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种群生态学:遗传与种间关系

合集下载

生态学中的种间关系及其功能性调控

生态学中的种间关系及其功能性调控

生态学中的种间关系及其功能性调控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态网络。

其中,生物体之间的关系相当重要,这些关系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而这些关系在生态学中被称为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指的是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捕食、共生、竞争等多种情形。

这些关系与生态系统中各个群体的数量和分布密切相关,具有调节整个生态系统的作用。

在自然界中,这些种间关系非常复杂,经常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出现多种种间关系形式,相互作用也常常是多种多样的。

竞争是种间关系的一种常见形式。

例如在同一环境下,两种植物之间的竞争就会导致其中一种植物的数量减少。

如果两种捕食者同时捕食同一种猎物,其中一个的数量就会下降。

竞争可分为直接竞争和间接竞争。

直接竞争一般指两个种群竞争同一个资源,例如两种草食动物争夺同一种植物作为食物。

间接竞争则是指竞争的两个种群之间缺乏直接交互作用,但是却共享同一限制因素,如影响两个物种的温度、水分和掠食者的数量等。

捕食是生态系统中另一常见的种间关系形式。

捕食者通过捕食猎物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而猎物则因此而失去生命。

这种关系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因为它平衡了食物链,控制着物种的数量。

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可能导致某些猎物物种数量减少,但同时也会使另一些猎物数量增加。

共生是种间关系中的另一种形式。

共生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种群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

蜜蜂和花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共生关系,蜜蜂通过采集花的花粉和蜜蜂收集的花粉则可以促进花的繁殖。

另一个典型的共生例子是树木和真菌之间的关系。

树木将碳分子输送到真菌中,真菌则为树木提供营养和帮助其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这种共生关系可以使参与者之间相互依赖,创造出更加稳定的生态系统。

除了这些最常见的种间关系形式之外,生态系统中还有一些更加复杂的种间关系形式。

例如亚种、繁殖者、仿触等等。

这些种间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创造出了非常独特和多元化的生态系统结构。

遗传多样性与种群结构的关系及其生态学意义

遗传多样性与种群结构的关系及其生态学意义

遗传多样性与种群结构的关系及其生态学意义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动态过程,而遗传多样性是生物种群在基因水平的变异,是生物进化、适应和生存的基石。

因此,研究遗传多样性与种群结构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遗传多样性与种群结构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篇文章将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生态学意义。

一、遗传多样性的形成遗传多样性来源于遗传变异,包括突变、重组、基因流等。

突变是基因的随机变异加上环境选择的结果,是遗传多样性积累的重要途径。

然而,突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种群内不同基因型的比例的变化也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他因素包括基因漂变、选择、迁移等。

因此,遗传多样性的积累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二、种群结构的影响种群结构决定了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群体性状的表达方式,也影响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分布。

一般来说,种群结构有单倍型、多倍型、群体等。

不同的种群结构对遗传多样性的积累和维持有不同的影响。

1、单倍型结构单倍型结构意味着种群内只有一个基因型,这个群体通常是由一个个体组成的,极端情况下即为克隆个体。

克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

当然,克隆也是一种繁殖方式,在特定情况下有其生态学上的优点。

2、多倍型结构多倍型结构下,群体内有多种基因型,但不同基因型的比例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许多昆虫,由于其繁殖方式的特殊性,有很多基因型的个体,但某些基因型却很罕见。

此外,种群内不同基因型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影响基因型的比例。

这种多倍型结构有利于维持多样性,但在基因类型缩小的情况下,缺乏遗传多样性的群体会易于灭绝。

3、群体结构群体结构下,种群内的个体相互之间的交配和繁殖是自由的,而且种群与种群之间的迁移非常频繁。

这种结构有利于基因流,从而避免了基因漂变和地理隔离的影响,保持遗传多样性。

这种结构的种群也更具有适应性和生态扩散能力,易于迁移和扩散。

三、生态学意义遗传多样性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 确定调查方法(抽样方案的制定、抽样单位的选择 和理论抽样数的确定)
• 整理调查结果(数量(x)和实测频次(f)所组 成的频次分布统计表,以求出样本方差(S2)和平 均数(x))
• 按照各分布型的概率通式,计算各项理论概率及其 相应的理论次数
• 进行卡方检验,测定其实测频次与理论频次之间的 差异是否显著
(二)研究意义
1、种群的重要属性之一 • 由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境条件所决定的 • 环境的同质性和异质性 2、可以揭示种群的空间结构以及种群下结构的状况 • 有无个体群(colony)? •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单个的个体还是个体群? 3、抽样技术的理论基础 • 抽样数、最适样方的大小、序贯抽样方程 • 数据代换
• 但其缺陷是判断分布格局比较粗放,只分大 类,不及经典频次法具体
1、扩散系数(C)
C= xi m / n 1 S 2 / m
2
• C=1时,为随机分布 • C>1时,为聚集分布 • C<1时,为均匀分布
m±tSm=1±2 2n / n 1
2
如果C值随虫口密度变化,则不用此法判定,而要 用K值法等其他方法
Iδ = n xi xi 1 / N N 1 n fx 2 N / N N 1
n i 1
• Iδ=1,随机分布
• Iδ>1, 聚集分布
• Iδ<1, 均匀分布 • 抽样单位最好是植株或叶片
4、平均拥挤度(m*)
• Lloyd(1967) • 平均每个个体与多少个其他个体处在在同一个样方 中 • 平均拥挤度是强调个体的平均,而平均数则是强调 样方的平均 • 平均拥挤度不受零样方的影响,而平均数却受零样 方的影响 • m*=m+(S2/m-1)(1-S2/nm) • m*/m=1,均匀分布 • m*/m>1,聚集分布 • m*/m<1,均匀分布

