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历史书籍类
历史书籍的读后感
![历史书籍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afba7f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7.png)
历史书籍的读后感历史书籍的读后感(9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书籍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书籍的读后感1这个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这本书说的是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刘备和曹操。
我喜欢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统一了中国,而且还修了长城、统一了货币、长度、重量和文字。
还有他修好了长城之后,他派了大部分的兵马去守长城,免得被匈奴侵略。
我喜欢刘备的原因是:他是一个爱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
他身边有智勇双全的关云长和赵子龙;有出谋划策的孔明;还有英勇善战的张翼德和黄汉升。
很可惜,最终蜀国还是灭亡了。
我喜欢曹操的原因是:他智力超群,在动荡不安、群雄割据的汉朝末年,能“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他的努力之下,占据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广袤地域。
我最不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和曹操。
因为秦始皇修长城时暴力对付民众,搞得生灵涂炭,修完之后留下了无数的骨骸,让人触目惊心啊!曹操是一个重军事,轻政治的人,搞得民间乱七八糟,民不聊生。
其实,政治和军事同样重要。
《中国通史》让我懂得了许多中国的历史知识,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让我初步知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要整天无所事事,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安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历史书籍的读后感2今年寒假,我读了一册书,名字叫《上下五千年》。
这本书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和辉煌成就。
读它的时候的我仿佛穿梭时光隧道,看到了饮毛如血的远古时代和极度繁荣的明清时代,我被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深深地吸引和感动。
我清晰地记得“神农氏勇尝百草”这个故事,远古时代,人们只食用动物,不吃植物,饮食单一,结果病魔肆虐侵袭人们的身体。
神农氏看到这种情况,就想着要改变人们的这种状况,他看到山上长满的草,忽然想到:为什么人们不试着吃植物呢?于是神农氏鼓起勇气,尝遍了山上所有的植物,边品尝边记录边总结:发现有些植物味道甜美,非常好吃;有些植物味道不错,但吃后呕吐腹泻,身体有不适反应;而有些又难以下咽。
历史书籍读书心得(精选5篇)
![历史书籍读书心得(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db63b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07.png)
历史书籍读书心得(精选5篇)历史书籍读书心得【篇1】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一直都有历史课。
学过中国古代史、近代史、政治思想史、文化史、法制史,世界史的课程从小学到大学似乎也没有间断过。
但一直以来都未能形成一个人类历史的全景图。
中国史里无世界,世界史里无中国。
不知道秦皇汉武与何人欧洲何人并立于世,不知道中国与世界何时开始的。
最近阅读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所着《全球通史》算是稍稍弥补了以往的疑惑。
该书把世界历史分为随着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世界才开始成为“一个世界”。
人类诸种族的混合必然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混合,“今天,全球范围内人类之间,动物之间和植物之间的混合仍在继续”。
可以想象,地球上的人种终将混同。
不同人种之间的精子与卵子并不拒绝合作,正如酒精与水倒在一起变成你仲有无我中有你的混合物,所差的只是时间问题。
最初国际性的竞争舞台是现在的中东地区,四大文明中的埃及印度巴比伦,兴衰轮替是历史的必然,人无百日旺花无百日红,还没有那个王朝能够维持百年霸权。
现在的老大美国1914年也才刚刚有力量趁着欧洲内讧,扎紧自己的篱笆。
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是他后来居上,其中有没有规律?从发现新大陆开始,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世界史。
最初的引领者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与葡萄牙。
他们通过对美洲大陆的掠夺和通过新航路与东方的贸易中得到大量财富,由于长期的宗教战争,国立衰败。
由于大量财富流入,导致国内物价大涨,产品没有竞争力,所以工业得不到发展。
最终被西北欧的荷兰、英国控制了经济命脉。
并在其国力衰败之后,取代了其对海上航线的垄断。
趁着欧洲大陆之间的攻伐不断,闷声大发财的英国后来居上。
一方面内部工业革命提供了工业基础,另一方面,海外殖民的竞争中取得较大优势,成为日不落帝国,也把英语这个岛国方言推上世界第一语言的宝座。
当时世界发展的发动机无疑是欧洲,欧洲对待世界其他地区的手段是赤裸裸的掠夺。
面对欧洲的霸权,正如作者总结的那样,有两种反应:第一种割裂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找安慰,“回到美好的从前”。
博士生读书报告
![博士生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8eef902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6.png)
博士生读书报告
一、文学类
在文学类方面,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百年孤独》的小说。
这本小说
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拉丁美洲文学的
经典之作。
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为主线,讲述了一百年间七代人的故事。
马尔克斯的文笔优美,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让人读后难以
忘怀。
通过这本小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更加坚定了
我在文学领域的研究方向。
二、历史类
在历史类方面,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大国崛起》的书。
这本书是美
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著作,主要讲述了中国和印度在21世纪的崛起。
福山通过对中国和印度的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它
们崛起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
和印度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对未来的国际格局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科学类
在科学类方面,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黑洞简史》的书。
这本书是英
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著作,主要讲述了黑洞的形成、演化和性质。
