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精讲
文言文专题讲特殊句式
文言文专题第四讲:特殊句式①判断句式②被动句式③倒装句式④省略句式⑤疑问句式⑥否定句式文言判断句式一、定义: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二、特征:判断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判断词“是”,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主要借助于“者”和“也”。
译为白话文时一律要加上判断词。
三、类型:①一般判断句②简略判断句③特殊判断句(一)一般判断句:有标志,易辨别的判断句。
1.在主语后加“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在谓语后加“也”,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句式标志:“……者,……也”“……者也”“……,……也”“……也”“……者,……”【实例】(1)廉颇者,之良将也。
(《史记·廉蔺列传》)[ 译文:廉颇是国的名将。
] (2)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晏子使楚》) [译文: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 (3)此谋攻之法也。
(《子·谋攻》) [译文:这是用谋略进攻的方法。
]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4)粟者,民之所种。
(贾谊《论贵粟疏》) [译文:粟是民众种植的。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动词“为”“是”表判断。
【注:“是”表判断出现较晚,先古汉语中比较少见,汉以后逐渐多起来;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实例】(1)余为伯鯈(tiáo),余而祖也。
(《左传·宣公三年》) [译文:我是伯鯈,我是你的祖先。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译文:知道它就承认知道它,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便是真正的知。
]3.用“乃”、“则”、“即”、“皆”、“必”、“固”、“诚”、“本”、“亦”、“素”等副词(用在)动词谓语前兼表判断,加强判断的语气,但不是判断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
01判断句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B: “......,......也。
”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C:“......者也。
”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如: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司马迁《陈涉世家》),“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的。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1.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更多单句组成的复句。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使用非常广泛。
并列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句子2。
”两个句子之间用“,”相连。
例如:诸侯并举,进逼秦境。
天地肆春,百草各秀。
2. 连接句连接句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单句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复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连接句也是一种常见句式。
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于是)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或“于是”相连。
例如:君子好学,必进于师。
——《论语·为政》优游自在,不求闲静。
——《庄子·逍遥游》3. 并列连接句并列连接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连词来连接各个句子。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也非常常见。
并列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连词(如而、亦、且等),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连词相连。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不我與,君亦不我與,豈不怨嗟!”(不但天不帮我,君主也不帮我,我怎能不悲伤!)《论语·卫灵公》:“不忠信,人不任也。
”(如果不忠实,就不会受到人们信任。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主谓语序颠倒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非常广泛。
它具有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的作用,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
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如是、曰、曰是等)+主语+宾语/状语”。
例如:《楚辞·离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庄子·逍遥游》:“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至人知无为之有为,不言之有言,无为而有为,矛盾而并存。
”5. 并列倒装句并列倒装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倒装句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但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并列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宾语1+主语1,连词+谓语动词+宾语2+主语2。
”例如:《庄子·逍遥游》:“肆意而无忧,安而不忘,随时而变古,能因事而制宜。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c.臣本布衣。
(《出师表》)2.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分析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如:甚矣,汝之不惠!
