。当决策环境 充满不确定性时,我们关于重要性的排序依赖于 C - D gap。海 纳模型 T 算子的平面图中那条临界线刻画了创新行为的可能性, 理性晨读越高,行为主体的最优选择就越可能落在临街线的右 上方,从而创新行为 a 就是最佳选择,否则理性程度很低,就 可能落在临界曲线的左下方从而最佳选择是 A 里的任何除 a 以 外的元素。集合 A 指的是全部有模式可循的行为的集合。
r w
( U) ( U)
>
l g
( (
e) e)
·1
-π π(
( e) e)
我认为把海纳模型运用到幸福经济学里面,必须回答一个
问题———守旧使人 幸 福, 还 是 创 新 使 人 幸 福。 汪 老 师 在 其 讲 义
中谈到过⑧ ,海纳模型与 BIS / BAS 模型结合使用的可能,产生
出带有人格差异的海纳模型,这样 BAS 得分高的人,海纳模型
我个人而言更倾向于认为,每个人都初始设置了一个幸福 水平,短期来看幸福感上下波动回落,但是一些重要的事情会 让这个水平恢复到初始值。这个解释的心理学基础是心理适应 性理论,个性和基因导致了人们幸福感的偏离与恢复。卢卡斯⑤ 进一步指出,幸福定位点会被重大事件影响而变动,比如离婚、 失业。我不太接受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形成的 “享乐疲 劳” 理论,即更高的收入只是使人短暂地快乐,然后又迅速回 到以前的状态,并迫使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收入并使自己始终 处于过度疲劳的状态。其实这个理论可以追溯到贝克尔和拉尤 的修正,如果自然演化最终选择了 S 形的幸福函数,就可以解 释享乐突然出现迅速增加的幸福感。⑥ 因为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 加,工作和闲暇的分配有了相对灵活的调整空间,相对而言不 必为了一些收入而放弃闲暇。对幸福悖论的讨论还涉及到了社 会学方面,有学者认为低收入者提高收入而得到正的幸福效应, 是因为他们会因为收入增加而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友情, 极端的贫困对人际关系造成威胁。高收入者恰恰相反,他们有 更大可能为了获取财富去损害与他人关系,因而得到负的幸福 效应。
二、前景理论与幸福经济学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 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如同之前阅读材 料总结的,前景理论有两个定理,即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 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 家; 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 远大于获得的快乐。传统效用期望理论,假设风险中立,不确 定性下把期望值和概率相乘,来算期望效用值。在不确定性下 决策时,选择期望效用较大的选项,收益的边际效用递减。而 行为经济学预期理论假设,在获得区域里风险规避,而在损失 区域里,追求风险。 我认为可以和幸福经济学联系的内容首先是关于期望的函 数。幸福效用期望值是收益的效用值与该收益发生的心理概率 内积之和,个人对获得带来的幸福效用边际递减,对损失带来 的幸福效用从心理上预期递增。到 U 型曲线,当经济增长达到 r 值后,对幸福效用提升的作用才明显; 在 [r,R] 的主区间内 幸福效用随经济增长边际递减; 而超过 R 值之后,幸福效用会 明显下降。在 经 济 损 失 区 域,幸 福 效 用 损 失 缓 慢 地 边 际 递 增, 损失超过值 t 后,幸福效用随着经济损失扩大。此外传统经济学 认为,增加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有效手段,而幸福经济
力的解释是 “忽视变量” 理论以及 “对比视角” 理论③ 。前者 认为经济学忽略了健康、政治参与、自由、平等对人们幸福感 的影响,而仅仅关注 GDP 的增长。如果 GDP 与这些非经济因素 负相关时,由 GDP 增长带来的幸福感就可能会被不同程度的抵 消。后者认为个人幸福感不仅仅与个人的绝对收入水平正相关, 还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负相关。因此当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提 高时,收入 - 幸福曲线反而向下移动。比如弗兰克④ 提出的相对 消费理论,一个人相对地位决定了他的主观福利,地位竞争并 不会使得整个社会福利增加,而仅仅再分配个人的福利,而作 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并没有增加。
作者简介: 费云舒: 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80 ·
Business !
商业文化
管理视窗
学主张人们是否幸福与很多跟财富无关的因素有关,尤其是时 间和社会的比较,可以带给人们幸福感。如果他的生活水平不 高,但是生活时不时有些起伏变化,比如探险、旅游,就会使 人感到幸福增加。毕竟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但社会财富资源 是有限的,富裕与弱势群体的贫富鸿沟也不可能完全消失。我 们处在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经济环境,在不确定情况下做出 选择,前景理论就提出了一套决策规范。对幸福经济学的启示 在于,把幸福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告诉人们绝对财富的鸿沟 无法填平,而幸福感却可以被每个人所拥有。也可以说决策者 的理性并不完备,依 赖 于 他 的 记 忆 力 和 对 幸 福 的 想 象 和 认 知, 后者又依赖于他所处的情景,有社会和时间比较的因素在里面。
lot———some empirical evidence,1974 [7] Ronald A. Heiner,The origin of predictable behavior,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we,Volume 73, Issue 4 ( Sep. , 1983) ,560 - 595 注解: ① 走向一种幸福经济学,马克 · 安尼尔斯基,何 海 源 译,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 年 10 月 ② Richard A. Easterlin,A puzzle for adaptive theory,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 ③ 幸福经济学在中国———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任海燕、傅 红春,[J] 江海学刊,2012. 1 ④ Robert Frank,Positional externalities cause large and preventable welfare losses ⑤ Richard Lucas,Adaptation and the set - point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 - being ⑥ 行为经济学讲义,汪丁丁 著, [J]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157 页 ⑦ 行为经济学讲义,汪丁丁 著, [M]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231 页 ⑧ 行为经济学讲义,汪丁丁 著, [M]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 34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