霍金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让人们更加容易地理解黑洞这一神秘的天体。
这本书让我对宇宙的奥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物理学
的研究充满了热情。
总之,通过这些书籍的阅读,我不仅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这些书籍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读书报告国史大纲范文
![读书报告国史大纲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cc90f5f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06.png)
读书报告国史大纲范文国史大纲是一本总结了中国历史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书籍,它以清晰而简明的方式概括了中国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
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框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国史大纲的总结和感悟。
国史大纲以“远古”为起点,从夏、商、周三代开始,逐渐展开了中国历史的图景。
它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例如,它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秦朝一统天下的壮丽景象,唐朝的繁荣与开放,以及明朝的辉煌和清朝的衰落等。
阅读国史大纲之后,我对中国历史的时间顺序和重要事件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我意识到中国历史是一个连贯的整体,每个时期都对后面的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为秦朝的统一提供了契机;唐朝的开放时代为后世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国史大纲还提到了重大事件,如黄巾起义、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等,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此外,国史大纲还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
例如,我了解到夏朝的启蒙者禹、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和清顺治皇帝等。
这些人物以不同的方式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功绩和思想在国史大纲中得以呈现,从而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的演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它让我认识到中国历史是一个悠久而复杂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国史大纲也给我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机会,启发我思考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认同。
总之,国史大纲是一本对中国历史进行全面概括的重要工具书。
它通过清晰的叙述和简洁的语言,帮助读者把握中国历史的整体脉络。
阅读国史大纲后,我对中国历史的时间顺序、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将对我的历史学习和文化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acd8c1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a.png)
中国历史读书报告篇一: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近期,拜读了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加深了原来记忆中有关中国古今历史的条线印象,体会到作者负笈海外转换视角、重点提取综合评判的良苦用心。
鉴于读得有些散漫,而中国历史之漫漫征途、悠悠流长,其间奥妙玄机,非著说之人一册黄卷可以蔽之,亦非捧册之人一时可以察之、一刻可以识之,进而揣测作者或是没有言尽,宽宥鄙人亦是体尝有限。
故此,作者以宏观综合论之,鄙人从小我主观臆想,读史于此册,品读在其外,随着零星感悟,简要、散漫作一读书笔记。
一、本书架构及史学观点正如自序篇中概括的一样,以“中国大历史”命名本书,作者旨在将宏观视野这一观念引导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
(一)由于负笈海外,授课对象是非本族的异国子民,作者曾怀疑讲述历史知识的意义及实用价值,辗转反思之后,最终决定广泛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在与西欧史及美国史有了幅度与层次上比较的基础上再加以研究。
(二)对既成事实、不可逆转的史实,更多专注于考虑其积极意义及前后连贯的出处,而不以个人之恩怨爱憎当作历史转折点。
(三)不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而是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促成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文字摘自自序篇,稍作整理)~鄙人在阅读“安禄山的反叛”、“王安石的变法”、“数字管理还没成熟”、“张居正与万历皇帝”等篇章时,对作者的宏观综合分析法逐渐熟悉并认可,对其通过讲说分析不同阶段、不同朝代有关“政府抽税”的历史演变,论证“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的观点慢慢领会逐步接受。
历史类书籍读后感6篇
![历史类书籍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7bfaf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be.png)
历史类书籍读后感6篇历史类书籍读后感篇1我今天看了《中国通史》一书,描写的是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最喜欢周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因为周朝开国皇帝周文王是个人才,而且还有一帮忠诚辅佐,而且周朝前期力量还很雄厚,周朝后期很腐朽,所以我不喜欢周朝后期,还有唐朝前期,李世民把国家治理的繁荣富强。
可是到了唐朝晚期,皇帝只知道贪图享乐,大兴土木,搜刮人民的钱财。
所以我也不喜欢唐朝后期。
我们中国每个朝代的后期都很腐朽,就说纣王吧,他叫人建"朝歌"花了数万银两。
杀了几百人。
而且荒唐无道,最后果然被周武王灭了。
最强大的就是元代,元代的开国皇帝是成吉思汗,他先统治了蒙古,然后竞把我们的中原占领了。
占领了中原后,又把俄罗斯的首都占领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
我最不喜欢的是秦朝,秦朝的秦始皇虽然建了万里长城。
而且还统一了钱币。
但是他把古时候记载的书全烧了,而且还杀了一些读书人,这叫"焚书坑儒"。
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秦二世把秦始皇坏的一面他继承,好的一面他没继承,而且还派了一些人为秦始皇殉葬。
是他的作风使秦朝走向灭亡。
我感受到了古时候皇帝英明的时候,国家就发达,皇帝无能的时候国家就腐朽。
历史类书籍读后感篇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
在寒假中,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中国通史》。
在漫长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成就,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挫折。
