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饱和土的流固耦合理论及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非饱和土的流固耦合理论数学模型
“流固耦合”的意义:“流”指流体,本文中的流体包括水和空气;“固”在本文中是指土体, 即松散的、多孔岩土介质。“耦合”是指考 虑不同流体流动与土结构平衡条件之间的相互作 用,即连续方程与平衡方程的解,本文中的耦合体现为应力场与渗流场方程的解[2]。“流固 耦合”研究的焦点在于固体介质和流体间的力学耦合基本规律。耦合现象和耦合问题越来越 受到许多领域的学者和专家的重视,耦合理论从本世纪50年代国外水库诱发地震分析而萌 芽,到70年代的正式提出,直至80以来Noorisbad的完善发展[3],这期间主要是由Banon针对 岩体的稳定性和冻土地区隧道涌水问题进行了地下水渗流场、应力场与温度场之间的耦合作 用进行了探讨性研究[4]。目前已有研究大都是在饱和流固耦合理论的基础上,即使有非饱和 流固耦合理论的报道,大都是对渗流方程进行改造,在实质上很少或者没有涉及非饱和土的 特性。
⎡ ⎢ ⎣
kx γw
∂uw* ∂x2
+ ky γw
∂ 2uw* ∂y 2
+
∂θw ∂t
⎤ ⎥ ⎦
dV
=
0。
根据有限元近似,此方程可写为:
−∫
1 γw
[ B ]T
[Kw
][ B]{uw } dV
−
∫
NT
N
⎧ ⎨ ⎩
∂
(ωuw
∂t
)
⎫ ⎬ ⎭
+
∫
N
T
{m}T
[
B]
⎧ ⎨ ⎩
∂
(βδ
∂t
)
⎫ ⎬ ⎭
dV
=∫
非饱和土的流固耦合数学模型由应力场控制方程、渗流场控制方程以及对应的边界和初 始条件构成。
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678003)、国家 973 计划项目(编号:2007CB714203)的资助。
-1-
http://www.paper.edu.cn
2.1 平衡方程
对于非饱和土,应力与变形状态变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
⎠
=
∆t
⎛ ⎜ ⎝
{Q}
t
+ ∆t
+
1 γw
⎣⎡K f
⎦⎤{uw} t
⎞ ⎟ ⎠
3. 工程实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及建模
北京地铁 10 号线某区间隧道,位于交通流量大的城市主干道下,采用矿山法施工。本区 段隧道穿越的地层主要为粉细砂、中粗砂层,隧道施工范围处在饱和的层间潜水含水层中, 需进行施工降水,这就要求地面必须有打设降水井的条件,且应考虑由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 对沿线建筑物的影响。根据实测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对相邻的地层进行合并,合并 后地层的主要参数见表 1,并建立了如图 1 所示的模型。模型的计算范围取地面至地下 38 m 处,横向取洞室中线两侧各 55 m ,模型侧面和底面为位移边界,地表为自由边界。
New Graph
X (m)
图 7 地面沉降曲线 Fig.7 The curve of settlement of ground surface
-4-
http://www.paper.edu.cn
把上述三种情况计算得到的地面沉降值与现场量测值进行比较,如图 8 所示:
0.005
-80
-60
-40
-20
38
36
34
-0.02
32
30
28
26
24
22
20
18
0.02
16
14
12
10
8
6
4
2
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Distance
图 2 地面沉降图
Fig.2 The picture of settlement of ground surface
式中:
[K ] = [B]T [D][B] , [Ld ] = [B]T [D]{mH } N
, {mH }T =
1 H
1 H
1 H
0 ,则平衡方
程为[5]:
[K ]{∆δ} + [Ld ]{∆uw} = {∆F}
2.2 渗流方程
根据达西定律,通过一微小单元的二维孔隙水的流动方程
为: kx γw
∂2uw ∂x2
Fig.6 The picture of settlement of ground surface