2.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介词前。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4.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并不多见)
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翻译的时候要把它提前用作状语,因此,我们也称它“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例如: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文言文特殊句式(很实用)分析课件
判断句
总结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 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 子。
详细描述
判断句通常以“者”、“也”等虚词 结尾,表示判断。例如:“陈涉者, 阳城人也。”
被动句
总结词
被动句是指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的句子。
详细描述
被动句通常以“为”、“所”等词表示被动关系。例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VS
解答二
被动句是指句子中的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 ,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被动句常见的标 志有“被”、“受”、“为”、“所”等 。被动句的特点在于强调动作的接受者, 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
THANK YOU
感谢聆听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文言文特殊 句式(很实用)分析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文言文特殊句式概述 •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解析 •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运用与技巧 •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实战演练
01
文言文特殊句式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常规 句式不同的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 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 句等。
历史文献
古代历史文献中常出现文言文 特殊句式,如《史记》、《汉 书》等。
碑文墓志
碑文墓志中常使用文言文特殊 句式,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 缅怀之情。
04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实战演练
历年高考真题解析
95% 85% 75% 50% 45%
0 10 20 30 40 5
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省略句
总结词
省略句是指在句子中省略某些成分的句子。
详细描述
省略句通常是为了避免重复或使句子更加简洁。例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2023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专题复习—特殊句式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
下面我们分别进行梳理: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有判断标志,“者………也”“为”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和氏璧,天下之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例:人为鱼肉,我为刀俎。
《鸿门宴》2.直接用“是”表被动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例: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3.没有判断标志词例: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注意:判断句,翻译时,要翻译出判断动词“是”。
文言文特殊句式(二):被动句1.有被动标志词例: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例: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用介词“被”直接表示被动例: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3.意念被动句例: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文言文特殊句式(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例: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省略谓语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3.省略宾语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4.省略介词例: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注意:翻译时,补充的成分要加括号。
文言文特殊句式(四):宾语前置1.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古人之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2.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大王来和何操?《鸿门宴》例:不然,何以至此?《鸿门宴》常见的疑问代词:何谁胡安曷焉奚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例: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4.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名词宾语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2届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ppt课件
23
被动句的定义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文言文被动句两 大类型:有标志的被动句,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如: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举(被攻占)
24
一.用介词“于”表被动。 1.而君幸
之 “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被 “为……所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
动 ……”
句 被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没有语言标志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42
特 殊
句 式 之
倒 装 句
倒装句类型
主谓倒装
典型例句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
宾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38
总 结
39
标志性词语
典型例句
特
殊
句 式 之
判
......者,...... 也 ......也 ......者也 “为”表判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 说 》) 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断 句
乃、则、皆、诚、 非”等表判断
无特定标志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3.定语后置
36
(8)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寻找可以作为信使去秦国回信的人。 ——中 心语+后置定语+者
(9)晋绅而不能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译: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 ——中心语+而+后置定语+者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教师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专题精讲精练(新高考专用)
文言文阅读——特殊句式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判断句判定判断句的方法有二:一是看外在语言标志,“……者……也”“……也”“……者……”,以及副词“皆”“诚”“则”“乃”“必”“非”“本”等。
二是从特征入手,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破灭之道”就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
“是”字在文言文中一般作指示代词“这”讲,偶尔有作判断动词的。
例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也”才是判断标志词;“自言本是京城女”中的“是”,就是一个判断动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答案:D(D项①为被动句,②为判断句。
其他三组均为判断句。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B.秦,虎狼之国C.无恻隐之心,非人也D.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答案:D(D项为一般陈述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二、被动句判断被动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