《中国通史》这本书追溯历史发展轨迹,触摸五千年文明的脉搏,讲述了我国五千年来的巨大变化。
在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帝王们的治国之道。
我发现有一些帝王深得所有人尊重与爱戴,而有一些帝王则遭到了人民的唾弃。
这是为什么?我继续细读,便也明白了。
前者为人民服务,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能够谦虚听取别人的建议,这样的帝王,自然深得民心;后者只知一味的向人民索取,骄奢淫逸,使民不聊生,人民必将反抗、起义。
我们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以最简单的来讲。
历史专业书籍读书报告
![历史专业书籍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2fbc30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65.png)
历史专业书籍读书报告在这篇读书报告中,我将分享我阅读的历史专业书籍的经历和心得。
本次我选择了阅读《西方世界中的第一千年:公元五至十五世纪》这本书,它是由历史学家布莱恩·沃德-班克罗夫特所撰写。
这本书涵盖了公元500年至1500年的历史,以西方世界为背景,深入探讨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通过细致入微的研究和丰富的历史资料,作者成功地揭示了西方世界在这一千年间的转变和变革。
第一章以罗马帝国的衰败和西方世界的分裂作为起点,介绍了中世纪的开端。
作者详细讨论了欧洲各地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结构,以及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他还回顾了罗马帝国的文艺复兴和重建,以及教皇和君主的争斗。
第二章涵盖了中世纪初期的经济和社会变革。
作者详细描述了农业革命和城市化的兴起,以及各种职业和工会的形成。
他还分析了封建制度和领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宗教修道院的重要性。
第三章聚焦于十字军东征和穆斯林国家的兴起。
作者详细描述了十字军东征的背景、目标和结果,并讨论了穆斯林国家的发展和对欧洲的影响。
他还分析了中东和西欧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冲突。
第四章介绍了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重要文化运动和知识发展。
作者详细论述了大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学院制度的建立。
他还探讨了经院哲学家和修道院学者的贡献,以及他们对欧洲文化和教育的影响。
在整本书中,作者从多个角度研究了这一千年间的历史事件和变革。
他使用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详细的分析和清晰的写作风格,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时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理解了西方世界在公元500年至1500年这一千年间的变革和发展。
作者的研究方法和深入分析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给我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这本书不仅增加了我的历史知识,而且激起了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
总的来说,《西方世界中的第一千年:公元五至十五世纪》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历史专业书籍。
它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深入的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世纪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发展。
历史的读书报告
![历史的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ec82314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7.png)
历史的读书报告简介本文是对历史书籍的读书报告,通过对历史书籍的阅读和总结,对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增加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读史使人明智,通过读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以及历史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个人读书体验和思考,对历史书籍进行评述和总结。
选择的历史书籍在众多历史书籍中,我选择了《人类简史》这本书进行阅读。
该书是由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所著,该书通过回顾人类历史的大事件和大趋势,探讨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未来的可能性。
内容概述《人类简史》一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城邦革命”和“科学革命”。
下面将对这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和总结。
第一部分:认知革命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人类是如何从其他动物逐渐演变而来的。
通过对化石和遗迹的研究,科学家们得知人类起源于非洲,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具备了独特的认知能力。
作者将认知革命定义为人类最伟大的进步,它使人类具备了语言和想象的能力,从而产生了文化和文明。
第二部分: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转变为农耕社会,开始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
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催生了城市文明和社会层级。
然而,农业革命也带来了人口过剩、资源紧缺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从而引发了战争和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
第三部分:城邦革命城邦革命是指城市的兴起和城市文明的形成。
城市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出现了专门从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人群。
城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更加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组织。
第四部分: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指人类开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实践的时期。
科学革命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的宗教信仰,并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通过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方法,人类逐渐掌握了自然规律,推动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个人感想和收获通过阅读《人类简史》,我对历史的发展和演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历史书籍读后感(精选30篇)