生态学-种间关系

生态学-种间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p
dR/dt<0 r/a dR/dt>0 R dP/dt <0 dP/dt >0
d/b
资源种群和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变化 左:资源种群 右:捕食者种群
资源种群和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变化的综合图解
p
r/a

d/b
R
结论:两个种群的零等值线 的交叉点是稳定平衡点,如 果两个种群的起始数量位 于交叉点外的某一点,就会 出现一个循环模式,两个种 群的数量将在平衡点附近 反复波动。
6.2 竞争-3
6.2.5 在自然条件下的种群竞争 证据(1) 对生活在同一地区的近缘物种(或生态 相似种)生态学研究: 近缘物种在形态生理生态方面相似,因生活在同 一地区,竞争激烈,迫使其在生态学上发生分化, 表现在4方面:尚P165-166 第一:利用不同的生境或微生境 第二:吃不同的食物 第三:在不同的时间出来活动 第四:领域行为
对A种群有利,对种群B无利害
对A种群有害,对种群B无利害
6.6 协同进化(coevolution)
6.6.1 概念
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它生物的选 择压力,引起其它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 过来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最好的实例。
6.6.2 昆虫与植物间的关系
6.2 竞争(competition)-1
6.2.1 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生活在同 一地区的两个或更多物种,由于共同利用同样的 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结果是导致每 一个物种的数量下降,即两种群彼此发生有害影 响。(资源竞争可以发生在种内和种间;竞争关系 的明显性、微妙和隐蔽性) 竞争一般可分为干扰竞争和利用竞争: 干扰竞争:一种动物借助于行为排斥另一种动物使 其得不到资源. 如:红翅鸫和黄头鸫,尚教材P157。 利用竞争:一个物种所利用的资源对第二个物种也 非常重要,但两个物种并不发生直接接触.如:蚂蚁、 啮齿动物都以植物种子为食。

植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植物的生态适应、种群和群落的结构与动态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植物生态学中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适应、生态位、种间关系、种内变异和群落演替等。

这些基本原理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应用,可以辅助我们增强农作物的适应能力、提高产量和改善农地生态环境。

一、生态适应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态适应是指生物在环境中适应和生存的能力,是其生存、发展和繁殖的前提和保障。

农业生产中的农作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态适应能力,能够适应气候、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变化和波动。

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试验地点的调查与研究,找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品种种类,以提高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不同地区苹果栽培所使用的苹果品种因受气候、土壤、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而各异,选用适宜的品种,能够提高栽培的成功率和产量。

二、生态位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生态位是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开拓和利用生存空间的能力和方式。

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生态位理论,可以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时间、生长空间和数量,避免植物之间因为空间和食物的竞争而导致生长受阻。

通过合理地利用土地、恰当地安排植物栽培,可以减轻土地荒漠化的压力,改善土地资源的利用效果。

多品种轮作与混作栽培改善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还能减轻单一作物栽培的土地生态环境压力。

三、种间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种间关系是指同一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合理的种间关系可以促进作物之间的合作和耕作效果的提高。

在旱灾情况下,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的相互配合可使水分的利用率提高,并减轻泥石流的危害。

通过生物复作,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和增加有机质的含量,从而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四、种内变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种内变异是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的遗传变异。

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对不同品种的筛选和改良,可以选育出更加适应环境要求的新品种。

例如旱作品种的选育,可使作物更好地适应旱涝变化及水分利用率更高,从而提高作物的适应能力和产量。

种群生态学的基础知识

      种群生态学的基础知识

种群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种群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种群生态学是研究一个共生种群在限制资源时的数量变化和分布规律的学科。

从个体到种群,再到生态系统水平,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极为广泛。

以下是对种群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总结。

1. 种群状态和数量种群的状态和数量是种群生态学中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种群的状态可以用其数量、密度、分布等来表示。

数量的变化可以用增长率、死亡率、迁移率等指标来衡量。

理解和分析种群状态和数量的变化是种群生态学的基础。

2. 种群增长种群增长是种群生态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种群增长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变化、食物和栖息地的变化等。