Y-Displacement (m)
Y-Displacement(m)
0 .0 00 - 0. 00 2 - 0. 00 4 - 0. 00 6 - 0. 00 8 - 0. 01 0 - 0. 01 2 - 0. 01 4 - 0. 01 6 - 0. 01 8 - 0. 02 0 - 0. 02 2 - 0. 02 4 - 0. 02 6 - 0. 02 8 - 0. 03 0 - 0. 03 2
表 1 地层资料 Table 1 stratum datum
土层编号 深度 含水量 孔隙比 泊松比 弹性模量 粘聚力 内摩擦角 天然容重 渗透系数
①
38-28.5 20
0.65
0.3
10
20
20
19.5
0.1
②
28.5-21 28
0.7
0.25
45
0
34
20
45
③
21-16
23
0.65
0.3
11
34
25
20.2
0.2
④
16-0
28
0.8
0.23
50
0
45
21
60
Elevation
38
36
34
32
30
28
26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 ∆ε x ⎫ ⎡ 1 −ν −ν
0
⎪ ⎪
∆ε
y
⎪ ⎪
⎢⎢−ν 1 −ν
0
0 0
( ) 0
0
⎤ ⎥ ⎥
⎧∆ ⎪
(σ
x
⎪∆ σ y
− ua − ua
)⎫
⎪ ⎪
⎡1
⎢ ⎢
1
⎤ ⎥ ⎥
⎧∆ ⎪⎪∆
( (
ua ua
− uw − uw
)⎫ )⎪⎪
⎪⎪⎪⎨∆∆γεxzy
⎪⎪ ⎬ ⎪
=
1 E
⎢−ν
⎢ ⎢
0
−ν 0
0 0
-0.005
20
40
60
80
-0.01 -0.015
耦合 不考虑水 实测 非耦合
-0.02
-0.025
-0.03
图 8 不同的地面沉降曲线比较
第一种情况不考虑地下水作用,计算得到的最大地表沉降约17mm,与实际测量最大地表 沉降27mm相比是较小的,这个结果是符合理论和实际的;第二种情况考虑了地下水,它只 是把初始和降水结束时的孔压作为研究对象,渗流和变形计算并不是同时进行的,其地表 最大沉降约为23mm,比实际测量值要小,但比起前者要大;第三种情况下,考虑了土水的相 互作用,即平衡方程和渗流方程是同时进行求解的。随着不断地抽水,自由水面连续下降。 同时,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地下水的渗透力作用,孔隙水压力逐渐转化成土颗粒骨架的 有效应力,导致土层严密,从而引起地表沉降,地表的变形呈对称分布,地表曲率变化明 显,地表沉降明显增加,计算得到的最大地表沉降约为28mm。
38 36 34 32 30 28 26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Distance
4 地面沉降图
Fig.4 The picture of settlement of ground surface
N
T vn dA
式中:
-2-
http://www.paper.edu.cn
⎡⎣K f ⎤⎦ = [B]T [Kw ][B]dV ,[M N ] = NT N ∫ , ⎡⎣Lf ⎤⎦ = N T {m}T [B]dV 。
对上式求解得:
β
⎣⎡ L f
⎦⎤
{∆δ
}
−
⎛ ⎜ ⎝
∆t γw
⎣⎡K f
⎦⎤
+ ω [M N
New Graph
X (m)
图 5 地面沉降曲线 Fig.5 The curve of settlement of ground surface
0 .0 00 - 0. 00 2 - 0. 00 4 - 0. 00 6 - 0. 00 8 - 0. 01 0 - 0. 01 2 - 0. 01 4 - 0. 01 6 - 0. 01 8 - 0. 02 0 - 0. 02 2 - 0. 02 4 - 0. 02 6 - 0. 02 8 - 0. 03 0 - 0. 03 2
(1
+ν
)⎥⎥⎦
⎪ ⎪⎩
τ yz τ zx
⎪ ⎪ ⎪⎭
⎢ ⎢ ⎣
0
⎥ ⎥ 0⎦
⎪∆ ⎪⎪⎩∆
( (
ua ua
− uw − uw
)⎪ )⎪⎪⎭
式中: ε =法向应变, γ =剪应变,σ =法向应力,τ =切向应力, ua =孔隙气压力, uw =孔隙水 压力, E =杨氏模量, H =土结构对应于(ua-uw)变化的弹性模量,ν =泊松比。
1 0
0
2(1 +ν )
0 0
0 0
⎥ ⎥
⎪⎪ ⎨
∆
(σ
z
−
ua
⎥ ⎪ τ xy
)
⎪⎪wenku.baidu.com⎬