![历史书籍读后感(精选3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54b4f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0.png)
历史书籍读后感(精选30篇)历史书籍读后感(精选30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书籍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书籍读后感篇1《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到经济学都有利用。
中国历史典籍浩如烟海,常使初学者不得其门而入。
提起中国历史,对我而言只是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上,自己知道的只是一些朝代和历史重大事件,有的还对不上时间,总的来说都是零零碎碎的。
读了此书才系统的了解中国历史的独特与辉煌,这些使我受益匪浅。
很多关于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大都是以历史朝代为时间顺序,以史料为借鉴内容。
但从《中国大历史》我感受到的是跨越性与总体性。
书中著眼于历史大局、中国,从宏观角度阐述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进行对比。
中国历史的经济、政治、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独特性。
我深深体会到历史中蕴含的价值。
一般的历史著作将中国历史看成帝王家史。
先秦时代,中国实行世卿世禄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
这种世袭的次数理论上是无限的,直到更朝换代活占据这个爵位、官职的家族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为止。
在此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出鲜明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历史,是一种道德的指引下运行。
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然依著道德轨迹,否则便得不到万民的支持,俗话说“得民心者的天下”。
在经济上,书中阐述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从古至今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体制的变化往往对应著社会体制的改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在历史的作用下中国逐渐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制度。
在政治上,中国历史走过了古代的专制和中央集权体制,到今天的政治制度。
近代中国经历了历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蜕变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历史书籍读后感精简版5篇
![历史书籍读后感精简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fb253b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0.png)
历史书籍读后感精简版5篇在我们的开始中经常性的会让我们写一篇读后感来作为我们的作文。
但是我们怎么才能写好我们的读后感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历史书籍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书籍读后感篇1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历史,让我们在历史盛衰中吸取教训,做到知史达变,鉴之往来。
我便翻开《中国历史故事集》,学习那些伟人,在每一篇失败的故事当中吸取教训。
《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一套未完成的书籍,里面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
每一篇故事都有一个四字词的小标题,如:千金一笑、一呜惊人、宁死不屈……让我最难忘的一篇故事就是《“仁义”大旗》这篇故事。
这篇故事主要是讲秦穆公要做霸主,齐国的国君还由宋襄公来立,楚国和郑国反对,宋襄公决定先出去征伐郑国。
郑国向楚国求,楚国立马对付宋国。
宋襄公一心认为空讲“仁义”就可以当霸主,处处让着楚国,讲“仁义”。
结果兵力不足,回了睢阳。
我觉得,打仗不是一件好事,能和平共处必然最好。
但是,如果当你决定了打仗,就要狠下心来,打个胜仗;如果当你决定了和平共处,就要讲“仁义”。
照宋襄公的讲仁义的打仗,是不可赢的,因为两者不能共存。
文章中有一句话我很赞同:“要打仗必须利用一切的办法打击敌人,消灭敌人。
如果怕打伤敌人,那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苍白的就不抓他,那还不如让他抓去!”当今社会竟争激烈,假如你要面试这份很好的工作,又怕入选了朋友不高兴,那还不如不工作。
我觉得,只要是自已想要的东西,就要想办法和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任务!我们不能学习宋襄公的观点,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想方设法地争取到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历史书籍读后感篇2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是罗贯中写的,它说的是魏国、吴国、蜀国这三个国家争霸天下的故事。
蜀国的人有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诸葛亮、徐庶、庞统等。
吴国的人有孙权、周瑜、鲁肃、黄盖等。
魏国的有曹操、夏侯渊、夏侯惇、司马懿等。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和赵云。
历史读书报告
![历史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16ae25e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13.png)
历史读书报告《历史》是美国历史学家约翰·亨利·Κυστεοδωρεο普洛普斯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其深入研究和全面的分析而闻名,被广泛认为是一部概述人类历史的杰作。
《历史》一书分为四卷,涵盖了人类的全球历史。
第一卷主要介绍古代历史,从人类的起源开始,涵盖了古希腊、罗马和埃及等古文明的兴盛与衰落。
第二卷围绕中世纪的欧洲展开,介绍了克鲁索战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重要事件。
第三卷主要讲述了近代历史,包括大航海时代、科学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
第四卷则着重介绍了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全球历史,包括工业革命、殖民时代和两次世界大战。
亨利·Κυστεοδωρεο普洛普斯在《历史》一书中以全局的视角分析历史事件,并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他认为历史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各个时期的事件相互影响和连接,没有孤立的事件。
他还强调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指出历史并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在《历史》这本书中,普洛普斯还探讨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通过研究历史,人们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并为未来做出决策。