种群增长可以用增长率、生殖成功率等来衡量。

了解种群增长规律对生态系统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 种间关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种与种之间存在着多种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和共生等。

种间关系可影响到种群的生命力、数量和分布等。

种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稳定性。

4. 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是种群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

不同的种群具有不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一些遗传多样性可能对适应和生存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了解和保护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可以帮助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5. 种群的迁移种群的迁移指的是不同种群之间的物质和基因的交换。

迁移可以影响到种群的数量和多样性。

了解和监测不同种群之间的迁移对于预测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6. 种群的保护保护种群对于生态系统的管理至关重要。

种群保护可以通过限制开发、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加强保护法律等方式来实现。

种群保护需要了解种群的数量分布、种类和遗传多样性。

保护种群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总结种群生态学是生态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分支。

它的研究对象是共生的种群,从数量到分布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了解和研究种群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可以为生态系统的管理提供帮助,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基础生态学--第三章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生态学基础 第三章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教学目标: 1、种内关系 2、种间关系
一、种内关系
种内关系:是指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种内竞争同样是基 本的种内关系。
植物种群与动物种群的种内关系有很大的不同,除种内竞争外, 植物种群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集群生长、密度效应等,动物 种群的种内关系则主要表现为生殖行为、空间行为、社会行为、 通讯行为和利他行为等方面。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 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根据影响因素的种类,可将其作用类型划分为 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一、种内关系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目前发现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的规律 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 2、“-3/2”自疏法则
该模式表明产量与密度变化无关,即在很大播种密度范围内,其最终产 量是相等的。
(一)植物的密度效应 2、“-3/2”自疏法则
密度与生物个体平均 株重呈现负相关关系, 在对数图上为-3/2 斜率。
(二)、动物的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1、领域性 由动物个体、配偶或家族积极保卫的,不允许其他动物,通常 是不让同种动物的进入的区域或空间就称为领域,而动物占有领 域的行为则称为领域行为或领域性。 领域性是保持个体或群之间间隔的积极机制; 高等动物的隔离机制是行为性的,低等动物或植物的 则是化学性的,即:通过抗生素或他感物质产生隔离。
高斯原理-竞争排斥原理
需指出的是:两个物种竞争的结果或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各自生态位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生态位越接近,则竞争越激烈。 在同一生境中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不可能长期共存,这个原理称竞争排斥原 理,也称高斯原理; 在一个稳定的自然群落中,各生物种群的生态位必定是有差异的,种群间都是趋向于 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因此由多个物种组成的群落,要比单一物种 所组成的群落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并具有更高 的稳定性。

13第五章第四节种间关系

13第五章第四节种间关系

生态位 生态位的定
义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概念:一个生物学单位 (主要指种或种群)所 利用的各种各样资源的 总和。
1 B S
Pi S
i 1
Pi:物种在资源序列的i单位中所占 的比例 S:每个资源序列的总单位数 B: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宽-特化程度小-泛化物种
生态位窄-特化程度高-特化物种
5.4.2种间竞争

生态位 生态位的定
义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 (3)竞争的结果
物种1取胜 不稳定共存
物种2取胜 稳定共存
5.4.2种间竞争
竞争的概念
种间竞争原理 高斯的实验 竞争排斥原
理 种间竞争模

生态位 生态位的定
义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1)定义 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 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 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 的功能关系。
相互动 态
两个或多个 物种在种群 动态上的相 互影响。
协同进 化
在进化过程 和进化方向 上的相互作 用。
种间关系的类型
类型名称 中性作用
效应
种间相互作用性质
物种A 物种B
0
0 A与B无抑制与促进
直接竞争 间接竞争 偏害作用 寄生作用 + 捕食作用 + 原始协作 + 互利共生 + 偏利作用 +
- 彼此之间直接抑制 - 资源争夺的间接抑制 0 A受损,B无损益 - A为寄生者,B为寄主 - A获益,B受损 + 非专利性互利 + 专利性互利 0 A获益,B无损
5.4.2种间竞争
竞争的概念
种间竞争原理 高斯的实验 竞争排斥原
理 种间竞争模

生命科学中的遗传学与生态学

生命科学中的遗传学与生态学

生命科学中的遗传学与生态学遗传学与生态学是生物学两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遗传学关注的是基因和遗传信息在物种中的传递和转化,而生态学则研究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

虽然两者研究内容不同,但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点和联系。

一、遗传学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学科。

它探究基因的遗传规律、遗传变异、基因表达等内容,为人类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来源和演化,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应用技术。

1.1 基因的传递遗传学最早是研究基因的传递规律的。

基因是一段DNA序列,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它决定了生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特征。

基因的传递是由双亲遗传给子女的,其中有些基因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

显性基因表现在个体的外部形态中,而隐性基因则不会在外部表现出来。

通过分离和再组合,基因不断传递和演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各种生物类群。

1.2 基因变异基因有时会发生变异,导致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基因变异有利于生物适应环境和生存,也可能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遗传学通过对基因变异的研究,揭示了许多生物体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策略。