+
⎪
1 H
⎢ ⎢ ⎢
1 0
⎥ ⎥ ⎥
⎪⎪∆ ⎨⎪∆
( (
ua ua
− uw − uw
)⎪⎪ )⎬⎪
⎪∆γ ⎩⎪⎪∆γ
yz zx
⎪ ⎪ ⎭⎪
⎢0 0 0 ⎢ ⎢⎣ 0 0 0
0 0
2(1 +ν ) 0 ⎥ ⎪
0
2
Distance
图1 隧道模型
Fig.1 tunnel model
-3-
http://www.paper.edu.cn
3.2 数值计算及分析
模型求解分为三种情况,即不考虑地下水作用、考虑地下水的非完全耦合模型和完全耦 合模型。其计算 结果如下: (1)不考虑地下水作用模型
E le v a tio n 0 Y-Displacement(m)
此应力与变形状态变量的关系也可以写成:
{∆σ} = [D]{∆ε} − [D]{mH }(ua − uw ) + {∆ua}
根据虚位移原理建立有限元平衡方程:
∫{ε }* T {∆σ}dV = ∫{δ *}T {F}dV 。
对上式求解得:
∑[B]T [D][B]{∆δ} + ∑[B]T [D]{mH } N {∆uw} = ∑ F
]
⎞ ⎟
{∆uw
}
⎠
=
∆t
⎛ ⎜ ⎝
{Q}
t
+ ∆t
+
1 γw
⎣⎡K f
⎦⎤{uw} t
⎞ ⎟ ⎠
综合以上推导,流固耦合分析有限元方程表达为[6]:
[K ]{∆δ} + [Ld ]{∆uw} = {∆F} 和
β
⎣⎡ L f
⎦⎤
{∆δ
}
−
⎛ ⎜ ⎝
∆t γw
⎣⎡K f
⎦⎤
+ ω [M N
]
⎞ ⎟
{∆uw
0 .0 17
New Graph
0 .0 08
0 .0 00
- 0. 00 8
- 0. 01 7
- 0. 02 5
X (m)
图 3 地面沉降曲线
Fig.3 The curve of settlement of ground surface
E le v a tio n
E le v a tio n
(2)非完全耦合模型
(3)完全耦合模型
38 36 34 32 30 28 26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Distance
图 6 地面沉降图
1. 引 言
随着我国地铁隧道施工热潮的不断高涨,地下工程施工引起的地层位移和沉陷问题已经 引起了各有关方面以及公众的日益广泛的关注。地下水是地下空间的赋存介质,也是工程与 环境相互作用的媒介和载体,同时也可能成为致灾的主要因素。在诸多致灾分析的力学模型 中,往往没有考虑地下水的赋存与渗流状态和由此形成的“原生”孔隙水压力分布场,以及由 于外加作用形成的排水固结以及水-岩耦合的影响。目前的地铁隧道设计和施工中,浅埋暗 挖法和盾构法大量的被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对于前者,实施降水后大都不再考虑地下水的影 响;对于后者,即使考虑地下水的作用,大都把岩土体作为饱和土来处理。前者不考虑地下 水的影响显然是不合理的;而后者没有考虑非饱和土的吸湿和干湿过程变化带来的影响以及 其造成的孔隙压力场的改变。非饱和土与饱和土的本质区别在于非饱和土中存在基质吸力。 基质吸力是研究非饱和土工程性质的一项重要参数,而吸力的量测是难度很大的技术问题, 也是非饱和土在工程应用中的最大障碍之一[1]。
+ ky γw
∂2uw ∂y 2
+
∂θw ∂t
= 0 ,式中: kx , ky =x,y方向的渗透系数; γ w =水的重度,θw =
体积含水量, t =时间。
渗流公式同样可以由孔隙水压力和体应变的虚位移原理得出,如果虚孔隙水压力Uw被
应用于渗流方程,并对体积进行积分,就得到了下面的虚功方程:
∫*
uw
http://www.paper.edu.cn
非饱和土的流固耦合理论及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1
杨宇友,刘艳,李聪
北京工业大学 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24)
E-mail: yangyuyou@sohu.com
摘 要:地铁隧道施工破坏了原有地下水渗流场与应力场的平衡状态,从而带来的工程安全 问题及其对周围环境造成诸多不利影响的事例时有发生。从非饱和土的流固耦合理论角度来 分析和研究地面沉降问题,通过试验得到了真实可靠的数据,确定了基质吸力与含水量的关 系,并把试验成果应用到数值计算之中,验证了应用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的结果与工程实测 曲线吻合较好。 关键词:地面沉降;渗流场;应力场;非饱和;耦合 中图分类号:
“流固耦合”的意义:“流”指流体,本文中的流体包括水和空气;“固”在本文中是指土体, 即松散的、多孔岩土介质。“耦合”是指考 虑不同流体流动与土结构平衡条件之间的相互作 用,即连续方程与平衡方程的解,本文中的耦合体现为应力场与渗流场方程的解[2]。“流固 耦合”研究的焦点在于固体介质和流体间的力学耦合基本规律。耦合现象和耦合问题越来越 受到许多领域的学者和专家的重视,耦合理论从本世纪50年代国外水库诱发地震分析而萌 芽,到70年代的正式提出,直至80以来Noorisbad的完善发展[3],这期间主要是由Banon针对 岩体的稳定性和冻土地区隧道涌水问题进行了地下水渗流场、应力场与温度场之间的耦合作 用进行了探讨性研究[4]。目前已有研究大都是在饱和流固耦合理论的基础上,即使有非饱和 流固耦合理论的报道,大都是对渗流方程进行改造,在实质上很少或者没有涉及非饱和土的 特性。
⎡ ⎢ ⎣
kx γw
∂uw* ∂x2
+ ky γw
∂ 2uw* ∂y 2
+
∂θw ∂t
⎤ ⎥ ⎦
dV
=
0。
根据有限元近似,此方程可写为:
−∫
1 γw
[ B ]T
[Kw
][ B]{uw } dV
−
∫
NT
N
⎧ ⎨ ⎩
∂
(ωuw
∂t
)
⎫ ⎬ ⎭
+
∫
N
T
{m}T
[
B]
⎧ ⎨ ⎩
∂
(βδ
∂t
)
⎫ ⎬ ⎭
dV
=∫
非饱和土的流固耦合数学模型由应力场控制方程、渗流场控制方程以及对应的边界和初 始条件构成。
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0678003)、国家 973 计划项目(编号:2007CB714203)的资助。
-1-
http://www.paper.edu.cn
2.1 平衡方程
对于非饱和土,应力与变形状态变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
⎠
=
∆t
⎛ ⎜ ⎝
{Q}
t
+ ∆t
+
1 γw
⎣⎡K f
⎦⎤{uw} t
⎞ ⎟ ⎠
3. 工程实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及建模
北京地铁 10 号线某区间隧道,位于交通流量大的城市主干道下,采用矿山法施工。本区 段隧道穿越的地层主要为粉细砂、中粗砂层,隧道施工范围处在饱和的层间潜水含水层中, 需进行施工降水,这就要求地面必须有打设降水井的条件,且应考虑由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 对沿线建筑物的影响。根据实测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对相邻的地层进行合并,合并 后地层的主要参数见表 1,并建立了如图 1 所示的模型。模型的计算范围取地面至地下 38 m 处,横向取洞室中线两侧各 55 m ,模型侧面和底面为位移边界,地表为自由边界。
New Graph
X (m)
图 7 地面沉降曲线 Fig.7 The curve of settlement of ground surface
-4-
http://www.paper.edu.cn
把上述三种情况计算得到的地面沉降值与现场量测值进行比较,如图 8 所示:
0.005
-80
-60
-40
-20
38
36
34
-0.02
32
30
28
26
24
22
20
18
0.02
16
14
12
10
8
6
4
2
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Distance
图 2 地面沉降图
Fig.2 The picture of settlement of ground surface
式中:
[K ] = [B]T [D][B] , [Ld ] = [B]T [D]{mH } N
, {mH }T =
1 H
1 H
1 H
0 ,则平衡方
程为[5]:
[K ]{∆δ} + [Ld ]{∆uw} = {∆F}
2.2 渗流方程
根据达西定律,通过一微小单元的二维孔隙水的流动方程
为: kx γw
∂2uw ∂x2
Fig.6 The picture of settlement of ground surface
Y-Displacement (m)
Y-Displacement(m)