他还指出,历史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文化与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学习历史。
《历史》一书的写作风格深受学术界的赞誉。
普洛普斯以深入研究和详尽的文献调查为基础,以简明的语言和流畅的叙述,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概念传达给读者。
他还使用大量的图片和地图来补充文字内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总的来说,《历史》这本书概述了人类历史的全貌,探讨了历史事件的规律和趋势,并强调了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它启发了读者对历史的深入思考和理解,并为我们认识世界和面对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学术界的研究者,都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启示。
历史书籍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历史书籍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25286a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5.png)
历史书籍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历史书籍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书籍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书籍读后感1《难忘历史》是我觉得本暑假最好的一本书。
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中国人的光辉历程。
这本书主要是一些从古到今的历史典故。
比如它有三国之事,也有现代的红军征途。
其中我喜欢三国的一篇故事,由林汉达编写而成,名叫《一身是胆》。
这个故事,讲的是刘备夺取汉中与曹军决战,他派黄忠去战,夏侯渊因黄忠不下山,于是不再管他。
但这时候黄忠立马冲下去,把夏候渊杀了。
希了夏侯渊后,打听到北山有敌军粮食,便去夺取。
半路却遇敌人突击而失败。
赵云听到北山有动静,便去看。
他看到黄忠被追杀时,立刻冲上去把敌人解决而且用”空营计”吓跑了敌人。
第二天刘备得知,来到赵云营里来看他,将士们让他看了夜里交战的地方,便说:赵将军真是有勇有谋啊!"“是啊是。
他可真是一身是胆。
"将士们说。
说罢,刘备便给赵云庆功。
庆完功说:“敌军坚持不了多久了”。
最后因天越来越热,闹了疾病,粮食也不足,手下也跑了不少,就退兵回长安了。
从此汉中是刘备的地盘。
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的是赵云杀退曹军的场面,对赵云有几分敬畏,也非常佩服。
我佩服赵云是因为他有勇有谋,能够用计将敌军赶走。
我喜欢这本书就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的伟大的英雄故事值得我们学习,有太多的谋略与太多的智慧。
用知识去积累,让事实去验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用知识和视野去战胜一切!历史书籍读后感2很喜欢读黄仁宇先生的书,他是一位历史学家,但他写的书与一般的历史书不一样,视角不同,语言非常风趣,让你读过后,有过耳目一新的感觉,原来历史可以这么写。
《中国大历史》共有二十一章,从有中华民族开始写起,当然由于史料记载的不完善,秦代之前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秦代之后的写的较为详细,黄先生对唐、宋、元、明、清每一个朝代都画了一副疆域图,元代的版图最大,但元代的历史最短,只有90年。
历史读书报告
![历史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2312ef6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dd.png)
历史读书报告
书名:《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描写明朝历史的长篇小说,作者当年明月通过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角色扮演,将历史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本书内容丰富,涉及明朝从朱棣即位到崇祯朝的整个历史时期。
作者通过描写明朝一系列重要事件和人物的命运,向读者展示了明朝百年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书中既有宫廷政治的尔虞我诈,又有江湖义士的忠诚与牺牲,以及普通百姓在乱世中的生活状况。
作者运用小说的手法,使历史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读起来像是在看一部大型历史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明朝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详细描绘了明朝各个皇帝的性格特点和治理方法,梳理了明朝政治斗争的主要变化和影响。
同时,书中也展示了明朝社会的多元文化,包括文人墨客的崛起、民间传统文化的繁荣等。
《明朝那些事儿》不仅能够满足历史爱好者对明朝历史的求知欲,还能够吸引一般读者对历史的兴趣。
作者以小说的形式讲述历史,使得读者更容易投入其中,对历史角色和事件有着更直观的了解。
总之,我对《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印象非常深刻。
这本书通
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示了明朝历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明朝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以及社会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明朝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历史书读后感10篇
![历史书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da3a9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a.png)
历史书读后感10篇1. 《史记》读后感对于眼下的读者来说,《史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宝藏。
它以细腻生动的描写、丰富多样的故事,将我们带入古代的历史世界。
读完《史记》,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西洋史》读后感《西洋史》是一本详尽而又生动的历史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西方国家的兴衰历程,以及他们对世界的影响。
这本书让我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3. 《中国古代史》读后感《中国古代史》是一部权威而详实的历史著作。
通过深入研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有了全面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感到骄傲,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
4.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世界文明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巨著。
它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开始,一直延伸到现代社会,展现了不同文明的兴衰和交流。
读完这本书,我对世界各个文明的特点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5. 《近代史》读后感《近代史》一书将我带入了近代历史的洪流中。