遗传学还可以帮助人类进行基因诊断和治疗,改善人类的健康水平。

1.3 基因表达基因表达是指基因信息被转录成RNA和蛋白质的过程。

基因表达过程中,许多调节因子参与其中,有些基因的表达会受到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遗传学家通过研究基因表达调节的机制,开发了能够改善人类生命质量的技术和药物。

二、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究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丰富多彩,包括生态过程、物种多样性、气候变化等。

2.1 生态过程生态过程是指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和转化。

生态过程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位、食物链、生物地理学等方面。

这些过程互相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生态圈,保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充满生机的状态。

2.2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学的重要概念,也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
2020/3/6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2020/3/6
种间和种内的相互作用
种内的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杀 和利他等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 生和互利共生
➢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
N1取胜,N2被排挤掉
K1/α12 K2
K2/α21
·
K1 N1
2020/3/6
N1灭亡, N2取胜
K1 < K2 /α21,K2> K1/α12 N2
N1超过环境容纳量而 停止增长,N2继续增长
N2取胜,N1被排挤掉
K2 K1/α12
K1
· K2/α21 N1
2020/3/6
不稳定共存
2020/3/6
性选择理论
Darwin的理论 ➢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一词首先被达尔文在1871年所
使用,主要是指通过选择使某一性个体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 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达尔文设想性选择是通过 两种方式发生的:①性内选择;②性间选择。 Fisher的理论 ➢ 建立在主动选择基础上的性选择可以导致性二型特征的进化。 Trivers的理论 ➢ 在雄性不承担任何抚育后代责任的物种中,如果雌性个体具 有足够的辨别力,使它所选择的配偶所具有基因质量优于自 身,那么,进行有性生殖仍然是有利的。
两物种种群的平衡线
N2 K1/α12
dN1/dt<0
N2
dN2/dt<0
K2
dN1/dt=0
dN2/dt=0

生态学-第7章-2 种间关系2013(专业知识模板)

生态学-第7章-2 种间关系2013(专业知识模板)

3. 竞争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1) 竞争类型
资源利用性竞争: 两种生物之间没有直接干涉,只有因资源总量减少而 产生的对竞争对手存活、生理和生长的间接影响
干扰性竞争:狮子、杂拟谷盗和锯谷盗;他感作用
在干扰性相互作用中,“失败者”适合度的降低可能由 于受伤,可能由于死亡,也可能由于缺乏可获资源。
(2)竞争的特征
不对称性:竞争的结果对双方有不对称性, 有不同的影响
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另一种资源的竞争 的结果
粉苞苣 车轴草
干重
实线-直接作用;虚线-间接作用
4. Lotka-Volterra模型
dN = rN (1− N )
dt
K
知识点回顾
K/2
Lotka-Volterra模型 (1)模型的结构及其生物学意义
(2)生态位与栖息地:栖息地是指有机体所处的 物理环境。栖息地一般包括许多生态位并支持 许多不同的物种。
(3) 生态位不同的概念
a. 1917 Grinell 栖息地再划分的空间单位(植 物生态学家-小生境)。
b. 1927 Elton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 中的地位和角色(动物生态学家-生态 灶)。 食草动物-食肉动物 食草动物-食叶、食种子、采蜜
dN1 /dt = r1N1(1-N1/K1) dN2 /dt = r1N2(1-N2/K2)
• Nl和N2-两物种的种群数量
• K1、K2-两物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r1和r2-两物种种群的种群增长率
N1=αN2 (当量)
α为物种N2对物种N1的竞争系数,它表示每个N2
个体所占的空间相当于α个N1个体。即可以表 示每个N2对于N1所产生的竞争抑制效应
• 动物的整理行为、迁移:行为反应 鸡整理羽毛,去除虱子。 • 植物:提高抵抗力;局部细胞死亡

生态学: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生态学: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先的位置。在社群等级关系中地位的高低,可能受雄性激素的水
平、强弱、大小、体重、成熟程度、打斗经验、是否受伤、疲劳
等因素的影响,特别与雄性激素的水平有关。若给低位鸡注射睾
丸酮,它就会出现等级顺序变化。
• 社会等级的意义:通常,有稳定社会等级顺序的的群体,其个体
生长的速度往往比不稳定的快,产卵也较多,原因是在不稳定的
环 境 科 学 系
密度效应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 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 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澳大利亚, Donald,1951) Y(C)=W·d=Ki W为植物个体平均重量; d为密度;Y(C)为单位面积产量;Ki为常数。环
境 科 学 系
三叶草播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多配偶制:一个个体具有两个或更多的配偶。如果一对配偶
中的一个能从养育关怀后代中解脱出来,就有可能把能量和
精力消耗在种内竞争配偶和竞争资源上去;如果资源分布不
均匀,社群等级中处于高地位的种类有了配偶以后,未有配
偶的一方选择配偶的困难将会增加,出现多配偶现象。包括 一雄多雌,如海豹,北美松鸡;和一雌多雄,如美洲雉鴴。