0 .0 00 - 0. 00 2 - 0. 00 4 - 0. 00 6 - 0. 00 8 - 0. 01 0 - 0. 01 2 - 0. 01 4 - 0. 01 6 - 0. 01 8 - 0. 02 0 - 0. 02 2 - 0. 02 4 - 0. 02 6 - 0. 02 8 - 0. 03 0 - 0. 03 2
表 1 地层资料 Table 1 stratum datum
土层编号 深度 含水量 孔隙比 泊松比 弹性模量 粘聚力 内摩擦角 天然容重 渗透系数
①
38-28.5 20
0.65
0.3
10
20
20
19.5
0.1
②
28.5-21 28
0.7
0.25
45
0
34
20
45
③
21-16
23
0.65
0.3
11
34
25
20.2
0.2
④
16-0
28
0.8
0.23
50
0
45
21
60
Elevation
38
36
34
32
30
28
26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 ∆ε x ⎫ ⎡ 1 −ν −ν
0
⎪ ⎪
∆ε
y
⎪ ⎪
⎢⎢−ν 1 −ν
0
0 0
( ) 0
0
⎤ ⎥ ⎥
⎧∆ ⎪
(σ
x
⎪∆ σ y
− ua − ua
)⎫
⎪ ⎪
⎡1
⎢ ⎢
1
⎤ ⎥ ⎥
⎧∆ ⎪⎪∆
( (
ua ua
− uw − uw
)⎫ )⎪⎪
⎪⎪⎪⎨∆∆γεxzy
⎪⎪ ⎬ ⎪
=
1 E
⎢−ν
⎢ ⎢
0
−ν 0
0 0
-0.005
20
40
60
80
-0.01 -0.015
耦合 不考虑水 实测 非耦合
-0.02
-0.025
-0.03
图 8 不同的地面沉降曲线比较
第一种情况不考虑地下水作用,计算得到的最大地表沉降约17mm,与实际测量最大地表 沉降27mm相比是较小的,这个结果是符合理论和实际的;第二种情况考虑了地下水,它只 是把初始和降水结束时的孔压作为研究对象,渗流和变形计算并不是同时进行的,其地表 最大沉降约为23mm,比实际测量值要小,但比起前者要大;第三种情况下,考虑了土水的相 互作用,即平衡方程和渗流方程是同时进行求解的。随着不断地抽水,自由水面连续下降。 同时,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地下水的渗透力作用,孔隙水压力逐渐转化成土颗粒骨架的 有效应力,导致土层严密,从而引起地表沉降,地表的变形呈对称分布,地表曲率变化明 显,地表沉降明显增加,计算得到的最大地表沉降约为28mm。
38 36 34 32 30 28 26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Distance
4 地面沉降图
Fig.4 The picture of settlement of ground surface
N
T vn dA
式中:
-2-
http://www.paper.edu.cn
⎡⎣K f ⎤⎦ = [B]T [Kw ][B]dV ,[M N ] = NT N ∫ , ⎡⎣Lf ⎤⎦ = N T {m}T [B]dV 。
对上式求解得:
β
⎣⎡ L f
⎦⎤
{∆δ
}
−
⎛ ⎜ ⎝
∆t γw
⎣⎡K f
⎦⎤
+ ω [M N
New Graph
X (m)
图 5 地面沉降曲线 Fig.5 The curve of settlement of ground surface
0 .0 00 - 0. 00 2 - 0. 00 4 - 0. 00 6 - 0. 00 8 - 0. 01 0 - 0. 01 2 - 0. 01 4 - 0. 01 6 - 0. 01 8 - 0. 02 0 - 0. 02 2 - 0. 02 4 - 0. 02 6 - 0. 02 8 - 0. 03 0 - 0. 03 2
(1
+ν
)⎥⎥⎦
⎪ ⎪⎩
τ yz τ zx
⎪ ⎪ ⎪⎭
⎢ ⎢ ⎣
0
⎥ ⎥ 0⎦
⎪∆ ⎪⎪⎩∆
( (
ua ua
− uw − uw
)⎪ )⎪⎪⎭
式中: ε =法向应变, γ =剪应变,σ =法向应力,τ =切向应力, ua =孔隙气压力, uw =孔隙水 压力, E =杨氏模量, H =土结构对应于(ua-uw)变化的弹性模量,ν =泊松比。
1 0
0
2(1 +ν )
0 0
0 0
⎥ ⎥
⎪⎪ ⎨
∆
(σ
z
−
ua
⎥ ⎪ τ xy
)
⎪⎪wenku.baidu.com⎬
+
⎪
1 H
⎢ ⎢ ⎢
1 0
⎥ ⎥ ⎥
⎪⎪∆ ⎨⎪∆
( (
ua ua
− uw − uw
)⎪⎪ )⎬⎪
⎪∆γ ⎩⎪⎪∆γ
yz zx
⎪ ⎪ ⎭⎪