通过深入研读这本书,我对近代世界的历史事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对世界的现状和未来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6. 《古代战争史》读后感《古代战争史》是一部揭示古代战争与人类文明发展关系的经典著作。
通过研究这本书,我对古代战争的策略、兵器、战术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让我对战争的现实与残酷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7. 《中外史学名著选读》读后感《中外史学名著选读》是一本汇集了许多历史学家的经典著作的合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不同历史学家的观点和研究方法。
这本书让我对历史学研究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8. 《文化史》读后感《文化史》是一本关于人类文化演进的。
通过研究这本书,我对各种文化形态的起源、发展和衰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有了深刻的认识。
9. 《历史随笔》读后感《历史随笔》是一本以作者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叙述历史故事的书籍。
中国历史读书报告
![中国历史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73ee3a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8.png)
中国历史读书报告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重大事件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在本次读书报告中,我将分享我阅读过的几本中国历史书籍,并简要介绍其中的内容和观点。
我阅读了《中国古代史》这本书。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从夏、商、周的封建时代,到秦汉的统一帝国,再到隋唐的繁荣盛世,以及宋元明清的王朝更迭。
书中详细讲述了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使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
这本书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终点,全面介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书中详细描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社会变革、政治斗争和对外交往,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奋斗和努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还阅读了《中国文化史》这本书。
这本书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梳理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书中涵盖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介绍了中国文化的独特特点和价值观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上述书籍,我还读了《中国历史名人传》。
这本书以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为线索,生动地讲述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书中涵盖了众多历史名人,如孔子、屈原、刘备、李白等,通过他们的故事,我对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些中国历史书籍,我不仅扩展了对中国历史的知识面,还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这些书籍为我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让我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阅读中国历史相关的书籍,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重大事件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些书籍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还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希望在未来的学习和探索中,我能够继续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用原理看四史读书报告范文(精选)
![用原理看四史读书报告范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3d7fbe0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e.png)
用原理看四史读书报告范文(精选)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四部历史小说,这四部作品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内涵。
本篇报告主要从原理的角度出发,通过深入分析四史中的历史原理、文化原理、社会原理等方面,探究四史的价值和意义。
一、《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以“治史三略”为原则编写,其独特的编写方式和思想内涵已成为历史学研究和编写的经典范例。
1.历史原理《史记》通过梳理、运用史料、整理史实,以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为原则,反映了春秋战国至西汉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同时,在《史记》中,也体现出历史的连续性和因果关系。
例如,从《本纪》中可以看出各个君主姓名、帝业、事迹,形成帝王历史的完整史料,反映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因果关系。
2.文化原理《史记》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历史记录当中,通过篇章艺术,表现出背景、人物、事件的文化特性。
同时,《史记》也体现了以文代史的原则,通过文字表现历史的过去和现在。
3.社会原理《史记》中反映了非常丰富的古代社会文化和思想,例如《论衡》中的“天下一统”、“离俗守道”、“艰难用力”等思想,都影响了后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情况。
同时,《史记》也强调了摄政、法制、德治等社会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资料。
二、《汉书》《汉书》着重反映了汉代的历史情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研究的权威书籍。
1.历史原理《汉书》从刘邦的起义到王莽的灭亡,全面反映了汉朝250多年的历史演变,并且对于国内外的背景、主要事件、历史人物都有详细的记载,真实、客观地记录了我国汉代的历史。
2.文化原理《汉书》对于汉朝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全面地阐述,从起义到灭亡,每个时期都有文化的特点和文化人物的介绍,如汉朝最盛行的儒学思想,就通过《汉书》得到了全面的表现。
3.社会原理《汉书》的价值之一就是对于汉朝政治制度的详细阐述,包括汉朝的王朝政治、政治运作、地方制度等等,对于指导现在的政治制度演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历史书籍读书心得(精选5篇)