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①“为”“为……所……”或“……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见”或“见……于……”。
④“被”字。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含有被动意,所以单凭标志词判断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
(3)巧借“添”“变”二法。
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
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主动句的,是被动句。
如“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C.终必不蒙见察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答案:D(D项为状语后置句。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答案:D(D项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中的“见”字不表被动,而是表示“对我怎么样”。
高考特殊句式详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是”作判断词是后来的事,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⑦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2.……,……也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④徒慕君之高义也。
⑤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⑦此世所以不传也。
⑧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⑩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者,……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4.……者也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没有一个是使信约明确而固定的。
)③莲,花之君子者也。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⑤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秦,虎狼之国。
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为”等。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⑤梁文即楚将项燕。
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⑩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⑾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⑿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7.“是”在文言文中,往往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
(完整版)高考语文:7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 7 种文言文特别句式(一)判断句用名或名性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代一般是在主和之用判断“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里,“是”多作代用,极少把它看作判断用。
因此,在大部分状况下借助气来表示判断。
常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后边用“者”表示停,在后边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种判断句式,是古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者,之良将也。
2.主后边用“者”表示停,而后边不用“也”,即“⋯⋯者⋯⋯”式。
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只在主和之加判断“是”。
如:柳敬亭者,之泰州人,本姓曹。
3.主后边不用“者”表示停,只在后边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不,只在主、之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宝也。
4.“者”“也”都不用。
成代,只要在主、之加“是”。
如:刘,天下雄。
5.用“ ”表示判断,即“⋯⋯ ⋯⋯”式。
如:人方刀俎,我肉⋯⋯6.用“乃、即、、皆、必”等副表示必定判断,用副“非”表示否认判断。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岳阳楼之大也。
7.用“是”作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晚并且少。
如:巨是凡人,偏在郡⋯⋯(二)被句在古中,主是所表示行的被者的句式叫被句。
常的被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于”引行的主者,表被,即“ +于⋯⋯”式。
如:夫而燕弱,而君幸于王,故燕王欲于君。
2.在前用“ ”“受”表示被,构成“ (受)+”的形式。
如:大家皆醉而我独醒,是以放。
假如需要把作行的主者介出来,可在后加介“于”,构成“ (受)++于”的形式。
如:臣恐欺于王而⋯⋯3.在前加介“ ”,构成“ +”的形式。
种句式的“ ”和“ ”不一样:“ ”是助,不可以,所以它是挨着;“ ”是介,它能够挨着(省略了),也能够引出作行的主者。
如:身客死于秦,天下笑。
4.用“ ”引主者,前再加“所”,表被,构成“ ⋯⋯所⋯⋯”式。
如:悲夫!有这样之,而秦人威之所劫⋯⋯ “ ⋯⋯所⋯⋯”自生后,就成了古最常的一种被句形式,并且向来沿用到代里。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精讲共28页文档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6、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7、有两种和平的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歌德
8、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0、一切法律都是无用的,因为好人用不着它们,而坏人又不会因为它们而变得规矩起来。——德谟耶克斯
高考文言文阅读特殊句式的剖析和翻译
高考文言文阅读特殊句式的剖析和翻译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句式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困难。
对这些句式进行剖析和翻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倒装句是将句子的谓语动词或系动词放在主语的前面,从而使句子的结构发生改变。
倒装句通常用于强调句子的主语,或表示意料之外的情况。
例如:
•在城门之外,见状,起兵迎敌。
(《战国策·齐策四》) •十二门中,唯一未曾降雨的地方便是西门了。
(《红楼梦》)
2.强调句
强调句是用来突出句子中某一部分的重要性的句式。
强调句通常用“是……而不是……”的形式来表示。
例如:
•将帅所在之处,是死亡而不是生存。
(《论语·子罕》) •幸运的是,他是富有的而不是贫穷的。
3.虚拟语气
虚拟语气是指表示假设、愿望、虚构或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的句子。
虚拟语气常常用“如果……就……”的形式来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被+谓语动词”式。用介词“被”引出主 动者。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句式不出现表示 被动的词,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屈原列传》)
22.昧:糊涂,不明白。 23.拂:违背,不顺。 24.选除:选拔任用。 25.乖:违背。 26.稍:稍微;渐渐地,逐渐. 27.特:只是,不过;特地,特意。 28.庶:或许,差不多。 29.中国:中原地区;京师,国都。
一言以蔽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 介词前。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
五,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有如下三种情况; 1.中心语+后置定语+者,如;群臣吏民能
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中心语+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 如;马之千里
8.嘉纳:赞许并采纳。
成化改元,廷议讨四川山都掌蛮,洪谟上方略六事,诏付军帅 行之。进学士。寻为南京祭酒。上言南监有红板仓二十间,高皇后 积粟以养监生妻孥者,宜修复。帝允行之。母丧服阕,改北监。十 一年,言士风浇浮,请复洪武中学规。帝嘉纳,命礼部榜谕。崇信 伯费淮入监习礼久不至洪谟劾之夺冠带以儒巾赴监停岁禄之半学政 肃然。先圣像用冕旒十二,而舞佾豆笾数不称,洪谟请备天子制。 又言:“古者鸣球琴瑟为堂上之乐,笙镛柷敔为堂下之乐,而干羽 则舞于两阶。今舞羽居上,乐器居下,非古制,当改。”尚书邹干 驳止之,洪谟再疏争。帝竟俞其议。 9.寻:不久。 10孥:儿子,妻子儿子的统称。 11.服阕:服丧期满除服。 12.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 13.佾::古代乐舞的行列。 14.豆笾:祭祀时所陈设的各种器具。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笾。 15.俞:同意,答应。