⎢0 0 0 ⎢ ⎢⎣ 0 0 0
0 0
2(1 +ν ) 0 ⎥ ⎪
0
2
Distance
图1 隧道模型
Fig.1 tunnel model
-3-
http://www.paper.edu.cn
3.2 数值计算及分析
模型求解分为三种情况,即不考虑地下水作用、考虑地下水的非完全耦合模型和完全耦 合模型。其计算 结果如下: (1)不考虑地下水作用模型
E le v a tio n 0 Y-Displacement(m)
此应力与变形状态变量的关系也可以写成:
{∆σ} = [D]{∆ε} − [D]{mH }(ua − uw ) + {∆ua}
根据虚位移原理建立有限元平衡方程:
∫{ε }* T {∆σ}dV = ∫{δ *}T {F}dV 。
对上式求解得:
∑[B]T [D][B]{∆δ} + ∑[B]T [D]{mH } N {∆uw} = ∑ F
]
⎞ ⎟
{∆uw
}
⎠
=
∆t
⎛ ⎜ ⎝
{Q}
t
+ ∆t
+
1 γw
⎣⎡K f
⎦⎤{uw} t
⎞ ⎟ ⎠
综合以上推导,流固耦合分析有限元方程表达为[6]:
[K ]{∆δ} + [Ld ]{∆uw} = {∆F} 和
β
⎣⎡ L f
⎦⎤
{∆δ
}
−
⎛ ⎜ ⎝
∆t γw
⎣⎡K f
⎦⎤
+ ω [M N
]
⎞ ⎟
{∆uw
0 .0 17
New Graph
0 .0 08
0 .0 00
- 0. 00 8
- 0. 01 7
- 0. 02 5
X (m)
图 3 地面沉降曲线
Fig.3 The curve of settlement of ground surface
E le v a tio n
E le v a tio n
(2)非完全耦合模型
(3)完全耦合模型
38 36 34 32 30 28 26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Distance
图 6 地面沉降图
1. 引 言
随着我国地铁隧道施工热潮的不断高涨,地下工程施工引起的地层位移和沉陷问题已经 引起了各有关方面以及公众的日益广泛的关注。地下水是地下空间的赋存介质,也是工程与 环境相互作用的媒介和载体,同时也可能成为致灾的主要因素。在诸多致灾分析的力学模型 中,往往没有考虑地下水的赋存与渗流状态和由此形成的“原生”孔隙水压力分布场,以及由 于外加作用形成的排水固结以及水-岩耦合的影响。目前的地铁隧道设计和施工中,浅埋暗 挖法和盾构法大量的被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对于前者,实施降水后大都不再考虑地下水的影 响;对于后者,即使考虑地下水的作用,大都把岩土体作为饱和土来处理。前者不考虑地下 水的影响显然是不合理的;而后者没有考虑非饱和土的吸湿和干湿过程变化带来的影响以及 其造成的孔隙压力场的改变。非饱和土与饱和土的本质区别在于非饱和土中存在基质吸力。 基质吸力是研究非饱和土工程性质的一项重要参数,而吸力的量测是难度很大的技术问题, 也是非饱和土在工程应用中的最大障碍之一[1]。
+ ky γw
∂2uw ∂y 2
+
∂θw ∂t
= 0 ,式中: kx , ky =x,y方向的渗透系数; γ w =水的重度,θw =
体积含水量, t =时间。
渗流公式同样可以由孔隙水压力和体应变的虚位移原理得出,如果虚孔隙水压力Uw被
应用于渗流方程,并对体积进行积分,就得到了下面的虚功方程:
∫*
uw
http://www.paper.edu.cn
非饱和土的流固耦合理论及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1
杨宇友,刘艳,李聪
北京工业大学 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24)
E-mail: yangyuyou@sohu.com
摘 要:地铁隧道施工破坏了原有地下水渗流场与应力场的平衡状态,从而带来的工程安全 问题及其对周围环境造成诸多不利影响的事例时有发生。从非饱和土的流固耦合理论角度来 分析和研究地面沉降问题,通过试验得到了真实可靠的数据,确定了基质吸力与含水量的关 系,并把试验成果应用到数值计算之中,验证了应用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的结果与工程实测 曲线吻合较好。 关键词:地面沉降;渗流场;应力场;非饱和;耦合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