![历史书籍读书心得(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bc71bb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0.png)
历史书籍读书心得(精选5篇)历史书籍读书心得(精选篇1)《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是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创作的历史著作,该书内容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0世纪70年代多极世界相对峙时期,上下数十万年,一气呵成。
该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人口、移民、种族关系、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
作者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其实历史不仅是宏观的政权更替,也是微观的个人命运,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当中,并被历史的进程所影响,以史为镜,也可以明得失、正衣冠。
首先,书中一直在强调历史事件发展的逻辑性。
他的《全球通史》,不像是我们刻板印象里的历史老考究著作的一样,晦涩难懂,孤掌难鸣。
他笔下的世界,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就由一个点,变成一条线,穿成一个面,交织成一个三维立体的圆。
有人说读史就是在读故事,其实本是如此,我们以后来人审判的视角去看待前人的生活,其实并不客观,最大程度的理性也只是保持个人逻辑上合理。
在不能完全客观的前提下,我们不应该去评判历史,以现代人的思维和眼光去对前人品头论足是没有意义的,唯一应该做的是多思考。
汲取其中的养分为己所用,对个人、时代、社会而言都是大有裨益。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一直在变革,而且不同的地区会有较大的差异,有的人会去计较所谓过渡的时间,用以比较各个国家甚至是民族之间的差异,但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
无论是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还是从部落文化过渡到城市文明,抑或者是从农业社会更迭为工业社会,都不是因为某个人或者是某些人的突发奇想而发生的,总之,当时发生的不是一件事,这是一个过程。
其次,《全球通史》虽然是史书,但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
让我意识到史书可以是启示类文本,面对不同的话题,不变的是对本源的追溯。
关于四史读书报告
![关于四史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43c6c6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b.png)
关于四史读书报告《四史》是指《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四部中国古代历史记载。
这四部史书涵盖了从黄帝到东汉末年的历史,但又各具特色,其中《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编年体为基础,以传记为主,突出人物,强调故事性。
《汉书》和《后汉书》是史官史,强调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三国志》则是用多种文体来展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局势、人物形象等内容。
四部史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被后代视为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和参考。
读完《四史》后,我深感它们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通过《四史》,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深入掌握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有助于从宏观上了解整个历史进程。
其次,由于《四史》的文字古雅,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深深体会到古代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最后,《四史》描绘的人物形象和事件片段,给我们带来了人生的启示和思考,让我们对历史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作出新的思考和评价。
然而,《四史》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四史》的内容过于繁杂,其中包含了许多琐碎的细节和人物,容易让读者感到沉闷。
其次,《四史》的文字古雅难懂,不易于初学者阅读,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
最后,由于《四史》的成书日期比较早,因此在一些方面的记载可能存在瑕疵,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进行深入思考和挖掘。
在阅读《四史》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思考方式。
首先,我学会了在阅读时注重细节,仔细品味每一句话的含义。
其次,我学会了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了解历史与现实的相通之处,时刻牢记历史的重要教训。
最后,我学会了用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不断深化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在写这篇《关于四史读书报告》之前,我对自己进行了一次反思与总结。
通过阅读《四史》,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悠久底蕴,一定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挖掘和发掘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在实践中不断推进自己的学术研究和人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
读书的过程,在笔者看来,是两种心情之间的偶遇,和两种经历的碰撞。
读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读者用自己的现实经历去解释和理解古人记录下的过去之经历。
莎士比亚曾说过:”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每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都有其独特的韵味。
正如每个人借以接触世界的工具都不同,每个人能够感知到的世界也是不尽相同的。
如果没有眼镜的存在,近视者的世界与视力良好者的世界,就将是模糊与清晰之间的区别,而高度近视者能够看到的世界,就将是迷蒙一片的混沌世界。
而每个人借以接触世界的工具每一段时间都会产生不可预期的变化。
十年之前,笔者不戴眼镜的仍旧能够看清这个世界,而十年之后,脱掉眼镜,笔者就只能看到一片迷蒙。
每个人能够看到的哈姆雷特在不同的时间段,也是不同的。
生物方面的认知手段固然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人在认知过程中的基础,但是笔者认为,对事物或者说是世界本身就有的一种前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而此间就涉及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前理解从何而来?笔者认为是在经历中来。
在笔者看来,学习的真意是学习自己。
学习的能力是生物的天性,动物有学习的能力,狮子在独立之前,要学习捕食的技巧,羚羊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学会躲避狮子袭击的技巧,人需要学习的东西就更为繁多了。