文献阅读: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境 科


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niche)是物种在生物群落
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多维生态位空间(multidimensional niche space):影响 有机体的环境变量作为一系列维,
湿 度
温度
多维变量便是n-维空间,称多维生
态位空间,或n-维超体积(n-
K1 < K2 /β,K2> K1/α 1/K1>β/K2,1/K2<α/K1,N1失败,N2取胜;

森林生态学:3_3种内 种间关系

森林生态学:3_3种内 种间关系

种群B 0 0 0 + +
种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他感作用物质主要以酚类化合物和烯 萜类化合物为主。
植物排出分泌物的方式或途径:
(1) 以挥发气体的形式释放 (2) 以水溶物形式渗出、淋溶或分泌
花卉的相克相生
相克 铃兰——丁香、水仙花 丁香、紫罗兰、郁金香和毋忘我草 丁香、 薄荷、月桂能分泌大量芳香物质,对 相邻植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物种遗传、进化及生活史 种内与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
存在于各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 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
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
密度效应 领域行为 社会等级 他感作用
一 密度效应
种内竞争直接表现为个体间的密度效应,反映 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3/2自疏法则
友好相处 百合与玫瑰 旱金莲与柏树 山茶花、茶梅、红花油茶等,与山苍子摆放 一起, 可明显减少霉污病。
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如农业上 的歇地现象;
(2)他感作用对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 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 出现引起另一类植物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A 种群存活率与 密度呈负相关
B 种群在中等密 度下活率最高, 过密或过疏都不 利
A
A
BB
集群程度
种群集群程度与存活关系
二 领域行为
领域(territory) 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 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这种现象称 领域性。
领域行为(territorial behavior) 是指动物保卫领域的方式,如鸣叫、气味标志等。

普通生态学第四章种群生态学总结

普通生态学第四章种群生态学总结

普通生态学第四章种群生态学总结第四章生物种群: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特征:数量特征:种群具有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分布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遗传特征: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进化、适应能力种群生态学:就以生物种群及其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群体属性,包括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统计特征、数量动态及调节规律、种群内个体分布及种内、种间关系。

生物种群的基本特征:1.种群大小(Size):一个种群的全体数目多少。

密度(Density):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数目;相对密度公式:D=n/a·t 粗密度(Crude Density):是指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生态密度(Ecological Density):是指单位栖息空间(种群实际所占据的有用面积或空间)内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密度的测定:绝对密度:(1)普查法:如人口普查2)取样调查法:木本:n/10m2;草本及农作物:n/1m2;水体:n/15ml;动物:标记重捕;相对密度:盖度,频度,丰度…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1)环境中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多少;(2)种群对物质和能量利用效率的高低;(3)生物种群营养级的高低;(4)种群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如同化能力的高低等)“饱和点”和最适密度:当环境中拥有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最丰富、环境条件最适应时,某种群可达到该环境下的最大密度,这个密度称为“饱和点”。

维持种群最佳状况的密度,称为最适密度。

拥挤效应:在这个拥挤的环境里,虽然食物、饮水和筑巢材料很丰富,但动物的行为发生了异常。

引起拥挤效应。

2.年龄结构:各个年龄或年龄组在整个种群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年龄结构;研究种群的年龄结构对分析种群动态和进行预测预报具有重要价值从生态学的角度,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型种群。

(1)增长型:种群的年龄结构含有大量的幼年个体和较少的老年个体,幼中年个体除了补充死亡的老年个体外还有剩余,所以这类种群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基础生态学:第七章 种内种间关系

基础生态学:第七章 种内种间关系
1、种间竞争 2、捕食作用 3、寄生 4、共生
一 、种内关系
1、密度效应(植物)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 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 应或邻接效应(the effect of neighbours)。植物 种群内个体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个体间的密度效 应,反应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已发现的植物 的密度效应有两个特殊的规律:
✓ In most countries, a woman’s number of children is lower if she lives with her own mother as compared to her husband’s mother in the household.
4.生物的集群行为
优点:一般认为,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 和易遭不测的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因为雌雄 两性配子的融合能产生更多变异类型的后代, 在不良环境下至少能保证有少数个体型生存 下来,并获得繁殖后代的机会。
总之,关于有性繁殖的优越性及其产生,至今仍 是生态学家注意而未圆满解决的课题。1980年 Hamilton提出一种假说:营有性繁殖的物种之间 的竞争和捕食者-猎物间相互作用是使有性繁殖持 续保持的重要因素。例如,病原生物在生存竞争 过程中“学会”进攻遗传性上一致的宿主种群并 将其淘汰,而只有具不断变化的那些基因型的宿 主(进行有性繁殖的!)能存活下来;宿主的多 型又进而使病原体生物同样也进行有性繁殖,这 样才能使病原体生物保持有进攻多变型宿主的能 力。这就是说,物种间的病原体-宿主相互作用成 了性别关系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c. 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很多,但大体上又分 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常规的内 在因素,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植物种群生态学:遗传与种间关系汇总