常见的判断句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主语后面用“者” 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 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式。主语后面不用“者” 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 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如需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屈来原,列可传在》动)词后 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 传》)
3、“受+谓语”式。在动词前用“受”字表被动。 如:有罪受罚。(《左传·哀公六年》)
这种句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 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没有引出。如需 引出主动者,就构成“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受制于人。”
四、宾语前置句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 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 后边,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我们分(一)动词宾语前置和(二)介词宾 语前置两部分分析学习。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 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 情况。我们分别陈述:
动词宾语提前之一: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 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 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 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5、“……为……”式。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 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 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
三、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词结构”于、乎、以“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 补语,这类补语按照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 前作状语,所以称它为状语后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 句。状语后置句有三种形式:
1、谓语+于+宾语式 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谓语+以+宾语式 如: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3、谓语+乎+宾语式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为+谓语动词”式。在动词前边加介词 “为”。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 “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 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紧挨着动词(省 略了宾语),也可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 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制 就
属
易
善
致仕
。
16.制:规模,规格;帝王的命令。
17.属:委托,应付。
18.易:交换;改变。
19.就:靠近,接近;完成,成就,成功。
20.善:与---交好。
21.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明史·周洪谟传》
洪谟尝言:“士人出仕,或去乡数千里,既昧土俗, 亦拂人情,不若就近选除。王府官终身不迁,乖祖制,当 稍变更。都掌蛮及白罗罗羿子数叛,宜特设长官司,就择 其人任之,庶无后患。”将殁,犹上安中国、定四裔十事。 其好建白如此。
如今,面对肆虐的疫情,不管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 在幕后保障物资运输畅通的“摆渡人”,都朝着防控疫情的中心点 发力施策。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方框里的成语,与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 ①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 ________。 ②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 各异,栩栩如生,真是_______。 ③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____。 ④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 全,真是_______。 A.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B.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 C.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 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D.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答案D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 为、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 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介 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 在以下情况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 它,也放在介词前,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 “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目不暇接”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美不胜收”指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应接不暇”形容景物太多,来不及观赏。后也形容来人或事情 太多,应付不过来。 “琳琅满目”指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 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 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 “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 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 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 情况下借助语气词表示判断。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者,……”式。主语后面用“者” 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 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 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
4、“……,……”式。“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字。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 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谓语+于……”式。 用介词“于”引 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 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见+谓语”式。在动词前用“见”表示 被动。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翻译要领;将后置定语调到中心语前面
翻译即可。
《明史·周洪谟传》翻译讲解:
经筵
经济
攘
旌
冗职 恤
靖
嘉纳
1.经济:经世济民。
2.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3.攘:排除,抵御。
4.旌:表彰。
5.冗职:闲散的官职。
6.恤:担忧,忧虑;体恤,怜悯;救济,周济。
7.靖:平定,安定。
动词宾语提前之三: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 用“唯(惟)……是……”或“唯(惟)…… 之……”等格式,要将副词“唯(惟)”译成 “只”、“只要”或“专”、“一定”等,而 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 成语“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就是这 种格式。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3)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涉江》)
动词宾语提前之二: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 代词为“何”字,其它还有“谁、孰、恶、 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 也放在谓语之前。
如: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沛公安在?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