从一开始的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求学路上的政史地理化生,生活就像是由各种各样的学习堆砌而起。
但这样的学习无不涉及到自身感官对外在事物的反应,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个人从同一样事物中学习到的东西会有不同。
而人们通过学习,得到对世界的前理解,人们又通过这些对世界的前理解、前认识,继续的理解世界,认识世界。
简而言之,笔者认为,学习,是人们的前理解加上对新事物的新认知而产生的一种行为。
而学习而来的成果,又可以继续成为后一阶段学习之时的前理解,学习就是这样一个不断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笔者认为,中法史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学习的过程。
通过运用自己前期所学,来指导自己后期的具体法制史内容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前触后,学后思前,前后相接,不断的运用已经学习到的方法和知识相互印证,才能够有更为显著的效果。
那么学习中法史的先理解也就变的极为重要了,而此处先理解应该理解成对法概念的理解。
“有什么样的法概念,就能写出怎样的中法史”。
同样的,不仅仅是学者在研究中法史时应该注重法概念的问题,同学们也更应注重。
只有正确的认清了该学者对法概念的态度,我们才能正确了
解该学者对于中国法制史的认识,把握住该学者的法制史精髓。
在之前一段中法史学习过程中,我根据老师的推荐,阅读了唐诺先生的《文字的故事》和朱苏力教授的《“法”的故事》一文,体悟良多。
《文字的故事》是一本很美丽的作品。
唐诺先生从良多的现存甲骨文出发,描绘了甲骨文发展到现代汉字的几个过程,直至将我们拉回到文字产生刻下的场景,里面有古人的情和景,有唐先生的思和感,笔法细腻之处动人非常。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为了更好的理解“法”字的内涵和发展历程,以对中国法制史有一个更为详细的了解,我选择了学术性更为明显的朱苏力老师的《“法”的故事》一文。
这篇文章巧合的是,两部作品的选题都是“XX的故事”,或许这也是两位作者的思想的触碰吧。
选的两部作品都是从文字的角度入手,希望能够从“法”一字的造设之初的原情景出发,结合朱苏力老师的法学层次的解析,来做出我对“法”一词的看法。
可惜的是,我在唐诺先生的《文字的故事》里面,并没有看到唐先生对于“法”一词的发源的看法。
不然还可以为我接下来的论述博文引征一下。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书的解释:“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从许慎的解释看来,灋字的水部,取了水的平稳之意。
而廌字意为古时候一种代表公平公正的野兽,看到不公正的人(或者说违反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则的人),就会用它的角去顶。
因而也有了去的组成。
朱苏力老师就是从“灋”的解释出发,对中国现代古文学研究、法律研究的现状做了批判。
《说文解字》里面对“灋”的解释确实是最接近该文字造设的年代,但是也已经过去了六七百年,本身在那个文化继承不是很方便的年代,对文字的解释更多的来源于当时的文化认知。
也就是之前笔者所言的前理解。
其实就本身,“灋”字的起源来看,它到底起初是用来表示什么本无甚意义,各个时代的人都可以有其各自的理解,重要的无非是当时人对其理解的运用。
既然如此,笔者也想对这个复杂的字进行自己源考,权当思维联想。
中文中的“法”字,繁体为“灋”。
最早的记忆,应该是金文中的这个字了。
很遗憾还没有
发现更早的甲骨文。
不过在笔者这种非专业人士来看,上图代表“灋”的这个字,已经与甲骨文近乎无异了。
从字的构造看来,由三个部分组成。
左上方的图形很好辨认,是一个“水”,右上是一只类似于野兽的东西,应该就是“廌”的原型了,而下面的一个五角星加上一个半圆的图形,就是“去”字的金文写法了。
为了更好的解释这个图形字,笔者搜集了金文中大多数的“灋”字的写法。
如下:
从这些“灋”字中可以看出,水图形和怪兽图形是整个字中必要的组成部分,而去图形部分,在倒数第二、三副中都不是很明显。
如,倒数第三幅,单单一个,在金文中并不能代表“去”字,金文中并没有这样的写法;又如倒数第二幅,就直接省略了“去”字。
结合唐先生的《文字的故事》,笔者认为,金文中“灋”的“水”部分,起的是描述场景的作用,是叙述中描述场景的部分;而“廌”部分,主要是描绘了一只在中国古代很有名的怪兽,一只代表公平和正义的怪兽,能够找出坏人,并用自己的角去顶那个坏人。
如果按照许慎的说法,这个“去”的部分是指怪兽用角去顶违反规则的人,那么对于没有这个“去”部分的“灋”字(倒数第2幅),又将如何解释呢?
对于这个字,笔者也愿意提出自己的一个看法。
笔者认为,水的一个功能,即清洁的功能是一直以来就存在的,而“去”字在当时也不仅仅一个解释,还可以意为“祛除”,因此,“灋”字可以解释为,在廌的监视下洗去社会的污垢(不公平)。
为什么要在廌的监视之下呢?因为廌自古就代表着正义,还有对坏人的决断权(用角去顶)。
笔者愚见。
当然,笔者认为,对于法制史而言,“法(灋)”字在造设之初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场景或者原因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法(灋)”字在各个时代各自的释义。
朱苏力老师也在《“法”的故事》一文中讲到——“对“法”字作语源学考察的意义并不在于法这个字或法这种社会现
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而是要急于证明古今中外的“法”的一致性,乃至法学的一致性。
”中国古代本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的概念的,现代意义上的法的概念,主要是由国外的法(law)概念演变而来。
本来其实也不至于连我们本身的法概念都模糊,像别的概念,如结婚的概念,我们还是办酒席领证,而国外基督教国家则是在教堂宣誓。
而法概念现在却与国外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我觉得原因有如下,首先是中国古代本身法概念不强,其次,中国现在用的法律系统是与国外类似的,法概念也一并沿用了。
就好似如果我们现在如果结婚也只是在教堂宣誓一下,自然也不会有办酒席结婚这样的概念了。
笔者在之前,也看过了司考教材中有关中国法制史的内容。
根据老师提示,笔者找寻了一下书中有关刑法的内容,发现,大概占了16/28左右,而成文法的内容则应该是占到了司考教材中中法史的全部。
这样的一种布局与叶版教材是很不同的,可以说叶版教材已经将法的概念在传统法概念上作了很大的扩张。
根据老师上课的指导,中国古代的法形式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即理礼法制。
法在古代的主要意义是指刑法,但这并不是古代法制度的全部。
理礼制方面的规定同样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从这点上,笔者认为叶版教材还是做的不错的,叶版教材从法制指导思想、法律形式、身份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财产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等几个方面对中国法制史进行了研究,其中特别是身份法律制度中有很多的内容并不是由成文法规定而成的,大多是社会的一种共识。
就司考教材为什么要采用限缩性的法概念而非扩张性的法概念,笔者认为,主要还是因为历史原因,一直以来对法概念的限缩性理解导致司法教材一直以来就以全部以讲述成文法历史的形式而存在。
但笔者认为,也不应该在司考教材上涉及过多的非成文法的内容。
首先,如果涉及过多的非成文法的内容,不可避免就会有太多的不同见解,对于一个全国统一考试的辅导用书,在纷繁复杂的学说中选择一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第二,司考教材的篇幅有限,如果将法概念做扩张性理解,司考教材的篇幅势必会有大幅度的增加,可能会增加很多的负担。
第三,司考教材是辅导司考的工具书,需要有一定的准确度。
非成文法大多是由历史学家或者法制史学家通过历史研究而推测出,没有很高的准确性,因而,笔者认为,虽然在以后的研究中,扩展性法概念就占有一个主流的地位,但是,司考教材中涉及的还会以成文法为主。
中国法制史这门课,对笔者而言收获最大的,是借老师的推荐,读了很多好书,看了很多好的文章。
老师推荐了许多书,笔者也借机去看了很多书,感触极大。
再次感谢老师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