植物种群生态学:遗传与种间关系汇总
物种形成的三个步骤:(1)地理隔离:通常由于地理屏 障或者相距很远,将两个种群彼此隔开,阻碍了种群 间交换与基因交流;(2)独立进化:两个地理上和生殖 上彼此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进化,适应于各自特殊 的环境;(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经过前两个时期以 后,即使地理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相遇和 接触,但是由于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不能够进行基 因交流,因此成为两个物种,物种形成完成。
植物生态学种群生态学部分第八章植物种群的分布与数量第九章植物种群的动态和调节第十章植物种群的质量和种间关系第十章植物种群的质量和种间关系?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2016718植物种群生态学22?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进化?植物种群的数量与质量变化?植物种群生态分化与种间关系第十章植物种群的质量和种间关系?种群动态过程包括种群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两个方面
2020/8/6
植物种群生态学(2)
12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选择
(三)两种进化动力的比较
目前关于物种遗传变异和种群进化的原因存在有以下3种假说:
认为物种的遗传变异完全是突变和遗传漂变的结果,根本不存在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称之为中性说(total neutrality hypothesis)。 中性说是根据近年以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提出的。基因以一 定的频率发生突变,因此蛋白质的分子进化速率是恒定的。中性 说强调,由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往往在选择上是中性的,与其所 取代的另一等位基因相比,既不有益,也不有害,因此在分子进 化中,自然选择几乎不起作用。
2020/8/6
植物种群生态学(2)
19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选择
(六)物种形成:物种形成的三种方式
异域性物种形成:即上面所提到的地理物种形成。又 细分为两种:

第三章种群生态

第三章种群生态

种群年龄结构有三种:预测未来种群的动态
增长型(A ):含大量新生个体,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
稳定型(B ):各年龄组上个体比例适中,分布均匀,种群 大小趋于平衡。
衰退型(C ):含老年个体数较大,幼年个体很少,种群数
量趋于减少。
主菜单主目录 返回 退出
2、性别(sex ratio)
性比是反映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 比例的参数。
种群的增长模型(population growth form)
任何种群的数量都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当种群占据新的 适宜环境,或度过不良气候环境条件后,会通过繁殖迅速增 加种群个体数,这种增长有两种基本类型:
一、指数增长(J型增长) 种群在无食物和生存空间限制的 条件下呈指数式增长,种群个体的平均增长率不随时间变化。
即种群增长时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当种群 小时,存活率最高;另一种种群在中等大小时最有利, 每一种群都有其自己的最适密度(optimum density),过疏和过密都会起到抑制作用.
5、有关种群密度的其概念
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的个体数、生物量。 植被的研究,常用以下相对指标: 频率 ―- 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总样数的百分划。 丰度 ― -一个样本中某种植物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
B型:呈对角线的存活 曲线,表示个体各时期 的死亡率是对等的。
C型:凹型的存活曲线, 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 以后的死亡率低低而稳
定。
四、生命表
生命表(life table)描述死亡与存活过程的一种工具。 生命表分为两种类型:动态生命表(dynamic life table) 和静态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 1、动态生命表 是观察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的个体死 亡过程,或连续追踪该群生物全部死亡的过程而编制 的。表1是一个藤壶(Balanus glandula)的动态生命表 (Conell,1970)。

生态学: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生态学: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干燥的条件下取胜。





高斯假说
G.F.Gause假说 (1934):当两个 物种利用同一资 源和空间时产生 的种间竞争现象。 两个物种越相似, 生态位重叠越多, 竞争越激烈。
环 境 科 学 系
洛特卡-沃尔泰勒(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
逻辑斯缔模型: dN/dt=rmN(K -N)/K
环 境
群体中,相互间的格斗要消耗许多能量。通过自然选择而保存下
科 学
来的社会等级顺序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节 种间关系
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 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
方的现象。
高斯假说
Lotka—Volterra模型
植物的竞争模型
他感作用
生态位理论
捕食作用
环 境

寄生与共生
学 系
种间竞争
两物种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种间竞争会发生。 包括资源利用性竞争,即两种生物之间没有直接干 涉,只有资源总量减少而产生竞争;相互干涉性竞 争,如杂谷盗和锯谷盗不仅竞争食物且相互吃卵。
种间竞争的例子:
粟色拟谷盗和杂拟谷盗混养实验,粟色拟谷盗在 高温和潮湿的条件下取胜,而杂拟谷盗在低温和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一节 种内关系 第二节 种间关系
思考题
环 境 科 学 系
灰沼狸站岗放哨




螽斯伪装成树叶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 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 杀和利他等。
利他作用:譬如社会昆虫。白蚁的巢穴如被打开, 工蚁和幼虫都向内移动,兵蚁则向外移动以围堵缺 口;工锋在保卫蜂巢时放出毒刺,这实际上是一种 “自杀行动”。利他行为的产生与群体选择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6/25 植物种群生态学(2) 12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选择
(三)两种进化动力的比较
目前关于物种遗传变异和种群进化的原因存在有以下3种假说: 认为物种的遗传变异完全是突变和遗传漂变的结果,根本不存在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称之为中性说(total neutrality hypothesis)。 中性说是根据近年以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提出的。基因以一 定的频率发生突变,因此蛋白质的分子进化速率是恒定的。中性 说强调,由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往往在选择上是中性的,与其所 取代的另一等位基因相比,既不有益,也不有害,因此在分子进 化中,自然选择几乎不起作用。 认为物种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是突变、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联合 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学说,多数突变是有害的或中性的,有利 的突变很少。自然选择使得有害的突变减少和消失,但是对于中 性的突变是中立的。因此自然选择像一个筛子,将有害的突变筛 掉,允许其他的通过。这一学说被称之为筛选选择学说 (sieve selection hypothesis)。 平衡选择学说(balancing selection hypothesis),认为遗传变异完全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相当于经典的达尔文自然选择。
2016/6/25 植物种群生态学(2) 11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选择
(三)两种进化动力的比较
再来看遗传漂变:其强度决定于种群的大小,种群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大,遗传漂变越弱;种群越小,遗传漂变越强。 遗传漂变的大小:种群大小的倒数,可以作为遗传漂 变强度的指标。如果种群大小为1,000,那么遗传漂变 强度就为0.001。 比较的标准:对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强度的一个大致 的比较方法是:如果选择强度s大于遗传漂变10倍或更 多,则遗传漂变一般可以忽略不计;反之亦然。 例如在前面的例子中,s=0.75,选择压力很大,如果 种群大小为100甚至更多,则遗传漂变强度为0.01或更 小,因此可以忽略不计。如果选择压力很小,比如 0.001或者更小,则此时种群的遗传变化主要受到遗传 漂变的影响。
2016/6/25 植物种群生态学(2) 8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选择
(二)变异和遗传漂变
如果在等位基因 中,有一个是隐 性致死基因,例 如果蝇实验种群, 则自然选择将逐 渐淘汰这些致死 基因。
2016/6/25
植物种群生态学(2)
9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选择
(三)两种进化动力的比较
问题提出:新产生的基因由于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这两种
以及(植物)花粉管生长较快的花粉及其携带的精子, 就具有更多的受精机会。一般配子选择不是生态学家 关心的问题。 亲属选择:个体行为有利于其亲属提高存活能力与生 育能力,并且其亲属个体也具有某些同样的基因,称 之为亲属选择。亲属选择多数与生物的利他行为有关, 对于种群的社会结构和种群动态具有重要影响。 群体选择:是指选择发生在种群内部不同小群体之间。 性选择:最早是由达尔文提出的。由于最强壮最活跃 的雄性能够获得最大的交配机会,从而是这些特征在 后代中不断强化发展。
先交待有关概念:存活率l,生育力m,个体数量N,基因频
率p or q,适合度W,W=ml,也叫做适应值。
2016/6/25 植物种群生态学(2) 10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选择
(三)两种进化动力的比较
首先看自然选择:其强度决定于不同基因型之间适合
度(W)的不同,W值越大,自然选择强度也就越高。 选择系数(s)是用来表示选择强度的指标,其计算方法 包括以下两个步骤: 第一步先检测不同基因型的适合度(W),以最大的 做分母,分别计算不同基因型的相对适合度(w)。例如 Waa=2,WaA=1,WAA=0.5,则不同基因型的相对适 合度分别为: waa=Waa/2=1; WaA= WaA/2=0.5;wAA = WAA /2=0.25。 第二步是找出w之间的最大差值,即选择系数 s , 在本例中有: s=1-0.25=0.75
植物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部分
第八章 植物种群的分布与数量 第九章 植物种群的动态和调节 第十章 植物种群的质量和种间关系
第十章 植物种群的质量和种间关系
植物种群的遗传结构
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 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进化 植物种群的数量与质量变化 植物种群生态分化与种间关系
2016/6/25
2016/6/25 植物种群生态学(2) 19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选择
作用,都有可能从基因库中丢失或进入基因库并得到固定。 那么这两种力量到底哪一种更加重要呢?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两种不同的进化力(evolutionary
forces)。最近20~30年来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生态学的一个重 要的边缘交叉领域就是确定自然选择强度和遗传漂变强度 的相对重要性。也就的焦点集中在所谓“中性学论战”上, 尤其是在已确定的自然种群某染色体位点具有多型特征的 时候,就要追究这种多型性是由于自然选择(例如异配优 势)所决定的呢?还是由于彼此选择中立的等位基因世代 间的随即变化(遗传漂变)的结果?
2016/6/25
植物种群生态学(2)
4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选择
(一)基因库和基因型频率
基因型频率 gene frequency:是指某种特定的
基因型或基因型组合在种群中出现的比率。假 设某一二倍体个体的某一染色体的某一位置上, 具有两对等位基因,分别记为A1和A2,又假如 种群中具有A1和A2 的个体各占50%,那么基因 型频率将是25% A1A1,50% A1A2,以及25% A2A2。 哈-温定律(Hardy-Weinberg law):是指在一 个巨大的、随机交配和没有干扰基因平衡的因 素的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将世世代代保持不变。
植物种群生态学(2)
2
第十章 植物种群的质量和种间关系
种群动态过程包括种群数量变化和质量变化两个方面。
我们了解了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分析的方法,并未涉及 到种群以及种群内个体本质(即种群质量)的特征变 化。种群是由两性彼此进行交配的个体组成的,从种 群遗传学的角度来说,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形式,也是 物种进化的单位,是一个遗传单位。表示种群内个体 本质特征,有表现型和基因型两类。因此本章将涉及 到种群遗传学的基本知识。
2016/6/25 植物种群生态学(2) 15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选择
(五)渐变群
广分布种的形态、生理、行为和生态特征往往在不同
地区具有显著差异,称之为地理变异。地理变异体现 了物种种群对于环境选择压力空间变化的反应。环境 选择压力的变化,有时是连续的,有时是间断的。生 物的适应性也具有两种类型:即形成所谓的渐变群 (连续的)和地理亚种(间断的)。
2016/6/25 植物种群生态学(2) 17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选择
(五)渐变群
底鳉沿大西洋
西岸的渐变群 分布
2016/6/25 植物种群生态学(2) 18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选择
(六)物种形成
物种形成( speciation )是种群进化的关键性阶段也是
生物学需要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目前较为流行的是 地理物种形成说(geographical theory of speciation), 下面进行简要的介绍。 物种形成的三个步骤:(1)地理隔离:通常由于地理屏 障或者相距很远,将两个种群彼此隔开,阻碍了种群 间交换与基因交流; (2)独立进化:两个地理上和生殖 上彼此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进化,适应于各自特殊 的环境;(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经过前两个时期以 后,即使地理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相遇和 接触,但是由于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不能够进行基 因交流,因此成为两个物种,物种形成完成。
2016/6/25 植物种群生态学(2) 7
遗传漂变图解:a 等位基 因的世代传递,在第一 代中由于突变产生的新 等位基因拷贝数为1,在 第5代中为4,但是由于 世代传递中的随即差异, 数值有所波动;b & c 对 两个不同大小的有限种 群的计算机模拟,显示 了新的中性突变产生以 后的频率波动。注意有 些最新出现的变异体在 出现以后很快就丢失了 (实线表示由突变重新 引起的新等位基因), 但也有可能有的基因会 幸存下来并在种群中得 到固定(虚线)。如果 该种群很大的话,这一 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
2016/6/25 植物种群生态学(2) 5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选择
(二)变异和遗传漂变
所谓变异,是一个生物学上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是所有生物的




基本特征之一,包括生物在表现型与基因型变化两个方面。一般 来说,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但是自然选择与变异之间存在着 以下复杂的关系: 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没有产生变异(包括表现型与基因型),即种 群内个体没有形态、生理、行为与生态特征上的差异,也没有存 活力与生育力上的差异,则自然选择没有基础,因此自然选择不 能够起作用。 如果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不存在存活力与生育力上的差别, 那么也没有自然选择,在这样的基因型之间,选择是为中性的。 不仅如此,如果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具有存活力与生育 力上的差别,但是这种差别并没有与基因发生联系,自然选择同 样不能发生。 因此,自然选择只出现在具有不同存活力、生育力并且在遗传上 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
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导致基因频率或
表现型的渐变,形成一连续的变异梯度,称之为渐变 群。
2016/6/25
植物种群生态学(2)
16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选择
(五)渐变群
较为经典的例子是:生活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一种海
洋鱼类Fundulus heteroclitus(底鳉)。 自北至南,大约每减少1纬度,平均水温上升1℃。 乳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还原为乳酸,根据电泳方法的 研究,发现有 Ba 和 Bb 两个等位基因。 Ba 在南方水域占 优势,催化能力在 30℃时最强;而 Bb 在北方水域占优 势,催化能力在 20℃时最强。结果发现,基因频率随 着纬度的变化作有规律的变化,形成了渐变群。 类似的例子很多,这一类研究,属于种群生态学和种 群遗传学的交叉领域,其目的是要探索渐变群渐变梯 度与环境选择压力空间变化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渐 变群形成的生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